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发动机,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它不仅能推翻反动的上层建筑,消灭落后的生产关系,推动历史的前进,而且能教育群众、锻炼群众,并造就一大批革命的领袖。
美色的诱惑:恺撒拜倒在石榴裙下
尤利乌斯恺撒(公元前100年——公元前44年),古罗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演讲家。恺撒出身贫寒,15岁丧父,但年轻时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修辞学和诡辩学,胆识过人,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克莉奥帕特拉七世(公元前69—前30),埃及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女王。她才貌出众,聪颖机智,擅长手腕,心怀叵测,一生富有戏剧性。特别是卷入罗马共和末期的政治漩涡,同恺撒、安东尼关系密切,并伴以种种传闻逸事,使她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丽奥佩特拉是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托勒密王朝册封的君主之一。她的父亲托勒密十二世,指定他的长子托勒密和她共同执政,统治埃及。公元前51年,克丽奥佩特拉登上王位。克丽奥佩特拉在古埃及无疑是一位焦点人物,在后人的记述里,这位埃及绝世佳人凭借其倾国倾城的姿色,不但暂时保全了一个王朝,而且使强大的罗马帝国的君王纷纷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卖命。但丁、莎士比亚等都将这位传奇女人描述为“旷世的性感妖妇”;而萧伯纳也称她为“一个任性而不专情的女性”。克列奥帕特拉七世是埃及国王托勒密十二世和克列奥帕特拉五世的女儿,生于公元前69年,从小在骄奢淫靡的宫廷中长大。公元前51年其父去世,留下遗嘱指定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和她的异母兄弟托勒密十三世(公元前63~前47年)为继承人,共同执政。但他们两人因派系斗争和争夺权力而失和。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于公元前48年被逐出亚历山大里亚后,在埃及与叙利亚边界一带聚集军队,准备攻入埃及。
此时,适逢恺撒追击庞培来到埃及,对埃及的王位之争进行调停。克列奥帕特拉七世得此消息,乘船于夜间潜入亚历山大里亚,以毛毯裹身,由人抬到恺撒房门前。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突然出现于恺撒面前,使恺撒又谅又喜。她很快就成了他的情妇。而托勒密十三世却在对恺撒的亚历山大里亚战争中遭到失败,溺死于尼罗河。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依恃恺撒,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了埃及实际的统治者。而在名义上则按照埃及的传统,与另一异母兄弟托勒密十四世(约公元前59~前44年)结婚,共同统治埃及。为了取悦于悄撤,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百般逢迎,盛宴款持,陪伴他乘坐游船溯尼罗河而上,观赏风光。不久,恺撒因战事去小亚细亚,后转回罗马。其时,克列奥帕特拉七世为恺撒生下一子,取名托勒密·恺撒或恺撒里昂。
公元前45年,克列奥帕特拉七此和托勒密十四世一起应邀前往罗马,备受殊荣,住在第伯树对岸的恺撒私人宅邸。恺撒实践誓言,在罗马建造了一座祭祀其尤利乌斯族系祖先的维纳斯的神庙,还把克列奥帕特拉七世的黄金塑像竖立在女神之旁。
恺撒掌握了罗马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及宗教大权,开始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共和制进一步遭到破坏。元老院作为共和国时期的权利中心之一,曾经在社会成分和组织过程中起到调和矛盾稳定政局的作用,并使罗马成为称霸欧亚非大陆特别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强国,而此时元老院已经风光不再。
恺撒的独裁统治,引起了以秉承共和制为传统的元老院贵族的极大不满和仇视。为了维护自身岌岌可危的权力与地位,公元前44年,以布图斯和卡西约为首的元老院议员在议会刺杀了恺撒,恺撒身中23刀倒在其前政敌庞培塑像的脚下。
妙计良策:居鲁士壮大波斯王国
公元前3世纪以前,中东地区一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心,这一地区的发展沿着从城邦到地区性王国到洲际大帝国的轨迹前进,波斯帝国是上古中东诸文明的集大成者,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它的出现也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篇章的总结。它的创立者居鲁士以其一生不断的征战、征服和他对被征服者的宽容而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印记。
在公元前7世纪的伊朗高原上,生存着两个同文同种的部落群体,分别为米底和波斯。米底首先强大起来并建立了国家,并在公元前612年伙同新巴比伦王国一起灭掉了曾经不可一世的亚述帝国,波斯也成了它的附庸。
正当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正在享受着作为一个大国国王的无上权威之时,却突然被一个恶梦所震撼:他的已嫁给波斯首领的女儿将生出一个夺取自己王位、灭亡自己国家的亚洲霸主。不久,他的女儿便生出一个男婴,就是居鲁士。阿斯提阿格斯命令手下将居鲁士处死,但在一对奴隶牧人夫妇的保护下摆脱了大难,并被这对夫妇抚养成人,直至回到波斯继承首领之位。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波斯首领,并统一了波斯10个部落。刚刚获得统一的部落联盟通常具有极强的扩张性,而在一个杰出的首领领导下更是如此。居鲁士将他的第一个攻击目标对准了他的外祖父之国。公元前553年,居鲁士起义反抗米底。为了说服波斯人追随自己,他命令全体波斯人带镰刀集合,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将超过3公里见方的土地开垦出来。在完成这项任务之后,居鲁士发出第二道命令,让他们在次日沐浴更衣后集合。居鲁士宰杀了他父亲所有的绵羊、山羊和牛,并准备了酒和各种美食犒劳波斯全军。第二天,波斯人聚集在草地上,尽情饮宴。此时,居鲁士问他们是喜欢第一天的劳苦还是第二天的享乐。听到大家都选择了后者,居鲁士说:“各位波斯人啊,如果你们听我的话,就会享受无数像今日这般的幸福;如果你们不肯听我的话,那就要受到无数像昨天那样的苦役。”波斯人奉居鲁士为领袖,起兵攻打米底。
