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局势扭转,霸王势衰力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英布和彭越都归顺刘邦,但即便如此,刘邦仍然打不过项羽。项羽包围荥阳后,刘邦困在城里无法脱身,眼看难逃一劫。就在刘邦一筹莫展的时候,陈平成功导演了一场反间计,致使项羽和范增矛盾激化,导致范增告老还乡、途中暴毙。

    范增虽死,荥阳的危险丝毫没有解除,项羽为替范增报仇,更是誓要拿下刘邦的人头。眼看荥阳马上就要粮尽城破,这时忽有一个愿意替死的,此人名叫纪信。陈平见此,精心设计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故意诈降,大开东门,让一帮妇女一波又一波地出逃,吸引楚兵的注意力。刘邦则从西门逃亡。

    刘邦逃出荥阳后,来到韩信在赵国的营地,趁着韩信睡熟之际夺取兵权,同时分派韩信一些人马,让他攻打齐国。刘邦回到成皋后,谋士郦食其自告奋勇前去齐国招降,郦食其果然有能耐,将齐国说服。可惜,此时韩信听信谋士蒯彻的建议,最后竟至逼死郦食其。

    韩信拜师

    韩信所以发挥得如此好,跟他幼时勤读兵法是分不开的,但光勤奋还不够。总结韩信的功劳,有三个因素最为重要。第一,他天生是个统帅的料;第二,他从小刻苦学习;第三,刘邦敢于放手让他干。

    最后一个因素虽然是外在的,但却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刘邦像后来的宋高宗那样“十二金牌召岳飞”,任凭韩信有再大的本事也是白搭。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可以让他们放手去干的,对于那些没有主见、没有特殊能力的人才还是应当加以指导,否则他们就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何去何从。

    韩信征服赵国以后,还有一个棘手人物没抓住,此人便是李左车。韩信告之诸将士,抓住李左车的,重重有赏。将士们四处寻找,仍然没有音信。韩信一看,可能“重重有赏”这四个字太模糊,便又发命令,捉住李左车的立刻赏千金。

    这一招果然有效,还没几天,就有人将李左车捉到韩信面前。看来,韩信比较了解中国人心理,太多领导喜欢承诺一些模棱两可的好处,大家已经不怎么当真了。

    韩信果然立赏那人,分文不少。大家以为他会立即斩掉李左车,哪知道李左车刚进来,韩信就起身离席,亲自为李左车解掉束缚,请他上座,礼敬有加。

    韩信谦恭地问李左车:“我打算北向攻燕,东面伐齐,如何能够大获全胜?”

    李左车皱眉道:“一个亡国的大夫有何高见,将军还是另请高明吧!”

    韩信拱手道:“我听说百里奚在虞国的时候虽然没能救虞,直到去了秦国,才成就霸业,这并非因为他给虞国的计策不好,只是听与不听、用与不用的问题。倘若陈余听取你的意见,恐怕我韩信已经被你擒住了。今天我虚心求教,请你不要推辞。”

    多年来,李左车镇守赵国北地,对燕国了解的比汉军多,此外,赵国和齐国是盟军,李左车掌握的情报肯定很多。这才是韩信找李左车的真实目的。

    李左车说道:“将军攻略西河地方,俘虏了魏王豹和代国宰相夏说,最近又用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在井陉口大破赵军20万,诛杀赵国强人陈余,威震天下,名闻海内,多少军民都心甘情愿为将军效劳啊!这是将军目前的优势。不过,长期远征使士卒劳累、将领疲惫,想再用他们争战,是愈来愈困难了!”

    李左车进一步解释道:“如果将军引兵攻燕,燕人凭池固守,将军想战他们不出,将军想攻又攻不下来,这么拖下去,粮草必然要用尽,燕人不服,齐国就更难对付了,到时候将军就处于不利的境地。善于用兵者应该发挥自己的长处,抓住别人的短处。”

    韩信听到这里,觉得句句说到自己的心坎里,点头道:“先生说的很有道理,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

    李左车沉吟片刻,说道:“现在,对将军来说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放下兵器,让士兵休养生息,安抚赵地的百姓。士兵为你付出了很多,将军何不杀鸡宰牛犒赏全军将士,也能稳住他们的军心。随后,将军可以作出即将攻打燕国的样子,同时派遣能言善辩的说客前去说服他们投降,将军百战百胜,想必燕军慑于将军的威名,不敢不投降。燕国一旦归顺,那么齐国就陷入孤立状态,齐国一旦孤立,即使不投降也会败亡。”

    至此,韩信心悦诚服,重赏李左车。然后,立即派遣使者到燕国去。燕国果然接受招降,不费吹灰之力又夺得了一个小国。为安抚赵地军民,韩信建议刘邦让张耳出任赵王,刘邦批准了这个请求。其时,随何那边也传来好消息,刘邦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项羽此时肯定非常困惑,以前自己一直看不起的刘季怎么越输越强大。项羽几次派军进攻赵地,都被韩信和张耳击退。项羽更加纳闷了,刘季以前是个不堪一击的弱者,现在怎么这么强了?

