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任我行: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
马可·波罗(MarcoPolo,1254—1324),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也是旅行世家。他的父亲尼科洛和叔叔马泰奥都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径中东,历时四年多来到中国,在中国游历了17年。回国后出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又名《马可·波罗行纪》、《东方闻见录》)。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马可·波罗游记》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州,福州,泉州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游记》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游记》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马可·波罗小时候,他的父亲和叔叔到东方经商,来到元大都(今天的北京)并朝见过蒙古帝国的忽必烈大汗,还带回了大汗给罗马教皇的信。他们回家后,小马可·波罗天天缠着他们讲东方旅行的故事。这些故事引起了小马可·波罗的浓厚兴趣,使他下定决心要跟父亲和叔叔到中国去。
1271年,马可·波罗17岁时,父亲和叔叔拿着教皇的复信和礼品,带领马可·波罗与十几位旅伴一起向东方进发了。他们从威尼斯进入地中海,然后横渡黑海,经过两河流域来到中东古城巴格达,从这里到波斯湾的出海口霍尔木兹就可以乘船直驶中国了。然而,这时却发生了意外事件。当他们在一个镇上掏钱买东西时,被强盗盯上了,这伙强盗乘他们晚上睡觉时抓住了他们,并把他们分别关押起来。半夜里,马可·波罗和父亲逃了出来。当他们找来救兵时,强盗早已离开,除了叔叔之外,别的旅伴也不知去向了。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来到霍尔术兹,一直等了两个月,也没遇上去中国的船只,只好改走陆路。这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是让最有雄心的旅行家也望而却步的路。他们从霍尔木兹向东,越过荒凉恐怖的伊朗沙漠,跨过险峻寒冷的帕米尔高原,一路上跋山涉水,克服了疾病、饥渴的困扰,躲开了强盗、猛兽的侵袭,终于来到了中国新疆。
一到这里,马可·波罗的眼睛便被吸引住了。美丽繁华的喀什、盛产美玉的和田,还有处处花香扑鼻的果园,马可他们继续向东,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来到古城敦煌,瞻仰了举世闻名的佛像雕刻和壁画。接着,他们经玉门关见到了万里长城。最后穿过河西走廊,终于到达了上都——元朝的北部都城。这时已是1275年的夏天,距他们离开祖国已经过了四个寒暑了!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向忽必烈大汗呈上了教皇的信件和礼物,并向大汗介绍了马可·波罗。大汗非常赏识年轻聪明的马可·波罗,特意请他们进宫讲述沿途的见闻,并携他们同返大都,后来还留他们在元朝当官任职。聪明的马可·波罗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他借奉大汗之命巡视各地的机会,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他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以及北京等地,还出使过越南、缅甸、苏门答腊。他每到一处,总要详细地考察当地的风俗、地理、人情。在回到大都后,又详细地向忽必烈大汗进行了汇报。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盛昌明;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宠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
17年很快就过去了,马可·波罗越来越想家。1292年春天,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大汗委托,护送一位蒙古公主到波斯成婚。他们趁机向大汗提出回国的请求。大汗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1295年末,他们三人终于回到了阔别二十四载的亲人身边。他们从中国回来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威尼斯,他们的见闻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他们从东方带回的无数奇珍异宝,一夜之间使他们成了威尼斯的巨富。1298年,马可·波罗参加了威尼斯与热那亚的战争,9月7日不幸被俘。在狱中他遇到了作家鲁思梯谦,于是便有了马可·波罗口述、鲁思梯谦记录的《马可·波罗游记》。
第一个发现好望角的人:托马缪·迪亚士
