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电影的风格沿袭了哥特艺术的传统,但片中出现的僵尸们却煞是可爱,甚至有些后现代的戏谑。尤其是当僵尸们来到活人的世界,小孩被老骷髅抱起来才发现是自己的爷爷,老奶奶被一个老僵尸吓得半死却发现是自己死去多年的老公——这时所有的恐怖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阴阳两隔却永远割不断的温暖亲情,令我禁不住想起苏轼催人泪下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从此,《僵尸新娘》不但成为哥特复兴的标志,同时也标志着后现代的哥特时代的开启。
正如欧美文学中最老牌的哥特——吸血鬼,《僵尸新娘》里阴间的死人僵尸们同样以一种特别的方式而活着,并且能够被活人诸如男主人公维克特感知到,他们的本质与吸血鬼并无二致,同样是非人类,同样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甚至同样是一种永恒的存在。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僵尸们不必像吸血鬼那样以吸取活人的鲜血为生而祸害人类,它们可以与活人的世界毫无瓜葛自由自在地生活。
对于僵尸新娘而言,这种永恒的存在究竟是一种苦难还是幸福呢?
在遇到维克特之前,似乎是前者,这大抵与吸血鬼被认为是遭到了上帝永恒的诅咒相同。
而最后,她成全了维克特,便化身为蝴蝶得到了最后的解脱。
哥特究竟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在定义上再争论一百年,但有一点无论古今都是相同的,那就是极致的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什么?是爱情,是自由,是独立,而哥特不但歌颂人与人之间的爱情,而且还歌颂人与非人类之间的爱情——只要是纯真的美丽的爱,恋爱的对象是不是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爱可以穿越生与死的界限,那又为什么不能穿越种族、宗教、阶级、社会这些所有的人类内部的界限呢?
这才是哥特精神带给我们的真正意义——极致的爱,极致的浪漫,极致的自由。
2005年,蒂姆·波顿的惊世骇俗之作《僵尸新娘》横空出世,其出色的制作,活人世界的阴暗面与死人世界的鲜活反差,还有其中掺杂着几分中国文化的聊斋式浪漫,令这部动画享誉全世界,也标志着新世纪的哥特文化的全面复兴。
当今世界的哥特精神是复兴而非复活,因为哥特的精神从来都不曾“死”过,从《德古拉》到《夜访吸血鬼》,从电影《僵尸新娘》再到《暮光之城》,这种骨子里的浪漫主义永远存留在人们的心底,并且如同那神秘而浪漫的永恒一样,照耀着我们每个人青春时代的自由精神。
情人节的女主角
多年前,写过一个短篇小说《爱人的头颅》,说的是不知什么年代,有个男人被斩首示众,可这被砍下的头颅却还有意识,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子从皇宫中逃出来,带着人头潜入山林之中隐居。许多年后,当这个女子变老死去,这颗爱人的头颅依然年轻如初。
若看过司汤达的《红与黑》,肯定不会遗忘书中写的一段法国历史:胡格诺战争期间法国皇后玛格丽特(即玛戈王后),捧着被处死的情人拉莫尔的头颅去埋葬。
《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情人之一——玛蒂尔德,身为拉莫尔后代的侯爵小姐,她会在每年这个忌日里,为祖先穿上一身孝服。最后也是这个痴情大胆的女子,为死去的于连送终埋葬。
当我十七岁那年读过《红与黑》之后,脑中便是挥之不去的这段情节——十六世纪的巴黎深夜,一个黑衣女子,肤如白雪,发似乌木,手捧着爱人的头颅,沾着一身的血污,行走在卢浮宫的高墙之下……
后来这诱使我写了开头那个短篇小说,又写过一个关于玛戈王后的长篇小说《玛格丽特的秘密》。这就是少年时对爱情的幻想,轰轰烈烈,生生死死,惊天地,泣鬼神,如杨过与小龙女,如萧峰与阿朱,换首“自娱自乐音乐电视真人唱歌系统”里的必点曲目就是《死了都要爱》。
再后来,幻想的却是简·爱般温柔却坚强的女子,我想生活中是很难遇到一个玛蒂尔德,道德也不允许我们去幻想雷那尔夫人,但像简·爱那样的平凡女子却是举目皆是。
每个平凡女人的心底,都有一个跨越阶级与身份鸿沟的梦想,无论得到的是财富、地位还是真正的爱情,就像简·爱说的“要是上帝曾给予我一点美貌、大量财富的话,我也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不是用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用血肉之躯跟你说话,当我们的灵魂穿越坟墓,来到上帝面前之时,我们是平等的”。
