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微反应-抬头低头、摇头扭头——头部动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点头代表同意,摇头代表不同意,头部的动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判断他人的想法,并且具有一定的跨文化、跨地域的共性。本章将为你讲解人们点头与低头、仰头与抬头、摇头与扭头的动作都代表了什么含义。

    同意、回避或者懊悔——点头与低头

    点头是一种很常见的肢体动作,而且点头的动作是所有头部动作中最经常出现的一种。点头所代表的意义是认可、赞同和肯定。

    在古代,点头的动作所代表的意义是根据身份的高低而定的。一般都是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皇帝对大臣。地位低的人点头所代表的意义是服从,例如服从上级、父母和皇帝的命令等。而地位高的人的点头所代表的意义是赞同和肯定,例如当一个大臣提出某项政策时,皇帝如果表示同意的话,就会点头。

    点头的幅度所代表的意义也是不一样的。微微点头的动作,表明基本同意的态度;而用力点头的动作,则表明了十分赞成的态度。通常,点头的幅度越大就越说明这个人肯定的态度越坚定。

    在你倾听别人说话时,如果插不上话,那么你适当地做出点头的动作,对方不仅能感觉到你在认真听他说话,而且他会更愿意说下去,并且还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对你也会产生好感。

    虽然点头的动作所代表的意义是赞同和肯定,但是如果点头出现的次数太多的话,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消极作用,会给人一种不耐烦之感。这时你点头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就会发生改变,对方会认为你是在告诉他最好尽快结束这次谈话。

    为了证明这种现象真的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人专门为此设计了一个实验,而实验的结果则表明这种现象确实存在。

    实验者找来了12个相互之间关系比较陌生的学生参加这次实验,这12个人中有6名男性和6名女性。实验人员随机地把他们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两人一组互相交流,围绕着“大学校园学生创业”的主题展开讨论,讨论的时间为10分钟。

    在实验进行之前,实验人员要求实验组成员,在第一次讨论的时候,点头的次数不少于3次,不多于5次;而在第二次讨论的时候,点头的次数不少于30次,不多于40次。

    第一次谈话结束后,实验人员要求对照组成员分别对实验组进行印象打分。结果,实验组成员的平均印象分为8.6分(满分为10分);第二次谈话结束后,实验组6名成员的平均印象分为5.8分。

    这个实验结果说明,第一次谈话的好印象随着第二次谈话中点头次数的过于频繁而下降。这是因为对方从频繁的点头中感觉到了不耐烦,并认为自己没有受到尊重,从而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所以我们要注意,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适当地使用点头的动作,不可频繁点头,因为这样一来点头动作所代表的积极意义就会变味。相反,如果你在滔滔不绝的说话时,发现对方总是不断地点头,那么你最好尽快结束谈话,因为你的侃侃而谈已经让对方感到不耐烦了。

    点头的动作虽然通常都会和口头上的肯定同步,但是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如果一个人一边点头,嘴上一边进行着否定,那么可以说明他嘴上所说的话并不是他真实的想法,他在说谎。

    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当众发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河村隆之声称南京大屠杀根本没有发生过。河村隆之的这一言论立刻引起了很大争议,尤其是中国南京市市民强烈谴责河村隆之歪曲历史。

    2月21日晚,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当众宣布,由于现任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严重伤害了南京人民的感情,所以南京市决定暂时停止与名古屋市政府之间的官方来往。

    3月5日,河村隆之请求拜访中国驻日大使馆,希望能通过外交手段恢复名古屋市与南京市之间的来往关系,但是遭到了中国大使馆的拒绝。

    被拒绝之后,河村隆之又参加了一个记者招待会,期间一名记者问河村隆之对南京大屠杀是否真实存在过的看法。

    河村隆之的回答是:“我认为,中国所说的日军杀害了30万名非武装的中国人民,这不是真实的历史。”在河村隆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却不住地点头。这个动作说明,在河村隆之的心中,南京大屠杀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由于某种客观因素,他不得不否认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低头

