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自求多福,一切在自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你的身份由你自己决定

    每个人都有一个身份,它的重要性隐现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别人如何看待你,小到在各种场合表明自己是谁。如今很多人把身份看成别人对自己的肯定,看成自身财力或实力的凸显。对“身份”的复杂心态也造成了他们对待尊严、幸福、爱情、事业等方面的过度敏感或悲观。其实,身份并无高低贵贱,你愿意拥有什么样的身份全看你如何去选择。

    《论语·子罕》里有这样一段对话: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与穿着狐貉皮袍的人站在一起而不认为是可耻的,大概只有仲由吧。‘不嫉妒,不贪求,为什么说不好呢?’”子路听后,反复背诵这句诗。孔子又说:“只做到这样,怎么能说够好了呢?”南怀瑾先生认为子路这样的气魄是不容易养成的。通常穿一件蹩脚的衣服,到一个豪华的场所,心理上立即会觉得自己扁了。这就要有真正学问的气度,即使穿一件破香港衫,到一个华丽的地方,和那些西装笔挺的人站在一起,内心中也能真正满不在乎,不觉得人家富贵自己穷,实在要有真正的修养。

    明初嘉兴人士袁黄少有才名。有一次,他在慈云寺遇见一位孔姓长者,据传是宋代邵雍的门人,精于“皇及数”。袁黄便请他回家,先以家人的八字请他算,果然灵验如神,又以自己的八字请他详批终身。孔先生一点也不含糊,算定袁黄明年县考童生得第十四名,府考第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又算定某年考取禀生,某年会当贡生。而且算定他不能登科第,只可做三年小官,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寿终正寝,且无子孙。

    第二年,袁黄参加科举,果然应验,名次一字不差。从此,袁黄便深信人生祸福,都是命中注定的,丝毫不可勉强。从此不做任何妄想,一切任由命运安排。后来,他在南京栖霞山中,偶遇云谷禅师,两人在禅房对坐三天三夜,连眼睛都没有闭。云谷禅师问:“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只为妄念相缠耳。你静坐三天,我不曾见你起一个妄念,这是什么缘故呢?”

    袁黄说:“我已经被孔先生算定,荣辱生死,皆有定数,即要妄想,亦无可妄想。”云谷禅师笑道:“我以为你是豪杰,原来只是凡夫。”袁黄问何故?禅师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袁黄这才恍然大悟,自此之后勤奋苦学,多行善事。终于考中进士,任河北宝坻知县。后又调任兵部职方主事,援朝抗倭,名垂青史。后来得子,并于69岁时写下著名的《了凡四训》,终寿七十有三。

    每个人都会幻想自己的未来,会给未来的自己定一个理想的身份。有的人无法达到期望目标,便会选择在真实世界里寻找一个相似的人作为自己的偶像,去崇拜或效仿。但效果往往会如“东施效颦”般不伦不类,或“邯郸学步”般忘记自己本来的面目。事实上,我们完全没必要受别人影响。我们始终要做自己,身份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

    《论语·尧曰》有言:“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意思是说,不懂得天命,就不能做君子;不知道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不善于分辨别人的话语,就不能真正了解他。这句话是孔子说的,可见孔子也是“知命”之人,但他更加强调的是“知礼”与“知言”。因为“知命”非为“认命”,而是要“改命”。人不能静静地等待命运安排,而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修养,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南怀瑾说:“很多人喜欢去算命,也常常将‘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我的命不好’等的话语挂在嘴边。而不知道命运是自己造成的。‘同台吃饭,各自修行’,改造命运只能自己改,别人帮不上忙。父母只能教你吃饭、走路的方法;饭要自己吃,路要自己走。老是想不劳而获,等别人来解救你的思想要不得。”蛹生于茧,困于缚,但它能筑茧为巢,破茧成蝶;莲生于淤泥,却能聚泥成栉,成就了自己“冰清玉洁,馨香逸远”的品格。坚持自己的决定,不因格局而颓废,不因人言而迷惑,不因困苦而失望,你才能最终决定你是谁。

