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危机之后,项羽分封诸侯,由于分封不公,埋下了危机的隐患。为了削弱刘邦,项羽把他支往汉中。当时,项羽是刀俎,刘邦是鱼肉,虽然极不情愿,刘邦还是带着自己的班子前往汉中。刘邦以他一贯能屈能伸的性格面对不公平的待遇,与项羽的意气用事刚好相反。前往巴蜀的途中,一路上有人逃亡,刘邦虽然烦躁,但也听之任之。直到听到萧何“逃跑”的消息,刘邦才如大梦初醒,惊慌失措。
岂料萧何逃跑只是虚惊一场。萧何非但没逃跑,还为刘邦集团带回来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韩信。韩信相当于刘邦集团的牙齿,没有韩信,刘邦再会玩关系也不过是一只没有杀伤力的狐狸。韩信弥补了这一切,因为韩信是一个很犀利的人,项羽是个很锋利的人,犀利和锋利有着微妙的区别。
刘邦的气度在于能够无条件地拜韩信这个逃兵为大将军。从刘邦出走汉中,到重新出关,期间仅仅四个月……
约法三章得民心
刘邦的杂牌军进入咸阳城后,开始大肆抢掠,刘邦是个性情中人,虽然约束自己的部下,但是对于那些杂牌军也没有多加管束,说实话,他也不觉得自己管得了。
此时,萧何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不像其他那些人一样,在乎什么财宝,他关心的是秦国的典籍和资料。这些资料在别人眼里一文不值,但是萧何却看出了它的重要价值,因为这些典籍里记载了全中国的山川形势、军事要塞、人口密度及物产资源等详细情形,相当于作战中的军事地图。这些资料,对于后来刘邦苦撑危局、东山再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刘邦看到秦朝雄伟的宫殿,晕头转向,准备进去享受一段时间。这时,樊哙过来劝谏:“沛公,你是想得到天下呢,还是想当个富翁?秦朝就因为挥霍无度而毁灭,沛公难道想效法秦朝吗?”
刘邦哪里舍得离开,这时萧何找到张良,让张良劝谏刘邦。张良洞若观火,了解这事情的严重性,沛公一旦住在皇宫里,会让诸侯误以为他企图取代秦王,从而成为众矢之的。便对刘邦劝道:“沛公啊,秦朝所以毁灭就因为暴虐无道,搜刮民脂民膏,所以沛公才有机会来到这里,现在沛公你刚刚打进咸阳,就急于享受奢华生活,天下人会怎么想?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沛公,你还是听从樊哙的建议吧,这样也好为自己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刘邦见大家都这么说,也不好意思贪图享受了,只好忍痛割爱,将军队驻扎在灞上。就这样,刘邦的角色发生微妙变化,原本别人还以为他是强盗,现在他做起了警察,负责维持咸阳城的秩序,防止那些杂牌军团在城中抢劫。
萧何熟悉老子的思想,他不主张采取严刑峻法来维持秩序,他认为凡事越是采取简单的方法越好。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与各军团领袖、关中父老、各地豪杰约法三章,向大家宣布:“关中父老承受秦朝严刑峻法的痛苦已经很久了,怀王与诸位将领约定了,先入关的为王,既然我先入关,那么就是关中王了。所以今天我以关中王的身份和各位父老乡亲约法三章。”
这三章内容是:从今以后,无故杀人者被判死刑;伤人、抢劫、盗窃者依据情节轻重判刑;其余秦朝律法一律废除,所有官吏的地位一切如常,民众的生活和习俗一切照旧。
刘邦将这三章约法张贴在各郡县乡邑,以示自己的决心。许多杂牌军团看到刘邦的决心,也不敢有什么出格的举动。简简单单的三章约法就恢复了关中的秩序,何须什么严刑峻法。这招,受益最大的是刘邦,其次是关中百姓。以前,打仗后大家都担心性命不保、财产被劫,这次居然能够安居乐业,确实是天大的喜讯。
许多百姓带着牛羊酒肉到刘邦军中来犒赏,萧何建议刘邦不要接受,以表示自己是个爱护人民、保护人民的主子。刘邦本是酒肉之徒,但萧何的话更在情在理,便对关中父老说:“军中不缺粮,多谢关中父老的好意,我们在这里是维持秩序,绝不扰民。”
百姓们听到这话,心里唯恐刘邦不当秦王,真是一朝天子一朝政策,百姓祸福全在于执政者一念之差。
坑杀降军自毁形象
章邯虽然带领20万秦军投降了,但项羽对这批降军非常不放心。项羽厌恶秦军可以理解,因为正是秦军灭了楚国,自己的许多先人都是被秦军杀死,包括叔叔项梁不久前在定陶被秦军击杀。这些属于旧恨,光旧恨还不会导致他要坑杀这么多人。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批秦军大部分是从牢房里释放出来的亡命徒,破坏力和战斗力都非常强大。项羽原本将投降的秦军交由司马欣统领,司马欣虽是秦军将领,但与项梁颇有交情,项羽也还算放心。
处理了这些事情后,项羽准备向咸阳进发,这时,忽然发生了可怕的事情,项羽一直担心的事情出现了。
原来,在秦军中威望颇高的章邯一直跟随在项羽身边,而司马欣由于是劝降的主角,所以这批投降的秦军对他很有意见。关键是项羽不放心秦军,将大量的楚军安插在秦军里面监视控制。
要说以前,秦军是根本看不起楚军的,现在屈居人下,角色倒转过来。楚军有了这个机会,当然要发泄心头之火,肆意辱骂、欺凌秦军。司马欣本着大而化之的态度处理此事,尽量不让项羽知道。
可是,秦军和楚军的冤仇越积越深,秦军私下里开始议论:“章将军劝说我们投降项羽,说可以获得很多好处,他们三人倒是封王了,可是我们却在这里受侮辱。如果能攻破函谷关,击破秦王朝,我们就能回到故乡了。如果不能破关,只怕我们要被押到东方,背井离乡,一辈子受这些蛮横的楚人侮辱。这样的话,秦王朝会杀掉我们的父母妻子。你们说,怎么办?”