    低头的动作属于点头动作中的一部分,点头的动作是由低头和抬头动作共同构成的。低头也有接受和同意的意思,但是低头动作更常代表后悔和回避。

    人在低头的时候常常能把自己的面部表情成功地隐藏起来,而被隐藏起来的面部表情通常都是消极的表情。当事人之所以采用低头的动作隐藏自己的面部表情,是因为此人的面部表情很丰富,比较容易暴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需要加以掩饰。

    2013年5月,G8首脑峰会在美国戴维营举行,外界均认为这是奥巴马和普京第一次以最高国家元首的身份见面。但是,刚刚再次成为俄罗斯总统11天的普京并没有给奥巴马面子,以“忙于新政府组建,无法分身”为理由拒绝参加这次在美国举行的G8首脑峰会。

    2013年8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开发表言论,认为普京的逻辑思维就像一个坐在教室角落里无聊的孩子一样。除此之外,奥巴马认为普京的头脑里充满了冷战时期的思维。同时,奥巴马取消了访问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行程。

    面对奥巴马公开发表的言论,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公开进行反击。8月31日,普京公开讽刺奥巴马和美国,认为奥巴马这个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曾不止一次挑起了世界许多地区的军事冲突。美军军事干预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亚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那些地区的军事冲突。同时,普京表示,俄罗斯强烈反对美国军事干预利比亚、叙利亚问题。

    2013年9月,APEC峰会在俄罗斯的远东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以“会期和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相互冲突”为由拒绝参加。

    由于普京和奥巴马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尖锐,G20峰会召开时,组委会不得不把普京和奥巴马的座位安排得距离远一些。后来,作为东道主的普京在彼得宫设宴款待前来参加在圣彼得堡举行的G20峰会的领导人,虽然奥巴马没有拒绝参加,但是却迟到了半个小时。

    后来在正式举行G20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拍合照时,作为东道主的普京居然迟到了,似乎是在针对奥巴马的迟到进行反击。普京在经过奥巴马身边的时候,耸了耸自己的肩膀。而奥巴马的反应则是低头闭眼。

    这说明奥巴马用低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的面部表情。奥巴马与普京之间的尖锐关系,不仅代表了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说明两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同样紧张。

    俄罗斯专家安德鲁·库钦斯这样评价奥巴马和普京的“缺席秀”:“尽管当今美俄之间的关系远没有古巴导弹危机时那么紧张,但是两国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却从未像如今奥巴马和普京之间这么恶劣。”

    低头的动作除了具有掩饰的意义外,当一个人羞愧的时候也会出现低头的动作。你如果在谈论让对方难为情的事情,那么当对方出现低头的动作时,说明对方已经感觉到惭愧了,你要适可而止,尽早结束那个让对方难堪和羞愧的话题。如果你一直喋喋不休地说下去,那么对方在感到羞愧之余,还会对你产生厌恶之感。

    低头的动作还代表着拒绝的意思,不过代表拒绝意思的低头动作常常会伴随着扭头的动作。也就是说先低下头,然后轻轻地把头扭转到一边去。

    如果你在说一些让对方羞愧的话题时,对方出现了低头并扭头的动作,那么就说明你所说的话不仅让对方感到羞愧,而且难以接受,他在拒绝你所说的一切。如果你继续说下去,极有可能会引来对方的反驳。

    对于一名管理层人员来说,在员工犯错误时,批评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尺度,要不然批评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而尺度的把握往往是通过观察对方低头的动作来确定的。

    如果因为你的批评,员工的头部由最初的平视渐渐转变成了低头的动作,那么你的批评就可以结束了。如果你继续批评下去,那么员工就会不耐烦,并且拒绝接受你的批评,尽管嘴上不会说出来,但是他的低头动作会渐渐扭转到一边,也就是不再面对着你。如果这时,你依然没有停止你的批评,那么后果会变得越来越严重,极有可能会造成上下级反目,让员工憎恨你。