征服米底的战争持续了3年,公元前550年,居鲁士终于攻克了米底都城,历史上以这一年作为波斯帝国的建国之年,正式建立了波斯帝国。居鲁士属于波斯人的阿契美尼德家族,因此他所创立的帝国也被称为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此后的几年里,居鲁士又征服了埃兰、帕提亚、亚美尼亚等小国。当时的西亚除了米底之外,还有两河流域的新巴比伦和小亚细亚的吕底亚两个文明程度较高的大国。波斯的崛起打破了西亚的势力均衡局面,使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感到寝食难安,他拉上了一班盟友,包括小亚细亚诸城邦和希腊的斯巴达城邦等,决定“教训”一下波斯这个他眼中的暴发户,埃及也站在他的一边。公元前547年,克洛伊索斯率大军进攻波斯的卡帕多细亚,居鲁士派军援救,在波斯一方略占优势的情况下迫使克洛伊索斯退军。
在这种情况下,居鲁士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转守为攻,不给对方以喘息的机会,直逼吕底亚的心脏地带。在进攻过程中,居鲁士祭出了秘密武器——骆驼军,因为马害怕骆驼,吕底亚的骑兵很快溃败,被迫以步兵应战。波斯军队攻入吕底亚都城萨迪斯,灭掉了这个号称尚武的国家,并乘势灭掉了与吕底亚结盟的小亚希腊诸城邦。
此后一段时间,居鲁士转头向东发展,征服了中亚南部包括今阿富汗一带的地方。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将矛头指向了新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是西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当时著名的“粮仓”,但其民比较文弱怯战,历史上遭到四邻侵略远多于向外扩展。如果说与吕底亚的战争充满了惊险血腥的话,对新巴比伦王国的战争则意外顺利,一路绿灯,很快就占领了大名鼎鼎的巴比伦城。地中海东岸地区也随之归附波斯帝国。居鲁士随后将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成为"宇宙四方之王"。
面对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居鲁士没有过多地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和欲望强加于被征服地区。与他之前的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确是非常宽容的。他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宽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认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特权之外,各地旧有的法律和统治机器都被保留了下来,米底、吕底亚、巴比伦的贵族仍然保有原来的特权。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当地的神庙拜祭,安抚祭祀贵族,保护他们的特权。他最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允许被新巴比伦王国强行迁徙至巴比伦境内的犹太人返回家园,并支持他们重建被毁的耶路撒冷犹太教神庙,并因此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工具”。居鲁士以强大武力为后盾的地方宽容政策,成为波斯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被他的后继者们贯彻下去,使这个看来松散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居然延续了两百多年之久。
你争我抢:罗马三巨头的政权同盟
公元前60年,随着庞培、克拉苏以及恺撒权利的增长,元老院的存在已经成为他们行使权利的严重阻碍,出于政治目的的考虑,庞培、克拉苏和恺撒结成联盟,完全抛开元老院,史称“三头同盟”。为了巩固与庞培的关系,恺撒把自己的女儿尤莉娅嫁给庞培。这种政治联姻巩固了他们的关系,使他们互相支持,甚至使恺撒从庞培那里得到一支军队,在庞培的支持下恺撒于公元前58年担任高卢总督。荡平高卢的战争,可以说是恺撒成功的起点,恺撒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的表现。刚到高卢,恺撒仅以为数不多的军队打败由赫尔维提亚人组成的36万人的军队。获胜后,恺撒率军继续北上,罗马军队所到之处战火连绵。公元前57年进攻比尔格部族联盟,恺撒杀死6万比尔格人。公元前53年,高卢卓越的军事领袖维奎格托里克组织军队与罗马军队进行决战,恺撒分析战局后决定修建围墙围困维奎格托里克的据点阿莱西亚城。在恺撒的围困下,阿莱西亚粮草用尽,其领袖维奎格托里克请求恺撒接收城内妇孺以免她们饿毙,遭到恺撒的拒绝。后来走投无路的维奎格托里克只身来到恺撒的军营表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换取全城军民的性命。后来维奎格托里克被押解到罗马,因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处决,而请求原本十分赏识他的恺撒赐他自尽。至此,恺撒在高卢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恺撒征服高卢,对罗马的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在高卢所掠夺的财产和在征战中磨练出来的这一支精锐而且忠实的军队,为以后恺撒的军事独裁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军事保障。恺撒的胜利使元老院感到极度的恐慌,他们把恺撒看作第二个苏拉,同时也使庞培与恺撒的联盟产生裂痕。公元前54年,恺撒的女儿尤莉娅因难产去世,这就宣告了庞培与恺撒这种本身就十分脆弱的政治同盟彻底瓦解。元老院召开紧急会议,把军权授予庞培攻击恺撒的部队。这时恺撒的代言人安东尼抵达罗马,向议会澄清事实。并在元老院外的广场向罗马市民演讲,使恺撒受到罗马市民的支持与同情。这使元老院更加恐慌,于是一场新的内战开始了。
