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理-财务缺陷预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第一推动力,维系着企业的生命,是现代企业经营的生命之源,资金运作和财务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的失误和缺陷,对企业来说都是致命的。因此,防范与治理财务管理缺陷是企业摆脱危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整个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财务运作的全面诊断

    运用现代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效果、经营的效率和利润率等财务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以确认财务管理缺陷,是促进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财务诊断的着眼点

    财务诊断主要包括筹资和投资、成本和利润、资金周转和管理体制等几个方面。

    企业筹资诊断

    企业的资金包括自有资金和外借资金。对资金筹措活动的诊断,首先要分析企业的经营类型和信用形态是否一致。由于企业经营类型不同,作为资金筹措基础的信用形态也不同。个体小企业,多通过亲朋关系筹措自有资金,外部资金是以交易信用为主的;中型企业,多凭借自身的物质设备能力筹措资金;而大型企业,多凭借企业信用筹措资金。根据这一规律,可从企业经营类型和实际信用形态发现企业在资金来源上存在的问题。

    其次,还要调查企业的资金筹措活动是否符合下列原则,即确保资金需要量、资金费用适当,根据用途决定筹措额和筹措方式,充分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安全性,确保资金及时供应等。

    最后需要观察企业的资金构成情况。在这里,除要明确外借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率外,还要分析外借资金的内部构成,据以判断企业在资金借贷和票据贴现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投资机能分析

    首先,要了解企业原有资金是如何使用的,企业新筹资金又是如何使用的。然后,对资金使用效果进行分析。经济效益分析和资金流的功能状态分析可以提供企业整体的资金使用效果情况。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对经营领域的资金使用效果及重点投资项目,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进行分析。

    资金周转管理诊断

    企业的资金周转管理是对现金、存款收支平衡的管理,分为事前管理、期中管理、事后管理三个阶段。因此,这方面的诊断也相应地分成三部分。

    1事前管理诊断

    资金周转的事前管理诊断,主要看内部监督制度是否严格。资金周转的事前管理,就是通过确立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组织(财务监督),以发现和防止处理现金、存款过程中的不正当行为和差错。

    2期中管理诊断

    指在资金活动过程中,利用资金日报、资金现额日报等形式,调整现金流向、妥善安排现金收支的活动。

    3事后管理诊断

    资金周转的事后管理诊断,主要是利用资金周转表进行差异原因分析。

    成本分析评价

    成本管理诊断应从对企业的成本水平分析开始,然后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差距以及转换机能和管理职能上存在的问题,即成本水平不佳的原因。

    1总成本水平分析评价

    分析评价总成本水平主要是对构成总成本的各要素进行分析,寻找主要的影响因素,通常可以从产品产量的变动、产品品种结构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三个因素来分析。进行分析的主要指标有企业产品总成本和可比产品成本降低额、降低率等。

    2单位成本分析

    单位成本分析要抓住两个环节,即实际成本是什么,目标成本应该是什么,把实际成本与目标成本,特别是同行业的平均水平与先进水平进行比较后,寻找明显的差距。分析时,要通过ABC排列图,找到对单位产品成本影响最大的成本项目或因素,做重点分析。分析工作可按成本项目展开,也可按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分类展开。

    3成本形成过程分析

    要解决成本水平高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分析问题产生在转换机能的环节。因为企业的实际总成本、各经营领域的实际成本和各单位产品的实际成本均是在投入、转换、产出过程中形成的。说明该问题与流程的上游“供应者”有关系,对流程的下游“用户”造成了影响。这时,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造成重大成本问题的关键环节上,说明是什么活动、什么时间以及由哪些岗位、哪些人、怎样造成的。

    利润管理诊断

    利润管理诊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长期利润计划

    首先要看计划的依据是否可靠。计划是否建立在翔实的资料和科学预测的基础上;有没有脱离本企业以往和现在的实际;有没有考虑同行业水平,并认真分析国内外经济和市场动向、竞争企业的发展状况等。其次要判断计划期间长短是否适当,期间过长往往预测不准,应适当缩短计划期。

    2年利润计划

    诊断时要认真研究它与长期利润有无矛盾,利润目标的基数是否适当。

    3利润目标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主要看分析和计算内容是否正确。企业在确定利润目标时多利用损益分界点计算法,诊断时首先要调查企业采用了哪种费用分解方法。

    财务管理体制诊断

    财务管理体制是企业财务管理能否卓有成效的基本保证。对财务管理体制的诊断,包括对这种体制的总体分析和评价,对由这一体制所决定的财务组织机构进行分析,以及对体现这种体制要求的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就改革财务管理体制提出建议。

    1财务管理体制的总体分析

    主要分析企业内部各级各部门之间的财务关系是否理顺,核算方式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能否实现企业资金的顺利周转并取得良好的效益。

    2财务组织机构的分析

    要弄清财务组织机构是否具有承担整个企业财务管理重任的能力,能否发挥其作为企业财务管理核心应该发挥的作用。

    3财务管理制度的分析

    对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的分析主要是判断企业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处理是否规范、规章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及是否完整。

