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发迹史-最后争锋,霸王气数已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郦食其被齐王烹死,韩信攻破了齐国。此时,项羽攻下成皋,而楚军后方的粮道不断受到彭越的骚扰,处境极为不利。由于彭越在后方为所欲为,项羽决定将成皋交由曹咎驻守,自己亲领大军围剿彭越。可惜曹咎为人虽忠诚,才能卑微,经不起刘邦的再三挑衅,曹咎出城作战,城破人亡。

    项羽回来后,再次杀退汉军,与汉军在广武山一带长时间对峙。在此期间,项羽的死对头齐王田广向楚军求救,项羽明白,此时争取齐国的支持是最终赢得胜利的重要筹码。于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项羽拨出10万精兵,由心腹大将龙且率领,前去支援齐国。

    龙且和齐国的部队一起攻向韩信,由于兵力占绝对优势,龙且过于轻敌。这一战,韩信出奇招,利用大水大败楚军,龙且阵亡,齐国迅速落入韩信的掌控中。听到龙且阵亡的消息,项羽大惊。直到此时,他才意识到韩信的厉害,紧急派人说服韩信投降,可惜没有成功。

    楚汉对峙期间,项羽使出浑身解数想逼迫刘邦出战,比如要烹了刘邦的老爹,比如骂刘邦是个孬种,这些都不管用。只是刘邦为了逞一时之气,确实来到最前面叫骂,结果被项羽早已埋伏好的弓弩手射中。

    刘邦为了解救父亲和妻子,决定在项羽不利的情况下和谈,双方提出以鸿沟为界,罢战息兵……

    韩信出奇招,龙且英魂去

    得到齐王田广求救的消息,项羽又喜又忧。

    在当时的情势下,齐国就像一个重要的筹码,压在天平哪边,哪边几乎就能取得胜算。所以项羽在兵力非常吃紧的情况下,派出心腹大将龙且前去支援齐国。龙且部队号称20万,实际人数可能在10万左右,而韩信军团不过5万,直系兵团只有2万。此外,田横正在迅速纠集部队,就像前次对付项羽一样,这次又用同样的游击战对付韩信。

    龙且军队来到高密和田广的军队会合。韩信的处境极为不利,但韩信是以少甚多的冠军,这次是否还能化险为夷?毕竟,前面几次对手都太弱,这次的对手是龙且、田横,这两人都不是等闲之辈。

    向来兵不厌诈,硬拼的话韩信肯定不是敌手,何况那边刘邦又猜忌自己。

    龙且来到后,齐国的参谋就建议道:“汉军远征在外,必然急于会战,所以士气很高,锐不可当。齐军和楚军是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所以压力较小,压力越小战斗力越弱。所以最好采用坚壁清野的防守战术,与此同时,齐王应派使者去招抚沦陷的城池。沦陷城池的军民如果知道齐王据城坚守,而且楚国救兵来到,定然会激起斗志,反击汉军。一旦军民纷纷反抗,汉军必然会无法得到粮草,最后不攻自溃。”

    韩信最怕对方采取这个战术。幸运的是龙且没有接受这个战术,龙且是一员猛将,向来瞧不起韩信这样的“儒将”,他不相信韩信真有那么厉害。他觉得韩信之所以取得一连串成功,只是由于运气太好,正好现在可以教训韩信,何况自己兵力要强大得多。

    坚壁清野虽然是个好策略,但龙且觉得没必要,他说:“韩信这个人我很早就认识,他以前在项王手下不过一个夸夸其谈的家伙,年轻时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甚至还在别人裤裆下钻过去,对付这种孬种,我们如果还闭城防守,那就太丢人了。”

    龙且决定在潍(wéi)水旁剿灭汉军。

    只要龙且急于出战,韩信就心安。但是要想打败齐楚联军,光死拼肯定不行。怎么办?