经过激战,恺撒率军横渡卢比孔河进入罗马并受到罗马市民的热烈欢迎,庞培和元老院贵族逃往希腊组织军队准备东山再起。公元前48年,恺撒在法萨鲁战役中击败庞培的军队,庞培逃往埃及。当时埃及处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之下,后来国王去世,指定女儿克里奥帕特拉为埃及国王。摄政王朴典纳废黜克里奥帕特拉立王子托勒密十二世为埃及国王。朴典纳为讨好恺撒杀死庞培,并将庞培的首级和戒指送上,愤怒的恺撒随即灭亡埃及,野心勃勃的埃及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出于政治目的与恺撒联姻。至此恺撒掌握了罗马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及宗教大权,开始了他的军事独裁统治,共和制进一步遭到破坏,这为罗马后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基础,直到后来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建立罗马奴隶制帝国。元老院作为共和国时期的权利中心之一,曾经在社会成分和组织过程中起到调和矛盾稳定政局的作用,并使罗马成为称霸欧亚非大陆特别是环地中海地区的军事强国,而此时元老院已经风光不再。“那些在共和国发展的颠峰时期构成元老院基本权力的东西,在君主制中已大部分丧失,因为它们被君主的权利所吸收。”(朱塞培·格罗索《罗马法史》中国政法大学1994年版)元老制度作为共和制的象征和堡垒,其二者是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元老院权力的丧失,标志着罗马共和国终于寿终正寝了。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西塞罗说:“共和国之火熄灭了。”身为元老院议员的西塞罗与当时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相左,他坚持共和派的共和主义主张,反对独裁专政,受到当权者的迫害,后来被安东尼杀死。但是作为罗马在这一历史转形期唯一具有代表性的政治思想人物,他在西方政治法律史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恺撒的独裁统治,引起了以秉承共和制为传统的元老院贵族的极大不满和仇视。为了维护自身岌岌可危的权力与地位,公元前44年3月15日,以布图斯和卡西约为首的元老院议员在议会刺杀了恺撒,恺撒身中23刀倒在其前政敌庞培塑像的脚下,曾经力阻恺撒赴会的嘉佩莲娜伏在她丈夫的尸体上悲痛欲绝。恺撒死后,归于和平的罗马再度陷入战乱,刺杀恺撒的元老院议员认为刺杀恺撒可以得到人民的拥护,然而事与愿违,人民随痛恨独裁,但对元老院的行径更为愤慨。刺杀恺撒的凶手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活过三年,均死于非命。布图斯和卡西约兵败自杀,战胜共和派后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相爱并回到埃及,后来在亚历山大里亚战役中被恺撒的义子和继承人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克里奥帕特拉双双自刎。恺撒的妻子嘉佩莲娜未有再婚。
恺撒的继承人屋大维结束了罗马长达15年的内乱,重新统一了罗马,并于公元前27年被封为“奥古斯都”,建立了以共和制为外衣的君主专制制度,这为罗马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从此罗马进入了奴隶制帝国时代。
上下其手:屋大维改共和制为帝制
罗马内战的结果是屋大维最终获胜并开创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当上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罗马内战的结束是罗马共和国解体和罗马帝制全面建立的标志。
公元前146年,罗马进入晚期共和国时期。这一时期罗马出现全面危机,奴隶起义风起云涌,平屏蔽词语动一浪高过一浪,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和复杂。这种危机的集中表现形式是政体危机,也就是说,由于奴隶制发展达到高峰,共和制统治形式已经过时,帝制的建立是适应奴隶制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由于罗马共和国已为元老贵族盘据垄断,改制之争阻力极大,延续甚久,流血甚多。公元前133—前121年格拉古兄弟的民主改革遭到元老贵族的猛烈击,并在失败后遭到反动贵族的疯狂屠杀。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但却揭开了罗马内战时代的序幕。元老贵族既已首先使用暴力屠杀群众,以后当会变本加厉大开杀戒,而反元老势力也会以兵戎相见,由内争转入内战。此后反元老势力仍继续改革派的传统,发出了平屏蔽词语动的号召。但反元老斗争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却不是平民要求的平分土地、维护小农之类,而是打击元老贵族、改变共和体制、建立军事独裁和皇帝统治的罗马帝国。正是在晚期罗马共和国危机重重、内部斗争不断激烈的形势下,涌现出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恺撒死后,安东尼成为恺撒派主要头目,他出兵镇压了因恺撒葬礼而引发的平民和奴隶暴动。由于安东尼领导下的恺撒派缺乏对夺权斗争的统一筹划,以“罗马散文泰斗”西塞罗为首的元老院的地位有所增强。加之这时恺撒的养子屋大维、一位年仅18岁的青年突然步入罗马政坛,也给元老院以可乘之机。屋大维是恺撒的甥孙(其姊之孙),在恺撒遗嘱中被定为继承人,得其遗产四分之三。安东尼和恺撒派的将领对这个从外地闻讯赶来奔丧的青年人相当轻视,然而屋大维却非同凡响,胆略兼备。他知道恺撒的声望和财产已成为自己的有力武器,遂大加利用,收揽人才,扩充实力,拉拢民众,居然顶住安东尼的排挤打击而自立门户,西塞罗和元老院也从此对他另眼相看,并利用他对抗安东尼。
