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帅智慧:徐向前-以“土行孙战法”破垒攻城,克敌制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一九四八年三月至五月

    作战:临汾战役

    谋略:今之世常所以攻者……空洞

    徐向前在总结临汾战役的经验时谈到:“读过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的人都知道,土行孙是个神话人物,擅长钻地行走,来无影,去无踪,在姜太公手下屡建战功。我们打临汾,炮火不强,城坚难摧,只好从地下想办法,依靠坑道爆破解决战斗,所以,谓之‘土行孙战法’”。这种“土行孙战法”,正是古兵法所讲的:“今之世常所以攻者:……空洞”。这里所谓的“空洞”,就是指地道。即通过挖地道通入敌城内的攻城战法。其意是说,当今之世经常用以攻城的方法共有12种,其中之一就是“地道法”。1948年3月至5月间徐向前所指挥的临汾战役,就是成功地采用了“地道法”,破垒攻城,克敌制胜的。

    徐向前司令员(中)向“临汾旅”授旗。

    运城攻克以后,担任运城作战总指挥的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根据党中央关于解放战争第二年度内线兵团“以部分主力和广大地方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收复失地”的作战方针,早已把作战目标瞄准了晋南重镇临汾,决心攻下临汾,把解放临汾作为1948年春季的第一个战役。徐向前考虑:临汾是晋南的最大城市,夺取了临汾,在战场态势的构成上,具有重要作用。夺取临汾,不仅可以使晋南全获解放,而且可以使晋冀鲁豫和晋绥、吕梁解放区连成一片,并为下一步北上晋中,解放太原,全歼阎锡山集团,解放全华北扫清障碍。徐向前是胸怀全局,深谋远虑,知难而进,勇担重任。主动报请中央军委:“今后作战我们提议两个方案:甲、二、八纵并独三旅及地方一个团攻取临汾;乙、如二纵需西返,则八纵开豫北,结合太行、冀南四个独立旅及独立师共八个旅兵力,攻取安阳、新乡、焦作等据点”。徐向前攻克临汾的建议,很快就得到了中央军委复电批准:“攻克临汾对各方面(特别是支持西北战争)极为有利。”

    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晋冀鲁豫军区研究了攻打临汾的具体问题。成立了前方指挥所,由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徐向前统一指挥参战部队。准备参加临汾战役的部队有第八纵队第二卜二旅、第二十三旅和南冀鲁豫军区独立第二旅改建的该纵队第二十四旅:太行军区独立第一旅、第三旅和晋冀鲁豫军区独立师组成的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旅、第三十八旅、第三十九旅;太岳军区8个步兵团;吕梁军区独立第三旅、第七旅,总计5.3万人。共有榴弹炮6门、野炮15门、山炮10门、战防炮8门、迫击炮128门。这些部队,除了第八纵队的第二十三旅和第三十七旅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部队,战斗力较强外,其余部队都是解放战争开始后,由地方部队升级组成的,作战经验,尤其是攻坚战经验甚为缺乏。

    临汾是晋南最大的城市,相传是唐尧建都的地方,素为晋南军事屯兵的重镇。自从纵贯山西全省、沟通华北与西北交通的同蒲路建成以后,这里是南段的枢纽,地位愈显重要。整个城池依自然地形建在一个大土丘上,内高外低,城高壕深。黄土垒砌的城墙,粘得非常坚固,基部最厚处有30余米,墙面如牛背,倾斜向上,高达14米,顶部有10米宽,可并行3辆大卡车;城周长10公里,城外的东南部又加修了一座护卫城,高厚度略次于主城,周长3公里多。整座城西傍汾河,东、南、北三面地势十分开阔,从远处看去,宛似伏在汾河边的一头黄牛,所以,临汾又被称为“卧牛城”,易守难攻。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一直在临汾驻扎重兵,修筑了坚固工事。日本投降后,胡宗南派部队占领了临汾,并在原有工事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建和加固。以其整编第三十师久驻此地。因此,临汾又成了国民党军进攻我解放区的基地,后又由阎锡山的部队接防,并对城防工事继续完善,从而形成了6层防御工事。

    第一层是城外据点,包括尧庙据点、火车站据点、电灯公司据点、郭家庄据点、西门外据点等。尧庙据点,是临汾城南的第一个据点,主要为防守临汾飞机场和屏障临汾南关。构筑了以营为基干的据点阵地,以碉堡为支撑点,配以据点工事。守军为一个步兵营,配有山炮2门、迫击炮4门、重机枪八挺。火车站据点,是临汾关东的一个突出据点,利用车站坚固房屋,挖上射孔、配合修筑了相应的碉堡,混合成为一个据点,守军是2个步兵连。电灯公司据点,在临汾城东北角,与关东互为犄角,因此也建筑了一个据点,为东关第二个前进阵地。配置2个步兵连,并配有追击炮2门、重机枪2挺。郭家庄据点是临汾城北的一个小村庄,地势较高。如果郭家庄失守,临汾北城区将会直接受到威胁。因此,郭家庄也建筑了一个外围据点,配置了一个步兵连来防守,并配有迫击炮2门,重机枪2挺。西门外据点,是临汾城西紧接汾河,西门正对临汾渡口的一个据点,城西居高临下,攻城部队不易接近。为了城西城防和掩护渡口的安全,西门外左侧高地,也建筑了一个据点,配置一个步兵连防守。另外,外围的各据点,都建筑有高碉、明暗火力点及外壕、劈坡、鹿砦、电网、雷区等障碍物,由此构形成了独立的支撑点。