士兵的这些心情可以理解,他们只负责打仗,不了解天下的形势,不知道秦王朝已根本回天无力,所以说这些士兵死得很冤,说他们死于无知和恐惧一点都不过分。当然,项羽的残暴也有很大的原因,如果是刘邦阵营来处理这场危机,就不会发生这么大的悲剧了。
许多楚军将士得知秦军可能哗变的消息,报告给项羽,项羽没经过太多思考,就决定杀,一来他嫌恶秦军,二来粮草本来就吃紧,秦军自己找死,他实在是求之不得。这20万秦军的战斗力非常恐怖,要杀的话也不能直接杀,项羽想出了一个计策,先解除他们的武装,然后将这些降卒坑杀。
项羽召集英布和蒲将军密议:“秦军将士众多,投降后心中多有不服。如果在进入函谷关之前倒戈,必然对我军构成极大威胁。不如现在就借机杀了他们,只留下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随我们入关就行。”
项羽决定将降军坑杀在新安城南的一个黄土高坡下面。鸿门宴时项羽不杀刘邦表现了自己“阳光”的一面,但这晚,项羽却做了一件很是阴险的事。他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招进自己帐中饮酒,并命英布暂时代理管辖投降的秦军。
当晚,三人被项羽灌醉了。那边英布已着手施行坑杀计划,他等秦军就寝后,招呼蒲将军发动攻击。就在秦军呼呼大睡的时候,忽然听到营外喊声震天,楚军全副武装地冲了进来,秦军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中,被杀死的、互相践踏死的不计其数。楚军将他们赶到黄土高坡后面的悬崖边,许多秦兵眼见无路可逃,跳入坑谷中。
短短的两三个时辰,20万秦军全部被杀。这件事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污点,火烧阿房宫尚可以理解为憎恨暴秦的荒淫无耻,但是坑杀降卒这种集体大屠杀事件即使在古代也是惨无人道的。20万降卒后面是20万个家庭,20万个家庭后面又有多少亲朋好友,项羽这一做法不仅失了民心,更重要的是毁了自己的江山,给原本充满愁怨的历史天空中又增加了一股暴戾之气。
哀哉项羽,若是少一些残暴,即使他最后失败了,依然会是后世人心目中的英雄。也许他多一点点仁爱,最后就不会落到乌江自刎的下场。
后人责怪范增没有及时阻止项羽,但很有可能此事范增当时根本不知道,事情来得太突然了,事后知道已于事无补。章邯、司马欣、董翳作为秦军将领,在这件事上处于“失声”状态,这事情显然极大地伤害了他们的情感。但项羽对他们有恩,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反抗项羽,整件事情中最痛苦的也许是他们三人。楚汉争霸中,这三人还是站在项羽这边,不过全都一蹶不振,再没有以前的那种所向披靡的大将风范,反而显得不堪一击。
鸿门宴
相比项羽,刘邦把“企业形象”打造的相当不错,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手下的那些能人智士,另一方面也因为刘邦能够从谏如流。从刘邦的整个发迹过程看,这个人除了会结交人才,会玩关系,确实没有什么其他的专业技能。
还军灞上后,刘邦做了一件非常愚蠢的事:他派了一小股部队镇守函谷关,没有他的允许,任何军队不得入关。这不是公然和天下诸侯作对吗?更可怕的是这件事必然会激怒志得意满的项羽。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杀,很可能他的幕僚并不知道,否则应当会及时提醒他。
这时候,项羽的军队正加速开往关中,抵达函谷关时已是严冬时分。得知刘邦先入关,项羽心中有些不舒服,硬仗全都是我打了,你捡个便宜先入关。更让他愤怒的是,刘邦居然派遣了军队守着函谷关,不让自己过去,想自己是反秦最大的功臣,刘邦居然这样对待自己,说实话,任何人面对这种事都会愤怒。
盛怒之下,项羽派遣英布攻打函谷关,守卫函谷关的部队本来就不多,很快就被英布打了下来。进入关中后,项羽将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附近。
一时间,关中的气氛非常紧张,虽然双方都没有开战的意思,但是那种压抑的气氛比直接开战更让人难受。刘项两人本是结义兄弟,都是楚怀王名下反秦的大将,现在都屯兵关中,和也不是,不和也不是,一旦打起来,双方都没有合适的理由,无非是争夺霸权,这在中国的政治中向来是忌讳的。虽然政治人物们都在争夺霸权,但首先必须打出一个正大光明的旗号。
刘邦军营里本已有大量的楚军,此时,他们看到项羽势力庞大,纷纷想“弃暗投明”,其中有一个叫曹无伤的,是刘邦的左司马。当时形势并不明朗,曹无伤却预见到项羽和刘邦要打起来,应该说他是有先见之明的,项羽和刘邦确实是水火不容。在这种推断下,曹无伤决定投靠项羽,他来到项羽营中,密报道:“刘邦有意在关中称王,并命子婴为相,私自占有秦国的宫室和珠宝。”
项羽听了大怒,立即下令全军戒备,准备和刘邦大战一场。项羽打仗还行,政治上缺乏远见,此举仍旧属于意气用事。不过这意气正中范增下怀,从刘邦入关后的表现以及项羽坑杀秦军的暴举看,范增知道再拖下去对项羽非常不利,不如干脆从权,以武力剿灭对手,以后再来慢慢经营“王道”。
范增私语项羽:“大家都知道沛公以前是个贪财好色之人,如今入关后,财物一文不取,也不临幸妇女,举止如同正人君子。这显然不是他的本色啊,可见此人志向不小,留着将来一定是个祸患啊!”