    导致失败的财务管理缺陷

    导致一个企业发生资产流失过多,资金周转困难,无力经营,甚至破产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财务方面来研究,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持续亏损

    严重亏损是企业致命的第一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净资产就连年减少。亏损越多,净资产流失越多,最后可能导致无力经营而倒闭。

    资金周转不力

    资金周转不力是导致企业无法生存的第二个因素。资金周转困难是指企业的货币资金不足以支付购买商品、材料、设备的货款以及工资、费用、利息、税金和偿还债务,造成企业无法正常开展各种生产经营业务,资金周转困难越严重,时间越长,对企业的危害就越大。

    过度负债

    企业向金融机构或向社会筹借资金以扩大规模,这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借来的资金投入使用后,资金成本高于投资收益,造成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无力偿还债务而破产倒闭。这是因为企业在筹借资金时,未对发展项目做可行性研究,对收益做过高的估计;或未对借入资金的成本和投资的收益进行比较;或者对未来经营发展可能产生的风险和敏感性问题没有进行充分的估计与分析研究。另外,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财务制度不健全,资金管理混乱等都是常见的财务管理缺陷。

    以上是企业财务弊病产生的各种主要因素,有时可能单独出现,有时可能会综合性地表现出来。企业管理人员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定期和不定期分析检查和预防上述各种致命因素的发生,以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因为只要在财务方面发生上述的任何一个或两个方面的问题,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企业就会陷入困境,危及企业生存和发展。

    财务危机:资本结构与风险预估 财务危机是财务管理的最大缺陷,而筹资决策不当是引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具体说,不是资本结构不合理就是风险估计不足。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如何避免危机的发生?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筹资资本结构不当

    在现代企业筹资决策中,资本结构是一个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影响到企业的成败。企业应采取对策规避资本结构不当,从而有效防范财务管理的漏洞和缺陷。

    筹资资本结构类型及缺陷

    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项资产有不同的来源和渠道。企业各种资本来源构成其资本结构。下面主要分析各类资本结构的缺陷,以正确选择筹资渠道,避免资本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风险。

    1全部普通股

    全部普通股资本结构具有明显的缺点,表现在:

    1)普通股的资本成本高,仅发行普通股股票就需要支付相当大的费用。

    2)普通股股利不固定,不能享受财务杠杆利益。

    3)要增发普通股筹集资本时,会影响到原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和管理权。

    4)普通股对投资人来说具有较大的风险,中、小型企业和信誉、知名度较低的企业发行普通股很难吸引投资者。

    5)由于出售了新的股票,增加了新的股东,所以容易分散企业的控制权。

    2普通股加优先股

    采用普通股加优先股筹资资本结构的缺点是:

    1)优先股的股利和普通股股利一样不能列为费用支出,因而不能减轻税负。

    2)当企业盈利水平低于优先股股利水平时,企业会受负财务杠杆之苦。

    3)利用优先股筹资,通常会附带许多限制条件。

    3银行贷款加债券

    这种资本结构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这两种债务(特别是银行贷款)的契约都会或多或少地对企业附带严格的限制,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2)银行贷款和债券都需要到期还本付息,如企业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企业财务可能陷入困境,严重者会导致企业破产。

    3)一旦企业盈利率低于这两种债务的利率,便使普通股和优先股的利益受到影响。

    4)如欠债过多,财务风险大,会影响企业的信用。

    4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与银行贷款和债券无本质的区别,也是一种特定的举债。不过这种结构因资产陈旧化而带来的风险比其他方式要低,但租赁资产需付较高的租金,融资租赁筹资的资本成本率比银行贷款等的资本成本率要高。

    企业还有其他许多种资本结构。上面简述的只是四种最基本资本结构,各种资本结构的缺点即为该种资本结构中所包括的不同筹资方式缺点的综合表现。分析资本结构除了上述的一般定性分析还必须进行定量分析,即分析资本结构中用各种筹资方式所筹得的资本成本和各筹资额占总筹资额的比重。

    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在企业的筹资实务中,有很多实际因素影响着企业的资本结构。

    1经营理念

    企业如果不愿意分散控制权,就不愿加大权益资本;企业如果不愿承担财务风险,就会尽量减少债务资本。

    2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很强时,可有较多留用利润满足增资需要,往往并不大量使用债务资本。企业盈利能力太低时,息税前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因而不可能运用财务杠杆。

    3现金流量

    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对提高全部资金结构中债务资金比率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企业现金流入量越大,举债筹资能力越强。

    4企业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快的企业会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债务资金。因为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条件下,企业的发展速度低,则可能只通过留取利润来补充资金,而发展较快的企业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筹资。

