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演义-中日交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各省为了中日交涉的问题多次出现学潮风波,因为山东问题和福建问题都没有解决,天津的学生多次要求省长转发电报给政府,要求和日本进行理论。省长不但没有接见学生,还派警察驱散学生队伍,并打伤了几个学生。于是天津各个学校的学生全体罢了学,北京学校的学生也积极响应他们,推举代表去拜见总理。靳云鹏虽然接见了他们,但只是应付了几句。

    学生们又开始游行演讲,大队警察将他们驱赶到天安门前看守着,一直到晚上才释放。学生们当然不会放弃,依然举行着各种排日活动,政府下达了一道禁令,不允许学生干涉政治。禁令为:

    近年以来,学潮颓靡,法纪不张,以诸生隽异之姿,动辄聚众暴行,自由行动,国家作育英髦,期望至切,迭经明令剀切诰诫,申明约束,深冀其濯磨砥砺,勉为异日致用之才,诸生等果知自爱爱国,当亦憬然愧悟。乃据京师警察厅报告,本月四日,京师各校学生,有在前门外排列演说,阻断交通,并有击毁车辆殴伤行人情事;而日前直隶省长,亦有学生包围公署,击伤警卫,不服制止之报告,似此扰乱秩序,显干法纪,菁莪之选,沦於榛棘,甚为诸生惜之!

    自来学生干政,例禁綦严,诚以向学之年,质性未定,纷心政治,适隳学业,抑且立法行政之责,各有专属,岂宜以少数学子,挟出位之思,为逾轨之举?在国家则有妨统驭,在诸生亦自败修名,在政府虽爱惜诸生,而不能不尊重法律。须知国家生存,全赖法律之维系,学生同属国民,即同在法权统治之下,负执行法律之责者,讵能以学生干法,置之不问?兹特依据法律,再为谆切之申告,自此次明令之后,应即责成教育部,督饬办学各员,恪遵迭令,认真牖导。凡学生有轶出范围之举,立予从严制止,总期销弭未萌,各循矩矱。其有情甘暴弃,希图煽乱者,查明斥退;情节较重,构成犯罪行为者,交由司法官厅,依法惩办。办学各员,倘有徇庇纵容,并予撤惩。总之国纪所在,不容凌蔑,政府以国家为重,执法以绳,决无宽贷,其共懔之!此令。

    命令下发以后,政府又命令北京警察局根据警察的法律条例,张贴布告将北京的学生联合会与学校教师联合会全部解散。但是压制归压制,社会上时不时仍会有骚乱。这期间日本人在中国也犯下了不少杀人侵权的事:(一)吉林省和韩国相邻,日本警察经常越过吉林边境进行搜捕,吉林督军通过政府向驻北京的日本大使提出了抗议。(二)日本的宇治军舰进入了江苏南通天生港,江苏长官向外交部请求向驻北京的日本大使进行交涉。(三)日本兵队架着机枪占领了满洲里的车站,禁止其他人出入,外交部对此质问了驻北京的日本大使。(四)驻守苏州的陆军第二师第五团兵士在虎邱山旅行的时候,遭受到日本人的袭击,军士胡宗汉被他们杀害。警察将杀人凶手抓到以后,交给交涉员向日本交涉。(五)驻守海参崴的日本军队和俄国的新党军队发生冲突并打败了他们,很多俄国华侨被日本军队打伤,还有十多个华侨被日本军队抓去了。于是,驻守海参崴的委员李家鏊向日军长官提出了抗议。(六)在中东铁路附近,日军和捷克军队发生冲突,中国的护路军队在坚守铁路的过程中被打伤,于是中国外交部又向日本和捷克提出抗议。(七)日本调派军队到哈尔滨占领了多处营房,吉林长官向外交部提出请求,和驻北京的日本大使进行交涉。(八)日本在中东路线附近增加了兵力,外交部向驻北京的日本大使提出抗议要求撤退兵力。(九)日本军队常常侵占中东铁路旁的军站营房,并且还时常扣留中国车辆,外交部在接到东三省的报告以后,又向驻北京的日本大使提出了抗议。(十)日本人在山东高密、古城一带私自设置电线杆,在向驻守济南的日本领事提出抗议无效以后,由外交部向驻北京的日本大使进行交涉。