范增极力主张项羽攻打刘邦,将刘邦擒杀之后,余人自然归附。
项羽有一个叔父,叫项伯,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惊慌。项伯倒不是为刘邦担心,他担忧的是张良。
原来,项伯年轻时曾杀过人,逃亡到下邳。当时,项伯身无分文,被官府缉拿,情况十分凄惨。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后,也藏匿在下邳,但张良为人颇有智谋,经济情况比较好,朋友也较多。项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张良,张良是个重侠义之人,不仅将项伯藏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而且照顾他的饮食起居。
项伯也是一个重情义的人,所以此次听到项羽攻打刘邦的消息,首先就想到恩人的安危。为了报答张良的救命之恩,他深夜备好马车,驰往刘邦营中。
此时,刘邦阵营也处于焦躁状态,甚至连张良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听到“故人项伯来访”时,张良灵光闪现,知道项伯深夜造访,一定有重要事情,忙出门迎接。
项伯向张良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后,拉着张良的手说:“咱们赶快逃吧,再晚的话就来不及了。”
张良本是个不怕死的人,连秦始皇都敢刺杀,自是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了。所以,张良并没急着回应项伯,只问道:“项羽准备何时进攻沛公?”
“明天。”项伯紧张地说。
张良听了也感吃惊,他没想到项羽做事情居然这么果决,说打就打。张良沉思了片刻,说道:“事情还有挽回的余地,我是以韩王的名义帮助沛公,现在沛公有难,我若私自逃跑就是不顾信义,这事情必须要告诉沛公。”
项伯听了也没反对。张良将消息告诉刘邦后,刘邦乍一听吓了一跳,不过他还是很镇定地问张良:“现在该怎么办?”
张良想了想,问道:“沛公的人马挡得住项羽的军队吗?”
刘邦说道:“挡不住。”
张良沉思道:“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和谈了,正好项伯在这里,沛公不妨告诉他,说你对项羽忠心无二,恳求他说个情。”
刘邦问道:“项伯这个人可靠吗?”
张良将自己与项伯结交的经历告诉了刘邦,刘邦便问项伯与张良哪个年长。张良说项伯要年长一些,刘邦说,既然如此,我就以兄长称呼项伯,你请他进来一起喝酒吧!
酒宴中,刘邦以兄长的礼仪接待项伯,席上热情攀谈,一副相见恨晚的样子。项伯是明眼人,当然不会相信刘邦的真心,只是见他大难临头,还如此泰然自若,心里也不禁感到佩服。
酒桌上,什么都好谈,喝了几杯后,刘邦开始叹气道:“哎,也不知项将军为何对我产生这么大的误解,过去我们情同兄弟,向来是他为主帅,我为副帅,这一点刘邦心知肚明啊!怎么可能会违背呢?入关以来,所有财物我分毫未取,就是为了等着项将军来接管啊!我派遣军队镇守函谷关,就是担心其他军队进来抢夺财物,到时不好向项将军交代!我在这里日日夜夜为项将军看护,将军却对我深怀不满。麻烦项兄看在我们兄弟的情分上,替我在项将军面前说情,我刘邦从未忘记和将军的昔日情谊啊!”