    2.靠自己,上天助自助者

    有这样一句名言:“自助者天助之,自弃者天弃之。”是说老天帮助那些自己努力的人,如果自己都放弃了,那么连老天都帮不了。何为天助自助者?就是当你要想获得成功,不能靠别人靠老天,首先要自己付出努力,只有你付出了才会得到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成功。南怀瑾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青年时期寻访名家,并遁迹峨嵋大坪寺,阅藏三年。而后更是不断地付出努力,提升自己,才最终成为国学大师。任谁也不能说南怀瑾是上天眷顾的宠儿,他只是一位“知天命”,并愿意付出,愿意自助的智者。我们也要和南怀瑾一样,要靠自己去拼搏事业,靠付出去赢得收获,靠准备去得到机遇,点滴堆垒,实现人生目标。

    有一位神父,他居住的小镇上发洪水。洪水迅速地淹没了他的小屋。为了逃生,他只好爬上屋顶,并不断祈求上帝保佑:“快来救救我。”不久有一艘小木船向他划过来,船上年青人大喊:“神父,快上来。”没想到,神父大声应道:“年青人,你去救别人吧,上帝会来救我的。”

    年轻人只好划走,神父继续祈祷,水已涨过屋顶。幸好一艘摩托艇上的人看见了神父,快速向他开来。艇上人大喊:“神父,快点走,要不就真的来不及了。”神父还是摆摆手,回应道:“不要紧的,你们走吧,上天会救我的。”摩托艇走了,神父继续祈祷,水已经涨到神父的胸口。此时,天边有一架直升飞机,飞快朝神父飞过来,机上人在狂喊:“神父,神父,快上来,要不就真的没命啦!”神父依旧不为所动,固执的相信上天会救助他。等飞机飞走了,水还在上涨,神父很快就被淹死了。

    死后,虔诚的神父的灵魂升到天堂,见到了上帝。他非常生气,对上帝说:“上帝,你真是不够意思,我一生对你如此虔诚,为什么在我快要被淹死的时候不来救我?”上帝说:“我的孩子,当水淹到你屋子的时候,我不是派了一艘小木船去救你吗?你不上来;当水淹到你屋顶的时候,我不是又派了一个摩托艇来救你吗?你还不上来;当水淹到你胸口的时候,我看到情况万分危急,派了直升飞机去救你,你还是不上来,你真的不能怪我呀!你不愿意自救,上帝也无法救你。”

    如果你抱怨上天对自己不公,实际上就有点自怨自艾了。人可以自助,也可以自救,在有限的能力范围之内,去使出浑身解数,你才会得救。放弃治疗的病人,再好的医疗设备、药品、医生也无法挽救他的生命。

    历史上,韩信背水一战大破赵军,斩成安君于泜水上,擒赵王歇,给楚汉相争带来了胜利的曙光。刘伯承相信狭路相逢勇者胜,千里跃进大别山,如同在敌人的腹部楔进了一支钢钉,牵制了蒋军南线兵力的一百六十个旅中的九十个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设下伏笔。可见,愿意去尝试、付出、拼搏的人才能最终战胜敌手和不利局面,赢得人生战争的胜利。

    狄仁杰是武则天时期的右相,深得武则天的信任。但那个时候,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也显赫一时,担任左相,并妄图能够接任武则天成为皇帝。他认为狄仁杰将会成为他登上皇位的障碍。于是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七位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

    狄仁杰是掌管刑律的大理丞出身,深知来俊臣手段的残酷,若不招认,必然受尽折磨。更何况狄仁杰知道大唐律法中规定:“只要犯人主动承认谋反,那么可以免除极刑。”于是,狄仁杰下狱之后,立刻就招认自己“谋反”。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也就不再严加看守。狄仁杰知道此时唯有自助,才能脱离绝境。于是他通过结好狱吏,乞得笔墨,拆下被头做帛,写下冤书,并置于棉衣中。而后,狄仁杰又告诉狱吏说:“天气日渐炎热,请您把我的棉衣交给家人,让他们拆除掉棉毛,我好度夏。”

