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骏随笔集-天机(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种角色通常是邪恶的化身,在西方基督教文明中代表着至恶的撒旦。但《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者却异常复杂,似乎是天使与恶魔的结合体,导演甚至给他以更多的同情色彩。在囚笼中出场的那一幕,安东尼·霍普金斯睁着近似透明的眼珠,似乎能穿越铁窗窥透朱迪·福斯特的心底,唤醒那只沉默的羔羊。

    本片中最根本的意象,无疑是朱迪·福斯特童年记忆里的那只被宰杀的羔羊,它也构成了片名深刻的寓意。而那个变态杀手的迫害对象,以及被安东尼·霍普金斯活吃了的人们,其实都是朱迪心底那羔羊的化身——就连她自己也差点难逃羔羊的厄运。

    虽然同样是羔羊的屠宰者,安东尼·霍普金斯却比变态杀手高了不止一个境界。他更像是一个审判者,似乎有权利审判人类的命运,掌握着对他人的生杀大权。同时,他又像是一个艺术家,气质优雅博学多才,宛如尼采所言之“超人”,被他杀害而吃掉的人们就像是完成了神圣的祭奠,为艺术而献身一般。当他面对朱迪·福斯特时,又变成了一个威严的至尊导师,也就是在他的帮助之下,朱迪才发现自己心底的秘密,并战胜恐惧擒获变态杀手。

    最后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恐怖角色,却并非来自恐怖片,而是诞生于魔幻大片《魔戒》,他本名为史麦戈,剧中人物和观众都称呼他“咕噜”。他是《魔戒》三部曲中最不像人的一个“人”,也是最接近“鬼”的人。

    初次看到咕噜的形象,就让我想起了《星球大战》中长耳朵的怪物。但是,外星生物对于人类来说,本来就算是怪物的存在,可咕噜事实上原本就是一个正常的史图尔霍比特人,只因为占有魔戒的贪婪之心,令他变得人非人鬼非鬼。为了这枚魔戒咕噜变成了邪恶的怪物,忍受了几百年的痛苦,也甘之如饴。在发现比尔博·巴金斯偷走魔戒后,他那痛苦的长啸确实是摄人心魄的恐怖。

    实际上任何得到魔戒的凡人,都有可能变成咕噜。这个怪物的身上有人类的一切负面的特性:贪婪、自私、疯狂、阴险、胆怯……这恰是作者对人类社会巨大的讽刺。

    世界上中总有一些人们毕生追求的东西,就如咕噜不要命地追寻着至尊魔戒。魔戒影射着金钱、权力、地位、梦想……然而当我们真的费尽心机得到它时,却往往不是因此获得幸福而满足,反而会想要更多的索取与占有,从而堕入地狱的深渊——这才是魔戒带给我们最大的恐怖,也是每个人心底都无法逃脱的魔咒。

    其实,很多惊悚恐怖影片中,那些诱发一系列恐怖事件的角色,都是咕噜的写照,他们为追寻心中的“魔戒”而发狂,变成比鬼还恐怖的恶魔。

    而他们也真实地生活在我们之中,可能是他,可能是你,也可能是我。

    我们都是咕噜,只要遇到我们心中的魔戒,我们都可能变成《鬼店》里的杰克·尼尔逊。

    不能承受的无鬼之缘由

    第一次看国产恐怖片,我已反复看过《午夜凶铃》系列,我期待看到一只古井里爬出的汉服贞子,结果却是——没有鬼。

    第二次看国产恐怖片,我对《驱魔人》中小女孩违反物理和生理常识的行为甚为惊惧,便期待能看到一个中邪的小女孩,结果却是——没有鬼。

    第三次看国产恐怖片,《咒怨》那张小鬼免冠照海报令我印象深刻,我期待看到一群带着鬼孩子的妈妈,结果却是——没有鬼。

    没有鬼,没有鬼,没有鬼……

    于是,没有鬼的鬼片,就像没有爱的爱情片,没有侠的武侠片,成为了中国电影的一大规律。

    既然是鬼片,没有鬼剧情怎么“见鬼”呢?这个嘛,总是有理由解释的——

    第一:做梦。

    这个还用解释吗?当你看到画面里阴气森森,听到音响中响起连连鬼叫,直到最后感觉“贞子”即将从银幕里爬出来,做足了准备不让自己的尖叫震碎玻璃,下一个画面却是主人公躺在床上惊慌地醒来,才发现是一场梦啊一场梦!

