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演义-段祺瑞深夜遇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世凯力推帝制,但他手下有几个老成的人知道帝制难成,于是都先后递交了辞职书,自寻出路去了。

    第一个辞职的是李经羲,第二个是赵尔巽,紧接着是张謇。这三位元老级的人物都是袁世凯的老朋友。其中张謇与袁世凯算是师兄弟,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袁世凯背师欺友的事。

    袁世凯出生在项城,是前清河道总督袁甲的三侄孙,侍郎袁保恒的侄儿。父亲名叫袁保庆,曾经也是江南道员。袁世凯小的时曾参加过陈州的童子试,名次在前十之内,然后他又参加了院试。督学叫瞿鸿禨,他觉得袁世凯的文章不上纲也不上线,于是就没有录取他。袁世凯就暗暗恨上了他。

    后来袁世凯听说李鸿章要去天津,于是就赶去拜见他。李鸿章接见了他,对他的才能颇为赏识,想给他个机会。袁保恒得知这个消息后,就去找李鸿章说:“我侄儿贪玩不羁,不能重用,恐怕将来不能成大事啊。”李鸿章听了后,有些不高兴又有些奇怪:“你为什么这么轻视你侄儿?我看你侄子将来的成就还会在我之上呢。”袁保恒只好离开了。两人其实都是很有远见的人。

    随后,李鸿章提拔了袁世凯,想好好培养他,激励他好好读书,希望他能成材。可惜,袁世凯少年傲物,就是不肯好好读书。恰好吴军门长庆正驻扎在朝鲜,他和袁世凯的关系一向很好,于是袁世凯就弃李投吴了。可是吴也对袁世凯说:“你还年轻,应该先多读点书,我府上就有很多名人,你可以多跟他们交流学习下。”袁世凯一听吴也这么说,只好照做。

    吴府中都有些什么名流呢?一个是海门的周家禄,另一个是通州的张謇。周家禄对袁世凯通常是赞赏和鼓励,但张謇就不这么做,他要求很严格,对袁世凯的批评甚多。袁世凯于是就闷闷不乐了。这也体现在他后来做直督时,曾请周家禄入幕,但对张謇嗤之以鼻。再后来袁世凯成为了民国总统,张謇担任农商总长。

    当帝制风潮愈演愈烈时,张謇以为凭旧交,袁世凯会考虑下他的意见,于是上书规谏袁世凯。偏偏忠言逆耳,张謇反碰了一鼻子灰回来,这才知道袁世凯早就不念师徒之情了。于是他想,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那就随你去吧。李经羲、赵尔巽两人也知道此事多言无益,于是也决定收拾东西回乡去。大家想法一致,就一起混出了京城,到了都门外才派人递上辞职书,婉言告辞。至于国务卿徐世昌,他因为一时不便脱身,就还在京城里呆着。

    谁知道,京城里的新闻越来越奇特了,还传出了段祺瑞被刺的事。徐世昌急忙遣人去探听消息,探子回报说段祺瑞无恙,只是受了一场虚惊,但不知道刺客的来历,所以无从追究。徐世昌暗暗想了想,不禁长吁了口气。

    段祺瑞军职被解后,就一直闭门不出,他素来喜欢下棋,现在除了睡觉和吃饭外,就只和一两个朋友留在家里下棋消遣。一个风雨凄凄的晚上,段祺瑞在书斋中独坐着,感觉有些无聊,于是随手从书架上捡出一本棋谱,借着灯光看了起来。过了大约一两个小时,他感觉有些疲倦了,于是打算上床睡觉。就在这时,忽然听到窗外的风吹得猛烈起来,灯火也摇摇晃晃的,几乎快要被吹灭了,门帘也无缘无故地被揭起一角,仿佛有一条黑影窜了进来。说时迟那时快,段祺瑞拿出贴身的手枪,对着这条黑影“呯”地就开了一枪,这黑影马上闪到一边,段祺瑞马上又开了一枪,那黑影就滚到了床下。

    是人?还是鬼?段祺瑞又惊又疑,于是捻亮灯光,唤进仆人入室搜寻,但是四下无人。于是他亲自拿着洋灯往床下照去,初一看什么都没有,再定睛一瞧,不禁叫出声来:“有贼在此!”仆人们于是七手八脚地往床下拽,好容易拖了出来。已经是一具鲜血模糊的死尸了,大家都失声大叫,接着从尸体上摸出了一把手枪,其他的什么都没有。段祺瑞拿过手枪来一看,勉强定了定心神,踌躇了半晌才对众人说:“先拖出去,明天早晨把他埋了,谁都不要多嘴。”