    5银行政策

    企业过高安排债务筹资,贷款银行未必肯发放大额贷款,或者要求较高利率、抵押担保。

    6所得税税率

    由于债务利息有税前列支的好处,因此,所得税税率越高,企业越倾向于债务筹资。

    7其他权变因素

    企业在筹资决策中除认真分析上述因素外,还应当注意随着各种条件的变化对资金结构进行及时调整。

    另外,根据现代资金结构理论分析,在一定的资金结构条件下,企业的综合成本最低,同时企业总价值最大。这种资本结构即是最佳资本结构,企业应不断追求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最佳资本结构

    所谓最佳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最适宜的条件下,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同时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它应作为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

    在资金结构决策中,比较资本成本法和每股收益分析法是确定最佳资本结构的有效方法。

    1比较资本成本法

    比较资本成本法是计算不同资本结构(或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并以此为标准相互比较,进行资本决策。

    企业的资本结构决策,可分为初始资本结构决策和追加资本结构决策。

    初始资本结构决策,根据资本的来源情况可分两种。一种是各项资本成本已定,但资本来源比例未定的筹资结构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即各项资本的成本率已经确定,但可以有几种资本来源比例可供选择,要求通过决策分析,使总资本成本率达到最低。另一种是各项资本来源成本未定,但资本来源比例已定的决策。这种情形下,虽然各种资本来源比例已经确定,但资本的成本率可以有几种选择,要求通过分析,选出最佳结构以使其资本成本率为最低。

    追加资本结构决策是指企业在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扩大业务或对外投资的需要,有时会增加筹资。追加筹资以及筹资环境的变化,企业原有的资本结构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原定的最佳资本结构也未必仍是最优的。因此,企业应在资本结构不断变化中寻求最佳结构,保持资本结构的最优化。

    通常情况下,按照最佳资本结构的要求,选择追加筹资方案可将备选追加筹资方案与原有最优筹资结构汇总,测算各追加筹资条件下的资本成本,比较确定最优追加筹资方案。也可直接测算和比较各备选追加筹资方案的边际资本成本,从中选择最优方案。

    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筹资无差别点等方法来确定最优资本结构。

    筹资无差别点又称每股利润无差别点,是指两种筹资方案下普通股每股利润相等时的经营利润及销售收入点。其计算公式如下:

    筹资无差别点经营利润=外来资本成 本 率×(自有资金+外来资金)

    筹资无差别点销售收入=外来资本成 本 率×(自有资金+外来资金)1-销售成本率-销售税率

    根据筹资无差别点可以适当调整其资本结构。当企业经营资本利润率与外来资金利润率相同时,两种筹资方式的筹资效益相等。

    当企业预测经营利润低于筹资无差别点经营利润时,可以减少外来资金比例,例如减发债券,相对增加自有资金等,以达到降低普通股每股利润的目的。反之亦然。

    2每股收益分析法

    利用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来进行资本结构决策的方法即是每股收益分析法。所谓每股收益无差别点,是指每股收益不受融资方式影响的销售水平。根据每股收益无差别点,可以分析判断在什么样的销售水平下适于采用何种资本结构。

    比较资本成本法和每股收益分析法直接以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的高低或每股收益的大小为依据,虽然集中考虑了资本成本和财务杠杆利益,但还是不够全面的。在资本结构决策的具体实务中,还应综合考虑财务风险等因素,并总结实际工作经验,认真分析测算,综合权衡判断,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正确面对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的存在和风险在一定条件下的扩散和深化将有可能引起财务危机。筹资风险与财务杠杆有关,财务杠杆过低,说明企业不敢负债经营;财务杠杆过高,企业借入资金过多,一旦投资利润下降,利息负担过重,就会威胁企业的财务安全。因此要正确面对和处理筹资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财务危机发生。

    过度负债:筹资风险估计不足的直接后果

    1过度负债的危害

    负债经营对整个社会经济而言,就等于存在着资金的浪费现象。对企业而言,如果过度负债,意味着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经营不利。负债越重则危害越大,企业在到期支付的压力下,很容易导致破产。

    负债经营的最大危害在于其隐蔽性,过度负债会提高企业财务风险压力,很多企业在经济不景气时倒闭的原因不仅仅是企业营业利润的减少,更在于企业财务结构问题导致财务风险过高,没有足够的现金流量支付到期债务,引起债权人诉讼从而导致企业破产。

    2过度负债的原因

    过度负债是企业典型的通病,也是财务危机的根源。导致高负债的原因在于对筹资风险估计不足而做的决策选择,而具体原因则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导向的高负债经营策略。由于企业的战略布局驱动,或表现为现有业务的发展,或表现为新业务的开拓,规模和数量的扩张经常明显快于内涵质量的扩张,在高成长阶段都将出现某种程度的资金短缺。因此,高成长企业普遍采取负债经营策略,以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

    2)追求规模效应使债务放大。许多企业在快速扩张中倾向于采取企业集团或控股公司等规模经营。但规模经营的债务放大效应十分明显,很容易使企业负债过度,最终成为财务危机的“始作俑者”。因为总公司和分公司都会从各自立场出发追求数量扩张。另外,分公司除保留原有业务联系和资金融通渠道外,还可能获得总公司再分配的业务或资金。