    韩信发挥他一贯的机智,他发现潍水一到冬天便会进入枯水期,现在正值冬十一月份,不过今年格外暖和,上流的积雪很快融化,所以河水流得非常湍急。

    到达潍河当晚,韩信便秘密派遣一支队伍,赶到潍水上游,用沙囊将上流的水堵住。一夜之间,下流的水位急速下降,仿佛进入了枯水期。

    战争开始,龙且的军队在对岸摆开架势,阵容强大无比,气势远胜汉军。

    大家谁也没有注意到潍水水位的变化,河底清浅,可以直接过人。韩信事前安排了大量的红旗,届时只要举起红旗,上游山区的士兵就会挖开沙囊,让大水倾泻而下。

    龙且和田广都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如何歼灭韩信的大军上面。

    韩信先指挥第一批人马过河攻击楚军,弱势一方首先发动攻击是让人怀疑的,但龙且也没注意其中有什么蹊跷。杀退了进攻的汉军后,龙且笑道:“我早说过韩信是个孬种。”

    眼见汉军撤退,龙且下令军队渡河进攻,汉军则下令弓箭手放箭,减缓楚军渡河的速度。韩信居高临下观察楚军渡河状况,看到大多数楚军在河中,只有少数上岸时,韩信下令挥舞红旗,吹响号角。

    不一会儿,河道里传来翻腾的声音,大水如巨龙般飞扑下来。楚军看到大水时,已来不及逃亡。顿时,河中哀号震天,大量楚军被冲走。此时,龙且已上岸,看到河道中的情景,悲愤交加,率领几千人冲向敌营,最终死在乱箭之下。

    对岸的田广看到这一情景吓坏了,立刻率军退守城阳。韩信大军赶来,田广料想不能守住,下令田光率领主力投向田横,图谋东山再起,自己权且委屈,向韩信投降。

    韩信已猜到田广的计划,派遣灌婴拦截田光,将田光击毙。田横以为田广战死,自立为齐王,反击灌婴,结果吃了败仗,退到梁地。

    至此,齐军士气完全崩溃,韩信恩威并施,将齐国彻底征服。

    用人不当,又遭重创

    魏国、赵国、代国被兼并后,刘邦在势力上已占据绝对优势,虽然在战场上还是打不过项羽。此时,项羽的力量越来越小,已渐渐呈现危象。

    在得知齐王求救后,项羽第一时间拨出10万兵马给龙且,去援助齐王,说明他已经看出形势对自己越来越不利,齐国的归附可以大大地提升自己在楚汉之争中最后的胜算。

    龙且是一员猛将,在智谋方面自然有所欠缺,而韩信却是以智谋著称的,所以说,选择龙且是项羽用人的一大失败。潍水之战是楚汉争霸在最后阶段的关键一战,这一战输得楚国元气大伤。

    项羽攻入成皋,赶走英布和刘邦的联军之时,后方的梁地被彭越偷袭,丢失城池17座。项羽为了确保后方的粮秣安全,决定亲自对彭越进行大扫荡。临行前,他叮嘱大司马曹咎坚守成皋,不可出城和刘邦作战,等他回来再行出击。

    曹咎没什么特殊才能,但这个人特别忠诚,所以一直升到大司马,大司马相当于总参谋长。项羽让司马欣辅助曹咎守城。司马欣和曹咎是老相识,都是章邯的部下,他们配合应该不会太差。

    刘邦得知项羽离开后,果然率领部队来到成皋城下叫阵。项羽的叮嘱犹在耳边,曹咎和司马欣自然不会随便出战。

    此时,刘邦想到了一个鬼点子,这个鬼点子要在现在没几个人上当,可能曹咎这人脸皮薄,死要面子,刘邦恰好看中了这一点。刘邦知道曹咎所以当上大官,只是因为当初对项梁有恩,但这个人没什么能力,而曹咎呢,最怕别人说自己没能力,就像许多美女竭力想证明自己不是花瓶一样,曹咎这人也很想证明自己不仅忠诚,也会打仗。

