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陷管理-信息化管理的不足及完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斯蒂芬·柯维指出:“如果我们不注重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增长获取对我们有用信息的能力,我们就会淹没在信息的汪洋之中,这样一来,信息对于我们来说,不但不是财富,而是灾难。”

    信息时代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信息化潮流的到来,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改变,以往商品供应是从一个或几个中心输往世界各地市场;现在则变为全球化生产和供应,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信息化潮流给广大企业带来了机遇,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企业尽管已经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却未能充分认识和抓住这个时代契机,信息的收集方法和渠道依然偏于传统形式。调查显示,企业信息来源24%靠买方提供,171%靠与同业人员交谈获得,15%靠阅读报纸杂志,其他靠看电视、听广播(134%)和委托专门的市场调查(114%)。

    信息化:一个时代的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互联网(Internet)为代表的电脑网络的应用,正在诠释着一场网络革命。世界上各行各业都掀起了信息化改造的浪潮,信息化浪潮开始席卷全球,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电子商务等一系列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经济模式层出不穷,由此而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机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因而人们惊呼,信息时代到来了。

    信息化是企业适应快速变化的必然选择

    在信息时代,快速变化的商业竞争要求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而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企业领导者必须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清楚企业自身经营状况、掌握竞争对手的动态。企业发展依靠的是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因而对企业来说,怎样比对手早一步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显得尤其关键,而这一点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企业通过信息化,对外可通过在因特网上设立站点,跨越传统的中间商环节,直接面对顾客,从而以更低的价格、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服务质量赢得市场;对内可通过使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处于最佳状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信息化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保障

    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随着信息化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获取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

    据统计,在生产制造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使生产制造出错率从手工加工制造时的5%降低到1%,其工效提高6~8倍,投资至少节省2%~5%,产品试制周期缩短1/3~1/2。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也极大地降低了扩展竞争空间的费用,企业利用因特网可以方便地获得国际商贸机会,并为用户提供及时的、丰富的服务。

    “控制信息就是控制企业的命运,失去信息就失去一切。”信息是企业无形的财富资源。进入到21世纪之后,信息竞争更加激烈,信息系统已不再只是帮助管理与决策,它本身就是管理与决策,是覆盖生产自动控制、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等无所不包的网络。在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完善的信息系统都是其基础管理设施的重要部分,一些顶级企业每年的信息处理费甚至高达数亿美元。

    在全球化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建立快捷、灵敏的信息网络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信息化是企业实现高效管理的途径

    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管理等级链、矩阵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信息的收集、挑选和转发的“中转站”,这就是管理组织中存在大量“岗位”的原因。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减小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为的协调,就可提高效率。所以这些工作由信息系统来承担,会更快、更准、更全面。一些专家认为,企业中可程序化的决策与无法程序化的决策比值约为4:1。这就说明企业中的大部分数据和信息是可以用现代化的计算机和数据终端设备进行集中处理的。另据调查数据显示,管理工作中有72%的工作具有规律性。这些规律性的工作完全可以由信息系统进行程序化处理,以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无法程序化的决策上。随着信息处理条件的改善,决策者可以亲自对其决策加以控制,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促进以监督为主要职能的管理层次和部门实现精减。信息化将使企业管理组织体现出既高度集中又机动灵活的柔性特征。

    信息化是CI战略的基石

    人类正在步入信息时代,在信息大环境中,一切组织和活动都与信息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CI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信息活动的基础上的。

    1没有充分的信息就无法形成准确的形象定位

    作为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战略,CI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对企业内外各种信息的管理。实施CI的第一个步骤便是调查,真正的CI从产品还未产生出来就已经开始。因为生产什么,产品的类型、档次、形式等,都是由CI来决定的,这就是形象定位。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准确的形象定位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是CI战略成功与否的基础,信息贯穿于CI的整个实施过程。

    2信息是产品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建立与维护产品形象的有力法宝,惟有不断创新,企业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产品,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活动包括市场调研和文献索取两个方面。