南非大地上很早就生存着一股股游猎部族。就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土著黑人年复一年以缓慢的节奏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则息的农牧生活时,一支来自葡萄牙的船队正在非洲西海岸边的狂涛中奋力挣扎着驶向好望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约1450~1500年)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再次踏上远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先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先到加纳的埃尔米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业的卢得瑞次。船队在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前行,数次请求返航。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船队被暴裹挟着在大洋中飘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尚无清醒意识的迪亚士命令船队掉转船头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但船队在连续航行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此时,迪亚上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即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迪亚士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感慨万千的迪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再率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当年11月27日,达·伽马的船队再次绕过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驶抵印度西海岸重镇卡利库特。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达·伽马约于1499年9月1日前后返回里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顽强的迪亚士不期然而然地揭开了好望角神秘的面纱,他的名字也永远与好望角连在一起。葡萄牙诗人卡蒙恩斯在其优美的叙事长诗《鲁西亚德》中,讲述了好望角神奇的传说:古希腊时,硕大无朋的亚当阿斯特伙同其他99个巨人图谋反抗诸神,试图用风暴攻取奥林匹斯山,但被在诸神面前的赫尔克勒斯和沃尔坎所打败。作为永久的惩罚,巨人们被流放到世界尽头,埋葬在火山群峰之下。亚当阿斯特的身体化为峥峥山岳,形成了好望角,开普敦北面的桌山是他制造风暴和雷电的作坊,好望角周围海域上怒号的狂风和肆虐的雷暴是他不断巡游的魂灵。对敢于在这一海域搅扰他的人,他会咆哮着施以可怕的报复。迪亚士首先闯人了亚当阿斯特的禁地,亚当阿斯特自然不会忘记对他施行报复。1500年5月,在随卡布拉尔率领的庞大船队再次远航印度的旅途中,迪亚士在好望角附近的一场风暴中葬身大洋。
好望角的发现,促使许多欧洲国家把扩张的目光转向东方。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船队都先后经过这里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菲律宾和中国。
165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掠取好望角的主权,并在现今的开普敦建立居民点,专为本国和其他国家过往的船队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检修服务。19世纪初,在海外已攫取大量殖民地的英国人看到掌握好望角制海权的重要性,遂侵入南非将荷兰人取而代之。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条航路的作用虽有所减弱,但仍然是欧亚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轮还必须从这里绕道。据在好望角的南非人士讲,现在每年仍有三、四万艘巨轮通过好望角。西欧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粮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过这里运输。
暴利驱使下的航海家:征服印度洋航线的达·伽马
瓦斯科·达·伽马(约1469年—1524年)这位葡萄牙航海船长,是第一个从海上去印度游历的欧洲人。
在15世纪早期,航海家亨利船舶学校就已经在葡萄牙教授了非洲沿海的相关地理知识。在1460年代,葡萄牙航海家的目标渐渐转为绕行非洲南端后抵达印度,并获得印度产品的贸易机会。当时陆上的贸易路线花费昂贵而且非常不安全。
达·伽马出生在葡萄牙的港口城市锡尼什,他在快要10岁的时候就拟定了长期航海的计划,当时著名航海家迪亚士已经从非洲的好望角海线返回,并探索过附近的鱼河。而迪亚士曾由印度往非洲的海在线探险,留下了短程的航海纪录。
达·伽马的父亲曾获得了这些航海的纪录,并有心计划连起这一道海路,却在出发前逝世。1497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选派达·伽马率领一支远征队,去寻找通往印度的海上航线。葡萄牙渴望控制与东方颇有价值的贸易。在1497年7月8日驾驶了4艘船启程。由葡萄牙里斯本往非洲的黄金海岸航行。
