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北京政府下发了一条命令,特派沈鸿英、杨希闵等督理广东军务善后事务,沈、杨这个时候已经归属孙中山,当然没有答应。孙中山看他们不肯接受北京政府的命令,当然很高兴,但是因为广州城驻兵太多,难免会骚扰地方,因此让沈鸿英移到西江,沈鸿英自然没有推辞,四月一日出发,把部队分次运到三水、肇庆等地。
其实对于这次移防,沈鸿英并不情愿,原本想要反抗,但因为一些事务没有处理好,只能暂时忍了。再有,北方曹、吴等人害怕孙中山在广东站住脚,动摇他们的地位,多次派人劝说沈鸿英,说:“你们这些部队,并不是孙中山的嫡系,无论怎样忠于孙中山,都未必能得到孙中山信任,将来冲锋陷阵的苦差使自然是你们的,至于权利,休想分到一点。孙中山跟人谈论相关事宜的时候,每次都说许崇智的部队才是我的亲信嫡系,其余的都是靠不住的,单从这里就能看出孙中山的态度了。现在归顺中央正是大好时机,驱逐孙中山,自居广东督理,那个时候大权在握,胜过寄人篱下。难道你们愿意替人家拼命做事,还要听人家的指挥,受人家的嫌弃吗?”
这样的话,他们不知道在沈鸿英耳边说了多少次了。沈鸿英原本就是一个野心家,听了这些话怎么会不动心呢?一个人要是坚贞如一,就不会听这些胡话,但如果沈鸿英是个反复的小人,那说什么大道理都没有了。
沈鸿英要求曹、吴的代表转达洛吴,请求援助。洛吴哪有不肯的道理,当时就派张克瑶、方本仁、岳兆麟的部队,驻扎在赣南,伺机准备援助。沈鸿英很高兴,借着移防的名义,把在韶关、新街一带的军队集中在一起,打着与北军联络的幌子,秘密实施从两面包围广州的计划,并在新街设了总司令部。
到了四月十六日,沈鸿英效法陈炯明,通电请孙中山离开广东。这份电报发出后,紧接着让军队在广州攻击杨希闵的滇军。孙中山命令杨希闵、朱培德等滇、桂、粤各军,合力抵抗。沈鸿英也调动大军,双方激战了几日,沈军始终打不赢,败回新街。杨希闵进军追击,沈鸿英守不住新街,又退守源潭。沈军留驻肇庆的张希栻部,也和孙中山系的陈天太部开战。一时间,各方都紧张起来。
孙中山内拟建设,外应军事,忙得不可开交。肇庆开战的那一天,孙中山正在规划军事,忽然陈策、周之贞来拜见,孙中山接见了他们。俩人行完礼,问起军情,孙中山说:“北江现有大军,一个月内就能消灭沈鸿英的势力,只是肇庆那边,陈天太一个人应付,虽然现在传来的是捷报,张希栻已经退到禄步,但是陈天太为人一向耿直,部下反对他已经很久了,恐怕不是张希栻的对手。”
陈策、周之贞齐声说:“既然这样,大元帅为什么不派我们率领本部军队,和张希栻一战?我们虽然不才,但区区一个张希栻,几天之内就可以荡平。”孙中山很高兴,当时就命令陈、周二人第二天西征。
陈、周各自率领部下向肇庆进军,路上得到情报,陈天太被部下驱逐,张希栻重占肇庆,于是紧急电报孙中山。孙中山立即下令,让部队迅速前进。陈、周两人接到命令,火速前进,到了高要与张希栻的军队正面相遇。陈、周乘着一股锐气,奋勇猛攻,张希栻抵挡不住,只得放弃肇庆,再一次退守禄步。
陈策和周之贞占了肇庆,又向禄步进逼,张希栻竭力抵抗。正在这危急的时候,梧州方面的援军到了,凭借着人多势众,打败了陈、周二人的军队,再次夺回肇庆。陈策、周之贞退守横槎,向孙中山求救,孙中山派了一个团的兵力,前去帮助攻打。陈、周得到了援兵,又向肇庆进逼。双方在后沥先开了一次火,张希栻败退退回城里固守。陈策、周之贞下令围攻,张希栻竭力死守,僵持了十多天。城内弹尽粮绝,张希栻只得放弃肇庆,突围而出,带着残军逃奔到梧州去了。
沈鸿英被杨希闵打退后在源潭死守了许多天,杨希闵久攻不下,后来得到孙中山的密令,分兵攻击清远,截断沈鸿英和西路张希栻的联络。杨希闵得到命令后派兵进军清远,打败了把守清远的沈荣光,同时联络桂、粤各部,全力攻击粤汉路一带的沈军。
沈鸿英听说清远被攻打,急忙分派大部分军队前去支援,这也使得他在花县一带的兵力只剩了很少。清远最终被夺回,但沿铁路一带的部队却被联军击溃。联军乘胜追击,接连攻打源潭、英德、琵琶江等地。沈军大为失势,只能放弃前线,退保韶关。联军跟踪进逼,双方又激战了一天一夜。沈军接连打了多次败仗,气势不振,自然支撑不住,只能又放弃韶关,退保南雄,向北军方本仁等求救。
方本仁奉吴佩孚的命令前来支援,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派遣部队帮助沈鸿英反攻。沈鸿英得到了北军的援助,正要进兵,忽然粤军谢文炳又率领一师的军队前来助战,沈鸿英很高兴,委任谢文炳为右翼主军,自己率领中路,北军为左路。一时间军势大振,士兵沿路抢劫奸淫,向韶关进攻。