项伯此时还没打算背叛项羽,本着化干戈为玉帛的好心,也打算化解他们之间的恩怨。
项伯回来后,将刘邦的意思告诉项羽。项羽听了顿觉舒怀,他原本要讨伐刘邦只因为此人对自己傲慢无礼,丝毫没将刘邦看作对手。听到刘邦恳求项伯说情,气已消了大半,便对项伯说:“既然是场误会,那就让刘邦亲自过来解释吧,明日我在鸿门设宴款待他。”
历史上传唱千年的鸿门宴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刘邦带着张良、樊哙等几个随从一大早奔赴鸿门。此时,最纠结的是范增,听到项羽改变主意,不打刘邦,范增那个焦急自是不用言语。后又听说刘邦奔赴鸿门宴,范增自然高兴,刘邦居然自己送上门来了,不必兴师动众就可以杀掉这个项氏集团最大的对手。
范增一再向项羽表示,刘邦是个极度危险的人物,今天这个对手自己送到虎口,一定不要手下留情。项羽听着范增这些话,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他怎么也想不通,看上去软弱无能的刘邦怎么危险了?他觉得范增实在是小题大做。
听到范增的唠叨,项羽不耐烦地说:“好吧,亚父,你既然觉得刘季这么重要,我们就看着办吧!反正他已经来了,要杀他随时可以,但不要做的太明显,让天下人误以为我们不能容人。”
听项羽这番话,他倒也在乎口碑,那为何做出坑杀20万秦军那样招骂的事,着实让人想不通。只能说项羽是个性情中人,在生活中性情一点是好事,但是政治上不可以这样,尤其是你掌握天下大权的时候,一旦发怒的话就不只是吵吵嘴,打一架那么简单,而是牵连到许多人的性命。在一个公司也是这样,领导者一个必备的素质就是理智,因为作为上层领导,牵一发而动全身,你可能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情绪表达,但是下面却不这样认为,往往会揣测许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范增终于说服了项羽杀刘邦,但项羽那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让他很不放心,所以暗地里他叮嘱项羽的堂弟项庄在必要时借舞剑之名杀掉刘邦。
刘邦赶到的时候,项羽亲自出门迎接,双方态度都非常友好,估计还互相拥抱了,就像久未谋面的战友一样。
入席以后,刘邦略带惭愧地说道:“我和将军奉怀王之命攻打秦国,将军作战于黄河之北,我作战于黄河之南。其实,我没有刻意要和将军争功,只是运气好点儿,先进入了关中罢了。今天在这里和将军相会,本来是一件很高兴的事,可惜有小人搬弄是非,让将军和我产生误会,这太伤感情了。”
项羽听到这里,不好意思地说:“其实,这一切都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密报啊,不然的话,我项籍怎么会来到这里呢?”——项羽这人真是直肠子,他说这话倒没事,然而曹无伤却因此而丧命,这样一来,就是有人想向你项羽“抛媚眼”,只怕也不敢了。
酒宴中,范增一再用眼神示意项羽下手。项羽却假装没看见,一味和刘邦等人谈笑风生。范增气得脸色更加不安,举起自己的玉玦三次,催促项羽赶快下令杀掉刘邦。项羽当然也看到了,不过他丝毫没有杀刘邦的意思,反而与刘邦把酒言欢。刘邦自然也觉察到范增的举动,所以他格外表现出豪放的气度,夸奖项羽军队英勇无敌。
范增无奈,只好走出营外,秘密嘱咐项庄在舞剑之时刺杀沛公。
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伯出来用剑庇护沛公。最后,刘邦借口上厕所,托张良将礼物献给项羽,便逃回营地。
鸿门宴是一段非常惊险的故事,这步险棋是张良设计的,我们既佩服张良的智慧,又为刘邦捏了一把汗。以项羽的性格,刘邦去赔罪,照理是不会杀的,但张良似乎没考虑到范增,如果将范增纳入考虑范围的话,这招真的很险。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张良这招并不算有多高明,稍有不慎,刘邦集团就会垮台。在现代的企业发展中应该尽量避免这样的险招,险招出奇制胜的时候自然人人夸好,一旦失败,就是全盘皆输。
项羽分封,刘邦得汉中
项羽给了刘邦太多的机会,当然,项羽不是故意给刘邦的,只是一个在修长城,一个在毁长城,其结果不言自明。虽然,刘邦暂时还处于弱势,但假以时日,强弱之势定会扭转。古人说见微知著,就是从小的细节看出未来发展的趋势。
项羽进入咸阳之后,跟刘邦的表现完全相反,他好像故意要给自己抹黑似的。首先杀害了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然后下令抢劫秦王室的财宝,洗劫咸阳城的富商巨贾,一般老百姓家里也有遭抢的。项羽倒行逆施自然搞得民怨沸腾。