    众人不知道段祺瑞为何要这么保密,纷纷议论着说:“这个人不是刺客就是小偷,应该报警查明身份才是啊。”段祺瑞说:“你们知道什么?按现在的形势来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个人是为了钱才甘心冒险来杀我,我今天算大幸,没有遭到毒手。明天找口棺材把他埋了就当没事了,如果有人问及,就说是我家死了个仆人,不是什么大事。你们也要保守秘密,嘴巴紧一点,此后有面生的人统统都不许放进来。如果再发生了这样的事,就别怪我不念主仆之情了。”处理得十分得当。仆人们将死尸拖了出去,段祺瑞又再三叮嘱他们不准多说,这才拿着灯回房间去。想必他今晚也睡不着了吧。

    第二天一大早,仆人们就将死尸埋掉了。大家都闭紧了嘴,谁也不敢多话,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段府里出了这样大的事,不到两三天就传遍了京城,但大家都不知道刺客是什么人。有明眼人推测,刺客来头应该不小,更有人暗暗为段祺瑞庆幸,佩服段祺瑞的处理方式。

    段祺瑞经过此事,更加深居简出。就连平时下棋的几个好友也不常来往了。过了几天,段祺瑞干脆称病,去西山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隐居,再也不管京城内的事了。袁世凯本来就对段祺瑞心怀猜忌,秘密嘱咐爪牙监视他的行动,听说他最近一直是独居,没什么动作,这才稍稍放心。

    山东将军靳云鹏本是段祺瑞的跟随者,段祺瑞失职后靳云鹏就没有了内援。于是靳云鹏就和江苏将军冯国璋商量起了自保的计划。没想到谣言四起,都说靳云鹏就是段祺瑞的代表,靳云鹏和冯国璋结好,不就相当于冯段结交吗?

    事情渐渐传到了袁世凯耳朵里,于是袁世凯又猜忌起了冯国璋。他一方面让袁克定加勤练兵,压制住段祺瑞的势力。另一方面又借口换防,调陆军第四师和第十师屯驻在上海,第五师一旅驻扎在苏州。这些无非是防止冯国璋做出什么动作。但防东不防西,袁世凯心里还有一个大隐患呢,这也是位响当当的大人物,他因为足智多谋同样也引起了袁世凯的注目和猜疑,后来还险些丧命京中。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前云南都督蔡锷。

    蔡锷从云南卸任以后就来都城了。袁世凯对他礼遇有加,每天都要找他谈谈要政,其实只是试探他有没有叛变的心思,有意约束敲打他。蔡锷当然知道袁世凯的想法,于是他也收敛了锋芒。每次和袁世凯谈话,都装作不开窍的样子,说自己年轻,资历尚浅,除了军学上略知一二外,根本不懂政治。

    袁世凯有时会故意对他发难,蔡锷就假装自己不小心说错话……谁知袁世凯心里都清楚明白着呢,他暗地里其实在笑。还曾经对左右的人说:“松坡(蔡锷字)的用心也太良苦了吧。古人说得好:‘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他也想露拙,别人能被他瞒过去,难道我也会受他蒙蔽?”左右也打趣地说:“谁不想要富贵啊,只要大总统给他身份地位,谁都会知恩图报的。”

    袁世凯听后点点头,对蔡锷更加好了,先是让他做高等军事顾问,又做政治会议议员和约法议员,还有将军府的将军、陆海军统率处办事员、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袁世凯满心以为一定可以笼络到这个云南来的人才,偏偏蔡锷不动声色,得官不曾欣喜,添职也不推辞,弄得袁世凯莫名其妙,琢磨不到。

    一天,袁世凯又找蔡锷入府谈话。这次两人聊到了帝制。蔡锷马上站起说道:“蔡锷本意是赞成共和的,但是看到南方二次革命后,才发现我国不能没有皇帝。赣、宁平定后,蔡锷就想提倡变更国体了,因为宋育仁的事情所以我一直不敢发言,如今元首既然有此志向,那当然是极好的,蔡锷举双手赞成。”

    袁世凯听到这话,满身爽快,但转念又一想,蔡锷是革命派人,未必是心口如一。于是试探性地问蔡锷:“你说的是真心话?如果是真的,那为什么赣、宁起事的时候,你还要去做调解人呢?”这问题很厉害,蔡锷却不慌不忙随口说道:“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蔡锷身在南方,离京很远,长江一带又是国民党的势力范围,蔡锷怕投鼠忌器,所以不得不那么做,还望元首原谅!”袁世凯听了摸着胡子笑了,这才继续跟他好好说话。

    聪明绝顶的蔡锷被袁世凯这么一问,其实也捏着一把冷汗呢,幸亏脑筋反应快才想好了说辞。但身在虎穴不可能每次都化险为夷,回去以后,蔡锷满心担忧,开始有点后悔当日的入京了,现在看来自己几乎是自投罗网。如今又带着家眷,要偷偷逃走的话,家人势必被牵连。蔡锷左思右想,始终想不到好的自保办法,忽然他自言自语地说:“孙膑遇着庞涓,丢掉腿还能换回自由,我一个七尺男儿什么都不缺,难道我就不能成功吗?”蔡锷又细想了一会儿,终于打定了主意,这才上床睡觉。