    刘邦巧用酒色操纵英布

    英布叛楚后,项羽手下大将龙且征讨。龙且和项羽从小在一起长大,情同兄弟,深得项羽信赖,项羽将本部的精锐骑兵交给龙且。龙且大破英布,英布只好舍弃九江,和随何一起赴荥阳会刘邦。

    到了荥阳后,刘邦答应召见英布。不过,进了大厅,还没见到刘邦的影子,英布只好绕着弯弯曲曲的回廊进入内室。终于看到刘邦倨傲地坐在床榻上,又是两个美人在为他洗脚。刘邦如果在现代的话一定是个贪官。

    上次见郦食其,刘邦也是在洗脚,当时是无心的,这次却是故意的。因为英布是个匹夫,对匹夫自然采取匹夫的策略。英布见刘邦这么怠慢自己,心里懊悔无限,后悔不该背叛项羽。但路已经走到这里,不低头也没办法,只好向前屈身行礼。刘邦随意点点头,什么话都没说,英布站在一旁尴尬,只好退出。

    见到随何时,英布发牢骚道:“我真不该听你的谎话,现在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不如现在就自杀吧!”说着抽出剑,也不知是真自杀还是假自杀。随何自然制止,忙问缘故。

    英布痛苦地说:“我也是一国的主子,现在向汉王南面称臣,可是汉王对我就像对待奴仆一样。我有何面目见人,不如现在就死。”

    随何说道:“汉王昨晚喝得大醉,所以才待客简慢,待会儿自然会以礼相待了,先生不必这么着急。”

    正说话间,有几个招待员从里面出来,殷勤地请英布前去馆舍就餐,英布于是归剑入鞘,跟着招待员一起进馆舍。踏进馆中,只见里面陈设华丽,金碧辉煌,侍卫官吏统统恭敬地站立两旁。随后,张良、陈平等要人也进来了,请英布坐上座。英布这才心下舒坦,感觉刘邦给足了自己面子。

    酒席上,刘邦还召来一群貌美的歌女。英布左拥右抱,快活得不得了,刚才还想死呢,现在乐不思蜀。英布由于出身微贱,自尊心特别强烈,对于别人是否尊重自己过于敏感。见刘邦如此对待自己,自然是相当“尊敬”了。

    酒宴歌舞之后,英布便堕入美女的怀抱中,对刘邦也没什么意见了。春光融融之后,第二天英布提心吊胆地来见刘邦,昨天刘邦怠慢他的事给他印象非常深刻。但是,这一次刘邦却竭诚相待,对英布相当客气。英布十分感动,发誓要为刘邦效忠。刘邦让英布收罗残兵,对抗楚军。

    英布退出后,立即差人回九江,探听消息,招徕旧部,并准备将家属送到荥阳。十多天后,有几千人的旧部来到荥阳,唯独不见自己的妻妾儿女。英布惊问属下,属下支支吾吾地告诉英布,闻知他背叛,楚将项伯攻入九江后,已经把他的全家都杀了。

    项伯虽然是项羽的叔辈,考虑到项伯和刘邦阵营的关系,究竟要杀英布全家的是项羽还是刘邦不太明确,很显然刘邦的可能性更大。如果是项羽的话,更有可能拿英布的家人要挟英布归楚,从刘邦的角度来说,杀掉英布全家是让英布死心塌地跟随自己的最好方式。

    听到家人被杀,英布果然对项羽憎恨非常,请求刘邦拨给自己人马,前去打败楚军。刘邦可能安慰了英布几句,然后非常客观理性地分析道:“项羽现在仍然强大,不可以轻举妄动,我会拨给将军万余人,但将军不可以冲动。先守住成皋吧,一旦机会来了,自然会有报仇雪恨的机会。”

    这时,英布已完全纳入刘邦掌控之中。操纵英布这样的粗人,刘邦自是游刃有余。刘邦虽然没学过心理学,但绝对是一个心理学大师。他先给英布一个下马威,降低他的期望值,然后再来盛情款待,可谓恩威并施。这是领导经常玩弄的权术,但是也不要被这种权术误导,对于庸人确实可以玩弄这样的权术,但对于像张良、韩信这样的人玩弄这样的权术却可能会适当其反。

    刘邦所以得到张良的忠心,是因为坦诚相待。刘邦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跟人打交道非常老练,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性格他能很快摸透——这是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

    刘邦谋士:张良郦生大PK

    遣出英布后,刘邦计划向关中催要粮食,以便和楚军大战一场。萧何收到刘邦的指令,果然筹备了许多粮草,让自己兄弟子侄亲自运到荥阳。刘邦一一见过他们,还关心地问:“丞相还好吧?”