这还不算,项羽还下令一把火烧了阿房宫。阿房宫虽然是秦朝王室暴政的象征,但其中却累积了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你一把火烧掉了自然爽快,但是这些财产损失怎么计算?更糟糕的是,秦朝的许多文物和典籍都收藏在宫中,这一把火烧掉让天下多少读书人痛惜,让读书人不爽,你项羽还想有好名声吗?项羽出身贵族,做出这样的事实在太不应该。
这场火据说烧了三个月。那冲天的火光,炙热逼人,然而普天之下多少苍生心寒。
其实,项羽并没有当皇帝的意识,他的思想仍旧停留在战国时代。他的第一目的是恢复楚国;第二目的是分封诸侯,建立以楚国为霸主的格局。当时有人建议他据守关中,称霸天下。但项羽拒绝了,他说富贵不还乡犹如锦衣夜行。结果那个向他进言“据守关中”的儒生听了直摇头,说了一句成语:“沐猴而冠。”意思当然是嘲笑项羽没见识,就像穿着衣冠的猴子。
这话其实骂得很实在,但他还是被项羽烹了。其实,项羽惩罚他也不冤,把领导比作猴子确实太过分。这故事很有意思,告诉后人批评人,特别是批评领导要讲究方式,善意委婉的批评不仅可以给人留面子,而且让别人更容易接受。
这时候,在范增的建议下,项羽玩了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奉怀王为义帝,将他迁到长沙郴(chēn)州一带,远离中央政权。项羽成为霸主后,开始着手分封,谁都知道,这是一件不讨好的事,日常生活里连分家都要吵个半天,何况是分封诸侯。
给刘邦分封是最敏感的问题。刘邦早前与怀王有过约定,先入关为王,当时天下人都知道。项羽当然不想把刘邦留在关中,因为刘邦在关中的表现太出色了,留在这里明显是养虎为患。但如果随便打发刘邦,恐怕也难掩世人滔滔口水。
还是范增有办法,他建议项羽把汉中封给刘邦,汉中就是今天四川一带。项羽地理知识不怎么好,加上从未去过汉中,便询问范增为何要把汉中封给刘邦。
范增阴笑道:“巴蜀一带也属于关中的统辖范围,把汉中封给刘季我们不算违约。巴蜀到关中的道路非常险峻,只有靠人工的栈道才能接通,把刘季困在这个地方,他当然翻不起什么风浪。以我的估计,刘季还未去汉中,兵马就会逃掉一半。”
其实,巴蜀之地虽然交通不方便,位置比较偏僻,但是战略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就连范增也未看出这点。由于偏僻,巴蜀一带极少卷入战火,人丁兴旺,粮草丰沛。刘邦前往巴蜀的时候身边只有3万军队,但是跟随他前往巴蜀的诸侯将士却有数万人,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人物是韩信。
项羽自己定都彭城(现在的徐州市),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摄9个郡。彭城地处平原,虽然交通便利,但是没有天然要塞防护,在局势纷乱之时定都于此,确实非常大意。
关中之地是个特别敏感的地带,项羽坑杀降卒、火烧阿房宫已留下骂名,所以决定将关中之地封给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章邯封为雍王,统辖咸阳以西,建都废丘。司马欣封为塞王,统辖咸阳以东,建都栎(lì)阳。董翳封为翟王,统辖上郡地区,建都高奴。
项羽是有意让这三人统辖关中的,因为关中父老对这三人有切齿之恨,三人必然会采取高压政策。这样一来,关中地区就不会对楚国构成威胁。在这件事上,项羽做得还是有些政治头脑的。
各路有功的诸侯纷纷得到了分封,总的说来,项羽的分封还是公平的,当然了,当事人都想占有更好更肥的地方,难免会自觉不平。其中,田荣没有被封就非常不满,田荣是齐国的一个大将军,也是反秦的一支,但他和项羽的关系不怎么好,几次发生冲突。项羽解救巨鹿的时候,田荣也没有支援,倒是他的部将田都被封为齐王。
此外,没有分封的还有彭越,彭越是刘邦的哥们,没有分封倒是情理之中。陈余虽然劝降章邯有功,但不讨项羽欣赏,还曾弃将印离去,未曾和联军一起入关,所以项羽最开始也没封他。后来有人打抱不平,说是张耳陈余同时有功于赵,今张耳受封,陈余没封,恐怕会引起骚乱。项羽也能听进别人的意见,划了三个小郡扔给陈余,算是意思意思。
写到这里,我们发现项羽有“霸王”之气,却没有皇帝意识,换句话说,他没有什么大的理想,贵族的出身并没有改变他鼠目寸光的本性。他身上更多的是绿林好汉的草莽气息,儒生说他“沐猴而冠”真是一点都没错,错就错在那儒生不该说出来,私下里自言自语是可以的。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没有理想、没有规划是阻碍发展的致命威胁,拿项羽集团来说,他有资金、有人力、有权力,然而就因为没理想,导致踏上新台阶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很多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也会遇上这个问题,有钱不知道往哪里投,或是感觉企业好像不再需要发展了。此时,最重要的是树立新的目标。