    第二层是环城据点。环城据点以27个碉堡组成,3个碉堡为一个组,为品字形配置。每组有一个较大的以水泥、石片构筑的坚固砖碉为主碉,其余两个土碉为配合碉。此种据城据点距城一般为50-80米。每组碉堡的四周还有地堡和明暗火力点,并构筑有外壕、设有铁丝网、鹿砦、雷区等副防御设旋。与城墙上构筑的工事,密切结合,互为掩护。

    第三层是城壕。临汾城周围原有旧的护城壕一道,因年久淤塞,已深不盈尺。守敌为巩固临汾城防,强征民夫千余人,重新挖掘出来,外壕深20尺、宽30尺,城上守敌的手榴弹,可以直接投到壕的外沿。原计划要将临汾水引进壕内,但最终未能实现。

    第四层是城墙据点。整个城墙建筑在一个大土丘上,既高且厚。从城墙上俯瞰城下,深达数丈,城内则大车可以不很费力地拉上城墙,战斗中便于随时补给和机动兵力兵器,这就构成了它易守难攻的特点。守敌利用这一特点,在城墙上构筑了三层工事:第一层叫上层阵地,在城墙四角和四个城楼上,构成了炮兵、轻重机枪、步枪、火焰喷射器等多种火器联合使用的据点工事。第二层叫伏射工事,把城墙半腰挖空,构成轻重机枪、步枪和火焰喷射器使用的暗掩体。第三层叫下层阵地,靠城墙根周围向外挖出,构成低矮的地堡。向外面只有射孔,没有出入口,只能射击,不能投手榴弹。

    第五层是城内工事。城墙之内有一道宽深均为3-6米的内壕,壕内每隔15米筑有一个伏地堡。城内沿街各要道和高大建筑物上,筑有11个巷战据点,用以控制城内要道,也可以火力支援城墙上的战斗。

    第六层是地道工事。地道工事是有一个从运城逃到临汾的专员向临汾城防指挥梁培璜建议构筑的,他说:“根据运城的守城经验,欲确保临汾,必须构筑防御地道,以对抗解放军的地道攻城战术”。梁即下令连夜在城根挖掘防御地道。从城壕底层向外挖10米的纵深地道,地道的顶端,分左右横道。在横道内埋设大瓮一两个,派专人日夜听音,如对方挖掘攻击地道时,只要在100米以内,即可以听出方向,30米以内,连挖掘的动作和人员说话的声音都能听真。按听出的方向埋好炸药,待接近时即可爆炸,给对方以较大的杀伤和破坏。所以,敌人在临汾城东、南、北三面共挖了此种地道10处,埋设大瓮20口,每处设士兵4人轮流警戒听音。

    此外,在城东偏南与主城相连的东关,其城墙相当于主城的四分之一,城墙的高度、厚度及周围的工事,仅次于主城。阎锡山守城总指挥梁培璜十分得意地认为:“解放军作战向来是以少胜多,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构筑成法国的‘马其诺’,来个以少胜多。”

    针对敌情、我情、地形等实际,徐向前认为:攻打临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必须充分估计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并由此做好相应的准备,形成相应的措施。2月17日,徐向前致电中央军委:由于增援运城的胡宗南部已经退缩黄河以南,“我们第一步作战计划,拟攻歼临汾之敌。”因未解冻,准备在作战开始前普遍进行攻坚训练,内容:“土工作业,连续爆破,破坏外壕,坑道作业,攻击碉堡群、地堡,打开城墙突破口,竖梯登城。巩固突破口向两翼发展,纵深战斗及步炮的协同动作等项。”徐向前认为,必须熟练掌握这一套攻坚战术,“才能代价小,收效大”。次日,中央军委即复电徐向前:“完全赞成先作攻坚战术训练,待解冻后再打临汾,只要攻克临汾就是对彭张的大帮助。(二)但临汾之敌有两可能,一是固守不动,二是弃城北走。因此你所率准备攻城的各部队的整训位置,应放在便于打逃敌而又很隐蔽的地点,并要预先作出准备打逃敌的计划,以便不失时机歼灭可能逃跑之敌。(三)李(李井泉)周(士第)应令吕梁部队确实受领向前所给协同作战的任务。”

    根据军委“防敌北逃”的指示,徐向前决定将主力部队集中于翼城地区,既可防敌逃窜,又可组织战前训练,其部署是:以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配置于浮山以两大阳地区:太岳一个旅配置于洪洞、赵城以东地区,控制同蒲路东侧;以吕梁第三、第七两旅配置于汾西地区,控制同蒲路两侧;如敌固守不动,各部队整训待机。如敌北窜,则汾河东西两侧的部队迅速出击,抢占要点,阻敌于赵城以南地区:主力部队从翼城出动,直抵洪洞赵城地区,围歼逃敌。

