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
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
自来且自去
不带一抹尘泥
万水千山尽映我心底
……
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少年张三丰》的主题曲(何家劲主演的老版本),歌的名字叫《少年心》,词曲作者和原唱居然都是伍思凯。
当小伍哥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类选秀节目的评委台上,谁又能记得他曾经创作并演唱过的这首歌,这可是我听到过的伍思凯最具男子气概的歌。
回想我少年的时候,当时不过十五六岁,电视机里总共也没几个频道,一些电视剧经常反复播出,就包括这个何家劲版本的《少年张三丰》。
其实也并不觉得这个电视剧有多好,故事情节几乎都忘记了,唯一留下深刻印象的,只有这首片头的主题曲,还有澎湃的旋律与几句歌词,由此种在一个少年的记忆深处,直到他用十多年的时间长大成人(或许还没有长大)。
画一面远方风景送我
少年的眸总向往天空
……
此刻又听着这旋律,听着“画一面远方风景送我/少年的眸总向往天空”,重温起少年时代的梦——渴望远离平庸的家庭和学校,远离这没精打采的城市,目光掠过屋顶的瓦片,随风飞翔到另一个世界。
于是,有了我第一次写诗,第一次写散文,第一次写小说……
直到无数次写小说,直到遗忘了少年的梦,直到几乎遗忘了这首歌。
还好,我又想起来了,也许不会再遗忘了。
只是已走过了那么多岁月,昔年的一切都仿佛不再,只有这旋律和歌词,让我在这个困顿的夜里,怅然若失的瞬间,重新发现某种感觉,宛如骑上从未奢望的马背,踏破寂静的沉沉黑夜,去那片孤独的荒野,不再留恋红尘的喜与悲。
解不开少年的情
聚散岂能随心
是非随云散去
岂愿羁绊在红尘小爱里
……
聚散岂能随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事,事与人,错过又相遇,相遇又错过,我们期待着某个相遇,也随时准备着错过。
少年时的张三丰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但终究还是将红尘放手,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所谓少年,就是从男孩走向男人的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很短也可以很长,无论一路上是爱是恨是喜是悲,每个男人都曾经是少年,也无法摆脱少年的影子。
有的人一辈子都未曾长大,显得纯真可爱;有的人长大却迅速老去,站在英雄的舞台上被人膜拜,或者默默地倒在人生的沙场。
若要由我来选择,我宁愿做一个悲壮的后者。
《少年心》,我喜欢这首歌。
无论旋律还是歌词,都充满了悲壮与激扬,诉说着少年成长为男人的心路,洋溢着抛却一切寻梦的激情。
怀念少年,就是回味少年的泪,一滴永不干涸的泪。
告别少年,就是珍藏少年的梦,一个永不褪色的梦。
我立刻下载了这首歌,拧开音箱,让小伍哥的声音回荡在深夜——
扬一场远远的风送我
少年的梦如穹苍一帆
自来且自去
不带一抹尘泥
万水千山尽映我心底
画一面远方风景送我
少年的眸总向往天空
难解功名利
天地我自任性
愿拿青春换尽世间寂寞
解不开少年的情
聚散岂能随心
浮世情仇悲欢离合
我泣我飘零
唱一曲澎湃的歌送我
少年的心如波涛汹涌
几番风雪雨
是非随云散去
岂愿羁绊在红尘小爱里
当我们小的时候
当我们小的时候,天空已经没有照片里那么蓝了,水也不像电视里清得可以直接喝了;
当我们小的时候,校园里流行着成功的传说,操场上飘荡着汽油的味道;
当我们小的时候,每次回家的道路蜿蜒曲折,害怕遇到某个面目可憎的不速之客;
当我们小的时候,打开报纸和杂志的中间几版,总是看到让人难以入睡的标题;
当我们小的时候,最熟悉的童话不是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而是情人节晚上兜售十块钱一枝玫瑰的小姑娘;
当我们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长大了。
所以,当我们长大以后,常会感到恐惧与困惑——上一次发自内心的快乐是几天前?
