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智慧:徐向前-一块整肉才不宜被敌人一口一口吃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一九三二年十二月至一九三三年一月

    作战:血战漫川关

    谋略:合变之形在于机也

    1932年8月上旬,蒋介石完成兵力调动之后,分左、中、右三路,拉开了对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围剿”的序幕。蒋介石亲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其中,以左路军“进剿”湘鄂西根据地,以中、右路军共26个师又5个旅共30万人,另有4个航空队,全力进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试图将我党付出艰辛努力和极大牺牲后创建起来的革命根据地彻底搞垮,将红军一网打尽。为达此目的,蒋介石借鉴了前三次“围剿”失败的教训,此次“围剿”采取的战术是:“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遇红军主力,据地固守,待援合围;击破红军主力后,并进长追,四面堵截,以求全歼。蒋介石所采取的这些战术,是想避免以往分兵“进剿”,长驱直入而易被红军各个击破的弊端。其作战计划的第一步是从东、西、北三面发起攻击,攻占黄安、七里坪、新集、商城等重要地区,网开一面,迫使红军从东南方向撤出包围圈,进而将红四方面军驱出鄂豫边境地。第二步则是东西夹击,将红军主力压至于长江北岸后聚而歼之。

    面对蒋介石的重兵压境,必有一搏的危局,被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书记、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看不到局势的严重性,一直强调要贯彻“不停顿地进攻”的方针。直到敌人开始向根据地的中心七里坪地区突进时,才如梦初醒,不得不改变原来的全线进攻的部署。而此时再实施由进攻转入防御的部署,为时已晚,不仅丧失了大片根据地,也使红军遭到了严重损失。“无论从战略上或战役战斗上来说,我军都处于被动应付的地位,丧失了措置裕如的能力。”

    深陷被动的红四方面军尽管在麻城、黄安、七里坪、冯寿二等地苦战两个多月,虽歼敌万余人,但终未扭转战局,更未粉碎敌人的重兵合击,相反,红军的将士却伤亡惨重。徐向前黄埔军校的老同学,参加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的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战伤至死,红十一师政委甘济时牺牲,红十二师师长陈赓身负重伤。至此,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在优势敌人的尾追堵击下,红军主力丧失了从外线打回鄂豫皖根据地的能力和条件,被迫寻求新的立足点,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西征。

    1932年10月12日夜,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七十三师和少共国际团,越过平汉铁路,向西转移。当时总计转向外线的部队共13个团,其中第十师下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十一师下辖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三十三团;第十二师下辖第三十四团、第三十五团、第三十六团;第七十三师下辖第二一七团、第二一八团、第二一九团,各师连同少共国际团在内,共约两万余人,枪15000余支。

    鄂豫皖分局和红四方面军领导原来的意图是:将方面军主力转移到平汉路以西,调动敌人,跳出敌人包围圈,扩大鄂豫边革命根据地,打开一个缺口,待站稳脚跟后,伺机杀一个“回马枪”,再转回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正像红四方面军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所述我军撤离鄂豫皖的原因和下一步打算时讲到的:“此次(鄂豫皖)战区未能冲破包围,客观原因系革命发展不平衡,战区处交通便利、四面受敌、反动势力较雄厚之区域。在此次激烈斗争中,并未得到四面工农,特别是交通界城市工人的最低赞助,最主要的是战区政治工作和政治领导之错误,对敌力估计不足,发动赤区群众反包围不够,发动白区士兵斗争的工作不够,省委之白区机关工作方式在紧急斗争时完全表明不能胜任。即中央(与)各区的红军亦未有更有力的配合行动,中央未能供给战局最低必须之政治、军事、技术的无产阶级的干部,亦是原因之一。我四方面军精锐英勇慷慨,我以孤军大战数倍之敌,转战千里未曾一挫锐气,但终被迫脱离赤区。鄂豫皖赤区尚有近三万枪之游击队,必能在困难条件下斗争而有发展。红四方面军现已到鄂豫陕边,当以联合湘鄂西、鄂豫边、陕甘边赤区和红军,开成襄江上游之巩固赤区和红军的目的。”红军西移,蒋介石遂又调兵遣将,令第六十五师所部在河南内乡、镇平、南阳等地布防,阻止红军向北进军,又令胡宗南第一师、范石生第五十一师由枣阳新集取直线向西,进入湖北老河口地区,防备红军南袭。三路敌军,又在红军背后紧紧追来。为摆脱敌人即将形成的新的合围,红军继续西进。徐向前命令部队昼夜兼程,转向西南,涉丹江,过七十二道水,于11月初再次越过鄂豫边界,南下湖北郧县北部南化塘。部队在南化塘休息三日,敌三路追兵迫近南化塘,敌肖之楚第四十四师出现在南化塘以北:与邝继勋的红十二师展开交战;刘茂恩的第六十五师到达南化塘以东之化山坪、太山庙一带,与曹光南的红十师展开了激战;胡宗南的第一师到达南化塘,范石生第五十一师也在胡宗南之后进达南化塘东南的白桑关、黄石坪一线。敌人的企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从东、南、北三面合围红四方面军。在敌人三面进逼的情况下,徐向前分析了战场态势后认为,在敌人重兵合围面前,红四方面军战不能胜,守不能固,只有乘敌合围态势尚未形成时,迅速突围,再也经不起与敌死打硬拼了。方面军遂决定经鄂豫边的漫川关(属陕西省山阳县)入汉中。

