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演义-李纯让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张作霖第二天起来吃完早饭以后差不多已经到了中午,但是还没见曹锟出来,想到曹锟可能有大烟瘾,张作霖就耐心地等着,一直到中午十二点曹锟才出来接待张作霖吃中饭。两个人边吃边谈,张作霖先说吴佩孚的态度有点太过刚硬,然后又渐渐地谈到张勋:“复辟帝制的事情早就已经过了,为什么要这么苛刻地对待张勋呢。”曹锟和张勋本来就没什么过节,所以对张作霖的观点也表示赞同。

    张勋借住在荷兰大使馆,依靠着徐州会议的条文一直在抵制冯国璋和徐世昌。冯国璋和徐世昌担心张勋泄露机密,所以张勋还是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不过,张勋现在没权没势,只依靠着之前的积蓄生活,很难维持太长时间,所以才托付张作霖帮他说好话。有人说,张勋和张作霖两家曾经联姻过,又有人说,张勋曾经巨额贿赂过张作霖。但是在以前同姓之间是不能通婚的,所以联姻的说法好像不太靠谱,再说重金收买,没人看到也不敢乱说。不过,张作霖帮张勋说话倒是真的,所以他们两人之间肯定有什么交情。曹锟对张作霖的话表示赞同,这让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谈话也变得更投机了。吃完中饭以后,吴佩孚和各省的代表都陆续到了,于是就继续召开会议。讨论了好长时间,最终定下了六条解决办法:

    (一)留靳云鹏继任总理,撤换财政总长李思浩,交通总长曾毓隽,司法总长朱深。

    (二)撤换议和总代表王揖唐。

    (三)湘事由和会解决。

    (四)和会不能解决各条件,应另开国民大会,公同解决。

    (五)边防西北军,与南方军队,并及各省兵额,同时裁减。

    (六)开复张勋原官。

    吴佩孚仍然对这六条办法感到不满意,他还是坚持要将徐树铮撤职。张作霖说:“等我回北京的时候报告政府,能将徐树铮撤职当然是最好的。”于是会议就散了。张作霖在曹锟家又住了一夜就回到了北京。

    大家肯定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吴佩孚能容得下张勋,却偏偏容不下徐树铮呢?你们不知道,吴佩孚的目标是段祺瑞,而绰号为“小扇子”的徐树铮是段祺瑞的心腹,所以吴佩孚一定要铲除徐树铮。如果张勋是段祺瑞的死对头,那么让张勋官复原职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让段祺瑞多一个对手。所以吴佩孚对主张让张勋官复原职并没有异议。所以说,吴佩孚也是有私心的。

    张作霖回到北京以后,就将会议商定的六条办法递交给了徐总统。徐总统审阅过后,跟张作霖说:“靳云鹏已经决意要辞职,我昨天已经批准同意,财政、交通、司法三个部门的部长肯定是连带辞职,所以这几条没什么异议。剩下几条我做不了主,必须要先通知段祺瑞,等他同意以后才能施行。”张作霖知道徐世昌做不了主,所以就答道:“那就去和段祺瑞商量一下怎么样?”徐总统说:“这事别人不好托付,还要麻烦你跑这一趟。”张作霖同意了,立马起身去找段祺瑞。

    段祺瑞这时正驻扎在团河,于是张作霖便拜访去他,先是说了很多客套话,然后就将议案拿出来给段祺瑞看,段祺瑞仔细读了一遍以后非常生气,张作霖便委婉地说:“吴佩孚一定要解散安福部,撤换王揖唐,撤销徐树铮的职务。我劝了好几次吴佩孚都不愿意退步,要不是为了大局着想,我何必和一个年轻人争执。如果不努力争取,我这次作为调停人就白跑一趟,不能挽回局面了。”段祺瑞还是生气地说:“吴佩孚只不过是一个师长,竟然敢这么嚣张,要是他感到不服,可以向我发起挑战,我可不怕他。”张作霖听了这番话感觉谈不下去了,只能回去报告徐世昌。