    翼城整训,目的是为攻坚临汾进行政治上、军事上、物质上的全面准备。徐向前强调:今后我们的作战任务,主要是攻取大城市,肃清内线敌人的据点,配合外线进攻。因此,必须根据朱德总司令的指示,把晋冀鲁豫的部队培养成为专门的攻坚部队,形成无坚不摧的铁拳头。解放临汾是本区春季攻势的第一个战役计划。这一计划的实现,将有力配合我西北和黄河以南野战军的作战,使晋南完全解放,与晋两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更加孤立山西境内的敌人。对于能不能攻克临汾这样设防坚固的城市,徐向前分析认为“是有胜利把握的。”就敌人方面而言,一是“已丧失了守城信心。敌人内部不团结不统一,临汾城的敌人,有胡宗南部队,有阎锡山部队,还有土顽部队,他们部队矛盾重重,互相摩擦、抵消。”二是“敌人是孤立的,四周被我们解放区军民紧紧包围着。敌人要想来援,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北边是唯一可以来援的方向。如果敌人来援,正是我们欢迎的,我们就打援,在野外消灭他。”三是“临汾城内的敌人,总计不过二万五千来人,而且也受过我们的打击。临汾的工事,同运城差不多,可是临汾城的四周,比运城大得多,这也是便于我们突破的。”就我方来说,“内部是统一的,士气是旺盛的,我们有全边区三千万人民的支援,我们的兵力比敌强。”徐向前分析后指出:上述这些,“只是解决问题的根据,要经过战斗才能解决问题。”所以,为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为达成这一作战目的,各部队必须结合作战任务的转换,搞好针对性训练,以确实提高攻城所必需的技术、战术。如土工作业、坑道作业、爆破作业、攻打碉堡等。对于军事训练,徐向前认为,只有苦练才能出精兵。一支能在战场上过得硬的军队,必然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军队。兵不练不精。平时稀稀拉拉,缺乏严格训练,战时势必“放羊”,吃败仗。尤其是我们人民军队,长期在装备上、数量上处于劣势地位,要想战胜敌人,就更要坚持经常、严格、刻苦的训练,从提高部队的质量上作文章。他深有体会地说:“部队的士兵和干部训练好了,仗就可以打好,可以减少伤亡,就可以取得胜利。部队训练不好,仗就打不好,就会增加部队的伤亡,战争就会失败。”关于练兵的内容,他概括为:一练胆量,二练技术,三练战术,四练行军,五练作风。这几项是基础的东西。拿练胆量来说,一个新兵,没有攀过高,没有履过险,没有走过夜路,没有见过刺杀,没摸过枪炮,上来就先打仗,哪会有多大的胆量?心里不打哆嗦才怪呢。因此,练兵,首先要练胆。战术和技术素养,更是如此。不练习扔手榴弹,能投得远、投得准吗?不练习瞄准射击,能弹无虚发吗?不练习刺杀动作,能白刃格斗吗?不懂利用地形地物,不会修筑堑壕工事,能隐蔽自己,保存自己吗?“艺高人胆大”。战术和技术过得硬,反转来又是增强人的杀敌胆量的动力。平时只有严练苦练勤练,真正掌握一套克敌制胜的过硬本领,战时才能临阵不慌,化险为夷,减少流血牺牲,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而针对临汾攻坚战的特点,徐向前更加注重战场练兵和阵地练兵。他指出要注意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全体指战员智勇双全。我们部队英勇顽强有其光荣传统,但由于狭隘的经验主义作怪,根据敌情、地形、任务和我们的技术条件研究战术就比较差,结果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打仗凭人多猛冲,以完成任务,形成部队的严重伤亡。所以,在练兵中一定要贯彻兵教兵、官教官、官教兵的群众路线的练兵方法,发动大家想办法以贯彻战场练兵。实践证明,哪一个部队真正能够发动群众,开展军事民主,实行群众路线,哪一个部队的战场练兵就搞得好,有成绩,有创造,领导上感到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否则就往往徒具形式,成绩极小。为要贯彻战场练兵的群众路线,徐向前强调一定要克服两种偏向,一是不相信群众,不去发动群众;二是听任群众自流,不加领导,结果战士们想了办法,干部不理会,也未集中起来、贯彻下去,使想办法脱离实际。克服的办法首先要使领导与群众结合,干部要领导群众想办法,把群众的办法集中起来贯彻下去,这样提高干部的指挥能力,也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其次干部要发扬民主,虚心接受群众的意见,特别是在评指挥、评伤亡等方面应该不计个人得失,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和正确的意见,以改善指挥,要懂得这是关系战斗胜败和每个同志生死的大事。特别要提倡指挥员多用脑子,并发动群众想办法以搞好指挥,就是战术爱兵。为增强攻城效果,徐向前指出,要发挥战斗互助组的作用,培养在坚强相助基础上的人自为战的独胆英雄。过去部队惯于群胆作战,以人多势众壮胆,结果作战堆积一起,不讲队形,伤亡很大。而现在,我们攻坚战术要求单兵爆破、小组突击、火力掩护三者密切联系,以减少伤亡。经验证明,往往一个碉堡的攻克,一个战斗的打好,决定于一个小组在决定性时机的作用。所以,必须要培养坚强的战斗互助组和人自为战的独胆英雄。要解决这个问题,徐向前要求:一、要把这个问题提到战术爱兵的原则上来看。发挥战斗互助组作用和独胆作战就是要在战术动作上力求疏散队形,避免伤亡。二、这要与勇猛顽强、机警灵活相结合,要从这两方面的结合去训练。三、必须认真检讨过去“赶羊战术”的危害,克服这种错误的战术思想和办法。另外,政治工作必须采取有效的办法,对部队进行深刻的教育,使大家明了坚强的战斗互助组和独胆作战的好处,树立敢于独胆作战的思想,学会独胆作战的办法和切实加强互助组的作用。徐向前就如何搞好战前训练和战前搞哪些训练的指示,对部队在临战前搞好有针对性的训练,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整训的结束,徐向前的攻城方案也已形成。具体部署是:以原集结在洪洞、赵城一带同蒲路两侧的太岳一个旅、吕梁两个旅担任防敌北窜、相机打援的任务;以吕梁部队一部位于汾河以西,牵制城西守敌;以第八纵队位于城南,第十三纵队位于城东,太岳部队位于城北,扫清外围,三面攻城。如果晋中方向敌人来援,则以一部兵力围城,调动主力北上打援,而后回师解决临汾之敌。为执行好这一作战计划,要求各部队的作战行动要隐蔽、神速、果敢、坚决,保持战役战斗的突然性:力争在城外大量歼敌,以减少攻城阻力;机动指挥,讲求战术,步炮协同,军民合力,一举破城歼敌。整个战役预定3月10日发起攻击。