    我记得,李安导演有一部授权的传记名为《十年一觉电影梦》,我想,国产恐怖片电影史就必然可以有一个章节叫“90分钟一觉见鬼梦”。

    第二:精神病。

    许多国产恐怖片的结尾,突然出现一个漂亮的小护士,却板着脸像训小孩一样说:“打针啦!吃药啦!”随后把一粒粒硕大无比的药丸,分给周围一群穿着病号服的怪人。原来这是精神病院,正在口沫飞扬地说着鬼故事的精神病人,赫然是整部电影的男一号。而周围认真听故事的病友们,则是电影的男二号与女二号,通常女一号会是精神病院的小护士或男一号的主治医师。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拍摄于80年代的中国大陆第一部恐怖片《黑楼孤魂》,该片是我认为迄今为止国产类型片拍得非常好的一部,在结尾之前的许多镜头确实非常吓人。

    第三:幻觉。

    幻觉啦幻觉啦,杀人是幻觉,被人杀是幻觉,撞见鬼是幻觉,被鬼撞见也是幻觉,开头是幻觉,中间是幻觉,到结尾还是幻觉!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有多少鬼可以幻觉?真是无所不能无所不通的幻觉,国产恐怖片瞬间就让中国人的想象力提升了好几个层次,片中人物个个都是充满奇思异想的爱因斯坦,何愁我国的创意产业不突飞猛进呢?

    对此,我只想对导演和编剧说,有病就赶紧吃药,千万不要放弃治疗!

    第四:小说。

    电影结尾之前的所有故事,都是作家写的惊悚小说的内容。

    原来,大家看的是一部戏中戏,或者,舞台之中的舞台?还是说,“镜子之中的镜子”更准确?

    原来,编剧和导演都是博尔赫斯的疯狂崇拜者,身体力行地实践了博老的《环形废墟》的故事创意,将恐怖片拍成了指向人生的荒诞和循环意义的哲理片。

    第五:走近科学。

    论及故弄玄虚的手段,最厉害的当属《走近科学》里的一系列事件。秉承破除封建迷信思想,提倡科学精神,普及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念才是正确方式。

    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鬼的。

    这是没有鬼的N种理由中最强有力的一种。

    最后,所有的国产恐怖片都成了中央十套《走近科学》节目的胶片版。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小时候买过一盘世界著名演讲的磁带,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总统在葛底斯堡战场公墓上所发表的那段讲演,至今已成为美式英语的经典段落。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葛底斯堡”,也知道了那是被称作美国南北战争转折点的战役,北方开始战胜南方。

    见年前,有幸买了一张长达四小时的碟片《葛底斯堡》,就是讲述那段战役的美国史诗巨片,也是唯一被认为是完全的全景式展现南北战争的巨片。那部片子让我看后感动不已,也由此对罗伯特·李等当时的历史人物深感兴趣。

    那时我就知道美国人还拍了一部《葛底斯堡》的续集(实际是前传)《众神与将军》,但一直没有找到过。后来,偶然在电视上看到;额《众神与将军》,可惜没有看全,我便从网上购买了一张完整版配很长花絮的碟片,终于达成了几年来的心愿。

    相比较于《葛底斯堡》,《众神与将军》更注重对个人命运的刻画,尤其是主角“石墙”杰克逊。南军最伟大的统帅当属罗伯特·李,但最伟大的前线指挥官属于杰克逊,他率领的“石墙旅”成为南军无坚不摧的部队。

    剧情和战争我就不多说了,导演着重刻画了杰克逊的宗教精神,多次大段引用圣经的段落。在杰克逊的眼中,南方的独立战争是上帝赋予他的使命,上帝必将使他获胜,使他战斗力具有了宗教圣战的气息——美国向来都是宗教气息非常浓郁的国家,至今在位的那位美国总统仍然保留了这种传统。杰克逊的虔诚更超出了其他人,也使他自己受到了致命的伤害,轻敌大意地脱离本部,从敌军阵营返回时遭到自己人的误击,结果被本方的子弹击中,在截去左臂之后因肺炎而去世。

    仅仅两个月之后,南军在葛底斯堡战役中大败!

    罗伯特·李失去了“石墙”,南方失去了胜利的希望。

    无论是罗伯特·李还是“石墙”杰克逊,他们都是南北战争的战败方,若是按照我们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习惯,大抵是要将他们归入罪人行列,彻底清算他们应受到的惩处。若按照以往我们编写的历史书,南军所有将领都可算是压迫黑奴的奴隶阶级了,而北方势力无疑是解放黑奴的正义一方。

    然而在美国,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已成为全体美国人共同崇拜的英雄,他们是失败者,却虽败犹荣。虽然他们效忠的政府要脱离美国,并维持奴隶制度,但人们并不因此二仇视他们,相反还认为他们同样是美国精神的代表。

    南北战争的起因并不是奴隶制度,而是主权在联邦还是在个州的分歧。北方认为联邦拥有主权,南方认为各州拥有主权,这在先有州后有国的美国并不稀奇。而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首先忠于自己的故乡——维吉尼亚州,其次才忠于美利坚合众国,当维吉尼亚人民决定脱离美国时,他们唯有义无反顾向昔日的同胞开火。