    徐世昌让张作霖再去和段祺瑞谈话,张作霖没办法又去和段祺瑞商议,但是段祺瑞的态度仍旧十分强硬,一点都不肯退让,张作霖跑了好几次都没有效果,于是就向徐总统告别想回去了。徐世昌苦苦挽留,让张作霖想办法继续调停。张作霖只能再到保定劝曹锟和吴佩孚退一步。吴佩孚一听非常生气:“不解散安福部、不撤换王揖唐都可以再商量,但是不撤徐树铮的职坚决不同意。”曹锟也说:“段祺瑞的名声都是被徐树铮败坏的,他自己难道不知道吗?”张作霖一听他们两个人的话这么反对段祺瑞,就将段祺瑞讲的话告诉了他们,吴佩孚一听大声说:“段祺瑞说愿意打仗,不过是仗着外援的帮助来恐吓我们罢了。我们是中国汉子,我愿意率领三千个人去迎战,如果有一点害怕和退缩,就不算是男人。”

    张作霖听了,叹了一口气说:“我这次是白跑一趟了。”曹锟立马插话说:“那您认为谁对谁错呢?”张作霖说:“我也知道是段祺瑞理亏,但是我被总统逼着大热天的跑过来,现在你们双方各执一端不愿意调和,我只能回复中央以后就回去了。”曹锟又说:“调和如果决裂了,还是要请您来帮忙的。”张作霖点点头:“决裂就在眼前,希望你们能尽力取得胜利,到时候要不要我调停还说不定。我就先回去了。”

    曹锟拉着张作霖的手臂不让他走,但是张作霖不愿意留下来,还开玩笑说:“我现在是嫌疑犯,还要我留在这里干嘛?我不能在这里待太长时间呢。”说完,张作霖就匆匆回到北京向徐总统回复去了。徐总统知道这些事以后,又和张作霖秘密商量了很长时间才决定了解决方案。过了几天,北京的新闻报上刊登出了徐树铮的六大罪状,具体内容为:

    (一)祸国殃民。

    (二)卖国媚外。

    (三)把持政柄。

    (四)破坏统一。(五)以下杀上。(六)以奴欺主。

    末尾的署名第一个是曹锟,第二个是张作霖,第三个是江苏督军李纯。又过了几天,徐总统颁发了三道命令:

    (一)特任徐树铮为远威将军。

    (二)徐树铮现经任为远威将军,应即开去筹边使,留京供职。西北筹边使,着李垣暂行护理。

    (三)西北边防总司令一缺,着即裁撤,其所辖军队,由陆军部接收办理。

    大家要知道,徐树铮虽然驻扎在库伦,但是他对南北之间的兵力派遣非常关心,听说湖南失守以后,就想着要秘密调遣西北军队去支援湖南,但是由于路途遥远,又怕直系的军队干扰无法顺利到达湖南,所以徐树铮有点犹豫。忽然间徐树铮又接到辽东发来的电报,原来张作霖奉命回北京充当调停人。徐树铮为了防止直、奉两派联手压迫皖系,于是没等中央下发命令就连夜赶回来拜见张作霖,想要用重金收买张作霖,还对张作霖说:“等到事成之后,我一定拥戴你当副总统。”

    张作霖之前已经被徐树铮骗过一次,怎么会再让他哄骗一次?所以张作霖不答应徐树铮的要求。徐树铮见无法说服张作霖,又去怂恿俄罗斯军队阻止奉军入关,然后还唆使东三省的土匪扰乱社会治安,袭击张作霖的根据地。但是徐树铮这边还没开始行动,传递信息的秘密信使就被奉军查到,然后报告给了张作霖。

    张作霖知道后自然非常生气,立即发电报告诉了曹锟和李纯,然后三人一起联名痛骂徐树铮。曹锟正希望张作霖帮助自己,所以他巴不得张作霖痛恨徐树铮。而李纯也一向非常痛恨段派,这和曹锟正好不谋而合,所以他们一起回电报给张作霖安慰他。