    自此以后,蔡锷只要遇到支持帝制的人,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起初六君子,十三太保等人都和蔡锷是死对头,但后来都逐渐亲昵起来,把蔡锷看成是一伙儿的了,就是十三太保也觉得自己之前是错怪好人,所以还组织了一个消闲会。每当公务闲暇时,大伙儿就凑到一起喝酒谈心。

    一天,酒酣耳热之际,众人乘着酒兴又说起了帝制。蔡锷附和着众人说道:“共和也不是不好,不过是我国不适合共和而已。”话刚说完就有一人接话了:“松坡兄!你今天才知道共和不好啊?”蔡锷抬头一看,不是别人,就是筹安会六君子的头目杨度。蔡锷回答他:“俗话说得好,‘事非经过不知难’。蘧伯玉到五十岁才知对错,我蔡锷现在才知道又有什么不对,皙子(杨度字)兄这都不能见谅?”杨度又说:“你可是梁启超梁任公的高徒,他最近才写了一篇反驳帝制的文章呢,你是他徒弟却赞成帝制,这岂不是背师?”蔡锷微笑着回应他:“我们是师徒没错,但从前皙子兄和梁先生也都是保皇会的成员,现在他反驳帝制,你偏来筹安,今天又问我为何要支持帝制,我倒想问问,你们谁是对的?”杨度一愣,总不能说梁启超是对的所以你蔡锷的确背师了吧?可如果说自己对的话那凭什么指责蔡锷呢?杨度还想继续争下去,旁边人拉他坐下替他解了围,事情就这样过去了。

    其实,梁、蔡两人也真的有一段师生旧谊呢。蔡锷是湖南宝庆县人,原名艮寅,字松坡。蔡锷少年丧父,他一边侍奉母亲一边用心苦读。十四入邑庠,然后到省城的时务学校继续读书。时务学校就是由梁启超创办的,梁启超见他聪慧,所以对他很器重。蔡锷喜欢读兵书,志向也是从军。他曾说过自己宁可面对敌人浴血拼杀,也不愿意做柴米油盐斤斤计较的普通人。梁启超听了对他更加赞赏,并把他当作自己的高徒来培养。

    戊戌变法时,时务学校休业了,蔡锷便借钱前往上海的南洋公学学习。毕业后回到湖南,适逢孙中山在汉口起义。他就与唐才常一起入了党。不料事情被泄露了,唐才常被抓住杀掉了,蔡锷没办法只好逃往海外的日本。正巧梁启超也在日本主编新民丛报,听说蔡锷来了,于是殷勤地接待了他,并为蔡锷筹集了学费让他去日本陆军学校学习。学校里有很多都是中国人,大半是富家子弟,他们见蔡锷衣服简陋,都笑他是乞丐,蔡锷不屑和他们计较,只是一心一意地求学。

    毕业之后,蔡锷带着满身学术回国,听说唐氏一案并没有牵连到他,这才敢放开胆子去广西参军做了一个下级军官。蔡锷之后屡次立功,李经羲对他很欣赏,于是让他做军事参谋兼练军学堂总办。蔡锷游刃有余,工作都完成得很出色,后来就跟着李经羲去了云南做新军协统。再后来云南起义的时候,众人推选蔡锷做了都督。蔡锷对国家有功,所以我详细写了他。

    这次杨度诘问蔡锷,是因为他疑团未消,但蔡锷从容的回答,让杨度反而觉得他是理直气壮的,自己挑不出毛病。但杨度还是不服,于是他又拿出了一张纸递给蔡锷说:“你既然赞成帝制,那就应该向上头请愿,何不签个大名?”蔡锷接过一看,原来是一张请愿书,便说:“我在总统面前已经请过愿了,你找我再签个名又有何不可?”于是走到书桌旁,提起湖南毛笔信手一挥,写下蔡锷两字又画好押还给杨度。大家见他这么爽快,都争着说他是个识时务的俊杰。蔡锷谦虚地说:“蔡锷只是一介武夫,向来粗鲁,做到哪里便是哪里,不像各位君子们深思熟虑的,又要歌功颂德还要又忧谗畏讥,难怪会被人家笑是娘们腔呢。”真是好一番奚落。

