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谨言慎行,沉默是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一句恶言,害自己也害他人

    熟悉南怀瑾的人都知道,他为人说话向来温和,对身边的人,远处的人从不乱发脾气,他有一颗自我克制的心,因为他知道,说出来一句恶言,往往会给自己带来无端的是非。

    证严法师也曾说:“一辈子的大事是好好说话。”“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这样的哲理值得我们深思,人最容易伤人的就是口无遮挡,恶言恶语。

    明代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是害自己,也害对方。言语伤人,就好像热天忽然面临着寒冷的冬天一样。一句恶言你伤了人家的心,对方很可能一辈子都会怀恨在心。

    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很多人总是会看别人的缺点,看到了总是喜欢说出来,这样就无异于“刀剑伤人”,因此,说对方缺点的时候要小心慎重,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被对方误解,受到伤害。

    有的时候你心直口快,看到什么就想说出来,虽然内心里并不是想要伤害对方,但是在对方听来却是伤害无疑,比如对方做了什么事情,你便开口说道:“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点事情都做不成”,其非你本心之言,但是在对方听来却如同羞辱一般,日后便对你产生埋怨,关系日渐疏远,而你却常常不知道这是怎么了,好好的一个朋友却变疏远了。

    所以我们无论是关系亲密的朋友,还是刚认识的同事,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嘴”,不该说的不说,有的时候该说的也不能说,不要因为一句话就破坏了感情,影响自己的声誉或者生活。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头熊与别的熊进行搏斗,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

    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供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熊没有回答,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有的人说话机智幽默,但是常常会带有一些讥讽嘲笑之意,这样也是不应该做的,无论是你说的话是否好笑或者在理,毕竟对方是被讥讽的一方,必然会对你心存不满,久而久之便也会影响关系。

    春秋思想家邓析子说:“恶言不出口,苟语不留耳。”你在生活中也一定要谨记谨言慎行的好处,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都不要在言谈举止间涉及对方的隐私、缺点、不足等,俗话说“嘴里有个把门的”,这样才能让你不至于无端因言闯祸,招致无妄之灾。

    2.智者寡言,言多必失

    南怀瑾曾讲道:“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想做一个像南怀瑾一样的智者,那么必须要学会他的“寡言”,这寡言并不是让你一整天什么都不说,而是看你能不能够一语中的,切中要害,而不是喋喋不休,说个没完,却全是废话。这种说话之道在今天更加需要你掌握,以便你处事交友,展现智慧。

    中国有句俗话说:“呐呐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愚者常常把学问挂在嘴上,智者却把学问默默地藏在心里,正如麦秸总漂在水面上,而宝石自然沉没在水底。

    曾经有个小国的人来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金人,金碧辉煌,皇帝高兴坏了,可这个小国的人同时有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中哪个最有价值。”最后有一位退休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于是将使者请到了大殿,老臣胸有成竹的拿着三根稻草,分别叉到了三个金人的耳朵里,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个耳朵里掉了出来,而第二根稻草从金人的嘴巴里掉了出来,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就掉到了肚子里,什么响动都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

    老天给我们两个耳朵一只嘴巴,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老子说,大音希声。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每个人总是认为自己言之确凿,都认为自己智慧通达,便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于是,便有了庸人自扰的喋喋不休与无穷无尽的争吵之声。话说多了哪能滴水不漏,一定会因为某个错误观点或者逻辑错位招致对方厌烦或者反唇相讥,结果伤人伤己。

    要知道多思考少发言,我们因说话而树立的敌人,远比因为做事所结的朋友要来得多,言语如箭,一发难受,所以要做到学会“闭上嘴巴”,避免言多不当,避免随意乱许承诺,避免说出的话漏洞百出,错误连篇,让人取笑。

    寡言可以理解为思而后言,保持缄默,通常是最聪明的策略。高声的咒骂和辩解,不如沉默的斥责令人来得刻骨铭心。很多人都过于依赖语言的功能,却忘了沉默的力量,沉默既可以让你不致失言,也可以让你思考,找到事情的解决办法。

    因此,说话之前多考虑多斟酌,对你有大益处,“未事不多言语,临事不动声色,既事不伐功能。辩不如讷,语不如默。动不如静,忙不如闲。”这是一种成熟的处事智慧,能够让你在紧急的时刻保全自己,让你在慌乱之中窥探出最有帮助的一点,在别人看来这样的你也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

    争一时的口舌之快毫无用处,它既不能帮助你解决事情,也不能帮助你赢得信任,只是一时的痛快,还会引来别人的怨恨,你倒不如把时间用在行动上面,用事实说话,美好的言语谁都会说,但是想要做成事情还是要看自己的行动。