    3信息是高品质服务的保证

    产品的生命力还在于其售后服务上,现代信息技术为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提供了有力保证。

    4有利于把握企业宣传的时机

    对外宣传,是提高企业知名度、扩大影响、塑造企业形象的重要措施。与大众传媒建立长期稳定关系,注重收集新闻界的各种动态信息,能够帮助企业抓住时机、展示风采。同时,能够加强与公众的联系,巩固他们心目中的企业形象。

    信息化有助于提高企业智能化

    企业智能是用来分析、评测企业能多大程度地共享信息和分享思想,是一个有关企业知识管理水平的衡量标准。企业智能来自员工的知识、技能和思想的交流,也包括历史和现有知识的作用。

    知识管理也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概念,它的作用在于管理企业信息流,把正确的信息及时传递给需要它的人,以便他们对信息迅速采取行动。其基本思路是员工通过各种内外部的信息库来获取知识,形成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项目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提高工作质量,并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信息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企业信息化对知识管理的基础作用在于员工的有效交流依赖于网络的通畅,知识的存储与获取则依托于数据库(信息库)的完备。

    不可回避的管理缺陷

    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然而,大多数企业现阶段的信息化水平与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之间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两个公司的命运:忽视信息管理的沉重代价

    1缺失信息管理的奥斯本公司

    创建于1981年的奥斯本计算机有限公司,经过亚当·奥斯本的苦心经营,不到两年便迅速发展成为拥有4亿美元财产、在美国计算机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大型企业。

    奥斯本是一位出色的技术专家,在创业时,他的技术和努力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但当其公司迅速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型企业后,其管理上的不足日益显露出来——这是导致其亏损乃至破产的先兆。

    在管理上,奥斯本不懂得也不愿意花时间来建立健全的公司管理制度。作为一个处理信息技术的公司,却十分忽视信息管理工作,对市场行情、收支盈亏等方面的信息处理严重不足。建立信息管理的缺失导致财务管理混乱不堪,公司没有及时反映销售进度的报告制度和检验产品库存的有效手段;经理人员不知道公司有多少存货,不知道花了多少钱或需要花多少钱,账单不及时交给财务部门,以致有些债务竟然没有入账;总经理不掌握财务控制,以致公司预期的利润竟突然变成了灾难性的亏损,最终导致破产。

    2信息不畅的克莱斯勒公司

    原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主管瓦尔物·克莱斯勒,于1920年离开通用公司,次年接管经营不善的麦克斯威尔公司,四年后将该公司改组为克莱斯勒公司。克莱斯勒经过不断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中期,先后兼并了道奇、普利劳斯两家汽车公司,占有美国汽车市场25%的份额,成了位居通用汽车公司之下、福特汽车公司之上的世界第二汽车制造企业。

    然而,由于利润都被迅速增加的成本额抵消掉了,克莱斯勒公司市场份额的增加,带来的不是竞争实力的增长,却是内部机构的膨胀、混乱,致使政出多门,各部门都在为自己的部门利益而争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克莱斯勒公司没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信息传递渠道,也没有各部门负责人的联席会议沟通信息、统筹协调。克莱斯勒公司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序、混乱、盲动、松散的状态。

    由于信息不通、协调不灵,决策者的指令不能得到准确执行或是执行情况不能及时反馈。某一环节出了问题,上层管理部门根本不知道,而其他部门还在那里盲目运转,以致设计出的图纸无法生产、生产出的汽车难以销售、销售出的汽车财务簿上没有反映,财务簿上的赤字及其原因决策者们不能及时获悉。信息不畅使克莱斯勒公司在日趋激烈的汽车市场的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下风,这对该公司应该说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逃脱的结果。

    发展的障碍:信息化程度滞后

    许多企业尤其是小企业内部大量的繁杂的业务,诸如采购、销售、库存、财务管理、产品加工及统计报表分析等,都是用手工来完成的,这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使得这些企业与国外先进公司的差距越来越大。

