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圣·王阳明-提炼万镒纯金(6)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守仁话还没说完,蔡宗兖已经急着打断了他:“学生的意思是说,这些大圣大贤非比寻常,他们提炼的良知如此精纯,竟有‘万镒黄金’之重!可学生只是个普通人,像我这样渺小的人,怎么敢和至圣至贤的前辈比呢?”

    蔡宗兖说了半天,竟又绕回到早先的问题上去了。

    世人往往不自信,对自己内心良知的轻视根深蒂固。总觉得自己平凡至极,庸庸碌碌,连“出色”两个字都谈不到,“圣贤”二字更是提也不敢提,想都不敢想。这种想法太执著了,结果蔡宗兖问来问去,仍然在这上头纠结。

    王守仁正色道:“我问你,假设我左边摆着一块纯金,有一万斤重,右手边也有一粒纯金,却只有一钱重,可我却说:‘这两块金子其实是一样的。’你说我这话对不对?”

    王守仁这一问看似简单,其实内涵颇深,不易回答。蔡宗兖这里还没想透,坐在一旁的徐爱忽然笑道:“先生这话对!一万斤的纯金和一钱重的纯金其实是一样的——因为它们的纯度一样!”

    徐爱这一句话接得好,王守仁拊掌笑道:“这就对了!一万斤重的纯金和一钱重的纯金是一样的,因为它们一样精纯!尧、舜、孔、孟是至圣,咱们只是些普通人,可尧舜孔孟心里无非是一个精纯的良知,咱们这些人不要问自己的才智高低,能力大小,只要各自努力,把心里的良知提炼得纯而又纯,就和尧舜孔孟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古人说的‘人人皆可为尧舜’的道理。在这上头无须争辩。”

    王守仁这句话振聋发聩,竟把“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名言一语解开了,蔡宗兖也听懂了,欢喜之余却又问了句:“依先生之说,人心里的良知纯金究竟应该如何提炼?”

    王守仁笑道:“在这上头古人说过很多话,其中有两句说得最好,一是《道德经》里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另一句是后世大儒常说的‘存天理去人欲’。要说哪一句更有力,我觉得还是‘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更透彻。我们提炼良知,就是要去除心里的私心杂念,每天去掉一些杂念,消灭一些私心,就离‘天理’更近一些。这个去除私心的过程就是提炼良知,所以说,在这上头只求精纯,不求分量。”

    蔡宗兖又问:“尧舜孔孟心里的良知‘纯金’极多极重,我们这些人却达不到这个程度,此中差距又在何处呢?”

    蔡宗兖有这一问,显然前面的话尚未完全领悟。王守仁笑道:“你怎么又有此问?须知良知的纯度要紧,‘分量’二字并不重要。有些人不知道良知贵在‘纯度’的道理,只求一个‘分量’,于是整天动歪脑筋,想坏主意,学习的时候就学欺骗诡诈的邪术,走上社会之后,为了出人头地根本不择手段,一心只想着怎么升官,怎么发财,装神弄鬼欺世盗名,弄到最后,他的心里充满了各种肮脏邪恶的私心杂念,知识越多,私心邪念就越盛,才干越强,天理良知就蒙昧得越厉害。你在社会上见没见过这样的人?”

    蔡宗兖仔细想了想,点头说道:“见过。有些人聪明透顶,心灵手巧,别人都不会的手艺偏他能驾轻就熟,结果他拿这手艺去造假作恶,偷窃诈骗,而且越是心灵手巧的坏人,犯的案子越重,这就是先生说的知识越多邪念越盛吧。”

    王守仁连连点头:“对!你说的只是一个小小的坏人,还有些人比这更可怕,他们才干出众,文有治理国家之能,武有破敌百万之勇,随便说句话就能蛊惑人心,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追随他,这些人一旦昧了良知,满心邪念,‘治国之能’全成了害民邪术,‘破敌之勇’变成杀人恶魔,祸国篡权,戕害万民,所作所为已经不能用‘邪恶’二字来形容了。这样的人咱们身边未必有,可史书上就多得很了。还记得那句‘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吗?”

