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低调是态度,也是智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祸患往往在人谦卑时会消失

    南怀瑾曾经说过自己:“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他说:“大家都叫我‘老师’,我不承认我是老师,真的不承认,没有资格。做人的师表是很难的,我抽烟,做老师就不要抽烟了,我并没有戒烟,其他的缺点还很多,所以我不承认我是老师,也不承认有学生。大家叫我老师,那是客气话,是个代号。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讲到这个问题,所以不敢用学术观点做老师那么带下去,带下去涉及的问题很大了。”

    所谓的谦卑就是虚心而不自满,时常能够保持一种持盈的状态,每个人都听过“满招损,谦受益”,自满自大不仅会招致祸患,还会让你得不到丝毫好处。而谦卑的为人则可以把那些“不请自来”的祸患躲避,安然度过危难时刻。

    谦卑是虚怀若谷所显示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懂谦卑的人无疑是智慧的,“杨修”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在你身边也不在少数,可是依旧有很多人不能归于谦卑,依旧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

    宋代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去拜访一位禅师,他去之前一个月就非常高调地通知了禅师做好迎接他的准备,到了日子这个人便带领大队人马,坐着轿子来到了禅师所住的小寺院,结果发现无人迎接,他非常生气,便跳下轿子,快步向禅师的房间里走去,结果一下子撞到了低矮的门楣上,他非常狼狈,跌坐在地上,用手揉着红肿的额头,禅师走过来说:“撞疼了吧,但你不应该生气,这是你今天最大的收获,一个懂生活的人,他应该学会在该低头的时候低头。”

    藏起骄傲之心,就是要你在做人的时候懂得谦虚谨慎,尽管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吃了亏,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这种所谓的吃亏才是一种大智慧。

    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弟子们一起聊天,一位家境相当富有的学生趾高气扬地炫耀他家在雅典附近拥有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当他口若悬河大肆吹嘘的时候,一直在其身旁不动声色的苏格拉底拿出一张世界地图,然后说:“麻烦你指给我看看,亚细亚在哪里?”

    “这一大片全是。”学生非常自豪。

    “很好!那么,希腊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学生好不容易在地图上将希腊找出来,但是要比亚细亚小得多。

    “雅典在哪里?”苏格拉底又问。

    “雅典太小了,好像是在这儿。”学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小点说。

    最后,苏格拉底看着他说:“现在,请你再指给我看看,你家那块一望无边的肥沃土地在哪里?”

    学生当然找不到,最后很尴尬地答道:“对不起,老师,我找不到。”

    谦卑不是低人一等,不是一味忍让,也不是与世无争;而是一种超越别人的智慧,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攻伐之术,是一种不争而获的谋略。

    谦卑是一种姿态,是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谦卑的人知道自己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他人是正确的,聪明的人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既不矫枉过正,也不妄自菲薄。

    人若飞到高处,就很容易忘了自己是谁,忘了自己是如何飞上来的,一不小心,在众人面前露出自己的气焰,开始趾高气扬,开始恃才傲物,身边的人就会产生不满,最后这种不满就会在生活里表现出来,他们可能会有意无意地抵制你,让你碰钉子。

    所以要记住若飞到高处,就更要记得是什么让你飞到了这个高度,飞得越高,头要越低。

    2.你觉得自己行了,你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南怀瑾不仅多次在演讲中称自己“一无长处,一无所是”,还不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老师,对于各种“大师”的称号他更是不接受,正是这种对自己的谦卑让南怀瑾的人格魅力高涨,使他的为人更加让人钦佩。

    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我们都非常熟悉,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唐伯虎是什么样子呢?这位“四大才子”之一一生命途多舛,既让人惋惜,又让人唏嘘。

    唐伯虎据说是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29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

    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这时的唐伯虎踌躇满志,必定要连中三元,才能对得起自己的才气。考试时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都交了白卷。唐伯虎却提笔就写,洋洋洒洒写完了试卷。

    晚间赴宴的时候,众考生、名流都想看看名震天下的唐伯虎是谁,唐伯虎非常高兴,席间便说出了一句话:“我唐伯虎必定高中!”众人都纷纷应和,没想到这句话就成了唐伯虎一生悲惨命运的开端。