    信息化程度如此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观念滞后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场要求企业经营者用信息技术变革企业,以面向新市场。然而,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对信息产业的理解和认识不足,以及对新技术引发的崭新的观念、崭新的思考方式、崭新的市场、崭新的机会、崭新的运作方式等缺乏认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认为使用低成本的劳动力比使用高成本的信息工具更合算不愿意接受信息化,从而导致其思想不解放,不愿承担风险、改变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信息产业和迅猛发展的今天,企业能否积极创新、解放思想,及时利用信息技术来充实并提高自己,将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基础较差

    许多企业的基础结构距信息化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基本的自动化生产尚不健全、半自动,甚至落后的手工作业依然较普遍,同信息化具有较强烈的反差。

    3人才短缺

    企业信息化从根本上讲是企业人才的信息化,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需要自身的信息专业人才。具备了信息化的人才,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才能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企业信息化一般采用当今比较先进的技术,但由于相应的计算机人才水平不高或人员不够,企业信息化系统的后继开发及应用就比较慢,系统效益也就难以真正发挥出来。

    4投资不够

    资金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重大,再加上对信息化认识上的不足,所以企业为了进行信息化所要投入的资金往往有限,从而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其他问题而言,这一问题可能在企业发展中较易解决,但关键是看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认识,以及如何看待企业在信息化方面的投入带给他们的相应的回报。

    过犹不及:强调信息管理的误区

    1夸大计算机功能

    计算机具有的强大的信息系统功能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管理者监督和控制组织活动的能力,但这种正式的系统只是对管理者控制信息资源的一种增加而不是取代。作为一个管理者,不可避免地会接收到大量关于事情进展如何、有什么问题或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的内容丰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常常会比正式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能更快地引起管理者对潜在问题的警觉。会议、短暂的会面、单独谈话、四处巡视、社交活动、电话交谈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仍然是管理者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2信息越多越好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管理者应该得到他要求的所有信息,信息越多所做出的决策越好。这种观点对企业是十分不利的,信息数量的增加可能并不会改进决策的效果,因为信息的价值取决于许多因素,并非单纯的数量;另外,管理者可能并不理解大量的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甚至,管理者可能会被大量的信息所淹没。所以,太多的信息,即使是高质量的信息,当他们的数量超过某一最高点之后,额外增加的信息不但不利于决策而且还会降低决策的效果。

    3只要是新的就是好的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威力越来越大,新的外部设备和软件越来越多,许多管理者认为只有使用最新的技术成果才是最好的,即有效的信息系统需要最新的技术。但事实并非如此,电视会议、声控装置、蜂窝系统、大容量内存的超级计算机,等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提高管理的效率,但是认为应该吸收全部最新技术的观点却是危险的。因为,管理者常常并不需要新系统的强大功能、速度或其他优势。越新是否越好取决于用户的需求和改进技术的成本,如果一有新技术就将其引入到系统中去,那么必然会引起高成本和混乱。

    优化企业信息管理系统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信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健全,其信息处理的效率和质量,如何对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是治理企业信息管理缺陷的首要问题。

    既有信息管理系统的诊断

    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通信设备等组成的,进行信息管理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实现辅助企业的事务处理和管理职能的系统。优化信息管理系统必须要对其进行诊断,才能发现不足并加以完善。

    对系统的理解

    不理解信息管理系统的概念便无法诊断和优化,因此,在分析信息管理系统时,首先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是,任何地方只要有管理,就有信息,也就有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人机系统,但机器并不一定是组成信息管理系统的必要条件。此系统要充分发挥人和计算机各自的特长,组成一个和谐、高效的系统。

    二是,信息管理系统特别强调提供给管理层的是信息,而不是数据。辅助企业进行事务处理和实现管理职能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的目的,这两种形式的辅助在功能上属不同的层次。数据的收集、录入、存储、加工和传送等都属于辅助性事务处理。