    3)债务、资产的结构性错配。最常见的就是短筹长贷、短债长用。企业将短债用于投资回收期是短债期限若干倍的长期项目投资,导致流动负债大大高于流动资产。一旦银行日后收紧银根,企业将会进退两难。

    另外,贷款的银行结构单一,资产和负债币种结构不合理。负债到期过分集中的结构与现金流量错位,长、短期负债结构比例失调,也是常见的结构性错配现象。

    以上负债原因是相互关联的。高成长战略造成资金短缺,企业就不可避免地要负债经营。而规模经营则加剧债务水平,造成负债过度,从而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和财务压力。

    筹资风险防范措施

    企业在筹集和经营资金(主要指货币资金)的过程中,必须对金融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与处置金融风险,用最低成本即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

    1预测性防范

    债券筹资构成举债筹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不同方法对企业的负债规模、举债的合理尺度、发生财务危机可能性等进行预测,对防范债券筹资风险非常重要。

    2规避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主要是由于股票筹资决策不当而产生的,所以,防范这种风险的关键是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

    1)原则一。企业对波动性资产采用短期融资的方式筹资,对永久性资产则采用长期融资的方式筹资。这种融资决策的优点是,企业既可以减少由于过多的借入长期资金而支付的高额利息,同时避免因资金来源期限太短引起的还债风险。

    2)原则二。企业不但用长期资金融通永久性资产,还融通一部分甚至全部波动性资产。在经营旺季时,波动性资产的一部分资金需求可以用短期资金来解决。当企业处于经营淡季时,另一部分长期资金用来满足波动性资产的需要。

    3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

    企业出现收支性筹资风险意味着企业经营的失败。因为它是一种整体风险和终极风险,而不是指某一具体债务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风险。从概念上说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的情况下出现的不能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从发生原因上说,它不仅源于理财不当,更源于经营不当,而从经营上看,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是降低收支性筹资风险的根本方法。从长期看,盈利是销售收入抵补销售支出的结果,如果短期现金流量安排合理,销售收支与现金收支在一定程度上是等价的;而盈利越高,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利息支付,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偿还本金。更进一步说,意味着企业有足够的再筹资能力进行筹资用于归还债务。企业盈利水平越高,那么收支性的筹资风险存在性就越小。因此,无论是企业债务总量上或是期限上,只要企业有足够的盈利能力,加强经营,增加效益,企业的收支性筹资风险就能得到有效的防范。

    成本差异与成本控制

    成本差异是指产品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如果实际成本超过标准成本,所形成的差异称为不利差异;反之,所形成的差异称为有利差异。通过对差异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实现成本控制。

    由差异分析确定责任归属

    分析成本差异,可以具体掌握差异形成的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不利的差异,发展有利的差异,以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成本的差异是由用量变动或价格变动的影响所形成的。因为标准成本是根据标准用量和标准价格计算的,而实际成本是根据实际用量和实际价格计算的。

    一般而言,差异的计算与分析应从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个方面进行。

    原材料差异分析

    原材料差异分析主要分析原材料质量是否得当,有无使用质优价高的原材料来满足一时的生产需要的情况;采购地点是否合适,有无因地点偏远或使用运输工具不当增加运输费的情况,原材料采购批量是否经济,等等。若原材料价格出现逆差,可能是采购部门的责任。但如果由于市场价格上涨或由于生产部门安排不当致使发生紧急订货带来的高价格等原因,就不是采购部门的责任。如果因为原材料本身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致使废品增多或用量增大,则是采购部门的责任。

    原材料数量出现逆差的原因在于实际用量超过标准成本的用量,一般是生产部门的责任,可能是由于员工技术水平低、不按标准下料、废品增多以及浪费、偷窃等原因。

    直接人工成本差异分析

    工资标准的变动和操作工时的变动,以及在安排工作时在不需要较高技术的工作岗位上安排工资级别较高、技术水平较强的员工等都可能造成人工成本差异。至于采购来的原材料或辅料不合用,致使加工费力费时,或由于生产工艺改变需要延长工时等,就属于采购部门的责任。

    制造费用差异分析

    制造费用差异是实际制造费用与标准制造费用的差数。产生差数的原因,一般是由于制造费用中个别项目的数额变动,如实际生产水平与计划生产水平有异,则分配于产品成本中去的实际制造费用,就会与标准制造费用发生差异。

    成本差异的类型

    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性质不同,决定了成本差异有不同的类型。

    预测差异

    预测差异是指在事先制定标准时,由于对某个参数做了不正确的预测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因直接材料标准定得过低,造成实际材料成本超过标准的不利差异。

    模型差异

    这类差异是指错误地确定影响成本因素之间的函数关系而引起的一种成本差异。一经发现该类差异,应重新修订模型,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标准成本。

    执行差异

    即在执行标准成本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错误行为或机器接受了某种错误指令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这一类型的差异是因某项特定行为而引起的,一经发现,容易纠正。

