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南怀瑾的人都知道,他为人非常谦和,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无名之辈,在他面前都会一视同仁,都是他的朋友。而南怀瑾有他交朋友的分寸,那就是他跟别人交朋友的时候非常尊重对方,涉及隐私的问题他从来不问,从不会使人难堪,每个人在他面前都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南怀瑾曾经诠释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关键就在于掌握一个良好的距离。
《庄子·山林》里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甜酒)。”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与某人的关系越亲密,越容易经常与其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与初次见面者交往容易。家庭成员、情侣之间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原因何在?
这其实可以用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也叫心理距离效应)来解释。刺猬法则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季,两只困倦的刺猬因为冷而拥抱在了一起,但是它们身上都长满了刺,紧挨在一起就会刺痛对方,所以无论如何都睡不舒服。因此,两只刺猬就分开了一段距离,可是这样又实在冷得难以忍受,因此它们就又抱在了一起。折腾了好几次,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比较合适的距离,既能够相互取暖又不会被扎。
白居易晚年仕途不顺,在洛阳当闲官,这让有一腔抱负的他产生了很严重的消极情绪,整日无所事事。他写了一首诗给他的好朋友刘禹锡,诗中充满了消极思想和颓废情绪。刘禹锡本人非常积极乐观,看到朋友如此消沉,便立即和诗一首,回赠白居易,诗中充满了对老朋友的鼓励和鞭策。
刘禹锡昂扬奋发、不敢消沉的精神,对老友白居易而言,不啻为一剂良药。从此,白居易振作了起来。后来当刘禹锡去世的时候,白居易写诗缅怀刘禹锡:“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可见刘禹锡对白居易的影响之大。
这就是一种君子之交,来往不多,却至关重要,可以见到两人虽已书信往来,但是并没有因此感情淡薄,正是距离掌握得当的缘故。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远离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了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朋友的关系是磁铁,有相互吸引的一面,也有相互排斥的一面。将两块磁铁放得越近,排斥力就越强;如果我们将它们拉开就会产生吸引力。如果太远的距离,吸引力也会消失。
与人相交要把握距离在今天也有了新的意义,现在你所接触的人是同事、老板、有过眼缘的朋友,可以说这些人你并不真正的熟悉,哪怕是朝夕相处的同事,在这时你就不要刻意地跟对方加深关系,比如常请对方吃饭,聊家常,嘘寒问暖,了解对方家庭情况等,这些都是不应该做的。
一则,工作上流动性大,很可能今天是同事、朋友,明天就换另一家公司了,虽说以后还是朋友,但毕竟见面机会少了。
二则,是重要的,很多时候你非要和别人拉近关系,称兄道弟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甚至会猜测你是另有所图,这样反倒适得其反了。况且拉近关系的时候必定要涉及一些很私人的问题,对方未必会愿意向你倾诉,这样一来又会非常尴尬。
所以在现在的社会人际交往中一定要掌握好一个度,对每个人都客客气气,尊重待之,有需要帮忙的义不容辞,但是不要继续深入,除非是地久天长,对方也愿意和你深交,否则点到即止。这是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种交友方式。
朋友之间要学会巧妙拒绝,及时弥补友谊出现的裂痕,认真呵护彼此的个人空间,努力调适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善于区分私人空间和公共地域。做到了这些你就能更好地交到朋友。
2.别奢求改变对方
南怀瑾在讲《论语》的时候提道:“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自古忠言逆耳,假如忠谏过分了,朋友的交情就没有了,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历史上有许多先例,往往知道实不可为,只好拂袖而去,走了以后还保持朋友的感情。
《世说新语》里记载,管宁和华歆二人一起在菜园中锄地,见到地里有一片金子,管宁把它当作砖头瓦碴一样的东西,照旧锄之,不予理会;华歆却把它拾起来,然后扔了出去。
管宁劝诫过华歆,让他专心读书劳作,不要被外界所扰,华歆不在乎地点了点头。