    对系统的评价

    对信息管理系统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

    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的目标是否明确,如何满足管理对信息的需要。

    系统能否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设计时是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

    系统有无工作程序,运行状况如何,对系统的运行情况有无统计资料。

    能否根据客观环境和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

    计算机应用系统是否健全,选购计算机系统设备、设计程序、培训人员等是否程序化。

    在应用电子计算机之前,是否开办了普及计算机知识的短训班。

    是否能设计出一些教学模型,模拟各种经营环境,培训员工和管理人员。

    信息管理系统缺陷分析

    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一项耗资大、开发周期长、技术复杂、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有些企业花费了大量人力、财力建立了信息管理系统,却没有得到充分地运用,也就不可能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开发人员对企业管理业务不熟悉,不能正确领会管理意图,所开发出的系统也就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第二,管理人员往往习惯于传统操作,排斥计算机系统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

    第三,在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中,采用的开发技术和方法不正确,所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着隐患和风险。

    第四,系统建立时,对系统的维护、扩充和安全等问题考虑不周,只注重于系统的操作功能的实现,而忽视了系统适应外界条件变化的能力。

    第五,制约信息管理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硬件,而在于人和应用软件的开发技术、方法、策略等。

    因此,企业应努力做好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理顺关系,规范工作,建立一支既懂管理业务,又懂计算机技术的高素质队伍,以适应企业信息化的要求。对于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人员来说,除了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具备较为丰富的企业管理知识外,还需要熟练掌握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技术。

    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和其他管理系统一样,信息管理系统是否有效,能否充分发挥其优势,关键还是在于它的设计是否科学规范,是否遵循了其原则,以及是否达到了其目标和要求。

    原则与要求

    1先进性与实用性的统一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时,如果盲目地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而采取不成熟的技术,就会造成系统不能正常运行或运行不可靠、不稳定;如果起点太低,采用过分落后的技术途径,就会造成系统功能弱,性能差。因此,信息开发平台的选择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都要注意技术的适用性和先进性,要根据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类型、管理要求、站点分布、数据量大小等确定合理适用的软硬件平台。应用软件的开发要先进的管理思想、先进的手段,设计功能全、起点高的系统,同时也要满足现行管理的实际需求,尽快解决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企业管理向更高水平发展。

    2坚持系统的方法

    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内容繁多、关联广泛、人机紧密结合的系统工程,包括管理思想的转变、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其他基础性工作的健全等,涉及企业的整体状况、环境及经营管理和业务技术等各个方面。因此,要用信息工程的方法来开发信息管理系统,根据企业的整体状况和各自的发展来制定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开发规划,统筹协调设想目标和实际可能、总体规划目标和子系统分目标、现行系统和目标系统之间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实用性和科学性、行政管理和管理现代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等。

    3统一性原则

    为了加强信息管理系统开发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提高系统开发的质量和水平、缩短开发时间、减少开发费用、方便系统的管理和维护等,必须坚持统一性原则,即统一的领导和规划、统一的目标和规范以及统一的硬件环境等。

    目标与方法

    1系统目标

    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之前,首先根据企业的规模与产品确定企业的发展目标。在目标确定之后,制定一个既先进又实际,兼顾现实和企业发展的系统。

    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能实现信息交流、信息资源共享。

    能够促进企业各部门工作流程规范化、系统化,各部门的工作成果能以数据方式储存。

    系统易于使用,易于管理、维护,使用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使用。

    能够准确、及时地向领导层提供决策信息。

    2具体方法

    1)操作系统的选择。系统在技术上应采用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安全可靠、功能完善的操作系统。应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创造一个群体工作的环境,使企业内部,不论是企业主管还是部门负责人,都可以建立起交互方式的联系。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快速的传递并使信息资源达到充分有效的共享,从而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避免时间延误所造成的各种损失。

    2)人员的组合。在信息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关键在于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同时,是否按系统所需知识结构调整企业人员的组成,企业的人员组成是否适合现代化管理、生产、经营的要求。

