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也讲究“攻心为上”
《孙子兵法》告诉我们与敌作战要“攻心为上”。其实,商场如战场,商场上也一样讲究“攻心为上”。在销售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才是最佳的说服状态呢?是刚开始交谈就迅速攻占对方内心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客户总是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隐藏起来,不肯透露给销售人员。遇到这种情况,销售人员就要识破客户的心理,想方设法去了解客户究竟在想什么。有些销售人员不明白客户的意图,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失去很多客户。等客户说出自己的意图后,销售人员就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不过,在客户没有透露他们的真实想法之前,销售人员要投入大量精力,想方设法弄明白客户到底在想什么,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会拒绝我们的产品或服务。
相反,一些销售人员则不肯在同一个客户身上浪费太多精力,只找那些能快速成交的客户。虽然这样做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同时也错过了许多订单。优秀的销售人员应该懂得一些心理学知识,能够准确把握客户的心理,知道客户的所思所想。
搞定客户是一门学问,必须建立在读懂客户心理的基础之上,因为只有读懂客户的心理,才能知道客户在想什么;知道客户在想什么,才能搞定客户。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想让她的爸爸给她买一套运动服。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小的事,因为她的爸爸很疼爱她。但是小女孩已经有一套运动服了,是她爸爸刚买给她的,爸爸提倡勤俭,想要说服他再给自己买一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为了让爸爸再给自己买一套运动服,小女孩想了一个独特的方式。她没有像别的小女孩那样撒泼耍赖,也没有像别的小女孩那样苦苦哀求,而是特别认真、可怜地说:“爸爸,你见过一个只有一套运动服的小女孩吗?”
小女孩的爸爸听了这话后,心中一阵酸楚,觉得自己算不上是一个好爸爸,别的小女孩都能买很多套运动服,而自己的孩子却只有一套。于是,小女孩的爸爸立即决定给小女孩再买一套运动服。
小女孩的妈妈觉得这件事情很奇怪,就问小女孩的爸爸:“你不是提倡节俭吗?为什么又给她买了一套运动服?”
小女孩的爸爸回答说:“当时我觉得特别难受,让自己的孩子受委屈了,节俭可以从其他方面节俭,但是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太苦了。”
不得不佩服,小女孩真的很机灵,竟然懂得大人的心思,用一句话就说服爸爸又给自己买了一套运动服。小女孩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说服爸爸给自己买一套运动服。但是,她没有无理取闹,而是利用同情心说服爸爸,让他知道买第二套运动服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其实,销售人员也可以勤动脑子,读懂客户在想什么,然后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说服客户。
许多销售人员业绩平平,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看不透客户在想什么,只知道滔滔不绝地说个没完没了。用这种方法很难与客户接近。客户常常会拒绝,甚至故意躲着销售人员。“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销售工作中,这是一条永远不会过时的真理。要想攻破客户的心理防线,销售人员应该在第一次接触客户时明白客户的心思,然后根据客户的心理说服客户。
总之,和客户交流的过程,就是一种心理博弈的过程,能否成功说服客户,关键在于能否掌握客户的心理。销售人员只要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就能顺利地达到成交目的。
利用顾客爱占便宜的心理,玩一些价格游戏
价格是推销产品时非常敏感的一个因素,产品的价格合理才能被顾客接受。逛街时,我们经常能看见标价为98元、198元、298元之类的商品,为什么商家不把这些商品标价为100元、200元、300元呢?其实,商家这样做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购物时,顾客都有一种贪图便宜的心理,并且希望图个吉利,这种标价正是利用了顾客的这一心理。
因此,商家总是喜欢玩数字游戏,利用顾客贪图便宜、图吉利的心理,把价格尾数定为98元、99元等。这是一种吸引顾客的好方法,也是把心理学应用到商品上的经典案例,销售人员应该善于利用这种定价方式。
另外,顾客都喜欢砍价,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顾客想得到优惠,担心销售人员赚得太多,自己心理不平衡。比如在买衣服时,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
顾客刘平要买一件长裙,挑选好后,进入了砍价环节。
刘平问店主:“老板,这衣服多少钱?”
