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逆境不一定都是坏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很多人曾质疑南怀瑾的著作。

    面对诸多质疑,南怀瑾说,这一切都与他不相关,他也没有辩驳的想法,他说:“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

    多年来,南怀瑾历经闯荡,经历了诸多磨难,他表示这些磨难都是一种财富,让他愈发清晰地窥见自己的内心,无论是身处逆境,还是别人的质疑、诽谤他都镇定自若,因为他已经做到了一种懂得把这些转化成对自己有利的成熟,通过不断地吸收积累,才造就了今日的大师。

    《孟子》里面有一句著名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就是成大事者必要经过重重磨炼,为什么呢?孟子给出了回答:“增益其所不能。”我们经历过的失败、低谷、挫折等等都将是我们丰富自己的一种最好的方式,把这一过程中的痛苦看淡一些,就能够坚持到达人生的新彼岸。

    有“发明大王”之称的爱迪生,一生发明了1000多件新产品,但每一个新发明的诞生,他都有经历过无数次失败。在一次新发明的试验过程中,共失败了8000多次,但他仍然乐观地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8000次失败,起码使我知道了有8000个办法行不通。”由此可见,不经挫折逆境,没有创伤,便不会成熟,不会有成功的果实。

    在古印度的时候,常常发生干旱或者连下几个月的大雨而发生大水灾,老百姓们常常失去收成,苦不堪言。有一位婆罗门,不忍心看到大家总是饥饿的样子,于是,他每天清晨都到神庙里去祈求大梵天为人间免去灾难,使人们能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也许是因为他虔诚的缘故,感动了大梵天,终于在一天清晨,大梵天来到了他的面前。他激动地叩拜在大梵天的脚下,并对大梵天说:“尊敬的大梵天啊,您常常让土地干旱或洪水成灾,导致农民失去收成,现在大家都过着饥饿的日子,您怎么能忍心呢?”

    大梵天摇头不语,但是婆罗门依旧坚持,并表示只要一年的时间风调雨顺,没有自然灾害就可以解救黎民百姓。

    大梵天便满足了婆罗门的要求。没有狂风暴雨,没有电闪雷鸣,没有任何对庄稼有危险的自然灾害发生。一年到头风调雨顺,稻子越长越好,而且越发翠绿,婆罗门很是高兴,觉得今年必定是一个大丰收年,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到了收割的时候,人们兴高采烈地来到麦田里。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当大家割下麦子时,却发现稻穗里什么都没有,里边空荡荡的,也就是说这一年的辛苦全都白费了,甚至连旱灾年、水灾年都不如。婆罗门疑惑不解,于是,他又跑到神庙里向大梵天请教。

    大梵天笑着说:“那是因为庄稼都过得太舒服了,没有受到任何打击的缘故。这一年里,它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也没受到过烈日煎熬。你帮它们避免了一切可能伤害它们的事情。它们长得又高又好,但这并不代表这就是它们所需要的,不经过风吹雨打稻穗里自然什么都结不出来。”

    一块铁,要经过千锤百炼,反复击打和不断地淬炼,才能变成一把修长锋利、寒光毕露的宝剑。我们人生也是这样,一路上必要经过种种磨难,有时候甚至会磨出血来,但是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身心更加坚韧,目光更加清晰,从而迈向成熟。

    万事顺意是不利于成长的,要想品尝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受必要的锤炼。过太舒服的生活会消磨你的意志,让你停滞不前。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里面有对这句话的具体阐述:“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国家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我们人生也同样如此,南怀瑾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你们只晓得开放发展,拼命搞建筑发财,每人都活得很高兴。但是要注意孟子的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中国文化。孟子说,国家、个人、社会能够克服种种困难,才能使国家民族兴盛健康起来;如果大家放松了,只向钱看,光搞享受,结果就很可怕。孟子所以被称为圣人,就是看到这两句话。”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是一个平凡的农民的儿子,从小家境贫寒,年纪轻轻便给地主放牛补贴家用,从小就体验到了世态炎凉,十几岁的时候家人先后离去,加上元政府腐败,民不聊生,战乱频频,朱元璋不得已做了和尚。开始了四处讨饭的生活,这时候的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生活困顿而放弃希望,相反他找一切的机会读书,生命里只剩下两件事情:一是填饱肚子,二是看书。