    众人答道:“托大王的福,丞相一切安好。只是挂念大王栉风沐雨,披坚执锐,恨不能亲随大王身边,分担大王劳苦。所以,丞相特地派我们来为大王服役,希望大王能够允许我们从军。”

    刘邦听了大喜,说道:“丞相为了国家不顾家庭,为了公事不计私,像这么忠诚的人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刘邦立即召来军官,吩咐他们给萧何的亲人们安排职位。其实,丞相萧何派遣兄弟子侄前来从军,别有原因。刘邦在荥阳的时候,经常派使者回关中慰问萧何:丞相怎么样?丞相身体还好吧?萧何不以为意,反而感觉刘邦对自己很好。

    但萧何一个叫鲍生的门客,冷眼窥出刘邦的用意。他向萧何进言,汉王领军在外,亲历风雨,频繁慰问丞相,定有别意,丞相最好挑选亲族中的壮丁,派遣他们从军,方可消释汉王的怀疑等等。

    萧何一听,觉得有理,将自己家人放到军营里后,刘邦果然放心多了。但由于关中到荥阳路途遥远崎岖,粮草运转比较缓慢,很难及时救济。汉军主要还是靠敖仓的积粟,驻守敖仓的是刘邦的两个哥们——周勃和曹参,可见刘邦对这个粮仓是非常重视的。

    英布投降后,项羽拟亲自率军将荥阳攻下。范增建议道:“刘季能固守荥阳,无非是有敖仓这个后盾,与其先进攻荥阳,不如先截断敖仓粮道。没了粮仓,荥阳自然不攻自溃。”

    项羽听了,觉得有理,便命钟离昧领兵一万,截断敖仓粮道。

    钟离昧是项羽帐下五虎将之一,一生对项羽忠心耿耿,楚亡后曾投靠韩信,死因不明,有人认为是刘邦杀的,有人认为是韩信杀的,有人认为是自杀的。钟离昧可能是自杀的,也可能是被刘邦杀的,不太可能是被韩信杀的。因为钟离昧和韩信是同乡,两人关系比较好。韩信这个人除了骄矜自大外,并不是一个心肠黑的人。

    其时,钟离昧果然出手不凡,把汉军粮道截断好几处,还抢走了许多粮草。周勃追击钟离昧时反被击败。由于钟离昧劫粮成功,项羽便发兵进攻荥阳。

    荥阳城粮草已匮乏,刘邦刚决定增兵守卫粮仓。不防,项羽已大兵来至。真是两头危急,无论照应哪头都会顾此失彼,而两头都非常重要。刘邦急得食难下咽,连夜召集谋士们商议对策。

    这时候,郦食其总会出场,他侃道:“现在项羽倾国来犯,锐气十足,不可以和他正面硬碰。为大王计,现在最好是分封诸侯,牵制楚军,方可化解大难。从前,商汤打败夏桀后,仍给桀的后代分封;周武王虽然灭了纣王,却还是给殷王的后代封地;而暴虐的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不给六国后代封地,所以才自取灭亡。如果大王给六国的后代封地,六国的臣民们必会对大王感恩戴德,到时大王得道多助,必然能将项羽孤立,楚王自然无法与大王抗衡。”

    刘邦点头道:“这个计策好,我们立刻让有司刻印,分封六国后人,劳烦先生再次出行,传达我的命令。”

    不久,张良刚好从外地出行归来。刘邦便把郦食其的计策告诉张良,张良听了忙说道:“究竟是谁为大王出这个下策?若施行这个计策,我们只怕大势会丢。”

    正在吃饭的刘邦当即放下筷子,惊问道:“先生为何说行此计策,我们会失去大势?”

    张良随手取了一支筷子,在桌上点划道:“从前汤武灭了桀纣后,之所以仍然封他们的后代,是因为已经制服了他们,不妨给他们示恩。大王,你说说看,你现在是否有能力致项羽于死命。这是第一个不可这样做的原因。”

    说完,张良又用筷子在桌上点了一下:“武王攻入朝歌后,曾为商朝的丞相商容平反,释放了仍在监狱里的纣王叔叔箕子,祭祀商朝的忠臣比干,这些都是深得人心的举措,大王现在有没有做到呢?这是第二个不可的原因。”

    张良又用筷子在桌上点了一下:“武王进入殷都以后,立即打开国库的粮仓,用殷商国库的钱赈济穷困孤寡的人。纣王横征暴敛,而武王广济百姓,现在大王自身粮草都匮乏,能否做到这点?这是第三个不可的原因。”

    说完,张良又用筷子点了一下说:“讨伐殷纣王成功之后,武王所以分封诸侯,乃是因为天下已经太平,因此才化干戈为玉帛,收藏国家利器,让人民休养生息。现在,大王距离这点还太远。这是第四个不可的原因。”

    “武王统一四海后,把战马都迁到华山之下放养,以表示从此不再打仗,大王你现在能做到吗?这是第五个不可的原因。”

    “武王放牛于桃林,以示不再用牛运输粮草,人民不必再为兵事服劳役,主公能做到吗?这是第六个不可的原因。”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现在天下英雄豪杰,所以抛弃妻子,背井离乡追随大王,无非是指望日后获得成功,得到一些封邑和爵禄。现在大王重新立六国后人,天下豪杰心里会怎么想,到时还有土地封给他们吗?如果让天下豪杰失望,他们纷纷离开大王,到时还有谁替大王打天下呢?这是第七个不可的原因。”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楚国现在这么强大,纵使大王立了六国后人,难保他们不会倒向项羽,到时反而是增加了我们的敌人。这就是第八个不可的原因。”