可是,绝大多数女人并无如此自信,即便有也会被归于“凤姐”之列,更谈不上有简·爱那样坚强的内心,高傲的自尊,或许这样的女子更让人望而生畏,也只有彪悍如罗切斯特才能掳获她的芳心吧。
现在,却总是幻想回到过去。
去年,看了1999年的老日剧《魔女的条件》,忽然迷恋起那个时代的松岛菜菜子——美丽温柔却渴望自由的高中女老师。
大约,青春总是短暂的一去不复返的,离开青春的恋爱也将是畸形的、沉重的、复杂的,远不如单纯的少男少女间的回头一瞥那么激动人心。于是,我们只能像普鲁斯特那样,在书桌前在眠床上《追忆似水年华》,或者像《情书》里那样还记得那个藤井树。
不过,现在想来已是太晚了。
永恒生命之环
——《午夜凶铃》新版序言
大约是2000年的夏天,同事借给我一张碟片,我除了知道那是一部恐怖片之外,对它便一无所知。
电影开始节奏有些缓慢,但随着记者进入度假村,借宿遇难学生们住过的房间,情节立即紧凑抓人起来。接着便开始了与时间的赛跑,直到最终那幕惊世骇俗的镜头。
从此,我与大多数中国年轻人一样,记住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午夜凶铃》。
几个月后,我有幸读到了这部电影的原著小说中文版,才发现小说与电影的种种不同。虽然大体上电影忠实于原著,但在人物方面做了很大改动。相较之下,我还是更喜欢铃木光司的小说原著,也许是我觉得电影语言永远无法替代文字的细腻——而这一点恰恰是铃木光司的最大优势。
他的语言秉承了日本文学一贯细腻感性的传统,字里行间不断突显人物的内心矛盾。尤其是主人公在七天之内的绝望情绪,通过他的笔触娓娓道来,看之令人不由得毛骨悚然,不由得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如果我也看到了那盘录像带?想必很多读者都有类似感觉。此种恐惧并非针对电影最后出现的怪物,因为生活中谁也无法想象那会怎样。但我们可以想象自己身边的未知,想象七天七夜的煎熬,仿佛被一审判决了死刑的囚犯,等待最终上诉的结果,是死是活?如果是活,将是怎样的自我救赎?如果是死,又是如何恐惧地面对死神?结果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挽救自己又猜测结果的过程。
因此,小说中间的叙述部分才是真正的精华,无论是主人公艰辛努力的追寻,还是对于山村贞子点点滴滴的发现,每一个细节,每一次追忆,都是那么精彩夺目,仿佛一曲丰富的交响乐。
事实上,唯一让我感到恐惧的,正是主人公第一次观看录像带的情节。随着铃木光司对录像带画面的描述,我感受到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内心变化,脑海里浮现出四周若隐若现的鬼魅环境……我已经成为作者文字中的主人公,来到了最初播放录像带的小屋,听见磁头转过磁带的声音,听着自己压抑到极点的心跳。
气氛——如此成功的气氛描写,是我历年阅读过程中罕见的,不仅仅是个别场景的气氛,而是将主人公放在绝望的跑道上,在整部小说贯穿始终,一气呵成意犹未尽。
然而,如果你以为这就是《午夜凶铃》,那你将大错特错。因为这只是故事的开始,铃木光司把真正的精华留在了后面,《午夜凶铃》系列还有第二、三、四部。
至于,第一部小说最后的那个意外,其实已不算什么意外,不如说是作者为下一部书而埋下的伏笔。
其实,我个人最喜欢第三部,无论写作技巧还是内容描述,第三部都令我印象极其深刻,值得反复阅读。
同样道理,我也最喜欢电影版的这一部,仲间由纪惠扮演的贞子形象,简直就是美得无法形容。最后那幕逃亡的镜头,简直让观者为之心碎,黯然神伤——贞子期待复活的决心,如同病毒绵延不息。
铃木光司对于超长篇的驾驭能力令我深为叹服,他冷静细腻地叙述了贞子的过去以及她的未来,精准沉稳地就将读者拉入了他所描绘的氛围中。
全系列最终收官的第四部,我都想称之为具有超人想象力的科幻小说。
在我看来,这既是一部恐怖小说,也是一部悬疑小说,同时更是一部科幻预言小说。
看罢《午夜凶铃》全系列,便会发现一个反复出现的英文关键词“RING”。
RING意译为圆圈,可以想象这个形状,如月亮般的圆环,亦是贞子在井底观天所看到的世界。
环,一条封闭的线段,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环,可以无限循环,可以永远延伸。
环,正好给予这个开放式结构的故事,一个完美的永恒生命。
我喜欢铃木光司,也不仅因为他的小说写得好,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共鸣。因此,铃木光司成为我心目中日本最好的通俗小说家,甚至感觉他的作品已远远超出通俗小说的意义。
后来读到他的恐怖小说集《暗水幽灵》(黑木瞳主演的电影《鬼水凶灵》就改编自这个集子的第一个短篇小说),感觉到他在向斯蒂芬·金学习(曾于1982年出版中篇小说集《四季奇谭》,《肖申克的救赎》就收录其中)。
去年,我在飞机上读了他的带有转型性质的作品《光射之海》,再度震撼了我的精神——他通过一个并不吓人的故事,一段并不复杂的感情,讲述了人类最最基本的一种力量,那就是希望!