公元前43年春,安东尼在出任高卢总督的要求遭元老院拒绝后,马上诉诸武力。他派兵抢印夺权,将原高卢总督围于穆提那城。元老院即和屋大维一起出兵解围,安东尼败退出北高卢,和恺撒派另一重要将领雷必达联合。屋大维得胜后受到元老院排挤,多次要求担任执政官皆遭拒绝,只好兵临罗马强行当上执政官。在这种情况下,屋大维、安东尼和雷必达终于在公元前43年秋结成“后三头同盟”。三方协议分治天下5年︰安东尼统治高卢,屋大维控制非洲、西西里和撒丁尼亚,雷必达得西班牙,意大利和罗马由3人共治,东方处于杀害恺撒后逃亡的共和派布鲁图斯手中,归安东尼和屋大维处置。这一分治协议由罗马公民大会予以批准,并获得“建设国家的三头”之饺,在5年内有处理国务的全权,可见共和制已名存实亡。后三头当权后立即对共和派展开大屠杀和清洗,以西塞罗为首的元老贵族几乎被斩尽杀绝。
公元前42年,安东尼和屋大维进军希腊,与布鲁图斯在腓力庇展开决战,布鲁图斯不敌自杀身亡,共和派从此永远退出了罗马政坛。公元前40年,后三头再次划分势力范围︰安东尼统治东部,屋大维统治意大利和高卢,雷必达统治北非。屋大维坐镇罗马,有近水楼台之利,逐渐和元老、骑士等上层统治分子取得妥协,又以公民领袖自居,渐渐积累了雄厚的实力。
公元前36年,屋大维肃清了庞培之子小庞培在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的势力,又解除了雷必达的军权,只为他保留大教长的虚饺,二头鼎立遂变成两雄对峙。安东尼继承了恺撒的弱点,在东方步恺撒后尘,正式与克列奥帕特拉结婚,迷恋姿色,宣称要把他治下的领土赐予克列奥帕特拉之子,这些丑闻为屋大维反对安东尼提供了最好的炮弹。公元前32年三头分治协议5年期满之时,遂变成屋大维和安东尼公开决裂的起点。屋大维以武力迫使亲安东尼的两位执政官和300名元老东逃,并让元老院和公民大会宣布安东尼为“祖国之敌”,向埃及女王宣战。罗马内战的第二阶段正式开始。
公元前31年9月,屋大维与安东尼大战于希腊的阿克兴海角。此役双方旗鼓相当,交战初期胜负难分,但督战的克列奥帕特拉却在战斗最激烈时率埃及舰队撤退回国,安东尼跟踪而去,全军遂告瓦解。阿克兴的胜利奠定了屋大维主宰帝国全境的权势,成为恺撒事业的真正继承人。公元前30年夏,屋大维进军埃及,包围亚历山大里亚,安东尼伏剑自刎,克列奥帕特拉被俘后仍想施展故技迷惑屋大维,但屋大维作为恺撒的继承人并未继承恺撒迷恋美色的弱点,克列奥帕特拉悲叹自己“无用武之地”,只好自杀。托勒密王朝灭亡,埃及被并入罗马。
罗马内战揭开了罗马历史新的一页,使罗马奴隶制从共和发展到帝制的新阶段。公元前27年,屋大维获得元老院赠予的“奥古斯都”尊号,从此以罗马帝国的诞生结束了晚期罗马共和国的内战。
与教会联盟:查理大帝建立繁荣的罗马
公元768年,查理曼(公元742年—公元814年)继任法兰克国王。公元800年,罗马教皇为查理曼加冕称帝,号称“罗马人的皇帝。”法兰克王国遂成查理曼帝国。查理大帝当政时期,西欧正处于文化荒芜的黑暗时期。查理为了培养宗教神职人员和消除统治者的愚昧无知,极力提倡教育,公元787年,查理大帝发布公告,指责各个修道院的住持目不识丁,规劝他们学习识字。公告说:“我与左右忠信深思熟虑,都认为有益的是,上帝的恩惠托付我管辖的主教管区与修道院,除了维持修道院生活的秩序、进行神圣的宗教活动外,还应当对靠上帝恩赐能够学习的人,按照他们的才能,热情地教他们学习识字。正如恪遵戒律,能使道德诚实和谐优美一样,教和学的热忱对学习经文也是同样重要的。要讨上帝喜欢的人们,不单要行为端正,也不要忘记言辞正确”([美]克伯雷选编:《外国教育史料》第103页)。
公元789年,查理大帝又发布一个公告,作为上述公告的一个补充。公告要求教会设立学校,使儿童学习阅读。在每一个修道院中或主教管区内,都要将诗篇、圣迹、诗歌、日历、文法与天主教的书籍细加删订。这个公告,被称为“中世纪教育的第一个总纲。”之后,教会迅速建立起各种类型的学校:如在主教驻地所设的主教学校、在教会所属各牧师驻地所设的村落学校,或教区学校以及文法学校、歌咏学校等。教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和天文学。“七艺”是古罗马学校的遗存,但是,中世纪“七艺”课程都披上了浓厚的宗教外衣。“文法”是“七艺”之首。当时给文法的定义是:它是一门科学,使人学会解释诗人和历史学家的作品;它是一种艺术,使人能正确地写作和说话。人文学科之本就在文法。各个基督教学校都应教文法,这是因为:第一、正确写作和讲演的艺术是通过文法而取得的。如果一个人不先学会文法,就不能理解演说词的意义和文字、音节的意思;第二、《圣经》中有各种修辞法,如寓言、迷语、比喻等。不学会这些东西就不能很好解释《圣经》。
其次是修辞。根据教师的阐述,修辞是日常生活中有效地利用世俗谈话的艺术。由此定义,修辞看来是一种世俗智慧,但它对教会教育也关系重大。因为修辞可以使任何东西的真伪显然明白。无论谁在什么时候熟悉这种艺术,就能准确地传播上帝的圣言。
第三是辩证法。辩证法是理解的科学,它能使人很好的思考、下定义、
作解释和区别真假。它不仅会而且能够使人获得知识。它使人懂得人生及其本源,通过它认识善、造物主和造物三者的来源和活动。因此,牧师应该懂得这绝妙的艺术,以便能看穿诡辩者的狡诈,拒绝其谬论。
第四是算术。算术是可以用数字测定的抽象广延的科学,是数的科学。
上帝用数创造了世界。对数无知,就难以理解《圣经》中有引伸意义或神秘意义的段落和句子。
第五是几何学。几何学解释人们所观察到的物体的形式。神与人及耶稣“三位一体”就是符合几何学的特定要求的。另外,几何学在建筑教堂和神庙方面也有用途。
第六是音乐。音乐是关于音调中被感觉的音程的科学。通过音乐,人们能以最庄严的方式举行每一礼拜仪式,并怀着纯洁的心情服从神令。所有的一切,都通过优美和谐的音乐表现出来。因此,音乐与基督教也是紧密相关的。
最后还有天文学。天文学说明天穹中星体的法则。各星体只能按照造物主所确立的方式取得各自的位置或进行运行,除非根据造物主的意愿发生奇迹般的变化,教士要努力学会天文学知识,以便确定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行路线和准确地计算时间。这不仅是为了根据事实来确定以往年代的进程,而且是为了确定复活节、其它节日和圣日,并向人们宣布节日的宗教仪式。由此可见,教会学校开设“七艺”课程,完全是为宗教服务的,而且内容非常贫乏,并夹杂着迷信、谬误和偏见。至于当时的教学方法,由于书籍奇缺,学生不能人手一册,数学多采用口授方式。教师念书中的文字,同时讲其大意,学生逐句逐段记录。教师有时也采用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