    很快,唯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一个是唐伯虎,一个是同来的江阴的富人徐经,朝廷派锦衣卫调查,果真查出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送过见面礼,至于唐伯虎那句狂言更是成为了无数人攻击的借口,也受到了牵连。结果两人都被打了板子,甚至险些掉脑袋。

    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庄子·养生主》中有这么一段话:“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这句话的大意为:虽然我杀牛的技术很高,但是,当我到了一般杀牛匠那里,我看到那个杀牛的人,看到牛一来,非常小心,把刀磨得很快,非常谨慎地准备,我看到他们那种情形,自己不免也警觉起来,把我所看见的作为自己在做事时的榜样。

    庖丁杀牛的技术非常高明,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杀牛根本不用眼看,刀拿起来一挥,凭着熟练的感觉,随随便便就能将一头牛分解。但当他看到技术差的人,杀牛时的慎重态度,反而要求自己引以为戒。

    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到底有多大的能力,都要小心谨慎,要学会谦卑,否则非常容易出现骄傲自满的情绪,开始不思进取,这样便逐渐走向失败。

    有太多的恃才傲物的人,他们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情只需要别人一半的精力便可做得。由于骄傲,听不进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跋扈。纸上谈兵的赵括,觉得自己通读兵书,天下无敌一样,谁的建议也不听,最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骄矜之气是每个人都应该戒除的,这种性格品行不仅害人误己,还会让身边的人倍感讨厌。

    有一个小伙子非常聪明,身边的人常常夸耀他,所以他不知不觉开始狂妄自大起来,似乎觉得自己已经是全世界最聪明的人了。

    有一次,他听说在一个寺院里住着一位老僧,而这个老僧比他还要聪明,所以他开始有些不服气,特意在某一天找了个时间去拜访这位老僧。他刚来到老僧人的住处,就看见老僧正坐着喝茶。

    小伙子坐下后,老僧就开始给他倒水,小伙子端着杯子看他有什么名堂。不一会儿,杯子里的水已经满溢出来了,可这个老僧似乎好像没发现一样,还在往杯子里倒水。小伙子立刻提醒了他,心想:这么愚笨怎么可能比我聪明?

    随后老僧冷静地看着这个小伙子,温和地跟小伙子说:“你看,你杯子里的水我刚刚倒满了,再想要往里面倒的时候却怎么也倒不进去了,唉,真可惜。”

    小伙子一听很纳闷,觉得这个老僧很怪。老僧似乎也看出了年轻人的心事,然后仔细地凝视他,认真而真诚地跟他说:“年轻人啊,你现在就像这杯水,当你自满的时候已经再也装不进什么东西去了。也许你在某些方面比别人更聪明,在某些方面比人家更出色,但是这某些方面的聪明可能会误导你,会让你一事无成,因为聪明也会被聪明误啊。”

    骄傲就是一种无知,人的知识、才智就像是一个圆圈,当这个圆圈越来越大的时候,所接触到的圆圈之外的未知也就越来越多,在这种时候依旧保持低调谦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因为这样的人看到了自己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相反,愈加的骄傲自满则正是给别人以笑话看,越是这样越显露出自己的无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就是明白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而不是浮夸地以为自己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像分母,他的实际才能像分数值,自我评价越高,实际能力就越低。”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的评价,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不骄傲自满,目中无人。

    3.跟孔子学“谦受益”

    孔子从小勤奋好学,他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官学习音乐。孔子学有所成,成为当时较有名气的学者,开始收徒讲学,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办学的成功使孔子获得广泛的社会声誉:一是“圣”,二是“仁”,三是“博学”。当时的很多贤达之士送给了孔子很多赞誉,难能可贵的是孔子既不利用这名声赚钱,换取官职,也不接受这样的赞誉。

    孔子的态度是一概竟谢不敏、坚辞不受。我们都知道“圣与仁”是孔子所认可的两个重要人生境界。孔子认为自己还远未达到,自己还在不断努力去接近这一目标。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一个叫叶公的人曾向孔子的弟子子路打听孔子的为人,子路一时语塞,没回答上来。回来向老师复命,孔子就教他道:“你为何不说: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确承认自己“好学”,却从不认可自己“博学”。

    相传,孔子有一次与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大道边上有几个戏耍的玩童,有一童子立于路中不动。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怎么办?”