掰着手指从一数到二十,再从二十数到一……
也许,你就会生出淡淡的绝望。
当我小的时候,也时常会有淡淡的绝望。我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中的角落,翻着那些在我出生以前就已付印的书堆。
我总反复看同一本书,以至于许多章节和段落到现在都几乎可以背出来,至今这些书大多数仍然躺在角落里,偶尔也会被我翻出来,打开,又合上。
今夜,依旧放在我床头的,是初中预备班时自己在新华书店买的一本《世界地图册》,早就被翻烂了无数遍,许多当年的国界线也早已有了变化,但我仍然不断地翻着它,似乎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地图了,就像似乎再也没有比我已有的少年人生更好的少年人生了。
那时,我朦朦胧胧地在心中勾画最完美的少女,却没有注意过身边任何一个真实的女孩;
那时,我最爱写的是散文和诗歌,仅仅出于某种倾诉的欲望,如今却很少再敢直抒己怀;
那时,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写小说,更没想过会出版那么多作品,有那么多人喜爱……
若说世界上最残忍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时间。
若说世界上最奢侈的是什么?我的回答是简单。
与“改革开放”同年的我,从来没觉得自己不年轻。我时常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就像看到十五年前那个腼腆的男孩。
可是,时间终究是残忍无情的,曾经的青春伙伴早已各奔东西,曾经的热情与冲动也早被岁月磨平,就连曾经的母校都被拆迁如今换成了娱乐总会的大门……
老宅和母校都可以消失,但留在心底的记忆却永远不会被强拆。一次次梦回学生年代,无论噩梦中的考试与成堆的作业,还是美梦中校花的含羞回眸,都是那么清晰深刻永难磨灭。
让我们找回被漫长无情的时间、被日益庸俗的现实共同淹没了的“小时候”。
别让岁月谋杀了你的似水年华
犹记得十年前,我的第一部得奖小说叫《绑架》,开头是这样写的:我从上海图书馆中出来,怀里揣着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但我明白,其实我根本就没有什么似水年华可追忆……接着,“我”就在上海图书馆的门口,绑架了后来被“我”爱上的那个女子。
现在想来觉得不可思议,为何偏偏要写怀里揣着《追忆似水年华》?事实上,至今我仍未完整地看过这本书。彼时年少的我,也确实未尝感到有什么似水年华可忆,大概不过是觉得这样才显得自己特有文艺范一些,就像许多文艺青年写的文章里总是喜欢加点张爱玲啊、李碧华啊、川端康成啊、村上春树啊、玛格丽特·杜拉斯啊,甚至加西亚·马尔克斯。
可是,十年一觉荒村梦已过,“尘缘如梦,几番起伏总不平,到如今都成烟云”,却发觉十年前、十五年前、甚至小学时代的“烟云”,都是如此亲切可爱的“似水年华”,如此值得反复地记忆。每每思及此,我都会重新在电脑上听一遍罗文的《尘缘》,这首当年脍炙人口的电视剧主题曲,总如歌词所描述的“幽幽一缕香”,飘在我深深的旧梦中。而我亲爱的读者,你们之中许多人大概都不知道罗文是谁,更是从未听说过那部叫《八月桂花香》的台湾电视剧吧。你们何曾见过,你们所认识的霸道总裁皇阿玛刘松仁,那年少轻狂与风流不羁的似水年华;又何曾想象地出,在各路偶像剧、古装剧里出演男主女主妈咪、太后老佛爷的米雪阿姨,那憨蛮娇俏的少女时代?
一如现在的商场里循环的神曲,罗文的歌飘散在我已逝年华的大街小巷中,作为背景插曲响彻在我各色旧梦里。
黑白复古的梦中,放学后,躲过老师和家长,蹲坐在小巷角落,和同学们厮杀一盘盘四国大战,直到夜幕降临,饥肠辘辘,爹妈们提着竹条将我们各自领回;粉红色的梦里,我在夜晚补习时偶遇校花,默默关注了她一年,悄悄地在书本上为她写了两首诗,却总共只说过半句话;嫩绿色与金黄色的梦,是无数次春游秋游来过的长风公园,那里有我最爱的铁臂山,我站在少先队员雕塑前的草地上,为全校师生表演笛子独奏……
四国大战如今已成为我的唯一娱乐,曾同我一起“巷战”后同享竹条“笞刑”并共饮第二天班主任批评苦果的战友们,却只存在于泛黄的照片里;而那让我青春期悸动不已的美丽姑娘,长久地失了音讯,再见时,她已为人母早已没了当年的娉婷风姿;铁臂山早就被铲平,我站在草坪上,追忆那时的年华片段,想起我吹奏的竟是琼瑶剧《婉君》的主题曲……
年华似水,如水一般不断地流逝而去,再也不会回来,无论你是否遗忘,也无论你是否怀念。