    狄仁杰的儿子接到父亲的冤状,就带着它去面见武则天。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当面询问:“为什么承认谋反?”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如果臣不招,恐怕已经死于鞭挞。”武则天又问:“何为做谢死表?”答曰:“臣无此表。”于是武则天命人拿出谢表,最终搞明白那是一封伪造的。就这样,狄仁杰凭借自己的智慧自救,最终死里逃生。

    有的人总是希望别人来救助自己,做惯了“乞儿”。但是别人是没有义务去帮助你的,我们也少有真正会处心竭虑帮助自己的好友。更何况,一个人若是习惯性地依赖旁人,就会被旁人瞧不起,时间久了,也就不会有人再愿意帮助这样的人。俗话说:“救急不救穷。”别人的帮助只能起到应急作用,不能真正带你脱离困境。譬如急需钱来交房租,可以找朋友借一些,但是你想要买房,借钱就不易了。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事事都依靠自我能力解决,不断地在自助中提升本身能力,并具备帮助他人解决困难的人。那么,当你遇到难题时,别人也不介意拉你一把。因为他们希望在日后能够得到你这样一位能人的回报。人际关系本就是相互的,我们需要通过自助去维持好平衡,才能构筑好的人际关系。

    所谓“皇天不负苦心人”,哪怕虚无缥缈的天道,也会更加看重那些勤勤恳恳奋斗着的“苦心人”。更何况,“一勤生百巧”,而“一懒生百病”。不愿意自助只会让处境更加糟糕,坏事越来越多,最终四面楚歌,自刎于人生的“乌江边”。拜天求人不如拜己求己,盼佛渡众生,不如自渡成佛。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渴求机遇,就要主动出击;渴求财富,就要寻找生财之道;渴求白头偕老,就要学会理解爱人。不屈从于命运,勇敢尝试,为人生铺路,让老天站在你这边,你才能成为天助之人。

    3.有主见,不为他人言语所动

    在《论语·先进》中,孔子赞叹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说,闵子骞真是个大孝子啊,难得的是他对别人说的后母、兄弟间不公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友爱。南怀瑾在阐释论语时,对此段评价说:人有自己独立的主见,不听外人的话而变动,实在很难。像闵子骞这样别人都看不惯他的后娘,看不惯他们兄弟之间悬殊的待遇。而他对别人打抱不平的话都不听,仍然孝顺后娘,友爱异母的弟弟,这一点做起来很难。

    南怀瑾认为很多家庭出了事情,问题不出在家庭本身,旁边的亲戚、朋友、邻居之间,东讲西讲,而导致兄弟之间、夫妇之间,乃至婆媳之间出了问题。因此任何事必须靠自己有主见。所以孔子说闵子骞的后娘是不好,闵子骞也明知道不好,可是他心里有数,无论别人怎么讲,他都可以不受影响。引申这个道理。古人有句话:“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边怀疑,一边又用他,这个问题就太大了,不但误了自己,更误了事情,这些都是要注意的。

    汉昭帝刘弗陵刚刚继位的时候,他的哥哥燕王刘旦心怀怨恨,图谋反叛。太仆上官桀因妒忌霍光,就与燕王共谋,诈使别人为燕王上书,说霍光去广明总阅见习军官时,以帝王出巡的仪节上路,并擅自增选大将军府的校尉,专权放纵,恐怕有反叛的意图。

    上官桀特别选在霍光休假回家的日子上奏,但昭帝不肯下诏治罪。霍光知道了,不敢上殿。昭帝问道:“大将军在哪里?”上官桀说:“因为燕王纠举他的罪状,不敢上殿。”昭帝命霍光上殿,霍光脱掉帽冠叩头谢罪。昭帝说:“将军不必如此,朕知道这份奏章是假的,将军无罪。”

    霍光说:“陛下怎么知道的?”皇上说:“将军去广明校阅郎官,是最近的事,选调校尉以来,也还不到十天,燕王怎么能知道这些事呢!况且将军如要谋反,也用不着选调校尉。”

    当时昭帝年仅十四岁,尚书及左右官员都很惊奇,都对这位明察秋毫的小皇帝钦佩不已。也因为昭帝的信任,政治风波迅速平定。霍光揽权后,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使得汉朝国力得到一定的恢复。这段时期和后来的宣帝朝被合称“昭宣中兴”。