    这些都是民国九年五月以前的事了,中国虽然多次和日本进行交涉,但是效果甚微。只有角间孝二在苏州杀害胡宗汉一案,日本驻守苏州的领事没法辩护,只能正式道歉并让凶手做了赔偿。至于日本、捷克军队打伤中国士兵一事,在英、法军官的调解下,日本、捷克军队向中国士兵作了赔偿,并向中国道歉,这事就算了结了。

    只有山东问题,因为全国人民都反对中日直接交涉,所以迟迟没有解决。驻北京日本大使按照日本政府的要求,又催促外交部开会讨论。需要讨论的内容一共分三条:

    (一)谓日本驻德代理公使,已收到关系胶州各种文件,并送达东京。日本继承德人在山东权利,依照和约,有三强国批准,即生效力,现五国中已有四强国批准。只有美国尚未批准。故从前德人在山东权利,当然由日本继承,毫无疑义。

    (二)日本政府本善意与友谊,要求中政府与日本直接交涉,解决山东问题,图谋双方利益。不意日政府种种好意,不但中国人不肯原谅,反发生种种排日举动,日政府不得不切实声明,如中国依然抱持延宕政策,日本即视此种行为,为默认日本的要求。

    (三)因上述两种理由,故日政府请中国政府,速将方针决定,并定期与日本讨论,解决山东问题,不容再延。

    外交部接到通告以后,陆征祥等人都目瞪口呆,只能和国务总理靳云鹏等人商议解决办法。靳云鹏拿出一份电报给大家看,这是一封由湖北督军王占元领头,四十八个人联名上书的电报,电报上写着:

    山东问题,自接收日本通牒以来,叠经各界人士,集合研究,佥以拒绝直接交涉,提交国际联盟,为唯一之办法。讵道路传闻,有与希望相反之趋向。占元等庐墓所在,痛切剥肤,父老责言,似难缄默,敢进危言,幸垂听焉!外交重要,关系国本,详慎考虑,谁曰不宜?顾询谋既已佥同,方针依然未定,逆料钧座左右,必有谓直接交涉,不至有害,提交联盟,未必有利,持此说以熒惑聪听者,此非毫无知识,便是别有肺肠。一言丧邦,莫此为甚!大抵强国与弱国交涉,利在单独,不利于共同,利在秘密,不利于公开,至弱国外交,则适得其反。

    试问二十年来,我国利权,断送于密约者几何?此次彼以甘言诱我,非爱我也。果诚意亲善,则宜先将完全主权,径行交还,并即时撤退军警,以示退让,不必斤斤焉为条件磋商矣。故直接交涉,结果必与吾无利,可以断言。倘虑提交联盟,未必可恃,在欧会签字和约之时,或者尚属疑问,今则德约保留山东之款,已由美参议员通过,且英、法各国,对于保留案,亦表赞同。专欲难成,得道多助,利害明了,无待蓍龟。与其为条约之赠与,宁使为强力所占有。与其菁华尽弃,留空壳之地图,毋宁死力抗争,作国际之悬案。否则引狼入室,为虎作伥,群情愤激,铤而走险,祸变之来,将有不忍言者。心所谓危,不敢不告,伏祈俯鉴民意,断而行之,山东幸甚!国家幸甚!

    湖北督军王占元平时没什么作为,这次突然带领众人慷慨激昂地请求,让大家都觉得有些奇怪。其实,这事王占元并不是主力,真正的主导力量是第三师师长吴佩孚。吴佩孚在平湘战役中已经初露头角,这次的请求电报又让他锋芒毕露。吴佩孚是山东蓬莱人,他的家境十分贫寒,年幼时父母双亡,是兄嫂将他抚养成人。吴佩孚长大后念书成绩不错,但是后来三次参加考试都没考上,于是弃文从武,开始学习武艺。吴佩孚学武术的成绩也非常不错,学校中的一个教师非常喜欢他,这个教师就是后来的国务总理靳云鹏。靳云鹏将吴佩孚推荐给了江北提督王士珍,于是吴佩孚就跟随王士珍作战,后来又成了第三师的营弁。这时的师长是曹锟,曹锟没有什么才能,吴佩孚就经常帮曹锟出谋划策,渐渐获得了曹锟的赏识,曹锟多次提拔吴佩孚,后来吴佩孚担任了第三师师长和前敌总司令,在收复失地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这时的吴佩孚权力范围已经很大了,但是他感恩曹锟的赏识和提拔,一直为曹锟效力。曹锟是直系,吴佩孚当然也就站在直系一边。湖南督军张敬尧是段祺瑞的心腹,他一直主张战争,但是吴佩孚驻防以后改变了策略,开始主张和平政策,再加上收复长沙的功劳本来应该归吴佩孚,没想到张敬尧后来居上做了湖南督军,抢占了他的功劳,吴佩孚当然心有不甘。后来段祺瑞为了笼络吴佩孚封他为孚威将军,其实也就是一个虚名罢了,没什么实权。所以,吴佩孚和段派的矛盾就更深了。