    刘邦是边吃饭边听张良一席言论的,听张良说完,满口饭喷了出来,现在“喷饭”是个流行语,哪知道两千多年前刘邦就玩过了。刘邦喷饭后,大骂郦生道:“无知腐儒,差点误了我的大事,幸亏子房及时为我指出,差一点就完了。”

    刘邦忙令左右撤销封赏行为,郦生听了,当然不高兴,后听张良解释,满脸通红,觉得甚是有理——虽然腐了点,也是个明智的人。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张良和郦食其都是刘邦手下的能人,郦生自号狂生,终究还是把书读得有点死;张良性情恬淡,然而看问题却能深入,也是因为他没有把书读死的原因。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财富,然而一旦读死,也是贻害无穷。

    陈平离间,范增暴毙

    张良虽然驳倒了郦生,但是对于刘邦的处境也是一筹莫展。这是继彭城大败后,刘邦集团面临的又一次重大考验。任凭刘邦帐下人才济济,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家硬是比你强大,总不至于召来天兵天将吧!

    就在大家闷着头苦思冥想的时候,陈平进来禀报军情。刘邦召他在一旁坐着,商讨对敌之策。陈平的大运就从这里开始,在辅佐刘邦的过程中,陈平六出奇计,这次是第一计,这一计非常阴损。究竟如何阴损,我们不妨往下看。

    刘邦对陈平叹气道:“天下纷纷,究竟何时能够太平?”

    刘邦这人说话喜欢绕弯子,陈平倒也直接,说道:“大王所担忧的,不过是项王,陈平以为项王麾下,有大智大谋的不过范增一人而已。钟离昧等人是项氏集团的忠臣。大王若能够献出巨额黄金,贿赂楚人,让他们四处散播流言,致使项王和臣子们互相猜忌,那么破楚不就很容易吗?”

    这招反间计确实够毒够阴。刘邦大方地笑道:“只要能解除眼下的困境,区区黄金何足挂齿。”说完,便命左右取出四万斤黄金给陈平。

    大家知道,陈平这人贪财好色,这些黄金自然有一部分落入个人囊中。陈平将黄金交给心腹兵士,让他们装扮成楚军模样,混进楚营。这些汉军再用这些黄金贿赂楚军的一些兵士,有钱能使鬼推磨,不到几天的时间,楚军中就四处流传着谣言,说范增、钟离昧等人功劳甚大却没有分封,所以背地里和汉军勾结,企图亡楚。

    项羽自然耳朵竖了起来,世人都因此说项羽好猜忌,其实这种情况下,是人都会有所怀疑。项羽虽然猜忌,但并没有对钟离昧等人怎么样,只是观察多一些而已。至于范增,项羽依然信任如故。

    范增知道刘邦这人太阴险,所以力谏项羽火速攻下荥阳,千万别再让刘邦逃走。荥阳城被楚兵围得像铁桶似的。

    陈平的反间计没收到实质性的效果。无奈之下,刘邦又开始了讲和,说是愿意划荥阳为界,荥阳东面归楚国,西边属于汉地。项羽不傻,当然不会就这么答应。不过,他想看看刘邦到底还有什么把戏,双方互派了使者。

    听到项羽派使者前来,陈平的脑子飞快地转动着,阴险的念头再次冒了出来。

    项羽的使者来到汉营里,陈平事先叮嘱刘邦装出喝醉的样子,使者来到后,刘邦随意应付了几句。使者不好说什么,便由陈平指引,来到客馆。陈平离开后,使者便呆在客馆里。忽然,听到一班仆役抬着牛羊鸡鸭,运着美酒蔬菜,往厨房那边去。使者心想,莫非汉王惧怕项王,刻意款待我们。

    过了一会儿,陈平来到使者房间,问起亚父范增的情况,还问亚父有没有带来手书。使者听了自然大惊:“我们是奉项王之命来商讨议和之事,并非亚父所遣。”

    陈平听了,装作失望的样子说道:“原来是项王派来的。”

    说完,陈平便离开。接着,那些运送鸡鸭牛羊的仆役们又将美酒佳肴运走,厨师们私下议论:“他们不是亚父派来的,怎么配享受这么好的盛馔?”