    严格来说,南北战争的双方都是为了自由而战,至少对于战场上的双方将士而言,并没有正义或邪恶的一方,他们都忠于自己的信仰,他们的正直善良和男人气概,足以令今天的美国人汗颜。

    而解放黑奴的命令,则是在南北战争进行到一半才下达,南方认为这只是北方鼓动南方黑奴叛乱的手段而已。事实上作为个人,罗伯特·李和“石墙”杰克逊都反对奴隶制度,在电影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些,罗伯特·李早在战前就已让自己家的全部黑奴获得自由,而此时北方大将格兰特(后来登上美国总统宝座)家里仍然蓄养着奴隶。

    全片都充满了历史感,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每一件衣服都经过了主创人员的严格考证,力求做到最逼真和还原历史,相比之下中国的电影则是太草率硬伤太多了。

    美国的历史虽然短暂,美国人却极其重视历史,尤其是南北战争的研究,至今已经有无数天文数字和电影作品了。不过,无论是三十年代的《乱世佳人》还是近年来的《冷山》,还有《葛底斯堡》和《众神与将军》,都主要是站在南方的视角出发,同情并美化着南方的人物和将领,也可见南北战争在美国人的心目中绝非正义与邪恶之战,美国人对南方的战败者抱有更深的同情,尤其是南方人自己仍然对战败耿耿于怀。

    但通过这场战争,也可以看出美国人的精神,美国如今成为世界头号国家,绝不是偶然,诚如幕后花絮中所说的“南北战争是美国人的《伊利亚特》”!

    期待再看到南北战争三部曲的第三部《TheLastFullMeasure》。

    最后,让我引用海子的一首诗——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自由的蝴蝶

    ——致最美丽的《僵尸新娘》

    一只美丽的蓝色蝴蝶,从青年维克特的窗户里飞出,飞过哥特与巴洛克风格的屋顶与建筑,飞过一个个看起来无比古怪的人物形象,飞过阴暗近乎黑白的画面,在这个几近变态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城市里,唯有这只美丽的蓝色蝴蝶是自由的。

    这,就是鬼才蒂姆·波顿的惊世骇俗之作《僵尸新娘》的开头。

    就像东方有宫崎骏的作品是拍给成年人看的一样,蒂姆·波顿的《僵尸新娘》也是拍给成年人看的动画片。它绝对是动画电影中的异类,其古怪的人物造型风格更是独树一帜难以复制,至于其充满无与伦比想象力的剧情,还有大胆地描述死人与活人世界的爱情乃至亲情,都使这部电影在僵尸阴风的外衣之下,传递着浓浓的爱意与温情,更成为21世纪的哥特电影经典。

    男主人公维克特在现实中懦弱而胆小,身边的人们让他恐惧让他绝望,唯有未婚妻维多利亚让他憧憬。而在基督教的婚礼面前,他又恐惧得难以完成所谓的神圣和庄严的仪式,却在练习仪式中,一不小心拥有了一个既美丽又恐怖的僵尸新娘,从而来到了死人的世界。

    而这个僵尸世界似乎并不怎么吓人,反而充满了无忧无虑的快乐,宛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个世界里,没有活人世界的门第差别,也没有现实社会的尔虞我诈。

    想想看,倒也符合逻辑。活人们总是在担心穷死饿死病死甚至被杀死,而死人们就无需有这种烦恼,不必如活人那样拼命赚钱维持物质生活。活人们总是担心死后是否会堕入地狱,所以终日生活在宗教信仰的世界里,统治者就靠这信仰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而死人既然已经享受了死后的乐趣,那就根本再无宗教的容身之处了——这恐怕也是吸血鬼、僵尸永远被基督教斥为异端邪说的原因吧。

    现实世界让男主人公维克特伤透了心,而这个死人的世界以及善良单纯的僵尸新娘,让他甘心放弃自己的生命,成为僵尸们的同类,以便与僵尸新娘永远地结合。但在婚礼仪式中最重要也是最致命的饮下毒酒的刹那,僵尸新娘却阻止了维克特的自我牺牲——她不愿让自己所爱的男人,为了已经死去的自己而死,更不愿意让自己的爱,伤害到另一个无辜的女人——维克特的未婚妻维多利亚。为了这个男人的生命与幸福,僵尸新娘作了最大的牺牲,成全了活人世界里的维克特与维多利亚。

    爱既是获得也是付出。最终,僵尸新娘虽然没有得到维克特,却获得了自由。最后的画面,僵尸新娘走出象征基督教信仰的教堂,在凄美的月光下化为无数只蓝色的蝴蝶,飞越哥特式的教堂尖顶,飞往遥远而神秘的夜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