    要达到系统顺利建立的目的,必须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改造,这也是一个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的管理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的过程。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影响企业成员的认识、企业的运作方式,影响企业的人力、物资资源。在改造过程中,最好采用阶段性实施的方法,以便有较充裕的时间对员工进行调整、培训等工作,使建立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与防范

    在信息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数量急剧增加。但信息增加的速度远远大于信息接收的速度,从而导致有用的信息无法传递,无用的信息满天飞。“信息垃圾”的处理是信息管理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处理不当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信息处理不当分析

    对信息真伪判断失误或者对信息分析处理上的不当,都会给企业经营带来困难,甚至遭受重大损失。

    真伪不辨和信息失真

    经济信息繁多庞杂,令人眼花缭乱。但真正对企业有用的信息却如凤毛麟角。有些信息的使用者,见信息拿来就用,不注意信息的挑选工作,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为了保证经过加工整理后的经济信息的真实性,在信息传递、提供之前对其真伪情况、能否客观准确地反映经济运动的真实变化和本质特征,进行鉴别。

    信息作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相比,由于有人的参与,就掺杂了微妙的心理因素、复杂的人事关系,使它具有更多的随机性、模糊性。进一步说就是,信息有误正之分,谬误的信息是个负数,若误正为负,则是很糟的。所以,信息虽不难获得,但要获得真实的信息则并非易事。面对纷繁混杂的信息,要在扫描的基础上,有所选择,剔除谬误、取其精华,并把它们提炼成具有较高真实度的、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信息,以正确指导企业的经营活动。

    为了消除信息中的虚假因素,必须善于识别它们。信息中不真实的因素,虽然都是以主观与客观的分离为特征的,但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1完全虚构

    信息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变化和特征无事实根据或根据不足,属于传播者的某种需要而虚构成的。

    2主观修改

    信息所反映的问题有一定根据,并非完全虚构,但其中某些情节是“合理想像”,是传播者主观添加上去的。有些信息张冠李戴,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拼凑而成的。

    3信息残缺

    信息传播者可能是出于某种考虑,或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只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对一些有关全局的重要情况故意回避。

    信息分析失误

    毋庸置疑,要判明是否存在充分的市场,就必须对掌握的信息进分析,但如果信息分析不当,就有可能招致灾难。

    1信息分析错误的恶果

    1)经济信息不正确带来的苦果。某家公司为了减少开支、节约时间,采用了过时的市场调查报告。由于该报告撰写之时正值地区经济吸引投资的时期,所以结论十分乐观。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情况发生了变化。结果,虽然这家公司已将工厂建成投产,但很快就陷入了危机。

    2)情报不充分造成的失败。有的公司认为自己掌握的信息无懈可击,结果却发现。那些看似颇为可信的经济信息实际上却是漏洞百出的大杂烩。

    瑞士某药品公司在建起价值800万美元的成品厂时,才发现依据因特网上的信息得出“该地区存在着十分可观的市场”的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所掌握情报中未涉及关于当地官员操纵黑市的情况。这一附加的竞争成本突然出现,使公司的盈利计划大打折扣。

    2信息分析中的缺陷

    1)夸大事实。即把偶然说成经常、把个别说成普遍,使经济活动的本来面貌发生畸变。

    2)片面结论。在信息资料中片面地突出引起经济活动变化的某一种因素的作用,而抹煞经济发展中其他各种因素的相关作用,使引起经济活动变化的原因不真实;或在信息资料中仅仅依据几个孤立的现象进行推理和判断,使结论与整个经济事物面貌不相符合。

    3)虚幻表象。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只是根据某些经济活动的表面现象进行判断和推理,尽管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但却不能说明经济活动变化的本质。

    事出似乎有因,细查却无实据,以捕风捉影来代替真实。

    有的加工者道听途说或以讹传讹获得信息,不经调查核实,信以为真、加以整理。

    有些现象可能只是一些假象,掩盖了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

    如何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方法,并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进行判断、筛选、分析和处理,以达到实用的效果。

