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绝地反攻,楚汉争霸之势形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彭城大败后,许多诸侯觉得刘邦大势已去,再次倒向项羽。当时,楚军四处缉拿刘邦。有天,刘邦在逃难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夏侯婴把孩子抱上车,带着一起逃亡,正巧楚军追来,刘邦赶紧推下孩子,命令夏侯婴快逃。夏侯婴不忍心,几次抱起孩子,刘邦几次推下孩子,甚至拿剑威胁要杀掉夏侯婴。

    刘邦逃到下邑,遇到张良,得知韩信保存了汉军的嫡系力量,在睢水一带抵挡楚军。张良建议刘邦重新召集群臣,将已经被打散的刘邦集团重新组织起来。同时,用“切蛋糕”的方式笼络英布、彭越、韩信,让他们效死力对抗项羽。在这窘迫的时候,后方的消息颇让刘邦安慰,萧何将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粮草源源不断送来,兵源也得到了有效的补充。

    通过一系列的整饬和休整,刘邦再次拥有了和项羽对抗的实力,尤其在韩信平定魏国和赵国后,刘邦集团的声势更加壮大……

    逃亡途中“一夜情”

    刘邦带着随从在山林间逃亡。昨天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今天却成了落水狗,性命随时不保。这样的大起大落,一般人肯定很难承受,难免会心灰意冷。然而,刘邦这人天性乐观洒脱,他本来就一无所有,失去了也就失去,没什么大不了。

    刘邦最后所以成功,得感谢这种独特的性格。这种性格说好听一点是百折不挠,说通俗一点就是脸皮厚。脸皮厚有脸皮厚的好处,至少面对致命打击的时候不会像项羽那样想不开。刘邦所以脸皮这么厚,一方面是天生的,另一方面也因为他出身平民,混迹于市井,年轻时好吃懒做,被家人骂多了。

    有过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心理素质想不好都难。所以,对于一个真正成大事的人来说,下层生活的磨练也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一个公司在创业初期总会经历一段自然生长的过程。自然生长的过程必定带有野蛮粗俗的特征,正因为野蛮粗俗,反而让它具有很强的免疫力和生命力,从而为进入秩序化和正规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现在网络流行语来说,刘邦是一个很贱的人,但正因为贱,他才如此无敌。逃出几十里后,日色渐渐西沉,刘邦肚子也饿了,可惜没饭食,这时,他脑子里想的最多的是饱餐一顿。换做项羽,这时怎么吃得下饭。

    又在树林间穿行了好几里,忽然听到犬吠声。刘邦料知这附近一定有人家,心中一阵宽慰。受了一天的惊吓和疲累,早已饥肠辘辘,这下终于可以放松下,吃个饱饭。

    树林深处有一个小村庄,灯光隐隐闪现。刘邦一行人策马过去,来到一个老翁家门前。这老翁也懂识人之术,他见刘邦容貌不凡,便引到自己家中,奉为上宾。饭桌之上,老翁问刘邦姓氏来历,刘邦也不讳言,照直说了。

    老翁听了,连忙跪拜道:“老朽不知尊驾到来,有失远迎。得蒙大王来到此处,不胜荣幸。”

    刘邦忙扶起他,问老翁身世。老翁答道:“老朽姓戚,是定陶县人,因为秦国和项羽打仗,所以避难到这里来。妻子和儿子都已经走散了,只剩下小女陪着我。真是宁做太平狗,不作乱世人啊!”

    说到这里,老翁已经泪流满面。刘邦哪有心思听他悲情说辞,只问道:“老人家,我一整天没吃饭,肚子好饿,这里有没有酒店啊!”

    老人忙抹去眼泪,说道:“这里穷乡僻壤,哪里有什么酒家饭店啊,如果大王不嫌弃的话,寒舍倒是有一些薄酒和粗菜。”

    刘邦不挑食,连忙说道:“好好好,老人家,快去准备吧!”

    老翁便呼唤内屋里的女儿准备饭菜,只见一个十八九岁娇滴滴的美人款步出来。刘邦瞧这女子,眼睛霎时一亮,只见她虽然身着青衣粗布,却是青春貌美,体态轻盈。老翁让女儿向刘邦行礼,刘邦起身受礼,眼神还是色迷迷的。老翁看在眼里,让女儿回房,与刘邦等人饮酒,觥筹交错间,刘邦厚起脸皮问道:“不知您的女儿可曾嫁人?”

    老翁听到这话,心里明白几分,说道:“小女尚未出阁。前些日子有一个相士看到小女,说小女面相尊贵,今天大王来此,莫非是天意如此。如果大王不嫌弃的话,老朽愿将小女许配给大王做姬妾。”

    刘邦假意推辞道:“寡人逃难到这里,蒙你们留宿已经感激不尽,怎好委屈您的女儿做我的姬妾呢?”