如果项羽从一开始——哪怕不是一开始,而是中途忽然产生了做皇帝的意识,他应当不会做出那么多倒行逆施的事,他所以坑杀降卒、火烧阿房宫就因为他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楚人,他没有“世界性”的眼光,更没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事实上,如果他有这个胸怀,好整以暇,广施仁政,天下非他姓项的不可。
要知道,世人都喜欢强者,越强别人越愿意向你靠拢,当然前提是你这个强者不是暴君,而是像后来西方拿破仑那样的人物。
以项羽当时的势力,根本不必像刘邦那样故意收买人心,只需“胸怀天下、赏罚分明、顾全大局”自然能够消灭异己,一统天下。但是项羽显然不具备这样的胸襟,虽然他的肌肉很发达,但是他的头脑确实还不够发达——这当然是相对于一流的政治人物而言,项羽的智力没有任何缺陷,但是权力场中对人的头脑要求比之“凡客”自然要高。
在反秦大业宣告成功的时候,人心思太平、望统一,项羽作为反秦第一功臣,如果有担当意识,勇敢地称帝,平定四海,稳固人心,反而能够得到更多的支持。但是项羽从心理上不认为自己能做皇帝,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国不可一日无君,中国人天性上需要一个“带头大哥”,这不是什么道德问题,而是民族文化的基因。
刘邦失意走汉中,萧何月下追韩信
我们现在说自己是汉人,起源于刘邦所创立的大汉王朝,所谓汉朝的得名也是从刘邦被迫走往巴蜀时候开始的。
听说项羽封自己为汉王,刘邦便让人去看看汉中那边光景怎么样。那人打探后回来如实禀报,刘邦一听肺都要气炸。说实话,当时很少有人能看出巴蜀的战略价值,刘邦也没看出。
刘邦当场就要找项羽“算账”,萧何等人连忙劝阻他,并给他讲清楚,只有在巴蜀站稳脚跟,招募贤人,扩充势力,才能兼并关中,和项羽争夺天下。
其实,刘邦这个人向来务实,务实的人怎么会鲁莽到攻打项羽,若是早年,还可理解是他的情绪之言,但此时刘邦已年近五十。他说找项羽算账多半是试探属下的反应,如果属下阻止他,说明是真心愿意跟着他的。所以萧何给他提出建议,他马上接受了,还封萧何为丞相。
此时,刘邦的集团就像一个受排挤的公司,在各种势力的缝隙间求得生存。弱者和强者的生存状态迥然有别,强者是先发制人,弱者是后发制人。刘邦就是这样,他总是以退为进,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弱,如果强行前进的话,必然会被项羽和其他诸侯打得死去活来。
刘邦当然对汉中这块地方不满意,这时,他动用自己的关系,托张良让项伯为自己求情,求项羽把整个汉中盆地封给自己。在项羽看来,汉中并无多大价值,也就答应了。
打点行装后,刘邦带着自己的团队向汉中进发了。一路上,张良建议刘邦烧掉栈道,一来可以防止其他军团进入汉中,二来向项羽表明自己也不想出关中,从而让他放松对自己的警惕。自古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刘邦烧掉栈道果然赢得了项羽的信任。穿行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失足而死的人都难以计数,刘邦的军中弥漫着悲观失望的气氛。
这段艰难的旅程中,许多士兵背井离乡,意志发生动摇,沿途纷纷逃亡。最开始还是一些士兵和低级官员逃跑,后来连一些将领都开始打退堂鼓,刘邦集团的核心人物越来越焦虑。碰到疑难问题的时候,刘邦经常选择顺其自然的态度,他没有追捕逃亡者,更没有严令禁止不许逃跑,只是强自装出信心十足的样子,似乎是说:“逃就逃吧,反正吃亏的是你们自己。”
其实,刘邦也是难受的,每每这时,他习惯以酒浇愁。有一天晚上,就在刘邦喝酒的时候,忽然传来一个消息:萧何逃走了。
像刘邦这么淡定的人,就是天塌下来也会好整以暇,但是听到萧何逃走,刘邦吓得跳了起来。萧何是刘邦集团里的第二号人物,如果萧何出走,可能越来越多的人会离开,刘邦阵营面临随时崩溃的危险。可以想象刘邦惊慌失措、气急败坏的样子。
刘邦痛骂道:“混蛋,连萧何都逃跑了,我还能指望谁?”
极度苦闷中,刘邦也只能灌黄汤麻痹自己,酒对失意的人来说是个好东西,没有酒,刘邦可能早就颓废了。对刘邦来说,酒是生命的兴奋剂,面对失败和挫折的时候,酒这种东西能够为人打气。
刘邦哪里知道,萧何出走只是虚惊一场。过不了几天,萧何又回来了。刘邦面上有气心里高兴,问道:“你怎么可以逃亡呢?”
萧何应道:“臣怎么敢逃亡呢,臣是去追逃亡的人啊!”
刘邦似乎不相信萧何的话,不高兴地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人逃亡,他们要逃就让他们逃吧,你追谁呢?”
“韩信啊!”
