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殆”就是疑惑不解的意思,也就是你不学习、不看书,胡思乱想会让你越来越迷惑,根本找不到答案。
南怀瑾曾经说过:“有些人有学问,可是沒有智慧的思想,那么就是不切实际的‘罔’了,没有用处。如此可以作学者,像我们一样——教书,吹吹牛,不但学术界如此,別的圈子也是一样。相反的,有些人‘思而不学则殆’。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那也是非常危险的。许多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自己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陷于自害害人。”
一年夏天,一位来自马萨诸塞州的乡下小伙子登门拜访年事已高的爱默生。小伙子自称是一个诗歌爱好者,从7岁起就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但由于地处偏僻,一直得不到名师的指点,因仰慕爱默生的大名,故千里迢迢前来寻求文学上的指导。这位青年诗人虽然出身贫寒,但谈吐优雅,气度不凡。老少两位诗人谈得非常融洽,爱默生对他非常欣赏。
临走时,青年诗人留下了薄薄的几页诗稿。
爱默生读了这几页诗稿后,认定这位乡下小伙子在文学上将会前途无量,决定凭借自己在文学界的影响大力提携他。
爱默生将那些诗稿推荐给文学刊物发表,但反响不大。他希望这位青年诗人继续将自己的作品寄给他。于是,老少两位诗人开始了频繁的书信来往。
青年诗人的信写就长达几页,大谈特谈文学问题,激情洋溢,才思敏捷,表明他的确是个天才诗人。爱默生对他的才华大为赞赏,在与友人的交谈中经常提起这位诗人。青年诗人很快就在文坛有了一点小小的名气。
但是,这位青年诗人以后再也没有给爱默生寄诗稿来,信却越写越长,奇思异想层出不穷,言语中开始以著名诗人自居,语气越来越傲慢。
爱默生开始感到了不安。凭着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他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出现了一种危险的倾向。通信一直在继续。爱默生的态度逐渐变得冷淡,成了一个倾听者。
很快,秋天到了。爱默生去信邀请这位青年诗人前来参加一个文学聚会。他如期而至。在这位老作家的书房里,爱默生问这位青年人:“后来为什么不给我寄稿子了?”
“我在写一部长篇史诗。”青年诗人自信地答曰。
“你的抒情诗写得很出色,为什么要中断呢?”
“要成为一个大诗人就必须写长篇史诗,小打小闹是毫无意义的。”
“你认为你以前的那些作品都是小打小闹吗?”
“是的,我是个大诗人,我必须写大作品。”
“也许你是对的。你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我希望能尽早读到你的大作品。”爱默生有点无奈地说。
青年诗人完全没有听出爱默生的无奈,而是很自信地说:“谢谢,我已经完成了一部,很快就会公之于世。”
文学聚会上,这位被爱默生所欣赏的青年诗人大出风头。他逢人便谈他的伟大作品,表现得才华横溢,锋芒咄咄逼人。虽然谁也没有拜读过他的大作品,即便是他那几首由爱默生推荐发表的小诗也很少有人拜读过。但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位年轻人必将成大器。否则,大作家爱默生能如此欣赏他吗?