1497年12月16日,达伽马的船队通过了鱼河,进入了在欧洲航海纪录上仍是空白的水域(东非沿岸),于是达伽马将接下来探索的区域称为Natal(当时已近圣诞节,Natal是葡萄牙语的圣诞节之意,另可译为「新生」)。1月时,他们抵达了今日莫桑比克的所在地,在1498年,当地属于阿拉伯的疆土,也是印度洋海上贸易网的一部份。
达·伽马在马林迪雇用了当地舵手,1498年5月20日,远航到了印度西南部的卡里卡特。(卡里卡特也就是今日印度西部港市「科泽科德」的旧称)。他在当地与地方统治者SamoothriRaja(英语是Zamorin)进行从阿拉伯运来的贸易路线协谈时,起了一些剧烈冲突。最后达·伽马让步,以一封模拟两可的海路权信件为协谈条件,并拒绝留下他船上的物品做为抵押。他留下了几位葡萄牙水手在当地,做为日后贸易的联络人。
1499年9月,达伽马回到了葡萄牙,由于他突破了葡萄牙在80年来一直期盼的海线拓展,使他受到奖励并成为了一位富商,并被赐尊称为“印度洋上的海军上将”,1502年2月12日,他率领20艘军舰再度出发,准备用葡萄牙的军事力量来巩固这一条新开的海路。达·伽马率领着20艘军舰,在东非海岸摧毁了Kilwa港附近富有的阿拉伯部落,并强迫他们献上贡品和学习葡萄牙语。他也在阿拉伯商船中打劫,最后抵达印度卡里卡特时,他的船队已扩编到29艘,很快的征服了该地,并略夺了大量的贵重商品,达·伽马以商品做为和平的条件,在返回葡萄牙时,载满了贵重的印度货物,并买下了原先属于皇室的许多土地。
1524年,达·伽马在印度已有“武力至上的问题调停者”的可怕称呼,他派遣了更多军舰到东非和西印度,企图替换当地的无能统治者,并取得他的葡萄牙领地。但达·伽马抵达印度卡里卡特不久后就过逝了,他被火化后埋在印度的圣弗朗西斯教堂,1539年才被运回葡萄牙,重葬在维第格拉。
达伽马是在航海家亨利之后唯一成功开拓葡萄牙海上贸易的探险家,除了他首先连起非洲与亚洲的航线,他对于政治和战争的精明也使得葡萄牙取得海上贸易角头的地位。
美洲的第一个欧洲殖民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约公元1451年~公元1506年),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一个纺织工人家庭。青年时代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向往东方的富庶。1474~1475年在热那亚的船队工作。1476年移居葡萄牙里斯本,后到马德拉群岛和圣港岛,从事航海生涯,先后航行至英国、冰岛和几内亚等地。他刻苦学习天文、地理,受P.德埃利地理著作《世界图志》和意大利地理学者P.托斯卡内利影响,深信“地圆说”,想寻找一条从西方通向印度、中国和日本的新航线,并草拟了从欧洲西行至东方的航海计划。
约在1484年,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提出他的航海计划,寻求财政支持,未成功。1485年移居西班牙,向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求助。1492年4月,他的计划终为西班牙国王所接受,同他签订航海协议,授予海上大将称号,任命他为所发现的岛屿和陆地的总督,准其从这些地方的产品和投资所得中抽取一定收入,并答应给予必要的财政和物质支持。
第一次航行(1492~1493)1492年8月3日,哥伦布携带西班牙王室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圣玛丽亚”号、“平塔”号和“尼尼亚”号3艘船、船员90人,从西班牙西南海岸的帕洛斯港启航,经加那利群岛西驶,历尽艰险,终于在10月12日发现巴哈马群岛中的瓜纳阿尼岛(即今华特林岛。当时哥伦布把这个岛定名为圣萨瓦尔多,即基督教“救世主”之意)。接着发现古巴的东北海岸。继转东航,又发现海地岛,并称之为“埃斯帕尼奥拉”意为“小西班牙”。他在海地岛寻找黄金,筑纳维达德堡,派人驻守,旋即返航。1493年4月15日返抵帕洛斯。
第二次航行(1493~1496)1493年9月25日,他在西班牙国王资助下,怀着在新发现地区殖民和寻找黄金的目的,率领约1500人分乘17艘船只,满载牲畜、农具、种子和粮食,从加的斯出发,第二次前往美洲。11月3日发现多米尼加岛,接着又发现瓜德罗普岛和波多黎各等岛,然后驶抵海地岛。因纳维达德堡已为当地印第安人夷平,于是另筑伊莎贝拉堡,建立西班牙在美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印第安人被课以黄金重税,或被驱使到金矿从事奴隶劳动,有的被捕捉运回欧洲贩卖。1496年,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其弟B.哥伦布留在海地岛,另建圣多明各城作为西班牙新的殖民据点。
第三次航行(1498~1500)1498年5月30日,哥伦布率领由6艘船只和200人组成的船队,分两组从圣卢卡尔启锚,3只船直驶海地岛,另3只船由哥伦布率领,经佛得角群岛向西航行,于8月1日发现特立尼达岛。8月5日在委内瑞拉帕里亚半岛登陆,第一次踏上南美大陆。8月31日返回圣多明各。海地岛西班牙人互相倾轧,争权夺利,他实行委托监护制进行安抚,仍不能稳定局势。1500年9月,哥伦布连同他的两个弟弟被强行押回西班牙。哥伦布后虽获释,却失去统辖其所发现土地的权力。