    使者们听了后更加惊愕,到了太阳西斜的时候,才有一两个仆人端来粗茶淡饭。使者们自然很生气,但肚子实在太饿,也只好将就地吃。岂料饭菜中居然有股馊味,酒也是酸的,使者们虽然很不爽,但心里也逐渐“明朗”了:亚父私下里和汉军勾结。

    这帮使者也够饭桶,其实这反间计很明显,稍有头脑和警觉心的人应该能看出来,项羽用这么平庸的使者,在用人方面确实比较潦草。

    使者和门吏匆匆道别后,便迅速出城了。守城的人也不拦他们,他们一口气跑到项羽那里,心想发现范增通敌这么大事肯定是大功一件,不想却就此毁掉了楚国基业。

    项羽也是个头脑简单的人,听了后也是大怒:“前些日子我就听到传闻,还道是汉军造谣,不肯相信。现在看来,他果然一副假仁假义,私下里却投靠刘邦。这个老匹夫,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说完,项羽召来范增。范增虽然极口为自己辩解,但项羽正在气头上,越辩项羽就越以为他心中有鬼。幸好左右大臣都非常相信范增的忠心,力谏项羽不要操之过急,以免错杀好人。念在范增为自己立功甚巨的份上,项羽也没有追究范增,不过对他已不再相信,很是疏远。

    范增心想,自己一心一意、殚精竭虑为项王的事业出谋划策,这份信任旁人是无法动摇的,项王现在只不过是一时听信谗言而已。看着项王选择议和,把攻城的事松懈下来,范增心里着急,一面督促将士勿要松懈,一面硬着头皮求见项羽。

    项羽是个感情化的人,在他思想里,仍是以为范增背叛了自己,所以面对范增时毫无表情。

    范增窘迫地说道:“古人有言,“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从前在鸿门宴之时,老臣力谏大王杀掉刘季,大王不听臣言,致使养虎为患。今天,总算又有机会致刘邦于死地。若再放过他,真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啊!”

    项羽听他这么说,暴跳起来:“你叫我速速拿下荥阳,难道我不想吗?只怕荥阳还没攻下,我的命就要送在你的手里了。”

    范增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项羽从来没说过这种话,想必是受人挑唆。便又说道:“现在,天下大势基本已确定,只要灭了刘季,天下就是项王你的了。希望大王好自为之,不要堕入敌人奸计。臣已经年老体衰,原本就想引退,希望大王恩准臣归乡,葬在乡里。”

    范增说完,便掉头离开,项羽也不挽留。范增至此已完全绝望,将项羽封给自己的历阳侯印绶和黄金托人还给项羽,草草收拾行装,坐着马车回老家去了。一路上,思前想后,越想越气,想这些年来为项氏家族呕心沥血,满以为可以扫平刘汉,教项羽得享天下,自己也能荣满华夏,在富贵和尊荣中安享晚年。现在,眼看刘汉就要被灭,项王却听信谗言,功败垂成,满腔抱负眼看就要付诸流水。

    范增就这样一路走一路想,牢骚满腹,夜不能眠,食难下咽,渐渐地寒热侵体,背上长起了一个痈疽。途中没什么良医,范增也不想活,几天后,痈疽破裂,就此一命呜呼,享年71岁。

    范增虽然辅佐项羽功败垂成,但因为对项羽忠心耿耿,受到世人和家乡父老的尊重。不仅在历史上留下大名,乡里人还为他修祠祭祀,香火千年不绝。也算是不枉一世努力了。

    瞒天过海,计中有计

    范增猝死的消息传来,以项羽的性格,当然免不了难过,头脑也清醒了许多。心思范增这些年来竭诚尽忠地侍奉我,应该不会有坏心,当年他设计要我在鸿门宴上诛杀刘邦,后来又全力让我攻下荥阳,杀掉刘邦。刘邦对他恨之入骨,他怎会和刘邦勾结。一定是刘邦安排毒计,故意陷害我股肱大臣。

    项羽豁然想通,发誓要踏平荥阳,为范增报仇。这时,他召集之前疏远的大将,如钟离昧等人,重新委以重任,并许诺城破之后,立即封侯。

    城内的汉军士气非常低落,加上粮草枯竭,出城无门。刘邦集团又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阴谋家陈平也江郎才尽,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这时,一个“替死鬼”出现了。

    这个人是纪信,和刘邦长得很像,他对刘邦说:“大王困守孤城已经有数月,现在想要突围非常困难,到处是楚兵。为今之计,只有设法欺骗敌人,我愿意代替大王,佯装出城投降,楚军定然没有防备,到时大王再伺机逃出城,以后东山再起也不是没有可能。”

    刘邦仍然客套道:“如你所说,就算我出城了,你岂不是很危险?”

    纪信慷慨地说:“大王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城颇之后,玉石俱焚,那时臣还是死,而且死得毫无作用。现在臣去送死,不仅可以保存大王的性命,也可以救活全军上下数万人的性命,臣这一死非常值得。”

    刘邦仍然犹豫不决,一个人能够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还这么做作,可见刘邦真是一个当皇帝的料,他虽然虚伪,但不能不承认:境界相当高。

    纪信看刘邦这么在乎自己,更加激昂地说:“大王如果不忍心看臣去死,反正臣迟早都是死,不如就此自刎吧!”说完,拿出剑要自杀。

    刘邦连忙拦住他,流泪道:“将军的忠心比日月还要光明,古今无二,如果老天保佑的话,希望我们都能活下来。”

    刘邦召进陈平,将纪信替死一事说了,陈平想了想说道:“纪将军能自愿替死,当然很好。但是还需添加一计,才能确保无虞。”

    刘邦问是什么计策,陈平对着他耳语。刘邦听了,连赞“妙计”。

    陈平写好降书,交给使者送往楚营。项羽打开降书,问使者:“刘季何时出降?”