后来二人在同一张席上读书,有一天有一位达官贵人的华丽马车从门外经过,管宁依旧读书,不受影响;华歆却把书抛在一边,出去看热闹。
这次管宁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迅速地把席子割为两半,跟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虽然管宁选择绝交有点极端,但是管宁如果继续劝诫下去,华歆一定会认为管宁看不起他或者厌烦他,两个人的友谊也长久不了。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朋友就是朋友,他有自己的一个为人处世的标准,能够一起努力奋斗,改正不足最好,但是如果对方不愿意,你也别奢求,甚至强求,搞得最后从朋友变成了互相埋怨的两方。
朋友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缺点,规过劝善固然好,也不应过度,否则便会失去朋友。让自己的眼睛多停留在朋友的长处上,既勉励了自己,又不至于走进友谊的误区。
这是交朋友的一个重要之道,我们身为朋友,如果对方做错了事情或者有什么不妥的地方,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提醒对方,对朋友尽到劝告警醒的作用,但是涉及一些其他方面的时候,我们还是要把握自己的分寸。比如你希望朋友如何如何,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个体,你的这种要求实际上对朋友是不公平的,对方很可能会因为这样的要求而对你产生反感。
所以,一个人要赢得友谊,就要多看到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其实,每一个人都有长处,问题就在于发现与否。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无缺的人,交友应求大同存小异,过分挑剔以及过分苛求最终可能使你连一个朋友也找不到,或者说你的朋友,因为你过分提出要求或者建议而对你敬而远之,远而避之。所以我们不必要把对方的缺点洞察得透明化。你只要认为对方是一个真诚的人,即使他有某些与你格格不入的嗜好、缺陷,你也不必大加追究,非要对方跟你“对口味”才行。所谓己不所欲勿施于人,无论别人怎样,做好自己是关键。
3.要过一个有分享的人生
南怀瑾曾经说过:“神奇的爱,会使数学法则失去平衡。两个人分担一个痛苦,只有一个痛苦,两个人分事一个幸福,却能拥有两个幸福。”
当你把悲伤告诉一个人,你就少了一份悲伤;当你把快乐告诉一个人,你就会得到两份快乐。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盖了一座大房子,为了防止镇上的那些孩子们来他的庄园捣乱,他砌了一面高高的墙。正是这面墙,隔开了富翁与孩子们。后来,他醒悟了,推倒了围墙,和孩子们在一起玩耍,这个小镇也特别和谐了。他推开了心上的围墙,不仅让孩子们快乐,自己也很快乐,不再猜疑他人。
禅宗有一则故事:有位禅师在寺院里播种了一棵菊花,三年之后,满园飘香,连山脚下的村庄都能闻到香味。于是,有人向禅师要花移植到自家院里。禅师立刻将那朵开得最好的花挖了出来。此后,又有好多人前来要花,禅师都满足他们的愿望,无一回绝。最后,寺院里竟然连一棵菊花都找不到了。
秋天到了,僧侣们望着满园的凄凉之景叹息道:“好可惜啊!此时这里本来应该是芳香四溢的一个花园的。”禅师听到后说:“你们可以想象一下,我把花送给山下的村民,三年后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将会是一村菊香!”禅师停顿了一下,好似已经沉浸在花海中,然后,他又继续说:“我们应该把美好的事与别人一起分享,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这种幸福,即使自己一无所有,心里也是幸福的!这时候我们才真正的拥有了幸福。”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最幸福的人们不一定什么都是好的,只是因为他们懂得欣赏以及分享生活的美好。如果你有五个苹果将分享给不同的人,也许你会收获另五种不同口味的水果,相反,如果你独自品尝得到的仅且只有一种口味而且还索然无味。
把自己的快乐与悲伤,成功与失败拿出来和朋友与家人一起分享,那将是很幸福的一件事情。因为你最后会发现,你的分享并不是一味的付出,而是双倍的获得。更为重要的是,只要你学会了分享,你也就打开了自己内心始终关闭着的那扇大门,你也就学会了接纳别人。你会发现人生的更多闪光点。
有一个贵妇,花巨资修建了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每逢花开时节,总有许多人慕名而来观赏,经常踩坏花园小径和留下垃圾。贵妇一气之下就在门外写着:“园里有毒蛇和毒虫,外人进入受伤后果自负。”后来,花园果然鲜有人再来,多年之后,这座美丽的花园真的变得毒蛇横行,杂草荒芜。妇人也只好后悔地感叹了。
杨朱是战国时期魏国大梁(今开封市)人,他是古代著名的哲学家,主张“贵生重己”“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刑”,也就是重视个人生命,反对他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害别人。