    计量差异

    计量差异是指在执行标准成本的过程中,由于计量差错而产生的一种成本差异。例如,由于不正确的分类、计数或记账等而产生的计量偏差所造成的成本差异。对此类差异应制定严格的内部制度,加强基础管理工作。

    以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控制

    为实现既定的成本目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应对发生的不利差异实施有效的控制,使成本控制在预定目标范围之内。这种以成本为中心的财务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弹性预算

    弹性预算是相对于以固定的业务量编制的固定预算或静态预算而言的,它是在成本按习性分类的基础上,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按照预算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业务量水平编制的预算系统。弹性预算适用于变化的市场情况,在不同的业务量下都可以较为有效地用来控制和考核各种经济活动,并可减少编制预算的工作量。弹性预算包括弹性成本预算和弹性利润预算,其中弹性成本预算是指制造费用弹性预算和销售及管理费用弹性预算。编制弹性预算应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运用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关系的客观规律。编制弹性预算所用的业务量可以是产量、销售量、直接人工工时、机器工时和直接人工工资等。

    制定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是在对未来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应用科学方法,预计在较高工作效率和良好经营条件下,生产产品所应该发生的各项成本。它是一种预定的判断工作完成效果和效率的尺度。首先,必须制定标准,即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单位产品的标准成本是根据对未来情况的分析,应用科学的方法,在较高工作效率和良好经营管理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所应发生的成本。它包括单位产品耗用的直接材料标准、直接人工标准和制造费用标准三部分。有关各项标准的制定方法,其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成本标准=用量标准×价格标准

    制定标准成本的目的就是加强成本控制,标准成本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成本分析和控制。因此,制定标准成本应符合以下条件:

    标准必须为一般人在正常情形下可以达成的。

    标准必须具有激励作用,如果不必努力工作,就很容易达到,便不是好的标准。

    标准的设定必须考虑在工作操作过程中,人力的适当休息和物质的合理损耗。

    标准要以具体数字,或用简单易懂而明确的用语表示。

    标准要被大家共同认为是公正的。

    完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体系是有效实施成本控制的组织保证。成本控制体系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1实行成本统一管理

    实行成本统一管理必须由企业领导层确定各分管部门责任、权限和管理内容,协调各部门、各车间的成本管理工作。

    2实施归口分级管理

    归口管理是按照各职能部门在成本管理中的职责和作用,进行成本指标分解,由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控制,以保证成本控制目标的实现。

    在归口管理的基础上,还要由各归口部门将分管的任务进一步落实到有关车间、班组直至员工,实行分级控制,也就是分级管理。它是一种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形式。分级管理中的车间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中心环节。班组是直接影响成本高低的基层单位,因此班组成本管理是成本管理的基础。

    成本归口分级管理,使各方面都负有控制和成本管理的责任,从而达到控制成本、降低成本的目的。

    加强日常管理

    1材料费用控制

    材料费用是成本控制的中心内容。材料的采购成本和消耗数量决定材料费用的多少,所以材料费用的控制要从材料采购成本和消耗数量两个方面进行。

    控制采购成本,首先要控制材料的购买价格,对于消耗量小的材料,可以根据市场状况,尽量在低价位时多购进一些。对于大宗的消耗材料,应该有相对稳定的供应单位,按计划订立较长期的采购合同来稳定材料成本。其次,还应尽量就近购买材料,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积极控制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在此基础上严格控制各项开支,以降低采购成本。

    控制材料的消耗量,应该根据产品的产量和精确的材料消耗定额,确定材料的领用限额,实行限额发料制度。另外,还应建立健全材料的计量、验收、保管、领退、废旧料回收等制度,充分利用废旧材料。再用或出售也能够降低材料消耗成本。

    2薪资控制

    薪资控制应从工资总额的控制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两方面进行。薪资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以货币形式支付给企业员工的劳动报酬总额,主要通过制定劳动定额和编制定员以及控制平均薪资水平来实现费用的控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广泛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改进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严格实行劳动定额和编制定员制度;加强员工的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责任心;建立岗位责任制,实行合理的分配制度;搞好劳动保护工作,注意安全生产,不断改善劳动条件。

    3严格执行费用预算

    各职能部门必须按月确定费用指标,采用多种方法控制费用开支以保证费用预算的顺利执行。控制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主要应在费用发生之前和费用发生的当时进行。财务部门要严格把关,使制造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发生额控制在预算范围之内。

    4建立健全开支审批和报销制度

    企业应建立健全必要的开支审批和报销制度。明确不同类别费用的审批单位和审批权限,审核各项开支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计划,是否能进一步节约,等等。对费用开支的报销,也必须核定其单据内容是否真实,手续是否完备等才能予以报销。通过事前开支的审批和事后报销的核查,促使各部门节约使用资金,顺利完成费用预算。

    还是利润问题

    利润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利润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因此对企业来说,以利润为中心的盈利障碍的规避与防范尤为重要。