查理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致欧洲知名学者前往讲学,派人收集和抄写大量古典文献,督贵族和教会人士致力学习,这些成就被西方史家称为“加洛林王朝文艺复兴”。
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奥尔罕改制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帝国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的一支突厥人。
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这支突厥人不断迁移。最初他们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后,他的儿子奥斯曼继位。1300年,奥斯曼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家。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帝国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统治时期。为了进一步扩张,乌尔汗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当时,拜占廷帝国已经衰落,罗姆苏丹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攻占了克米底亚后,奥斯曼帝国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激战,联军被打败。联军的失败震动了欧洲各国的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的联军。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也逐渐强大起来,而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力也开始抬头。帝国内部出现了争夺王位的战争,被征服地区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
苏拉德二世在位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1430年,占领帖撒罗尼加。到穆罕默德二世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攻陷,持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奥斯曼帝国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并迁都于此,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奥斯曼国家在短短的一个世纪内,从边境的小公国发展成世界性的大帝国。它成功的原因除有利的地理环境和国际形式外,无疑应从它自身的社会政治结构的发展中去寻找。在奥斯曼国家建立初期,阿希组织曾起过不小的作用。奥斯曼国家最初几位统治者与阿希关系密切:奥斯曼贝伊是阿希的成员,其岳父是厄斯基色希尔附近阿希组织的长老;奥尔罕由阿希推上王位;穆拉德一世本人就是阿希的一位长老。阿希的支持,无疑是奥斯曼国家初期迅速发展的因素之一。阿希不仅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援,而且提供国家发展所必要的行政管理知识、经验和人才。作为加齐和边境战士,奥斯曼人在对基督徒的战争中获得了小亚许多土库曼部落的支持。但是,加齐传统在奥斯曼人中并没有发展成宗教狂热。他们并不一味采用高压政策,而是兼用怀柔策略,吸收异教徒参加自己的事业。奥斯曼国家初期最著名的几个统治家族中,就有埃弗雷诺斯奥卢和米哈尔奥卢等出生于基督徒的家族。他们对奥斯曼国家的建立和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有些是奥斯曼本部人无法取代的。
法律对梯马尔领主和农民的权利和义务作了明确的规定。梯马尔领主必须住在领地内,负责监督土地的状况、播种质量和农民的税收领主必须给农民分配份地,并不能随意剥夺其租种的权利。农民的义务是耕种土地,不能无故弃耕;要向领主交纳地租、牲口税、婚姻税、磨坊税等;给封建主运送粮食到指定的谷仓,修建房屋,甚至有义务招待领主的食宿(领主在同一农户留宿不得超过三天)。法律没有完全禁止农民停耕出走,但他应交纳停耕税并征得原封建主的同意。国家对梯马尔的领地仍实施严格的监督控制:梯马尔主人只能将领地的一小部分传给儿子;领地上的某些税收仍由政府官员为国库征收;中央政权经常调查和登记梯马尔领地和人口。
创立法国共产党:马塞尔·加香
从1918年下半年起,由于法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由于东欧、中欧革命运动的影响,法国的革命运动出现了新的高涨。工人运动明显的政治性和战斗性,是革命高涨的主要标志。1919年5月1日,举行了战后第一次“五·一”节大游行,全国有300万人参加,仅在巴黎就有50万人,他们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英勇地走上街头。政府宣布巴黎为“戒严状态”,调动军队镇压。
1919年3月初,军事当局在敖得萨枪杀了法国女共产主义者让娜·拉布勃(1879—1919),激起了士兵的公愤,军队中的革命运动由拒战转变为公开的起义。4月5日,驻在敖得萨的第72步兵团士兵起义,与那里的工人、红军战士联欢。他们高喊“布尔什维克万岁!”“打倒战争!”的口号,赶走军官,离开城市,把武器交给俄国工人。指挥部被迫放弃敖得萨。