《列子》的《杨朱》篇中有个故事说,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杨朱说:“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就能解决的!”禽滑厘又问:“假如能的话,你愿意吗?”杨朱默不作答。当时的另一位大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孟子就此对杨朱和墨子作了评价:“杨朱主张的是‘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张‘兼爱’,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头顶,走破了脚板,他也心甘情愿。”
后人常用“一毛不拔”比喻非常吝啬、自私的人。
不懂与人分享的最直接后果就是身边毫无朋友,这无疑是一种对人生的惩罚,高兴了没有人知道,痛苦了没有人安慰,这样的人生无疑是黯淡无光的。
所以只有与他人善良共处共同分享快乐的人,才会赢得友情、亲情、爱情。这既能让他人感到开心,又能让自己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感受到快乐。
这种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但能真正做到的人却非常少。在现实中,有很多人为了顾及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还有一些自私的人不肯帮助他人不与他人分享快乐而不得善终。
懂得分享的人,自然像阳光一样温暖人心,也格外的大度。在生活中,不免会有家庭的矛盾,工作的失利,朋友的淡然或爱人的冷漠,只要善于开口便也豁然开朗,心中柳暗花明又一村。诚然,如果做一个乐于分享的人,不管你是分享生活中的喜悦,还是分享美食都会让你在获得幸福感的同时收获大批的朋友。
4.“比而不周”的错误交友观
南怀瑾曾说中国文化:“东汉以后,号称儒生数万人,对五经章句训诂的学问,反而越来越疏懒,一般所谓的高名善士,不但不能以周、孔之学致君于尧舜,更不能感化皇帝背后的一群太监。在朝廷中的有学之士,厌恶太监们的擅权与专横,一般自命为君子的儒生,不能如君子的周而不比,反而形成入小人们比而不周的党派,因此与太监们竞斗权力,在历史上首先出现东汉特殊的党祸,终使刘汉政权,陷于衰落败亡了事。”
南怀瑾提到了“周而不比,比而不周”带来的影响,语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意思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不搞团结。用现代的文明术语来讲就是团队精神。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狮子被猎人的陷阱捕住,那是一张大网,狮子被紧紧包住动弹不得,猎人很快就会来检查陷阱,到时候狮子就会落入猎人的手里。这时,陷阱边上走过一只老鼠,狮子心情烦躁,告诉它走远点,老鼠表示自己可以为他提供一些帮助,狮子非常不耐烦,说:“我百兽之王都被困住了,你一个低等的老鼠能干什么?还不滚远点?”
老鼠没有说话,跑到狮子被困处,用细细的牙齿咬网绳,不一会就把一块网绳咬断,便跑开了,狮子把爪子伸进被咬开的洞里,用力挤,终于重见天日,想想自己说过的话,才发现老鼠已经跑不见了。
有智慧的人与人交往往往能够一视同仁,无论对方薪资高低,地位轻重。而生活中常常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交朋友“比而不周”,就是有目的、有选择性地交朋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来交朋友,比如兴趣相投,或者结交老乡,或者专门结交地位高的,通过这种方式企图让自己提升得更快一些,而对于一些比他“差”的根本瞧不上眼,这就是一种“比而不周”的交友观念。
“周”乃有原则地结交,而“比”则是无原则地勾结之义。孔圣人为我们列出了一条戒律:交友要有原则,不能滥交朋友。
交朋友虽要一视同仁,但是也不能什么朋友都交,孔子说:“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对于一些阿谀奉承、不务正业,善于拉帮结派的人我们最好敬而远之,因为别人会通过你的朋友圈子来判断你的为人,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另外,“损友”往往会给你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事,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什么是交朋友,只知道在一起吃喝玩乐,这样的朋友无疑会拖累你的脚步,甚至也滑向不思进取的深渊。
管仲二十来岁时就结识了鲍叔牙,起初二人合伙做点买卖,因为管仲家境贫寒就出资少些,鲍叔牙出资多些。生意做的还不错,可是有人发现管仲用挣的钱先还了自已欠的一些债,哈哈!这钱还没入账就给花了,现在会计上的名词叫:坐支,而且私自花钱恐怕离贪污公款罪也不远了。更可气的是到年底分红时,鲍叔牙分给他一半的红利,他也就接受了。
鲍叔牙手下非常气愤,有个人对鲍叔牙说,他出资少,平时他开销又大,年底还照样和您平分效益,显然他是个十分贪财的人,要我是管仲的话,我一定不会厚着脸皮接受这些钱的。鲍叔牙斥责他手下道:你们满脑子里装的都是钱,就没发现管仲的家里十分困难吗?他比我更需要钱,我和他合伙做生意就是想要帮帮他,我情愿这样做,此事你们以后不要再提了。