    老翁摇摇头,说道:“只怕小女不配大王,大王如果嫌弃的话,哎……”

    刘邦笑道:“既然老人家这么盛情,我刘邦也只好领情了。”

    说完,刘邦解下玉带,交给老翁,作为聘礼。老翁便唤女儿出来,把玉带交给她,她腼腆受了玉带,容色似喜还羞。

    晚饭后,老翁让女儿陪刘邦,自己回房去睡了。这一晚,刘邦尽得销魂之乐,虽然玩过女人无数,但是他一生最爱戚夫人,可见此女最合他口味。一个失败的落水狗居然能得到这样的艳遇,可见刘邦确实艳福不浅,一生鸿运。当晚,他便把戚夫人的肚子搞大了,那孩子便是后来的赵王刘如意。

    戚夫人确实是富贵命,刘邦当皇帝后,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她的命相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她后来极力怂恿刘邦立刘如意为太子,可惜手段不够。刘邦虽然确实想立如意为太子,但他做事一向比较慢悠,后来平定英布时中了箭,回来之后不久就死去。

    刘邦死后,吕后擅权,对刘氏后人尚且辣手无情,昔日的情敌自然更不会放过。吕后首先毒死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然后再一步步折磨戚夫人,手段残忍世所罕见,为汉语贡献了“人彘”一词。

    再看这段历史,戚夫人确实大富大贵啊,但是这样的富贵岂不是比清贫更糟糕吗?所以,富贵这东西实在说不清。刘邦的儿子刘盈当了皇帝,可谓是富贵到极点,但一辈子处于对母后的恐惧中,最后抑郁早逝,地位虽尊贵,心灵却痛苦。

    道家圣人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真是一点都没错,所以,即令富贵也应该抱以平常心对待。在这方面,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是很好的典范。

    六亲不认的“大丈夫”

    第二天,刘邦早早地起来了。见过戚翁,吃完早饭后,刘邦便向父女俩辞行。父女俩当然希望刘邦多呆几天,刘邦推辞道:“我新近吃了败仗,将士们都逃散了,我怎么能留在这里呢?等我沿途收集残兵,情况稳定下来后自然会迎接你们父女,决不爽约。”

    说到这里,刘邦又看戚女,只见她颦眉不悦,愁肠百结。刘邦心下实在不忍,握着她的手,也唠叨几句。最后,硬起心肠,道别一声,便扬鞭而去。

    沿途走着,忽然看见数百骑兵驰来。刘邦担心是楚兵,赶忙躲了起来。那队人马走近后,才知道是夏侯婴的人马。夏侯婴找到刘邦后,亲自为他驾车。一路上难民很多,夏侯婴眼疾,看见难民中有一个幼童和一个幼女,疲累不堪地往前走。那两孩子不时羡慕地望着马车。夏侯婴觉得这两小孩很像刘邦的子女,便对刘邦说道:“难民中有两个孩童,似乎是大王的子女,大王你看看,究竟是也不是?”

    刘邦顺着夏侯婴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是自己的子女,便让夏侯婴停车,把他们抱上来。两孩子上车后,看到父亲又惊又喜,告诉父亲,沛县战乱,祖父和母亲都已经失散,所以跟着乡人一起逃难来了。刘邦遇上了子女也很高兴,安慰他们不要哭,一定会找到祖父和母亲的。

    忽然,夏侯婴惊呼:“那边旗帜飘扬,莫非楚军来了?”

    刘邦急道:“赶快逃啊!”

    夏侯婴快马加鞭向前奔驰。后面来的果然是楚兵,为首的将领是以忠义和彪悍著称的季布。季布是项羽麾下五大猛将之一,任侠豪迈,为人极讲信用,所以楚人中流传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刘邦灭项羽后,季布始终不肯投降,刘邦便重金悬赏捉拿季布,但由于季布人品指数非常高,许多人冒着诛九族的危险庇护他。最后,汉高祖刘邦被季布的忠义感动,不仅赦免了他,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的遭遇跟丁公的遭遇完全不同。季布一生几次差点致刘邦于死地,而丁公救了刘邦一命,结果刘邦杀了丁公,对季布却礼敬有加。这里面当然有刘邦权术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做人的秘诀,人才获得尊敬的秘诀就在于忠诚。即使是敌人,也会尊敬忠诚的人,季布是最好的例子。当年,那些墙头草后来几乎全被刘邦剿灭,倒是季布这样的钉子户反而能善终。

    这时,季布一心想捉拿刘邦,所以也是快马加鞭。夏侯婴虽然发狂地赶着马车,但是季布紧追不舍。眼看季布越来越近,刘邦将子女推下车,夏侯婴一看,连忙将两个孩子拉上车。过了一会儿,刘邦又将两个孩子推下车。夏侯婴又把孩子拉上车,刘邦又往下推。推了好几次,刘邦大怒,对夏侯婴呵斥道:“我们现在性命危急万分,难道还要管两个孩子,自丧性命吗?”

    夏侯婴答道:“这是大王的亲生骨肉,怎么能够忍心丢下?”