    在四处讨饭的生活中,朱元璋受尽了白眼和冷遇,他开始愈加发奋,虽然他看不到出路在哪里,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不讨饭就要饿死,这种紧迫感逼迫着朱元璋向前进。

    有一天,朱元璋的一个同乡做到了起义军的千户,便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希望他也参加,但是朱元璋把信烧掉,不予理睬。可谁知这件事情让同寺的和尚知道了,将朱元璋举报给了官府,迫于生命受到威胁,朱元璋便参加了起义军。

    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天下,建立大明。

    有这样一个有趣而令人深思的实验,把一只青蛙冷不防扔进滚烫的油锅里,青蛙能出人意料地一跃而出,逃离险境。然后又把同一只青蛙放在逐渐加热的水锅里,这次它感到舒服惬意,以致意识到危险来临时却欲跃乏力,最终葬身锅底。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则反应迟钝。

    可以说逆境催人警醒,激人奋进,而安逸优越的环境却消磨人的意志,使人耽于安乐,尽享舒适,常常一事无成。有的人甚至在安逸之时沉溺酒色,自我毁灭。安乐的生活确实能让人在物质上得到极大的享受,但是也会让人不思进取,坐以待毙,如同温水里逐渐死去的青蛙。

    如今这句话有了新的阐述,并不是要让我们毫不在意物质,一味地破衣烂衫,粗茶淡饭,而是要我们有一种忧患意识,时刻提醒自己不沉迷于物质享受中。这八个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惊醒,在迷失享乐中随时给你一记醍醐灌顶,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

    自古以来的伟人,大多是抱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从逆境中挣扎奋斗过来的。真正聪明的人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哪怕是一片坦途的时候也随时保持着警惕,一步一个脚印,走得又稳又快。

    3.经历痛苦才能实现价值

    南怀瑾曾经说过:“痛苦、烦恼、艰难、困阻、倒霉……都是生活中的一个阶段;得意也是。每个阶段都会变的,因为天下没有不变的道理。等于一个卦,到了某个阶段,它就变成另外的样子。就如上电梯,到某一层就有某一层的境界,它非变不可。”在南怀瑾看来痛苦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部分它是痛苦,而在下部分很可能就是一种价值。

    郑连根说过:“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他对痛苦的感知、理解和超越。他经历的痛苦越多,他超越痛苦可能创造出来的价值也就越大。”

    痛苦就像一块石头,是勇者脚下的铺路石,是怯者足下的绊脚石。勇者从不畏惧痛苦,因为多一次挫折,你的阅历便丰富了一些,同时,离成功也更进了一步。痛苦的价值就在这一个个勇者的身上体现出来。

    汉代,李陵因战败而投降匈奴,愤怒的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而这时司马迁替李陵求情,也遭牵连,给司马迁两个选择,一是斩首示众,二是处以宫刑(汉代称腐刑)。宫刑是个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友。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任安书》)。几乎断送了性命。

    痛苦的司马迁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资料和自己要写一部最完备的史书的志向,最后忍辱负重,接受了宫刑,历经十余载终于完成了这部伟大的著作。

    明初大文学家宋濂曾经在《送东阳马生序》里自叙自己年少时读书所经历的磨难:“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历史上诸多伟大的人物无不是从痛苦中走来,他们忍受着生活的各种恶作剧,只是坚持着,到最后就会体现出经历这些痛苦的价值。

    屈原一心为国不受重视,反遭流放,但《离骚》便是其痛苦的价值,留下“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的名句;贝多芬一生穷困,最后甚至双耳失聪,但是一生的磨难全部转化成了他对音乐的感悟,《第九交响曲》《英雄进行曲》就是痛苦最好的价值所在……

    生活就像是一杯浓咖啡,非常苦,我们可以往里面加糖、加牛奶,可是到最后,我们端起杯子,品下去的已不是原来的那杯咖啡,它已经失去了自己最本真的东西。也就是说苦才是真正的味道,我们不能忽略,也不能逃避,唯有面对。

    米勒是19世纪法国的著名画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于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在巴黎以画裸体画卖钱糊口。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又卖不出去。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一度陷入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