这样的力量,《午夜凶铃》里也写过——RING给我们带来绝望的同时也暗生着希望。我喜欢他写给人们的希望——绝望深处永远不会放弃的希望,一如那个永恒生命之环。
樱桃的滋味
——观《樱桃的滋味》有感
黑暗……电闪雷鸣,露出泥土中主人公的脸……黑暗……电闪雷鸣,露出泥土中主人公的脸……黑暗……
生存,还是毁灭?
无解。
最近,身体很疲倦。刚看完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Abbas Kiarostami)大师导演的《樱桃的滋味》——关于一个人追寻自杀的故事:主角巴迪有着强烈的自杀意愿,需要一名陌生人在约定的时间确定他已死亡,并将他的遗体填埋。他付出高额佣金,却一直没有人同意帮助他,人们不愿意帮助他,出于恐惧、出于宗教、出于对生命的热爱……
电影镜头的前半部分都在黄土之中,感觉如同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然而当巴迪最后遇到的那位老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故事时,影片的色彩饱和度却变得越来越高,绿色越来越多,远远的镜头中汽车开过山路,如同一条生命之路,一如老人所描述的樱桃让自己重获的生命。
影片绝大多数场景都是主人公巴迪开着车,他的车不错,应该是个富裕人家,再没有更多的身份背景表现,也不知道他想要寻死的原因,但他却存在着坚定的自杀欲望。当他终于遇到愿意接受委托的老人之后,竟然开始重燃对生命的留恋,但这种留恋似乎并未取得压倒优势,于是他又在黑夜走进荒野,躺在樱桃树下。
电闪,雷鸣,一黑,一白,如同每个人生命的轨迹。
理论上来说,这无疑是一部反自杀的电影,但影片的结尾却让人疑惑:主人公究竟是贯彻了自杀的决定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还是燃起对生的眷念之火放弃了自杀呢?
每个人,无论贫穷或富裕,无论处于顺境或逆境,都会遇到内心无法解决的痛苦,有的微不足道,有的被自己的心灵放大。很多时候,自杀并不取决于痛苦有多大、遭遇有多惨,因小委屈而放弃自己生命的也是大有人在。
我是个敏感的人,我也常常在郁闷伤心时,生出离开这个世界的刹那念头。
刹那的念头,是很可怕的。魔鬼就是在刹那间诞生的,许多许多自杀的人都是一时冲动。
于是,看到主人公突然掉转车头去寻找老头的那段画面,我忽然流下了眼泪。
事实上,我也是个理智的人,我总是在心里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默默忍受坚持,我也相信《樱桃的滋味》中神学院学生所说的信条。
我们的生命并非自己获得,并非我们自己选择了出生,既然不是我们获得了生命,那么自然我们也无权放弃生命。
所以,《人间》中的“高能”遇到了那么多的苦难,乃至于可能要在监狱度过一生,仍然没有选择自己结束生命,而是勇敢地活下去。
我们可以好好地回想,生命中的每个瞬间,我们都可能品尝到“樱桃的滋味”,可能鲜香甘甜,也可能只有成熟前的苦涩,还可能莫名的五味杂陈,更可能没有滋味。
这就是每个人必须要走的路。
人生就像是一场战斗,每个人都是冲锋陷阵没有退路的战士,战士没有杀死自己的权利。人生,当然也不能任由自己意愿而结束。
感谢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大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