    刘邦故意花钱让人造谣,说曹咎这种靠忠诚爬上去的官不懂什么兵法,因此不敢率军作战,只能像缩头乌龟一样。

    曹咎果然中招。曹咎原是秦国人,又是文人出身,尊严感比较强。他为了证明自己也懂得带兵打仗,便打算纠集兵马,给刘邦一个下马威。虽然司马欣一再劝阻,可是曹咎此时已变成一头无法回头的牛,不出一口气他誓不罢休。

    刘邦的部队部署在汜水的西北岸,对着对岸的曹咎军队叫骂。曹咎亲自带头攻击刘邦,刘邦故意下令撤退。曹咎一看,追得更急了。楚军渡河到中间时,刘邦掉头让弓箭手发出一阵阵箭雨,楚军顿时方寸大乱。刘邦又命早已埋伏在树林里的汉军冲出来,向汜水中的楚军展开屠杀。

    司马欣站在城上,看到这场景,如今不出战也不行了,立即组织部队救援曹咎。等司马欣进入汜水救曹咎的时候,东岸埋伏的汉军截断了楚军的回城之路。

    城外的楚军看到回城之路被截断,惊慌不已,纷纷向汉军投降。曹咎和司马欣满目苍凉,看到大势已去,深深后悔没有听取项羽的告诫,在汜水边上双双自刎而死。

    刘邦很少打这么漂亮的仗,攻陷成皋后,自然免不了志得意满,楚军的粮食和财物尽数接收,敖仓的粮道再次控制在汉军的手中。

    烹我老爹,分我一杯羹

    听到成皋失守,项羽心里仿佛被人给了一锤子,立即放弃梁地的镇压工作,准备回来对付刘邦。与此同时,他非常担心虞姬,虞姬一直跟随他在军营。这次镇压梁地,他将虞姬留在了成皋,成皋陷落,自然让他心急如焚。

    其实,司马欣在出城前,就已经把虞美人送往钟离昧的军营。成皋失守后,钟离昧立刻将荥阳的防线巩固。果然,刘邦大军很快来到荥阳,包围了钟离昧,但由于钟离昧防守得异常严密坚固,一时之间,刘邦也拿不下来。

    就在钟离昧被围的时候,项羽突然带兵杀到。项羽怒喝一声,汉军知道是霸王归来,纷纷后退。楚军正好趁乱狂杀一顿,汉军节节败退。真是霸王来了,气先夺人。还没交战,敌人就闻风丧胆。刘邦决定退到广武山。

    项羽为钟离昧解围后,和钟离昧领军一起攻向广武,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广武山位于今天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山峰高耸入云,连绵40多公里,是极好的屯兵之地。山中有一道险峻的断涧,分开两座高峰,刘邦在西边筑堡垒,依靠山涧而守,项羽在东面筑堡垒,与汉军分庭抗礼。

    在广武山后面有一个高地,是秦朝重要的粮仓:敖仓。刘邦屯兵在此,粮食络绎不绝,楚军的粮食却明显不够,时间拖长了,对楚军极为不利。当是时,韩信正在攻打齐国,收到齐王求救的消息,项羽在万难之下,仍然派遣龙且率大军前去支援,前面已提及此事,后来龙且大败,对项羽来说无异于是灭顶之灾。

    与此同时,项羽只想尽快和刘邦大战,拼命叫阵,可是刘邦就是不出。

    刘邦和项羽在这里对峙了将近一年,楚军的势力迅速衰微。刘邦的军队补给不错,而项羽的军队补给相对来说要困难很多,何况大盗彭越一直在后方骚扰粮道。

    无奈之下,项羽想到一个计策,让人把刘邦的家属带到军营。刀斧手将刘邦的父亲脱得赤条条的,推到涧边,项羽冲着对面吼道:“刘季,你给我听着,如果不肯投降,我便把你父亲煮了,分给将士吃。”

    项羽声如洪钟,这番话在山涧中回响良久,刘邦自然也听到了。刘邦也不是没有亲情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也发急,忙问大臣:“这下怎么办?”