    刘邦听到这话,愤怒不已,这是真的愤怒,不是假装的,因为现在他命悬一线,所以拔出剑,对着夏侯婴的脖子说道:“你再敢这样,我就杀了你。”

    夏侯婴见刘邦又把孩子推下车,不再勉强,让部下护着两个孩子。把追兵甩远之后,刘邦坐在车上闭目养神。也不知他在想什么,他可能在想:老天爷,又逃过一劫,我刘邦真是天命之人。

    人们谴责刘邦六亲不认多是因为这件事,其实他倒不是六亲不认,看到孩子时他还是喜欢的。只是,他确实把自己的命看得比其他任何东西都要宝贵。

    逃过此劫后,刘邦决定逃到下邑去,下邑位于现在江苏省砀山东北方,由吕后的哥哥吕泽掌管。下邑是个小地方,可以掩人耳目。吕泽的军队才一千多人,如果楚兵来袭,自然挡不住。所以,这一逃亡行动进行得相当隐秘。

    原本危机四伏的项氏集团,因为这一仗又打出了威风,墙头草们又纷纷倒向项羽。项羽的势力再次威震华夏,这期间,他捉到了刘邦的父亲和老婆,以此要挟刘邦投降。项羽实在太不了解刘邦了,如果刘邦这么轻易就被威胁,也不会活到现在。

    刘邦在下邑遇上了张良,总算是仓惶中的一件幸事。张良为刘邦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韩信的兵力在睢水一带牵制了不少楚军主力,许多失散的军团已聚集在韩信周围,张良和刘邦商议把将领召集到这里共同商议未来的对策。

    与此同时,项羽最头疼的是齐国那边,田横似乎比哥哥田荣更厉害,楚军撤走一部分后,他很快收复了三齐。此时,项羽腾不出手全力收拾刘邦。

    人们常说无毒不丈夫,这个俗语应该不是鼓励人人狠毒。它大概讲的是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做大事,心肠必须要硬也要狠,一个太重感情的人做不了大事。但是,做成大事不代表会幸福,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刘邦幸福和幸运的地方就在于他天生是这种人,不是这种人如果非要做这种人无疑是痛苦的。

    人生的选择更多地需要智慧,既要知人,又要知己。

    切蛋糕自救

    多亏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天才,保留了刘邦的嫡系实力。正所谓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那些杂牌军不过是荒山。

    在召集群臣后,刘邦提出了一个策略:“我愿意放弃函谷关以东的统治权,让给那些肯和我一起对抗项羽的人,大家认为谁可以成为我们重要的合作伙伴?”

    欲先取之,必先与之——刘邦懂这个道理不是因为看了什么兵法,而是他对人心太了解了。重赏之下,必有“莽夫”。这些“莽夫”是谁呢?

    张良认为有三个“莽夫”是理想的合作伙伴:

    第一个是英布,英布其实和项羽关系不错,是出生入死的战友,也是项羽手下第一员猛将,在巨鹿之战中立下卓越功勋。英布虽然是个草莽英雄,但是自尊心很强,项羽从内心里看不起他。英布觉得自己功劳很大,只封了个很一般的九江王,心里很不满。张良正是看中了英布的勇猛和短视。

    第二个是彭越,彭越和英布一样都是强盗出身,虽然有“盗亦有道”的说法,但大多数强盗都是哪里有利往哪里钻,谁给的好处大我就帮谁。彭越跟项羽是死对头,而且打仗也挺猛的,早年还跟刘邦有过交情。所以彭越是比较好笼络的。

    最后一个就是韩信,读者看到这里可能感到奇怪,韩信明明是刘邦的手下嘛,干嘛要和他分享领土,直接给他下命令不就行了。理论上是可以的,但如果刘邦这么干的话,估计就不会有大汉王朝。韩信作为当时的军事强人,虽然是刘邦的手下,但是由于他掌握兵权,不给他好处反而给外人好处,他肯定不干。而且乱世之中,只要手握兵权就是一方军阀,韩信这么能打仗,谁敢得罪啊,就是后来刘邦要杀他,也不敢贸然兵刃相接,还是萧何和吕后用计杀害。

    刘邦这个策略相当于“切蛋糕自救”,为什么要自救?因为他已经公开和项羽撕破脸,根本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要么打败项羽,要么身死家灭。要打败项羽,光凭刘邦集团斗不过,萧何、张良、韩信虽然被誉为“汉初三杰”,但如果没有“国际势力”的介入,他们也奈何不了项羽。

    这三人中,韩信当然没什么大问题,韩信这人功名心强,何况又是刘邦的手下,给他好处他肯定全心灭掉项羽。彭越呢,大盗一个,对项羽恨之入骨,就是刘邦不招降的话,他也会跟项羽作对。

    最悬的就是英布,英布虽然和项羽有矛盾,但两人的关系底子比较厚。之前,项羽觉得英布盗贼出身,封给一个九江王,英布应该感到高兴才对。但英布不爽,他觉得自己功劳比其他人大,结果封了一个很一般的九江王,心里很不高兴。后来项羽攻打齐国,向英布征兵,英布称病不出,拨出五千人算是应付。英布这个人性子比较直,不是那种贪得无厌的人,只是他自恃功高,觉得自己是项羽的左右手,理应得到比张耳、司马昂等更多的封地。