第四次航行(1502~1504)1502年5月9日,哥伦布率领4艘船只和约150人从加的斯出发,企图在古巴和帕里亚半岛之间的海面上尽快找到通往“印度”的航道。1502年6月15日,发现马提尼克岛,然后沿海地岛南海岸西行,过牙买加向中美洲进发,再沿洪都拉斯南驶,越尼加拉瓜和哥斯达黎加,最后抵巴拿马的达连湾。因无西行航道,只得于1503年6月折回牙买加岛,经圣多明各于1504年11月7日回到西班牙圣卢卡尔。他请求西班牙国王给予他应得的财富和统治新大陆权力,未能如愿。
1506年5月20日,在贫病交加中死于巴利亚多利德。直到去世时哥伦布还以为他发现的陆地是印度。死后留下的航海日记和信件,是研究航行美洲的重要史料。
哥伦布处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商业资本主义发展和封建制度瓦解的转变时期,他对美洲的发现顺应了欧洲资产阶级掠夺新财富、发展邮本主义的迫切要求。美洲的发现和殖民,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金银流入欧洲,扩大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崩溃。同时,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后,在拉丁美洲建立起殖民奴役制度,给印第安人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亚美利哥:命名新大陆的人
亚美利哥(Vespucius,Americus)意大利航海家。1454年3月生于佛罗伦萨;1512年2月22日卒于西班牙塞维利亚。亚美利哥的的父亲是一个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工作的公证人,经常被派到西班牙办事。哥伦布的远航震撼了世界,人们都以为这次航行到达了亚洲,但却没有看到亚洲的财富和文明。1497年至1504年间,亚美利哥为了弄清这一总问题,参加了去大西洋西岸的航行。亚美利哥此行并未获得任何带有根本性的具体发现,但他却做了一件更重要的事情。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哥伦布一直到临终前还自以为到达了亚洲,而亚美利哥则认为这是不可能的。这块新的陆地向南方延伸太远。1504年亚美利哥断言,这块新陆地不是亚洲,而是一块前人们从不知道的新大陆。而这块新大陆和亚洲之间,一定还有一个大洋。
1499年,亚美利哥随同葡萄牙人奥赫达率领的船队从海上驶往印度,他们沿着哥伦布所走过的航路向前航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美洲大陆。亚美利哥对南美洲东北部沿岸作了详细考察,并编制了最新地图。1507年,他的《海上旅行故事集》一书问世,引起了全世界的轰动。在这本书中,引人入胜地叙述了“发现”新大陆的经过,并对大陆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和渲染。亚美利哥向世界宣布了新大陆的概念,一下子冲跨了中世纪西方地理学的绝对权威普多列米制定的地球结构体系。于是,法国几个学者便修改和补充了普多列米的名著《宇宙学》,并以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以表彰他对人类认识世界所做的杰出贡献。新《宇宙学》一书出版后,根据书中的材料,在地图上也加上了新大陆——亚美利哥洲。后来,依照其他大洲的名称构词形式,“亚美利哥”又改成“亚美利加”。起初,这一名字仅指南美洲,到1541年麦卡托的地图上,北美洲也算美洲的一部分了。
“亚美利加洲”在西半球。位于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北濒北冰洋,南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其附近许多岛屿组成。巴拿马运河一般作为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在政治地理上则把墨西哥、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统称为拉丁美洲,北美洲仅指加拿大、美国、格陵兰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岛、百慕大群岛。面积4,2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6.47亿(1983)。欧洲移民后代、印欧混血种人、黑白混血种人占多数,还有黑人、日本人、华人和原居民印第安人、因纽特(爱斯基摩)人等。大陆从东向西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东部是久经侵蚀的山地和高原,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西部为年轻的高峻山地,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是全洲最高点。山脉逼近海岸,沿海平原狭窄;东西部之间是广阔的大平原,北美中部大平原和亚马孙平原都是世界上著名的平原。主要河流有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等;北美洲还有世界最大淡水湖群——五大湖。跨有不同的气候带:北美大部分属亚寒带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有面积辽阔的针叶林和大草原;中美和南美北部主要属热带气候,有广大的热带雨林和热带稀树干草原。南美南部则属温带气候。地下资源十分丰富,煤、铁、石油,铜、镍等有色金属均占世界重要地位。十五世纪末以来,西、葡、英、法等国进行探测和殖民。1776年美国宣布独立。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也相继独立。