“韩信?”刘邦问道。刘邦见过韩信,但是没什么很深的印象,只知道这个人长得非常高大、斯文,喜欢夸夸其谈,刘邦向来不喜欢读书人,他喜欢大声说话、大碗喝酒的人,但不喜欢夸夸其谈,讲道理和兵法的人。所以,他实在不懂萧何为何特别看重韩信。
韩信,这个人大家都不陌生,从贫贱之时受胯下之辱到汉家天下三分有其二,他的一生几乎是传奇般的。虽然大家对韩信已非常熟悉,这里还是简要介绍一下他的生平。
韩信和项羽一样,都是楚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早年穷困潦倒,一直处于待业状态。不过这人心气很高,虽然家徒四壁,却孤芳自赏,经常挎着一把佩剑在街上溜达,估计这把剑是祖传的,也是他全部的身家财产。那时候,剑不是寻常之物,在乡下拥有一把剑是身份高贵的象征。
韩信虽然穷,但是从没把这把剑典当或是卖掉,可见这人确实是有骨气的。因为不善于谋生,韩信便四处吃白食,吃遍亲戚朋友,最后呢,人人都嫌恶他。所以,那些暂时不得志的年轻朋友千万不要灰心,人穷的时候难免低人一等,连韩信这样在历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曾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我们有什么理由对前途心灰意冷。
后来他投靠淮阴县南昌亭亭长,这个亭长是个好人,一日三餐供着他,但是亭长的老婆实在看不惯韩信,故意停止给他供餐。韩信不知,还是照旧前往,去了后发现没人请他吃饭,便告辞了,从此没再去亭长家里。这段经历跟刘邦被嫂子赶有点像,刘邦、韩信都是经历过苦楚和挫折后终成大器的典范。对于强者来说,挫折是人生的财富。
走投无路的韩信只差没成为乞丐了,他所以没做乞丐只是因为心高气傲。自此,他经常饿着肚子在河边钓鱼,估计他钓鱼的技术也不怎么好,所以还是常常饿肚子。当时,有个老妇人经常在河边漂布,看到韩信这小子宁愿挨饿也不乞讨,很欣赏他的骨气,便经常救济韩信。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涕泪横流地对老妇人说:“将来我如果成功,一定报答你的大恩。”
老妇人听了,心里直叹息,说道:“你堂堂一个男子汉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还指望你报答我?我是不忍心看你饿肚子才分你饭食。”
后来呢,韩信振作起来,找一些零活干。一天,有一个满脸横肉的屠夫故意挡在韩信面前,吼道:“韩信,你虽然长的高大,挎着一把剑,看起来挺拽的,其实你根本就是一个胆小鬼。”
周围的人一看有人要掐架,乐得凑个热闹。那屠夫更得意了,竟说出这样的话:“韩信,你有种就一剑杀了我,没种的话就从老子胯下钻过去。”
韩信面无表情地盯着那屠夫,过了一会,深吸一口气,蹲下身子从他胯下钻了过去。
见韩信这么懦弱,围观的人纷纷耻笑,唯有那屠夫反而被镇住了,他觉得韩信这白面小生能脸不红心不跳地从自己胯下钻过去,确实是个了不得的可怕人物。
反秦起义发生后,韩信的机会终于来了,这时他参加了义军,总算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才能还是没法施展。他先后投靠项梁和项羽,在项梁手下他根本就是个不起眼的小军官,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后来,项羽倒是提拔了他,让他做了军事指挥部的一个郎中。不过,项羽打仗一向很牛,根本用不着别人,韩信提出再多的军事计划也得不到项羽的认可。
就这样,韩信选择了刘邦。
像韩信这样的天才人物,如果跟了一个同样是天才的老板,显然很难发挥作用,追随刘邦应该说是韩信一生中最明智的选择。但是最后他因为不能洞察世事,没能做到急流勇退,以致惨遭斩首、三族被诛,更是令人慨叹不已的大悲剧。这给后人一个警示:切不可以居功自傲,功成名就后最好的选择是急流勇退,淡泊名利,张良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所以他能善终。
刘邦大手笔: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的经历非常神奇。他刚开始投靠刘邦的时候也没有得到重用,不仅没有得到重用,还差一点就掉了脑袋。
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军官犯了军法,论律当斩,这些军官一个个被砍头,在韩信之前已连续砍了十几人。马上就要轮到韩信了,可想韩信此时心中一定充满懊丧,或许后悔投靠了刘邦,就在这毫发之间,偶然的事情发生了,这几秒的偶然改变了历史。
就在这时,刘邦的故友兼车夫夏侯婴出现了,韩信多少了解夏侯婴,知道这人有同情心,而且跟刘邦的交情很深,现在活命的希望全寄托在这人身上。韩信故意仰天长叹:“汉王不是想争夺天下吗?为何要杀我这样的壮士?”
夏侯婴见这人气概非凡、相貌堂堂、器宇轩昂,心想可能真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便救下韩信,召他详谈。借着这个机会,韩信向夏侯婴大谈兵法,夏侯婴听此人说的头头是道,便替他向刘邦求情,并告诉刘邦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
刘邦对夸夸其谈的人向来没有好感,不过他倒是爽快地放了韩信,还给了他一个管理粮食的职位。
韩信当然不是后勤管理的料,但正因为这个小官职,他认识了萧何。萧何听了夏侯婴的介绍,对韩信很感兴趣,因此主动和韩信交流。萧何的眼光向来不错,他发现韩信的才能远远比夏侯婴说的还厉害,将来汉王争夺天下靠的就是韩信这样的人才。
萧何几次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刘邦并不当作一回事。所以,韩信还是迟迟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在奔赴汉中的途中,韩信就特别郁闷了,他原本以为换了一个老板,自己的待遇能改变,结果发现比在项羽那里还不如,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就这样,思前想后,韩信就逃跑了。
萧何了解韩信的才能,所以一直很留意他,听到韩信逃跑的消息,萧何的反应估计和刘邦听到自己逃跑的消息一样。所以,他来不及禀报刘邦就火速追韩信去了,萧何不光是刘邦集团的总经理,也是一个伯乐。萧何花了两天才在汉中的边界处追到韩信,其时,月亮挂在天空,想必韩信深为萧何这番诚意所打动。
萧何追回了韩信,便向刘邦解释:“其他那些逃走的将领只是普通人才,但韩信是绝世无双的元帅之才。如果大王只想一辈子呆在关中,可能不需要韩信,但如果大王想冲出关中,和项羽争霸天下,没有韩信是不行的。大王,你说要不要留韩信呢?”