鲍叔牙坚定地认为管仲是个人不可多得的人才和朋友,终于在最后鲍叔牙托举管仲位相,管仲帮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霸业。
一旦我们选择的了“比而不周”的价值观,就意味着我们的朋友圈大大地缩小。更重要的是我们难以从朋友的身上吸取新的观念和思想,难以拓展我们的视野。就像一只鸡群里面最漂亮的公鸡在没有见到孔雀之前,一定认为自己的羽毛是最漂亮的。一直和一群与自己一样的人生活在一起,大家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异。在彼此认同的环境中,我们就会逐渐给自己定位,逐渐丧失寻求进步的动力。
所以交朋友要从很多方面考虑,不能把交朋友牵扯进“利益、升迁”等等事情当中,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什么样的朋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志趣,另外无论我们的地位高低,只要善于发现对方的优点,那么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我们的朋友,“周而不比”才是正确的交友理念。
5.以利交友,利穷则人散
南怀瑾对于交什么样的朋友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跟他成为朋友,但是有的人却终生不能成为南怀瑾的朋友,这样的人就是借以利用南怀瑾名气、才气赚钱、炒作的人,南怀瑾深知这样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自己的朋友,南怀瑾对于交朋友非常谨慎。
现代社会,急功近利者多如牛毛,很多人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去结交朋友,意图建立一张以利益为基础的关系网。当赖以生存的共同利益不复存在的时候,这张网也就随之破裂。即使共同的利益存在,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时候,也会导致关系破裂。这种不稳固的“朋友关系”以利益为前提,相互之间只有利用,自然禁不起风吹雨打;当无利可图时,朋友也就形同陌路。
交朋友交的是心,而不是利益,首先你自己就要铭记这一点,不要看见某人地位高、有钱财,就主动跟人交朋友;其次你还要保持冷静的头脑,比如别人主动找你交朋友,不要被对方的几句美言便冲昏了头脑,立即结为兄弟,对方很可能跟你交朋友只是因为你有对方想要的利益。这个时候你要保持警惕,要有一种分辨是非的能力。
战国时期有一个诸侯国,占据着一方小国土,国家虽然不大,但是实力挺强,手下的士兵英勇善战,人民衣食富足。国君是一个非常重视朋友的人,也非常喜欢交朋友,他把自家的亲戚安排在宫内任职,以便时常见面,他还广招天下贤士,他曾说但凡来者便是我的兄弟,于是有很多人便投奔他来。
国君来者不拒,纷纷摆酒设宴,招待四方之士,他时常与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人坐而论道,谈天下大事和风土人情,每天都不亦乐乎。
可是这样便将国事耽误下来,属下来劝,国君毫不在意,说:“你看我麾下多少能人异士,给我几年时间,必能一统诸侯,称霸全国。”没想到这句话让齐国听到了,齐国当时是最大的诸侯国,正想要一统诸侯,踌躇满志的时候却发现有一个小国比自己还要强大,便有心要灭掉这个诸侯国。
齐国调兵遣将,打造兵器,准备充足之后一举出动攻打该国,那个国君不过是随口说说,哪里做了什么准备,只好连忙召集手下的门客应对,可发现这些人居然早在齐国攻打的前一天便悄悄离开了城池,投奔别的国家去了。国君坐到地上,想到这群人不过是来白吃白喝,不免仰天长叹。
不久后,该国便被齐国轻易灭亡了。
“以势交者,势倾则绝;以利交者,利穷则散。”所以你在交朋友的时候首先要抛去利益这个因素,既不以利益择人,也不让人以利益择己,保持火眼金睛——在贫困的时候能够一起有共同志向,互相帮助,在富贵的时候念念不忘,时常来往,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需要的真正朋友。
6.朋友在精不在多,来者不拒闯大祸
南怀瑾曾多次表示“朋友”千万要慎重选择,不能朋友兄弟一大堆,平时里聚在一起非常欢乐,在你关键的时刻却无人出现,南怀瑾说这样的朋友是交不得的。
在当今的社会中,要交到如此真诚的朋友,已经不容易了,因为随着金钱利益的猛增,越来越多的人看重的往往不是友谊而是利益了。他们往往把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却没有想过,一个能值得信赖,真挚的好友是用金钱换不来的。
《六国论》的作者,中国古代的大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个著名的浪荡子,不喜欢读书,与一些富家后辈的浪荡哥儿结交成玩友,终日与他们在一起赛马、玩鸟,叔父、父亲屡劝不止。
后来,因母亲去世,苏洵的二哥苏涣回家守丧。苏涣有意问他:“三弟啊,你游历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川,能不能写点文章,让我看看这纸上山川如何雄秀奇美啊?”