    人需要有主见,毫无主见只能接受被人欺骗的命运。汉昭帝若是听信谗言,杀了霍光,想必自己的帝位也就难保了。《论语》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孔子说:“子路这样弹瑟,怎么能到我的门下来学习呢?”学生们听了,以为夫子在贬低子路,所以都很不尊敬他。孔子知道后解释说:“子路这个人的境界已经入道了,只是还没有到达高深的境界罢了!”对此,南怀瑾说:“同学们听到孔子这个批评,对子路就不佩服了。在这里就看出群众的心理是盲从的。这个地方,我们读书就要注意了,真正头脑冷静,任何事情不跟着别人转变,要用自己真正的智慧、眼光来看一件事、看一个人。”

    正所谓“刚愎自用的人是蠢材,没有主见的人是废材”。纵观古今,大凡成功人士或有识之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做人有主见,处事敢决断。伽利略不盲从于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顶着压力在比萨斜塔上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著名实验,这才纠正了这个持续了1900年之久的错误结论。可见,权威也不一定就正确,就适合自己,人不能盲从,需要建立起自己的认知能力,理解事物的因由及发展趋势,做出最适合自己的评断,选择最恰当的路线。

    狐狸掉进了深井,它绞尽脑汁也无法逃脱出来。此时,一只老山羊因为口渴而来到了井边,它看到了井底的狐狸,就问它井下的水甜不甜。狐狸连忙收起自己的沮丧表情,装作自己很享受的样子,并极力夸赞井水多好多好,让老山羊下到井底来喝。老山羊听了狐狸的甜言蜜语,自己就跳进了井底。

    等到老山羊喝完水,狐狸才告诉它所处的困境,并且假意给它出个注意:“你把前脚放在墙上,头部低俯。我跳到你的背上,便可爬出这口井,然后再帮助你脱困。”老山羊信以为真,便按狐狸所说的去做。于是乎,狐狸成功脱困,得意地对老山羊露出奸笑,就打算离开了。老山羊这才领悟上当了,在井底痛骂狐狸不守信用,狐狸则不屑道:“老笨蛋!假如你的头脑能像你的胡子那样长,你就不会在摸清出路之前,就往井里跳了。”说罢,扬长而去。

    是否有主见不仅决定了你的出路在哪里,也极大地减少了你受骗上当的可能性。有的时候,别人看似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很可能是对方精心设计的陷阱。所以说,有主见不但要学会信任,不为流言所动,也要明察,不为奸人所害。

    有主见源自独立思考,并且能够有自己的主张,这样才能形成独一无二的人格。当然了,有主见不代表固执和偏见,有主见既能开门听信,也能闭门谢客。尤其是我们处于互联网时代,流言蜚语漫天,连并不存在的哈佛大学校训都会四处流传。当我们接触到这些外界信息时,第一时间不应当是全听全信,也不应当是如若无闻。我们应该谨慎地了解其中的含义,从已有的知识和身边人的提醒中判断出信息的正误以及翔实程度,从而做出自己的判断。

    有主见还要在行动上去展现。举例而言,社会上出现的很多潮流,如炒黄金、炒房子、炒股票,看似是赚钱的好机会,其实真正获利的往往是少数,我们不能简单地相信,也无须全然不信。我们可以预先判断信息的价值,而后自省本身的能力和周遭的环境,以及对潮流的趋势做出分析,最后再决定自己是否要跟随潮流,还是孑然独立。如此般,慢慢地你就能对待任何事物产生自己的主见,不随波逐流,成为自我的掌控者。

    4.自强不息,铸就成功之路

    《周易》中有这样一段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是说,君子就应该像宇宙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对此,南怀瑾认为做人就要效法宇宙的精神,自强不息。一切靠自己的努力,要自强,依靠别人没有用,一切要自己不断努力,假使有一秒钟不求进步,就已经是落后了。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二人一起拜师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后来,庞涓出仕魏国,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他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没想到,孙膑到魏国后反而受到了魏惠王的重视,庞涓更加嫉妒他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在他脸上刺字,想使他埋没于世不为人知。