    使者说道:“今夜便出来投降。”

    项羽听了大喜,对使者说:“你告诉刘季,到时准时投降,不得爽约,否则休怪我无情,将荥阳城杀得一个不留。”

    遣走汉使后,项羽便叮嘱钟离昧等人,领兵守候,一旦看到刘邦出来,立斩于马下。楚军守候在城门前,一直到黄昏时分也没见到城内有什么动静。直到夜半,才看到东门开启,里面的人鱼贯而出,看上去都披着盔甲,楚军忙举着火把前去阻拦。只听着一班娇滴滴的声音说道:“我们妇女,没食物没衣服,只好趁着城门开启的时候出外逃生,还望官爷们放我们一条生路。”

    楚兵仔细一瞧,果然全是妇女,有年轻的,有年老的,有漂亮的,有丑陋的。为首的将领问她们为何出逃,又为何穿着这身打扮。妇女答道:“我们没有衣服穿,不得已将士兵们丢弃的铠甲拿来御寒,还望官爷勿要见怪。”

    众将士见她们解释得头头是道,便守在两旁,瞧她们出城,乐得饱顿眼福。更奇怪的是,一波又一波出城来的全是妇女,许多守在其他地方的楚兵也跑到这里凑热闹。

    陈平真是够阴险,当下那些楚兵都以为东门打开,刘邦肯定是出东门投降,所以大多把“警力”部署在东门。刘邦顺便打开西门,带着张良、陈平、樊哙等人深夜逃了出去。周柯、枞公、魏豹等人留着守城。

    到了天色微明的时候,这些百姓才渐渐走完,此时,果然来了一辆豪华的篷车,里面坐着一个王者,黄旗飘扬,前呼后拥。楚兵以为刘邦出降,便将车子围住,里面的人久久不肯下车。兵士恐有诈,忙入告项羽。项羽听了大怒,出来骂道:“刘季,难道还要我亲自请你出来吗?”

    可是,里面始终没有动静。项羽便让人掀开车盖,只见里面端坐着一个与刘邦面貌相似的人。

    纪信自然难逃一死,项羽再愤怒也没用,刘邦已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

    项羽便下令攻城,城里兵力虽不多,但一时要攻下来也很难。周柯等人担心魏豹会反复,便将他杀了。

    项羽一方面想攻城,另一方面想追击刘邦。其时,刘邦已逃亡到成皋,准备在关中召集兵马,解救荥阳,为纪信报仇。这时候,有个谋士说道:“大王不必再回荥阳了,只要出兵武关,向宛城一带挺进,项羽必然会以为大王要偷袭彭城,自会引兵阻拦,荥阳自然可以解围。大王若是遇上楚军,只要坚守相持就行,等韩信、张耳平定齐国后,一起会师,再打回荥阳,必能破掉楚军。”项羽果然领兵回守,不出谋士所料。

    兵法上讲究知己知彼,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项羽很强大,但是他不知彼,甚至连己方了解都不够,譬如像范增、钟离昧、龙且等心腹忠臣,项羽若是对他们了解很深,就不会轻易中计。刘邦集团一直弱小,但他们对项羽班子的底细摸得很透,所以屡次能逢凶化吉。

    项羽最终败亡,既是天命,也是人力。

    不倒翁刘邦

    项羽的军队来到宛城后,汉军坚守堡垒,任凭楚军挑衅,死活不出。

    就在项羽一筹莫展的时候,忽然探子来报,大盗彭越已渡过睢水,大破下邳楚军,楚将薛公被斩。

    “盗贼军队气焰非常嚣张。”探子说道。

    项羽须发奋张,带领一班人马往击彭越。项羽出马,兵士一个顶十,彭越军队节节败退,只好退渡睢水,向北逃去。项羽也来不及追赶,何况前头有更重要的敌人要收拾。项羽打仗总是赢,但由于敌人太多了,楚汉争霸中也常常显得仓惶,把这边按了下去,那边又浮了起来。

    项羽准备攻击刘邦,后得知刘邦转往成皋,和英布合守,便决定改道先打荥阳。荥阳城内的周柯和枞公,看项羽带兵离开后,总以为一时之间不会再打过来,所以疏于防备。楚军突然袭击,进攻势头比上次还要猛烈。周柯、枞公来不及组织有力的抵抗,被楚军一举破城。

    项羽来到周柯面前,语气非常客气地说:“先生能坚守城池到现在,真是难得的将才。可惜你跟错了主,所以才被我军擒住。如果你肯归顺于我,我会授予你上将职位,赏赐你三万户,不知你是否愿意。”三万户是什么概念?刘邦当皇帝后,封赏最多的是万户,当时天下只有三个万户侯:张良、萧何、曹参。

    项羽身上有一个特色,先来软的,再来硬的,开出的条件相当优厚,他显然不是一个完全不懂用人的领导,只能说是运气不太好。

    周柯不仅没有投降,反而说项羽不是刘邦的对手。项羽怒道:“不识抬举的东西,我若就这么杀了你,实在太便宜你了。来人,准备鼎镬。”