    王守仁这番话说得众弟子悚然而惊,再一想,还真就是这样。

    说到这里,王守仁自己也忍不住叹了口气:“为什么心灵手巧的人会造假作恶,偷窃诈骗?为什么有才干的人会成为人人憎恨盼其速死的‘庆父’?就是因为这些人不懂得良知天理贵在‘纯度’,只以为钱越多越好,权越大越好,最好是钱多到堆成一座金山,权大到生杀予夺无所不能!结果他们不是提纯良知,锻炼成色,而是只求重量,不管什么铅锡铜铁一律扔进去熔化,只求一个万斤、十万斤、百万斤的分量。到最后居然也真凑出了万斤之重!可是剖开他的心一看,里面铅锡铜铁混为一团,又脏又臭,一万斤重的‘杂质’里面竟找不到一两‘良知纯金’,若把这上万斤的‘肮脏之物’去和尧舜孔孟的‘万斤纯金’做比较,真能把人恶心死!就算和普通人心里那一两重、一钱重的纯金相比,也远远不如。这种货色就是咱们平时咒骂的窃国大盗,邪恶枭雄,卑鄙小人!这样的人,这样的心,是天下间最恶劣的!这话你明白吧?”

    人生在世不立大志,不讲良知,却又一心想出人头地,这样的人只能走向堕落,王守仁所说得丝毫不差。蔡宗兖略想了想,也说:“学生明白了。”

    王守仁点点头:“那就好办了。所谓良知,不过‘仁义’而已。孔子说过,所谓‘仁’不过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于义,孟子则讲了一个‘扩而充之’的道理。一个人心里的良知已然精纯,如同纯金一样,这时就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一个上进心来,上进心越强,勇于承担的责任就越大,所下的功夫就越深,能帮助的人也越多,提炼出的‘良知纯金’分量当然就更重了。咱们只要守住这点精纯,抱定这个上进心不放,下十倍的功夫,百倍的功夫,一直努力下去,努力一辈子,到最后自然会有很大的收获。至于说提炼出来的纯金是一斤重,一百斤重,还是一万斤重,这只是个比喻罢了。只要良知精纯,努力上进,立人达人,成仁取义,这些都有了,也就够了。真到了如此境界,人格完善,人品方正,坦坦荡荡的,还会去琢磨‘孔子怎么是一万斤,我怎么只是一斤’吗?根本不会动这个无聊心思了。”

    王守仁一句话把众人说得都笑了起来。

    到这里,王守仁也算把道理讲透了。偏偏蔡宗兖是个一根筋的人,想了半天,忽然又正色问道:“先生说尧舜是圣王,大禹、商汤、文武也都是圣王,可学生早年听人说过,上古史料早已湮灭,尧、舜、禹、汤、文、武的事迹皆语焉不详,甚而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以为尧舜未必有‘禅让’之事,商汤灭桀、武王伐纣也未必是一心要解民倒悬,甚至商朝之血腥,周朝之残暴,未必就比前朝好多少。至于伯夷、伊尹等人,都说是大贤,可史料也不过寥寥数语。先生如何能肯定这些上古圣人的事迹完全可信呢?”

    蔡宗兖这一问十分大胆。

    关于尧、舜、禹、汤、文、武等人的猜测虽然古已有之,但这几位是被历代皇帝公开定了性的圣人,质疑他们,弄不好要遭祸。也是蔡宗兖一心求学,情绪所至脱口而出,倒把其他学子们吓了一跳。

    在这上头阳明先生却早就想通了,微笑着说:“上古史料多已湮灭,这是真的,所以你这一问我无法回答。但我可以告诉你:咱们所评的是事迹,不是人物。也就是说,只要肯禅位于民者,必是极圣;能以哲理唤醒天下人的,必是至圣;兴义兵解民倒悬者,必是圣王;为民操劳无怨无悔者,必是大贤,在这上头是不会错的。”

    是啊,尧、舜、禹、汤、文、武、伊尹、伯夷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古人只是借他们的名字讲一个道理罢了。后人只要明白什么叫仁义,如何提炼良知,怎样追求上进,懂得“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大道理就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