    项羽在英布的问题上可能有些失职,没有交流好,英布这样的直性子本来不应该背叛他的,何况共同出生入死过。两人之间有什么误会,在酒桌上摊开讲就不会酿成大问题,项羽可以解释为什么给他封九江王,英布应该告诉项羽自己为什么对九江王不满。但是双方都把问题搁着,期望对方能想通,偏偏两人都是刚愎自用的人。

    刘邦打彭城的时候,英布袖手旁观,这无疑加剧了和项羽的矛盾,虽然英布一再称病。项羽打回彭城后,又召英布见面,英布又托病不能外出。很显然,英布的这些举措让不可一世的霸王非常愤怒,虽然他未必表现出来。

    张良选择英布,就是看中了他和项羽矛盾的激化。即便如此,游说英布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搞不好使者还会被英布烹掉。

    刘邦旗下不乏能言善辩的说客,但似乎没有合适的人。郦食其口才相当好,但是夸夸其谈,英布跟项羽一样讨厌满口大话的人,所以让郦食其去不行。

    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张良建议刘邦先在荥阳驻扎。刘邦出征的时候,萧何一直在关中“看家”,听到刘邦迁往荥阳,马上运输粮草过去。

    此时,濒临破产的刘邦集团总算重新整合起来,现在最关键的是找到一个靠得住的说客说服英布叛楚。就在刘邦为这个人才烦恼的时候,一个儒生挺身而出。说实话,见到是个儒生,刘邦信心直往下跌。但见这个叫随何的儒生信心满满的样子,心想,反正没人敢去,就让你去吧,能成最好,不能成也是天意。

    书生也有用

    随何到了九江后,一连几天没有见到英布。英布只派出太宰(相当于总管)招待他,尽管受到怠慢,随何还是感到有戏。如果英布毫不动摇的话,理应让人宰了他。现在英布不见他,派太宰招待他,显然是在观望。

    见英布始终没有动静,随何便对太宰说道:“大王不见随何,想来是因为楚强汉弱,所以踌躇不定。其实大王何妨和我相见,如果我所说合大王的意,大王不妨采纳。如果我说的不合大王的意思,大王将我枭首示众,献给楚王也是大功一件啊!希望太宰能把我这番话传达给大王。”

    太宰将随何的话传达给英布后,英布总算召见了随何。英布是个冷酷无情的角色,他很清楚自己只不过是山大王的料,如何巩固和保住自己的地盘才是他首先要考虑的,项羽和刘邦谁能让他坐稳山大王的位子,他就会跟谁。

    随何见到英布后,在酒席上说道:“汉王遣我随何来此,一来是向大王请安,二来也想问问大王,为何对项王这么忠心?”

    英布说道:“寡人是楚国的臣属,曾经跟随项王反秦,自然不能不忠心了。”

    随何说道:“大王和楚王,都是诸侯,如今大王甘愿为楚国的臣属,想必是看楚国强大,可以依靠;但楚国伐齐的时候,项王亲自带着部队去征讨,大王理应率领部队作项王的先驱,为何只拨几千人?难道做人的臣属有这么敷衍塞责的吗?而且汉王进彭城的时候,项王还在齐国,一时来不及回援,大王距离彭城很近,应该及早出兵相救啊!可是却不闻大王出一兵一卒,莫非这就是大王对楚王忠心的举动?大王名义上事楚,但是实际行动却是完全相反啊!将来项王发怒,会饶了大王吗?如果项王来讨伐你,不知大王是投降呢还是抵抗?”

    英布听到这里,沉着脸不说话。

    随何见状,又进一步摆出道理:“大王认为楚军强势,必然认为汉军弱势。楚兵当然是强大的,但是大王不要忘了,楚兵恶行累累,天下人个个都嫉恨,不愿屈服。想想项王都做了什么事吧,背弃怀王和诸将立下的盟约,排挤汉王,后来又弑杀义帝,这是何等的大逆不道啊!现在汉王仗义讨贼,各路诸侯纷纷归附。目前,汉王正固守荥阳,广充粮仓,巩固城墙,与楚军对峙。楚军劳师远征,进退两难,必然会陷入困境,到时强弱之势自然扭转,我们不妨拭目以待。退一步说,纵使楚军获胜,诸侯必定会团结起来,合力抗楚,众怒难犯,项羽就算是再强也不可能不败啊?”

    说到这里,随何摸了摸胡子,继续说道:“所以说呢,楚军的前途实在比不上汉军啊!如今大王不肯和汉军合作,反而忠心于那个外强中干、强弩之末的楚国,这不是误入歧途吗?”

    看到英布越来越动摇,随何笑道:“当然了,目前大王的人马未必灭得了楚军,但只要大王和项羽决裂,归附汉军,项羽必然会前来攻打,这样大王就能将项羽绊住几个月,汉王便能稳夺天下。那时,我和大王一起归汉,汉王自然裂土分封,将九江仍然归在大王的名下。否则的话,大王如果还是一意孤行跟着项羽,只怕会成为众矢之的,恐怕楚国还没灭亡,九江就先已动摇。到时呢,不但天下人唾弃大王,便是项王也会记挂前嫌,来找大王的麻烦啊!”