    周柯毫无惧色,被抛入鼎镬中,煮成一鼎人肉火锅。项羽又问枞公是何打算,枞公大义凛然,不过说话没有冒犯项羽,所以项羽给他开恩,推出斩首。可见,在中国就是要死得舒服,也得学会做人。

    荥阳攻破之后,项羽大军向成皋逼近。刘邦再次感到火烧眉毛,思想想后,还是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刘邦一走,大家也跟着跑,等候项羽的是一座空城。项羽乐得在成皋休养一阵。

    刘邦带着军队前往韩信、张耳所驻之地,此时,韩信驻扎在修武县,负责平定赵地的叛乱。刘邦星夜赶到修武县,住了一个晚上,翌日清晨便赶往韩信的营中。守兵睡意朦胧,见来人未穿王服,不知是汉王,不肯放行。

    刘邦诈称是汉王的使者,有急事要禀报元帅。守兵见是汉王的使者,说道:“元帅正在休息,请入营等待吧!”

    刘邦也不多说,抢步进入营帐,营内有一个护卫认识刘邦,忙行礼。刘邦给他使眼色,让他不要声张。让护卫带自己来到韩信营中,此时韩信还在睡梦中。

    刘邦见韩信的将印就放在桌案上,便拿起将印,也不吵醒韩信,便召集诸将开会。韩信被人叫醒后,连忙来到刘邦面前,伏地请罪:“微臣不知大王前来,有失远迎,罪该万死。”

    刘邦笑道:“倒也没有什么死罪,不过军营里应该严加防备,以免不测。况且天都亮了,军务繁重,你却躺在床上睡大觉,连将印都随随便便放在桌案上。如果敌人猝然来攻,如何抵抗?或者有刺客诈称汉使,混入营中,恐怕将军的首级都不保啊,怎么能这么不小心呢?”

    韩信听了,羞惭满面。

    刘邦顺利夺得赵地的指挥权,让张耳驻扎在赵地维持秩序,拨出部分兵马给韩信,让他即刻伐齐。刘邦自己则着手调集各路人马攻楚,郦食其建议先占稳敖仓,再努力收服荥阳。刘邦听取了他的建议,并让卢绾、刘贾率领两万余人,会同彭越,截断楚军粮草。卢绾、彭越不负所望,不但烧毁了楚军的粮草,还趁机杀得楚军大乱。彭越继续扩大胜利果实,夺取梁地17城。

    攻打齐国,韩信害死郦食其

    刘邦拨给韩信的人马不足,所以攻打齐国之事迟迟没有筹备好。与此同时,郦食其为了邀功,自告奋勇前去游说齐国。刘邦点头称善,便让郦食其前去齐国了。

    刘邦这人做事也有点马大哈,他让郦食其前去游说齐国,却没有让韩信暂缓出兵。当时,齐王是田荣的儿子田广,田横担任丞相。由于项羽无暇顾及齐国,齐国倒也休整了相当长的时间。听说韩信将要攻打齐国,田广和田横马上采取应对措施,秣马厉兵,严阵以待。

    这时,郦食其也来到了齐国,田广下令召见郦食其。郦食其虽然上次被张良驳倒,但雄辩依旧,说道:“现在楚汉相争,连年战火,大王觉得最后谁是胜者?”

    田广老实地回答:“这怎么能预料呢?”

    郦食其非常肯定地说:“将来一定会归汉。”

    田广皱眉道:“何以见得?”

    郦食其捋须道:“汉王楚王,共同受义帝差遣,攻破秦国。当时楚强汉弱,大家都知道。汉王首先兵不血刃地进入咸阳,明明是天意如此。项王偏偏要违背约定,强横要求汉王迁入汉中,又将义帝暗杀,四海之内,谁不痛恨项王所作所为。汉王出关以来,就为义帝发丧,讨伐逆贼,所到之处,诸侯尽皆归顺。汉王所得财物,不私自据有,与天下豪杰共享。反观项王所为,违约不信,弑君不忠,吝惜爵赏,任人唯亲,百姓唾骂,贤人埋怨。如此之人,怎能不败?”

    郦食其又说道:“各地诸侯都已归附汉王,天下大势已定,唯有齐国仍然在犹豫。大王如果顺应时势,归附汉王,则可以保全齐国,如若不然,只怕危亡在即。”

    田广思索了一会,问:“如果寡人归汉,那么汉兵就不来了吗?”

    郦食其点头道:“我这次来,并非私自前来,是汉王顾惜齐民,不忍齐地涂炭。如果大王诚心归汉,自然不必动干戈。汉王自会让韩信罢兵的,大王放心。”

    这时,田横心细,说道:“这也需要先生你给韩信修书一封,才能确保无虞。”

    郦食其马上提起笔,给韩信写了一封信,说是齐国已降,不必出兵。韩信刚好准备妥当,收到郦食其的书信难免有些不悦,对来使说道:“先生既然已经招降齐国,我还有什么好说的。我这就挥师南下,和汉王会师。”

    韩信回了一封信,交给来使。郦食其接到信后,便交给田广和田横看,田广和田横见到书信,没有任何怀疑,立即宣布解严。

    为了庆祝解严,田广、田横招待郦食其狂饮,美酒歌舞,郦食其本是酒徒,不免一日又一日沉溺在此。这一沉溺,就坏了大事。

    就在韩信准备移师会刘邦的时候,突然谋士蒯彻阻止道:“不可,不可啊!”