    为了逃离魏国,孙膑不得不装疯卖傻,在猪圈里生活,就这样庞涓放松了警惕。当齐国使者出使至魏国首都大梁时,孙膑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见齐国使者,用言辞打动了他。齐国使者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齐国。逃奔到齐国的孙膑得到了田忌的赏识,于是他寄居于田忌门下担任门客。并由田忌将其推荐给齐威王,担任齐威王的兵法老师。后来,孙膑以军师身份领军出征魏国,在桂陵之战及马陵之战中大败庞涓。庞涓自知败局已定,于是拔剑自刎,临死前说道:“遂成竖子之名!”

    孙膑倘若没有一颗自强不息的心,想必也就成了废人,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孙膑虽然失去了双足,但是他认定路仍旧在,就在脚下。虽然已非坦途,成了布满荆棘的羊肠小道,孙膑依然以不屈的心态勇敢地走下去,并走向了成功。自强不息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是每一位中国人需要修行的课程。即便暂时安逸,也不能忘却或舍弃这种精神。

    人的一生总是在面对各式各样的挑战,没有自强不息的心,是无法成事的。晋人车胤家道中落,他知唯有苦读才能光复家门,虽然条件困苦,他从不自暴自弃,秉囊萤而夜读,最终成为一代名臣,《晋书》称赞其“车殷忠壮”。可见,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帮助人从逆境中起飞,以更强大的姿态面对挑战。

    康熙年间,贵州巡抚刘荫枢告老回乡后,想用一生的积蓄为家乡建一座桥。但是子女却反对他:“您当了一辈子高官,我们却没沾到一点光,好容易盼到您回家,你却如此不顾我们。”刘荫枢很伤心,他觉得自己虽然一身清白,但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于是,他用尽积蓄,历时五年,修成大桥,取名“毓秀桥”。桥修好后,他对子女说:“我之所以用全部积蓄修桥,就想用事实告诉你们,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生活自己创,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为了彻底消除孩子们依赖父母的心理,他以十五两白银的价钱把桥卖给了官府。后来,刘荫枢的孩子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也许你自认为家境优渥,或自认为天资聪颖,无须自强不息地“虐待”自己。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天才不愿自强不息,只能成为众人叹息的“方仲永”,而自强不息的勤奋则会让天才如虎添翼。即便我们非常平凡,勤勤恳恳地读书、工作,也能让我们有机会超越平凡。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自强不息并非一时所为,而是应该坚持一生的品格。无论是年老年幼,富贵贫贱,都需要自强不息。同时代的王夫之便做到了,他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姜斋公行述》里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纂注。”纵观古今,你会发现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坚强的意志,把自强不息作为座右铭。

    张海迪5岁就患上了脊髓病,从此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在如此大的打击下,她没有放弃、没有失望,而是勇敢地站了起来。从那时起,她用超人的毅力开始了她独立的人生。在家中自学了中学的全部课程以及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研究生的部分课程。后来,张海迪走上了从事文学创作之路,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文小说,编著了《生命的追问》等书籍。自强不息是一种无可睥睨的力量,它将我们的潜力挖掘出来,将我们的人生价值得以具象化,这样的魔力,我们怎么可以遗漏掉?

    清华大学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校训,训诫学生要更加努力。而今,我们也要把自强不息当作座右铭,当作“人生大学”的校训。正所谓“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只要你自强不息,就能改变世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5.不轻易言败,你才可能成为强者

    南怀瑾在《庄子论哗》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这一百年来我们看得清清楚楚……人人玩手段,玩聪明,一个高似一个。将来什么人成功呢?一个笨人,一个不玩手段,不轻易言败,对人做事非常诚恳的人。这是天地的法则。”有一句名言也说道:“即使命运让我跌倒一百次,我也要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来。”人生无常,有成功就有失败,不可能每个人做什么都一帆风顺,不断成功。所以我们要时刻有迎接失败的准备,才具备成为生活的强者的资本。

