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16堂智慧课-慈悲是用善念和善行打磨出来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做功德是无穷无尽的

    南怀瑾阐释佛法中的做功德,他表示做公德可以理解为做善事,做好事,做一些自己能够帮得上忙的事情,就这么简单。

    弘一法师李叔同的父亲开始是研究理学的,后来信佛,做了很多善事。开粥场,开义学等,他去世的时候,找了和尚来念了七天经,这些都被李叔同看在了眼里,后来的李叔同可以说一生都在为别人奉献着,他说:“怀善念,做善事,有善心,做善事,施比受有福,如果可以,为别人照亮前程,行善行要无所求,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元代时德州齐河人訾汝道,平日乐善好施,以善行闻名乡里。同乡刘显等人贫困无法维生,訾汝道分给他们一些田地,让他们收地租维持生活,直到他们终老把田地收回去。有一年瘟疫流行,当时人们传说吃一种能使人发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买了很多瓜,带上粮食,不顾被传染的危险,一户户亲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他曾经在春天把麦子、高粱借给人,等到丰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债人无粮偿还,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烧了,不要他们归还。他对家人说:“积累粮食本来就是为了防备饥荒,所以如果遇到灾荒年景,一定要帮助贫穷的乡亲。”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这是《易经》中的句子,讲的就是与人为善,相互帮助,孟子也说“兼爱”,意思就是随时随地心存善念,对每个人都带有一份爱,这样就能够做到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伸出援手。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没有任何人要求和强迫也一定要去做的事情,这样的善事做出来,毫不做作,毫无利益纠葛,这才是做功德。

    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善事,一辈子为别人着想。这种坚持下来的功德才是值得赞颂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做好事就是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遇到了困难或灾难,及时地伸出援手帮一把。这就是最基本的做善事、做好事。一个人或一个家庭,陷入困境或者遇到灾难,假如能遇到有同情心的好人及时地帮一把,那么这个人或这个家庭,就是幸运的。而你就能够尽自己的力量让对方感到幸福,这样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

    有人说做好事哪有那么容易,有的时候又费心又费力,往往还要贡献出一些个人利益。确实,但是你要知道做好事并不仅仅是为一个人提供帮助,更多的是给自己心里找到一种满足,一种帮助别人的快乐之感会油然而生。

    古代有一个故事。

    江夏富翁冯商,平生乐善好施,常以财物接济穷人,中年无子。一日,冯商因生意事赴京,其妻劝冯到京后买一女子为妾。冯商到京城后,托人买来一女子,问其身世,知其父因损折官粮,只得将她卖去抵债。冯商闻知后,便将女子送回家,买身钱分文不取。离京返家,途经襄阳时,路遇一失马人,冯商将自己所骑的马赠与失马人,自己步行而归。天上玉帝感冯商之善行,命文曲星下凡,降生于冯家,取名为京。冯京聪慧异常,赴京应试,连中三元。

    好人有好报虽然是一句古话,但是好人是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热爱的。关键要懂得寻求自己内心的满足,通过帮助别人来分享自己的爱人之心,就像有一位记者采访李连杰时他说的这样一段话,“人是光着身子来,又是光着身子走,最多走的时候多穿了一件衣服。当被人推进去火化时,连说声谢谢都来不及。因此,人活着的时候应该多做善事。”

    2.私心少一些,仁爱就会多一些

    《老子》里有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南怀瑾解释道:“一个人如果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简单来讲就是少为自己考虑一些,多为他人着想一些,私心少一些,仁爱就会多一些。

    当然,人人都有私心,为自己争取利益也是应当的,但是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在自己的私心与别人的利益起了冲突的时候能够放下自己的一己私利,“成全大我,牺牲小我”,这样才是真正的有“仁爱”思想,换句话说就是“为别人着想”。

    宋朝韩琦夜晚看书,侍卫不小心一走神儿,蜡烛烧了韩琦鬓角的头发,他怕主管侍卫的长官鞭打他,就说:“不要替换他,因为他已经懂得怎样拿蜡烛了。”军中将士改正缺点、尽职尽责,谁不愿意为这样的统帅卖命呢?