    张良及时进言道:“大王不必着急,项王因我军坚守不出,所以才出此计谋,引诱大王出战。请大王严词拒绝,不要堕入圈套。”

    刘邦烦道:“如果他真的把我父亲烹了,我算得上什么儿子,将来如何做人?”

    张良想了想,说:“现在楚军里,除了项羽,就是项伯最有权力了,项伯和大王已经结为姻亲,必然会阻止项王的。大王不用担心。”

    刘邦听了才稍稍想开了点,便让人对项羽传话:“我和你项羽共同侍奉义帝,早已结为兄弟。我的爹就是你的爹,你如果一定要煮你的爹,也分一杯羹给我吧!”

    项羽听到这话勃然大怒,喝令左右,将刘公丢进鼎镬里。就在这时,闪出一人对项羽说:“现在天下大势未定,杀害刘公对我们的名声不好。何况争夺天下,怎么顾得上自己的家人,就算你杀了他的父亲,有何益处,不过是惹天下人骂罢了!”

    正如张良所料,说这话的人就是项伯。

    逞威风,刘邦中箭

    项羽拿刘邦毫无办法,便又让人传话:“天下大乱,连年不安,无非是因为我们两人。刘季你要是有种的话,就来跟我单挑吧,我们两个一决雄雌,也好解脱天下人的痛苦。”

    其实,项羽不是真的要和刘邦单挑,以刘邦这种性格怎么可能会单挑呢,他所以这样做也是为了打击汉军的士气。

    刘邦笑着对楚军说道:“我愿斗智,不愿斗力。”

    项羽又派出十几名骑兵来到山涧边,向汉军挑战,嘲笑刘邦是个孬种,那些跟着刘邦混的汉军也全是孬种。这招对刘邦不奏效,但对那些同样是军人的汉兵却有效果,汉军们气得咬牙切齿,恨不得立刻冲过去和楚军大干一场。

    汉营中有些楼烦射手,楼烦是个少数民族,善于骑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的就是这个民族。刘邦让楼烦的射手射倒了几个楚兵,汉军欢声雷动。

    就在汉军嘻嘻哈哈嘲笑楚军的时候,忽然见到对面来了一匹乌骓马,上面坐着一个披甲持戟的大王,那人眼睛像铜铃一样大,胡须好似奋发的刀戟。只见那人大吼一声,震得山谷都发抖,天空中就像打雷一样,楼烦射手吓得双手抖个不停,明明对方的大王站在那里,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这班不中用的射手,别说拉弓了,身子直吓得往营里躲。

    回到营中后,见了刘邦,心脏还是狂跳不止,连话都说不清楚。刘邦听到这里,虽然吃惊,但是也不想示弱,为了鼓舞士气,他决定也出来喊话。项羽见刘邦出来,呵斥道:“你敢出来跟我决斗吗?”

    刘邦出来,汉军果然士气大振。为了防止楚军的弓箭手偷袭,刘邦站在一个较远的位置。其实,项羽早已派遣了弓弩手伏在树林暗处,伺机射杀刘邦。弓弩的射程比弓箭要稍微远些。

    刘邦被项羽呵斥得不行,说道:“项羽,你休得逞强,你身负十大罪名,还敢向我挑战。你知道你的罪吗?

    “第一条:你违反怀王当初和我们的约定,把我贬到汉中;

    “第二条:你为了私心,谋杀了上将军宋义,这是以下犯上;

    “第三条:你解救巨鹿之围,完成任务后不回去禀报怀王,反而强迫诸侯入关;

    “第四条:你烧毁秦国宫室,发掘始皇坟墓,将财宝中饱私囊;

    “第五条:子婴已经投降,你还把他杀死;

    “第六条:你用欺骗的手段坑杀秦国降卒20万,这是何其残暴的罪行;

    “第七条:你将自己的爱将分封在好的地方,却将诸侯的后裔或迁徙或放逐;

    “第八条:你将义帝放逐到偏远地区,自己建都彭城,又侵占韩国和梁国的肥美土地;

    “第九条:义帝曾是我们的主公,你却让人假扮强盗,将他杀害在江南;

    “第十条:你主持政务不公平,不守信约,人神共愤,天地不容。

    “我替天行道,联合诸侯,讨伐你这个逆贼,像英布这样的罪犯都对你感到痛心,你哪里有资格向我挑战呢?”