战后法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是战后国际革命运动高涨的组成部分,它有力地支援了苏俄人民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加速了法国社会主义运动中左派的成长,促进了共产党的成立。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法国社会党内的三派,环绕着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左派主张退出第二国际,加入共产国际。法国齐美尔瓦尔德左派代表团参加了共产国际成立大会,代表亨利·吉尔波在共产国际宣言上签了字。5月8日,“重建国际关系委员会”改组为“争取参加第三国际委员会”,创办了《共产主义公报》。右派主张继续留在第二国际,坚决反对加入共产国际,反对布尔什维克党。他们参加了1919年2月成立的“伯尔尼国际”。中派站在中间立场,既反对第二国际的活动,也不参加共产国际,主张以第二国际为基础,重建一个“国际”。1920年2月25日到29日,召开了社会党的斯特拉斯堡代表大会,就加入共产国际问题展开论战。中派的主张取得胜利。大会决定派出马赛尔·加香、弗罗萨尔组成的代表团,去莫斯科进行考察,以便决定下一步的行动。
6月13日到7月底,以马赛尔·加香为首的代表团在莫斯科等地进行广泛深入的访问,应邀参加了共产国际“二大”,得到了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具体指导。他们二人在共产国际“二大”上同意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并打电报给《人道报》说:“依我们看来,参加第三国际势在必行。”
马赛尔·加香回国后,立即周游全国各地,为加入共产国际、支持苏俄展开广泛的宣传鼓动。社会党的各省总支部,大多数拥护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
1920年12月25日,图尔代表大会(即社会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正式开幕。出席代表285人,代表了4575个单位。大会的中心任务是最终解决加入共产国际问题。会上,三派代表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左派坚决主张接受《二十一条》,加入共产国际。右派坚决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竭力否定十月革命的国际意义。勃鲁姆预先声明不承认最后的表决,拒绝服从多数。他认为参加第三国际是违背“传统的社会主义”。中派的主要代表龙格已经撕破了“中间派”的外衣,公开反对第三国际,攻击苏俄革命说:莫斯科所推荐的“外科手术”是“致党于死命的,是极可诅咒的”。
1920年12月28日,共产国际代表、德国共产党人克拉拉·蔡特金秘密地来到会场,受到大会的热烈欢迎。她在讲话中强调指出:只有用革命斗争才能夺取政权。她主张要与改良主义者、中派和社会爱国主义者决裂。29日,会议主席特罗凯宣读了季诺维也夫以共产国际名义发给大会的电报,指出要开除中派分子龙格、保罗—富尔一伙,认为“他们是资产阶级影响在无产阶级中的忠实代理人……共产国际与他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季诺维也夫的电报引起了各派激烈的争论,分裂已经不可避免。29日晚上9时,大会进行表决,赞成立即加入共产国际的计3208票(占67.8%)、反对加入的计1022票(占21.6%)、弃权的397票(占8.3%)。由马赛尔·加香为首的社会党多数派组成法国共产党。代表们高唱《国际歌》,表示庆贺。大会选举弗罗萨尔为总书记,马赛尔·加香为《人道报》领导人。法国共产党正式宣告成立。反对加入共产国际的少数派,宣布脱离党的代表大会。次日,在勃鲁姆建议下,在市政厅开会,保持原有党的名称法国社会党。
法共的成立是战后法国革命运动的重要成就,是第三国际在法国的一个重大胜利。
德意志民族统一:闵采尔领导的国农民起义
1522年,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分裂,农民和城市平民坚决要求在消除教皇剥削的同时,也消除一些世俗剥削,特别是封建分裂割据统治。在他们的推动下,爆发了德意志农民战争。
16世纪德意志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首先表现为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然而波及德意志大部分地区,三分之二农民卷入的农民战争则使这场革命达到了顶点。当时,欧洲大多数国家的农民斗争都还处于一种萌芽状态,只有在德意志,托马斯·闵采尔领导的农民战争已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要求国家统一的革命斗争的“主力军”。
农民战争领袖托马斯·闵采尔(约1490-1525)生于哈茨的斯托尔堡。曾就学于莱比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获文学硕士和神学博士学位。精通拉丁文、希腊文、希伯来文。先后任见习神甫、神甫、修道院长和中学教师。
闵采尔中学时曾组织秘密团体,反对封建诸侯和天主教会。宗教改革运动初期,他赞同马丁·路德的主张,积极宣传新教教义,但比路德激进。随着斗争的深化,路德倒向诸侯后,闵采尔逐渐与路德分道扬镳。1521年11月,闵采尔发表《布拉格宣言》,提出与路德不同的宗教和政治主张。他呼吁上帝的“特选子民”不要一味死背圣经和“祈祷哑巴上帝”,而“要祈祷活的、会说话的上帝”,以免受骗。他在《宣言》中还声称:“我正在磨快镰刀,准备收割”,准备为“至高无上的真理”而斗争。这实际上是号召人们用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变革。他认为,“在普通人掌权的国家里,根据基督爱的要求,谁也不能高于别人,每人都是自由的,一切财产应当公有。”闵采尔想要建立的是一个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国家政权的一种理想社会。他的理想虽然带有空想的性质,脱离社会实际,但为德意志人民的反封建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1524年,闵采尔奔走于图林根、萨克森等地区,从事革命宣传活动,发动组织农民准备举行全德武装起义。在闵采尔的影响下,南德意志地区成为农民战争的策源地。
1524年6月底,南德施蒂林根伯爵领地上的农民首先举起义旗,并迅速传播到德意志大部分地区,导致了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
