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在人间:精进-卷二 修行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修行并不是表相上的苦乐荣衰,

    而是在真参实学中,显发自性的光芒;

    在志行坚固中,流露悲愿的力量。

    处人之道

    处人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处人不可太任己意,应洞悉人之常情。人都有希望被尊重、被了解、被赞美、被接受的天性,所以《佛光菜根谭》说:能以和蔼之容见人者,必得人和;能以谦逊之气处人者,必得人尊;能以恭敬之心待人者,必得人敬;能以赞美之言和人者,必得人缘。此外,关于处人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以温柔对待倔强

    人有多种性格,有的人谦卑柔和,有的人狂妄刚强。宋朝克勤禅师说:“人大凡为善知识,应当慈悲柔和,善顺接物,以平等无争自处。”柔和是处事的良方,柔和能消灭嗔怒的烈火,当与人相处,有时对方很刚强,如果我也跟他强硬,就等于半斤八两;最好能以柔克刚,也就是:你对我无礼,我对你恭敬;你对我骄傲,我对你谦虚,此所谓柔能克刚也。“牙齿以坚硬易毁,故至人贵柔。”常以柔软沟通彼此,必能相融无碍。

    第二,以宽容对待苛刻

    《佛光菜根谭》说:“居心宽大,条条大道;待人刻薄,处处荆棘。”有的人生性尖锐,待人苛刻,凡事计较,丝毫不肯吃亏。面对这样的家人、朋友、同事,最好的办法就是以宽厚的心体谅他、包容他,因为宽容别人是和睦之道,宽容可以绝恩怨。所谓“做事要专,做人要宽”。能够用宽容的钥匙,打开褊狭的心扉,把身心安住在体谅上,世界会更宽广。

    第三,以热情对待冷酷

    现在是个重视色彩、声音的时代,人也要有表情、有声音、有动作,要像太阳一样散发光和热,带给人温暖。所以,平时对人要面带微笑,口中要常说爱语,尤其面对一些冷漠无情的人,更要展现阳光般的热情,去融化那冰雪般的冷酷。所谓“一心的专注可以开发潜能,一腔的热情可以化解冷漠”。一个能在大众中发挥热力的人,是最有智慧的人。

    第四,以慈悲对待嗔厌

    佛经云:“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嗔心一起,可以障蔽一个人的理智,如同乌云掩盖明月,又像野火,可以烧尽林木。嗔恚能坏人善事,能破坏感情,能引发祸患,能尽焚功德,因此,学道之人先须戒嗔,嗔心未断道休论。一个人嗔心太大,动不动就生气,动不动就讨厌这个、讨厌那个,自然容易树敌。

    对于嗔心重的人,唯有用慈悲、忍耐来摄受他,慈悲大爱是永不战败的盾牌,做人应该以道理说服他人,更应该以慈悲折服敌对。

    总之,处人要有和气,要有宽容,要有热情,要有慈悲。

    “安居”之道

    一个修行人,能够“身安”则自然“道隆”;社会上的士农工商,也要“安居”才能“乐业”。安居之道,就是一个人的身心能够安然自在地生活。如何才能“安居”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居安宁时能思危机

    俗语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一个人身处安乐之时,要想到如果临时发生意外,应如何应变;处于富贵之际,要防范万一陷入窘境时,该怎么办;处于得意的地位时,要做好一旦无常来时,失去地位了又该如何下台。《诗经·豳风》说:“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就是说明人要居安思危,则能有备无患。

    第二,居福德时能虑远祸

    人在顺境之中,不可仗恃福德深厚,而一味地安逸享乐,但看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都是在富贵荣华之中,因为不知“善始克终”而国破家亡的吗?贞观年间是唐朝极盛之期,当时魏征劝谏唐太宗说:“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这都是说明,虽处于福德之中,但要常常提醒自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三,居丰饶时能济贫困

    生活过得富裕丰饶,应该要懂得济急救贫。有的人对于行善助人,总是说:“等我再多存一点钱,再来布施。”这种人悭吝不舍,一辈子也不可能有钱布施,因为“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所以,当我们现在有钱,生活犹有余裕,何不趁着行有余力去济贫救急呢?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之心。”救济贫困,也是慈悲心的长养。

    第四,居高位时能念谦卑

    《左传》云:“好在人上,莫能相下,虽其和也,犹相积恶,恶至无日矣!”一个居高位者,如果不能感念下属的辛劳,不能以谦让的态度与下属相处的话,其团体在表面上虽相安和睦,其实下属对上位者的怨怼已逐日积累,终有一天会遭人唾弃而众叛亲离。所以,居高位者,除了要以诚心善待下属外,还要做好无常一来,逊位之时的生活计划。

    《孙子》说:“智者之虑,必杂利害。”一个有智慧的人,他所顾虑的事,必定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有利有弊的整体考量。所以,在胜算之间,他已预备好如果不幸败北的解决方案,如此即使失败了,也能有退路可走,这就是智者的“安居”之道。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忍耐之道

    人要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必须具备许多的条件,例如高深的学问、恢弘的志气、宽阔的心胸、忍耐的修养等,这些都是艰难人生旅途中最大的助力。其中忍耐更是不可少的修养,忍耐并不是退缩,而是用平常心去对待人间一些不平的境界。忍耐之道有四点说明:

    第一,忍一句,祸根从此无生处

    谚云:“天燥有雨,人燥有祸,”人在生气嗔怒的时候,往往容易失去理智而闯祸。如何不生气?除了懂得排解之外,要忍,先忍之于口,再忍之于面,进而忍之于心。忍耐可以激发心中的力量,有力量自然就不会烦恼、不会动心、不会起嗔。所谓“忍一口气,风平浪静”。反之,“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能忍自安”,忍一句,自然祸根从此无生处。