    每个人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都知道风雨过后才能见到彩虹,但是为什么有很多人知道成功也许就在前方而选择了主动败下阵来呢?是因为他们承受不了未成功时的诸多艰难困苦,接受不了自己技不如人的事实,他们会觉得与其在失利的冷嘲热讽中,还不如中途退出,另觅他路体面得多。

    其实不然,不能接受失败才是最大的失败,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源。

    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他字幼安,号稼轩,出生时,山东已被金兵所占。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他在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应冷淡,将辛弃疾派到了南方任职,这与他的理想大相径庭。

    但是辛弃疾没有放弃,他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他不断地提出抗金建议,依然是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晚年又曾一度被起用,但不久就病逝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自己杀敌报国的理想努力,在高龄时还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词句。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是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强者在挫折面前会愈挫愈勇,而弱者面对挫折会颓然不前。其实强者的要求并不高,那就是看你能不能够在不断失利的情况下依旧能够“直挂云帆济沧海”,勇往直前。

    我国明代的谈迁花尽毕生经历编成了五百万字的《国榷》,但是很不幸的是,花27年时间才编成的《国榷》初稿,有一天被一个贪婪之徒偷走,面对这沉痛的打击,谈迁埋头书案又艰辛地创作十年,再次写成《国榷》的第二稿。之后又经过三年时间对其修改、补充才最后定稿。

    可以说谈迁一生为写此书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谈迁在遭受初稿被偷的重大挫折之后而一蹶不振,那就不会有《国榷》的成功,他只会默默地忍受着书稿被偷的悲惨命运而孤独终老。

    有一句话说得好:“输不丢人,怕才丢人。”只有毫无畏惧,坚持不懈,才能战胜所有的困难与挫折,才能走向成功。

    清代,广东省有个名叫谢启祚的读书人。他自少年时代起就参加科举考试,希望能够从科举走上仕途,一改门楣。然而,天不遂人愿,他参加了许多次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但是,他对科举考试十分执着,似乎这一辈子就要干成这一件事,一直坚持着考试。

    到了九十八岁高龄的时候,才时来运转。那年,他参加省城乡试,终于考中了举人。考中举人后,谢启祚十分兴奋,狂喜至极,当即写了一首《老女出嫁诗》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心情。

    当时,同榜举人中有个是十二岁的儿童。第二年,九十九岁高龄的他,还到京城参加会试。如此耄耋老人来参加会试,白发苍苍,在朝野上下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乾隆皇帝也为他孜孜不倦地追求功名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批准授予他国子监司业的职衔。谢启祚后来还就真做了许多年的官。直到一百二十岁左右才去世。谢启祚堪称中国科举史上最执着的考生。

    综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能够一帆风顺而又有大成就的人实在少之又少。真正出类拔萃的人,大都是那些历尽艰辛,在挫折中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在逆境中坚持奋斗的人。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遭腐刑之辱写出《史记》,苏东坡写出气势恢宏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曹雪芹写出流芳千古的名著《红楼梦》,都是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的作品。

    拿破仑曾经说过:“不会从失败中找寻教训的人,他们的成功之路是遥远的。”永不言败不是让你一直死撑着,说什么都不肯放弃,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而是要通过失败积累的经验教训,找出逾越“南墙”的方法,这样才能制止失败,不用心总结经验,积攒自己的能力,只知道一个劲儿地往前冲,那只是敢死队,不是一个强者应有的素质。

    一个人克服一点儿困难也许并不难,难的是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面对着棘手的困境、失利的低潮冷静处之,直到最后成功,成为强者。

    6.坚持的极致,“千万人吾往矣”

    南怀瑾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孔孟就是专干这种事。他们也晓得这个时代、这个世界救不了,但是救得了也好,救不好也好,就是那个样子,不改其志,拼命地叫!拼命地喊!你们不要睡啊!醒醒啊!房子要倒了啊!不要乱搞啊!可是讲了硬是不听,不听,你把我杀了也没关系,人反正要死,何足惧哉!”先哲不仅睿智,而且“顽固”,“顽固”到不顾生死,“顽固”到超脱生死。这也是哲人注定是哲人的内涵所在,他们把坚持做到了极致,坚持自己的学说,坚持自己的道义。而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所匮缺的,我们也会坚持,却无法做到极致,往往虎头蛇尾,让事业或理想“中道崩殂”,成了日后满腔的悔恨。