    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去。在农村,条件也很恶劣,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和纯朴的农民及其农家生活,激起了他作画的激情。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哪怕吃不上饭也要坚持创作,画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拾穗者》。该作品描绘的是19世纪法国农村的麦收场景,画面的近景是三个正弯着腰在收割完了的麦田上捡拾收麦时遗落下来的麦穗的农妇。远处是一群忙着收割、拉运的农民,以及垛得像小山似的麦堆。这些农民显然不是这片土地的主人,在画的右上角有一个骑着马的人,应该是土地主人派来的监工。

    创作《拾穗者》这一年,由于贫困,米勒心头甚至时常萦绕自杀的念头。最初米勒还可以向隔壁的面包店赊几个面包,时间一长面包店里的人再不肯赊给他。这时候,米店的人又上门催债,还找来警察说如果不还债就得坐牢。

    后来,一个好心人看米勒可怜,就出了一点钱买下了他的这幅《拾穗者》。在米勒去世三十多年后,一个法国富商游玩时无意中看到了这幅画,只看了一眼就感动得热泪盈眶,以十万法郎的高价买了回去。

    在贫困中,米勒还创作了《种》《晚钟》《晒干草》等著名作品。

    贝多芬说:“痛苦让我领悟了人生的真谛——做不平常人,成就不平常事,它让我懂得了痛苦的价值。”而伏尔泰也说:“不经巨大的困难,不会有伟大的事业。”痛苦是人生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那即将踏上生活征程的时刻,我们只有不断地锻炼自己,当我们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再回头看向来时的路,会觉得自己所承受的是多么有价值。

    痛苦的具体价值就体现在能唤醒人们与苦难搏斗、与命运抗争的意识。心灵的振奋往往只有在挫折和苦难中才能显现出来。如果没有苦难,那么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将酣睡不醒。那些生活的最强者,都曾经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正是这种痛苦的经历,才造就了他们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使他们走向了生命中的辉煌。

    痛苦是漫漫长夜里透过的一丝曙光,它让人看到的是力量、生机和催人奋发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先甜后苦让人萎靡不振,心灰意冷;而苦尽甘来让人厚积薄发,建功立业,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4.一无所有是惊喜的开始

    南怀瑾在多次演讲的开头提到自己一生是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所有”,对于一些人冠以他的“佛学大师”称号,南怀瑾也不曾接受过。有学生问他:“老师,你信佛教?”他说:“不是。我信睡觉(笑),我够不上资格信佛教。”人家又问:“老师,你学佛吗?”他说:“也不是,那也没有资格。佛经上面写,一个修菩萨道的人要布施,众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给他。头颅、脑血、全身、妻子、儿女、财产,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这种“一无所有”的概念并不仅仅是谦卑,南怀瑾所阐述的“一无所有”其实要表达的是一种心境平和、不骄不躁的生活态度。一个人什么都不曾拥有,当他获得了一碗米饭的幸福感要远远超过衣食富足的人,其每一次收获都会格外珍惜,感到格外幸福,这就是这种“一无所有”的思维带给我们的好处。

    一位金店老板在小镇上干了二十多年了,生意一直不错。但他对记账很不在行,不习惯账簿,总是把支票放在一个棕色的大信封内,把钞票放在一个雪茄盒里,把到期的账单插在票插上。

    他学会计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实在搞不懂你是怎么记账的,你这样根本没办法核算出成本和利润。我替你设计一套现代化会计系统好吗?”

    他说:“不用了,孩子,我心里有数。我爸爸是个农民,他去世时,只留给我一条工装裤和一双鞋。后来,我离开老家,来到这个小镇。今天,我有了妻子和三个孩子,你哥当了律师,你姐当了编辑,你是个会计师。我和你妈现在住在一所不错的房子里,还有两部汽车。我是这家五金店的老板,而且不欠人家一分钱。”

    他停了一下,说:”我的会计方法很简单,把这一切加起来,扣除那条工装裤和那双鞋,余下的都是利润。”

    “一无所有”就代表着无欲无求,很多人总是不满足,明明已经拥有了还想要更多,这样便会滑向深渊。自己无所有,也无所求,轻轻松松一个人,只有这样的才能飞得更高。

    “一无所有”是一种洒脱的人生态度,不为金钱名利所累,不为尘世繁华所困,表明了“自己一无所有”,所以也就不会对过多的物质产生累及之感,更不会担心自己会失去什么,所以把自己看成是“一无所有”也会让自己在遭遇磨难的时候渡过难关。