    3月6日,徐向前向中央军委报告了自己的作战计划:“八、十三两纵队及太岳部队,攻坚训练与三查、民主运动,最迟者可于八日以前全部结束,决按原计划,十日开始行动。第一步,先扫清临汾外围之敌,作攻击城垣准备。如此时晋中阎敌南援,决先歼之于霍、赵间,再攻歼临汾敌。如晋中敌迟疑,一切攻城准备已完成,即拟一举攻克临汾,再向晋中发展”。此计划上报后,徐向前还未接到中央军委的复电,就收到了敌情通报:今天清晨,胡宗南偷偷派来一队大型运输机,在临汾城南的尧庙宫机场降落,接运三十旅,已将旅长尹瀛舟及约一营人运走了,明天还要来飞机继续空运。根据新的敌情,徐向前当机立断,决定提前攻打临汾。具体部署是:第八纵队立即出发,以急行军于明晨天亮前赶到临汾城南抢占机场;太岳部队全部出动,以急行军于明晨到达临汾城北,与第八纵队配合,以向心合围的态势逼近城郊;第十三纵队完成河西歼敌任务后,迅速移河东向临汾城郊压缩包围,吕梁部队控制汾河以西,监视敌人和担任打援。主力部队接到命令后,连续10小时的急行军,行程130里到达尧庙宫。按原攻城方案,已集结在浮山、大阳镇以西的第八纵队第二十四旅,首先打响了抢占机场的战斗。当时,10架飞机已经降落,敌军正在列队等候上机。突然发起攻击的第二十四旅,集中火力先打敌机,有2架敌机被击中,其余8架敌机没等停稳又慌忙在跑道上滑行起飞逃跑了,准备乘机撤走的毫无战斗准备的敌军也被打得东逃西窜,溃不成军。遂后我军完全控制了敌机场。胡宗南的空运计划被粉碎了。第十三纵队于5日西渡汾河,对出扰襄陵、汾城地区的阎锡山第六十六师等部,实施奔袭,歼敌一部,其大部回窜临汾。与此同时,太岳军区部队也从北向南逼近临汾,经过3天的战斗,各部队按指定位置完成了对临汾城的合围。

    徐向前根据在扫除外围警戒阵地的过程中以及实地侦察和从俘虏的口供中获悉,临汾城南不易登城,且登城成功以后也不易向纵深发展。相比较而言,城北地势较高,利于我组织攻城突破行动,便于兵力及火器展开。针对这一实际,徐向前决定调整攻城兵力部署,将原来的分东、南、北三个方向实施进攻的作战方案,改为由城东、城北两面实施主攻,城南为助攻。具体部署是: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及太岳军区部队两个团,配置在城南实施助攻,以积极的攻城行动牵制敌人: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二十四旅,配置在城北,向兴隆殿8号碉等据点实施主攻;第十三纵队配置在城东,向东关、电灯公司据点实施主攻。太岳军区4个团配置在北门东段地区,以积极的行动对4号、5号碉实施攻击,尔后由此登城。

    攻城作战开始了,各方向的各部队按计划发起攻击。第八纵队第二十二旅第六十四团、第二十七旅第六十七团,在西赵村、荣市村一线,击退敌第三十旅第八十八团及第六十六师第一九六团各一个营的兵力的三次反扑。太岳军区第四十六团向玉皇顶的守敌保安第十五团一个营实施攻击,并抢占了该阵地。第十三纵队第三十八旅攻占敌崔家圪塔据点,并再次攻占黄土堡据点。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九旅攻占了临汾火车站。太岳军区以第四十一团攻取4号碉,第四十七团攻取5号碉。各方向战斗异常激烈。