    第二,饶一句,切莫与人争强弱

    做人“得理而能饶人,是谓厚道,厚道则路宽;无理而又损人,是谓霸道,霸道则路窄”。有的人好在言语上跟人争强斗胜,常常得理不饶人,一句话,非要把人打倒不可。其实“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尽管别人有种种的对不起我,饶他一下,放他一马,或许日后你会有需要他帮忙的时候,所以,原谅别人,就是自留余地,切莫与人争强胜,强胜也不一定是在语言上分高下。

    第三,耐一时,火坑变成白莲池

    山有崎岖,海有浪涛,人间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要想成功立业,不能要求凡事顺遂。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直饶热得人流汗,荷池莲蕊也芬芳”。能够经得起逆境挫折,坚持到底的人,才能成功,就如荷花在越是炎热的气候,开得越是清香。所以,做人要经得起寒天冰雪,酷暑炎热也要耐得住。

    第四,退一步,便是人间修行路

    农民插秧,一定要一步一步向后退,才能把一田的青秧插满。我们在人间修行、做事,也要懂得退一步的哲学,所谓“进步哪有退步高”,有时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能够退一步,回头是岸;能够退一步,懂得回头,不一定要等到碰壁,撞得鼻青脸肿了,才来后悔,那就是人间修行的道路。

    人都有顺境与逆境,顺境时要淡,逆境时要忍,只要忍得过,再怎么不顺遂的事都会过去。所以,一个人如果怀抱理想,想要创造自己的前途,一定要学习忍耐,如此才能达到目标。

    应世之道

    有一则笑话是,猫捉老鼠,老鼠机警,躲进洞里迟迟不出来。猫于是学狗叫,老鼠一听,心想,猫铁定被狗吓跑了。于是从容地走出洞外,却被猫逮个正着。老鼠不服气,问:“我刚才明明听到狗叫,为什么你还在这里?”猫得意地说:“这年头想要混口饭吃,不学第二种语言行吗?”人要生存,就不能不具备一些生存的条件,也就是要有应世的方法。

    关于应世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忍耐是修行的力量

    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忍耐不是吃亏、不是无能,而是面对讥讽毁谤能用质直的心释怀。在忍耐的世界里,没有嗔恨,没有嫉妒,只有和平与包容。忍耐是做人处事的无上法宝,大地因为能忍受众人的践踏,所以能承载一切。忍耐的大地最为厚实,做人要如大地一般,能有忍耐承载的修养,才有力量应世。

    第二,包容是做人的修养

    虚空因为包容万有,所以才能成其大;做人要有包容别人的雅量,才会受人尊敬。包容是做人的修养,一个人如果对别人的过错斤斤计较,对别人的错失一点也不肯体谅、包容,甚至反过来需要别人包容你,就显示自己渺小。例如一个茶杯只能容纳500毫升的水,一个茶壶则能容纳2000毫升的水;一间330平方米的房子只能容300人,1650平方米的房子则能容2000人。所以,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能够包容多少,他的成就就有多大。

    第三,柔和是处事的良方

    处事之道,在于柔和,柔能克刚,至柔的水能够穿透至刚的岩石,所以做人能以柔和安忍来处事,再艰难的事都能迎刃而解。现在流行管理学,管理的妙诀,在于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这就是最高的管理学。

    第四,感恩是惜福的资粮

    做人要有感恩的美德,懂得感恩的人,他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进而付出、回馈别人,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感恩是人生的财富,懂得感恩的人生最富有。一个人能将自己的身、口、意管理好,不起烦恼,不与人斗争,这是待人处事最好的妙方。所谓“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这就是应世之道。

    自立之道

    做人“求人不如求己”,所谓“念观音、求观音,不如自己做观音”,所以做人要自力更生,能自立而后才能立人。自立之道,有四点:

    第一,自省而后会自觉

    苏格拉底说:“没有经过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下去的。”人要懂得自我反省,如曾子说,“每日三省吾身”,经过自我反省、自我观照,才能看到自己的心,看到自己的行为,看到自己的个性,甚至看到自己脾气很大、贪欲心很多、嫉妒心很强等缺点。所以能自省才能发现良知,才能自我觉醒。

    第二,自觉而后有自信

    人有了自我觉悟以后,才能把不好的行为改正,例如把贪欲心改成喜舍心,把嗔恨心改成慈悲心,把懒惰懈怠改成精进努力,把愚痴邪见改成明理正见。一个人经过自我修正行为以后,过去没有人缘的,会越来越受人欢迎,过去没有承担力的,会愈来愈有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能恪尽职责,才能有担当;一个勇于担当的人,自然会是一个有自信的人,所以自觉而后有自信。

    第三,自信而后可自强

    自信可以决定理想人生的目标,人有了自信心就有力量决定自己人生的方向,就能策划自己的前途,就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就能做自己的主人。一个人能随时充实自己,自然拥有自信,有了自信,并且尽全力于工作上,这样的人十之八九会成功。反之,一个人缺乏自尊自信,人生就会瘫痪。

    第四,自强而后能自立

    为人当自强,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又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懂得自己奋发图强、努力向上的人,才能自立。能够自立自强,那就是一个健全的人生。

    人要在世间上保有生存的空间,不外自主、自立、自强,人唯有靠自己才是稳当之道。

    根本之道

    树有根,水有源。树木的根本厚实,树木才能长得高、长得大;流水有泉源,流水才能流得远、流得长。做人要注重根本之道,才能安身立命于天地之间。做人的根本之道有四点:

    第一,知礼义是做人之本

    做人要重礼节,讲义气,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跟猪马牛羊等畜生不一样的地方。猪马牛羊,三餐饱食之外,别无所求,可是人在衣食住行以外,所谓“万物之灵”,人有性灵、精神层次的生活,懂得建构一个有秩序、有伦理、有良知、有道义的社会,所以一旦失去礼义,就不像一个人,就不成其为人类社会。