    3.话说三分留七分

    客家有句俗语:“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生活中很多尴尬是由自己一手造成的。其中有一些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造成的。凡事多些考虑,留有余地,总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在外交辞令中是见得最多的。每个外交部发言人都不会说绝对的话,要么是“可能”“也许”,要么是含糊其辞,以便一旦有变故,可以有回旋的余地。话不说满绝对是衡量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不要一味坚持把对方“赶尽杀绝”,让对方没有台阶下,这样就种下了仇恨的种子,这对你也绝不是好事。能言善辩是件好事,但是要注意说话方式,要给人留下台阶,给对方留足面子,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战国策》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通过三件事情的对比得知,别人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更美是因为别人是有不同的目的才这样说,于是他觉得齐王也肯定处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所以他得进谏齐王。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丽。可是我的妻偏爱我,我的妾惧怕我,我的客人对我有所求,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如今的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和身边的近臣,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中的大臣,没有不惧怕大王的;国内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受蒙蔽一定很厉害了。”

    邹忌点到为止,把话说到这里便没有再说下去,他深知不能抢了齐王的风头,齐王纳谏后立刻下令广纳贤言,并给予进言者奖赏,一时之间,齐国上下越来越开明,其他诸侯国纷纷来觐见。

    俗话说“交浅勿必言深”,实际上哪怕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也勿必“言深”,有句古话叫作:“逢人只说三句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古人的意思很明白,让我们不要把心里的话全部说出来,最好是十分话说三分,留住七分放内心。这是一种做人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在做事的时候,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等词语。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词语。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太责怪你。

    不必说的不说,不用说的更不要说,这既不是不诚实,也不是狡猾,而是一种说话的技巧,做人的智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有一天,狮子把羊叫过来问自己是否很臭,羊说:“是的。”狮子就把它的脑袋咬掉了。狮子又把狼叫来问同样的问题,狼说:“不臭。”狮子又把狼咬成了碎块。最后,狮子把狐狸叫来问,狐狸说:“我感冒得很厉害,闻不出来。”结果狐狸活了下来。可见,说话太诚实了不行,而尽说好话奉承的也遭殃,而只说三分话的才是恰到好处的。

    许多人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心里搁不住事,有一点喜怒哀乐就想找人分享,甚至有的人不分场合、对象就把自己的心事往外掏。这虽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也不能“随便”说,因为你每一个倾诉对象都是不同的,说心里话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度”,要时刻清楚自己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还有很多时候你对一个人的批评、不满等牢骚说给另一个人听了,那么他很有可能会把这些话转述给那个人,引起矛盾,到时候你是怎么吃的亏,甚至都不会知道。

    还有,知人知面不知心,你不知道你说的话会不会被对方所利用,万一涉及了商业机密,而你觉得对方是十多年的老朋友,便告知对方,谁又能保证你的朋友能够为你保守秘密呢?很可能会用这机密换取利益。所以做人说话绝对不能口无遮拦,毫无保留。

    人和人之间的交情看起来很牢固,有时因为一两句话,却可以破坏一二十年的交往。但是,每说一句话都要战战兢兢,做人未免太痛苦,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能够让你更好地掌握说话的尺度,为自己赢得别人的信赖。

    4.谣言止于智者

    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里写道:“如‘视思明’,当然看东西要看得清楚,但这并不是指两个眼睛去看东西……讲精神上对任何事情的观察,要特别注意看得清楚。同样听了别人的话以后,也要加以考虑,所以谣言止于智者。我经验中常遇到赵甲来说钱乙,钱乙来说孙丙,我也常常告诉他们说,这些话不必相信,只是谣言,听来的话要用智慧去判断。”

    明代冯梦龙说:“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无根之语,意思就是毫无根据的事情,那么这样的谣言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是看了下面几个故事就能明白了。

    三国时蜀国宰相诸葛亮意欲伐魏,却忌惮“司马懿深有谋略”,便以司马懿准备造反之名“作告示榜文,遍贴诸处”。魏明帝曹睿见到揭帖大惊,差点下诏杀了司马懿,在几位重臣保奏下降旨,将司马懿削职回乡。诸葛亮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于是满怀信心地率兵出川伐魏。

    反之,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战失利,正无计可施。恰好蜀军中解送粮草,因好酒误了期限,被诸葛亮以军法责打的都尉苟安,心中十分怀恨,连夜引亲随五六骑,径奔魏军投降。司马懿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以牙还牙,派苟安“回成都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宦官听说,便报告给了刘禅,后主立即遣使星夜把诸葛亮从前线召回,司马懿便得意洋洋地带兵回了中原。

    《史记·甘茂列传记载》:过去鲁国有个跟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就去告诉曾母说曾参杀了人。曾母认为自己的儿子不可能杀人,仍在织布机上坦然劳动。但架不住有人接二连三地来报曾参杀人的消息,曾母便扔下梭子,下了织布机,爬墙逃走了。

    其实对于谣言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可以是智者,要做到也不难,来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样面对谣言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一位门生匆匆忙忙地跑来找苏格拉底,边喘气边兴奋地说:“老师,我要告诉你一件事,简直难以想象……”

    “等一下”!苏格拉底毫不留情地制止他说:“你告诉我的话,用三个筛子过滤过了吗?”