    红四方面军在总指挥徐向前的率领下向西转移,国民党陕西当局大为震恐,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杨虎城第十七路军为防堵红军入境,急忙调集兵力,加强陕南商洛地区的防务。1932年11月11日《西北文化日报》报道:当红四方面军向西转移之际,国民党“中央派胡宗南、刘茂思、肖之楚、范石生等部紧跟尾追,务在消灭斯股逸匪。绥署杨主任,以该匪西窜必至陕边,遂派遣约一师以上兵力在商(南)、洛(南)、旬(阳)、白(河)一带边境,严密布防,准备截击。”

    尽管敌人前堵后追,但仍未能阻止红四方面军入陕。于11月11日,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东康家坪、任岭地区。

    漫川关,这是湖北省和河南省交界的一道重要关口。高山峻岭,悬崖峭壁,坡陡路险。山中只有一条崎岖的小路纵贯两座山峰之中。当地的老百姓有句顺口溜反映出漫川关的险峻:“进了漫川关,恰似鬼门关,风吹石头响,仰脸不见天。”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因此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进入汉中的必经之路。

    红四方面军进至漫川关以东地区之后即侦察得知:杨虎城部的三个团已经占据漫川关布兵防守了,从下面堵住了红军前进道路。另外,胡宗南第一师的两个旅由郧西进至漫川关东南任岭、雷音寿、七里峡、古庙沟一线,已与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的先头部队展开了激战。除此之外,敌第四十四师已占领了漫川关东北的张家庄至马家湾一线,形成了临时的防御正面,实施阻击,与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第二一九团激战竟日:敌第六十五师、五十一师也尾追至漫川关以东的大沟口、当山地区;冯钦哉第四十二师,则经漫川关以北的石窑子展开,企图向南压缩过来。很显然,敌已经将红四方面军合围在了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任岭之间只有十余里地幅的悬崖峭壁的峡谷之中了,企图将红四方面军一网打尽于此。