    4号碉,位于临汾城东北角护城壕的20米处,高处地面5米。其所占面积,东西长30米,南北长20米,上面有圆形的主碉一个,高10米,周围有暗堡、明堡各6个,两道外壕各宽8米,深5米,铁丝网2道。该碉离城墙80米,是护城的主碉之一,东距3号碉300米,西距5号碉500米,各碉相互掩护,相互依托。太岳军区根据徐向前的指示,决心用坑道爆破的手段攻占4号碉。第四十一团采取昼间分配地段,夜间全团排两路纵队,静悄悄地挖掘交通壕,向敌人阵地的前沿推进。约3个小时,交通壕就基本完成,尔后又用树杆、门板及泥土覆盖壕顶,第四十一团只用一个夜晚就接近了4号碉,部队的一切战斗准备都在壕内秘密进行。负责攻打5号碉的第四十七团也通过采取挖掘交通壕的办法,推进至敌前沿。以坑道爆破的方式向4号碉、5号碉发起攻击,由于爆破方法不当,爆破效果不好。攻击部队消灭敌人一部,并夺占了敌部分阵地,对失守阵地,敌人组织了疯狂的反扑,经反复激战,夺占了4号碉,而5号碉则攻击未果。

    3月31日,临汾战役前指召开了团以上干部会议,徐向前在总结前期攻城作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攻坚战斗,是一个不痛快的艰苦战斗,必须细心调查研究敌情工事,必须周密组织战斗。关于攻坚的手段,徐向前讲,坑道是对付敌人的最好手段,他问各位读过《封神榜》这本书吗?他说书里的土行孙,本事大着哩,他能钻到地底下挖洞子,然后钻进城里去,那么我们为何不可以学土行孙的战法,挖掘坑道炸城墙呢?我们要克服急躁情绪,稳扎稳打。下一步,就不再采取多面攻击了,而是集中全力拿下东关,挖坑道爆炸城墙,取得经验,再集中全力攻本城。同时,徐向前向与会干部发出了“英勇杀敌,争当临汾旅”的号召。

    根据作战决心的转变,徐向前重新调整了部署:第八纵队主力第二十三旅,由东关东北面依托电灯公司攻东关城(即为右翼突击队);第十三纵队主力第三十七旅,由右翼突击队左翼向东关城实施攻击;太岳军区部队配置在挂甲屯、火车站一线,控制城垣的外壕,扫清登城障碍,保证破城坑道作业的安全。前指决定集中全线的82迫击炮以上的火炮掩护攻击。规定务于4月10日攻占东关城。

    按照徐向前的部署,一场在我军战史上著名的“坑道战”拉开了序幕。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调整到临汾东关北角以北的康庄地区的西宛沟。旅长向第六十八团和第六十九团赋予任务:东关小北门以东,12号目标以西,是第六十八团的作战区域;12号目标以东,到东北角第二个突出部以西,为第六十九团作战区域。两个团的具体任务是:在控制外壕,的同时,都进行破关的坑道作业。坑道作业完成后,由工兵指导传装炸药和安装接续火具。根据前指统一命令实施爆破。爆破成功后即并肩登城,歼灭守敌第六十六师。之后,旅长又强调到:东关这一仗是一场硬仗,打下东关,就等于砸开了临汾的大门。这一仗,关系到临汾战役的整个全局,你们一定要奋力完成攻打东关的任务,做到旗开得胜。按照旅长的部署,两个团立即组织部队着手控制外壕,掩护坑道作业。作业的顺序是,首先要挖掩盖式交通壕,当接近城墙后,再挖掘坑道。在敌火力压制下,作业的难度和危险性都很大。但担任挖掘作业的各部队都能做到机智灵活,克服困难,奋力拼搏,按作战计划所要求的时间完成了坑道作业。4月19日,旅长指挥旅工兵连指导第六十八团、第六十九团向坑道里传装炸药,安放导火索和装置雷管。第六十八团挖掘的坑道安放了6000斤炸药,第六十九团挖掘的坑道安放了10000斤炸药。接着工兵安放导火索及接续雷管,为了防备雷管失效,每组雷管都有备份。4月10日,坑道爆破的一切准备就绪,旅长亲临临汾东关坑道,进行坑道爆破前的最后一次检查。临汾东关城墙瞬间就要“飞”上天空。下午4时,担任攻城突击的部队战斗准备完毕,担任掩护的各种口径火炮众炮齐发,担任直瞄射击的重火器将东城上残余火力点被完全封锁。6时15分,徐向前下达了坑道爆破立即起爆的命令,只听两声巨响,东关城墙被炸开了两个不规则的大缺口。其中,第六十八团爆破的缺口有25米宽,第六十九团爆破的缺口有57米宽。前指发出了攻城信号。攻击部队冒着坑道爆炸后的烟尘,分别向指定目标发起了攻击。经与敌反复激战,打退了敌多次反扑后,又向纵深发展进攻,直指新市巷、春牛巷以及东关大街南侧之范家胡同、郇家胡同等据点。虽然遇到了敌人的阻击,均被我攻城部队包围歼灭。与此同时,太岳军区第四十一团也采取坑道爆破的手段攻占了3号碉,全歼守敌一个连,又连续击退敌数次反扑,巩固了阵地。至此,临汾东关被我攻克。

