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能够对人施加影响,就可以在信念的支持下影响别人,让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当人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这个人会帮助人们改变犹豫不决的习惯,摆脱举棋不定的心态。他善于根据人们不同的心性和所处的具体环境,设身处地地为人着想,量身定制出一套最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他的影响之下,人们听从他的建议,接受他的思想观点,按照他的处世方法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有效发挥影响力的途径很多。通过委婉的劝说虽然也能逐渐影响和改变他人,可这种缓慢渗透式的方法毕竟力量有限,除非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地坚持才能产生质的飞跃。
为了帮助人们早日踏上追随光明的人生旅途,致力于心性的培养和品德的提高,必须借助多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让影响力的号角时时刻刻召唤人们沉睡的心灵,带领人们一往无前地走在影响力铺展的康庄大道上。
大脑的遗忘规律让人们只对刚刚发生的事情记忆犹新,随着时间的流逝,印象逐渐变得模糊不清。由于心灵更容易被眼前的影响所改变,我们必须确保影响力能够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有时候我们会认为,很多人冥顽不化,因为他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很难被影响和改变。我们应该消除这种错误的观念,必须对自己的影响力坚信不疑,也要相信人们一定能够接受影响,在我们的推动下不断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
的确也有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因为根深蒂固的错误思想,固执己见,拒绝改变。因此我们要有决心和毅力,甘愿付出更多的努力,帮助他们慢慢培养对我们的信任后,再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对他们,我们不能采用正面打击和彻底否定的残酷方式。因为这些人不但没有意识到固执己见的危害,反而把它视为意志坚定的表现,甚至为自己的“优点”自鸣得意。我们毫不留情的批评很难让他们真正心悦诚服,也无法帮助他们实现内在的改变。
应该采取的正确方法是:无论他们的看法多么肤浅荒谬,和他们交流时我们都应该耐心倾听。我们对其中某些问题的不同见解,可以在他们讲述的过程中以探讨的态度自然而然地提出,供他们参考和思考。不能为了一味坚持自我而断然否定他们的理论,甚至贬低成一钱不值的废话。
源赖朝给我们讲了下面这则有趣的故事:
“我的老师郎和有一个在朝廷里做大臣的学生,”他说,“因为他的这个学生十分有钱,所以受到朝廷的重用,他的话在官场里很有分量和影响,但他的学识和人品并没有赢得广泛的赞誉。
“因为拥有巨额财产,他甚至享受的是如同小皇帝一样的待遇。老师认为他的优势和地位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果他培养出高尚的品格和良好的心性,他的榜样和力量一定能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话语如同希望的种子撒播在人们心头,最终长出硕果累累的大树。而他现在说的话,如同稻田里的杂草一样对人们没有任何启发和意义。
“但不幸的是他生性软弱、诡谲多变,很难真正接受老师的教导,更别说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况且他也不敢鼓起勇气挑战自我,改变自身的缺陷。
“他今天或许认为老师的话很有道理,可明天却又听信以向他要钱为唯一目的、一无是处之徒的怂恿,违背老师的教导,执迷不悟地和品行恶劣的人打成一片。
“郎和这位优秀的精神导师,对人性有深刻的洞见和了解。他仔细观察学生一段时间后很快就摸清了学生的品性,他清楚用什么样的方法调教学生最为合适。
“他完全不干涉学生在别人的怂恿和消极影响之下作出的决定,而是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巧逢时机地点拨学生为人处世之道,但从不强迫学生立刻同意或者采纳他的观点。当学生逐渐领悟这番道理后,就慢慢开始接受和认同,然后主动地向他学习请教,积极改变自己。
“他知道人们的很多思想陋习早已根深蒂固,不可能一下完全放弃和改正,而且人们极少自我反省,所以很难认清自己全部的缺点和错误。因此,他会放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不会采用粗暴强迫的方法。只有当学生对老师的教导坚信不疑并愿意学习和改变时,郎和才客观公正地指明学生存在的问题,诚恳地警告这样下去可能带来的影响和后果。
“说完这些之后,他让学生自己决定遇到事情时是应该独自判断还是听从别人的不良建议。
“由于郎和预见到学生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学生们既害怕又大吃一惊,因而对老师产生了深深的敬畏之情,再也不敢把老师的教导当做耳边风。
“老师相信学生已经完全信服后,才觉得是时候用积极主动的教育去改变和影响学生了。他鼓励学生逐渐疏远身边那群自私自利的朋友,引导学生不断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不断培养好的素质和品德,并教会学生如何将此运用到实践中去。这种教育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学生不仅不排斥老师的教导,还很自豪地向周围的人,特别是依赖他金钱的人们展示从智者那里获得的教益。
“老师简单有效的教育方法让大臣产生了信心,使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老师的影响下,他的品德修养有了质的飞跃,真正成为一个热心国事、乐善好施,能对周围人产生积极正面影响的人。朝廷里的大臣也一致认为他是一位尽职尽责的好官。他因此拥有了很高的威信,人们对他的话言听计从,甚至当做圣旨一样奉行。”