    他的学生不明白什么意识,不解地摇了摇头。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过滤一遍。第一个筛子叫作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第二个筛子叫审查,你应该去看看事实,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说:“不,正好相反。”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学生几乎无言以对。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的,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困扰罢了。”

    苏格拉底对学生教导道:“不要听信搬弄是非的人或诽谤者的话,因为他不会是出自善意告诉你的,它既会揭发别人的隐私,当然也会同样地对待你。”

    苏格拉底既不做始作俑者,也不做受人利用混淆是非的传播者,这就是一个真正的智者。

    一个人轻信谣言,恐怕也会给人留下轻信、无主见的印象,所以,保持心灵的纯洁,从正确的途径获取信息,用一颗正直的心去面对人生,以正当的手段去做事,抱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态度,去亲自观察、亲身体会,才不会或者可以尽量避免受谣言所惑。

    你要随时保持自己冷静的思考,对某某事情的发生不过于好奇,保持一种不偏听偏信的理智,哪怕那件事情再大,再耸人听闻,那也是谣言,只有自己学会了判断,从事实出发,才能够明辨更多的是非,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种种繁杂。

    5.行动之前究竟要思考几次

    南怀瑾对于行动之前要思考几次做出了自己的见解。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有人对这句话的解释是,孔子听到季文子三思而后行的举动后,说:“还应该再思考一次。”对此,南怀瑾则认为,孔子是在说:“思考三次,太多了,两次就够了。”

    南怀瑾点评说:季文子是鲁国的大夫,做事情过分小心、仔细。一件事情,想了又想,想了再想叫“三思”。孔子知道了他这种做事的态度,便认为他想得太多,为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

    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虑,很可能犹豫不决,轻易就放弃了。南怀瑾又强调“谨而信”,做人非常谨慎,但是谨慎与拘谨不同,过分拘谨便是小器。他还例举了一副对联:“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有一对夫妻养了一只狗,当成了自己的家庭成员,狗非常听话,后来这对夫妻有了个儿子,狗就经常一动不动地在摇篮旁看着小东西,也不叫唤,有时还会学着主人的样子推着摇篮哄小家伙睡觉,见到小家伙把被子踢开还会用嘴帮他盖好,非常尽责。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相处在一起。

    有一次,夫妻俩要去临近的一个城市办事,几个小时就回来。走时把儿子喂饱,看着他睡着后,拍拍狗,指指儿子,让它好好照顾儿子,他们就走了。

    谁知办完事回来的路上遇上高速路上塌方,被堵在高速路整整一个晚上。他们想着儿子心里急得不行。还想到准备的狗食也不够,狗饿了会怎么办。他们在的地方手机又没信号,终于等到通车已是第二天中午,急忙赶回家,刚打开门就发现地上一些血迹,他们进去一看,儿子已不在摇篮里,周围都是血迹。狗从里屋跑出来,一样地向他们撒娇,舔着他们的手,只是它的满嘴和身上都是血迹。男主人顿时大怒,从厨房拿出一把菜刀抓住狗,拖到院子里。手起刀落,狗就变成了尸体。

    过了一会儿,突然从里屋传来婴儿的哭声,夫妇俩回过神来,赶紧跑进去一看,儿子正好好地躺在床上。他们在家里搜索了一会,终于在外面的大床下发现一条蛇,被咬得七零八落,到处都是血,他们明白了:当狗发现这条蛇对儿子有威胁时,先把儿子叼到里屋,然后独自在外面和蛇展开搏斗,把蛇咬死,保护了儿子。两人痛不欲生,最后只得将狗的尸体埋葬。

    古人这一句话叫“三思而后行”,这“三思”并不是让你思考三次的意思,而是一个次数的代名词,具体在做事情之前要思考几次还得看实际情况。

    只有先具备了思考的习惯,才能在遇到任何棘手问题时,让自己首先冷静下来,进行全方位的思考,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做好事情,从不思考的莽夫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同时思考多了,就会变得举棋不定,犹豫不决,有一句话叫作“机会只敲一次门”,在犹豫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机会的流失。