    项羽听了,气得吹胡子瞪眼。刘邦正自得意忘形,不防一排箭簇射了过来,正中刘邦的胸部。刘邦“啊”地一声跌下马来,一股鲜血涌出,听到楚军欢呼,刘邦故意集中气力,骂了一句:“蛮贼射中了我的脚趾头了。”左右忙扶着刘邦回营,立刻传来医生,取出箭头,敷上药膏。

    所幸不是致命伤,但箭射得也挺深。那边项羽不明所以,还真以为刘邦只是脚趾中箭,心里不免失望,错失了一个杀掉刘邦的好机会。

    “这混蛋运气真好。”项羽骂了一句,也回营。

    刘邦武力远不及项羽,敢于出来叫阵确实勇气非凡,但他显然疏于防备,所以才中箭,万一不幸身亡,真是功亏一篑。可见,刘邦做事也有非常大意的时候。中箭之后,他还能机智应变,稳定军心,在紧要关头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临危不乱,也是非常难得的。

    韩信索封

    项羽归营之后,对刘邦是死是活仍然存疑,他当然希望刘邦一命呜呼,那样,趁着群龙无首,正好一举把汉军歼灭。

    汉营里确实非常混乱,大家都知道汉王受伤了,不知伤势如何。其实,刘邦的伤势也不轻,痛得几乎站不起来。张良看到军心已有动摇,力劝刘邦勉强起来,在军中巡视,也好稳住人心。

    刘邦同意了,穿上铠甲,吃力地坐在马上,脸上却一副没有大碍的样子,在各营里走了一遍。士兵们见刘邦面带微笑,料想汉王没有大碍,不由得欢呼起来。项羽的探子也得知了这个消息,告诉项羽,项羽只好打消攻打汉军的念头。

    其实,刘邦巡视过后,就被秘密送往成皋养伤。就在项羽为刘邦不死而叹息的时候,那边也传来龙且阵亡、大军覆灭的消息,项羽大惊失色,他简直不敢相信韩信有这么厉害。

    刘邦在养病期间,为了巩固赵地,批准张耳为赵王。同时,关中到处流传汉王重伤的消息,人心骚乱,为了辟谣,刘邦决定亲自回关中。楚汉之间,由于刘邦受重伤,形势又在悄悄地起着变化。

    就在项羽为韩信感到恐惧的时候,刘邦还没有意识到韩信的危险性,正安心养伤呢!

    韩信平了齐国之后,看到张耳做了赵王,也想弄个齐王做做,让人修书一封给刘邦。其时刘邦正在养伤,展开韩信的信,表情越来越难看,只见信上的内容是:齐人诡诈又反复无定,南面楚军虎视眈眈,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控制,情况会越来越糟糕。所以请大王暂时封我为齐国的假王,代行管理事务。

    刘邦大骂道:“我困守这里,日夜盼望他来救助,他不来救我,反而请我为他封王,他妈的……”

    张良、陈平在旁边,连忙在桌子底下拨刘邦的脚,刘邦心有灵犀,马上止住骂声。张良凑近刘邦耳边,低声说:“目前我们困守此地,就算韩信不索封,我们也没有力量阻止他自称齐王啊!大王不如答应他,也好安抚,否则他可能产生叛变的想法。”

    陈平也说道:“现在韩信声势浩大,大王如果不拉拢他,恐怕过去的恩情就会没了。”

    刘邦即刻醒悟,但自己刚才的态度明明是不同意,如果猝然同意的话,很容易就让使者一眼识破是诈术。刘邦反应很快,灵机一动,笑骂道:“这家伙也真是,大丈夫既然平定了诸侯,理应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太没出息了。”