    若韩琦为了自己被烧毁的头发发怒,惩罚侍卫,恐怕他也就会不得军心了,为别人着想的首要就是先考虑别人的感受,然后再决定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仁爱传播给对方。

    春秋时,晋平公有一次问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长,你看,应该派谁去当比较合适呢?”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惊奇地又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平公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些日子,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祁黄羊说:“祁午能够胜任的。”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推荐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祁黄羊说:“你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所以我推荐了他;你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平公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孔子听到这两件事,十分称赞祁黄羊。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推荐人,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心存偏见,便不推荐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推荐。像黄祁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大公无私’。”

    对于人才的选拔,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任人唯贤,一种是任人唯亲,这两种方法只相差一个字,但所带来的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无数事实向我们证明,凡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领导,在事业上无不取得成功;相反,那些任人唯亲,拒贤却士的领导,最终无不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

    作为领导,给人才一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提升空间,这不仅能够帮企业留住人才、利用人才,更能够体现出你这个做领导的睿智和气度。

    3.同情弱者是天下最高的学问

    南怀瑾曾说同情弱者、帮助弱者是人的一种天性和本能,一种美丽的本能,人类的和谐共存需要这种本能。因为有同情,人类才没有陷于过度的自私自利中;因为有同情,人类社会才不至于成为弱肉强食的野蛮丛林;因为有同情,人类才告别了动物性而有了社会文明。

    南怀瑾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阿那律是一位精进的修道者。他专心诵读经文,时常通宵不睡觉。因为过度疲劳,所以眼睛瞎了。他虽然伤心,却不颓丧,反而更加勤奋学习。有一天,他的衣服破了一个洞,便自己动手缝补。后来线脱了,他又看不见,手都被扎出了血,十分狼狈。佛陀知道阿那律的困难,便来到他的房中,替他取线穿针。

    “是谁替我穿针呢?”阿那律问。

    “是佛陀为你穿针。”佛陀一面回答,一面为他缝补破洞。阿那律感动得流下泪来。

    “同情弱者,帮助别人,是我们应有的责任。”佛陀随后教育弟子说。他是在以身作则,给弟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弟子们知道了,十分感动,都互相勉励,互相帮助,开始为大众服务。

    师冕(古代盲人乐师)来见孔子,走到阶沿,孔子道:这是阶沿。走到坐席旁,孔子道:这是坐席。都坐定了,孔子告诉他说:某人在这里,某人在这里。师冕辞了出来。子张问道:这是同瞎子讲话的方式吗?孔子说:对的,这就是帮助瞎子的方式。

    孔子讲“仁”,老子讲“道”,墨子讲“博爱”,归根结底,都不是为了让强者更强大,而是为了让贫弱的人得到更多的福利,让不幸的人得到更多的快乐。做人的道理是应该如此,对于不及我们的人,要同情他们,能够帮助的就尽量帮助他们,即使不能帮助也要包容他人,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已经遭受了大的挫折,或者生来不幸,或者后天遇难,如果身边活生生的生灵还不能够对其伸出援手的话,弱者会更加绝望,这是一种更大的打击。

    在古代,如果一个富人与一个穷人产生争议,没有充分的证据确定财产的归属,那就会判给穷人。古人是用功利的原则考虑这一问题的,考虑的是财产怎样能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相对于锦上添花与火上浇油来说,雪中送炭更加有意义。可见,古代的这一司法理念里就有对弱者保护的意思。

    在生活中,有的人看见残疾人,看见不幸的人,就嘲笑,就鄙视,他们借此表达自己的高明,却正好证明了自己的人格还不到三寸高。真正的强者,都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哀民生之多艰难”,并愿意尽一己之力给弱者以帮助。

    同情弱者并不简简单单地是给予钱财,捐赠衣物,也不仅仅是几句唏嘘,你要清楚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并且还要考虑到他们的自尊心,就算没有钱财支援,你给他们一句鼓励的话也会让他们感觉到很温暖。