转眼间,冬天到了。
青年诗人继续给爱默生写信,但从不提起他的大作品。信越写越短,语气也越来越沮丧,直到有一天,他终于在信中承认,长时间以来他什么都没写。以前所谓的大作品根本就是子虚乌有之事,完全是他的空想。
他在信中写道:“很久以来我就渴望成为一个大作家,周围所有的人都认为我是个有才华有前途的人,我自己也这么认为。我曾经写过一些诗,并有幸获得了阁下您的赞赏,我深感荣幸。使我深感苦恼的是,自此以后,我再也写不出任何东西了。不知为什么,每当面对稿纸时,我的脑中便一片空白。我认为自己是个大诗人,必须写出大作品。在想象中,我感觉自己和历史上的大诗人是并驾齐驱的,包括和尊贵的阁下您。在现实中,我对自己深感鄙弃,因为我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再也写不出作品了。而在想象中,我是个大诗人,我已经写出了传世之作,已经登上了诗歌的王位。”
在信的末尾他诚恳地写道:“尊贵的阁下,请您原谅我这个狂妄无知的乡下小子……”从此后,爱默生再也没有收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来信。
所谓思而不学就是看得书非常少,阅历也非常少,然而仅凭着一腔热血总觉得这个不公平、那个不合理,又看不惯这个那个,说出话来总是非常狂傲,实际上并没有半点才学。这样的人并不能触及到“学思结合”的真正境界。
杨绛女士有一句话,叫作:“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只思考不学习会造成思而不力,缺乏底蕴,因为并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渊博知识来支撑着你思考问题,这样常常会将问题考虑得偏激,只局限于一个小范围,也就造成了一事无成,甚至误己害人。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到迷惑的时候,通过学习来解惑,显然是简便而积极的方法。比方说,看见某件事不公平,它为什么不公平?应该如何改进?其实别人早有研究,看看相关书籍就知道了,或者向专业人士请教一下,心里一个结就解开了。用不着自己胡思乱想,越想越浆糊。
古代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句话虽然带了很浓的功利色彩,但是今天你可以理解为书有为你解惑的作用,只要你静下心来,仔细品读,自然会收获自己想要的。
书不厌杂,看的书范围广一些,知识面就广一点。反之,偏于一端,眼界、思路会受到局限,不利于拓展智慧。把各种知识都装一些在大脑里,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问题时,不致于被迷惑,还有利于增进思维,帮助你更好地分析一件事情,产生更多、更灵活的解决办法。
2.学而不思则罔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说过:“知行合一”,要把学和思真正结合起来,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再加上以实践才能真正的学为我用,这样学习得来的知识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年轻的时候才气很高,他有一个近乎不可思议的理想——做圣贤。尽管这件事情被很多人嘲笑、反对,王阳明也义无反顾,只是他不知道怎样才能做圣贤。
王阳明读到朱熹的书,“格物致知”,欲做圣人,先修格物。但是什么“格物”却不明了,王阳明决心先实践一番看看。抬头一看,眼前见一片竹林,顿时有了主意。格物,格物,就先格这竹子吧。
王阳明搬来一个小板凳一屁股坐下来,眼睛盯紧一棵竹子,“格”了起来。眼前这根竹子,碗口粗细,枝叶扶疏,最高处直接天际。王阳明凝视着竹子,他眼睛都不眨一下,就一直盯着竹子,最后居然看了三天,直到王阳明病倒才算放弃。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王阳明灰心,他依旧寻找着做圣贤的办法,他开始苦苦搜寻,遍读书籍,在历经官场沉浮之后,被贬贵州荒凉地区,他在这里对自己的知识有了新的认识,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不断思索着朱熹的言论,思索着自己多年来的经历,思索着宇宙万物,最后终于悟道,创立心学,成为一代大思想家。
古代南北朝时,有个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十分刻苦,清灯黄卷,皓首穷经,“行坐眠食,手不释卷”。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书中的道理。学而不思则罔最常见的就是“书呆子”,看书无数,并且非常努力地学习,但是效果一般。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一本书真正吃透,仅仅是“看过”,然而看过便忘了。
如何有效地思考呢?古代名儒程伊川、王夫之的做法值得你借鉴:他们“每读史到一半,便掩卷思其成败,然后再看;有不合处,又更思之。”这是一种训练独立思考的方法。在读书的过程中多思、精思、善思,就会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样的读书才会大有收获。