    分析盈利能力

    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也称企业财务效益状况的分析。通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有利于判断企业经营的综合成果、发现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分析企业盈利能力的比率指标,主要有: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反映资金使用综合效果的最重要的指标,它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它表示企业包括所有者权益与负债两大部分来源构成的全部资金在使用中的总体盈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越高;反之则低。其计算公式为:

    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报酬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金的盈利能力和资金利用效率。它可以分解为全部资金周转率与销售报酬率两个比率的乘积,即:

    总资产报酬率=全部资金周转率×销售收入报酬率=销售收入净额平均资产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销售收入净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

    由此可见,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越快、销售收入报酬率越高,则资产报酬率越大、资金的效益越好。因此,提高资产报酬率应从提高利润率和加速资金周转两方面采取有力措施。

    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用成本费用利润率可以衡量企业成本费用与利润总额的关系,也是同一行业各个企业之间比较工作业绩和考察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成本费用利润率即企业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这个指标是反映企业在经营业务中投入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成本费用利润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盈利水平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越强。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净资产收益率体现投资者在企业中的自有资金获取净利润的能力,反映投资与报酬的关系,是评价企业资金运用效益的核心指标。它的比率值越高,反映企业自有资金的获利能力越强,资金运用效果越好,对投资人、债权人的保证程度越高,因此没有确定的标准值,但一般不能低于市场利率。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率是企业实现的营业利润与全部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全部销售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不仅反映企业全部业务收入和与其直接相关的成本、费用之间的关系,还要将期间费用从收入中扣除,所剩利润才真正体现了企业稳定的盈利能力。用营业利润率来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不仅可以考核产品销售业务的盈利能力,而且可以考核企业其他销售业务的盈利能力。

    不过,较高的营业利润率,也可能是依靠较大的资本或资产的投入来维持的。因此,仅以营业利润率为基础的获利水平的分析,并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还必须分析资产运用效益和资本投资报酬率,才能真正判明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

    形成利润差异的因素分析

    实际利润与目标利润相比较发生的差异,是由销量、品种结构、成本费用、价格、税率等五个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我们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法将利润这一总指标进行分解,逐个分析它们对利润的影响。

    销量增减因素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实际生产和销售的产品越多,利润也越多。假定实际产量与销量一致时,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量变动而增减的利润=(实际销量-目标销量)×目标成本利润率

    品种结构变动因素

    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各种利润水平不同的产品在生产与销售方面的比重发生变化,势必引起产品平均利润率发生变动,从而影响利润数额。利润水平低的产品比重增加,会使利润额的增长低于销售的增长速度,使平均利润率下降,利润额下降,反之则上升。因此,应根据实际的品种结构确定实际平均利润率,并利用实际平均利润率与目标平均利润率间的差异进行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各种结构变动而增减的利润=实际销量×目标单位成本×(实际平均利润率-目标平均利润率)

    实际平均利润率=∑(各产品成本利润率×实际比重)

    成本费用变化因素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成本费用就会使利润降低;反之,成本费用下降,则利润上升。因此,成本费用的增加(下降)额即利润的减少(增加)额。

    其计算公式如下:

    由于成本费用变动而增减的利润=实际销量×(实际单位成本-目标单位成本)

    产品价格变动因素

    利润数额的变化直接受产品价格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销售价格降低,利润会降低,反之就会增加。其计算公式如下:

    销售价格变动而增减的利润=∑价格变化的某产品的实际销量×实际单价-目标单价×1-目标税率

    税率变化因素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税率降低,利润增加;税率提高,利润减少。其计算公式如下:

    [JP3]产品税率变动而增减的利润=∑税率变化某产品实际销量×该产品实际税率-该产品目标税率[JP][BFQ]

    ∑各因素影响利润变化额=实际利润-目标利润

    利润亏空的解决方案

    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增加盈利是很重要的,企业利润率越高,则盈利能力越高,经营状况就越好;反之,则收益性较差,经营状况不佳。企业要解决利润亏空,应采取相应的措施。

    分析数据找出问题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企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利润率,并将其与同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进行比较,将报告期实际数与上年实际数、计划目标值对比。如果低于同行业平均利润率或低于上期实际利润率和计划目标利润率或发生亏损,则表明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经营或财务上存在问题,应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进一步分析,找出症结所在,寻求解决途径,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判断影响盈利能力的原因

    企业利润下降,盈利能力降低的原因既有外部的原因,也有内部原因;既有经营不善的原因,也有财务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应逐步分析各种因素,找出症结所在,提出改进意见。

    寻找损益平衡点

    损益平衡点又称盈亏分界点,它是指总收入等于总成本,保证不盈不亏、利润为零的所在点。在这个点上,销售收入正好能抵补它的成本费用,企业处在不盈不亏的状态;低于这点,企业将发生亏损。超过这点,企业可获利润。损益平衡点是一项很重要的管理信息。任何一个企业,任何一个产品都可以测算其损益平衡点,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应该熟知自己企业的损益平衡点。