    在古代,有一户幸福恩爱的人家,一家四口人每日辛勤劳作,虽然家里很贫穷,房子也很破,但是一家人很幸福,从没有怨言,也不去跟别人攀比。

    经过多年的劳动,一家人终于有了一点积蓄,便邀请亲戚朋友帮忙好好地把自家快要倒塌的房子修了一遍,房子很快就修好了,当天晚上便摆上宴席,他们采摘了很多水果供客人们享用,虽然食品并不名贵,但大家都很高兴,围着篝火跳起了舞蹈,一直到深夜,人群才散去。

    可是没想到这篝火没有被彻底地熄灭,在一家人都熟睡了之后火星便飞到了新修好的房子上,房子的一侧一下子就着了起来,多亏这家人被浓烟呛醒,这才发现火情,逃了出来,不过火势已经难以控制,邻居们来救火也无济于事,大火烧光了新修的房子和所有的生活用品。

    一家人站在火光远处看着,邻居走过来发现他们居然还笑着,房子都烧没了怎么还能笑得出来?这家人解释道:“这样我们就可以重新盖一座新房子了,本来我们生下来就什么都没有,这一切只不过是上天的赏赐,只要我们共同努力,一定会重新有个新家的。”

    有一句话叫作“无欲则刚”,意思是一个人没有欲望是最强大的,同样“一无所有”的人是最洒脱、最自在的,这样的人从来不会为身外之物而黯然神伤,这一点在今天的社会里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大家每天都要忙于奔波,不停地赚钱,要是发生了一些如丢了工作之类的事情,相信很多人都会急切万分,手足无措。

    但是只要你心里把持着自己本就什么都没有,自己用双手便可以创造的信念,你就能够摆脱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影响,不会使你陷入一种负面情绪当中,以免造成更多的不如意。

    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南怀瑾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空鸟迹水波纹,偶尔成文似锦云。得失往来都不是,有无俱遣息纷纷。”在他的心里从来没有得失之心,在他看来一切都是一种过眼云烟,名气、利益得到又失去与否对他来说不会在心里起一丝的波澜。

    所谓人生无常,于丹在她的《庄子心得·境界有大小》里说道:“我们的生命都像电光石火一样,转瞬即逝。所以在这么有限的生命里面,不管你是随贫穷还是随富贵,你走什么样的人生,最不应该扔掉的是欢乐……就是因为你这个人呢,还是有太多太多的痴迷,而没有看得通透。所以其实有人问过佛祖说,什么叫作佛。佛祖的这种回答叫作无忧是佛。”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语出《后汉书·冯异传》,意思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丧失机会或失败了,在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重要的是,不要因为失去而背上沉重的包袱,要知道前面还有很长的路等着我们去走。只有丢掉那些因为失去而衍生的哭泣、烦恼,才能轻轻松松地上路。

    提起《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你一定不会陌生,它自出版以来风靡全球,已经被翻译成近70种语言,在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发行,累计销量达3亿多册。可你知不知道,它的作者——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成功之前也曾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大学毕业后,罗琳一直在伦敦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结婚后不久又被当记者的丈夫抛弃,孤身一人的她并没有生活在过去的阴影中伤心流泪,而是用最快的速度甩掉沉重的包袱,为了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不懈地努力着,最终完成了这部全世界畅销的魔幻小说,得到了广大读者和专家的认可。

    计较得太多就成了一种羁绊,甚至是一种苦楚,很多事情既然命中注定,我们就去淡然面对,把事情的得失看开就能够看到另一番天地。

    大思想家王阳明曾经说过:“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有太多的人过于计较自己的个人得失,总是处处算计,希望为自己多争得一点好处,而在失意的时候又黯然神伤,心力交瘁。

    中国文化里有一种“随遇而安”的观念,被贬的诗人虽心情低落,但也能寄情山水,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诗文,这不正是“收之桑榆”吗?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没有一种明确的标准表示具体对错,要知道一扇门关上了,必定会找到一扇窗,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心态来面对。