巴尔波亚:第一个看见太平洋的欧洲人
1513年9月1日,西班牙王国冒险家巴尔波亚率队乘船离开圣玛利亚·安提瓜据点去寻找“西方的海”。他们在印第安向导的指引下,向西行使了约150公里后,到了巴拿马地峡东部较窄处。9月6日登陆,开始向西横穿地峡。陆上远征探险队包括190名西班牙人(其中原奥赫达的部下皮萨罗也随队前往)和数百名印第安人。在丛林中,探险队与当地印第安人发生激战并获胜。于是继续前进,但道路坎坷,自然环境恶劣,一些西班牙人因为染上了丛林热而死去,故而前进速度缓慢,三星期内仅仅走了45英里。9月24日,探险队击退了上千丛林印第安人的进攻,在夸雷夸人村落里缴获了一些食品。9月25日,探险队前行至一座陡峭的山峰之下,巴尔波亚登上山去,果然发现了西南方的大海,他把这片新发现的海洋命名为南海(即太平洋,因为那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它有多宽多大,而且也缺乏区别海与洋的概念)。随后,探险队继续南下,9月29日到达巴拿马湾的圣米格尔湾。巴尔波亚趟进水里举行了占有仪式,宣布以西班牙国王的名义占有了南部这些海洋、陆地、海岸、海湾和岛屿。探险队还做了独木舟在海湾航行,发现了珍珠丰富的渔场,并沿海岸考察了圣米格尔半岛。然后又横穿地峡,
1514年1月初,远征探险队回到了圣玛利亚·安提瓜据点。巴尔波亚向西班牙政府送回了发现大南海的报告和包括宝石、珍珠和黄金在内的所获得财物的五分之一。这样,西班牙政府宽恕了巴尔波亚,并提升他为南海、巴拿马和科伊瓦总督。巴尔波亚发现大南海是意义比较重大的地理发现。此前,欧洲人在西半球的地理发现都是属于美洲的东海岸,而巴尔波亚首次横穿美洲大陆中部的巴拿马地峡,到达美洲西海岸,发现了欧洲人前所未知,东方人和印第安人前所未识的太平洋。发现大南海为而后麦哲伦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另外,这次重大的地理发现是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欧人首次通过陆上跋涉探险来完成的,这也为其他探险家指明了另一条成功的路径。
在殖民史上,这次发现则为征服印加帝国开辟了通道。不过,巴尔波亚本人当时也没有明白他们的发现所产生的重要性,他以为巴拿马地峡就是马来半岛,向西横渡大南海便可以到达印度了。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成功后,大南海的基本情况和巴尔波亚的发现所产生的真正意义才被世人所认知。而发现大南海也使当时的欧洲人相信,盛产香料等东方特产的亚洲就在大南海的对面,距离新大陆并不遥远,如果能找到一条沟通大西洋和大南海的海峡或者南美大陆的尽头,就可以直接到达东方。于是,寻找这条海峡或南美尽头并开辟往西到达东方的新航路,成了很多西欧航海家所努力的目标。
麦哲伦环游地球: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麦哲伦1480年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破落的骑士家庭。10岁左右进入王宫服役,充当王后的侍从。16岁时进入葡萄牙国家航海事务厅,因而熟悉了航海事务的各项工作。
那时哥伦布已经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也从印度返航并带回了巨大的东方财富。怀着对东方财富和远洋探险的向往,麦哲伦1505年参加了海外远征队,从此开始了远洋探航的生涯。在这次远征印度、马六甲、马来群岛的过程中,为了与阿拉伯人争夺贸易地盘、取得亚洲南部海洋的霸权,远征队与阿拉伯商人和沿途的居民打过几仗,麦哲伦因而也三度负伤。
麦哲伦伤愈后,在返回葡萄牙的途中船只触礁。在大家心灰意冷之际,麦哲伦挺身而出,带领幸存的海员克服重重的困难,直到得到援救。由于这次事件,麦哲伦被提升为船长,被留在了印度。此后,麦哲伦在印度和东南亚一带参加了殖民战争,并在这一带进行了探索和游历
他从实地了解到在东南亚群岛的东面是一片汪洋大海。他坚信地球是圆形的,并猜测在这片大海的东面,肯定是哥伦布发现的美洲大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次环球探航。1513年麦哲伦回到葡萄牙。他一再请求国王允许他组织船队进行环球探险,然而国王却不理睬他,绝望的麦哲伦只好在1517年离开祖国,投奔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要塞司令。要塞司令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和魄力,不仅把女儿嫁给他,还向西班牙国王举荐了他。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的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的批准,与他签署了远洋探航协定。
按照协定,麦哲伦被任命为探险队的首领,所率船队的船只由国家提供,航海费用由国家负担。探险过程发现的任何土地,全部归国王所有,麦哲伦充任总督,新发现的土地的全部收入的二十分之一归麦哲伦所有。为了监督麦哲伦,国王又派了皇室成员作为船队的副手。
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一支由200多人、5艘船只组成的浩浩荡荡的船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港口出发,开始了环球远洋探航。经过两个多月的海洋飘泊船队,越过大西洋来到巴西海岸。船队沿海岸向南继续航行,在第二年一月来到了一个宽阔的大海湾。
“海峡找到了!”“海峡找到了!”