这些天在网上有个很热的视频《老男孩》,讲述一对中学时代的好友,三十多岁的草根平民,过着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生活,却以组合形式参加选秀节目,一个吉他弹唱,一个模仿迈克尔·杰克逊,都是上个世纪的Old Fashion。两人追忆起多年前的青春岁月,有用吉他弹唱李春波的《小芳》,还有哼起《十六岁的花季》主题曲,更有一身黑衣跳起MJ的《颤栗》,以及最美好的纯粹单相思的初恋……最后虽然以泪水和遗憾告终,但他们所追忆的青春岁月,每一帧不都正是每一个70后与80后们成长的剪影吗?就像我最近刚写完的《谋杀似水年华》,有悬念、有“真凶”、有怀旧、有追忆,当然也不会缺少最后的感动……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当两位主人公唱起那首祭奠青春的歌,竟然让我哭得一塌糊涂,那也是我永不再回来的青春啊。
那时候的我们单纯而热情,那时候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梦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梦想也在改变。小学时我的梦想是成为考古学家,幻想着穿梭于世界各地的遗迹中;中学时我又想成为画家,用画笔描绘出斑斓的梦境,还付诸于行动地报考过美院;最后,居然误打误撞地成为了一个作家,尽管至今我仍对“作家”两个字感到汗颜。
回首再望,除了唏嘘轻笑,更多的还是满腹相思。
纵使繁华落尽,一身憔悴在风里,漫漫长路,起伏不能由我,但这依旧是我们宝贵的似水年华。
附上《八月桂花香》主题曲《尘缘》,演唱者:罗文——
尘缘如梦
几番起伏总不平
到如今都成烟云
情也成空
宛如挥手袖底风
幽幽一缕香
飘在深深旧梦中
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时无晴也无雨
明月小楼
孤独无人诉情衷
人间有我残梦未醒
漫漫长路
起伏不能由我
人海漂泊
尝尽人情淡薄
热情热心
换冷淡冷漠
任多少深情独向寂寞
人随风过
自在花开花又落
不管世间沧桑如何
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沉默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只有桂花香
暗飘过
南泉斩猫
第一次听说这段中国的佛门公案,却是在十多年前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中。不久之后,我就把这个故事写入了我的一个短篇小说《恋猫记》,几年后我又在分为四季的长篇小说《天机》中引用了这个故事:
唐朝池州南泉山有位高僧普愿禅师,世称南泉和尚。某天,僧人们抓住一只美丽的白猫,谁都想拥有它,便引起争执。南泉和尚把刀架在猫的脖子上说:“众生得道,它即得救。不得道,即把它斩掉。”可惜无人回答,南泉和尚一刀下去,把猫斩了!晚上,庙里的赵州和尚知道了这件事,便脱下自己的草鞋顶在头上。南泉和尚当即感叹说:“今天你若在场,猫儿就得救了!”
自古以来,对于南泉和尚为什么斩猫,赵州和尚又为什么头顶草鞋,可谓是众说纷纭。
我想:那只可怜的猫,是一种美的象征物。就像僧人们都想拥有白猫,所有的人都会想要拥有美,无限的美,引起人们欲望的美。但世界是有限的,无限的欲望与有限的世界之间,必然会引起冲突乃至人们的争斗,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消灭这种美。
但是,什么又是美?唐朝以丰满为美,今天以削瘦为美,美从来都没有标准答案,美只是人类的一种感觉。同一样事物,在不同的人眼中,有感觉美的也有感觉丑的,并不是事物本身有什么变化,而是欣赏的人发生了变化。所以,美不是一样东西,而是一种关系,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过去认为美是主体,观察它的人是客体。但我觉得恰恰相反,客体是美,主体是人——美的根源不在于美的对象,而在于主体,也就是人的心中。
正因为美的根源在人的心中,如果人心没有美的概念,那么此人眼中看到世界就无所谓美丑了。所以,人心各异,作为客体的美,以及追求美的过程也是各异的。
在世俗眼中,雪白可爱的猫是美的化身,于是僧人们产生了争执。南泉和尚认为争执的根源在猫,必须除掉它才能消灭争执,所以他斩了猫。但赵州和尚不这么认为,他把草鞋顶在头上,以草鞋比喻痴迷于美的痛苦。解决这种痛苦的办法不是把草鞋扔掉,而是应该让自己看不到草鞋。
草鞋和猫都是人类欲望的替罪羊。猫也是无辜的,它的外形是自然天赋,它的‘美’不过是人类的感觉——痴迷的根源在于观察者的内心,由此而来的痛苦也来自内心,就算消灭了美的对象,但能消灭心中的根源吗?
南泉和尚即便把猫处死,就能消灭他弟子们心中对猫的妄念吗?美是千变万化的,但在你心中,美又是统一的,美的概念既可以抽象,也可以具象。抽象为美,它伴随你一生;具象为猫,同样可以在你内心活一辈子。
亘古以来,就有一个“梦想美→发现美→追求美→热爱美→痴狂于美→痛苦于痴迷美→最终毁灭美”的过程。许多自然或人类创造的美,都因为这个过程而被毁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