店主回答说:“300元。”
刘平说:“您要价太高了,就说个实价吧!如果合适的话,我就拿走。”
店主说:“如果您真心想要,就拿260元吧!这衣服之前一直卖580元的。”
刘平说:“不行,260元太贵了,这衣服根本不值这个价。我给您150元怎么样?能卖我就拿走,不能卖我就再看看别的。”
店主回答说:“不行,150元还没我的进价高,我不可能赔钱卖给您,多少得让我赚点。这样吧!您给220元,真的不能再少了。”
刘平说:“我给您的价位已经很高了,您肯定不会赔钱,只是少赚一点罢了。这样吧!我再给您加10元,160元,如果不行,我真的走了。”
店主说:“不行,不行,真的不够本钱,不然我就卖给您了。您看看我们的进价表,进价时就190元呢,加上店面租金、人员成本,要您220元并不算高。如果您觉得不合适,就只能看看别的衣服了,这件衣服少了220元您绝对拿不走。”
刘平看了看进价表,对老板说:“您进价190元,我给您200元,少赚点,下次我还来这里买衣服。”
店主说:“200元我还赔钱呢,再给我加10元,衣服您带走。”
刘平说:“就200元了,不加了,我觉得这样已经给高了。”
店主说:“行吧!200元就200元!您可真会砍价,这款衣服卖这么多,没有低于260元的,您200元就拿走了。唉,我赔本买个回头客,以后多照顾我的生意就行了。”
刘平说:“行,没问题,我以后常来。”
砍价就像一场拉锯战,价位是否合理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满足顾客的心理价位。其实,店主的进价表并不是真实的,这款衣服的真实进价不过100元钱,既然这样,为何能高价成交呢?就是因为店主懂得顾客的心理,懂得满足顾客赚便宜的心理。
许多商家为了招揽顾客,还经常使用招揽定价法,也就是说把某一样产品的价格定得特别低,从而吸引大量顾客,用这种方式带动其他高价产品的销售。比如超市把鸡蛋的价格下调到成本价格以下,这样可以增加超市的客流量,进而提高销售额。
招揽定价法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美国纽约的“99美分”商店。该店的规模非常小,出售的商品有厨房用品、五金、日用百货和常见的药品等。商店里的商品价格均为99美分,只比1美元少1美分,却迎合了消费者贪图便宜的心理。这种定价不仅让顾客觉得商品的价格定价精确,还能让顾客觉得商品的价格偏低。相反,如果把商品的价格提高1美分,变成1美元零1美分,就会让顾客觉得价格有些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价格尾数的微小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迎合了消费者追求廉价的消费心理。一般来说,无论商品的价格低于或高于100元,可以把价格尾数定为9或8。确定价格尾数时,应该多运用6、8、9,不能用4、7之类的数字。
先交朋友再做生意
一般情况下,人们比较相信自己的朋友,却不敢相信陌生人,对陌生人都有一种戒备和排斥心理。销售也是如此,假如客户觉得销售人员把他当朋友了,就等于成交了一半。如果客户把销售人员当朋友,就会对销售人员推销的产品深信不疑,相信销售人员所说的每一句话,时间久了就会对销售人员产生一种信赖感。也就是说,假如销售人员可以和客户做朋友,就可以把客户变成最忠实的客户。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这几乎已经成为一条不变的定律。销售人员的业绩不在于销售人员拥有多少知识,而一定程度上取决于销售人员认识多少朋友。在通往成交的路上,人脉无疑是一张最有效的门票。因此,销售人员要不断地和客户交朋友,建立自己的人脉圈。投资到人脉上也许不能在短期内收到回报,但是从职业生涯的长远角度考虑,销售人员的投资是值得的。所谓的投资到人脉上,并不是投入金钱,而是真正把客户当成朋友。
当今社会,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客户的地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客户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为了购买商品去刻意讨好销售人员。客户不仅不会去讨好销售人员,还要支配销售人员,因此,赢得客户的销售人员才能顺利成交,成为销售领域的佼佼者。
很多销售人员都把和客户谈生意当成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觉得在销售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每一个细节,和客户沟通时小心谨慎,不说和销售无关的题外话。可是他们并不知道,许多优秀的销售人员和客户谈生意时,经常会把生意之外的事情看得特别重要。从表面上看,这些事情和生意没什么关联,可是实际上正是这些生意之外的事情决定了能否成交。因此,销售人员要把客户当成朋友,以对待朋友的心态对待客户。
小刘是一家医疗器材公司的销售经理,销售业绩总是比其他分店销售经理的业绩好,他的诀窍就是和客户交朋友。