    第二,识大体是处世之本

    做人要识大体,所谓识大体,就是懂得顾念别人、顾念大众、顾念社会、顾念国家,因为国家、社会、大众就是我们的大体。一个人如果凡事只想到自己,只知照顾自己的利益,置国家社会的利害于不顾,就是不识大体;能够顾念到大众群体的需要,这才是识大体的人。识大体,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识大体是处世之本。

    第三,守法度是自由之本

    人和人之间,必须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约,才不会互相侵犯。例如国家的法律,团体的公约,学校的校规等,都有制约的作用。有了法度的规范,彼此各安其分,社会才能井然运作,个人的自由才能受到保障。尤其佛教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吸毒),就是不侵犯别人的生命、财产、名誉、信用、智慧,所以守五戒是做人的根本,不能持守五戒,即表示人道有亏。守戒就是守法,这是人我相处之本。

    第四,辨是非是明心之本

    世间的是非、好坏、善恶很多,也很难有一个确切的标准,所以我们不要用自己的认知来批判别人、要求别人。但是没有标准并非要我们不明是非,我们心中对是非善恶,还是要有一个自己的标准,要有所认知,要清楚明白,也就是要明理而不惑。明理可以判断是非,不惑可以分别善恶;能够辨别是非,才能明心不昧。

    《大学》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做人要懂得根本之道,则庶几有道矣!

    领众之道

    在社会上工作,不是被人领导,就是领导别人。不管是领导人还是被人领导,都必须具备才华、能力。尤其,身为领导者,在思想、风格、处事、修行各方面都要有相当的能力,才有资格领导别人。领众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领众之道有四点:

    第一,要知人才能善任

    知人善任是领众的第一要诀,知人才能适才适用,知人才能人尽其才。例如主管要先了解下属的长处、缺点,知道下属的兴趣爱好,所安排给他的工作,要让他能发挥所长,让他做出趣味来,他必然全心投入。甚至知道下属的家庭背景,知道他的需要、苦处,适时给他协助、鼓励,他必然心存感恩,同时也才能心无旁骛地尽心工作。所以,用人第一要先知人,知人才能善任。

    第二,要育人才会继承

    一个团体要永续经营,培育人才是不可少的,因此现在很多公司团体,都有在职进修的办法,让员工短期出国参学、深造等。许多大企业家的董事长,甚至国家的领导人,平时也都积极培养接班人;懂得育人,事业才有人继承。

    第三,要用人才得助缘

    独木难成林,一个人的能力再大,终究有限,集合众人的力量,才能集思广益。所以一个有智慧的领导人,一定要授权,要给下属充分发挥的空间,而且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智慧与心量。你能充分授权,让下属觉得被信任,被重视,他就会尽心尽力地奉献,所以要会用人,才能获得助缘。

    第四,要留人才有余地

    有时候属下有意求去,主管要去了解原因,是人事不和?还是待遇太少?抑或是工作没有发挥的空间?你要针对问题加以解决,要设法留人,让属下觉得留下来有前途、有希望。有时候虽然不一定能留得住人,但是让对方知道你的诚意,知道你对他的重视,所谓“买卖不成人情在”,日后也许他又会成为你意想不到的助缘,所以懂得留人才有余地。

    能让团体运转的有两种人,一是领导人,二是被人领导。如果以刀锋的锐钝来比喻一个人的领众能力,强势的人,刀锋锐利,但容易伤人;和众的人,刀锋是钝了点,但经久耐用且不伤人。所以身为领导者,要具备宽宏的胸怀与平等的精神。此外,“知人、育人、用人、留人”是身为领导者必备的才能,知人首重目标一致,育人则要懂得教导部属,用人要公平合理,留人要使之有前途。

    修行之道

    学佛是一种思想、一种信念,不是一句话而已,而是一种修行。修行并不是表相上的苦乐荣衰,而是在真参实学中,显发自性的光芒;在志行坚固中,流露悲愿的力量。修行之道很多,提供四点参考:

    第一,见人善行多赞美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重要工具,运用不当时却是伤人的武器,因此,学习说好话,以随喜赞叹来给人欢喜,也是一种修行。例如我们看到别人做了一件好事,要给他赞美;我们知道某人是好人,要给他歌颂,所以佛教有一个随喜功德的法门,我们要有一种随缘赞美的性格,这就是待人修己的第一修行。

    第二,见人困惑指迷津

    学佛并不一定要入山修行或施舍钱财,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例如看到有人一时愚痴、一时迷惑、一时想不开,我们要多方提醒他、开导他、鼓励他。不能见到人家迷惑,就不喜欢他、放弃他。学佛要有不舍任何一个众生的悲心,所以,见人困惑给他指点迷津,这是待人修己的第二重要修行。

    第三,闻人称誉更奋勉

    称、讥、毁、誉、利、衰、苦、乐,佛教称之为“八风”,也就是八种煽动人心的境界。做人被人毁谤固然应该自我反省,如果别人称赞我们,也要虚心检讨自己是否实至名归,所以不但要心存感谢,甚至要心怀惭愧,觉得自己还不足、自己还不能、自己还不够,因而更加地奋发、勤勉,如此才能受之无愧。

    第四,闻人谤语要警惕

    俗语说:“誉之所至,谤亦随之。”世间的好坏没有一定的标准,以伟人为例,有人奉为神明,有人视作魔鬼。甚至一个平凡的人,有人赞美、欣赏,也会有人批评、毁谤。被人毁谤,也不必生气,你把对方的批评毁谤当成是给自己的一个警惕,是给自己忏悔、消灾的机会,能够如此转念一想,就是最好的修行。

    “修”是实践,有修的人生才会圆满,才会增加我们的福德因缘。修行非口号、形式,而是要将佛法运用到生活里,修行在生活中。

    能用慈悲的语言度人、用慈悲的眼光待人、用慈悲的面孔对人、用慈悲的双手助人、用慈悲的心祝福人,生活中有佛法,才叫作修行!