刘邦虽然并不相信韩信真有什么大的才干,但萧何和夏侯婴都这么重视他,至少也不是个废物吧!
见刘邦迟疑,萧何又说:“大王如果想逐鹿中原的话,必须要重用韩信,否则他一定会再次逃亡。”
刘邦是个好说话的人,见萧何这么说,也不好反对,便说道:“那好吧,我就封他为将领。”
谁知,萧何居然说:“普通将领的职位是留不住韩信的。”
刘邦是个豪爽之人,大方地说道:“那就拜他为大将军吧!”
这种事情也只有刘邦做得出来,不了解一个人,光凭别人的推荐,就拜韩信为大将军。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刘邦这人做事太不严谨了,甚至是非常随意的,但他的成功的确得益于这种随意,随意不代表任意,随意往往能跟着内心的感觉走,不受任何成见的束缚。
萧何了解刘邦的性格,跟着又说:“大王啊,你一向待人怠慢少礼节,现在拜大将军像哄小孩子一样,你这样怠慢的话韩信还是会跑掉的。大王如果真的诚心拜大将的话,应该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斋戒三天,设立好高坛,当着全军将士的面拜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他的面子,他才能全身心地辅佐你进入关中,称霸天下。”
刘邦听萧何说的这么认真,也只好点头答应了,本来以他的性格是最讨厌繁文缛节的。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的那天,全场鸦雀无声,军中很少人听说过韩信这个无名之辈,不知道刘邦到底玩什么把戏。然而,这事情却是当真的,从那天以后,韩信执掌帅印,统领三军。
刘邦所以拜韩信为大将,全因为对萧何的信任,他对韩信心里是没底的,更不知道韩信肚子里是否有货。所以,拜完之后,刘邦就作出认真的姿态问韩信:“丞相多次在我面前夸赞将军,请问将军有什么良策可以告诉我呢?”
韩信是没落贵族的后代,应对这种正式的场合如鱼得水,很淡定地反问刘邦:“大王想向东争霸,对象是项王吗?”
刘邦点头。韩信又问:“大王自己觉得,在勇猛彪悍方面,和项王相比哪个更强?”
刘邦老实地回答:“我不如他。”
韩信说道:“我也认为大王不如他。不过,我还是更看好大王。请听臣详细分析,臣曾经追随过项王,对他的个性非常了解。论起勇猛,项王无人能敌,他一发怒,一千人也挡不住他的威势。但他非常刚愎自用,无法运用有才能的将领,所以,项王的勇猛不过匹夫之勇而已。”
韩信沉吟片刻,又接着说:“此外,项王这个人对人非常讲礼,言谈举止非常和蔼。部下生病时,他有时会流着眼泪给他们送饭。但是当部下有功,应当封赏时,他却会显得犹豫,不愿意分封。所以,项王的仁慈也不过是妇人之仁。”
刘邦本来自觉比项羽矮一个头,听到韩信的话,马上有感觉了,觉得萧何或许没有看错,这个人肯定是有些才干的。
接着,韩信又细数项羽在战略上的失误,韩信的这些判断是后来人们衡量楚汉争霸项羽之所以失败的重要标准。除了性格上的弱点外,韩信还指出,项羽称霸天下后,不在关中称王,却退居彭城,实在是一种非常短视的做法;背弃义帝,封王凭个人好恶,导致项羽在诸侯心目中地位下降,而且也增加了更多不稳定的因素;沿途对百姓烧杀抢掠,必然会丧失民心等等……
韩信的分析大体是有道理的,这证明了他不光是带兵打仗的能手,也善于识人,善于对时代作出准确的判断。可惜,韩信看别人很准,达到了“知人者智”的档次,但还是没有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所以最后身死家灭,空留一代英才的“天下已定,我固当烹”的千古遗憾。
韩信前面的话算是抽象分析,接着他提出了一个更具体的建议:“大王当初进入关中的时候秋毫无犯,与百姓约法三章,深得民心。秦地百姓无不希望大王再回到关中,这股民心有很大的利用价值。现在,大王被项王排挤到汉中,而出卖秦军的章邯、司马欣、董翳却占据关中,百姓无不咬牙切齿,大王只要举兵入关,三秦自然唾手可得。”
刘邦这人最在乎实际的利益,听到韩信这话,顿时心服口服,后悔没有及早认识韩信。就像上次把军事计划完全交给张良一样,这次他将军队完全交给韩信,由韩信全权调度。
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表面上看来主角是韩信,韩信瞬间从一个无名小卒成为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这是何等威风的事。这段历史我们哪怕看上几十遍,仍然觉得神奇。是韩信神奇吗?韩信当然神奇,他后来证明了自己。但真正神奇的是刘邦,世上居然有这种领导,可以不经过任何考核,直接将一个小连长提拔到大元帅的职位,这种事情旷古少有。
许文强和丁力由布衣之身混到了上海滩的老大,让很多人唏嘘感叹。比之韩信的际遇,又差得远了。结合我们现在的现实再来看韩信的这番遭遇,更佩服刘邦的胸襟。刘邦集团能够笑到最后,得益于人才流动渠道的畅通,它没有那么森严的等级和壁垒。正因为这样,它才能发挥人才最大的潜力,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从而能够提高集团的竞争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