    信息筛选的原则

    1内容精练

    企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内容精练。例如,调查研究情况时要做到细致、周密,但写调查报告就不能一一罗列现象,而要简明扼要。浓缩信息的技术是多方面的,有提要法、典型法、归纳法、抽象法,等等。

    2分类系统

    对信息进行排列、归类、编目使信息条理化、系统化。如统计有分项分类、会计有科目账本,这些都是组织信息的手段。信息一经组织,大量重复、粗浅的东西也就筛选掉了。

    3真实可靠

    以科学态度分析信息内容是否真实、根据是否充分、表达是否准确、观点是否成立。

    4先进实用

    将信息所包含的数据、情况、原理、观点、方法等,与相关信息做对比,并考虑信息对环境、形势、时代的适应性。判断该信息是否代表着某一领域里的先进水平,是否适应环境、形势和时代的要求,是否是决策需要的信息。

    5存疑待用

    为防止把有价值的信息淘汰,对不符合以上要求的信息暂存起来。暂存的信息可以是已经使用过的,或过时备查的,有价值、暂时用不上而存档的,也可以是似乎有问题、存疑待考的,筛选时应注意审查这类信息。

    信息加工处理

    信息加工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和过滤的过程。它没有一个固定模式,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初始信息,加工方式各不相同。

    1信息加工的方法

    1)分类处理。将杂乱无章的初始状态信息按问题、时间、目的等,分门别类,排列成序。

    2)比较分析。比较各种经济信息资料,分析经济活动变化趋势及其特征,并与管理需要进行比较,判断是否符合要求,如不符合,就再进行补充搜集。

    3)统计运算。按照一定方法对数据状态的信息进行加工运算,并从计算中得出所需要的新的数据。

    4)研究整合。在比较、计算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深化,主要依靠信息加工者的智力分析,从纷繁的信息资料中形成新的概念、结论,也就是形成新的富有指导作用的信息。

    5)鉴别判断。就是对经济信息的准确性、可信度进行鉴别,同时对信息含量、价值、时效也进行判断,以便提供使用。

    6)形成文本。将加工过的信息资料编写成新的信息资料,是信息加工的基本产出,也是信息加工的重要内容之一。

    2信息加工的步骤

    转换处理输入或输出载体。例如,将数据从原始凭证登入台账。

    按逻辑序列对文件中的数据项目进行处理。

    核对处理两个不同文件中的同一项目内容。

    追加、删除和置换原文件的数据,形成新数据。

    根据特定的需要,提取原文件中有关数据作为新文件数据内容。

    按照分配条件,将文件分配为两个以上文件。

    合并两个以上文件的同类项目,组合不同性质的文件中的数据以形成新的文件或数据。

    3信息加工的要求

    1)准确性。在信息加工过程中不仅要投入初始状态的信息资料,而且还要投入加工者的智力、观点、技能等,这就存在由于某种原因,使加工出来的信息发生变异,丧失了准确性的可能。因此,只有加工后的经济信息准确,才能保证它的有效利用。这是在信息加工中要注意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2)时效性。收集到初始状态的信息后,就要及时进行加工。在经济信息加工中始终保持信息的时效。如果信息处理不及时,并且加工效率低,这样许多时效性强的信息就会处于待加工状态,很容易使信息丧失时效性。

    3)系统性。为使信息能全面反映客观经济活动的变化和特征,提高信息有序化程度,符合管理系统的要求。在信息加工中,要从一个企业或一个部门的系统出发,将有关各个方面的信息按系统要求整理在一起,使信息系统、有序。如果加工后的经济信息片面,那实际上就是信息的一种畸变。

    4)实用性。在信息加工中,存在着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和企业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所以加工后的信息要符合实际管理的需要,尽量提高信息的适用程度和适用范围。即使信息加工技术先进,但如果不符合企业情况,也应剔除。