    领导人之道

    在一个家庭里,有家长领导子女眷属;在乡村里,有村长领导村民;在公司里,有老板领导员工;在政府机关里,也有首长来领导民众。领导是一个国家社会安定的重要之道,中国人有所谓“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就是说明人性里大都不喜欢被人领导,而希望领导别人。做一个领导人,要具备领导人的气质,还要懂得领导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一个领导人,要能讲能做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作为一个领导人,要能说得到做得到,如果领导者只知要求下属,自己却与所言相违背,则下位者必不服之。再者,如果领导者的操守不良,下位者必投其所好,甚至依循而行,所以,领袖必须要以德行来服人,而且要以身教服众。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者要率先为属下作模范,且要言出必行,如此无须颁布法令,属下也能努力于岗位上。

    第二,做一个领导人,要无怨无悔

    做一个领导人,要有高瞻远瞩,要有乐观豁达的心胸,而且要有不怕困难的坚忍气度,要有全心付出的无悔态度。孙中山云:“危难非所顾,威力非所思。”所以,一个领导者,要能无惧辛劳,要能“甘为春蚕吐丝尽”地努力付出,且认真负责,不怨天尤人,如此在下位者必能同心齐力于领导者。

    第三,做一个领导人,要有慈有智

    身为一位领导者,除了要把公家赋予我们的责任确实执行外,还要有评估周围情势变化的能力,以及决策谋划与处理危机的智慧。除此之外,面对下属的问题,要以慈悲心来协助他们处理;能将部属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关心解决,如此部属才能安心于职场,效忠于领导。所以一个领导人,要有慈有智。

    第四,做一个领导人,要不私不傲

    成为一个领导者,不可以存有私心,不能凭个人的好恶而对属下有不公的赏罚。更不能假公济私,将公器私用;应该要明是非、知荣辱,要有刚正不阿、不倨不傲、功成不居、遇事承担的勇气,如此才能让属下尊敬,所制定出来的领导方针才能让众人全力以赴。所以,做一个领导人,要不私不傲。

    能让团体运转的有两种人,一是领导人,二是被人领导的人。本身无能力又不肯接受别人领导的人,是团体进步的绊脚石。所以,做人要乐于被人领导,也要懂得领导别人。

    观人之道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的人,其中不乏好人、坏人、善人、恶人、君子、小人,可以说什么人都有。但是我们一时看不出那一个人究竟是属于哪一种人,必须要有一些因缘、境界,才能观察得出其人的操守、精神、度量、心境。所以,观人之道有四点:

    第一,利害时可观其操守

    利害当前,最容易看得出一个人的操守如何。有的人只问是非,不计利害,只要是对的,是应该做的,则不管利害得失,他都义无反顾,这种人最有操守。有的人不问是非,只讲利害,只要与我有利,不计是非好坏,甚至别人受害,他也无暇顾及,这种人是十足的卑鄙小人。所以,在利害之前,最能看出一个人的操守。

    第二,饥疲时可观其精神

    这个人有耐力吗?他勇敢吗?他奋斗的精神力如何?他的力量究竟有多少?平常看不出来,在他饥饿疲倦的时候,你就可以一览无余。有的人稍微饿上一餐,稍微疲累一点,他就像泄气的皮球,完全提不起劲头工作。有的人虽然饥饿了,他还是力图振作,务必要把工作完成;虽然是疲倦了,他为了成就一件事情,仍然不惜一切辛苦,不达目的誓不休。所以,饥疲时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力与意志力。

    第三,喜怒时可观其度量

    一个人的度量大小,平时不容易看得出来,不过当他欢喜或是生气的时候,自然显现在外。有的人欢喜的时候,他可以接受别人的建议,甚至批评指教;但是,一旦生气的时候,即使再好的朋友,给予再好的忠言,他都觉得刺耳。有的人欢喜的时候,可以与朋友共享一切成就,但是一旦生气翻脸了,则任何一点好处也不肯给人占便宜。所以,一个人的度量大小,在喜、怒、哀、乐的时候,最容易看得出真实的面目。

    第四,恐怖时可观其心境

    人在遇到惊慌恐怖的时候,他的镇静力如何,可以看出其人的心境。有内在涵养的人,能看透世情的人,面临生死危急之境,他也能冷静面对,淡然处之。例如道树禅师与外道斗法,任凭外道以法术变成缺手缺脚,甚至无头无脸的鬼怪来吓他,他都无动于衷。他以无对有,他豁达无惧,他的心境里没有这一切的鬼怪,所以,再恐怖的景象,他也能不为所动。因此,恐怖时可看出一个人的心境。

    人生的阅历,要从观人观事里获得;人生的道德修养,则要在反观诸己的功夫上增加,所以观人之余,更要观己。在《孟子》一书里,孟子问齐宣王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可见“观人”容易“观己”难。

    相成之道

    每一个人的性格、能力,都有各自的特质与专长,甚至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懂得藏拙而不自暴其短,进而发挥自己有别于他人的特色,就能取长补短,出奇制胜,发挥相成的效果,而让自己在团体中有杰出的表现。所以,人要懂得相成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人拙心要巧

    有的人外表看起来一副木讷、笨拙的样子,但即使真的笨拙也不要紧,只要心灵慧巧就好。比起有的人喜欢卖弄小聪明,反而让人看出他的肤浅、不实,这种人其实不名之为巧,而是拙。因为他浮而不实,反而被人看轻,让人瞧不起。所以,人的巧与拙,不一定从行为、能力上表现,重要的是心里要有智慧,要有慈悲、善良,尤其懂得善解人意,这才是真正的慧巧。