海员们高兴地欢呼起来,以为已到达了美洲的南端,可以进入新的大洋了。然而随着船队在海湾中的前进,发现海水变成了淡水,原来此处只是一个宽广的河口,这就是今天乌拉圭的拉普拉塔河的出口处。
船队继续向南前进。南半球与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三月的南美洲已临近冬季,风雪交加,航行极其困难。月底,航队来到圣胡利安港,并在这里抛锚过冬。由于几次探索海峡的失败,大多数海员都感到灰心丧气,有三个船长也借机反对麦哲伦。麦哲伦设下计谋平定了这次叛乱,避免了探航半途而废的结局。
经过近5个月的休整,到了8月,又到了这个地区春暖花开的季节,麦哲伦又率领船队出发了。由于有一艘船在5月份的探航中沉没,此时只剩下4条船了。两个月后,船队在南纬52度处又发现了个海口。这个海峡弯弯曲曲,忽窄忽宽,港汊交错,波涛汹涌。麦哲伦派出一艘船去探航,然而这艘船却调转船头逃回了西班牙。麦哲伦只好率领着剩下的3条船象钻迷宫似的在海峡中摸索着前进。麦哲伦以坚强的意志率领船队前进。在这个海峡迂回航行1个月后,他们终于走出海峡西口,见到了浩瀚的大海。向来以沉着、坚定著称的麦哲伦激动地掉下了眼泪。
为了纪念麦哲伦这次探航的功债,后人把这条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如果你打开世界地图,就可以在南美洲的南端,南纬52度的地方找到它。
船队在这片大洋中航行了3个多月,海面一直风平浪静。因此,他们就为它取了个名字叫“太平洋”。
1521年3月初,在水尽粮绝、人人疲乏虚弱之际,航队来到了富饶的马里亚那群岛,受到当地居民的热情款待。3月底船队来到了菲律宾群岛。当麦哲伦原来从马六甲带走的仆人亨利用马来语与当地土人对上话时,麦哲伦是多么激动啊!他的环球航行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他从西方向西航行终于到达了东方,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地球的的确确是圆形的。
偶然间的发现:荷兰人登陆大洋洲
荷兰人刚刚到达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岛屿,就着手寻找从好望角通往这些岛屿的新航线。荷兰人开辟的新航线比葡萄牙人所行的海道更靠南,因为17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北部水域还控制着一系列海上监督站。荷兰人在南部较高的纬度线上还能捕捉到一些不间断的西风,他们借用西风航行到他们确定的西爪哇岛的经度线上,然后由此调整航向朝北行进,到达爪哇岛。
荷兰人在南纬20°~30°线之间的印度洋海区向东推进的过程中,经常靠近南部陆地的西海岸。有时他们亲眼看到这些海岸地区,有时他们还登岸访问这些地带,但是他们在那里所看到仅是一片片荒无人烟的沙漠。间或也发现了一些部族,但是这些部族都处于文明发展的最低阶段。尽管如此,荷兰人对这个沿岸区仍抱有一定兴趣,因为他们只能在那里补足淡水。荷兰东印度公司认为有必要探察一下南部陆地面向印度洋的那段沿岸地区,希望在赤道线附近能找到一些尽管自然条件差但居民人口稠密的地区。假如情况确像他们所预想的,那么还可以在当地捕捉居民,作为奴隶出卖。
荷兰人对澳大利亚发现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时期,是他们贪得无厌地寻找收购香料的新地区,发现蕴藏着丰富金矿和钻石的新地区,探索珍珠打捞的新水区。17世纪,荷兰人把澳大利亚称为新荷兰。
17世纪初,新几内亚被认为是南部大陆的一个组成部分,新几内亚与爪哇岛相隔不远,正因为这个缘故,有关荷兰人发现澳大利亚的首批消息都归于对新几内亚的探察。正像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新几内亚的北部海岸线已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探察过,他们对那里的一切一清二楚。
1605年11月,荷兰东印度公司派遣威廉·扬逊乘“捷菲根”号(“小鸽子”号)航船朝南部大陆的方向行进。这个人的名字在发现史册上是以“扬茨”出现的。扬茨沿新几内亚的南部海岸线向东前进,但在行进过程中未能发现托雷斯海峡的西部入口,他继续沿着被他发现的那段海岸线一直航行到南纬14°线附近的一个地点。如同我们现在所知道的,这条新发现的海岸线恰好是澳大利亚约克角半岛的西北沿岸。1606年6月6日,扬茨航抵一个海角,他把这个海角命名为克尔韦尔。在此,扬茨被迫返航。
扬茨的报道证实了一种看法,这个看法似乎认为,新几内亚是南部大陆北部的一个半岛,而南部大陆有可能一直伸延到南极地带。荷兰人当然不会知道,就在1606年,西班牙人托雷斯以自己航行实践业已证明了新几内亚仅是一个海岛。