    员工小华向经理汇报工作,但是在汇报的时候出了一些错误,使得经理火冒三丈,当着另一名员工的面就开始批评小华。小华也知道经理的批评是应该的,因为毕竟他确实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于是小华感到很羞愧,并渐渐地低下了头,这说明经理的批评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是经理并没有适可而止,反而继续批评,在此期间,小华逐渐把低着的头扭到了另一边,并且还看着旁边桌子上的烟灰缸。经理的批评依然没有结束,反而越来越严厉。但是小华的肢体语言已经说明,经理的批评早就应该结束了。小华不仅开始拒绝,甚至有了厌恶的感觉。

    没过多久,小华愤怒地拿起桌子上的烟灰缸,并用力地摔在地上,气氛地吼道:“你不就是个经理吗!有什么好神奇气的,老子不伺候了!”然后摔门而去,留下震惊的经理。

    总之,低头的动作虽然简单,但是所代表的意义却很复杂,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

    敬仰还是轻蔑——仰头与抬头的微妙差别

    当一个人心中充满敬仰时,他会出现仰头注视的动作。这种仰头的动作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

    例如,小孩子会仰起头请求成年人答应他的要求。小孩子之所以会出现仰视的动作,除了因为成年人具有帮助他实现愿望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身高上的差异,因为小孩子的身高总是低于成年人,所以在与成年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必须仰起脑袋。

    当一个人仰着脑袋注视某个人或是某个事物时,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就会升起一股崇敬之意。有不少人利用了人类的这种心理。有的领导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让下属敬仰自己,在开会的时候,会刻意把员工的座位安排得较低,而把自己的位置安排在较高的座位上。这么做的原因在于,座位低的人由于高度的原因,不得不在交流的过程中仰视座位高的人,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仰头的动作,而这个仰头的动作往往会让人在无意识中出现一种崇敬之意。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宗教场所中,宗教雕塑的形象总是比照现实原型的几倍或是十几倍来放大。这是因为高大的雕塑总是能引起人们的崇敬,人们在面对比自己高大许多倍的宗教雕塑时,就会仰头并顶礼膜拜,自然也就会形成敬仰之意。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是在五台山却有一种十分奇特的现象。五台山上香火最盛之处并不是让人们心生敬意的高大的菩萨雕塑,而是山下那些矮小的土地爷庙。这是为什么呢?

    人们在面对高大的雕塑时,自然会抬头仰望并心生敬意,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心理距离的拉近,虽然人们很容易崇敬那些高大的人或是事物,却无法做到心理上与之亲近。相反,那些矮小的土地爷庙虽然不会让人心生敬意,但是却倍感亲近,所以人们常常去土地爷庙烧香,希望土地爷能帮助自己渡过难关。

    但是,人们虽然和土地爷很亲近,但是并不代表着尊重,有些人内心深处看不起土地爷,因为土地爷庙的规格实在太过低下。人们虽然无法从心理上与菩萨亲近,但是却从内心深处崇敬菩萨。

    所以,仰头的动作虽然伴随着崇敬的心理活动,但是却很难出现亲近的心理。除此之外,在现实生活中,仰头的动作往往是被动的,是因为身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不得不仰头注视。

    那么,因为这种身高差异所引起的仰头动作,是否也代表着崇敬的心理状态呢?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一个陌生人,人们为什么总是会对身高较高的人产生不错的印象呢?这种现象是否与仰头所引起的崇敬心理状态有关呢?

    以下的这个实验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实验人员找来了10名男性模特,把这10名男性模特分为5对,每一对的身高差别为5厘米左右;又找来了10名女模特,按照以上的标准划分,只不过每一对模特的身高差别在3厘米左右。

    然后,实验人员请一些志愿者分别对这两组性别不同的模特进行印象评分,满分为10分。

    实验的结果是,不论男性还是女性模特,身高较高的人所获得的印象评分都较高,平均分高达7.8分;而身高较低的人所获得的印象评分都较低,平均分为7.1分。

    这个实验说明,仰头的动作不仅仅代表着崇敬的意思,同时也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因为当一个人抬头仰视某一个人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出现敬仰的心理,从而认为对方是一个重量级人物,应该得到你的尊重。