    徐向前马上召集各参战的团以上干部总结攻克东关的经验,决定以坑道爆破为主的战法,继续攻克临汾本城,并同时调整了部署:以第十三纵队由城南门以东地区,第八纵队由城东南以东地区,太岳军区部队由城东北地区,同时发起攻击,掩护破城坑道作业。

    一场啃硬骨头的特殊战斗开始了。指挥攻城部队扫清战壕外沿的敌据点,从城东和城南挖掘多条坑道接近城垣,尔后爆破登城。徐向前对作业部队强调到:挖掘坑道是一场紧张、激烈而又十分艰苦的斗争。敌人在东关尝过“土飞机”的厉害,定会绞尽脑汁,加强反坑道的各种措施,这将要开始一场比顽强、比斗志的极其激烈的斗争,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守城之敌为了破坏我坑道作业,调来飞机一次又一次地轰炸,东关几乎被炸成了平地,我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太岳部队刚挖开的坑道就被炸塌了,埋平了。坑道作业艰难地推进着。除此之外,守敌还采取以坑道对坑道的办法来阻止我军的坑道作业。然后用爆破办法进行破坏,以这种办法先后破坏我坑道十余处,使我军有不少的伤亡。为了破坏我军的坑道战术,守城之敌还要求太原派重轰炸机以重磅炸弹进行轰炸。

    为粉碎敌人的破坏活动,保卫坑道安全掘进,敌我双方展开了以挖对挖,以听对听,以炸对炸的战斗,第二十三旅在主坑道两侧挖掘了十多条支坑道,多个支坑道中都有掘进组、监听组和战斗组。听到敌人的作业声,即主动接近敌人,先行爆炸。而主坑道则严格保守秘密,尽量减少声响,对坑道口和积土都采取了严密的伪装,同时加强监听,发现敌人对挖,主坑道拐弯绕开或以支坑道将敌人引诱过去。

    临汾战役后,徐向前司令员(前右)检阅“临汾旅”。

    坑道作业非常艰苦,不仅要与敌人的破坏作斗争,而且要与恶劣的作业条件作斗争。100多米长的破城坑道,向前延伸时,没有通风设备,越挖越是缺氧。战士每进洞一次,刨挖不久就得轮流出洞来吸收氧气,否则就会晕倒在洞内,甚至窒息。运土,开始用小车拖,到后来,坑道通过外壕,泥土太湿,车轮子难以转动,便以弹箱代拖车,战士们在洞内赤身露体来回爬行,以膝代脚,磨破膝盖,只好把棉衣撕成块捆绑在膝盖上,坚持作业。战士们自觉地认为,坑道作业好一些,战斗中的牺牲就能少一些,挖坑道多流汗,攻城战斗才能少流血。徐向前向军委报告说,此次攻击临汾,由于敌人的工事坚固复杂,附防御物、暗道、暗堡特别多,并且有二至三层外围据点和严密配系,我不得不挖掘交通壕,逐步推进,以坑道式连续爆破摧毁敌人的外壕及其主要阵地,为步兵扫清冲锋道路。4月28日,临汾战役前指召开团以上干部大会,徐向前在会上作了《围打临汾以来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着重讲了攻坚战的认识问题。他说:攻坚是啃骨头,要求牙齿要硬要利,否则就啃不下来,如果碰到硬骨头,啃起来又费力又费时,而且还吃不饱,因此,攻坚战斗是非常艰苦的战斗,对于攻打临汾,徐向前概括地说,自3月6日开始临汾战役以来,在这几十天的紧张顽强斗争中,我们攻取了东关,歼灭了敌六十六师和杂顽大部,俘敌4000以上,毙伤敌4000以上,现在敌人援兵无望,突围有被歼灭的危险,守城信心更加动摇。但我们也要估计到,敌人只有死守一条路,必然作垂死挣扎,我们也只有坚决打下临汾一条路。所以,须要进行激烈的顽强的战斗,才能最后歼灭敌人而竞全功。如同运城战役一样,现在我们又到了“坚持最后五分钟”,发挥最后顽强性的时候了。徐向前的报告,对广大团以上干部是一种极大的鼓舞。

    在临汾决战即将展开之际,傅作义纠合阎锡山突然出兵向石家庄发起进攻。4月30日,中央军委致电徐向前,要求“是否可以抽调两至三个旅北上,位于太谷附近威胁阎锡山军”。徐向前经过综合分析战场态势,当即报告军委,除召集军区彭、罗两旅外,再抽出太岳一个旅,统归彭绍辉、罗贵波指挥,北上晋中策应。为此,徐向前于5月1日对攻打临汾的部署又作了调整。

    (一)十三纵队主力接替八纵二十二旅阵地(二十二旅留一个团,攻城前归十三纵指挥),由东城门楼以南至城东南角地段攻城,另以有力一部仍位城南地区,积极佯动,钳制敌人。

    (二)十三纵与八纵战斗分界线为:东城门楼(南半部属十三纵,北半部属八纵)、东大街、鼓楼、西大街(三地均属八纵)、西城门楼(属十三纵),线上以南属十三纵地区,以北为八纵地区。

    (三)八、十三两纵攻城部队,统一由王新亭、徐子荣、鲁瑞林三同志统一指挥。

    除此之外,还要求各部紧急动员起来,抓紧时间进行准备工作,争取于5月9日前,完成总攻击准备。

    紧接着,徐向前于5月2日又下达了总攻临汾的政治动员令:

    临汾解放战已进入最后决定的阶段,我们不但必须打下临汾,而且完全能够打下临汾。现在是我们全体指战员争取最后胜利的时候了,打下临汾的胜利旗帜,已经在招呼我们前去夺取,我们每一个指战员都应该有充分的信心和决心,取得这面光荣的胜利旗帜。

    经过了我们一个月的围攻打击,特别在我军攻占了东关和歼灭了阎军六十六师之后,敌人已经陷于恐慌崩溃的绝地,士气低落,普遍充满失败情绪,而且兵员不足,弹药粮草都极缺乏,虽有长期设防的工事,只要我们一旦突破,敌人便会土崩瓦解。无论从士气、从兵员、从炮火弹药,我军都占绝对的优势,打下临汾是完全有把握的。

    但是,敌人为了作最后垂死挣扎,现在拼命阻挡我军进入外壕,拼命破坏我们的坑道作业,以免城墙被我军突破,形成目前最激烈最紧张的坑道斗争与外壕斗争。我们目前最紧张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尽一切努力控制外壕,保护坑道,保证爆破、突击的成功。故我全体指战人员必须马上紧张动员起来,各人拿出自己全部的力量和智慧,坚决彻底完成上级所给的光荣任务。

    坑道作业的部队和工兵同志们,发扬你们大胆、机智、艰苦、顽强的精神,克服一切作业中的困难,粉碎教人一切破坏坑道的行为,保证坑道爆破的完全成功。你们完成了这一任务,就如登城突击成功一样的光荣。

    保护坑道和控制外壕的部队全体指战员同志们,用我们英勇顽强的战斗,不怕牺牲,去积极主动打击敌人,保证坑道作业安全,不受敌人破坏。你们完成了这一任务,也是同样与登城突击成功一样的光荣。

    登城突击部队和准备投入纵深战斗的部队全体指战员同志们,马上要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完成一切突击、巷战的准备工作,特别要发扬勇猛顽强的战斗精神,高度发挥独立作战和小组战斗的能力,有进无退,有我无敌,坚决、干脆、完全歼灭敌人。并要在战斗进行中,抓紧火线喊话,减少敌之抵抗与我之伤亡,多得俘虏,补充部队。这一伟大光荣的任务,你们必须以奋不顾身的英雄精神,去彻底完成。

    一切钳制堵溃部队的指战员同志们,你们要以积极的行动和高度的警觉,经常去袭扰敌人,监视敌人,一旦敌人突围溃逃,必须坚决堵击穷追,不迭全歼敌人的目的,决不中止追击。整个战斗的胜利,是和你们的战斗分不开的。你们完成了自己光荣的任务,亦同样享受整个胜利的光荣。

    英勇的全体指战员同志们!解放临汾的任务是光荣的。第一,解放了临汾,一下就解放了长期受蒋阎匪贼压迫的10多万人民,扫除了敌人残留在我晋南的最后据点和大批作恶多端的蒋阎匪帮,使我区和晋绥区完全打成一片,人民得以安居乐业。第二,临汾是晋南较大的城市,打下临汾,对我解放区的工商业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增加了我们的生产和支持长期战争的力量。第三,临汾是敌人长期设防的中等城市,打下了临汾,就打垮了敌人据守这一类城市的信心,而且使阎匪腹心地区的南部,失去屏障,加速阎匪的崩溃。第四,解放临汾,是我野战兵团组成以来的第一次作战,同时也是我野战兵团的第一次攻坚作战,在我打下临汾之后,我军便可纵横南北,继续打下我区周围敌人的每个据点,这是我军胜利前进的一个重要关键,我们必须旗开得胜,马到成功,只能胜利,不能失败。最近,中央曾经打电报庆祝我们打下东关歼灭阎军六十六师的胜利,并勉励我们全部解放临汾,彻底歼灭一切蒋阎匪军。我们是完全有条件、有把握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的。我们要热烈响应中央号召,以百倍紧张的精神,紧急动员起来,扫除一切倦怠、松懈、腻烦、迟疑的现象,发扬坚决、勇猛、积极、顽强和坚持最后五分钟的精神,争取解放临汾的最后胜利。

    徐向前的政治动员令,极大地鼓舞了临汾前线的全体指战员,加快了战斗的进程。除了夺挖外壕,夺占阵地之外,斗争的焦点还是集中在坑道线上。敌人进一步加强了“反坑道战”,企图阻止我军坑道爆破攻城行动。敌人组成了由阻击手和工兵参加的反坑道部队,在城东、南、北三面沿城脚下及外壕外沿,普遍挖掘了“Y”字型和“T”字型反坑道,仅从大东门到东南城角630米宽的正面就挖有反坑道36条之多。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的一条坑道周围,敌人挖了大大小小总共27条坑道,对我坑道的掘进影响很大。在整个战役准备中,我军所挖的15条主坑道和60多条支坑道大部分被敌破坏,仅剩下3条主坑道和部分支坑道。为防止敌人继续破坏,徐向前决定将原定的5月18日攻城提前一天发起。于是,徐向前对作战部署又作了最后的调整: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旅由大东门以南炸开缺口登城,第三十八旅位于城南助攻,第三十九旅位于城西南之东赵西村地区堵溃;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在右、第三十四旅在左,于大东门以北并肩登城,第二十三旅位于城西北于汾河西之刘村、芦道线堵溃;太岳军区各团控制城北,担任助攻。为保证攻城确有把握,徐向前指示攻城各部队至少要编成两个突击队,以便随时接替战斗,保持突击登城的连续性。