扬茨航行之后又过了10年,荷兰的许多资本家在前往巴达维亚或者离开这座城市的航途中,接连不断地发现了新荷兰(澳大利亚)的北部、西部和南部的大部分沿岸地带,当然,这些发现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和完成的。
1616年,“恩德拉赫特”号航船发现了位于南纬23°~26°5′之间的恩德拉赫特之地。又过了80年(1697年),一个名叫弗拉明克的船长偶然在沙克湾的岸边发现了一个标杆,在标杆下边找到了一个锡制的盘子,上面刻制着发现此地的日期、航船的名称(“恩德拉赫特”号)以及该船船长姓名。这位船长叫德克哈托格,所以就以这位船长的名字命名了沙克湾之南的一个海岛——德克哈托格岛。
1618年,荷兰的水手们乘“泽沃利弗(‘海狼’)”号船,曾在澳大利亚登过岸(南纬21°20′)。
1619年,两个荷兰船长——弗利德里克·豪特曼和雅科布·埃德尔乘“多尔德利赫特”号和“阿姆斯特丹”号航船,在南纬27°~32°30′之间发现了澳大利亚西面沿岸的一个地段(埃德尔之地)以及埃德尔半岛。这两个船长在南纬20°46′处还发现了豪特曼礁。
帆船时代:库克船长环行南极圈
从1772年库克扬帆南下到19世纪末,先后有很多探险家驾帆船去寻找南方大陆,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为帆船时代。
征服南极欧洲人迈出了第一步。根据托勒密的地理学理论,在地球的南方,有一块未被发现的大陆。这块南大陆被当时的人们假设命名为“澳斯特拉利斯地”。为了寻找这个梦一样的地方,欧洲人首先迈出了步伐。
157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派遣弗朗西斯德雷克去寻找南方大陆。1580年9月26日,他们回到了出发时的港口——普利茅斯。这样,他们在海上度过了34个月。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为表彰德雷克的功绩,赐予他一把镀金的宝剑,并破格封海盗出身的他为爵士。而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发现,把南美南端与南极半岛之间的通道称为“德雷克”海峡。
然而南极是否存在着一片大陆,依旧是个惑人的梦。而在100年后,英国人詹姆斯·库克却成了人类第一个名副其实的南极探险家。
1768年,出生于英国约克郡莫尔顿市一个贫寒之家的库克,凭藉自己的勤奋好学,刻苦耐劳,此时已成为一名船长。他这时才30岁,被皇家科学院委派寻找南方新大陆。他把一艘370吨的独桅运煤船改装成探险船,命名为“奋斗”号。该年的8月25日,“奋斗”号离开普利茅斯港,向南航行。南太平洋的秋天,气候非常恶劣,“奋斗”号经常处于狂风巨浪之中。到达南纬40°时,眼前仍是茫茫大海,没有一点陆地的影子,库克就决定转舵向西,到达新西兰的东海岸。100多年前,塔斯曼已经到过这里,但他错误地以为这是南大陆的北部海角。库克为了弄清真实情况,就沿东海岸北上,最终证实新西兰并非是大陆,而是毗邻的两个大海岛。
1770年11月,“奋斗”号抵达巴塔维亚,但蔓延着的痢疾和疟疾,夺去了“奋斗”号1/3船员,于是库克下令返回英国。
1771年,英国政府再次委派库克到南纬40°以南的地区进行考察。破损不堪的“奋斗”号早已不能担此重任了。皇家科学院又拨给库克两艘独桅船,一艘名为“果敢”号,由库克指挥;另一艘“冒险”号由托拜厄斯·弗尔诺指挥。他们于1772年7月13日启锚直驶南大洋。
穿过好望角,越往南行驶天气越寒冷。冰雪不停地迎面刮来,令人难以招架,但库克仍然下令前进。1773年1月中旬,船队进入南极圈。这是人类首次闯入这个陌生的禁区。接着,巨大的冰山阻碍了他们的行程。他们被迫让船往北开,在克罗泽岛和克尔格伦岛稍事休整后,便向东准备到澳大利亚东海岸,但海上的大风和浓雾使“果敢”号和“冒险”号失去了联系。直到5月份,他们才在新西兰西部的海域重新聚合。这时,库克通过实地航行,已证明南半球南纬40°以南的1/3水域中没有大陆存在的可能。
船队在新西兰休整后,便继续航行,但风暴很快又打散了“果敢”号和“冒险”号。库克虽经多方寻找,但始终白费精力,只得孤舟继续探险。“果敢”号再一次进入高纬度海域,进行“之”字形绕纬度线一周航行,先后两次进入南极圈,最远到达南纬71°10′。这时,厚实的坚冰挡住了他们的航道—库克根本没意识到,他朝思暮想的南极大陆海岸离他只有240公里。