鲁迅先生说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有时候当你思想匮乏的时候可以放下书本,出去走走,放松一下心情,这样会更有利于你开拓思维和视野,很多人常见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一直读,哪怕读个昏天黑地也很难读出新的火花。
清朝“杨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曾在山东淮县当过七品县令,有一次他发现当地有一个十五岁的秀才天资很好,过目不忘,非常有名气。郑板桥认为他有才能,就请他到县衙去作客。席间小秀才背诗答对非常精彩,人们纷纷叫好,郑板桥非常高兴,便问了他一个问题,没想到这个小秀才支支吾吾,郑板桥又问了第二个问题,小秀才还是回答不上来。
原来,这小秀才完全是靠记忆学习,诗词歌赋全都背得滚瓜烂熟,却不会思考和分析问题。郑板桥给他剖析了孔子“学而不思则罔”这句话。后来,这个小秀才放弃了靠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在乾隆中叶考上了状元。
好的思考是能够举一反三。清代学者阎若璩,二十岁读《尚书》时,他发现出一点可疑之处,便开始仔细思考,怀疑其中二十五篇“古文”是后人伪作,后来经过二十二年的“沉潜”钻研,终于用大量确凿的史料,证实了这二十五篇确系东晋人梅臣责的赝品,而且写成了轰动清初学术界的杰作《古文尚书疏证》。
法国作家伏尔泰曾经说过很精辟的话:“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思考得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所以你在在学习时要进行积极、认真的思考,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以及知识的联系。如果学到的东西不经头脑加工,就囫囵吞枣下去,即便是美味佳肴,也不会被身体吸取一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3.学无常师,多方求教
南怀瑾说:至于老师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卫国的公孙朝向子贡请教说:仲尼(孔子)是从哪里学来的这些东西呢?子贡说:文王武王的大道,并没有坠落在地上,它还在人间。贤德的人记述了它的大方面,不贤德的人记述了它的小方面。没有人不具备文王武王的大道啊。夫子哪里不能够去学习呢?他哪里有什么固定的老师呢?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师的。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自己就可以改正。”
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据说有个孩童为难过他,孔子也虚心请教,口称为师。公元前525年,郯国国君郯子访问鲁国。郯国是位于鲁国东南的附属小国(今山东省郯城附近),郯子是五帝之一少昊的后代,故对少昊时期的历史文化比较了解。
在召待郯子宴会上,鲁国一大夫问他,少昊时期以鸟名作为官吏名称的情况,郯子作了解释。孔子听到郯子这般宏论,敬佩不已。随之单独求见请教。此际孔子27岁,早已声望在外。郯子回答了孔子的许多提问,包括少昊时期的官吏制度。从中,孔子受到很大启发,得到许多闻所未闻的知识,于是人们也就把郯子当作孔子一位值得记载的老师。
孔子认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其意为,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索得到的。
任何学问都不是平白无故地长在学者脑袋里,必有源头。它的源头在哪里?在生活中。农夫农妇、贩夫走卒都是生活中人,他们的头脑中装满了生活中得来的好经验,学者们就是将他们的经验加以提炼,才形成了好的理论。而生活中人虽然没有提炼能力,并不等于他们脑袋里的东西没有价值。所以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无常师,多方求教”最重要的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是说你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自己应该学习的东西,通过询问,走访,日常言谈中增长自己的见识,通过观察一个人来学习他的优点,但是一定不要把对方的缺点也一并学来,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日积月累,多观察学习,不管对方身份高低,也不管书籍是哪个门类派别,只要你觉得有用就应该主动去学习,如此积少成多,必成十分学问。
伊尹未发迹前,不过是有莘国君的奴隶,地位十分低贱,谁都不会认为他有学问。但他确实很有学问。可惜有莘国君不识其才,看他烧得一手好饭菜,便让他当了厨师。伊尹十分注意学习,常借迎来送往、招待宾客之机,从宾客们口中了解天下大事。