    为了弥补刚才的失态,刘邦特遣张良带着齐王印亲赴齐国。张良此去一方面是显示汉王是隆重对待韩信的,另一方面也希望韩信早日发兵,南下攻楚,逼迫项羽后退。当时,刘邦的愿望只是迫使项羽撤军,他完全没想到韩信后来能那么快灭掉项羽。

    张良转述了刘邦的期望后,韩信满口应承。

    韩信择了一个良辰吉日称王,然后沙场点兵,准备南下攻楚。

    此时,却发生了状况。

    夹缝中的韩信

    直到这时,项羽才意识到韩信是个心腹大患,在军事上甚至比刘邦更难对付。项羽很想灭掉刘邦,再打韩信,但这时刘邦据险不出,所以韩信的威胁性更大。项羽深知,目前情况下,只有全力攻打刘邦才有获胜的希望。因此,决定找人说服韩信。

    派谁去呢?

    这时有个人自愿请往,他叫武涉,和韩信是同乡,自认为对韩信比较了解,年少时学习纵横术,因此自信能说服韩信。

    韩信听到楚使求见,心想我和项羽是敌人,项羽怎么还派遣使者来说服我?我且看看他有什么说法。武涉一见韩信,便向韩信道喜。韩信微笑道:“你不会是来祝贺我吧!无非是代项王来做说客,有什么话就随便说吧!”

    武涉说道:“天下苦秦已久,所以楚汉合力破秦,现在秦国已亡,楚汉之间分土割地,正应该放下兵戈,让人民休养生息。但是,汉王却兴兵出汉中,侵三秦,夺城池,威胁诸侯,与楚国相争。可见他贪得无厌,志在吞并天下。阁下智谋过人,难道连这点都没发现?以前,汉王曾经在项王的手掌之中,但项王不忍杀害,反而把蜀地给他,也算是仁至义尽吧!可惜,汉王不念旧情,反而回过头来攻打项王。像汉王这么机诈的人,难道会善待将军吗?你虽然为汉王尽忠,但我担心将来有一天汉王会对你痛下杀手。阁下之所以有今天,能够称齐王,全是因为项王存在啊,如果有一天汉王统一了天下,难道会放过阁下吗?”

    韩信陷入沉思,武涉接着说:“现在阁下的处境是:左投汉王,则汉王胜;右投楚国,则项王胜。汉王胜利必然会危及阁下生命,楚王胜利阁下尚可以安享富贵。何况项王和阁下是故交,时常挂念你,必不会辜负你。如果阁下还不相信的话,那么为阁下打算,最好是和楚国联盟,三分天下。这样,楚汉两国都不敢和将军为难,这是万全之策啊!”

    也是项羽气数已尽,武涉这番话本来是入情入理的,但韩信却没有答应,反而笑道:“我以前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项王对我言不听计不从。归附汉王后,他不仅拜我为上将军,给我数万兵马,而且对我坦诚相待、推心置腹。我若背叛汉王,必遭天谴,我已经誓死效忠汉王,请为我感谢项王的好意。”

    武涉走后,韩信的首席谋士蒯彻便对韩信说道:“我最近学习相术,我看大王你的面相不过封侯,但是看你背面却贵不可言。”

    韩信听了觉得奇怪,料想他必定有一些重要的机密,便召他进密室里谈。

    蒯彻说道:“秦国灭亡之后,楚汉相争,不顾百姓死活。项王起兵彭城,威名远震,现在局面困顿,连年不能再有所进步。汉王率领十几万人巩固河洛一带,没有建立尺寸功劳,反而屡战屡败,这就是所谓的智勇皆困。我看现在大势,非要一个强人出来,否则很难收拾。大王你趁势崛起于楚汉之间。帮助汉则汉胜,帮助楚则楚胜,楚汉两王的性命实际上是由大王说了算。所以,现在最好听取我的建议,两不相助,三足鼎立,到时见机行事。其实,以大王的才干,何愁将来霸业不成?”