    谭嗣同少年倜傥有大志,文为奇肆。洋务派在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后,谭嗣同便深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器物的革新不足以振兴华夏,遂联合维新派人士发起创办浏阳算学社、长沙时务学堂、南学会、《湘学报》《湘报》,开维新之学风。维新变法开始后,作为维新领袖人物之一的谭嗣同也应召抵京,升任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议新政。但没有想到的是,在慈禧太后为首的一干保守派势力的重压下,这个被天下寄予厚望的“维新运动”仅仅维持了103天,便宣告失败了。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囚禁了光绪皇帝,并大肆抓捕维新领袖。谭词同力劝梁启超出亡日本,以保存维新派的火种,自己却留了下来,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几日后,谭嗣同与林旭等其他5位维新志士于北京宣武门外菜市口被斩首,就义前还作下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文学家张岱曾说:“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谭嗣同为了天下万民百姓,明知不可为而依旧慷慨赴死,这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势,按着张岱所言,已是圣人。谭嗣同并不傻,他知道他的坚持和付出是有意义的。在谭嗣同之后,追随此道之人更加多了起来,可以说谭嗣同的死唤醒了更多的有识之士愿意去付出流血的代价拯救中国。所以,我们对待极致的坚持时,不要轻易嘲笑他们的痴傻和固执,而应该看到这般的坚持带来的价值和意义,并且尊敬和学习这样的人。

    《孟子·公孙丑》中记载了曾子说过的一段话:“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思是说,自我反省,要是理屈的话,纵然只是面对着穿着粗布粗衣的平民,我能不害怕吗?相反的,只要合乎义理,纵然面临千军万马,我也一样勇往直前。儒家哲学为何能够成为中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在于它符合古代统治者的要求,也在于它本身的诸多精要的正确性。“舍生取义”就是儒家信奉的观点之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之所在,虽然有着千难万险,亦丝毫不退缩。放到我们身上来说,当你坚持地去做你认为对的事,坚持保有你认为对的人格,不惧千军万马,你也就达到了极致,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但是汉朝时还没有科举考试,朱买臣满腹才学,却未得到功名,只得以打柴为生。多年以来,朱买臣和妻子就过着这般清苦的生活。渐渐地,妻子认为朱买臣不思上进,毫无前途可言,便想离婚,另嫁他人。

    朱买臣挽留她说:“我五十岁一定富贵,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贵之后再报答你。”妻子愤怒地说:“像你这种人,终究要饿死在沟壑中,怎能富贵?”朱买臣不能挽留她,只好任凭她离去。后来,朱买臣终于凭借自己的才识,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拜为中大夫。后又拜为会稽太守,做了家乡的父母官。当朱买臣衣锦回乡时,前妻见到他十分羞愧。

    有些人看待问题,常常只能看到眼前,只要没有看到短期实现的可能性,就放弃了。非得保证很快就见功效才去做,或者看起来利于自己才去做。而朱买臣好学不倦,并不因为贫苦就放弃学习,保持着“负薪讴歌”的心态,坚持着自己信念,并做到了极致,完成了蜕变。可见,人生价值的实现不在于你找没找到正确的道路,而是当你找到了,你能否坚定地走下去。

    《论语·雍也》曾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冉求说:“不是不喜欢老师的学问,是力量不够啊!”孔子说:“力量不够半道可以停下来,现在你是自己画地为牢不向前。”在孔子看来,不管你暂时成不成功,只要你肯立志,坚决地去做,达到最大最深的程度,便是真正的努力。如果你给自己划个界限,还没开步走就先认为自己过不去,岂不是自甘堕落吗?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齐白石在三十岁的时候只是一个木匠,李嘉诚在三十岁的时候只是一个小作坊的老板,马云三十岁的时候只是一个英语老师。他们都没有车子、房子、票子,但他们都将自己的梦想坚持到了极致,最终获得一个领域的成功。坚持的力量无须多言,如水滴石穿般,最终带给你生命最绚烂时刻的一定会是你极致的坚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