    第二,人圆心要方

    做人要懂得圆融,要面面俱到;如果一味地圆滑,没有是非、善恶,任人摆布,也是不对。佛教讲“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告诉我们,在真理之前要有不变的原则,但在人情世故上,不妨也要有随缘的个性。所以,做人做事方法要圆融,但心中不能没有原则;也就是说,大原则应该坚持,小地方则可以方便权宜行事,这就是“人圆心方”。

    第三,人弱心要强

    有的人个性柔弱,凡事不跟人争,遇事也总喜欢息事宁人,不和人计较。但是这样的人并不表示他没有用,也并非怕事,反而有很多外柔内刚的人,表面看起来是软弱了一点,但是他的心里很有原则、很有分寸,一旦他认定该怎么做,他就很坚持。这种“人弱心强”的人,他的心不容易受人动摇,这才是真正的坚强,才是真正强而有力的人。

    第四,人愚心要明

    有的人看起很愚笨、很鲁直,但其实他的心里对于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他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也不含糊。这种人深藏不露,其实才是真正的智者,也正是所谓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所以,做人“心明”最要紧。

    人都希望做好人,好人怎么做法?有时候里外要有一点分别,不一定把智谋的一面强烈表现在外,也不必把执着的个性显露出来,能够“外拙内巧、外圆内方、外弱内强、外愚内明”,更能在人际之间任运悠游,此即懂得相成之道。

    四用之道

    一个人要会用钱,还要会用人,更要会用理;会用才是一个能干的人。如果不会用人,必然不是一个好主管;不会用钱,事业一定难以开展;不会用理,必定是一个没有人缘的人。所以不管走到哪里,都要会善用各种因缘条件与资源,才能有所成就。以下四用之道,提供参考:

    第一,用兵择其勇

    一个将军,要用很多的兵卒帮他打仗,而且要择其勇敢、有胆识的人,才有胜算。同样的,每一个公司行业,也要善用能担当、具宏观、有远见的部属,才能在竞争的社会里一较长短。陆宣公云:“将立其事,先择其人”;一个领导者,要有识人的能力,能够选择勇于创新、乐于开拓、具有智慧与分析、判断能力的人才,对企业的运营才有助益。

    第二,用人择其才

    韩愈的《马说》写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寓意择才任用的重要。不过,一个领导者,除了择才外,还要能善用部属的专才,这是选才、用才之道。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团队人员,四年后,我仍然是一个钢铁大王。”由此可知择才善用的重要。

    第三,用理择其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明白道理的人,比不上爱好道理的人;爱好道理的人,比不上乐于实行道理的人。我们在跟人讲理时,理中必须要有道,理中没有道,就是歪理、邪理、不合情理,如此就是无理、无道。“道”就是要合情、合理,要与人为善,要互相尊重,如此才能让人接受。

    第四,用钱择其德

    “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是智慧。”有钱要会使用,钱用得正当,就如把种子播洒在好的田地里,一定会有开花结果的一天;钱用不得当,则如同将种子洒在柏油路上,种子必会枯死。所以,布施钱财,应该选择品德忠淳、有学习能力的对象,如此才能为社会培育人才。

    俗语说:“举贤不避亲”,只要是才,都要知人善用。除此之外,自己也要知道如何善用自己的才,尤其先要具备各种的才能,如此才能为人所用。

    四好之道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体好、学问好、名誉好,希望自己所具备的条件都能让人称赞。但是,好有好的因果,坏也有坏的缘由,现在我们来谈谈四好之道,有哪四好呢?

    第一,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

    过去的人认为身体要健康、要有充足的营养,一定要吃得多、吃得好;现在人却说:“若要身体好,饮食要吃少。”在《阿含经》也说:“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调,使心壅塞,坐卧无安。”佛世时,波斯匿王因为贪着饮食而过于肥胖,导致呼吸困难,因此请示佛陀如何减肥。现代的医学也证明,吃得太好、吃得过多,会营养过剩,反而带来疾病;过度饮食既然有如此多的隐患,我们自然应该要多加注意,予以节制。

    第二,若要人缘好,诚恳莫骄傲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缘好,不论到哪里都能受到大众的欢迎,受到众人的喜爱。甚至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能受到众人的协助。这样的好人缘,并不是凭空而有的。诸葛亮说:“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如果你平时待人诚恳,经常服务他人、关心他人,而且谦虚有礼,不骄傲、讲信用、有情义,如此你的人缘必定会很好。

    第三,若要家庭好,关怀最重要

    家庭里的每个成员,都希望我的家庭和乐美满、我的家人父慈子孝。如何才能建立美满的家庭呢?若要家庭成员相亲相爱,彼此要有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就是要互相体贴、互相扶持、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关怀。关怀可以让儿童在爱的环境中成长,关怀可以让老者在爱的家庭中找到安宁,关怀也是夫妻之间相互扶持的良方。所以,要有美满的家庭,关怀最重要。

    第四,若要事业好,勤劳来创造

    创造事业,要靠平常的勤劳耕耘。爱因斯坦说:“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因为它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由此可知,勤劳才能创造一切,勤劳是改造社会的动力。涓滴之水,竟能将大石磨损,这不是来自它强大的力量,而是昼夜不停地滴坠。“大地藏无尽,勤劳资有生”。因循怠惰的人,把希望寄托在缥缈的未来;勤劳奋发的人,则是将成功的未来掌舵于股掌之间。

    四好之道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方法,除此之外,平时若能进一步地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奉献人群,如此不但能组织美好的家庭,更能建立安和的社会。

    涵养之道

    人要有涵养,有涵养的人才能得到人家的尊敬,所以受教育、求知识、广见闻,都是为了让人有涵养。有涵养的人讲道理,讲礼仪,讲尊重,讲恭敬,讲谦虚,凡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见出他的修为与教养。至于如何才能有涵养,有四点意见提供参考:

    第一,水深可以行船

    人有多少内在涵养,可以用语言试探;水有多少深度,可以用竹竿测得。水深才能行船,全世界的军港、商港,都有它一定的深度标准,才能供军舰、商船停靠。深山才能长丛林,水深才能养大鱼。假如我们的涵养能像水一样深,就能让各种朋友聚集来投靠我们;假如我们有涵养,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都能表达深度,就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第二,波静可以清明

    水本来平静无波,平静的水遇到石块,就会激起浪花,平静的水遇到起风,就会掀起波浪。做人,也像水一样,遇到了阻碍,自己就不能理智清明;遇到了外境,无明的业风一吹,就不能自主。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倒影,但当心湖里有了波浪,就不能看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所以,一个人的涵养,要能经得起障碍、诱惑、挑动等任何外境的干扰,都能不为所动,那么我们就能像一湖清水一样,所谓“风平浪静”,理智自然清明,自然不会心随境转了。

    第三,淡泊可以宁静

    有的人生活在动乱里,偶尔静下来反而不自在;有的人喜欢繁荣,他不觉得淡泊可贵。其实,淡泊可以使人宁静,宁静也可以使人淡泊。当我们懂得淡泊的生活,那才真正拥有了人生;当一个人能够享受宁静的时刻,才能知道生活的情趣。人生如果淡泊生活,则没有人嫉妒;人生如能宁静过日子,则没有人讨厌。所以,淡泊宁静,才能通达人生的意义,生活才能有秩序、有条理地安住身心。禅门里所谓“大海之水,只取一瓢饮”,五光十色的世间,五欲六尘的诱惑,只要我自觉心安,有此涵养,那不就是最美的人生吗?

    第四,琢磨可以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我们的涵养,也不是一日可以达成,也要经得起生活的折磨与岁月的考验。所谓“白玉须经妙手磨,黄金还得洪炉炼”,不能经过苦难的考验,不能经过千生万死、万死千生的历练,哪里能有成功的希望呢?所以真正的涵养,不是轻心慢心,不是从游玩消遣中,就能锻炼成功,必须要有信心毅力,大死一番,才能成功。

    所以,涵养我们生命修为的价值,是做人处世的方法。

    培植之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古今中外,对人才的培植,莫不同等重视。战国时候齐国孟尝君好养贤士,食客数千人,就是以培植之道来造就人才。但是何为培植之道呢?有四点意见:

    第一,植树要培其根

    树高千丈不离根,如果根部腐烂了,养分无法吸收,就不可能有花繁叶茂的果,所以,浇灌树木的枝叶,不如从根部好好培植,不可因其隐于地下而忽视;只要根不坏,荒地也能开花。植物的根,好比佛教常讲的“因”;在世间上,一切都是由根本发展出来的,所以做人要立定脚跟,解决问题要探究根本,生命也要追溯本源。有根,才能开花结果;无根,就如浮萍,难以安身立命。

    第二,植德要培其心

    佛经云:“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所以,古代的仁人君子,都很重视心性的修养。心是一切行为的主宰,正如花开千层不离心,“六祖坛经”也说“一切福田不离心地”,心念好好善护,行为才能在正轨上发展,所以要培植道德之花,必定要从心灵上着手,出言吐语才会芬芳远播。

    第三,植量要培其广

    常言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但是有的人却“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其实,“与众分食”才是滋味无穷。《老子》譬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就是一种心量;而佛菩萨也有“心如虚空,量周沙界”的宽宏,正因为心里有无量的众生,才得以圆满成就菩萨道。所以,稻穗、花海广大成片,才能令人赏心悦目;人的生命经验要传承,也要有教人的胸怀雅量,才能广被天下。

    第四,植福要培其劳

    一个人的福德因缘,不是上天平白赐予,也不是父母师长爱护就能成就。华丽之屋起于一砖,锦绣之衣织于一缕,成就必须靠自己,所谓自己种自己收。植福就像开发田地一样,需要胼手胝足、辛勤耕耘,才有收成;唯有经过自己努力付出,才能体会、珍惜。

    国家的文化要优良、社会的制度要健全,都需要用心培植;甚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基因是可以通过培植而改变的。凡事只要我们肯用心培植,未来就有无可限量的希望。

    养气之道

    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是人生重大的修养;人有浩然之气,然后才能谈到养心、养性。所以,对于养气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少思虑,以养中气

    有时候我们讲话中气不足、唱歌中气不足,为什么中气不足?所谓“思多伤神,话多伤气”,由于思虑太多,过分劳心费神,影响身体健康。所以,讲话固然不能逞一时之快,应该再三思虑,才不会失言;但对于不必要的事也无须思虑太多,才能养足自己的中气。

    第二,减欲望,以养骨气

    我们评论一个人,常说:那个人很有骨气,或说:某某人没有骨气。为什么没有骨气?贪心重、欲望多,一天到晚只想别人给我,或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常常不择手段。其实有骨气的人,非分之财不要,非分的言论不说,非分的事情不做,一心只想维护自己的骨气。

    第三,多经历,以养胆气

    一个人如果经历丰富,所做的事情多,所见识的场面广,自然胆气就壮。例如有的人不敢在人前、人多的场合讲话,但只要多经历几次以后,自然不再怯场,不但任何场合都敢讲话,甚至乐此不疲,所以经历可以养成胆气。

    第四,顺时令,以养元气

    大自然的时序有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有春天的景色、夏天有夏天的风光、秋天有秋天的景致、冬天有冬天的特色。在春、夏、秋、冬四时的生活里,炎热的时候要注意身体,避免中暑;寒冷的时候,也要懂得保健,不能着凉。所以,在时节气候的变化里,要保护好自己的元气。

    处世之道

    人生处世,离不开人;如何处世,才能事事顺利,必先了解人性,懂得处人之道,则处世不难矣!处世之道,有四点:

    第一,以言语讥人,取祸之大端

    一个有道德的人跟人讲话,绝不会用语言去讥讽别人;以语言讥人,就如《四十二章经》说,一个人恶言恶语骂人,人家不肯接受,就等于送礼给人,对方不肯接受,只有自己收回来。妄语恶口的话,犹如“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堕其面”;恶口讥讽人,犹如“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忿己身”。所以,讥讽恶口,这是自取其祸之端,应该戒之为要。

    第二,以度量容人,集福之要领

    一个人待人宽宏大量,不计别人的小过失,这是厚道之人,必得人望,自然不会得罪于人而能远祸;人生无祸便是福,所以以度量容人,这是集福的要领。平常我们总想求得福报,福报从哪里来?就是不要跟人斤斤计较,甚至被人责骂,一点也不怨怪,不计较,如此福报不招自来。

    第三,以势力折人,招尤之未远

    有的人位高权重,习惯用势力去折服别人,用势力去压倒别人,用势力去打击别人。不要以为这样就是胜利,其实是“招尤之未远”;有朝一日,自己一旦失势,别人必定会找机会报复。所以,以势力折人,必定招致未来不幸的后果,不可不慎。

    第四,以道德化人,得誉之流长

    我们不管跟任何人相处,道德为本。说话,要说有道德的话;做事,要做有道德的事;跟人合资经商,合伙事业,要把道德摆在前面,如此不但能远离过失,日久必定善名美誉,源远流长。

    获得之道

    小孩希望获得糖果,农民希望获得丰收;学生最渴望的是获得鼓励,歌手最期待的是获得掌声;情人希望获得专一肯定,行者希望获得悟道安心。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想有所获得。但是,“获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获得”也不是冀望别人给我,获得之道,有四点如下:

    第一,由事业而获得金钱

    现代的社会,经济重于一切,一般人如果没有金钱财富,生活中“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也会变得十分拮据,甚至想发心做一点善行好事,也需要有资粮。《佛光菜根谭》说:“布施如播种,播种善缘,才能收成。”想要发财富足也是一样,哪里能凭空获得?必须从事事业生产,唯有不断地努力工作,才能获得!

    第二,由学习而获得知识

    智慧是人生的导航,汲取知识则是智慧的开始。现代管理大师梭罗也有一句话:“全球化时代,知识是成功的关键,勇敢是成功的心态。”知识是人类的动力来源,是进步的基础;但是知识不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它是从学习获得,从思考提升。知识如同金钱,金钱由一分一角慢慢聚集,知识也是由点点滴滴慢慢增长,只要不断学习,就能不断获得知识。

    第三,由失败而获得经验

    大部分的人都害怕失败,因为失败让人丧失自信,失败令人感到挫折。其实失败不可怕,绝望才可叹,失败了可以再来,绝望则没有未来。失败不是绝对的坏事,一个有为的人不怕失败,他会从失败里吸取经验,成为智慧,未来就有成功的时候,所以说“失败为成功之母”。

    第四,由发心而获得功德

    肯定自己最大的力量就是发心,它可以庄严自己,可以开发潜能。发心走路,路可以走得很远;发心吃饭,饭可以吃得很饱;发心睡觉,觉就会睡得香甜;发心做事,事情就会成功。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发心,就有力量。经典说:“恶尽曰功,善满称德。”功德就是从发心中成就、增长。

    “山穷水尽疑无路”,坚持后的获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芒鞋踏破岭头云”,辛苦后的获得是“春在枝头已十分”。农民春耕夏耘,见到秋收粒粒,他会说:“没有流汗的播种,怎有欢笑的收获?”道人参访行脚,心中有所得时,他也会说:“不负草鞋钱。”聪明的人,行走在这人生的旅途上,你想要获得什么,就要怎么付出。

    和谐之道

    世界上什么最重要、最宝贵?和平!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什么最重要、最宝贵?和谐。谈到和谐之道,有四点看法:

    第一,柔美的音乐使人和谐

    音乐能表达感情、思想,有移风易俗的功能;音乐的摄受力,感人肺腑,动人心弦,是人类最美丽的表达方式。尤其音乐没有国界,一首旋律优美的乐章,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音乐,听了都觉得好美。人与人之间,彼此可以不懂得对方的语言,但我懂得韵律,透过柔美的音乐,可以促进情感的交流,让人际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达到一种和谐。

    第二,森林的鸟鸣使人悠远

    虫鸣鸟叫,这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然资源之一,平时经常亲近大自然,可以陶冶性情。例如,在茂密的森林里聆听鸟叫,这是人生一大乐事;鸟鸣让人心情悠远、旷达,不会为了人间的芝麻小事而计较、争斗,甚至伤了和气,这是多么划不来呢。

    第三,清雅的馨香使人怡然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整洁雅致的房间,点上一炉清香,让人感到无比愉悦;没事到公园里散步,迎着清香扑鼻的花香,让人怡然自得。世间上还有什么比芬芳的馨香更美好的呢!