    韩信感到奇怪,问道:“有何不可呢?齐国已经投降,我自当改道南行。”

    蒯彻的口才跟郦食其不相上下,他说:“将军奉命攻齐国,花费了无数心血,现在才准备停当。汉王偏偏让郦生先往齐国,说服齐人投降,这事情是不是靠得住,现在还很难说。而且汉王没有颁下任何命令给将军,要将军停止进攻。将军怎么可以凭郦生的一封信,就仓促班师呢?”

    韩信犹豫,蒯彻又说:“郦生不过是个儒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下齐国70多座城。将军带兵千万,转战一年多,才平定赵国50余座城。试想,将军带兵打仗这么多年,反而不如一个儒生的功劳,难道不是可悲可恨吗?所以,为将军打算,不如趁齐国没有防备,带兵长驱直入,扫平齐境,那时这些功绩不都全归将军了吗?”

    韩信听完后,沉思道:“我若贸然攻齐国,岂不是要害死郦生。这事恐怕不行。”

    蒯彻笑道:“将军真是好良心,将军不想负郦生,可是郦生早已负将军了。若不是郦生想夺取功劳,蛊惑汉王,汉王怎么会中途改变主意,让郦生去游说呢?”

    听到这里,韩信勃然大怒,马上点兵,渡过平原,疯狂地杀了过去。齐国守将之前已接到齐王解严的命令,毫无防备,突然看见韩信大军来袭,哪里还有抵抗的意志。韩信一路攻城,斩守将田解,擒拿华无伤,沿途无阻,转眼间大军已抵达齐国都城。

    齐王大惊,诘问郦生:“我误信你的话,撤除防备,以为韩信不会进攻。哪知你竟然阴怀鬼胎,表面上让我撤兵,暗地里却让韩信派兵来攻打,你真的好阴险啊!现在你还有什么话可说?”

    郦食其非常难堪,说道:“韩信大逆不道,背约来进攻,不但卖友,更是欺君。希望大王派遣一个使臣,和我一同去责问韩信。韩信必然无话可说,不得不退兵。”

    齐王还没回答,田横在一旁冷笑道:“你是想就此逃跑吧!我们被你欺骗得还不惨吗?还想哄骗我们,哈哈哈!”

    郦食其见此,说道:“你既然怀疑我,那我就死在这里吧!不再出城,但是也必须修书一封问问韩信,看韩信如何回答。到时再死不迟。”

    田广和田横齐声道:“韩信如果退兵,自然好说,如果不退,那只好请先生在鼎镬里煮煮。”

    郦食其提笔写信,派人送给韩信。韩信展信阅览,看文辞凄恻,心里也颇不是滋味。待要心软,偏偏蒯彻又要多嘴:“将军屡次面临大敌,面不改色心不跳,为何为了一个郦生,反而像个女人一样犹豫,男子汉大丈夫的有什么不好决断的?为了盖世奇功,牺牲一人性命算什么?将军勿要拖延了。”

    搞不懂蒯彻是不是吃错了药,非要致郦食其于死地,看来不仅文人相轻,连谋士也是如此。

    韩信也不是没脑子的人,说道:“逼死郦生,尚是小事,违抗王命,才是大事啊!”

    蒯彻又说道:“将军原是受王命才伐齐的,平了齐国,是大功一件,怎么说违抗王命呢?如果现在退兵,郦生回去报告汉王,从中谗言,恐怕汉王真要治大罪于你。”

    韩信听了蒯彻的话,决定一不做二不休拿下齐国。便对齐国使者说:“我是奉命伐齐,没有收到收兵的命令,就算齐国君臣说是投降,又怎么知道不是一条缓兵之计呢?今天投降,明天又背叛,这种事情经常发生。我既然引兵到此,自然不会回头,麻烦你替我转告郦大夫,我们都是为国效忠的人,不能瞻前顾后。”

    来使如实还报,齐王听了,叫人准备鼎镬,地下柴火噼里啪啦地烧着,郦食其脱光衣服,仰天长叹:“我被韩信出卖,自愿就烹。但大王的国家马上就要被灭,韩信将来也难免要被诛杀,因果报应,只恨我不能亲眼看见韩信被杀。”

    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所谓的“善”当然不是善良,而是有道理。

    不出郦生所料,还没几天,韩信就攻破齐国。田广和田横分头逃跑,田广投靠了项羽,田横失败后,逃遁荒野。

    郦生死得确实冤,他前来劝降,本来可以救活无数生灵。而韩信听信谋士之言,一时贪功,铸成大错。郦生了解刘邦,所以深知韩信将来难逃被诛之命。郦生之死也是贪功贪杯,真是人生最忌一个“贪”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