    童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童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见小儿立于石子、瓦片摆成的“城”中。童子问:“是城让车马,还是车马让城?”孔子笑道:“好伶俐的童子!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

    童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

    项橐并没有给大名鼎鼎的孔子面子,反而提出答对问题才能“开城门,让孔子过去”。项橐说:“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

    孔子摇头说:“我还真的不知道。”项橐得意道:“我来告诉你,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

    项橐再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又没答上来,项囊说:“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

    项橐又问:“什么山上无石?什么车子无轮?什么牛无犊?什么马无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逗他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又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孔子心中实在是敬佩这个七岁的孩子,于是向项橐行礼,绕城而过。

    懂得谦卑,无论是让你在求学、为人处世,还是得到的利益上都有意想不到的好处,孔子问道童子便是源于他内心里的谦卑,他向这个孩童行礼说明只有谦卑才更加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

    可以说每个人都知道“满招损,谦受益”,可是很多人还是在不经意中忘记了谦虚的重要性,忘记了谦虚是我们为学、为人的最为基本的原则。很多人开始高高仰着头颅,眼界里已经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上,这样的最直接后果便是走路看不到脚下的石头,终究会被绊倒,摔个鼻青脸肿。

    只有用一个仰视的目光去审视别人,才能够把别人的优点学到手,才能够从不同优势人的身上学到不同的东西,学到我们需要提高的而同时有是别人拿手的环节,不也是提升我们水平的一个捷径吗?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

    “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守庙的人回答。

    孔子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我所知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

    说完,他要学生们弄点水来,倒进去试试。果然,欹器里面装了一半水时就正了,水一盛满就倾覆了。孔子看后,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孔子说。

    “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子路问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后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保持他的聪明;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保持他的功劳;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所说的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

    谦卑是孔子一生推崇的,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这一点,无时无刻不保持着一种对任何人尊重,把自己看得很低的一种态度,也正是如此,孔子才能越走越高,成为圣人。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并不难,只要你能够把自己看得很低,看得清清楚楚,面对别人的恭维吹捧有一个自己的判断,不被冲昏了头脑便可以,保持谦卑的心态,在这过程中不断受益。

    4.不懂装懂是最大的错误

    《论语》里有一句流传度非常广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最后一个“知”是智慧的意思,也就是说孔子把真诚地表现出自己的知道与不知道列为了人生智慧,相反不懂装懂就是人生最大的错误了。

    如同“北人食菱”的故事,明明自己不懂菱角的吃法,偏偏为自己吃掉壳辩解,说“清热解毒”,还要声称菱角在北方的山头上到处都有,这样的笑话只会让人笑掉大牙。

    不懂装懂其实是自欺欺人,是在求知过程中对待缺点和不足的一种错误做法。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很了解,必然有很多需要弥补的地方。不懂装懂,就像给不足之处盖了层遮羞布,施了个障眼法,暂时挡住别人的视线,自以为别人不知道,但其实大家都在看你的笑话。

    还有很多时候不懂装懂会闹大笑话。比如别人让你讲述一个专业知识,你不懂却又不好意思承认,结果乱讲一通,不知所云,岂不是让你更加尴尬?

    没有一生下来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晓古通今的人。都必须在学习探索中不断充实自己。只有虚心向别人学习,不耻下问,才能不断进步。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

    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我们鲁国有很多儒士,学习先生道术的却很少。”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少得很。”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儒士的服装,怎么能说儒士很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凡是儒士,头戴圆顶帽子的表示懂得天文,脚穿方形鞋子的表示晓得地理,身上佩带用五彩丝线系玉玦的表示遇事懂得果断。真正有这样道术的儒士,未必都穿着这样的服装,穿着这样的服装的人,未必真正有这样的道术。你原来一定不相信这些话,那为什么不在国内发布一道命令:凡是没有这样道术而冒穿这样服装的人,一律处以死刑!”

    于是鲁哀公真的发布了这样一道命令,过了五天,鲁国便没有敢穿儒士服装的了。独有一个男子,穿着儒士服装站在宫殿门前。哀公立即召见他,问他国家大事,千变万化,无穷无尽,都对答如流。庄子说:“以鲁国这样大,但是真正的儒士只有这一个人罢了,可以说得上多吗?”