    损益平衡点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货币表现形式,称为“保本销售额”,也就是销售多少金额的产品才能保本;另一种是数量表现形式,称为“保本销售量”,也就是销售多少数量的产品才能保本。

    其计算方式有如下几种:

    1损益方程式

    首先确定一定期间的收入,然后计算与这些收入相应的成本,两者之差为期间利润。其基本方程式为:

    销售收入=单价×销量

    总成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产量+固定成本

    则:

    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

    假设产量和销量相同,则有:

    利润=单价×销量-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固定成本

    这个方程式是明确表达本量利之间数量关系的基本方程式,它含有5个相互联系的变量,给定其中任何4个,便可求出另一个变量的值。

    2损益平衡点

    损益平衡点(Break-Even Point),即是达到损益平衡时应有的产销数量及金额,损益平衡就是企业的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在上面的方程式中,也就是让利润等于零时的销量。

    确定最优利润

    在企业现有的条件下,经过努力能达到的最大利润额即是最优利润。确定最优利润一般按下列步骤进行:

    制定目标利润,结合近几年企业实现利润的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市场情况,并参考同行业先进企业的利润水平,提出计划期的利润目标。

    预测实际利润,根据计划期企业的实际情况预测计划期的利润水平。

    计算差额,计算预测利润与目标利润的差额。

    提出优化方案,提出增加产销量、提高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成本的措施方案。

    确定最优利润,对各种可行性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优方案,同时,根据最优方案确定目标最优利润。

    严格财务制度,防范账务漏洞

    如果企业管理制度与工作程序不配套、不协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严格,就易造成管理漏洞,从而造成过失错误。

    内部控制制度的先天缺陷

    必须承认,在防止欺诈舞弊和保证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方面,内部控制所起的作用确实不少,但即便再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存在着先天性的局限。

    企业采用内部控制的深度,显然受成本因素的限制。想维持一个使欺诈舞弊不可能发生、十全十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所花的成本或许超过因舞弊所带来的损失,这显然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的初衷。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为加强财务控制,将保管资产的职能和记载账册的职能完全分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最高管理层可能蓄意毁损内部控制。再完备的控制程序也很难防止负责监控的管理者滥用职权,或者是出于欺诈的动机,或者是由于时间或成本的不利因素的压力,往往有高层管理者故意避开或指示其下属避开某些预定的控制程序的可能性。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很多企业出现重大舞弊和报表严重失真的主要原因,就是最高管理层的越权和干预。

    由于疏忽、误解命令或其他人为因素,履行控制程序时难免造成错误。同时,借助于职务之间互相牵制的内部控制程序,也可能因为各员工间的串通舞弊而解体,再好的控制措施也必然付诸东流。如出纳与会计合伙舞弊、财产保管和财产核对的人合作造假。

    环境在不断变动,要求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技术和方法也不断随之修订,但这种修订却往往跟不上环境的变动。

    查证舞弊、识别假账

    假账和会计舞弊对于企业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如何有效地识别、查处并防止假账的发生,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会计舞弊表现

    会计舞弊与会计错误有本质的不同,会计错误的当事人并无不良动机和企图;会计舞弊是指会计人员或有关当事人为窃取资财,而用伪造涂改销毁等非法手段进行会计处理,造成不良后果的不法行为。

    通常,会计舞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为达不良目的而进行非法的会计处理。

    会计主管人员受部门负责人指使,为个人或部门私利而进行非法的会计处理。

    企业员工或其他有关人员利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而进行非法的会计处理。

    如何识别假账

    1加强对产生假账的环节的监控

    会计人员舞弊,一般会在会计信息产生的环节上做手脚,因此要从以下几个环节实施监控。

    1)原始凭证的填制。原始凭证是最原始的会计资料,对于一个业绩较好的企业,它的原始凭证是数不胜数的。管理者往往忽略这些种类繁多的原始凭证,因此,有关人员会在这些繁杂的原始凭证中作弊,浑水摸鱼。当企业发生一项业务时,会计人员或相关的记录人员应该把这项经济业务的数量、单价、金额等内容逐一反映清楚。

    2)凭证的交接。企业经济业务发生后,业务人员与会计人员交接凭证,这同样是一个容易舞弊的环节。

    3)记账凭证的填写。在依据原始凭证填写记账凭证时,舞弊人员会故意修改摘要、变换科目等,造成舞弊事实。

    4)登账。登账是根据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舞弊问题会出在舞弊人员对真实账项的篡改、销毁与藏匿上。

    5)编制报表。编制报表是产生会计信息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报表复杂的结构、繁多的数据为舞弊者提供可乘之机。