施蒂林根的1000多农民军在汉斯·米勒的指挥下占领了瓦尔茨胡特。不久,农民军几乎控制了整个士瓦本地区,人数扩大到数万人。起义农民提出许多纲领性条款,其中较主要的是《书简》和《十二条款》。由闵采尔门徒制订的《书简》,主张“尽可能不动干戈,避免流血”,但如果办不到时,只好使用暴力,用暴力对付压迫人民的宫廷、教堂,处死压迫者和叛徒。《书简》是农民战争中最激进的纲领。1525年3月制定的《十二条款》,要求减轻封建剥削,改善农民的政治、经济地位,强调“友爱、和平、忍耐与和谐”,而不是消灭封建制度。《十二条款》是农民军中温和派的纲领,表明士瓦本农民军中占优势的是温和派,闵采尔的激进派虽然是核心和骨干,但居少数派。这一状况给了封建统治者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农民军内部的弱点,施展拉拢、分化、离间等手段于4月初将农民军主力击溃。
1525年3月末,弗兰肯的农民起义,以诺德林根、安斯巴赫、洛腾堡、维尔茨堡、班堡和比尔德豪森6个地区为中心,形成了6支农民军。弗兰肯的农民起义规模最大,斗争最激烈。他们占领了数百个城堡和寺院,惩办了许多农民痛恨的封建主。但是,弗兰肯的起义者成份复杂,没有统一的指挥、统一的纲领、统一的斗争目标。据史料记载,起义者们曾提出了300多个不同的纲领。加上领导权大多为市民和骑士所控制,很快遭到诸侯军队的镇压。1525年6月初,弗兰肯的最后一支农民军——维尔茨堡的农民军被解除武装。
农民战争的第三个中心地区是图林根和萨克森。这里是宗教改革发源地,也是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的主要活动地区。1525年3月17日米尔豪森的平民集团和市民推翻城市贵族议会,选出实际上由闵采尔领导的“永久议会”。1525年4月底,德意志的封建诸侯拼凑了一支军队前去镇压。闵采尔亲自组织了一支8000人的农民武装迎敌。但由于缺乏武器和训练,闵采尔本人也缺乏军事斗争经验,未能抵挡住诸侯军队的进攻。5月16日,农民军被击溃,3000多起义者惨遭杀害,闵采尔受伤被俘,同年5月27日被杀害。
农民起义的失败基本上宣告了德意志农民战争陷入低潮。但这场农民战争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对德意志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世界的进步:尼德兰革命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
尼德兰革命,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尼德兰”意为低地,指中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历史地区(今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的东北部),由17个省组成,其中北部各省有:荷兰、泽兰、弗里斯兰等,南部各省有:佛兰德、卢森堡、阿图瓦等。该地区于1556年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所统治。自16世纪以来,尼德兰城乡资本主义有相当发展。北方以荷兰、泽兰两省的工商业最为发达,毛织业、麻织业、造船业极负盛名,航海业和渔业的水平相当高。阿姆斯特丹等城市出现大规模的、集中的手工工场。农村中的大部土地掌握在大富商手中。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联系很少。南方诸省的手工工场也有广泛发展。在农村,资本主义农场的经营形式也出现了。安特卫普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之一。但南方诸省在经济上与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有密切联系。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北方的贵族阶级逐渐与资产阶级接近,变为新贵族。市民阶级也在急剧分化。西班牙统治者查理一世和腓力二世及其控制的天主教会推行专制主义,任意破坏尼德兰各省区和城市的特权,勒索大量捐税;设立宗教裁判所,残酷迫害新教徒。这一政策严重地束缚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
16世纪60年代初,加尔文宗新教徒多次举行反对天主教会的武装暴动。1565年荷兰省督威廉一世(奥伦治的)组织“贵族同盟”,次年4月向西班牙驻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呈递请愿书,提出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等项要求。这说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再也无法忍受西班牙的统治。尼德兰革命形势成熟。
1566年8月爆发反对天主教会的圣像破坏运动。同年10月参加起义者达数万人。后由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同盟的动摇、妥协,1657年春运动遭镇压。同年8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派阿尔法为尼德兰总督。阿尔发设“调查骚乱委员会”,血腥镇压尼德兰革命者,并推行新的税制。尼德兰人民在南方密林中,组成“森林乞丐”游击队;在北方沿海,组成“海上乞丐”游击队,英勇反抗西班牙的暴政。
1572年北方各省举行大起义,解放了荷兰、泽兰两省的大部。同年8月威廉一世(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革命形势也日趋高涨。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8日,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南北统一,共同反对西班牙的统治。慑于革命的不断深入,在西班牙增兵的情况下,西南几省贵族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阿拉斯同盟,宣布承认腓力二世对尼德兰的主权,天主教神圣不可侵犯。北方7省和南方部分城市为对抗西南几省贵族的背叛,于同年1月6日结成乌得勒支同盟,规定建立统一的军队,采取统一的税率、币制和度量衡制,制定共同的军事、外交政策。同盟促使北方7省完全摆脱西班牙的统治,为联省共和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1581年由北方各省代表组成的三级会议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正式成立联省共和国。由于荷兰省在联省中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最重要,因此亦称荷兰共和国。简称荷兰。随后,荷兰在军事和外交上取得反西班牙斗争的胜利。1609年1月9日,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在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尼德兰革命在北方获得完全胜利。