当然,每个人心性差异很大。有的倔强顽固,拒绝改变;有人没有主见,性格善变。他们对别人的影响力会产生极强的心理抵抗。
事实证明,不管对哪一类人,通过委婉的建议总能够发挥普遍的影响作用,可以帮助人们逐渐找回信心。
现代思想家们也认为,建议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和性格缺陷的有效方法。
雷维认为:“不管通过什么方式提出的建议,一旦它被人理解和接受,人们就将在身体力行中把影响运用到实践中。”
我们的语言也是发挥影响的途径之一,它可以激发出奇思妙想,甚至有时能够创造奇迹。
源赖朝相信:
建议能够帮助人们开发出自信心,让人们对自己抱有矢志不移的信念。
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是用一个人的思想观点取代另一个人的旧有想法,让对象按照别人的意愿行事的过程。建议不是迷惑人心的欺骗手段,也不是强迫人们必须接受他人的思想,盲目地、按部就班地追随别人。建议的伟大力量源自人们内心的信念,它让人们渴望追求更崇高、更伟大的目标。人类的精神导师都精通以建议和忠告的方式对人们进行教导的方法,他们把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和信仰根植在拥有信念的人们心中,指引他们一生都走在光明的人生道路上。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哪怕是琐碎不起眼的小事,每天也都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启迪,向我们提出建议和忠告。当我们沉浸在阅读书籍的喜悦中,或被某种理论和说法深深吸引时,影响力就已悄悄向我们辐射过来,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影响和改变。当我们和别人交流时,不管我们完全赞同还是部分保留地对待他们的看法,他们的思想中总有值得我们学习和采纳之处,他们的某些建议总能够逐渐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
有时候当我们冷静下来自我反思,客观公正地评价和看待曾经对我们产生过深远影响、帮助我们的人生实现巨大转变的人、事或观点时,我们常常惊讶地发现,曾经让我们激情澎湃的影响力早已荡然无存,曾经让我们热血沸腾的共鸣早已无处寻觅。当我们再度翻阅一本曾经爱不释手的图书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思想、优美华丽的描写和感悟已经很难打动我们的心扉,甚至某些时候我们的见解与作者完全相反。当我们回味一度令我们备感愉悦的交谈,曾经让我们慷慨激昂的言辞和睿智深邃的思想时,也不再碰撞出心灵的火花。我们对那些话题早就漠不关心,甚至觉得无聊乏味。
是什么导致我们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反差呢?
问题出在我们身上吗?难道我们过于感情用事或者我们对影响只能维持短暂的激情?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把自己和问题划清界限,毫不犹豫地把矛头指向别人。我们愿意相信一本书不能产生持久影响的原因出在作者身上。因为书中的内容连作者本人都无法说服,自然也就无法让读者信服,而只能产生极其有限的影响。
由此可见,要想使人信服,我们自己必须具备坚定不移的内心信念,要想让人胸怀理想,我们必须踌躇满志。自信心是影响力的推动力,缺乏自信心的人不可能对人产生影响和改变。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
真诚面对自己
追求客观公正,反对偏激狭隘
理智判断
远见卓识,如实预见
看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充满自信
“真诚面对自己”有很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坚信分享的积极作用,愿意与别人分享给我们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经历,让影响力薪火相传。当我们看到影响力的火光越来越明亮,照耀到越来越多的人身上时,人们对我们也就会越来越有信心,我们也就更加坚定内心的追求和信仰。可是,如果我们自私自利、不能与人慷慨分享,我们就没有履行崇高心灵的职责和义务。
你会发现,传教士的传教能够打动人心,具有一呼百应的感召力和影响力。传教士相信福音是神的天启,是恩赐给人类的宝贵财富。他们深信福音书里的每一个词句,没有一丝一毫的怀疑。他们也自愿担负起神指派的使命,唤醒人们沉睡的心灵。他们坚信自己能够完成使命,坚信神灵以及他的启迪,因此他们在传教中把这种信心播撒在信徒心中,赢得信徒的支持,并感召和影响信徒追随神圣的事业和使命。
当演说者对演讲的内容有所怀疑或对自己没有把握时,他的声音肯定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不自信和不确定的态度,从而掩盖了他思想的光芒,直接影响听众对他的认可和接受。失去兴趣和激情,就不可能产生信心。如此一来,听众就会逐渐感到无趣乏味,甚至觉得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但是,如果演说者是一位虔诚的传教士,结果肯定大不相同。他的演说一定能够博得听众的满堂喝彩,产生不同反响的感召和影响。谈到这里时,源赖朝说:
“一个坚信自己的人宣扬的一切就像一条流淌在听众心间的欢快小溪,为他们带来渴望已久的清凉——崇高的追求和神圣的信仰。
“如同飞蛾在微弱光亮的吸引下,奋不顾身地扑向黑暗中的灯火一样,人们聚集在一个满怀自信的人身旁,是因为他是人们生活中的明灯,为人们引路导航,带领人们在光明希望的生活海洋上乘风破浪。
“如果有一天这个人远离人们的视线,离开人们的生活时,一切又将重新陷入混沌和黑暗。唯有当人们在心中默默缅怀他,回忆起他坚信不疑、慷慨激昂、鼓舞人心的教导时,生活才仿佛再次被影像里的光芒点亮。
“一个人如果容忍或纵容违背公平原则,没有道德是非观念,他也不会受到有益的影响。
“如果他对一切都无法作出客观公正的理性判断,他怎么知道自己追求的就是正确的,自己的信仰就是神圣的呢?他又如何劝导别人,如何让人对他的宣扬深信不疑呢?”