    随何讲起道理来层层剥皮,英布虽然是莽夫,道理也听得进。他还挺细心的,对着随何的耳朵小声说:“寡人会按你说的做,只是这几日先不要声张,稍待几日,再告示天下吧!”

    英布所谓稍待几天,便是想观望,非常时期站队很重要,一旦站错了,可能身家性命难保。

    随何等待了好几天,也没看英布有什么动静,探问馆员,才知道楚国的使者也已经来到,正催促英布征讨汉军。英布迟疑不决,当着楚使的面和部下一起商量出兵的事。一天,随何不请自来,直接走到楚使上首,坐定后说道:“九江王已经归汉,你是楚使,怎么可以来这里征兵?”

    英布本来想瞒住,随何说破后,英布脸色很难看。此时,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杀掉随何,证明自己对楚国的忠心;一个是杀掉楚使,证明自己对汉王的忠心。楚使这时表现不好,看到变故,大惊失色,连忙往外跑。

    随何忙对英布说道:“事情已经败露了,赶快杀了楚使,速速帮助汉王攻打楚军,免得贻误时机。”

    英布此时没有了选择,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只好挥挥手,左右一起冲上,将楚使捉住,一刀一个。然后,英布宣告与楚国脱离关系,联合汉王,兴兵伐楚。

    现在人们常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也只能说明教育的失败,而不是读书的失败。真正会读书的人一定是有用的。把书读活,可以提升个人素质;把书读死,反而降低个人能力。

    开放的胸怀

    刘邦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被人打趴下后,他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爬起来。他似乎不需要什么调整的时间,他的心理素质似乎已臻化境。我们无法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有人说刘邦深谙道家思想,我们更愿意仅仅把他理解为脸皮厚,而且已经厚至无形。

    以关中为后盾、荥阳为大本营,刘邦又雄起了。项羽经常派军前来骚扰,双方各有胜负,此时,项羽有些困惑了,刘季明明被打得一败涂地,怎么这时候骨头又硬了呢?

    楚军的骑兵比较厉害,既然攻不下来,让骑兵骚扰还是有效果的。汉军没什么骑兵,刘邦紧急组建骑兵对抗项羽,为此请来了原秦国骑兵名将李必和骆甲。这两人不愧是名将,他们对刘邦说,我们是秦人,统帅汉军怕大家不服,反而影响了战斗力,我们还是负责实际的训练和领军的事务吧,骑兵司令还是由汉军中大将担任。

    于是,刘邦拜灌婴为中大夫令,相当于骑兵司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秦人治军颇严,果然,汉军与楚军骑兵在平原上大战后,楚军竟然失败。

    汉军的势力逐渐稳固,项羽不能轻易撼动。前线有韩信,后勤有萧何,军中参谋有张良、陈平,冲锋陷阵有樊哙、灌婴,这个阵容的确非常强大,而且配合得很好。相反,一个团队阵容再强大,如果配合不好效率也会非常低,如果让萧何上前线肯定不行,如果让樊哙和灌婴在军中作参谋也肯定不适合。

    这时候,刘邦的人才队伍里出了一点小状况,这事情发生在陈平身上。陈平加入刘邦阵营后,一直没有什么特殊表现,所以不被刘邦重用。陈平是个酒色之徒,难免手头有些紧,便想出了个歪点子:凡是有话要向汉王传达的将领,必须交一定数量的礼钱,陈平才肯帮忙。

    周勃和灌婴听到后大为不满,向刘邦谏言:“陈平这个人华而不实,以前在家的时候就曾跟嫂子传出私通的传闻,第一次在魏国当官的时候就因为作风不正为人所不容,后来投奔楚国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最后投到汉营来,大王如此重用他,陈平非但不懂感恩图报,反而狐假虎威、收取贿赂。像陈平这种小人,反复不定,破坏团结,实在是个害群之马,还望大王明察。”

    刘邦听了很恼火,但他没有直接找陈平麻烦,而是召来陈平的介绍人魏无知责问。

    魏无知辩解道:“我推荐陈平是因为他有才能,跟他的品德无关。在现在这种乱世,一个人品德再高又有什么用处呢?就算一个人像尾生那样品德高尚,能够帮助大王吗?如今,楚汉之间你死我活,陈平又是有奇谋之人,我推荐给大王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完成大业。至于说陈平盗嫂、收取贿赂这些事,我不清楚,而且我觉得也不重要。”

    刘邦原本很恼火,听了魏无知的话,连连点头。刘邦找到陈平,觉得不惩罚他,也有必要教育一下:“先生在魏国被人骂,到楚国没什么作为,到了我们这里,又做出种种让人指责的事,你觉得这样合适吗?”