医疗器材销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仅要求产品的质量好,还要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如果能够和医院的领导成为朋友,赢得他们的信赖,成交自然就不是问题了。
医院的院长爱好骑行,经常在业余时间加入骑行团队,和自己的队友一起到郊区骑行。为了拿下这个订单,小刘也加入这个骑行团队,每逢周末就和院长一起到郊外骑行。两个人年龄相仿,共同话题很多,在路上聊了很多,发现彼此很投缘。小刘原本不具备很强的竞争力,但是通过这种方法他很快赢得了院长的信任,最后得到了订单。
许多成交都不是在工作时间完成的,而是在工作之外完成的。一些销售人员认为赚钱是销售工作的唯一目的,和客户之间的情感交流只是次要的,哪怕和客户发生冲突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有这种想法的销售人员并没有了解销售的初衷。
销售人员理应和客户交朋友,像对待自己的朋友那样对待客户,只有这样才能和客户保持紧密关系,赢得客户的认可,提升销售业绩。和客户相处时,销售人员要拿客户当朋友,用真诚的态度赢得对方的信任,从简简单单的合作关系逐渐发展成朋友关系。因为只有把客户发展成为朋友,销售人员才能得到订单,把客户发展成最忠实的客户。
把客户当成朋友,客户就不会有太多的束缚感,戒备心也会减弱,最后反而容易获得成功。见到客户时,销售人员不要立即向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而应该在轻松的环境中和客户聊一些和生意没有关系的事情,比如社会上的奇闻逸事,彼此的生活、各自的家庭等。必要的时候还要请客户一起吃饭,让客户找到和老朋友相处时的感觉。总而言之,只有把客户当成自己的朋友,才能赢得客户的信赖,提高成交的可能。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把客户变成朋友是一件美事,是值得高兴的。做生意离不开人脉的积累,不断和客户交朋友,请客户给我们介绍生意,销售人员的业绩自然会提升。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即便彼此做不成生意,多个朋友也多一条路,何乐而不为呢?
客户是“鱼”,赠品是“鱼饵”
心理学上认为,给客户一些好处,会让客户产生负债感,促使客户产生通过相同方式偿还这份人情的想法。销售人员可以利用客户的这一心理,把它运用到销售工作中,为客户提供一些小恩小惠,满足客户的利益,这样才能让客户果断地接受交易。
超市里,我们经常能看见赠品营销的广告。比如,买一大桶油送一小桶油,买压力锅送蒸锅,买月饼送包装盒,买方便面送精美小碗,买洗衣粉送塑料盆。为什么商家对赠品营销情有独钟?其实,并不是商家对赠品营销情有独钟,而是客户买东西时总是希望获得一些赠品。
比如,两个不同品牌的汽车,各项性能都差不多,客户犹豫不决,不知道该选择哪一个品牌。此时,如果其中一个品牌推行赠品策略,买汽车送行车记录仪、汽车脚垫和倒车影像,就能大大提高品牌的竞争力,把客户争取过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是客户,面对两个不同品牌的汽车,其中一个品牌的汽车免费赠送行车记录仪,我们就会联想到一旦这辆车发生交通事故,这个行车记录仪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事情的经过,甚至可以帮助我们预防那些不法的碰瓷行为;如果免费赠送倒车影像,就可以在我们倒车时及时掌握车后的状况。有了这些赠品,相信不少客户都会心动,这就等于附带赠品的品牌竞争力明显提高了。
赠品可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虽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但是消费者并不注重这些,他们注重的不是能否赚便宜,而是能否有一种赚便宜的满足感。因此,许多厂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不遗余力地推行赠品营销策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销售业绩。不过,赠品营销策略虽然好,但是使用不当则会适得其反。
王女士在一家商场买了一件衣服,付款后从销售员那里获得了一张“赠品券”,销售员对王女士说:“凭此券可以免费领取一枚珍珠,不用您花一分钱,多好的事呀!”
听了销售员的话,王女士十分开心,以为自己捡了大便宜,只是买了一件衣服而已,竟然能免费领取一枚珍珠。王女士心想:不要白不要,反正不要钱,领就领呗!于是,她来到同层的珠宝专柜,向销售员出示赠品券后,销售员满脸堆笑地从柜台中取出一个贝壳,然后用钳子取出藏在里面的一颗珍珠。王女士第一次见到这种从贝壳中取珍珠的场面,对此非常好奇。
此时,销售员对王女士说:“我立即给您做成珍珠项链,这颗珍珠是今年最流行的,戴在您身上一定非常漂亮。这样吧!您先去收银台交一下钱,等回来我就做好了。”
王女士大惑不解:“交钱?不是免费领取的吗?怎么还要交钱?”