    韩信静静听着,蒯彻又说道:“我听说,天命给你,如果你不取的话,反而会遭到报应;时机来了,如果不去施行的话,反而会受到损害。希望大王三思,听取我的意见。”

    韩信说道:“汉王待我不薄,怎么可以为了利益背信弃义?”

    蒯彻叹道:“从前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是刎颈之交,后来还不是变成仇敌,陈余送了性命。大王想想,你和汉王的关系有张耳和陈余那么铁吗?想当年越国大夫文种为了勾践立下汗马功劳,还不是被勾践杀了,兔死狗烹是历史的铁律。你对汉王的忠心难道比得上当年文种对勾践的忠心。我听说功高震主,往往自危,功盖天下,往往不赏。大王就算归附汉,汉王必对你恐惧,归附楚国,楚国也不相信你。大王你觉得应该怎么做呢?”

    韩信犹豫了,说道:“先生且休息,容我再好好考虑。”

    过了几天,蒯彻见韩信还是没动静,便又请入,说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韩信不忍背弃刘邦,何况他自恃功高,料想刘邦应该不至于变卦。蒯彻见韩信没有采纳自己的意见,料想长久呆在这里会被杀,便假装疯癫,逃亡他处。

    韩信得知蒯彻离开后,心里忐忑不安,既想发兵攻楚,又犹豫不决,迟迟不出兵。

    刘邦守在广武几个月,翘首盼望韩信到来,但韩信始终不来。他便封英布为淮南王,让他再奔赴九江,截断楚军后路。此外,他还指示彭越进入梁地,骚扰楚军的粮道。

    项羽衰势已定。

    楚河汉界

    刘邦布置停当之后,深恐项羽情急之下杀了自己的家人,便与张良、陈平商量如何营救家人。两人的观点比较一致,都认为项羽缺乏粮草,必然会后退,此时正好可以和他讲和,救回太公和吕后。

    刘邦担心地说:“项羽性情暴躁,一句话没说好,便会动怒,派人议和,必须要找非常可靠的人。”

    话音刚落,就有个人愿意前往。此人叫陆贾,原是楚人,仪表堂堂,学问口才俱佳。谋士对自己的口才都相当自信,陆贾也不例外。项羽虽然不愿意和谈,但还是接见了陆贾。

    陆贾一上来就滔滔不绝,听得项羽几乎要打呵欠。他首先肯定项羽的主张,认为天下苦于战乱已久,确实应该结束战争。

    “大王和汉王原本都是楚地人,两人并肩作战如同兄弟,兄弟何苦要致对方于死地,和谈对彼此都有好处。目前,大王和汉王不分胜负,但大王的军队远征在外,粮草补给很不方便,坚持下去未必有利。汉王顾念父亲和妻子的安危,诚心想和大王谈判,这事对双方和天下人都有利,希望大王认真考虑。”

    陆贾的观点其实很有道理,而且也很诚恳,楚国的许多重臣也倾向于这种观点。但项羽却不以为然,虽然他也知道自己粮草各方面都陷入困境,但感情上,他总不愿意和刘邦这个手下败将和谈,他始终相信,只要大战一场,刘邦必输。

    “项王,你意下如何?”陆贾问。

    项羽瞪着眼珠子,怒道:“你认为刘季有资格跟我和谈,平分天下?”

    陆贾本想点头,忽然想起汉王的家人还在项羽手中,万一自己话说不好,项羽杀了他们就误了大事。陆贾只好避开问题,狼狈地解释:“汉王确实有诚意啊,大王!”

    “你不用说了,”项羽一挥手,很有魄力地说道:“要结束战争一点都不难。你回去禀告汉王,如果他真的为黎民百姓着想,就出来与我决一死战吧!”