    在青岛问题上,段派一直在主张让步,吴佩孚一方面讨厌段派,一方面从民生出发,一直坚决主张抗日,所以联系了四十多个同乡的官员,一起发电报劝阻直接交涉。靳云鹏平时和吴佩孚也有书信往来,吴佩孚对内主张和平,对外主张强硬的外交手段的做法深得靳云鹏的心,所以在讨论会上将这封电报拿出来表明了民众的心声。这样一来,之前几个亲日派也不敢再提议退让了。于是就草拟了一封回复信,内容为:

    关于解决交还青岛及其山东善后问题一事,准四月二十六日照开等因。查此事前一月准贵公使面交节略,所述贵国因条约实施之结果,拟为交还青岛及胶济沿线之准备各节,本国政府,均已了解。无如中国对于胶济问题,在巴黎大会之主张,未能贯彻,因之对德和约,并未签字,自未便依据德约,径与贵国开议。且全国人民,对于本问题态度之激昂,尤为贵公使所熟悉。本国政府基于以上原因,为顾全中日邦交起见,自不容率尔答复。

    至续准送交改正节略释文,获见贵国政府愿将胶济沿线军队之撤退,本国政府与该地方官,筹商办法,从事编制警卫队以任保护全路之责。又准照开前因,当经本部长将上述本国政府不能遽行与贵国开议各情形,面达在案。惟根据目前事实上之情状,对德战争之状态,早经终止,所有贵国在胶济环界内外军事设施,自无继续保持之必要。而胶济沿路之保卫,从速恢复欧战以前之状态,实为本国政府及人民所最欣盼,自当于最短之期间,为相当之组织,以接贵国沿路军队维持沿路之安宁。此节与解决交还青岛问题,纯为两事,想贵国政府必不执定曾否开议,借以迟延其实行之期,致益滋本国人民及世界观听之误会也。贵国政府果愿将战时一切军事上之设施,从事收束,以为恢复和平之表示,本国政府自当训令地方官,随时随事,与贵国领事官等接洽办理,相应奉复,即希查照为荷!

    看了这封回复电文,便知道靳云鹏是采纳了吴佩孚的主张,还有对南北统一主张和平解决,也是听从了吴佩孚的建议。之前还有过促进和平主张的电报,具体内容为:

    近迭据各方来电,促进和平,具见爱国之诚。一年以来,中央以时局危迫,谋和至切,开诚振导,几于瘏口哓音,乃以西南意见殊歧,致未克及时解决,不幸而彼方变乱相寻,且有同室操戈之举,缺斨破斧,适促沦胥,蒿目艰虞,能无心痛!中央对于西南,则以其同隶中华,谊关袍泽,深冀启其觉悟,共进祥和,但本素诚,绝无成见。而对于各方,尤愿鉴彼纠纷之失,力促统一之成,戮力同心,共图匡济。诚以国家利害之切,人民休戚所关,苟一旦未底和平,则一日处于艰险。而以目前国势而论,外交艰难,计政匮虚,民困既甚,危机四伏,尤在迅图解决,不容稍事迂回。中央惓怀大局,但可以利国家福人民者,无不黾勉图之。而所以积极擘划,共策进行,仍惟群力之是赖。各军民长官,匡时幹国,夙深倚任,所冀共体斯情,以时匡翼,庶几平成早睹,国难以纾。功在邦家,实无涯矣!奉谕特达。

    这个时候,北方总代表王揖唐到上海已经很长时间了,但是一直没有开始议和。南方总代表唐绍仪之前已经向军政府提出辞职,军政府虽然没有批准,但是南方各分代表都不愿意和王揖唐议和,所以唐绍仪和王揖唐只是偶尔见面谈论一番,从来没有公开谈判。徐世昌和靳云鹏多次促和,但是和议一直没有进展。一天,王揖唐在自己居住的爱俪园里忽然发现了一颗炸弹,虽然没有爆炸,没伤到人,但是把王揖唐吓坏了。王揖唐定下神以后,料定这事肯定是有人主使的,心想:这事肯定是他干的。

    王揖唐猜的这人是谁呢?后面再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