    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给他们提供帮助。比如:在车船上主动给老弱者让座,遇到有人问路,热情指点等,这些事情似乎是无足轻重,但是却很能温暖人心。

    4.没钱一样能“布施”

    南怀瑾曾经说过布施的原理和方法,其中有:有人施舍了之后心痛懊悔,这就不是布施。我年轻时在四川学佛,人家有困难,我站出来说要帮助他,大家比较买我的面子。后来有个老前辈劝我不要再替人家去化缘了,为什么呢,他说四川人有句老话,“劝人出钱,如钝刀割肉”,人家虽然给了你面子,但那个人心里难过啊!所以,平时在人家谈布施时,我就不轻易谈。有些人把钱送出去以后,越想越后悔,越后悔越睡不着,“如是施者,非净布施”。

    “净布施”意味着心净,布施的时候不掺杂任何个人利益,也意味着哪怕你一分钱都不拿,或者一分钱都没有,也可以进行布施,只要心诚,只要是心怀感恩。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道:“佛祖你告诉我,我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功,这到底是为什么?”

    释迦牟尼佛笑着说:“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给予别人。”

    “可我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光蛋啊!要我分享什么?”这个人很不理解。

    释迦牟尼佛解释道:“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即使没有钱,也可以给予别人七样东西:第一,颜施,就是用微笑与别人相处;第二,言施,就是要对别人多说鼓励的话、安慰的话、称赞的话、谦让的话;第三,心施,就是要敞开心扉,对别人诚恳;第四,眼施,就是以善意的眼光去看别人;第五,座施,就是乘船坐车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老弱妇孺;第六,身施,就是用行动去帮助别人;第七,房施,就是将自己有空下来的房子提供出来,供别人来休息。如果你有了这七种习惯,好运会随之而来的!”

    这个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从此变得开心起来,生活也有了很大起色。

    “布施”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讲就是做好事,没钱一样能布施就是没有钱一样可以做好事,回馈社会,关键看你有没有一颗奉献的心。

    哪怕你给出去的只是一支普通的玫瑰,也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善意,也会真正感激于你,而你也会得到对方的虔诚祝福,这就是一种没钱的布施,甚至会比用钱来做好事更加快乐。

    我们帮助别人也好,做善事也好,没有自私心才是真的好,比无私的心更高妙的就是不求回报。而很多行善者,他们所作的善事都是要求回报的,那样的结果不但得不到回报,反而变成两手空空的。

    传说,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人都挤得水泻不通,故信徒中间就有人提议修建一座较宽敞的讲堂。

    有一位信徒带了五十两黄金,送到寺院给诚拙禅师,说明是要捐助盖讲堂用的。禅师收下后,就忙着做别的事去了,信徒对他的态度非常不满,因为五十两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那够一个普通人好几年不错的生活。而禅师拿到这笔巨款,竟连一个“谢”字也没有,于是就紧跟在诚拙的后面提醒道:“师父!我那袋子里装的是五十两黄金。”

    诚拙禅师漫不经心地应道:“你已经说过,我也知道了。”禅师并没有停下脚步,信徒提高嗓门道:“喂!师父!我今天捐的五十两黄金,这可不是小数目呀!难道你连一个‘谢’字都不肯讲吗?”

    禅师刚好走到大雄宝殿佛像前,他停下说:“你捐钱给佛祖,为什么要我跟你谢谢?你布施是在做你自己的功德,如果你要将功德当成一种买卖,我就代替佛祖向你说声‘谢谢’,请你把‘谢谢’带回去,从此你与佛祖‘银货两讫’吧!”