有一次,商汤王的左相仲虺因公事从有莘国过境,逗留数日。伊尹便借招待他的机会,多次与他接触。交谈中,仲虺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回国后,便将伊尹的详情禀告了商汤,并借商与有莘国结亲之机,要求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这样,伊尹就来到商汤家中。但商汤认为一个奴隶不可能有多大本领,仍让他去当厨师。伊尹常乘机接近商汤,利用烹调作比喻向商汤陈说政治见解,先后达七十次,商汤均不为所动。
一天,伊尹故意将几样菜蔬或做得淡而无味,或做得咸不入口,一同献给商汤。商汤大为不满,立刻召伊尹前来问话。伊尹对商汤说:“大王,烧菜既不能过咸,也不能太淡。过咸则难于下咽,过淡则无滋味。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啊!既不能操之过急,急则生乱;又不能松弛懈怠,懈怠必然国事荒疏。”
商汤这才发现伊尹是个杰出人才,当即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份,并任命他为右相,与仲虺一同辅佐朝政,共同筹划灭夏大计,终于大功告成。
这故事说明生活中无论哪一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种田老农,他们一定有你不知道的,而你能做的就是对任何人保持一种尊敬,在与别人聊天的时候就可以虚心请教,获得知识。
知识并不仅仅只有书本上才有,事实上生活才是你更应该学习的场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和优点,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学习,就可以学习到很多各种各样的知识,大大丰富你的阅历,更好地服务于你的生活。
4.处处留心皆学问
南怀瑾说:“有的人毕业于名牌大学,不一定有学问;有的人从未进过学校的门,不一定没有学问。这并不是说读书没有用,而是说光读书还远远不够。因为很多做人的经验、办事的技巧不是课本上能够学到的。只会读书,仅获得了人生需要的30%左右的学问,而不读书的人,如果她在做人做事的过程中留心学习,也能学到人生需要的70%左右的学问。很多博士的成就不及一些读书不多的农民,原因即在于此。”
宋朝有位大学问家说起做学问有一句名言:“博而观取约,厚积而薄发。”他这说的“博观”,绝不仅仅是博览群书,而也指要对日常生活现象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这样广见博闻,就能日积月累,增长自己的学问。
晋朝人贾思勰写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本有关农业科学的著作——《齐民要术》。他一直很重视农业,有一年,贾思勰养了好几百只羊,冬天到了,由于没有储存好足够的粮食,羊都饿死了,贾思勰非常伤心。第二年他又养了大批羊,同时种了许多大豆,秋天,大豆丰收了,贾思勰早早地把大豆收割起来,把羊圈堆得满满的,可是这一年羊又死了很多,而且还是饿死的。贾思勰到羊圈里仔细查看,发现羊根本不爱吃堆在羊圈里的饲料。他很不理解,长在田地里的大豆和青草,羊儿都很爱吃,怎么堆到羊圈里的饲料羊儿宁愿饿死也不肯吃了呢?
他去拜访了一个养羊能手,得知原来羊儿爱吃新鲜干净的饲料,把大批饲料堆在羊圈里,羊踩来踩去,在上面又拉屎又撒尿,饲料很快就变脏变烂了,羊就再也不愿吃了。于是他就把饲料围起来,羊安然过冬了。他把这些经验都写进了《齐民要术》里。
他为了写好《齐民要术》常常亲自到农田里观察,不管蚊虫的叮咬,不顾高大的庄稼叶子把身上剐出一道道的血痕。有一次贾思勰在观察农田时,发现瓜苗出土率极低,他仔细分析,得出因为瓜苗幼苗很脆弱,顶土力弱,所以出苗很困难。他自己开了一片试验田,在里边同时撒上豆种和瓜种,大豆苗壮,顶土力强,而瓜苗有豆苗起土,出土自然也容易了。贾思勰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农民的问题。
《红楼梦》里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意思是洞观世事就是学问,看透人情世故就是文章的来源。能做到“世事洞明”的人恐怕不多,要是想增长点学问,只要处处留心也能做到。鲁班在爬山的时候被带有锯齿的草划破了手,他仔细观察了这种草的形状,又试验了其切割能力,最后发明了锯。
处处留心就是做有心人,要善于观察,就是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从中学到知识和学问,观察需要有一双慧眼,没有慧眼,即使有学问你也会无动于衷,就像新闻记者一样,有的新闻记者从平淡的事情里都能抓住独家新闻,有的记者有闻也抓不住,这就是观察能力的问题,也是水平问题。只要你善于观察,处处用心,时间长了,就能学会观察的能力,这也是一门学问。要善于思考,学问既是学出来的,更是悟出来的。
孔子说:“我没有什么学问,只不过是处处留心,事事留意,默默地观察和学习,别人的对我有用的话,我都随时记录下来,我求学问就是这样,永不厌倦。求学问的时候要“去粗取精,剔除糟粕,取其精华”,这样才能够求得你需要的学问,而不是沾染很多坏习性。
司马迁为完成《史记》,研究到战国时代魏国的历史时,在有的书上看到秦国在灭掉魏国时,遭到了魏国的顽强反抗,秦国为灭掉魏国,就引用黄河水灌进了魏国的都城大梁,淹死了许多人。司马迁有点不大相信,为了记述的真实可靠,他决定进行实地考察。他沿着城墙边走边看,想找到一些痕迹。果然,在墙角有一些似水淹过留下的印迹。