销售员回答说:“没错,珍珠的确是免费的,平时的售价是168,现在只收取68元,只够我们的加工费。”
王女士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就不要了,因为我不知道还要收取加工费。”
销售员灿烂的笑容立即不见了,生气地说:“您如果不要,应该早点提出来,现在我已经取出珍珠了,怎么能不要呢?如果您不要,经理就要让我负担这颗珍珠的费用。”
王女士听了这话有些生气了,责问她说:“您取珍珠之前征求我的意见了吗?告诉我你们还要收取68元的加工费了吗?有什么后果您自己承担,和我没有任何关系。”
案例中的王女士原本只是想买一件衣服,听到珍珠免费后才想领取一枚,没想到销售员竟然要求她交68元的加工费。68元虽然是一个小数目,但是销售员并没有事先征求王女士的意见,没有把收取加工费的事情告诉王女士,所以才引发冲突。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案例,销售人员把自己推销的产品伪装成“赠品”,然后以种种名义向消费者索要一定的费用,变相把产品卖给消费者。销售人员为了成交,使用一些营销手段,利用赠品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把赠品变成隐形消费,通过收取加工费的方式变相收取消费者的费用,就属于欺骗消费者了。赠品营销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让消费者花钱买个高兴,而不是利用消费者爱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强迫消费者购买产品。
给足面子,满足顾客小小的虚荣心
著名的哲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针对顾客的尊重需求,销售人员可以充分利用这点,经常恭维那些爱慕虚荣的顾客,满足他们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
所谓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指的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顾客都有爱慕虚荣的心理,希望销售人员尊重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另外,他们希望身边的亲朋好友夸耀他们,说他们购买的产品有档次。销售人员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多进行赞美,通过这种方式满足顾客的虚荣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高品质和高质量,对名牌情有独钟,在穿着、打扮方面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都希望自己比别人高一头。这样的风气为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销售人员可以激发顾客的攀比心理,激起对方的购买欲,以这种方式实现成交的目的。比如,销售人员可以夸顾客的眼光独到,告诉顾客购买某款产品多么有面子,肯定能赢得很多人的认可,从而达到销售的目的。
小赵是一名汽车销售员,有一天,一名客户来买汽车。
小赵十分热情,和气地介绍了汽车的型号、性能、价格等,可是客户一直拿不定主意,挑选了很久也没有做出最终的决定。
小赵和客户聊了一会儿,终于知道客户是怎么想的。原来客户是想挑选一辆进口的汽车,觉得进口的汽车有面子,因为他的亲朋好友开的都是进口的汽车,自己买辆国产的可能会被亲朋好友取笑。不过,进口的汽车价格太高,买一辆进口的汽车回家后肯定会被妻子训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小赵才犹豫不决,不知道是选择国产汽车还是进口汽车。
小赵巧用客户的虚荣心,对客户说:“先生,您的眼光真好,这款汽车可是进口的,只有成功人士才选择这款。这款汽车看上去大气、上档次,虽然价格高一点,但是很有面子。车是男人的脸面,可以没有上档次的衣服,但是不能没有上档次的车子。您可以想一下,就算是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人,如果平时开着这辆车,也没有人会瞧不起他。相反,即便是一个西装革履的男人,如果开的不是这种车,别人也不会高看他。”
听了小赵的话,客户有些心动了,脸上露出笑容。但是,他脸上也带着几分忧虑,应该是怕妻子不同意,因为买车的事和他翻脸。
小赵察言观色,读懂了客户的顾虑,故意对小赵说:“先生,我建议您先和太太商量一下再决定是否购买,毕竟买车是一件大事,一个人不好做主,很多先生没有和自己的妻子沟通就自作主张购买,最后闹得关系很僵。不过,一看您就是一家之主,在家里肯定是您说了算,不商量也行。”
客户听小赵这么说,只得硬着头皮说:“没事,不用和她说,在家里我说了算,买辆车这种小事,没必要商量,我自己就能做主。现在就给我开单吧,我决定买了。”
小赵说:“没问题,您稍等。”
一些心理学家发现,顾客之所以有爱慕虚荣的表现,是因为他们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担心暴露而采取的措施。实际上,因为虚荣心而表现出的需求,也许并不是顾客的真实需求,但是许多顾客都会受虚荣心驱使而做出购买的决定。就像那些为了有面子而买房、买车的人一样,虽然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范围,但是还是选择了死要面子活受罪。