    所以生活里得失都不要在意,顺其自然,不要因为一些事情的得失影响了心情,影响了下一件事情,否则的话就会越做越糟糕,让你的人生更加灰色。

    古代有一艘商船出海,不料遭遇狂风巨浪,船被打沉了,唯一的一位幸存者被风浪冲到了一座荒岛上。每天,这位幸存者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来将他救出。然而,他绝望地等了几天,还是没有船来。为了活下去,他就辛辛苦苦地弄来了一些树木枝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家”,他自己钻木取火,又查找水源,勉强地生活了下来。然而,不幸的事又发生了。一天当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阵大风将他的篝火吹散,引燃了草棚,顷刻间化为了灰烬,他眼睁睁地看着滚滚浓烟消散在空中,悲痛交加,绝望已经占据了他的心,瘫倒在岸边。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他跳起来大声疾呼,最终被救上船。

    他问道:“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船上的人回答说:“我们看见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于是就过来了。”

    人们在得到一些利益的时候,大都喜不自胜,得意之色溢于言表;而在失去一些利益的时候,自然会沮丧懊恼,心中愤愤不平,失意之色流露于外。但是对于那些有智慧的人来说,他们并不把个人的得失记在心上,面对得失心平气和、冷静以待,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东边日出西边雨,谁都有不顺利的时候,放平心态才是最关键的。

    安然地面对生命里的得失无常,才是智慧的人生。

    6.身处困境,心在顺境

    南怀瑾说:“失意不忘形,身处逆境依然笑看满山花开,得意失意难定论,得意时,莫骄狂,经历过痛苦,才能忍耐一切不如意。”这种身处逆境依然笑看满山花开的心态真可谓洒脱之极。

    黄河尚有九曲十拐,天气也有风云变幻,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些困难会让你无力抵抗,焦虑烦躁,这些都是在所难免的,你所能做的除了找办法克服困难外,还要有一颗淡定自若的心,这才是让你保持健康和愉悦的最重要之处。

    人无论身处逆境还是顺境中,都要保持一种乐观进取的心态。所谓“少年壮志不言愁”,在困境中也不要言愁,因为言愁毫无作用,甚至会更让你焦虑。

    做任何事心态最重要,如果你用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做事,那么事情的成功率将大大提高,即使失败了你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保持着笑容的;相反若从一开始就皱着眉头,即使成功了也是皱着眉头成功的,最后还是心情压抑,不能坦然处之。

    顺境时要收心,逆境时要放心。顺境时不可得意忘形,逆境时也不用颓废不振。对于外在的境遇,要做到收放自如,过犹不及。

    佛教讲“一切唯心造”,其实外在的境界都是自己内心的境界。同样一个境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乐观的人总会看到积极的一面,悲观的人则看什么都是消极的。

    《心经》里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都是心的“挂碍”。

    有一个人在森林中漫游的时候,突然遇见了一只饥饿的老虎。老虎大吼一声就扑了上来,他立刻用生平最大的力气和最快的速度逃开。但是老虎紧追不舍,他不断地跑,最后被老虎逼入了断崖边上。

    站在悬崖边上,他想:与其被老虎捉到,活活被咬、肢解,还不如跳入悬崖,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他纵身跳入悬崖,非常幸运地卡在一棵树上,那是长在断崖边的梅树,树上结满了梅子。

    安心了没多久他就发现有一只老鼠正用力地咬着梅树的树干。他先是一阵惊慌,立刻又放心了,他想:被老鼠咬断树干跌死,总比被老虎咬好。

    他看到梅子长得正好,甚至摘下来吃,梅子非常甜,最后他趴在树干上睡去了,睡醒之后,他发现老鼠不见了,老虎也不见了。他顺着树枝攀上悬崖,脱离了险境。

    试想一下,这个人要是没有一个自我排解的心态,恐怕早就被险境吓得跌倒万丈深渊了。

    人生在世,不乏有许多掌控不了的事情,其中有些更是无法回避的无常之事,阻止不了也防范不了。然而有些东西是可以寻求或修炼的,例如平和的心境,开阔的胸襟,和顺的涵养。

    当逆境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抱怨不是办法,忍受也非上策,畏缩不前更是有害而无利,唯一的出路是泰然处之,知难而上,矢志不移。纵天塌下来也会有办法处理,时时刻刻如沐春风之中,生活自然就能够如意起来。

    只要用一颗平常心看待所遭遇的顺境逆境,那么人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