    5月16日黄昏,第二十三旅开始向坑道传装炸药,一号坑道共装黑色炸药14000斤,二号坑道共装黄色炸药5000斤,另又装硝氨炸药1000斤。爆破准备就绪。5月17日下午15时,徐向前下达了向临汾本城实施炮击的命令。此时,各纵队的山炮、榴炮、迫击炮一齐对敌开火,直对着突破口目标及两侧的敌火力点,进行破坏性射击,顿时将城上的敌火力、工事及城垛全部摧毁。19时,徐向前下达了爆破临汾城墙的命令。只听一声巨响,整个临汾大地立即颤动起来,只见一号、二号坑道爆破位置出现了两个大缺口,均在30米以上。紧接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第二十四旅各一个主攻团,在冲锋号中,乘着爆烟尘埃,发起了总攻。仅1分钟便登上了城垣,而后立即向两侧和纵深发展攻击。第二十四旅第七十一团沿城墙向南发展,很快控制了东城门楼。第二十三旅第六十八团沿城墙向北发展迅速,占领城东北角,又向北城门发展。第十三纵队第三十七旅随后从第八纵队突破口入城,直插纵深,进行分割包围。守敌除了在壕内的部队组织了一些抵抗之外,城内之敌纷纷缴械投降。战至24时,城内战斗基本结束。敌守城总指挥梁培璜率一部从西门逃窜,遭到我预伏部队第三十九旅及吕梁军区部队的堵击,大部被歼,梁培璜被俘。

    临汾战役,历时72天,歼灭守敌1个师部、1个旅部、6个步兵团、1个炮兵营,非正规军8个团及杂牌部队等,毙伤5000人,俘梁培璜以下1.8162万人,共计2.3162万人,缴获各种火炮554门、轻重机枪1224挺、步马枪1360枝、炮弹7517发、手榴弹6.5722万枚、各种子弹217万多发。临汾前线解放军伤亡1.5333万人,消耗各种炮弹9.5123万发、各种子弹164.5万余发,以及炸药5万多公斤。拔除了晋南地区国民党军的最后一个据点,使太岳和吕梁解放区连成一片,有力地配合了中原和西北解放军的作战,并为尔后消灭阎锡山部主力创造了有利条件。

    5月19日,中共中央电贺临汾大捷:“庆祝你们解放临汾,全歼阎、胡守敌的伟大胜利!尚望继续努力,为消灭全部敌军,解放全华北而奋斗!”21日,中共中央华北局致电徐向前并转临汾前线全体指战员:“我们热烈庆祝解放临汾的大捷。当此华北我党我军与全体人民在各解放军不断取得伟大胜利声中,业已形成统一的华北解放区,建立了全华北党政军的统一机构,在华北中央局统一领导之下,将更加集中力量,齐一步伐,努力建设,继续支援前线,为解放全华北而奋斗!”

    在临汾攻坚战中,第八纵队第二十三旅战功卓著,经临汾前线指挥部报中央军委批准,授予“临汾旅”的光荣称号。6月4日,第八纵队在洪洞召开庆功大会,徐向前将“光荣的临汾旅”锦旗授予该旅,并勉励其戒骄戒躁,奋勇前进,打到晋中去,解放太原城,活捉阎锡山。

    临汾战役,是一场典型的阵地攻坚战,双方均以堑壕对堑壕、地堡对地堡、坑道对坑道,进行剧烈复杂的搏斗。在炮火不足的条件下,攻城部队利用坑道爆破夺取坚固设防城市,取得了极为丰富的经验。战后,徐向前写下了《临汾战役经过和主要经验》、《临汾敌之防御配系及工事构筑的实际情形》和《临汾战役战术报告》等长篇的作战总结报告。毛泽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军委电报中指出:“徐向前同志指挥之临汾作战,我以九个旅(其中只有两个旅有攻城经验),攻敌两个正规旅及其他杂部共约两万人,费去七十二天时间,付出一万五千人的伤亡,终于攻克。我军九个旅(约七万人)都取得攻坚城经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大胜利。临汾阵地是很坚固的,敌人非常顽强。敌我两军攻防之主要方法是地道斗争,我军用多数地道进攻,敌军亦用多数地道破坏我之地道,双方都随时总结经验,结果我用地道下之地道获胜。”徐向前深有体会地说:“虽然我们耗费了七十二天时间,但使我们取得了许多攻坚作战的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部队要由运动作战转到攻坚作战,的确是一个很大的阶梯。这中间必须解决一些战术和技术上的问题。一般士兵除了三大技术之外,人人掌握土工作业与爆炸两大技术,步、炮、工必须密切协同,而各级指挥人员,则必须学会使用火力、爆破、突击三者紧密结合的艺术和精细组织战斗的本领。只要抓住了这样中心的几个环节,那我们就可以达到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要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