    5)经济性。在经济信息加工过程中,注意经济信息的价值与所耗费用之间的关系,始终讲求经济效益原则。

    思维方法的组合

    管理者要准确处理信息,必须把定性思维方法和定量思维方法结合起来,这样才容易做出判断,得出正确结论。

    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思维方式。定性思维,是指根据事物的性质和属性来认识事物,确定、判断事物的思维方法。而定量思维方法,就是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掌握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思维是基于对事物的质的分析和思考,是非数量化分析;定量思维是基于对事物的数量的分析,从事物的量入手,获得事物的质。量与质永不可分地存在于同一事物内。因此,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又互为前提,相互补充、相互规定和转化。在实际活动中,既要对事物进行定性分析,认识事物的本质,分清事物是什么;还需要依据数量分析掌握它的数量关系,确定其“质”的轻、重、缓、急。

    没有定性思维的定量思维是肤浅的、抽象的。例如,我们手头有大量的数字报表。但凡数字报表必是某事物或某“质”的报表,没有不属于任何事物的数字报表;另外,还必须搞清楚这些数字是对事物哪种性质的说明,是证明它好还是坏。同样,没有定量分析作补充,定性分析是空泛的,甚至是模糊的。例如,只是说某项活动是有效的、成功的,而没有足够的证据和材料证明是说服不了他人的,为此,还必须找出有力的材料,即这项决策实施后带来的各方面效果,而效果的表现方式往往是以“数量的形式”出现的。

    总之,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交互作用的,切不可将二者分开。尤其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中,对任何信息的分析、认识,都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结论和行动目标。

    提高信息处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储存等都是由人来进行操作。所以,信息处理人员的素养和能力,对信息处理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即便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人员的素养也是个关键性问题。从经济信息工作的角度来讲,人的素养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品质修养

    信息处理人员应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必须具有务实和负责精神。否则,就有可能使信息变异失真,也可能使信息失去时效,这不仅会使信息工作造成被动,更会给企业经营管理造成重大损失。

    知识水平

    这里主要是指信息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水平,它包括现有知识结构、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更新速度、动用知识的创造能力等。信息工作者知识储备丰富,就是指在他们的记忆中储存的各种概念、见解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丰富,当接收一个信息资料后,能够很快地理解、分析、判断、处理。否则,即使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由于知识贫乏而不理解、不重视,也会造成信息损失。

    就知识结构而言,信息加工者要具有信息知识,这是从事经济信息工作所应具有的专门知识;同时要有经济知识,能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找到客观规律性,并能理解各种经济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另外,在科学技术与经济建设结合得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如果经济信息工作者是一个“科盲”,那也是无法搞好经济信息工作的。

    工作能力

    信息工作者应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包括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等,能够与各方面人士、各部门打交道,才能搜集到别人搜集不到的信息。而判断力、洞察力也很重要,如果某一信息本来很重要,而收集者则判断这个信息作用不大,低估了它的价值,不去收集加工,就把重要的信息遗失了。

    工作方法

    信息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而又很年轻的学科。必须从实际出发,学习、运用和创造新的科学方法,提高信息工作水平,不断地摸索出适宜本行业的经济信息工作方法。这就要求信息工作者不能因循守旧、安于现状,而要思路敏捷、勤于思索、善于积累,并且能不断地吸收、采用新的科学方法。

    从信息工作部门来说,具有以上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经济信息工作水平。但这些素质是相对而言的,是在信息工作实践中逐步达到的。

    健全信息支持系统

    有些企业,就其信息管理系统本身而言,是比较完整、比较现代的,但由于忽略了对信息支持系统的管理和维护,而导致企业信息管理失误。因此,在建立和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同时,也要建立健全信息支持系统。

    建立信息保密制度

    如果企业没有一个相对完善的信息保密制度,不仅会影响自身的开发和投资,而且还会构成对外合作与技术交流的障碍,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