因此,假如销售人员能够适当地满足顾客的虚荣心,通常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赞美顾客可以满足顾客的自尊心,为销售工作添加润滑剂。有些经验丰富的销售人员,经常在顾客面前说:“能让我佩服的人非常少,没想到今天遇到了一位。”在销售的过程中,假如销售人员发现顾客提出某件比较得意的事情,应该停下来赞扬一番。
每一位顾客都是“上帝”,是销售人员的衣食父母,销售人员要给足他们面子,而不是把他们分成三六九等。身为销售人员,面对不同顾客不能区别对待,而是要一视同仁,给足顾客面子,这样才能让顾客知道你对他的重视,顾客才愿意跟你合作。
顶级销售师博恩·崔西:寻找客户的兴趣点
博恩·崔西是博恩·崔西国际公司的主席兼CEO,曾经为500多家公司提供咨询服务,其中包括IBM公司、安达信公司和美国麦道公司等。他主持了300多种风靡全球的电台和电视财经节目,每年的听众多达45万人。从1988年起,他的教学训练课程在美国连续14年创下最高销售纪录。
博恩·崔西说:“很多时候,推销人员和客户见面不到30秒就被赶了出来,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推销人员的话根本不能引起客户的兴趣。如果你在推销产品的时候,引起了客户的兴趣,你的客户就比较容易接受你的拜访,甚至顺利签约,因为当你们的谈话已经达到老朋友的状态时,相当于是作为朋友的你给对方提出建议,推销就有了90%的成功希望。”
在博恩·崔西看来,销售人员不应该一开始就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的产品,妄图让客户认真听自己介绍产品的优点;也不应该不顾后果地向客户推销,让客户多了解一些产品的信息。也许销售人员本人觉得这是敬业的表现,但是实际上只会得到相反的结果。
博恩·崔西还认为,我们和客户在同一个时代和同一个空间生活。既然如此,就一定可以找到和客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比如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工作性质、相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生活习惯等。这些就像写文章时想到了一个好标题,找到了共同点,就一定可以拉近和客户之间的距离。
一次,博恩·崔西要向一家大银行推销自己的产品。于是,他收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然后给这家银行的负责人打电话,希望对方给自己一个机会,来听听新产品的发布会。
刚开始时,博恩·崔西直接介绍自己的意图,对这家银行的负责人说:“您好,我叫博恩·崔西,是一家公司的销售代表,打电话给您的目的是想请您参加我们的一个新产品的发布会。我们的新产品针对的正是银行这样的大客户,因此希望您能参加。”
没想到这家银行的负责人一口回绝了,对博恩·崔西说:“非常抱歉,先生,我最近很忙,没时间参加什么发布会。”
博恩·崔西说:“既然如此,请允许我在电话中介绍一下我们的新产品,好吗?”
“恐怕不行,因为我现在要赶赴一个紧急会议。抱歉,先生,我要和您说再见了。”
博恩·崔西想尽各种办法,但是都没能说服客户参加新产品的发布会。可是,博恩·崔西绝不是一个轻易认输的人,他又搜集了一些资料后,终于找到了切入点。
博恩·崔西获悉这位客户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的年龄和自己孩子的年龄差不多。于是,再次拜访这位客户时,博恩·崔西就开始与客户谈论这个孩子,一会儿聊到孩子的健康,一会儿聊到孩子的性格,一会儿聊到孩子的习惯,一会儿聊到孩子的教育。
不久后,客户主动打来电话,要和博恩·崔西聊一聊合作的有关事宜。就这样,博恩·崔西终于得到了这个大订单。
大多数时候,销售人员和客户见面还不到1分钟,就被客户赶出去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客户对销售人员的话没有任何兴趣,不想听销售人员继续啰唆下去。推销产品时,假如销售人员可以引起客户的兴趣,从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客户就比较容易接受销售人员的推销行为。
许多缺乏经验的推销人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说,对客户的兴趣点不管不顾,最后只能浪费时间和精力,没法打动客户。作为销售人员,要保证说出的每句话都是客户喜欢听的,把每句话都说到客户的心坎上。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销售人员事先要花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询问或调查,寻找客户的兴趣点,这样就能保证沟通时有共同话题。
寻找客户的兴趣点要做到一点:销售人员把客户的爱好作为自己的爱好,把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当作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达到这种境界,销售人员才能在和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实现互动。一些销售人员不懂得这个道理,对客户感兴趣的话题兴味索然。客户看到销售人员的表情后瞬间没了热情,觉得特别失望。
所以,为了和客户聊得来,让客户找不到下“逐客令”的理由,销售人员应该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积累各个方面的知识,拓宽知识的宽度。比如和客户聊聊彼此的工作和家庭,聊聊时事新闻,聊聊各项体育运动等,这样更有利于达到成交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