    情况万分紧急。红四方面军的两万多人,陷入了前进无路,后退无门的困境之中。已是11月中旬的寒冬天气,北风呼啸,漫山遍野一片枯黄。部队战士的给养已经消耗殆尽,草鞋磨破,一双双脚板也都在裂口流血。从离开根据地老区,至今已经转战二十多天,真是饥寒交迫,战斗力大衰,漫川关这一险关隘口,如果突不出去,红四方面军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于深夜进至漫川关以东的康家坪。总指挥徐向前马上召集军事会议,研究作战方案。军委主席张国焘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首先由作战参谋汇报了当前的敌情和漫川关的地形情况,大家都感到了形势的严峻而紧迫。有的人认为:从第四次反“围剿”以来,我们红四方面军经过麻城、冯寿二、七里坪、扶山寨、新集、土桥埔等一场场苦战、恶战,转战至今,根据地都拼光了,损兵折将近一万多人。而对眼前这样的危险局面,如果再硬拼下去,红四方面军就会彻底垮了,所以,不要硬拼,“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也有的人认为:前有阻击,后有追击,左右还有夹击,不打不拼,就等于坐以待毙,全军覆灭。张国焘却主张:我想应该把大部队分散开,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这样既可以缩小目标,便于分散行动,利用从敌人的部署或队形的间隙渗透出去,以利于减少伤亡,保存军力。但张国焘的主张刚一提出,就受到了总指挥徐向前的坚决反对。徐向前主张部队坚决不能分散,部队如果分散,形不成战斗力,而且容易被敌人逐一消灭。对此,徐向前后来评说:“张国焘这个人一到叫劲的时候就稀松,也不懂军事,往往瞎指挥。他提出化整为零,让部队分散打游击。这怎么行呢?我说:这支部队不能够分散,在一块儿才有办法。我们好比一块整肉,敌人一口吞不下去;如果分散,切成小块,正好被人家一口一口地吃掉。所以,无论如何不能分散打游击,要想尽办法突围。陈昌浩等同志支持我的意见,最后决定集中突围。情势很紧张,分秒必争。”

    在这危急的紧要关头迅速定下一个正确的决心,直接关系到部队的生死存亡。根据总指挥徐向前的意见,方面军的领导很快就统一了认识,定下了抓敌弱点,集中兵力,乘敌立足未稳的战机,组织坚决而迅速的突围,一定要保住革命力量,一定要保住红四方面军的决心。尔后,总指挥徐向前通过分析敌军的各个方向的部署情况和我军转移的方向,决定从北面敌兵力部署薄弱的位置,且敌两支部队结合部的地段实施突围。徐向前要求突围部队一是行动要隐蔽、突然,在敌人还未组织起有效抵抗或来不及封堵的时候,我突围已经成功;二是要充分发挥火力的作用。集中火力于突围地段,确保给敌人以有效压制,减少敌火力威胁;三是突围行动要坚决,来不得半点的迟疑、犹豫、退却,一鼓作气,必保成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四是突围中,各部队要搞好协同,不得混乱,互相支援,互相掩护。徐向前提出突围要求之后,又明确了突围任务。徐向前直接命令红十二师担任主要突击部队,在红七十三师的配合下,夺路前进,在敌合围的部署上坚决打开缺口,巩固既得阵地,保障主力部队顺利突围;命令以红十师、红十一师各一部坚决抵御南面和西面敌人的攻势,形成对外正面,以保证红十二师正面夺路开口,实施突围的翼侧安全。

    作战任务下达后,总指挥徐向前又亲自到红十二师检查作战准备情况,并当面向红十二师担任突破任务的红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交代了任务,明确了要求,反复强调:这次突围,关系全军的生死存亡,决不能掉以轻心啊!要充分准备,周密计划,以勇猛的战斗行动,突然发起攻击,打敌惊慌失措,猝不及防,在敌来不及反应时,就实现突破目的,尔后迅速向两翼扩展、巩固,守住突破口,一定不能让敌人再次封口。这个担子很重,敌人会全力反扑,你们一定要把困难想得多一些,把措施想得细一些,把办法想得全一些,争取一次性成功。总指挥徐向前的嘱托,既语重心长,又明确具体,许世友不仅感到责任重大,而且也决心不辜负方面军首长的信任。