    2异常分析

    异常分析是从横向思路分析会计舞弊问题,也就是分析会计信息的若干构成要件,即异常数据、异常内容、异常科目。

    1)数据异常分析。企业任一项业务支出都有一个大致范围,各项支出一般在这个范围内上下波动,如果发现某一支出本期突然增加,则很可能出现了账务漏洞。

    2)内容异常分析。由于企业经营范围的限制和客户的稳定性,会计信息所反映的内容也是有一定范围的,因为企业同稳定客户之间有良好的业务关系,在这些业务中作弊很难。所以,异常的客户、异常的地点和异常的业务是引发舞弊的焦点,应对这些异常内容引起重视。

    3)科目异常分析。企业记账时如果发现了不对应的会计科目,就应查出这种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是人为失误还是故意舞弊。

    3舞弊的查证

    在会计舞弊问题中,检查会计账目的各个内容是否存在问题,企业可以运用一些具体而简单的办法。

    1)审核凭证。审阅或有重点抽查一部分会计凭证,看其在数字书写上是否符合规定,如有不符合规范之处,应对其进一步查证。若是会计弊端,还应通过账证、证证、账实等方面的核对,对有关问题进行鉴定、分析来查证问题。

    对于凭证名称问题错弊,可通过审阅、核对会计凭证,发现疑点,查证问题。如属会计弊端,应在审阅凭证名称发现疑点后进行名称与所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的分析、比较,进行原始凭证与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之间的核对,从而查证问题。如属会计错误,只需通过审阅会计凭证的名称发现问题。

    凭证编号问题错弊的切入点便是会计凭证编号的连续性,若凭证号码不连续,则应由此深入调查。

    2)查对账簿。查对账簿主要是审阅被检查部门每个账簿中扉页记录内容和账簿中所有账页数缩写情况,据此查证问题或发现问题疑点。

    查对账簿登记主要有以下几项:

    查阅会计账簿的登记内容,检查其是否按规定登记账簿,如登记账簿有无跳行、隔页的情况,登记账簿时使用的笔墨正确与否。

    检查制账人在账簿上留下的记账标志和相关签章,明确会计责任,查找遗留问题。

    核对账证记录,有无账证不符问题,检查账簿是否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登记的。

    3)检查会计报表。主要核对会计报表与会计账簿中的对应数字,检查数据真实性;对利润表中的各个指标进行复核性计算;审阅报表附注,分析会计报表内容是否完整。

    以上是查证会计舞弊的一些方法,但应该清楚,企业相关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在于管理,而不是进行具体的操作。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手段

    为保证企业业务正常运作,必须严格财务监督制度,忽略了这一点,就可能因小失大,导致企业危机。

    检测现有内部控制体系

    健全资金管理制度首先要对现有制度进行检测,以发现不足予以改进。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测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检测企业的控制制度是否合理、适当,能不能防止或发现和纠正会计错误与舞弊。

    检测时所用的主要标准有:

    1)全面完整性。主要分析其是否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控制体系,且体系内各类控制互相衔接、制约,最大限度地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及财务收支活动的全过程和主要方面。

    2)责任明确性。主要分析其是否体现了责任性和可控性原则,是否真正落实了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同时又做到控而不乱。

    3)适度可行性。主要分析其是否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控制制度是否确实可行并能得到切实的落实。

    4)科学严密性。主要分析其是否先进合理,控制的内容和形式是否保持一致,控制制度是否简明易懂、易操作,有无明显的空子可钻等。

    第二,检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实际,其作用及效果如何。

    一般采用符合性测试,其采取的步骤有功能测试和业务测试两类。功能检测是指对内部控制功能进行抽样检查,也即对业务关键点的控制作用的发挥情况进行检测。业务检测指查账人员按业务的类型,对企业重要的经济业务进行检查,以判明内部控制系统中应予控制的业务是否按要求进行了准确无误的控制。

    设置财务、会计平行组织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企业将一体化的财务、会计分开设置机构,各司其职。财务和会计部门各有各自的一套组织机构。

    财务机构和会计机构分别设置、分别规定职责范围,才能明确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各自的主攻方向,各司其职,而不至于顾此失彼,削弱任何一个方面的工作。

    企业财务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筹集资金,负责固定资产投资,负责营运资金管理,负责证券的投资与管理,负责利润的分配,负责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

    企业会计处的主要职责包括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对外会计报表;按照内部管理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报表;进行成本核算工作;负责纳税的计算和申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保护企业财产;办理审核报销等其他有关会计核算工作。这样,就可以对财务工作和会计工作的范围作一个大致的划分。

    财务机构同会计机构分别设置后,两者还必须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一共同目标而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在财务主管统一管辖下,财务机构和会计机构互相联系、互相扶持、协调一致地为实现企业的总体目标而发挥作用。

    完善各项财务制度

    由于经济环境不断在变动,生产技术和方法不断在进步,因此,管理观念和方法也因时而不同。故企业中各种管理制度、方法、程序的检讨、修正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

    采用自动化管理

    机器是科技的结晶,只要处理方法事前设计周详,经办人员按照规定认真办理,就可以减少人为错误和弊端。

    进行经常性内部查账

    建立内部稽查组织,对财务人员日常工作及票据凭证进行不定期检查,以防止假账或舞弊现象的发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