    企业本身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必须借助于同外界的密切的信息交流来维持自身的发展。但企业又不能是一个完全开放的信息系统,出于市场竞争和利益角逐的目的,必然通过有效的保护手段将秘密信息封闭于企业内部,形成一种竞争优势。这种信息保密的趋势已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有所加强。

    企业对信息保存不妥,可能会引起不可挽回的灾害和损失。企业秘密信息的特点是非公知公用,有时对时效性表现得特别敏感;经济性,即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或一旦泄露则给企业带来损失;实用性,即反映在实用价值上,包括直接实用价值或潜在实用价值,如泄露后可使获密者在某个领域得到突破性进展。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保密已成为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制定适应新形势的信息保护政策和采取相应的措施,既有利于促进竞争、改善经营形象,又有利于从根本上完善企业自身的管理机构。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规范秘密信息的界定、建立信息密级制度。加强密级范围的信息传递、传播的管理。对主产品的关键生产区域进行隔离,建立出入登记制度。限制参观范围,约束谈话内容和对象。

    第二,设立企业信息保密领导机构,明确决策层主管信息保密领导人员。设立专兼职信息保密监督网和执行人员。

    第三,注意保留与秘密信息有关的文件资料。精心设计产品以防他人通过反向工程获取产品中的秘密信息。

    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维护

    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和应用,大大地提高了现代信息管理水平的效能。但计算机和网络并不是完美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定因素和风险,如不加以防范,其造成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

    计算机维护

    1计算机电源事故防范

    电源事故主要是指由于突然断电,系统运行停止,数据就会丢失,导致信息失衡。突然停电会使驱动器快速收回磁头,引起磁介质划伤。所以,要配备交流自动稳压不间断电源。

    2预防病毒

    病毒的防范必须以预防为主,即保护传染对象不受病毒的传染。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方法主要有加强计算机的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要求操作人员,明确其工作职责,禁止和防止带有病毒的软件的运行和使用。

    网络安全维护

    1文件备份

    广域计算机网络系统一般含有多个网络子系统,分别存储了大量的有用数据,一旦发生问题,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应对数据库文件进行多种备份,以便以后系统出现问题时能迅速恢复。

    2资源共享

    因为对信息采用分布式处理,各项数据就近存放,需要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因此必须有一些数据在各节点间传送。为使信息传输安全可靠,建议采用光纤作为主要通信线路。

    3双重验证

    利用网络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两套用户验证系统,规定各用户的用户名和口令。双重用户验证可以大大增加整个系统的安全系数。

    4特定授权

    利用授权功能对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用户授予相应的特权,使之能对系统进行特定的操作。

    5终端保护

    利用网络软件中代理账户和数据库相应设置,建立用户名和节点地址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户名和口令只能在自己的指定节点使用。将某些终端设为保密终端和专用终端。对保密终端,用户需要知道用户名和口令,否则无法使用。

    信息技术安全措施

    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控制大部分是程序控制,由于计算机系统运行的高速性、处理的重复性与连续性,如果程序控制有缺陷,则计算机信息失真的风险必然增加。因此,在计算机系统的开发与设计阶段,一定要注意控制措施的设计,使得系统的输入、处理和输出环节都有适当的控制。

    防止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1加密技术

    在系统进入口处,设置加密程序,防止外部人员的进入。

    2控制程序

    程序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保护来防御外来的攻击。在程序控制、维护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程序的正确性、安全性。

    3数据保护

    设立专门的防范措施,保证数据处理过程中数据的完整和正确,并防止计算机病毒等舞弊程序。

    4跟踪检测

    对于任何被保护的数据的存取操作,计算机系统应详细记录和跟踪检测。

    5实体防范

    实体防范的有些方法既简单、经济,又有实效。实体防范包括要增强计算机防电磁辐射和抗电磁干扰的能力,并有防静电措施;还要保持电源畅通,确保数据存储介质(磁盘、磁带、光盘等)保存和运送的安全。计算机应有防范自然灾害的防护系统和报警装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