    于是杨度说:“你干嘛学人家刘四骂人呢,你不喜欢女儿腔的话,又为何还喜欢小凤仙?”众人听了小凤仙三个字都有些惊讶,正想转头问杨度时就听到蔡锷说:“小凤仙吗?那我就直说了,京里的八大胡同整天车马喧哗昼夜不绝,各路名流都把这里做消遣地,就是在座的各位,恐怕也没有没去过的吧?但我赏识小凤仙是因为小凤仙的脾气,人家说她是不合时宜,但其实她是学不来那些妓女腔,但是她偏偏对了我的脾气,所以我还就是喜欢她。”杨度于是笑了:“这叫作情人眼里出西施吧。”众人也跟着瞎起哄:“看不出啊松坡兄,你也去花丛领略过温柔乡的滋味啊。”蔡锷微微笑着回答说:“人毕竟都是一样的嘛,比如各位赞成帝制,我自然也赞同啊。古人说:‘好德如好色。’难道就准各位猎艳,不许我蔡锷也赏赏花?”众人都笑了:“准你准你,但你认识了这么个红粉知己,应该做东道主请我们喝杯喜酒才是……”

    话没说完,杨度就接口说:“应该摆两桌,一桌喜酒一桌罚酒。”蔡锷问:“为什么要罚?”杨度说:“我们的公务不便公开,你说该不该罚?”蔡锷说:“秘密二字真言重了,难道说要我带着小凤仙去跟总统保证不会泄密?但是过几天我请大伙儿去喝一杯!”杨度听了无言以对,众人都拍着手赞成。最后又喝得意兴阑珊,杯盘狼藉,这才陆续回去。

    这里说到小凤仙,那就详细说说吧。小凤仙是浙江钱塘县人,后来流落到京城无处可去所以入了妓籍,被陕西巷云吉班收下了。小凤仙的相貌不过是中等姿色,可性情却很是孤傲,她最擅长的是舞文弄墨和填词唱曲,尤其生了一双慧眼,能辨别出谁是普通嫖客谁是有才情之人,京中人士都称她为侠妓。

    蔡锷被软禁在京都的时候,正想用美酒美人的计策消除袁世凯的疑心,听说小凤仙的声名后,蔡锷就化装成商人到云吉班去瞧上一瞧。小凤仙出来一看蔡锷,就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各自聊了一会儿后,小凤仙便问起了蔡锷的职业。蔡锷说自己是商人。小凤仙嫣然一笑说:“不要说笑了,奴家堕入风尘这么久,见过那么多人,但没有一个是像你一样令人钦佩的,现在终于可以说见到了。”蔡锷说:“京都繁华游客众多,王公大臣、公子王孙都不知道有多少,就是才子也多得是。我既没他们贵气,也没他们俊俏,还不如他们有才,你凭什么说见我就足够了?”小凤仙摇摇头说:“你所说的都不是我要表达的意思。现在全国上下都萎靡不振,国家不像个国家,哪里来的贵气?哪里来的美?奴家之所以这么重视您,是因为您脸上有一种英雄之气,不像普通人只知道醉生梦死。”烟花之地有此等女子的确不负盛名。

    蔡锷听完也暗暗称奇,但他担心这是袁世凯的安排,他不能轻易暴露自己,于是只好继续支吾着应付。小凤仙竟然叹息着说:“细看您虽然平淡无奇,但您内心应该是郁郁寡欢的吧,虽然奴家是女流之辈,如果您愿意跟我聊一聊,或许我可以为您解忧,只要您不嫌弃我是青楼女子就好。”蔡锷听完十分激动,但毕竟才初次相见,他还是不敢吐出真言。

    又和小凤仙喝了几杯后,蔡锷站起来想四处走走。抬头一看,梳妆台格调古雅,床铺整洁,桌椅茶瓶都一种天然装饰的美好感,蔡锷一回头,发现小凤仙容颜虽然算不上妩媚动人,却另有一种慧秀的气质。正巧小凤仙也在看蔡锷,并对他迎眸一笑,蔡锷顿时十分难为情,就掉转头来,把目光投向了箱箧,上面放着很多书卷卷轴,都堆积成了小山。

    蔡锷随手拿起一些信手展阅,发现都是文士雅士的赠联,于是指着它们对小凤仙说:“这么多对子你最喜欢哪一对?”小凤仙回答:“奴家只是略懂诗书。只觉得这些都是泛泛之词,根本不适合我。您是当世英雄,不知能否赏我一联呢?”蔡锷慷慨答应,丝毫没有要推辞的意思。小凤仙便取出宣纸,然后磨好墨,蔡锷随即镇纸下笔,挥染云烟,马上就写好了一联。小凤仙一瞧,顿时高兴得连声说好,但却推辞说自己配不上侠女一词。蔡锷不与她争,只提笔写下了“凤仙女史粲正”六个字,然后准备落下款。小凤仙连忙抬手阻止他说:“且慢!奴家还有话说。”蔡锷于是暂时停住了笔。小凤仙说了什么呢?且看下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