    于是,张作霖便发表了声讨徐树铮的电报,并向总统府献计策,请求罢免徐树铮的职位,并撤销西北边防军。徐总统为了保全皖派的面子,于是将徐树铮任命为远威将军,并让徐树铮在北京任职,但是徐树铮的兵权被全部没收了。

    徐树铮听到消息以后立马着急了,他连忙跑到团河去见段祺瑞,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承蒙您的厚爱,借钱练兵想要为您效力,但是现在总统听信几个人的谗言,免了我的职务,这明明就是将我们皖派铲除了嘛。铲除皖派,其实就是铲除督办您。我倒是不足惜,但是督办以后估计也是免不了落得跟我一样的下场。”

    段祺瑞被徐树铮的话一激,非常生气,他一甩袖子站起来说:“我和徐世昌交往差不多十多年了,在改选总统的时候,我自愿和冯国璋一起卸去职权,将总统的位置让给他,谁知道徐世昌年纪大了头脑发昏,竟然作出这些举动。既然他不念旧情,我也没什么可顾虑的,我要和他算账。”说着,段祺瑞就出门坐上车一口气赶到了北京。

    段祺瑞直接来到总统府,见了徐世昌以后说了几句冷嘲热讽的话,脸上还带着怒气。徐总统从容地回答道:“老大哥为什么这样愤怒?徐树铮担任的筹边使一职和筹边督办的职位本来就是重复的,现在将徐树铮调任是想要掩人耳目,平息人们的议论,等到风头过去以后,政府会给徐树铮另外安排职务,目前让他暂时住在将军府玩儿一两个月,应该没什么关系吧。”

    段祺瑞听了这话,还是很生气,于是反唇相讥道:“曹锟和吴佩孚拥兵自固,政府怎么不罢免他们的职务,为什么要罢免徐树铮的职务?”徐总统又说:“曹锟和吴佩孚两个人收复了长沙镇守在湖南南部,全国舆论都非常支持他们,如果政府无端将他们撤职,一定会遭到全国舆论的反对,说我赏罚不分,假如惩罚了有功劳的人,将来我还怎么用人呢?而且曹锟和吴佩孚会接受吗?他们肯定会造反吧!”段祺瑞一见两人话不投机,便悻悻地站起来说:“总统想要宠着曹锟和吴佩孚,那就尽管宠吧,以后可别后悔!”说着一甩袖子就走了。徐总统跟着送了几步,见段祺瑞连头也不回,就叹着气回去了。

    段祺瑞回到团河以后,和徐树铮商议以后决定发兵。于是,一方面由徐树铮带领了护卫队逼迫总统撤曹锟和吴佩孚的职,另一方面调动边防军第一第三第九各师,任命段芝贵为总司令带领军队向保定出发,和曹锟、吴佩孚发起战争。一时间,北京、保定一带战争硝烟弥漫。张作霖听到消息以后,立马回去调兵遣将支援曹锟和吴佩孚。

    北京周围战乱不休,东南地区也发生了几场战争。说起来,这战事和直、皖两派也有关系的。江苏督军李纯原来是直系的,浙江督军卢永祥则是皖派的,卢永祥之前是淞沪护军使,自从调任浙江督军以后仍对淞沪念念不忘,但是淞沪在江苏的管辖区域里,李纯就想将淞沪划过去,但是卢永祥却说自己之前是淞沪地区的护军使,淞沪地区不应该由江苏管理,应当另外划分出区域由自己兼任管理。

    为了这个问题,双方争执不休,其实这还是直系、皖系之间的斗争。吴淞的司令荣道一和李纯、卢永祥都有着师生情谊,所以就出来为他们调停,双方逐渐达成共识,共同推举旅长何丰林管理淞沪地区。这事差不多定下来时,中央政府忽然下了一道命令,任命卢永祥为浙江督军,撤除了淞沪护军使的职位,另外设置了淞沪镇守护职位由何丰林担任。何丰林虽然是李纯的手下,但是他是靠着卢永祥的帮忙当上护军使的,如果他成为镇守使,是要归江苏管辖的,这样一来,不但官职降了等级,而且卢永祥与何丰林也没法再联络,他们肯定不愿就此罢休。于是卢永祥就让何丰林发了一封电报:

    恭读大总统命令,特授卢永祥为浙江督军,淞沪护军使着即裁撤,改设镇守使,调任何丰林为淞沪镇守使,此令等因。当此南北争持之际,国是未定,人心未安,政府失其重心,大局日趋危险,淞沪地方重要,未便骤事更张,除电呈大总统外,现仍以卢永祥兼任淞沪护军使名义,由丰林代行,维持现状。谨此电闻,即请查照为荷。

    何丰林也发了一封电报向中央提出辞职:

    大总统国务院参陆部钧鉴:恭读大总统令,淞沪护军使一缺,着即裁撤,改设淞沪镇守使,调任何丰林为淞沪镇守使此令等因。奉令之下,惶悚莫名。伏念淞沪地方重要,绾毂东南,自民国四年裁并上海、松江两镇守使,特设护军使一职,直隶中央,当时设官分职,用意至为深远。数年以来,迭经事变,用能本其职权,随机应付。至去岁卢督调任后,学潮震荡,工商辍业,人心摇动,闾里虚惊,丰林一秉成规,幸免意外。现方南北相持,大局未定,忽奉明令,改设镇守使,职权骤缩,地方既难维持,事机尤多贻误,对内对外,咸属非宜。丰林奉职无状,知难胜任,惟国家官制,必须因地制宜,不能因人而设。惟有退让贤路,仰恳大总统准予免去淞沪镇守使一职,以重旧制而维大局,不胜屏营待命之至。

    两份电报发出以后,他们又让第四师第十师全体军官集体发电报到北京,呼吁政府收回命令,并任命何丰林为淞沪护军使。这时北京正在因为直、皖决裂而硝烟四起,哪里顾得上东南地区的纷争啊?政府这边一时没有做出回复,这让何丰林越来越怀疑李纯,他认为是李纯怂恿总统发布了那份命令,他是想要趁着直、皖忙于战争的时候趁机收回淞沪地区,扩张自己的地盘。还没等弄清事实的真相,何丰林就立即发电报给李纯,电报中的语气非常不客气。何丰林还让吴淞司令荣道一也发电报给李纯,问他:“很多人都来责问我,我实在是无言以对,我想了很久也没想明白。如果不是中央欺骗了您,那么就是您欺骗了学生我。”李纯立马给何丰林回了电报:“如果我指示中央发布命令,我今后就没有脸面见你,更没有脸面做人。”

    李纯这话说得非常直截了当,但是何丰林还是不肯相信,他和浙江督军卢永祥联手,暗地里开始戒严防御。浙江和上海的军队四处分布,防守非常严密,所以一些谣言就起来了,渐渐地谣言传到了江苏境内。李纯的疑心也起来了,并且因为担心随着直、皖两派的纷争越来越激烈,上海军队会趁乱攻击江苏,李纯也开始预先做起设防。他派兵驻守在苏州和昆山,还掘断了黄渡到陆家浜的铁路,以此来阻止上海军队进犯。何丰林听说李纯将沪宁铁路给拆了,越来越觉得就是李纯在背后搞鬼,于是就派军队和江苏军队对峙。

    江苏境内的人民听说战事以后,纷纷奔走相告,各界都组成了团体呼吁和平。外交团体为了保护自己国家的侨民,也从中调解将电报送到江苏和浙江省内。李纯本来就不想发动战争,他面对南北纷争还天天念叨着和平,肯定不会轻易发出挑衅。卢永祥和何丰林目的在于淞沪,只要得到了淞沪的管理权也就没什么事了。所以李纯最后还是让了步,卢永祥和何丰林这才善罢甘休,双方签订了协约,江苏不侵犯淞沪,淞沪也不侵犯江苏,双方撤兵言和。

    江浙人民这才逃脱了战争的苦难,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后来,中央也收回了之前的命令,重新任命何丰林为淞沪护军使。这一切,都多亏了李纯的仁慈和对人民的爱护啊!

    至于北京战争的情况,我们后面再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