司马迁仍不肯轻易下笔,他又去访问了老年人,搜集民间史实,司马迁走了一路,观察了一路,访问了无数老人,收集到许多材料。
回到家,他把这些材料仔细分析比较,终于确定了秦国水淹大梁城的事实。然后,他才动笔记下了这件史实。
达尔文对自己的一生是这样评价的:“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能力,我可在众人之上。”他儿子说父亲时也是这样说:“他具有一种捕捉例外情况的特殊天性……”达尔文为了心中的疑惑,经历了五年的环球航行,大量观察生物、采集标本,最后写就了《物种起源》。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六大解放”,其中的一条就是:“解放眼睛,让学生能看。”生活里处处留心,对有疑问的地方赶紧翻书、请教,弄明白了你就能够掌握一条知识,时间长了自然也就越懂越多。
5.尽情享受读书之乐
2004年南怀瑾在上海演讲时讲到读书和教育,他表示:“在中国文化里教育的目的,《论语》有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读书人为自己读书,为什么为自己读书?为自己的兴趣。我当年读书,的确是为自己的兴趣读书。现在读书不同了,为别人读书,为家庭读书,为父母读书,为社会读书,为求职业读书,这个差远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历史上不乏有名人把读书当成一件最重要的事情的,他们都把读书当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生活。
据说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的剧作家曹禺在四川江安国立剧专任教,在这里发生了一件趣事。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属准备了澡盆和热水,要他去洗澡,此时曹禺正在看书,爱不释手,一推再推,最后在家属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着毛巾,一手拿着书步入内室。一个钟头过去了,未见人出来,房内不时传出稀落的水响声,又一个钟头过去了,情况依旧。曹禺的家人顿生疑惑,推门一看,原来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着书看,另一只手拿着毛巾在有意无意地拍水。
《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只有读书,阅历增长才能够让你愈加懂得自己的不足,才会更加需要补充自己的知识。
臧克家曾经说过:“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书就是前人的智慧总结,能明理,能启慧,然而你并不一定要把读书当作一种工具来看待,大可以把读书的过程当成是一种享受,找到一种读书的乐趣,这样自然就会自主地寻求读书,在书海里翱翔。
明代王心斋曾写过一首《乐学歌》:“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他把学和乐视为一体,的确是极好的见解。当然,学习并不是仅限于读书,但读书也确是人生一大乐趣。
古人把读书者分为三类:苦读、痴读和闲读。比起点墨成冰而心目如磐的苦读,还有头悬梁锥刺股的痴读,在现在快节奏的社会里,闲读非常有必要——茶余饭后,书摊在手,随手展卷,目走如行,去仔细品读另一个世界,难道不是一种悠然的乐趣吗?
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韩愈到洛阳求学。在那里,他租了两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批于百家之篇”。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吟诵揣摩。
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最后成为一代文学领军人物——“唐宋八大家之一”。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惜书”如命,每次就读前夕,反复揩洗桌面,吹走灰尘,铺上薄毯,毕恭毕敬地把书平铺于上认真阅读。每看完一页,先用大拇指轻轻捏起书边,再慢慢一翻而过,几十年如此,凡他读过之书,毫无褶皱痕迹。
中国古人发奋读书的例子数不胜数,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要考取功名,报效祖国,另一方面能够如此刻苦无不是因为他们热爱读书,把读书当成了一种乐趣,甚至是一种生活,生活中没有了什么也不能没有了书。所以青灯古寺里有读书人的影子,莽莽山林间有读书人的影子,大雪纷飞的寒窑里有读书人的影子,十年寒窗,很多人何止是十年?简直一辈子与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纵横驰骋,毫不停息,这一切都源自于他们内心的乐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