    当你遇到一个身高跟你差不多的人,你在和这个人进行交流的时候,自然会平视对方。于是你会认为对方是一个和你一样的人,你只会出现一种平等的心理,而不会崇敬对方。

    而当你遇到一个身高比你低的人,你在和他进行交流的时候,会自然地俯视对方。这种俯视会让你心生优越感,并认为对方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根本不可能出现崇敬之感。

    例如当你登上一座高大的山峰时,你会从山顶俯瞰下面的世界,这时你内心的感觉会是什么?不可能是崇敬吧,你会有一种意气风发之感,有一种唯我独尊的感受,并且自信心爆满。

    但是,你在没有登上这座山峰的时候,你会在山脚下仰望这座高大的山峰,这时你的内心是什么感受呢?面对着这个比你高上千倍的庞然大物,你会藐视它吗?不会吧,你只会心生敬意,甚至是敬畏。

    人们总是会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高个子的人靠得住,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往往会对身高较高的男性产生好感。这种看法并不科学,但是人们似乎无法摆脱因为仰视所带来的心理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仰头所产生的效果往往是不错的。世界上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攀登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或许就是因为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足够让人敬仰和敬畏,而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时,人们会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因为那时你会感觉到,世界就在你的脚下。这种成就感是超越极限的高度带给你的。

    在现实生活中,身高较高的人也总是占据着优势地位,美国专门做过一项有关身高与成功率之间的调查研究。

    有关专家专门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46次总统竞选中共和党和民主党候选人的身高与竞选总统成功之间的联系。结果发现,在这46次总统竞选之中,身高较高的人成功当选总统27次,占据总数的59%;身高较矮的竞选者成功当选总统的次数为17次,占据总数的37%。还有两次,竞选者之间的身高基本相同。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得知,身高比较高的人的确可以给人们留下不错的第一印象。例如2008年美国总统竞选中,奥巴马成功当选为总统,虽然奥巴马的成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但是奥巴马的身高也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奥巴马的身高为1.85米,而他的对手麦凯恩的身高比他低了17厘米。

    因此,奥巴马给选民们的第一印象明显要优于麦凯恩,而第一印象往往是很重要的,并且是难以改变的。“第一印象”具体是指,在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对方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主导型的地位,在以后的交往中很难被改变。这种第一印象的形成与身高因素存在着微妙的关系。

    与仰头动作很相似的一种头部动作就是抬头动作,只不过幅度上有大小的区别。抬头的动作具有傲慢、强调权威和轻蔑的意思。

    当一个人在表达傲慢、权威和轻蔑的时候,会抬起自己的头部,眼睛稍微向上挑起,最重要的是,会凸显出自己的下巴。总的来说,抬头的幅度没有仰头的幅度大。虽然抬头和仰头这两种头部动作只有幅度上的细微差别,但是所代表的意义却有很大区别,给对方的感觉也是天壤之别。

    抬头的这种动作来源于灵长类动物,例如猩猩、狒狒等。当猩猩或狒狒受到侵犯的时候,它们通常都会用抬头的动作以表示自己的权威和愤怒。它们在做出这个动作时,常常伴随着张开嘴巴、露出牙齿的动作,就是在向侵犯者示威,告诉对方自己不是好惹的。

    当人们被侵犯的时候,也会做出抬头凸显下巴的动作,只不过不会像猩猩那样大张着嘴巴、露出牙齿而已。例如,当两个人发生争执的时候,就会抬高自己的下巴,并用自己的下巴对着对方,其实这也是一种抬头的动作。这种动作不仅表达着自己的愤怒,同时也扞卫着自己的权威。

    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了。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被美军活捉并送上了法庭。不久之后,针对萨达姆的审判就开始了,在萨达姆被审判期间,当面对法官的提问时,萨达姆总是以一种高傲的抬头姿势面对法官。这种抬头的动作就说明了萨达姆的傲慢、愤怒和轻蔑。同时,扞卫了自己作为伊拉克前总统的尊严,尽管这时的萨达姆已经沦为了阶下囚。

    先点头后摇头——摇头动作的撒谎特征

    摇头与点头的动作一样,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头部动作,但是所代表的意义却和点头相反,是否定的意思。