    一位信佛的老人时常教导后人说:“做好事,不要图表扬,不要图回报,做人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好心惊动天地。”佛家讲“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意思是做功德不怀着任何功利心,只专心去做,做了就是好事一桩。

    所以在生活里你不能为自己的没钱、没时间找借口,觉得自己身单力薄不能够帮助别人,甚至觉得自己捐钱太少毫无作用,其实不然,有灾区受难了,哪怕只捐一元钱,这钱带着你的祝愿,积少成多才能够更好地帮助灾区。哪怕生活实在拘谨,没有钱来做好事,也可以多给别人以微笑,帮助别人抬东西,热心帮忙,奉献出自己的热情和汗水,给人以积极向上的阳光感觉,这同样是做好事,只要你发自内心,别人就会感觉到你的奉献。

    5.心存孝义自感天

    南怀瑾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只要能够养活爸爸妈妈,有饭给他们吃,像现在一样,每个月寄五十或一百元美金给父母享受享受,就是孝了。还有许多年轻人连五十元也不寄来的。光是养而没有爱的心情,就不是真孝。孝不是形式,不等于养狗养马一样。”

    南怀瑾认为:“孝”就是他们西方文化所说的“爱”,也就是回过来还报的爱。就是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你回过来照顾他,这就是孝。以个人而言,所谓孝是对父母爱心的回报,你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情,父母那么着急,而以同样的心情对父母,就是孝。

    仲有,字子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

    孔子知道后赞扬地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儒家《孝经》写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的父母、亲人都不孝敬又怎么能够去关爱他人呢?而且父母养育你成人,付出了最多的艰辛,你就应该首先孝敬他们,照顾他们,让他们开心,若是做到了这一点,也算是一个人最应该做的善事。

    一提到古人的孝就会有人想到“二十四孝”,觉得里面全是封建糟粕,其实不是这样,你要正确理解古人的孝。

    古人的孝,“孝”就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回报,叫作“慈乌反哺”:父母给你生命,所以你要善待父母之生命;父母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要让你吃饱穿暖,所以你要照顾父母之温饱;你在父母怀抱有三年时间完全不能自立,完全依赖父母而生存,所以父母死后你要守孝三年。孝凝聚了古人怀念先祖,报答父母的一种良好情怀,孝子被人人称颂也说明大家都非常认同孝是最重要的。

    古代很多关于孝道的故事带有神话色彩,其实用意非常明显,那就是希望人们能够通过这样的故事来更加珍惜自己的父母,多一点时间尽自己的孝道,这才是一个人有责任心的表现。

    自古以来,中国人最讲究孝道,是排在所有善事第一位的。

    但怎样才算得上“孝”呢?一定要“卧冰求鲤”“百里负米”才算么?不,孝义不分等级,不计年龄。就像刘恒亲尝汤药,丁兰刻木事亲,黄香扇枕温衾一样。孝义没有唯一标准,只要你心存孝义,哪怕是为母亲撑一次伞,为父亲捶捶背;和妈妈逛逛街,陪爸爸聊聊天;时刻记住他们的叮嘱,经常联系,让他们知道你过得很好……这些,都是举手之劳。心存孝义,无论多么普通,我们都能做到。

    《二十四孝》里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三国时,有一个孝子,姓孟,名宗,字恭武,他从小就死了父亲,家里十分贫寒,母子俩相依为命。

    孟宗渐渐长大后,母亲却一年比一年老,变得体弱多病。孟宗非常伤心,不管母亲想吃什么,他都想方设法满足她。一天,母亲病重,想吃竹笋煮羹,但这时正是冬天,冰天雪地,风雪交加,哪来竹笋呢?他无可奈何,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就跑到竹林抱竹痛哭。哭了半天,只觉得全身发热,风吹过来也是热的。他睁眼一看,四周的冰雪都融化了,草木也由枯转青了,再仔细瞧瞧,周围长出了许多竹笋。他的孝心感动了天地。他把竹笋让母亲吃了,母亲的病就好了。有诗颂曰: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招平安。

    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古代还有一句话:“不孝之人不可交也。”因为在古人看来不孝之人是不可以信赖的,所以在避免交这种朋友的同时,也要避免自己被这样评价,很显然“孝”已经成为了一种交朋友、做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所以孝敬父母,珍惜家人是一种不可推卸,而且其乐融融的一件事情,一个人能够心存孝义,那自然也会有更多更好的闪光点,虽不至于“感动天地”,但也会让你人缘更好,人人称赞,最关键的是你的父母会因为你的孝敬而更加欣慰,以你为荣,这就是孝道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