    陈平听到刘邦的话,一点都不紧张,反而面带微笑冷静地说:“我侍奉魏王时尽心尽力,可惜魏王不懂谋略,所以我只好投奔项王。我投奔项王后不是没有功劳,而是项王不信任有功劳之人,反而险些把我治罪。项王任人唯亲,我来到汉王这里就是因为汉王素有爱才的美名。至于说受贿嘛,那是因为我太穷了,来到这里时两手空空,连生活都成问题。微臣心中早已有为大王夺取天下的规划,如果这些计划不能采用,我愿把收取的贿赂全部奉还给大王,并且马上辞职。”

    刘邦让陈平谈自己的计划,听了后觉得颇有道理,不仅没有惩罚陈平,反而重金赏赐,并升他为护军都尉,负责监督所有将领。这似乎能够解释刘邦为何能置于死地而后生,和大多数领导不同,他的胸怀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在对待人才的态度上,他没有康熙那么高明,但境界上却比康熙要高,因为他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他的心灵就像气流一样,和外界始终保持着接触。

    韩信计擒魏豹

    公元前205年6月,刘邦返回都城栎阳,和萧何讨论“持久战”计划。

    此时,刘邦心中已有“当皇帝”的蓝图,所以立刘盈为太子,就是那个在逃亡过程中被他推下去几次的小男孩。除此之外,他还在自己统治的地方实行天下大赦。期间,关中发生大饥荒,刘邦将关中的百姓大量移民到汉中垦殖,有效地缓解了饥荒问题。

    8月,刘邦返回荥阳,萧何则着手建立法令制度,设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萧何处理后勤工作得心应手,漕运、兵源、粮道、驿站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一个稳固的后方对于前线士气的振作有很大的作用,这也是项羽失败的一个地方,项羽的军队冲锋陷阵、天下无敌,但是后方总是不稳固。

    刘邦这些软实力,泛泛之辈看不出来,魏豹就是其中之一。项羽3万人马将刘邦56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原本投降汉军的魏豹一心想重回楚军的怀抱。

    魏豹借口回家探望老母,向刘邦“请假”。刘邦见魏豹对自己一直都很忠心,便答应了。魏豹回去后,立即派兵驻守黄河渡口,公然反叛汉军,向项羽投诚。刘邦知道这个消息后,心里颇为恼恨,但他觉得魏豹应该不至于走得太远,便打算派郦食其去说服他。刘邦承诺,如果郦食其说服魏豹,当赏赐万户。

    郦食其自恃口才了得,欣然从命,见到魏豹后侃侃而谈。偏偏魏豹一脸冷漠,淡淡答道:“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如果能一日自主,便是一日如愿。何况汉王专门喜欢侮辱人,对待诸侯群臣,不啻为奴仆,今天骂明天骂,毫无君臣礼节。我不愿再见这个人了,你请回吧!”

    郦食其回来后,刘邦见魏豹不知悔改,任韩信为左丞相,率同曹参、灌婴二人讨伐魏豹。韩信出发后,刘邦问郦食其:“魏豹胆敢叛我,必是有恃无恐,他到底任命谁为大将?”

    郦食其答道:“听说是任命柏直为大将。”

    刘邦捋须笑道:“柏直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怎么挡得住韩信。他任命谁为骑兵大将呢?”

    郦食其答是冯敬。刘邦笑道:“原来是晋国名将冯无择的儿子,冯敬颇有贤名,但是缺少作战经验,怎么挡得住能征善战的灌婴呢?他的步兵将领是谁?”

    郦食其回答说项它,刘邦听了非常高兴,说:“项它岂是曹参的对手,我可以高枕无忧了。”

    韩信唯一忌惮的对手是项羽,征讨魏豹他非常有自信。

    魏豹本人御驾亲征,将主力部署在蒲坂,柏直在临晋津的对岸陈兵阻止韩信渡河。

    韩信在到达临晋津后,望见对岸全是魏兵,不好直接渡河,便择地驻扎。韩信暗中派人打探,探子回报说,大量魏兵在河对岸把守,只有上流的夏阳一带,魏兵较少,防守空虚。

    韩信听了,计上心头。先召曹参进来,嘱咐他带人上山,砍伐木材,曹参没有多问,立刻动身。随后,又召灌婴,让他到市集中购买几千具瓦罂,每具瓦罂要至少容纳二石。“越快越好。”韩信说。灌婴不明所以,好奇地问:“要瓦罂干嘛呢?”韩信微笑道:“将军不必多问,只需照办就行,到时自然知端的。”

    两天后,曹参和灌婴先后办妥,向韩信交差。韩信没有解释,只是交给两人一封信函。曹参、灌婴二人就像收到锦囊密令一样,躲到帐中,秘密拆开,两人心里都非常好奇。

    拆开之后,他们更好奇了。原来,韩信让他们制造木罂。木罂的做法是用木头夹住瓦罂底部,再用木板将瓦罂围成方格形状,用绳子系住,一个格子一个罂,几十个格子合成一排,数千罂大概有几十排的样子,就像一个大的长方形上面有许多格子。

    韩信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曹参和灌婴都是有头脑的人,当时也不明白。他们做完之后,向韩信请教:“渡河需要的是船只,现在船只已纠集,为何还要造这木罂?我们不懂其中的玄机。”

    韩信笑而不答,只说道:“两位就等着邀功请赏了。”

    黄昏时分,韩信命灌婴带兵数千,在黄河边上摇旗擂鼓,但是不可以渡河,否则处斩。然后,韩信和曹参一起领兵星夜赶到夏阳,将木罂放入河中,每罂里面装上两三个士兵,韩信和曹参也坐在罂里面。