“一个缺乏客观公正态度的人,”源赖朝说,“不可能成为人类的精神领袖。
“如果他没有意识到这点,反而傲慢偏见、主观狭隘,即使他想尽办法以求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认同,他的努力也很难实现目标。即使他侥幸得到人们一时的认可,最终还是会因为自己的缺点而逐渐丧失威信,无法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楷模。
“然而,一个人如果拥有大公无私的精神,那么他的言行举止就一定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可以成功地帮他赢得人们的尊敬,给他塑造出一个人们心中杰出典范和优秀榜样的形象。
“当一个人身陷黑暗,内心困顿迷惑,无法判断公正和偏袒、无私和自私,在两条背道而驰的道路的岔路口犹豫徘徊时,他必须保持镇定,尽量不要盲目判断。当他静下心来集中精力地思考探索,直到看清了前方的道路后,才能够作出最终的决定。
“如果心中仍有不确定和疑惑时,他必须小心谨慎地行事。万一不留神而选择错误的话,将令追随者大失所望,以后将不再对他寄托信心和希望。
“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坦白承认自己的无知比冒险作出有失公平的判断是更加明智的做法。”
因此,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抱着谨慎的态度,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能给出合理的判断。很多具有影响力的人在处理问题时都常常使用这种技巧。源赖朝曾给我们讲过一个圣哲的故事,他谨慎的言行令人称道。
他告诉我们:“一个希望在人们心中拥有威信的人,如果有不依据事实妄下结论的坏习惯,迟早会彻底粉碎人们对他的信心。
“我们应该像哲学家弘一学习,他决不会像巫师一样利用人们的迷信心理,欺骗人们采用一些毫无事实根据的迷信法子来消难驱灾、祈福求吉。他压根鄙视巫师的一派胡言乱语:‘未来有可能发生某件事。但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消除厄运带来好运。’或‘你必须这样做,小心提防那些东西,才能产生好的结果。’
“但是,弘一由于拥有深邃的洞见,所以他的很多劝诫和教导也如同预言一样真实。有时当他事先告诫人们不要从事的某种行为或要避免的某种情况果真实现时,人们回想起他之前的劝告,心中就会升起敬畏。人们渐渐对他的话不再怀疑和犹豫,他在人们心中的威信和地位也不断得到提高。
“弘一对某些问题的预见精确得让人惊叹不已。他的这种能力绝非神奇的魔法或骗人的巫术,而是源自他的知识和智慧,敏锐的分析和严谨的推理,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的能力让追随者们敬仰和信服,他们也渴望像他一样拥有非凡的预见力。
“但是,如果一个人只单纯具备远见卓识,即使他能够精确地预见未来,也无法让人对他信心十足,并坚定不移地追随他。”
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必须对自己充满信心,因为信心创造奇迹。
不管什么样的人,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或是性格犹豫不决、缺乏坚定意志的人,或是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甚至对别人的精神追求不屑一顾的人,都能在一个具有感召力的精神导师影响之下,逐渐对其产生信心。当对老师的信心坚定之后,他就能够追随老师所教导的光明道路。他的一切改变都会为心灵注入信心和力量,他渐渐变得相信自己,充满信心。自信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它把人们从压抑沮丧、悲观失望的心态中解救出来,并为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
信心是一剂心灵的良药,能为人们带来最温暖、最强大的力量。信心可以让人摆脱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能力、信念和追求。虽然它不能一下子完全克服心灵软弱的阴影,有时候面对一些小事我们偶尔也会胆小怯懦,可是前方的目标已经清楚地展现在眼前,我们会无所畏惧地向着目标努力奋进。
众所周知,如果一个人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所有人都在支持鼓励他,他的内心就将爆发出无穷的力量,就如同真的有人在背后支持和鼓励他一样。
小孩子在蹒跚学步时没少摔跟头。但是,如果我们向他伸出一根手指,让他相信我们会帮助他、给予他支持,他就能够放心大胆、稳稳当当地走出好几米远,而不会摔倒在地。
一旦我们抽回手指,他就会因为失去信心,在艰难地迈出几步后就歪歪扭扭地摔在地上。
缺乏自信心、胆小如鼠的人就像这学步的孩子一样,即使拥有无限潜能,却因信心不足而止步不前。有些人独自待在家里时,一想到空荡荡的房子里只有自己一个人,孤独和恐惧就会让他坐立不安。但是,如果他想象隔壁邻居家挤满了人,这个假想就会为他软弱的心灵注入安慰,他的恐惧和不安也会大大减少。
因为他相信在遇到危险时邻居会保护他,增加了他内心的安全感。而当他认为没人会伸出援手时,恐惧感就会更强。
这种假想的保护实质上是一种幻觉,虽然它并不真实,但却能帮助人们增强信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恐惧的心情。