    这个命令考验了鲁国儒士的真假,戳穿了“举国而儒服”的假象。

    可以说,不懂装懂不仅无用,而且有害。那么,怎样才能解决“不懂”这个问题呢?汉代董仲舒曾写道:“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不隐其短”就要敢于承认不足,敢于自我解剖,不要觉得害臊、丢人,多一些坦诚与谦虚,多向人请教其实丢不了面子,学会不耻下问,多问多听多想。

    其实很简单,有什么不懂的就大方承认,并虚心向别人请教,别人还会因此对你产生好感,因为你虚心好学,为人真实,远比不懂装懂,最后一辈子也搞不懂的人强多了。

    5.知道反省,才能改过迁善

    南怀瑾说过:“我做过父母,也做过儿女,而且我受的教育啊,由旧的家塾到新式的小学、大学、军事学校,文的、武的,这些教育我都受过,也都教过,经验太多了,深有体会,真正的教育在反省自己。”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能够成为一代贤人恐怕是与每天自省分不开的,“为人谋而不忠乎”是反省自己做事的态度,是否做到了问心无愧,被人接受;“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是反省自己做人的道德,是否对任何一个人都坦坦荡荡,信守承诺;“传不习乎”反省的是自己的学习精神,老师所传授的是否每天都要拿出来温习,温故而知新。

    曾子自我反省,问自己是否“不忠、不信、不习”。一般人自我反省时,却经常在问,谁害我了?谁整我了?谁对不起我了?这显然是两种境界。曾子是先问自己有没有错,而不管别人对他做了什么。你要学习的应该是曾子这种反省精神,而不是斤斤计较之人的“反攻倒算”。

    晋朝人周处年轻的时候无恶不作,他力气过人,性情蛮横,因父亲早死,无人管教,常与人斗殴闹事。当时,长桥下有条独角蛟,南山有只白额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们连同周处在内称作“三害”。后来有人劝他去射虎斩蛟。周处先入南山射杀白额虎,接着又下长河,搏蛟历时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四处相告,拍手庆贺。这时,周处居然斩蛟回来了,看到乡亲们庆贺的不是他射虎斩蛟,而是以为他死了,这才知道乡亲们憎恨自己甚至超过虎蛟,便从此决心悔改。

    于是,周处就去找当时有名的学者陆机、陆云兄弟,并说:“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年纪大了,恐怕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吧。”陆云回答说:“古人云‘朝闻道,夕可死矣’。何况你年纪尚轻,前途还很远大。”从此以后,周处就立志改过,努力求学,最终成为晋朝一代名臣。

    元康七年(297)周处西征齐万年反叛,由于他为人正直,受到一些大臣忌恨,作战时,杀敌上万,至弓断矢尽,而援兵不至。最后浴血战死疆场。周处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谥号孝。晋惠帝下诏书曰:“周徇师令,身膏齐斧。人之云亡,贞节克举。”赞美周处以身徇国的崇高精神。

    一个人应老实面对自己,而不是做给人家看。要时时刻刻清晰自己不好的习气、错误的观念、不当的行为及言语。不要逃避自我的内在,时时深入内心,去察觉动机及深层的意识,才能真正知道自己有哪些过错。

    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过错、不好的习性给一一改掉,这样也能够及时地弥补过错,否则早上做了一件让朋友生气的事情,好几天之后才想起来,那朋友早就跟你绝交了。

    苏轼《论君子能补过》写道:“朝而为盗跖,暮而为伯夷,圣人不弃也。”也就是说,早上是盗跖一样的坏人,只要能改正错误,晚上就能变成伯夷一样的贤人,即使是圣人也是欢迎接纳的。由此可见,反省自己的错误,改过迁善是多么重要。当你做了什么错事的时候不要逃避躲藏,大大方方地面对,只有这样才能够弥补过错,让事情不再继续恶化,而你也会重新得到别人的接纳。

    同样的话王安石也说过:“有过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则曰是。”

    沈从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出生在湖南省凤凰县的一农户家庭。小时候,沈从文特别喜欢看木偶戏,常常因为看戏入迷而耽误了读书。