    陆贾回来后,仍不失风度地向刘邦禀报:“虽然任务未能完成,但我也未辱使命,已把和谈的意思传达给项羽,而且为大王赚够了面子。”

    刘邦心里肯定大骂陆贾为“竖儒”,但面子上仍给予一番鼓励和安慰。

    陆贾失败后,刘邦仍不肯死心。就在刘邦为和谈的事情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叫侯公的人提出想去楚营试试看。侯公的出身不清楚,若非他在这时刻挺身而出,也许历史上就不会留下这个人的名字。

    侯公这人是个高个子,人瘦瘦的,看上去一阵风可以吹倒。侯公从军的时间很长,一向不修边幅,看上去甚至有些邋遢,刘邦很欣赏这种不拘小节的人。和陆贾一样,侯公只是刘邦的门客,而非下属。

    侯公出发前建议刘邦:楚汉双方以鸿沟为界。鸿沟是荥阳附近的运河,这就是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

    侯公来到楚营后,一点也不急于见项羽,经常跟接待人员谈论一些道家养生术,诸如呼吸吐纳、运气养心之类。项羽听了大感奇怪,终于按捺不住好奇心,主动召见侯公。

    侯公慢悠悠地走了进来,见了项羽,丝毫没有惧色,从容地向前,行了个礼,便坐下。

    项羽瞪着眼睛问道:“汉王既不出战,又不退兵,现在派你来是何用意?”

    侯公淡淡地说道:“汉王的见解也没有什么高明的地方,我侯公来这里可不是为汉王说话的,我是为天下百姓来这里,只要你们两位和解,天下百姓才有好日子过。”

    项羽听说侯公是个道家信徒,便提了提道家的一些问题,他发现侯公对道家的兴趣非常浓,远远胜过什么楚汉相争、止戈和谈啊!这让项羽颇有好感,至少感觉侯公是个立场比较中立的人,而不单单是刘邦派遣的说客。

    见项羽不再反感自己,侯公问道:“大王是想战呢?还是想和呢?”

    项羽答道:“我愿一战。”

    侯公不但没有摇头,反而点点头,理解地说:“大王想战我能理解,大王将士勇猛无敌,天下无人不知楚军的厉害。但现在大王粮草匮乏,即便是战的话也是胜负难料啊!而且将士疲乏,难免军心不振。所以,为大王自己,也为天下苍生着想,还是和为好啊!”

    听了侯公的说辞,项羽也心动了,确实战事僵持,再拖下去对自己也没好处。项羽终于答应和谈,便问如何议和。侯公提出了两个条款:一是楚汉两国,以鸿沟为界,彼此相安,不再侵犯;二是归还汉王家人,让他们骨肉团圆。

    听到这里,项羽又差点不满了,他最讨厌别人有目的而来。

    侯公马上感觉到项羽的情绪,说道:“大王释放汉王家人,不仅让汉王感恩戴德,也让天下人交口称颂大王明德:大王不杀别人的父亲,那是明孝道;大王不辱别人的妻子,那是明正义;已经抓住,又放他们回去,那是明仁德。具备这三德,大王已占据一个道德制高点,倘使汉王将来违约,错在他,而非大王。古人说,多行不义必自毙,汉王如果不念大王的恩德,再度出师,那天下人都会辱骂汉王,试想汉王还能取胜吗?”

    听到这里,项羽也是心服口服。于是,同汉军在荥阳东南20里外的鸿沟划定国界,东面属楚,西面归汉。

    和约签订后,侯公领着太公、吕后以及吕后的秘密情人审食其等人前往汉营。父子、夫妻分别这么长时间,再次相逢,总是喜事一桩,刘邦流出了热泪,虽然这老父以前看不惯自己。刘邦也热情地跟吕雉拥抱(这时候还不能叫吕后),要是他知道自己死后吕后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想:真不如让项羽把吕后给煮了!

    侯公所以能说服项羽,在于他不仅动之以理,还晓之以情。人不是机器,光把道理在逻辑上讲得天衣无缝还不够,有时候人明知道是错的,还是会去做,只是因为感情如此。所以,要说服一个人,从感情打动他比讲道理更管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