    部队的一切作战准备都是在秘密隐蔽地进行着。总指挥徐向前对作战计划又作了细致周密的安排。直到入夜,下达了作战命令:红十二师三十四团,在红七十三师二一九团的协同下,向敌军四十四师的阵地突然发起了进攻,顿时枪炮声大作,冲杀声冲天,红三十四团和红二一九团在北山隘口展开,前面是一道刀削的山脊,上面只有一条羊肠小道。山脊线两侧,均是望不到底的渊谷,一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个粉身碎骨。突击部队就要从这条山脊线上冲过去,杀向敌重兵守卫的山隘口。突击队的机枪一齐射向山隘口敌火力点,突击部队一个梯队冲上山脊,被敌火力压下来,又一个梯队冲上去,又被压了下来。因地形过于狭窄,红军只有一条路可走,敌火力又十分集中地封锁在山脊线上,倒下去落入深渊的红军指战员越来越多。红三十四团团长许世友挥舞着大刀,亲自指挥突击部队先投手榴弹,尔后乘着炸烟冲击,直至冲上了山隘口。冲到了敌人眼前,守敌顿时慌乱,有的弃枪而逃,有的跪地求饶,有的欲意反抗被当场击毙。面对溃不成军的守敌,红三十四团很快就在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结合部上打开了缺口。但此时,敌人开始组织反扑,企图封闭缺口。敌四十四师师长肖之楚急令一个旅进至漫川关以北十余里的柳树河,设置阵地,进行第二次阻击,企图阻止红军向纵深发展。但紧随红三十四团之后的红二一九团与增援之敌同时赶到了柳树河,各自占领阵地,展开对射。红二一九团在正面火力牵制的同时,迅速从两翼又向敌发起冲击。敌人不辨虚实,狼狈后退。徐向前亲临指挥,要求红三十四圃和红二一九团一定将敌阻击于此,掩护主力部队通过漫川关。敌人向红军阻击阵地发起轮番攻击,双方的伤亡都较大,但我红军将士已是“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了。所以拼尽全力,控制了得以突围生存的通路。战至13日黄昏,敌人终于没能突破红军的阻击阵地。漫川关一战,红四方面军以2000多人牺牲的代价,突出重围,脱离了险境,进入陕南,再次打破了敌人围歼红四方面军的企图。

    老将军罗应怀在《突破敌重围,转战三千里》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记叙这场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战斗的:

    漫川关战斗,是关系到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仗。当时,我军处境之险恶,战斗之激烈、残酷,是前所罕见的。枪子和弹片把无名高地上的松树枝叶削得光秃秃的,只剩下一根根半截子树桩。我们营上去的五、六百人,战斗结束时,只剩下八十多人。我打的旗,被弹片撕成一条条碎片,连旗杆也被弹打穿了好多孔。二营撤离阵地时,发现有两个班的十几名同志由于长时间趴卧在冰天雪地里,竟被严寒夺取了生命……我们以一个团的兵力,硬是顶住了敌人四十四师两个旅的进攻,消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掩护了全军的胜利转移。这种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勇敢精神,在全军传为佳话。直到事隔五十年后的今天,徐帅同我们回忆起当年的战斗情景,还无限感慨地说:漫川关突围,真是危险啊,多亏了三十四团在山垭口顶住了。

    危急关头,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同志依然那样沉着镇定。徐总指挥部队,向以深谋远虑、出奇制胜著称。在他的直接领手下,红四方面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打了不少漂亮仗。而今,敌人前堵后追,情况瞬息多变,作为最高军事指挥员,身系全军之安危,不仅要权衡敌我态势,而且还要不断排除来自张国焘的干扰,迅速而准确地决定每一步“棋”的走法,困难可想而知。但是,徐总始终保持着处变不惊的大将风度,以清醒的头脑,调查着敌情的变化,抓住战机,克敌制胜,使我军多次化险为夷……

    部队突出重围迅速转战,许世友接到前方侦察员的报告:前方发现了一条穿越漫川关的险道,但道路很窄,只能通行一个人,请示总指挥徐向前是否选择这条路。徐向前当机立断:从这条道穿过去。可是没走多远,前边又传来报告:“路越走越窄,驭炮的马也难以通过!”为了迅速脱离险地,为了尽快摆脱可能尾追的敌人,徐向前又果断地命令到:“驭马和炮全部扔掉,不得有误,继续前进,时间就是生命,就是军队。”

    为了保全大局,笨重的装备和马匹全部扔掉了,部队轻装跑步前进。凌晨,方面军大部队越过了漫川关,又翻越了野狐岭,接近了竹林关,驻扎敌守军虽然有两个团,但并无戒备,他们万万没有料到,红军会如此迅速地赶到。徐向前又指挥红军一举攻占了竹林关,占领了通往陕西关中平原的古道,使红四方面军又获得了新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