这可把苏洵难住了,急得满头大汗,苏涣话锋一转又说:”我们苏家先人原是很有一些来历的,可自大唐以来,我们只知眉州刺史苏味道是我们的先人,往后就语焉不详了。三弟既然喜欢周游,何不找些老人聊聊,再去查查别人的族谱,把我们苏家族谱编出来呢?”
苏洵觉得这事蛮有意思,便一口应诺下来。苏洵追根溯源查到了唐朝刺史苏味道这位先人的事迹,想想自己平日散漫的生活,脸上发烫。他越做兴趣越浓,为了弄明这些人的来历,他把《史记》《汉书》,还有更早的《左传》《国语》《战国策》都罗列到床前案头,读了个通透。愈读他愈发现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发愤读书,才能将心中所思,形诸文字——这年他已二十八岁。
从此苏洵彻底变了个人,他断然断绝了与以前那些玩友们的来往,埋头苦读,并且有意识地去结交一些文坛上颇有名气的人为友,接受他们的陶冶,并且经常以一些长辈为师。经过10年的刻苦努力,在苏洵37岁的时候,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学者了,最后与两个儿子并称“三苏”。
《水浒传》里林冲还是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时候有两个朋友,一个是陆虞侯,一个是鲁智深。林冲因为得罪了高俅的儿子,高俅要杀林冲。陆虞侯便骗林冲带宝刀去白虎堂。结果林冲被发配,一路上受尽折磨,鲁智深出现教训了两个差役,并保护林冲走了一段路,后来林冲被发配草料场。高俅又派陆虞侯去杀林冲。陆虞侯为了升官发财火烧了林冲所住的草棚,多亏林冲外出打酒,看透了世态炎凉的林冲杀了陆虞侯,投奔了梁山。
一个人即使有一万个朋友,在你落难时无人伸出援手,那跟没有朋友是无区别的。
中国有句古话:朋友多了路好走。确实多一个朋友很可能就会多一条路,但现在是个信息化社会,交一个朋友非常容易,尤其是很多职业的需要,必须要记下很多人的信息,但这些人就是你能称为朋友的人吗?很显然不是。
再一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高尚的人在一起,你就会感染他身上的气质,而与不善之人一起,也会沾染他的习气。故对朋友一定要学会选择,舍得放弃,宁缺毋滥。一个人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对自己的思想、品德、情操、学识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所谓“近贤则聪,近愚则聩”,所以孔子说过:“君子慎取友也。”
宋神宗元丰六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心情苦闷难当,正是大批朋友离他而去的时候。一日夜里明月高照,苏轼更是感目伤怀,便到承天寺找自己的朋友散步,写下一诗,诗中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篇文章记录下了苏轼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看诗中写道“念无与为乐者”,才寻找张怀民,也就是说苏轼在寂寞、感伤的时候想到的就是张怀民,可谓患难之交,张怀民也没有睡觉,陪着苏轼一起在承天寺里漫步,最后苏轼的情绪平静下来,写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对张怀民的感激,感叹之情溢于言表。
择友的标准各有不同,也应该从个人实际出发,慎重选择,急来的朋友,去得也快,所以朋友在精而不再多,不能对任何人来者不拒。
古人讲“君子要择而后交”,真正的朋友不仅仅会在你危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还会在你功成名就之后默默支持;相反,势利之人会在你危难的时候落井下石,让你倍感世态炎凉。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自己能够做的就是在交朋友之前先把好关,对于一些道德品质有问题的人屏蔽,大浪淘沙,哪怕最后只剩下一个真正的朋友,那你这辈子也足够了。
真正的友谊不在乎有多少甜言蜜语,而在于心灵的相通,精神的共鸣。患难见知交,只有在磨难面前依然携手共勉的才是真朋友。
一个好朋友,可以在你伤心的时候安慰你,在你快乐的时候也可以和你分享一种快乐,这就是朋友,就是这么的简单。其实,这样的朋友已经足够了。能够值得信赖,知心、交心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是难能可贵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