杨希闵等一边抗拒敌军,一边发电报向孙中山请示。孙中山看到这份电报,召集周围的人商议抵御的对策。周围的人都说:“沈、谢接连吃败仗,肯定没有战斗力了,北军虽然勇猛,但是地势不熟,我军如果能奋勇进击,肯定能一鼓作气降服他们。”
孙中山笑着说:“话虽然是这样说,但是沈鸿英、谢文炳报仇心急,北军来南方气势正旺,胜负真的不好说。再说,我军已经损失太多了,不如让杨希闵等暂时退守,不要奋力抵抗,徒增敌军骄傲的气焰。等到敌军骄傲的气势下去了,再组织反攻,这样才能攻下他们。”周围都人同意。
人人都说孙先生是政治家,其实革命伟人没有不擅长军事的,看孙先生就知道了。孙中山将这个意思发电报告诉杨希闵。杨希闵遵令,没有力战,转移阵地,沈鸿英军再次占领韶关,进占英德。
果然,北军看见自己屡屡获胜,极为骄傲,有时连沈鸿英和谢文炳的部下也要受到他们的虐待。只要谢、沈的部下有一点反抗,北军就说:“没有我们来救,你们早就做了广州的俘虏,成了他们的靶子了。现在不谢谢我们,还敢和我们犟嘴!”沈、谢的部下回去禀告长官,结果得到的回复是不准反抗,不要得罪北军。
谢、沈部下的士兵很不高兴,都说:“这里既然只用几个北军便够了,何必还要辛苦我们作战,也让我们舒服舒服,让北军们拼命去。”这话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大家都怀着怨愤的情绪,毫无斗志。这早就在孙中山的算计中了,杨希闵知道这个消息后召集将士讨论进攻。将士都请战,杨希闵说:“敌军重兵,都在韶关一方,英德只有谢文炳部防守,我们不如先出其不意,攻破英德,解决了谢文炳,然后以全力进攻源潭、韶关,肯定会赢。”议定以后,他们就领了本部的军队,去袭击英德。一来谢文炳不曾防备,二来士兵没有斗志,所以杨军一到,谢军就不战而溃,纷纷缴械。谢文炳带领残军,由阳山、连山一带退入湖南,谁知道湖南省政府不许他们逗留,谢文炳只能把残部交给湖南省改编,自己由长沙转赴上海去了。
杨希闵占领了英德以后,又跟部下的师长赵成梁商议,说:“韶关东面的平圃司是韶关往南雄的要道,你可以率领本部的将士,走枫树坳小路,在平圃司附近埋伏,等我进攻韶关,敌军必然竭尽全力来和我激战,到那个时候,你就乘虚攻占平圃司,向大桥墟一面进逼。敌人看见后方不妥,肯定会慌乱,我军乘势进逼,韶关不难攻下。”赵成梁带着命令走了。杨希闵自己带领一万多人,向韶关进发。
沈鸿英在韶关听说英德已经失去,谢文炳溃败进入湖南,很是惊讶,连夜在韶关南面掘壕备战,一边又把后路的兵力,全部调到韶关,果然进了杨希闵的圈套。
沈鸿英原本计划一举击退杨军,结果两军接触,杨军进攻很猛。北军也很勇猛,大敌当前,一点儿都不畏缩,支撑了几天。赵成梁师已经到了平圃,附近虽然还有些沈军,但是力量薄弱,抵挡不了赵成梁军队的进攻。沈军放弃了平圃、大桥一带,急忙发电报通告韶关。沈鸿英看到电报,惊讶地说:“我失算了。”部将听说后方已经失陷,都请求回兵救援。沈鸿英说:“我若回去救平圃,敌人乘势进攻,刚好中了他们的计策,不如拼命抵抗,打败杨希闵,赵成梁也就不敢孤军深入了,到时候不用我们回救,敌人自然就退了。”所有的士兵都很信服,一起奋勇进攻。
杨希闵也得到电报,赵成梁占领了平圃、大桥,他本以为沈军肯定会后退,结果沈军不但没有后退,反而反攻得更猛烈。杨希闵很吃惊,找幕僚来讨论,大家都说:“沈鸿英肯定想先打败我们,再回去救援平圃、大桥,我们不如假装失败退兵,留一些部队埋伏在附近,他如果来追击,就抄袭他们后路,如果他们回救平圃,就给他来个出其不意,袭取韶关,一举两得。”杨希闵觉得有道理,于是分派一部分人在附近埋伏,自己率队向小坑方向边作战边后退。
沈鸿英部下的将士见杨军败退,都主张追击。沈鸿英说:“放弃东面的阵地,只是一味前进,也是一种战略,但是东路的敌人如果向韶关进逼,正面的敌人又伏兵抄我后路,那么我军进退两难,必然会全部败溃。不如派兵向东去,名为救平圃,实则走小路在新岑塘扎住,如果东路的敌人听说正面战败,退去向西进展,就去抄袭他们的后路。如果正面敌人乘我分兵回救,全力反攻,就可以攻击敌人的侧面,让一支军队发挥两支军队的用处,这才是妙计。”商议定了之后,沈鸿英分拨出一支军队向东出发。
没想到赵成梁得到了正面败退的消息既没有退去,也不向西进攻,倒是从大桥一路来救援正面,想抄袭沈军的后方。到了新岑塘,刚好遇见了沈军,双方便打了起来。
沈鸿英军知道东路军队战败,后路已绝,军心大乱。沈鸿英只好率领残部,绕道仁化,退到南雄去了。杨希闵攻克了韶关,又向南雄进逼。沈鸿英军损失太重,知道不能再战,只能跟着北军退入江西大庚。北江的战事,到这个时候才算结束,但东江的战事,还很激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