    到了对岸后,韩信开始整饬部队。魏将柏直是个负责的将军,他守着临晋津,如警惕的老虎一样,忽然听到对岸鼓声大作,再看时,只见汉军正在摆弄船只,更加紧张,调集主要兵力全部防守这一带。灌婴当然不会真的渡河,在夜色朦胧之下,虚张声势还真的管用。

    魏军完全没料到韩信已经带兵过河,到了东张时,看到有魏军驻扎,曹参一挥刀,汉军们跟着冲过去。魏军仓促应敌,被打得措手不及,向北逃窜。汉军乘胜追击,来到安邑,守将王襄出城迎敌,竟被生擒。城池很快被汉军占领。韩信便在此暂住,犒劳三军,不日攻打魏国首都。

    接到消息的魏豹惊慌异常,但再害怕也得面对,他亲自纠集全部兵力拦截汉军,在曲阳和韩信交战。魏豹是个浑人,哪里打得过韩信。眼看要失败,慌忙逃窜,结果被汉军团团围住,只得丢下脸面,伏地投降。魏豹失败,魏地纷纷投降。

    韩信把魏豹装进囚车里,送到刘邦面前。关于魏豹,还有一件值得一提的事,魏豹有一个美妾,名唤薄姬,被刘邦瞧见,收入后宫。这薄姬便是后来汉文帝刘恒的母亲,若非这个薄姬的话,刘汉江山很可能要落入吕氏家族囊中。因为薄姬地位卑贱,生产一子,吕氏不以为是个威胁,是以刘恒侥幸存活。

    薄姬的母亲原是战国时魏国宗女,魏亡后流落民间,和一个姓薄的人私通,产下了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薄姬,薄姬长大后很漂亮,被魏豹收为姬妾。当时有个会看相的老太婆,据说看相百看百准,魏豹召她来为自己家人看相。唯独看到薄姬时,老太婆张大嘴巴惊奇地说:“这位将来必生龙种。”魏豹听了大喜,以为自己能当皇帝,问老太婆:“你看看我的相,是什么命?”

    老太婆说道:“大王已经是王了,难道还不够富贵吗?”魏豹听了心里还是高兴,以为自己打江山,将来儿子当皇帝。魏豹所以背叛刘邦,可能存了楚汉相争自己收利的想法,这样一来,搞不好能替后代打下江山。没想到,帝王不成,反而身死家灭。

    薄姬被刘邦召进后宫后,一年多没受到宠幸。直到有天,梦见苍龙盘腹。第二天,刘邦召她侍酒,当晚,两人云雨,生下刘恒。从此以后,薄姬再也没有受到刘邦宠幸。这一切似乎是天意,也正因为受刘邦冷落,薄姬母子在吕氏的恐怖统治下才能保全性命。

    背水灭赵,用兵如神

    陈余获知张耳未死,对刘邦愚弄自己感到愤怒,宣布脱离汉军阵营,与田横勾结。

    韩信在平定魏国之后,向刘邦提出了一揽子计划。他向刘邦承诺,只要再拨出3万人马,就能够将整个中原地区纳入汉军势力范围。韩信计划以安邑为起点,向北攻略赵国和燕国,然后向东攻下齐国。再后,切断楚军进攻荥阳时的粮道,从而彻底奠定楚汉对峙的两分局面。

    刘邦非常欣赏韩信的雄心和策略,但也对他的野心感到不安。于是,派张耳率军和韩信一起,一方面壮大声势,另一方面也顺便牵制一下韩信。刘邦此举实属正常,太有能力的人都不会让人太放心。

    代国是个小国,是赵王给陈余的封地。韩信第一个目标就是代国,陈余派夏说镇守代国。夏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自然挡不住韩信和张耳的攻势。很快,代国纳入汉军的掌控中。

    韩信不愧是韩信,自从楚军驰骋中原以来,他是唯一一个挡得住项羽猛烈攻势的将领。至于攻打其他人物,韩信还没失手过。也正因为韩信如此厉害,刘邦最不放心的就是他。像韩信这样的人物,不管是否造反,刘邦都是要杀掉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韩信不杀掉,刘邦怎么睡得踏实。韩信跟张良、萧何不同的地方在于他是个军事天才,张良、萧何即使造反也翻不起什么风浪,韩信不同,可以独当一面。

    韩信、张耳率领两万军队,在寒风凛冽的冬天越过太行山脉。在进入平原之前,有一个古老的关口,兵家称之为井陉口,这是一个非常险要的关口,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陈余总共有20万大军,将10万大军部署在这里,准备将韩信一举歼灭。

    陈余的兵力是韩信的5倍,所以对于歼灭韩信,他信心很足。老将李左车是个实战派,他没陈余那么乐观,从韩信水淹废丘、鏖(áo)战项羽、平定魏国,他已看出韩信是个一流的军事家。所以他建议陈余不要轻视韩信,并允许自己领兵3万切断韩信的粮道。自信满满的陈余哪里听得进去,他觉得韩信必败无疑,哪用得着那么麻烦?