    有一天上午,沈从文从课堂里溜出来,一个人跑到村子里去看戏,沈从文看得眉飞色舞,捧腹大笑。一直看到太阳落山,他才恋恋不舍地回到学校。这时,同学都已放学回家了。

    第二天,沈从文刚进校门,老师就严厉地责问他为什么旷课。沈从文答不出来,老师气得罚他跪在树下,并大声训斥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隔了一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很多时候你并不能够遇见沈从文老师这样的人,在你犯了错误或者行为不合理的时候指出来,并且对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你明白自己哪里错了。现实生活中没有多少人会去做这种“挨累不讨好”的事,所以你要养成一种自我反省的习惯,帮助自己纠正错误,矫正人格,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加以分析,改过迁善,让自己为人处世做得越来越好。

    6.别瞧不起小人物

    在南怀瑾的眼里人人都是一个样的,都值得自己尊敬,尤其是他见到平凡的老百姓,因为他知道,人人都需要自己用谦卑来对待,都值得自己恭敬面对。

    京剧大师梅兰芳不仅艺术造诣高超,在做人上也值得我们赞颂。

    有一次齐白石和梅兰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宾朋或西装革履或长袍马褂,齐白石在中间显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兰芳就到了,主人高兴相迎,其余宾客也都蜂拥而上,一一要同他握手。可梅兰芳知道齐白石也来赴宴,便四下环顾,忽然他看到了被冷落在一旁的齐白石老人,就让开别人一只只伸过来的手,挤出人群对画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声“老师”,并致意问安。在座的人见状很惊讶,而齐白石则深受感动。几天后特向梅兰芳馈赠《雪中送炭图》并题诗道:

    记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贵动公卿。

    如今沦落长安市,幸有梅郎识姓名。

    梅兰芳不仅对老艺术家尊重,对平常老百姓也异常尊重。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剧《杀惜》时,在众多喝彩叫好声中,他听到有个老年观众说“不好”。梅兰芳来不及卸装更衣就用专车把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对老人说:“说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师。先生说我不好,必有高见,定请赐教,学生决心亡羊补牢。”老人指出:“阎惜姣上楼和下楼的台步,按梨园规定,应是上七下八,博士为何八上八下?”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称谢。以后梅兰芳经常请这位老先生观看他演戏,请他指正,口口尊称他为“老师”。

    写《滕王阁序》时的王勃仅仅小有名气,都督阎公希望自己的女婿来写序,好大放光彩,于是便拿纸笔在宾客间传递,宾客也心知肚明,纷纷表示不写,可到了王勃那里,他却并不推辞谦让。阎公十分恼怒,表示这哪来的小子,好不懂事,立即起身离开,又专门派人窥伺王勃如何下笔。当王勃的诗一句一句传到他耳朵里时,阎公站了起来,说:“此人真是天才,应当流传不朽!”这才重视起了王勃。

    要知道有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突然的某一天,或许会以令你惊艳的姿态出现。每个人都有优势,在某方面输给你,不等于在每个方面都输给你。所以别瞧不起任何人,他们只是在以你不了解的方式存在着。

    还有,谦卑并不仅仅体现在位高权重的人面前,在平常老百姓面前你也要保持着一种谦卑,这才是真正的谦卑。而在有权有势的人面前谦卑,在小人物面前耀武扬威则是势利眼和欺软怕硬,并不是谦卑。

    对贫贱残弱者的谦卑很难,但是我们也要使自己努力做到。其实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大人物小人物之分,有的只是别的人可能工资更少一点,遭遇波折更多一点,生活更加艰难一点,除此之外都是一样的,所有你面对任何人都要是一种相同的谦卑,去掉有色眼镜,礼貌尊敬一个都不能少,在言语上恭敬,行为上谦让,这就是一种基本的谦卑。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满脸堆笑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最后苏轼用自己的才学证明了自己的能力,让他们心服口服。

    清代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谦卑是一种做人的智慧。谄媚、奴颜、趋炎附势种种与谦卑无关。谦卑是虚怀若谷的平静,是洞悉人心之后的安然。懂得谦卑即是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换句话说也就会迎来别人的尊重,对别人谦卑者其实正是对自己谦卑,为自己谋尊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