    官渡之战,许攸建议袁绍派少量精锐骑兵从侧后突袭曹操的大本营许昌,袁绍不敢派精锐部队深入敌后,怕有所损失,一直犹豫不决,谁知道当时曹操的后方早就没有多少部队驻守了,如果采纳许攸的建议,历史上的官渡之战的结果就要改写了,袁绍因为他的犹豫白白错失了击败曹操最好的机会。

    刘邦和项羽共同抗秦,约定先入关这为王,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有人告密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

    但是此时被项伯知晓,念及与张良旧日恩情,便去通风报信。

    鸿门宴那一天,刘邦先向项羽谢罪,项羽便让他坐下饮酒,随后,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意为决)暗示项羽,项羽沉默着没有反应,依旧喝着酒。

    项庄起身舞剑,意在杀死刘邦,却又被项伯一一挡掉。刘邦此时已经身处极度危险之地,便借口上厕所,逃脱了。范增非常气愤,仰天长叹:“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刘邦的逃脱为以后称霸天下埋下了伏笔。

    谨慎中有大学问,行动前究竟要思考几次,因人而异,因事而定,圣人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行事的准则,不要让思虑限制了行动,也不要让冲动冲垮了理智。事情再紧急也要思考,反之事情再悠闲也不要反反复复,思前想后,把握好一个合理的度,你认为自己已经思虑成熟就去做。

    6.守住嘴的“关”

    古时,一个大户人家,因为人口多,每天要用掉很多水,家里没有井,就雇了一个人专门从河里往家里挑水。后来,为了节省劳动力,这家的老太爷决定在自家的院子里挖一口井。井终于挖成了,再也不用雇人挑水了,老太爷笑呵呵地对帮他挖井的人说:再也不用雇人挑水了,家里挖了一口井,就好比在家里多出了一个人。

    后来,那帮忙挖井的人把老太爷的这句话讲给了邻居听,邻居把这话又讲给了他的邻居,邻居的邻居又把这话讲给了邻居,口口相传,到最后,老太爷的话传到外村的时候,已经变成了“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这件事情给这个大户人家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连官府都惊动了,来到他家里质问,老太爷一头雾水,不明所以,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一句无心之言居然把事情搞成了这个样子。

    有一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由舌头造成的失误,要比他的双脚所造成的多。”该说时不说不行,说多了也不行。该说时不说,是对人的不礼貌,说多了则可能出问题。该说的非说不可,不该说的只字不提。说话要看对象,看场合。和别人相处,夸夸其谈,以显得自己眼界开阔,知识渊博,积淀丰厚,给人的感觉是轻薄、肤浅和狂妄。和别人相处,只管自己嘴上痛快,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毫无遮拦,毫无回避,往往无意中伤害了他人。

    智者慎言,慎言不是沉默是金,不是“欲说还休”,也不是对人没有真话。慎言就是要考虑到自己说的话是否有利于团结,是否有利于大局,是否有利于稳定,是否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的,就多说,而且要敢说,要畅所欲言;不利于的,就不说。慎言就是对自己说的话能够负责。

    孔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则禄在其中矣。”也就是说,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宁可保留不说,有把握的事情,谨慎地说出,这样就能减少错误;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如果非常地自信,谨慎地实行,就能减少后悔。能够做到言不招怪,行不招悔,就不愁得不到官职与俸禄了。

    我国古代有一个“以礼问路”的故事,说的是有位从开封到苏州去做生意的人,在去苏州的路上迷失了方向,在三岔路口上犹豫不定。忽然,他看见附近水塘旁边有一位放牛的老人,就急忙跑过去问路:“喂,老头!从这里到苏州走哪一条路对呀?还有多少路程呀?”老人抬头见问路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人,因为他没有礼貌,心里头很反感,就说:“走中间的那条路对,到苏州大约还有六七千丈远的路程。”那人听了奇怪地问:“哎!老头,你们这个地方走路怎么论丈而不论里呀?”老人说:“这地方一向都是讲礼(里)的,自从这里来了不讲礼(里)的人以后,就不再讲礼(里)了!

    说话要注意分寸,不可把话说狠,更不能把话说绝,说话必须用商量的口吻,语气应和蔼温顺,更不能以领导者自居,觉得老子是天下第一,说话总是用命令的口吻,就不得人心。

    别人的健康状况、有争议性的话题、东西的价钱等等话题都需要注意分寸,不要执意谈论,如果实在掌握不好度的话,大可以闭嘴,什么都不说,就不会祸从口出了。

    你要意识到“守住嘴关”的重要性,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注意自己的语言。对长辈用什么语气和敬词说,对同事用什么语气,对亲戚朋友和上司又要用什么语气,什么话说与不说,这些都要求你充分考虑,才能够通过说话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让别人看到你清晰地头脑,敏锐的逻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