    韩信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他非常清楚这一战的危险性。首先,在兵力上对方是自己的五倍,只要陈余及时调集,另外10万人马也会过来,压力非常大;其次,井陉口地势险要,极其难攻;第三,李左车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很难对付。所以,韩信首先派出大量的情报人员搜集敌军情况。

    当韩信得知陈余拒绝了李左车的作战计划时,很是宽慰,乃下令在距离井陉口三十多里的地方安营驻扎。此时,他心中已有了制敌之策。既然陈余急于求胜,韩信决定将计就计,就按陈余的意愿来打。

    晚上,韩信组织了一个2000人的轻骑兵队伍,每人手里拿着一支汉军的旗帜,天亮时分,这支轻骑队沿小路攀爬到山顶,埋伏在高处窥伺赵军的行动。

    他嘱咐轻骑兵指挥官:“明天大战时,我军势单力弱,战斗一接触我便会指挥他们撤退。赵军一看到我们撤退,必会全军追赶,这样守住关口的赵军就不多了。那时你立即率领骑兵攻打关口,攻下关口后,拔掉他们的旗帜,把我们的旗帜插上去。你如果能完成任务,我们就能获得胜利。”

    凌晨时分,韩信下令给大家发点心,并信心十足地说:“破晓之后,我们先破掉赵军,然后再来好好饱餐一顿。”

    说实话,大家心里都没底,所以不明白韩信为什么这么有自信,只是大家跟韩信这么久,对于韩信的作战才能非常清楚,在将士心中,韩信是一个神奇的元帅。

    这次,韩信底气十足地表示要打一场硬仗。将领们听了心里很悬,韩信解释说:“赵军坚守在壁垒上,如果看不到我军大旗,不会轻易出战,更害怕我们利用地形坚守。所以我想引诱他们到绵蔓水之前,形成背水阵,和他们作战。”

    将领们听了更加糊涂,向来背水列阵是兵法大忌,一旦打败,无路可逃,一旦被冲垮,全都要掉进水里淹死。但韩信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亲自率领兵马先在河边列阵。陈余守军探得这个消息,立即向陈余报告,陈余听了哈哈大笑,嘲笑韩信原来是个走狗屎运的家伙,根本不懂兵法。见韩信违背兵法常识布阵,陈余更加确信可以将汉军一举歼灭。

    赵军将领们和陈余一样顿时轻松了不少,心想韩信之前胜利实在是运气,今天总算看明白了,韩信也不过一个草包。唯有李左车感到心里忐忑不安,他也没看出韩信背水布阵的意图,不过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藏有玄机。

    破晓时分,韩信张起元帅旗,亲自带领军队向关口攻去。陈余下令开关迎敌。陈余这仗输就输在这里,如果他故意闭门不出,必然会扰乱汉军军心,汉军劳师远征久攻不下,士气低落,那时再进攻显然更容易些。

    由于韩信和张耳都在战场上,汉军士气很高,一时间打得难分难解。陈余见状,立即率大军倾巢支援。韩信见陈余中计,下令军队撤退。陈余看到韩信撤退,哪里肯放过机会,下令大军趁胜追击。

    退到河边时,韩信发出“决一死战,退后立斩”的命令。汉军此时已经没有退路,听到韩信的命令,都本着豁出去的精神和赵军死战,此时斗志更加激昂,汉军大有以一当十的气概。双方一直斗到午时,死伤惨重。陈余看胜负未分,再斗下去也无益处,便下令撤退。

    赵军退回堡垒时,发现关口已被汉军占领,堡垒上飘扬的尽是汉军旗帜。赵军大惊,分寸全乱。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堡垒中有多少汉军,有人甚至以为刘邦亲自带兵攻了进来。赵兵纷纷逃亡,陈余下令逃亡者斩,可还是不起作用。

    这边韩信接到汉军攻入堡垒的情报,士气大振,立即率军进攻。就这样,庞大的赵军被韩信杀得四散溃逃,陈余也在混乱中被杀。赵王被擒,赵国投降。

    大获全胜后,举行了庆功宴,一些将领借着喝酒的机会问韩信:“兵法上讲究布阵应当靠山,即使是有河流,也应该以水为前面或左面屏障。现在将军让我们背着水打仗,致使我军毫无退路,结果我们却打胜了,这是什么道理?”

    韩信笑道:“其实这背水阵兵法也有记载,只是将军们未能察觉罢了,兵法上讲‘置于死地而后生’。我军数量本来就远远少于敌军,一旦在平原开阔地作战,看到敌军蜂拥而来,早已吓破了胆,恐怕还没交战就要逃一半。我让军队背水而战,就是断绝他们逃亡的念头,唯有拼命杀敌才有活命的希望。”

    众将听了无不心悦诚服。韩信此举与项羽破釜沉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把他们比作剑客的话,他们的境界已可驾驭剑气,而非停留在剑术层面。所以说,韩信和项羽都是天才的军事家,但韩信应该更胜一筹,因为他不光有“剑气”,“剑术”也非常厉害,项羽在“术”的层面上不及韩信。

    至此,楚汉争霸之势已基本形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