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美国人钱多,中国人会多。
其实,不仅中国人会多,美国人会也多,中国人和美国人凑在一起,会更多。
在发射场,中美间每天都有技术方面的合作和生活方面的接触,所以每天都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一旦发生了矛盾,或者需要技术协调,怎么办?
开会。
自美国人到达西昌起,发射场每天都有一个会——上午10点一次,下午4点一次。固定在发射场附近的小宾馆一楼会议厅举行,风吹不散,雷打不动,如同法律一般。
这个会被称为“中外首脑协调会”。
“亚洲一号”卫星发射准备过程中的所有大小问题——不管是发射卫星的重大决策,还是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全在这个会上协调商量,签字画押,拍板定案。
参加这个会议的,中外共有七方代表。中方是:中国卫星发射测控系统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万源公司和长城公司。外方是:美国休斯公司、亚洲卫星公司和加拿大太列公司。因此,有人又把这个会称为“中外七方协调会”。
在全国各地奔赴发射场的数十名记者和作家中,我是唯一参加了这个会议的人。在发射场为期一周的紧张采访中,我每天上午下午,都坚持参加这个协调会,所以有幸亲眼见到会议的种种内幕,并有机会同不少中外大专家和知名人物相识。
据说,中外七方协调会一开始,就很“热闹”。美方每天向中方提出的问题,竟多达数十个。双方每次一开会,就是扯不完的问题;而且常常一扯就是几个小时!会议从开始到结束,总能听到美国人响亮的“NO、NO、NO”的声音。有时就为某一个小小的技术问题,双方互不相让,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听说有一次,双方还拍起了桌子。
后来,情况逐步开始好转。由几十个问题,变成了十几个、五六个问题;由争吵变成了欢笑,由“NO”变成了“YES”。等到我参加旁听这个协调会时,已经时过境迁,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外首脑协调会,的确很有意思。
中方说汉语,美方说英语。在未经翻译翻译之前,谁也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但常常是,一方用汉语或英语津津有味、侃侃而谈时,另一方却眼睁睁地看着对方,表示在洗耳恭听。虽然一句也听不懂对方在讲什么玩意儿,但脸上还得挂出微笑,不时点头迎合,始终装出一副句句都明白的样子。等到翻译译出后,这才恍然明白,原来对方讲的根本不是那个意思,甚至说的是反对意见或者对你表示不满,但当对方下轮发言开始后,需要微笑还得微笑,需要点头照样点头,因为实在听不懂对方到底讲的是什么——万一对方讲的内容应该微笑应该点头呢?
由于参加协调会的七方代表各自都代表自己的国家或公司,因此每位代表都相当注重自己形象的塑造。一旦置身于会场时,每时每刻,脑子里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生发出一些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或者公司意识。
特别是中方代表,发射国内卫星时,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中国人同中国人打交道。虽说每次发射前也要召开无数次指挥部会议,每次与会者都是来自全国各地不同部门,但与会者毕竟都是中国人。穿戴可以随便,说话可以随便,风度举止也可以随便,甚至双方一见面,拍拍肩膀,逗逗乐子,开开玩笑,也没什么关系。若是遇到矛盾,碰上问题,我克服一点,你谦让一下,问题也就解决了;即使出现磕磕碰碰,激烈争吵,也无关痛痒——反正关起门来,都是一家人。
“亚星”的协调会不行。中方每位代表,都是站在世界的舞台上,每时每刻推销、展示的,都是中国的形象。因此,中方的代表从服装穿戴到语言交流,从举止风度到礼节礼貌,从思维习惯到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昨天的司令脱下了军装穿上了西服,往日的将军摘下了领章打上了领带,司令成了“先生”,将军变为“老板”。一夜之间,发射场变成了生意场,你、我、他,都干起了买卖的行道。
过去,中方人员在称呼上都习惯叫“同志”,现在则不同了,男的称“先生”,女的叫“小姐”或“女士”。刚开始时,有的中方人员,不仅对别人称自己为“先生”感到别扭,对自己叫别人“先生”也同样感到不习惯。但过上一段时间,多叫上几次,也就习惯了,并开始体会到,称“先生”或“小姐”,是比叫“同志”要“那个”一点。特别是把“女同志”与“女士”这两种称谓一比较,便不难发现,后者真的很有人情味。于是,自然也就成了习惯。
过去,中方人员一见面,总是习惯问:“吃饭了吗?”如果是熟人或老朋友,还会来上一句:“咋啦,又想老婆子啦?”分手道别时,也习惯说:“没事来耍!”“空了来玩!”“有事找我打电话!”
但现在不同了。中方人员每次与“老外”相见,不再说“吃饭了吗”,而是说“先生,您好”“小姐,见到您很高兴”。并且,还特别注重“您”字的发音。或者,一见面便右手一举,干脆用洋腔来上一句:“哈啰!”道别时也不再说“没事来耍”“有空来玩”“有事找我打电话”,而是讲“先生,再见”“小姐,晚安”;或者微微一点头,潇洒地说上一句“古得拜”。
过去,发射场开会时,都是中国人,而且大都是老熟人老朋友老搭档,讲话时多说几句少说几句,讲得好一点讲得差一点,甚至“啊”“呀”“嗯”地来上几句,也没啥关系。
现在不行,中方人员是面对世界讲话,这讲话还要翻译出去,如同一个人在大庭广众面前对着麦克风讲话,要求你必须思维清晰,语言流畅,逻辑性还要强。否则无法翻译,难以翻译;即使翻译出去,也很掉价。倘若你偶尔“啊”上一句“嗯”上一声,还情有可原;但如果你老是“啊”“呀”“嗯”的没完没了,翻译恐怕就很是为难了:译出去不是,不译出去也不是——鬼知道你那“啊”“呀”“嗯”的是什么意思!
因此渐渐地,每当讲话时,中方人员再没有拖泥带水的语言,也没有“啊”“呀”“嗯”的官腔,而是观点明确,见解分明,一字一句,言简意赅。虽然还是昨天那个中国人,但讲话风格,而今却判若两人。
中外首脑协调会,是相当严肃的会。
出于保密和责任的原因,凡参加会议者,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每次入会都必须签上自己的姓名,我这个旁听者更不例外。
会议一般由休斯公司的人主持。程序大致如下:先互通情报,再由美方提出那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方能当场答复的,立即给以答复;不能当场答复的,会后研究后改日答复。最后,中方再提出第二天的工作计划,双方展开讨论。若无异议,照章执行。
会议原则性极强。凡属重大决策,如新闻发布、发射日期,一旦取得一致意见后,必须经过七方代表签字画押,方能生效;若一方不同意,便不能执行。
倘若涉及技术敏感问题,双方谁也不会吐露半句;如果有的技术问题必须共同讨论,双方先是兜圈子,然后才逐步涉入;一旦发现情况不妙,立即“撤兵”。
为防止卫星技术外流,美国政府专门派了国防部四位官员来到西昌,意在监督美方人员是否严格按合同执行。这四位政府官员每次开会,肯定至少有一人到场;若临时因故未到,会议暂时停止。
有一次,中美双方在会上讨论卫星与火箭对接中的某项技术问题。休斯公司一位技术人员刚说了一句较敏感的问题,政府官员立即要求会议暂停。然后将美方全体人员叫出会议厅,在外开了个短会。等统一了讲话的口径之后,再入会场,继续开会。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