    第四,无声的沉寂使人安适

    每个人在一天当中,有属于大众相处的时间,也要有几分钟独自静处的时间,乃至在一个礼拜当中,也要有几个小时属于自己安静的时间。所谓“宁静致远”,沉寂无声的境界,让人心情安适,让人感到无比舒畅。

    所谓“耳中清净和谐多”。一首歌,配乐和谐才会动听;在团体里与人相处,能和才能和气、和平、和好、和悦、和顺、和祥、和谐、和衷共济、和气生财。

    厚实之道

    土厚,能承受;地实,能载物。做人处世要厚实,乃至社会命脉,国家力量也要厚实。荀子在《富国》中说:“仁厚足以安之,德音足以化之。”在佛门里,历来的祖师大德,也莫不经过养深积厚的踏实功夫,才能成就道业,如普愿禅师在南泉山挑水煮饭30年,慧忠国师在党子谷扫地40年。他们尚且需要如此培植福德因缘,一般人如何能不自我充实呢?关于厚实之道,有四点看法:

    第一,羽毛不丰,不可高飞

    古人言:“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一个人的能力还不够充实时,应先自我评量是否能堪受大责,否则难免被讥为“螳臂挡车”,自不量力。不过话虽如此,有的人大器晚成,虽不必急于表现,也不能泄气,只要耐得住沉潜的功夫,禁得起时间的磨炼,就会有大鹏展翅、一飞冲天的一天。

    第二,法令不善,不可妄为

    法令,可以给人保障,可以给人依循,依着法令行事,诸事可以推广,庠序而有则。但是法令的制定,也要再三斟酌,考量大众所需,才能完善。战国时代,商鞅说服秦王推行新法,却因用法过于严苛,树敌众多,最后自毙于自订之法;宋神宗时,王安石致力改革时弊,锐行《青苗法》,却因反对者众多,一片好心付诸东流。因此,当一个法令、办法、规则的制定,还不能完善成熟,尚未获得普遍认同时,就不能轻易妄行,否则一定不为大家所接受。

    第三,道德不深,不可表态

    德是已得正道而无失,道是指已得之德而能利及于他人;道德皆具全,是人类最珍贵的质量。平时与朋友相交,如果自己没有真实的道德修养,轻易自暴浅薄,朋友也不会掏心与我们交往。同样的,在一个机关里,如果没有人格道德,大家也不见得肯听我们的话,就算与人接触,别人也不会信任于我。所以,“交浅言深”,君子所戒。

    第四,学能不具,不可任事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个人无论学什么、研究什么,都要深入;有深入的了解、研究,然后把计划、办法、理想提供出来,必定事半功倍。反之,当学问、能力尚未具全时,就不能操之过急,不可贸然担当大任。因为所学躐等,就会好高骛远,致使许多言行都像空中楼阁,不切实际,因之学能不具,不可任事。

    树上果实尚未成熟,不可轻易采撷;母鸡孵蛋尚未孵熟,不可妄自一啄。万丈高楼起于平地,事业的成就也要一步一脚印地踏实走,才能平稳成长,所以我们不可不重视厚实之道。

    成功之道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赛跑,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耐力坚持到最后。此外,如《佛光菜根谭》说:“自学,是成功的动力;自律,是成功的条件;自信,是成功的方法;自尊,是成功的要素。”成功其实并不难,只要具备各种条件与因缘。关于成功之道,有四点看法:

    第一,有专长必能立足社会

    俗云:“万贯家财,不如一技随身。”今天的社会,要想立足其中,必须要具备各种专长与技能。例如长于计算机、长于会计、长于策划、长于写作,甚至长于驾驶,总要有一个专长。今天的社会,讲究专才专用,没有专长,很难立足,所以每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应该学会维持生存的几种专长,这是很重要的。

    第二,有希望必能勇往直前

    人是活在希望里,有希望就有未来,有希望,人生才会活得踏实。登山者,翻山越岭,爬得汗流浃背,但是他的心中存着登顶的希望,所以不怕辛苦。人生的路上,尽管崎岖遥远,因为有希望,再远也不怕,所以有希望才能勇往直前。

    第三,有勤劳必能不断进步

    人都希望明日比今日更好,未来比现在更好。你希望未来更好,就要不断进步,能够不断进步的原因,就是要勤劳不息。古人说:“勤能补拙”,做任何事情,只要能精勤力行,终有寸进。就像小水常流,则能穿石;钻木不懈,即能得火。凡事只要精进勤劳,就能不断进步,就能成功。

    第四,有远见必能掌握先机

    世事如同棋一局,有远见者胜;有远见的人,才能掌握先机,才能成功。

    反之,人无“远见”,必然只有“浅见”,浅见的人生,他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大众;他只看到家庭,看不见整个社会;他只看得到眼前的小利,看不到宏观远大的未来,这种人做事格局小,成就自然有限。

    成功人人欣羡,但是成功绝非凭空而降,成功有成功之道。

    谦卑之道

    人与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谦卑的风度。一棵成熟的稻穗,头必定垂得很低;一个成熟的人,对人必定是谦卑的。西洋哲学家讲:“宇宙有多高?宇宙只有五尺高!”六尺之躯的人类要在宇宙中生存,低一点头会更顺利,因此做人要懂得谦卑。关于谦卑之道,有四点:

    第一,向尊长谦恭是本分

    每一个人都有父母、师长、尊亲、长辈,对于我们的尊长,我当然要对他恭敬、谦虚,如孔子说:“有酒食,先生馔;有事,弟子服其劳。”孝顺父母,对长辈谦恭,这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第二,向朋友谦虚是和善

    我们对待同学、同事、朋友,态度要谦虚,要尊重他、抬高他,这是表示和善。能够对朋友谦虚的人,自然会有人缘,别人自然容易接受他。

    第三,向晚辈谦逊是高尚

    有时候对待自己的晚辈,如子侄、学生、部属,在他们前面不必傲慢,不必自高自大;能够谦逊一点,不但不表示你的地位低,或是身价差,反而更显出你的人格高尚,也更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第四,向生人谦和是安全

    平常我们会遇到一些过去不熟悉,或是初次相见的人。不管是为了事业,或是因为别人的介绍,不管是有缘者,或者偶然相遇的人,如果你对陌生的人谦虚、和平一点,这是安全之道。因为对方的背景你并不清楚,万一是位领导,你对他傲慢,事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必然是会吃亏的!所以在生人前面谦逊,才能安全无患。

    万事成于谦虚,败于骄矜;做人要懂得虚怀若谷,要如大地之谦卑,才能承载万物,成就万事。

    中庸之道

    在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分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单位大都制定8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8点到下午5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分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分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分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爱购物,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