这场革命以加尔文教为旗帜,以城市平民为斗争的主力,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专制统治,在欧洲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在尼德兰北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学成治国:彼得大帝大刀阔斧的改革
彼得于1672年生于莫斯科。他是沙皇亚历克西斯和他的第二个妻子维塔利尔·纳利什基娜的独生子。彼得不到4岁父亲就去世了。因为亚历克西斯的第一妻子还为他生了13个孩子,所以就王位的继承人问题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殊死斗争。有一次他为了保全性命不得不逃亡。彼得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公主(《鹿鼎记》中苏菲亚公主的原型)做了几年摄政王,直到1689年才被免去摄政王位。从此彼得的地位才真正得到了稳固。
1689年的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几乎所有的方面都比西欧落后几百年。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1698年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从而揭开了一系列改革的序幕。这些改革主要是在与瑞典进行北方战争的背景下施行的。
在军事方面,彼得实行义务兵役制,引进国外新式武器和战略技术,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在经济方面,彼得大力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允许企业主买进整村的农奴到工厂做工,批准外国人在俄国开办工厂。为了鼓励西方工艺和技术的引进,他把许多西方技术人员带入俄国,还派遣许多年轻的俄国人到东欧去学习。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工作效率。剥夺贵族领主杜马会议的职能,代之以参政院,下设11个委员会(实际上相当于西方国家的“部”)负责具体工作;罢黜大教长,代之以宗教院,使教会成为国家政权的一部分;划分行政区域,将全国分为50个省。彼得还颁布了一个“职能表”,将文武官员分成14个不同的等级,所有的官员不管门第出身,都要从最低一级做起,靠功绩晋升。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也主张实行西方化。他颁布法令,规定人人都不得蓄胡子(虽然他后来对此项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宫廷人员必须穿西装,鼓励吸烟和喝咖啡。虽然他制订的政策有许多在当时遭到了强烈的反对,但是这些政策带来了长期的影响:俄国这个由贵族阶级统治的国家最终在很多方面都实行了西方的风俗和文化。
彼得认为俄国正教会是一股落后的、反动的势力。彼得成功地对正教会实行了部分改组,并在很大的程度上获得了对它的控制。彼得在俄国创办非宗教学校,鼓励发展科学。他还引进了儒略历,并使俄文字母现代化。在他的统治期间,俄国创办了第一家报纸。
俄国国家现代化和西方化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改革。彼得整个在位期间都鼓励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在他的统治下,城镇的规模扩大了,资产阶级在数量上有了增长,扩大了影响。
除了所有这些内务改革外,彼得还对外交政策实行改革,这对未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领导下,俄国在南部与土耳其交战,在北部与瑞典交战。与土耳其初战告捷,于1696年攻克了亚速港,从而在某方面来说给俄国开辟了通往黑海之路。但是在他的统治晚期,土耳其在战斗中占了上风,1711年他被迫把亚速港交还给土耳其。
同瑞典作战俄国人初战失利,但赢得了最终的胜利。1700年,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结盟同瑞典展开了一场战争,当时瑞典是一个主要的军事强国(波兰后来也对瑞典宣战)。1700年俄军在纳尔瓦战役中失败。这次战役之后,瑞典国王就把注意力转向其他敌人。与此同时,彼得重建俄国军队。瑞典和俄国再次交战,1707年瑞典军队在波尔塔瓦彻底失败。
俄国通过战争吞并的领土大体上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芬兰附近的一片重要领土。虽然征服的领土并不很大但却很重要,因为它给俄国提供了巴尔干海上的一个出口,因而提供了一个“瞭望欧洲的窗口”。彼得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曾称列宁格勒)。1721年他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圣彼得堡。从此,圣彼得堡就成了俄国与西欧交往的主要地点。
彼得的意义就在于他能够先于认识到使国家西方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性。由于彼得的远见卓识,俄国虽然在他登基前还十分落后,但是却有能力远远地超过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人。他的先见之明使历史发生了变化,改变了方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