恶劣的气候使他灰心丧气了。1775年3月21日,他回到好望角时,在报告中写道:“现在,我已经完成了高纬度的环南大洋之行,在我们所到的地方是没有大陆存在的。这次航行所有的目的都已圆满地达到了,对南半球已经作了充分的考察。自古以来的地理学家和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航海家寻找南大陆的梦想接近结束了。在我之后,没有人会走到更远的地方去,如果真的有人能做到,我也不会嫉妒和羡慕他所获得的声誉。我敢说,世界不会因为那一发现而获得任何好处。”他还感慨:人常常为自己的梦幻所困惑,而南大陆的梦是最诱人的,所以破灭之后也是最痛苦的。库克是世界上第一个既到过南极圈,又到过北极圈的探险家。后来,他在夏威夷与那里的波利尼西亚人发生械斗,一个伟大的南极大陆的寻梦者就在那场械斗中死于非命。
几经波折:科学家发现南磁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对遥远的南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当时最著名的南极探险家是英国人斯科特。但与斯科特同时代到南极内陆探险考察,并且想同他一争高下的还有另一位探险家--爱尔兰人欧涅斯特·沙克尔顿。沙克尔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他体格强壮,从16岁起就从事远航,练就一身高超的航海本领。1902年,当斯科特第一次深入南极内陆进行考察时,沙克尔顿就是他的一名得力的助手。但他不幸染上了坏血病,身体变得极为虚弱,最后被斯科特遣送回英国养病。这一挫折并没有使好强的沙克尔顿松懈自己的斗志,他反而信心十足地另起炉灶,决心成为第一个征服南极的人。
1907年,沙克尔顿的身体完全康复之后,由他筹集大部分奖金,组成了一支南极探险队。他的这支探险队,完全是私人探险组织,他们兵分两路,计划实现两大目的:一路由沙克尔顿亲自率领,直奔南极点;另一路由澳大利亚50岁的地质学家埃奇沃斯·戴维教授和年轻的地质学家道格拉斯·莫森带领,测定南磁极的位置。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和3个同伴向南冲刺到南纬88°23′,离极点只有160多公里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在南极大陆活动的新纪录。但是,猛烈的风暴和严重缺粮,使他们再也无法向南挺进。沙克尔顿被迫收兵回营,归途中天气很坏,队员们都被严重冻伤。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吞食矮种马的尸体,结果大家都得了痢疾,险些送命。
相比之下,戴维和莫森率领的分队比较顺利。他们通力合作,在翻越南极横断山脉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考察,并于1909年1月16日在维多利亚地东部高原有史以来第一次找到了南磁极的位置(南纬72°25′,东经155°15′)。这对于现代地磁学的研究和发展航海、航空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从那时以后,南磁极的精确位置就只须根据各地的磁参量(磁倾角和磁偏角),经过计算便可获得。逐年的观测资料表明,南磁极并不固定,而是游移不定的。从1909年到1975年,南磁极已向西北移动了800多公里。最近10年里,它一直在法国科学站迪蒙·迪尔维尔站附近徘徊(南纬66°,东经139°)。
沙克尔顿并不满足于他领导的探险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险队先后登临南极之后,他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从威德尔海的菲尔希内尔冰架出发,穿过南极极点,抵达罗斯岛。这是一条比前人的道路更加艰险的路线,他要创造新的奇迹,探索更多的奥秘。
1914年12月,沙克尔顿探险队乘坐"持久"号船航行到威德尔海域。过去人们对威德尔海的了解远不如罗斯海。那里气候寒冷,海流急,且不规则;浮冰厚,且密集,这都给"持久"号的航行带来极大的困难。没有几天,"持久"号就被浮冰和冰山团团包围,进退不得,只好随冰漂流。探险队在船上被困了整整10个月之久。由于冰块的撞击和挤压,"持久"号变得千疮百孔,最后沉没了。沙克尔顿和他的全体队员在一座冰山上建立起一个避难所,他们捕食海豹,住冰洞,在十分险恶的环境里顽强地求生存。1916年4月15日,冰山漂流到一个叫象岛的小孤岛上,他们结束了历时500天的漂流生活。可是在这座小岛上久留等于束手待毙,为了谋求生路,沙克尔顿亲自驾驶救生艇,向南乔治亚岛方向划去。经过近半个月的拼死搏斗,航行1287公里,终于找到了南乔治亚岛上的挪威捕鲸基地。他们得救了。
尽管沙克尔顿的跨越南极的计划彻底破产了,可是,他和他的探险队员传奇般地全部生还回国,却创造了南极探险史上的又一奇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