    有一次英国议会正在召开会议,一位议员正在当众发表言论,但是他却看到了丘吉尔正在摇头的动作,他从丘吉尔这个摇头的动作中得知,丘吉尔并不同意他所陈述的观点,于是这位议员在演讲结束之后就说了一句:“我想提醒在座的诸位,我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而已。”丘吉尔知道这位议员的这句结束语正是针对他刚才的摇头动作的,于是丘吉尔就站起来说:“我也提醒在座的诸位,我也只是在摇我自己的脑袋而已。”

    摇头和点头虽然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头部动作,但是点头的动作比摇头的动作使用得更频繁一些。而且,点头的动作具有撒谎的嫌疑,但是摇头的动作却很少有撒谎的现象。

    总的来说,摇头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一种表示拒绝的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并不复杂。但是,有些人在做摇头的动作之前,会出现轻微的点头动作,而且时间很短暂。如果出现了这种现象,那么此人摇头的动作就是虚假的,而那个轻微和短暂的点头动作才代表着他真实的内心想法。

    在美剧《不要对我说谎》中,就有关于摇头前点头动作的描述。一天,主人公莱特曼正在等一个停车位,他等了很长时间终于等到了。可是正当莱特曼准备停车的时候,一辆汽车却先下手为强,占据了莱特曼辛辛苦苦等来的车位。

    可以想象,莱特曼很气愤,于是质问对方:“难道你没有看到我正在等车位吗!”对方漫不经心地回答道:“没有,我也在等车位。”

    在这个人漫不经心的回答中,莱特曼注意到,这个人在说“没有”的时候先是轻微地点了点头,然后才做出大幅度的摇头动作,以表示自己真的没有看到。这一细节说明,对方在说谎。因为他确实看到了莱特曼正在等待一个车位,于是他在回答莱特曼的问题时,基于本能出现了点头的动作。但是,他的理智很快反应过来了,于是又用摇头的动作表明自己的清白。

    所以,在一个人做出否定回答并摇头的时候,我们需要细心观察对方是否做出了点头的动作。如果出现了点头的动作,即使很轻微、短暂,那也是他真实内心的反映。这时,就不要相信他摇头的否定意义了。

    除此之外,如果一个人总是频繁地从左到右或是从右到左(摇头的慢动作)看某一事物,那么这个人会认为自己并不喜欢眼前的事物。所以说,摇头的动作有时也会主导一个人的想法。

    另一种视觉阻断——扭头动作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现象,有的学生在被老师批评的时候,会选择把头扭到一边。这说明学生在拒绝老师的批评。

    之所以会出现扭头的动作,是因为客观原因。身为学生,他不可能和老师发生争吵或是直接离开,不听老师的批评,因为这样只会把事情闹得越来越大。所以,他不得不听老师的批评。但是,他心理上又不接受老师的批评,结果只好把脑袋扭到一边。

    扭头的动作实际上是视觉阻断现象的一种延伸,当一个人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物时,就会产生一种不想看到的心理。而扭头的动作实际上就是让人的眼睛离开厌恶的人或事物,其实就是阻断自己的视觉。

    有些没有独自生存能力的人会上街乞讨以维持生活,但是也有不少人明明有劳动能力,却依然以乞讨为生。因此当城管执法队员遇到这种情况时,就会选择劝说和批评教育。

    但是,城管队员的劝说似乎一点儿用处也没有,因为这些人下次还会继续乞讨。如果这些进行批评教育的城管队员稍微注意一下,就可以观察到在他进行批评教育的过程中,那么人根本没有听,而是把头扭到一边,实际上就是拒绝劝说。所以,不论城管队员说多少次,依然不可能劝说成功。

    扭头的动作在一个人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当一个婴儿吃饱后,不仅会出现吐舌头的动作,还会把脑袋扭到一边,以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不再需要,表达出了自己的拒绝。

    因此,当你和一个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扭头的动作。因为对方既然出现了扭头的动作,就说明他已经对你所说的一切感到了厌烦,希望你能赶快结束。如果你继续喋喋不休地说下去,不仅会让对方感到越来越厌烦,甚至还会让对方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直接拒绝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