胆小的人宁愿找个孩子陪在身边给自己壮胆,也不愿独处。虽然他们清楚一个孩子在紧急情况下或许帮不上忙,但他所需要的只是心理安慰。
“任何我们无法控制的突发事件、经历或者感受”,源赖朝说,“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我们必须学会勇敢地面对并承受。
“疾病给人造成的影响很明显。因为病人在生病时身体十分虚弱,会诱发心灵产生更加强烈的痛苦和负面感受,并造成信心崩溃,使内心如死水般消沉无力。此时,任何建议或劝说对病人已经不能奏效。
“由于身心休戚相关,当我们的心灵承受痛苦的打击时,身体往往更容易受之影响而虚弱不堪。
“否认身体疾病和心灵痛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完全否认了身心和谐一体的联系。
“事实证明,一个成天焦虑不安、心事重重的人最容易落下严重的头痛病。
“而经常性的情绪大幅波动、急躁焦虑的性格也会大大增加罹患心脏疾病的风险。
“因此,有时候心理治疗比身体治疗更加重要,最好采用双管齐下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同时缓解病人的身心痛苦,收到很好的疗效。
“我们能够感知的一切身体以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它们的影响范围遍及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后又通过我们的影响辐射到别人身上,对更多人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有时候这些影响已经形成我们的一套惯性思维,仿佛为神经中枢打下了烙印,注定我们一生都无法逃避。
“痛苦、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给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问题。我们只有抱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以自信坚强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挑战,才有可能战胜无处不在的心理压力,把它对生活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比如,为了鼓舞病人的士气,我们应该兴奋地告诉他病情正在好转的消息。虽然我们过早就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但目的是让病人对自己产生信心,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疾病。随着信念不断加强,他的心灵几乎不再疑惑或动摇。结果,病情果真得到好转,一天天有了明显的改善。
“之后,我们仍然要持续不断地鼓励他,让他清楚康复的进展情况。直到有一天我们高兴地向他宣布:‘你已经痊愈了!’
“你看,奇迹在一点点不断的鼓励之下,随着不断强化的信心和信念而诞生!”
幕府将军继续说:
“最有效的身心治疗方法是引导病人通过自我心理暗示致力发掘心灵的潜力,培育心理的力量。把他们的注意力从对‘自我’无休止的关注转移到实现心灵追求的伟大目标上来,这样他们强烈的‘自我’意识就会慢慢减少直至完全遗忘。实际上,人们过度膨胀的‘自我’是大部分身心疾病的直接诱因。当人们身体感觉稍有不适或者生场小病时,我们的‘自我’把几乎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其中,并固执地认为疾病是天下的头等大事,其他人应该和我们一样重视和关注,不应该考虑其他任何事情。
“为了改变固执的‘自我’思维模式,应该采取完全不同的影响方法。
“我们可以营造一个轻松活跃、可以将个人注意力转移到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伟大事业上来。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私狭隘的‘自我’感觉就会逐渐淡化,病人对疾病的关注自然会渐渐减少,最后会完全忘记臆想中的病症。在这个阶段,辅助治疗的人需要密切配合,他们要用坚定的语气告诉病人康复的好消息。当他相信自己已经痊愈时,整个身心就将摆脱疾病的束缚,获得健康快乐。
“这种方法能够削弱病人心中根植的‘自我感’,让他逐渐远离自私自利、主观狭隘的思想,把追求大公无私、服务奉献的精神境界当做自己的使命,并深信自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他的信念也会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人,使臆想中的疾病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源赖朝的忠告充满智慧,我们应该铭记。他说:
“让一个人走在一条追求崇高和伟大的正义道路上,他心中将充满自信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那些性格懦弱、犹豫不决、意志薄弱的人将逐渐来到他身边,从他博大宽容、丰富高尚的心灵中汲取温暖的火焰,驱赶心灵的黑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