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刘邦还是打不过项羽。早在追击楚兵之前,刘邦就给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发出合击项羽的邀请书。但这些人全都按兵不动,刘邦无计可施,只得求教张良。张良一眼看出这些人心里的想法,让刘邦给他们封王,给他们足够多的土地。这招果然奏效,包括刘邦汉军在内的五路大军,共计70多万人马一起往固陵进发,最终将项羽的10万楚军围困垓下。
项羽可谓是一头雄狮,虽然孤军被困,但联军还是不敢贸然进攻。如果没有韩信这样杰出的统帅,也可能再次出现彭城之战那样的情况。韩信为了对付楚军,设计了十面埋伏的计策,这一招果然管用。接着张良又导演了一出四面楚歌的大合唱,最终瓦解楚军的士气。
虞姬自刎后,项羽虽然冲出重围,来到乌江边,但终究感到气数已尽,不肯过江……
固陵会战,楚军最后的胜利
项羽宣布撤军的时候,将士们都感到欢欣鼓舞,他们实在饥饿困乏太久。项羽希望大家日夜兼程,尽快赶到彭城,立即得到全军上下的支持。
从荥阳到彭城,如果走近路的话,必然要经过彭越的游击队伍猖狂的梁地。楚军此时士气低落,不断地向项羽表达这种担心。彭越原本不足为大患,饥饿是楚军最大的敌人,这种情况下楚军都不愿意受彭越骚扰。
霸气十足的项羽这次也作出了妥协,决定先南退进入陈国,再绕道回彭城。路程虽远,但相对来说安全很多。
就在楚军一心还家的时候。那边,刘邦也准备班师回关中,这时偏有两个人出来劝阻,这两人就是张良、陈平。陈平是个没有道德感的人,不知张良为何也是如此。张良和陈平建议刘邦趁着项羽东归之际,士气涣散,正好可以在路上截杀。客观地讲,这个计策确实非常好,但是相当卑鄙,连刘邦都说:“我已经跟楚国立了和约,项羽已经离开了,我怎么能说话不算数呢?”
陈平说道:“大王议和,无非是为了太公、吕后。现在太公、吕后已经回来,正好可以和项羽交战,何况天下大半已经属于我们,四方诸侯纷纷归附我们。现在项王兵疲粮尽,众叛亲离,正是天意要亡楚的时机。若由着他东归,不是养虎为患吗?”
刘邦一听有道理,便遣人将父亲和老婆送入关中,着手追击项羽。
元旦过后,刘邦与张良、陈平等人商议,决定派遣使者请韩信和彭越出兵,以确保万一。
刘邦亲自率领部队,一路向东进发,来到固陵。固陵位于河南省太康县东南,楚军与此相距不远,汉军便在此安营扎寨。
项羽接到刘邦背弃和约、率领大军跨过鸿沟前来追击的消息异常愤怒,他下令楚军停止前进,由于这一带是平原,一旦交战无险可守,对于战斗力强的楚军反而有利。
得知楚军停驻的消息,汉军也不敢轻举妄动。刘邦还在等韩信和彭越的消息,但是放眼固陵四周,哪里看到韩信和彭越大军的影子。
虽然援军没有到来,但张良还是主张和楚军大战一场,他觉得楚军兵疲粮少,汉军的胜算还是很大。其实,从彭城已运来少量粮食,这些粮食虽然不多,但是对于喜欢速战速决的楚军很管用。项羽最喜欢闪电战。
刘邦还没反应过来,项羽已经带领几万兵马冲了过来。刘邦担心项羽直取自己营地,干脆亲自出马,指挥作战。汉军还没准备好,楚军已杀到近前,项羽骑着乌骓一马当先,横挑直刺,专门找刘邦杀。汉军将士看项羽直朝刘邦冲来,纷纷涌上前阻拦,但是没人抵抗得住,不是被冲得稀里哗啦,就是徒然送了性命。
刘邦见汉军抵挡不住楚军的攻势,连忙拍马回头,准备避开危险。主帅撤退,全军跟着溃散,楚军趁机杀个痛快。将汉军驱回营地后,项羽才率军回营。
刘邦清点人数,发现损失兵士四五千人,将领几十名,顿时有了打退堂鼓的意思。张良在一旁说道:“楚兵虽然取得小胜利,没什么好担忧的,反而可以把他们拖在这里,他们粮草不足,假以时日,必然溃败。只是韩信和彭越不来,却是真正让人担心的事。我猜他们两人,一定是因为大王没有给他们封地,所以还在观望。”
刘邦不解地问:“我封韩信为齐王,拜彭越为魏国相国,怎么能说没有给他们封赏呢?”
张良说道:“韩信虽然被封为齐王,但并不是大王主动给他的,所以他心里肯定不安。彭越夺取了梁地,现在魏王已死,他肯定也希望封王,大王没有给他加封,他不免失望。大王如果把睢水以北到谷城的地方封给彭越,再将陈国以东到东海的地盘封给韩信,韩信本是楚人,常想得到楚地。大王如果同意的话,我想他们一定会来协助大王的。”
人性是贪婪的,张良可谓是一针见血。刘邦所以成功就在于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
十面埋伏,狼群围剿雄狮
刘邦见打不过项羽,筑起防御工事,闭营不出。项羽此时的性格又对他不利,他急切地渴望消灭刘邦,而不是见好就收,立即快马加鞭赶回彭城。只有这样,才有东山再起的可能性。
刘邦虽然打不过,但还是能守一段时间的。楚军粮草本来就严重不足,士兵急切渴望回到彭城休整,而项羽逞一时之气,非要杀了刘邦不可,结果坏了大事。可惜此时范增已死,谁敢违拗他的意见。
刘邦使人飞书韩信、彭越,讲明好处后,这两人果然答应出兵——真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恰好这两人后来都被杀,而且拖累全家,可见古话虽然老套,但往往藏有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都是无数鲜血凝成的。同时,淮南王英布和汉将刘贾也前来接应刘邦。
三路大军齐来截断项羽的退路,项羽听到这个消息,难免恐慌,立即组织撤军后退。于公元前202年12月,退到垓下,垓下位于安徽省灵璧县东南。由于彭越已截断后路,项羽在兵疲马困的情况下能退到垓下已是万幸。
垓下有许多河流流经,形成天然的岩壁和沟壑,有利于进行防御。项羽便打算在此进行最后的防守,其实他心中已感觉到自己面临绝境。垓下的粮食维持不了一个月,与彭城的交通完全被截断,楚军被围困在此,完全没有外援。要冲出去的话,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主力部队可能要损失殆尽。
此时,项羽的军队有十万,这个数目还是很庞大的,战斗力也是非常强的。如果粮草没问题的话,刘邦、英布、韩信、彭越等人未必打得过项羽。
吃不饱,哪里有斗志打仗,外围楚军逐渐被击溃,以至于纷纷投降,这是项羽带兵以来从未有过的事。12月中旬,各路大军已纷纷逼近垓下。韩信亲自率领30万齐军,包抄楚军侧面,彭越率领几万人马汇合到刘邦本部,从前面逼近楚军,原楚国的大司马周殷叛楚,会同英布、刘贾合击项羽,刘邦关中的援军也已赶到。
五路大军,合计70余万人,由东西南北形成合围之势。项羽登高眺望,只见四面八方的汉军像蚂蚁一样蜂拥而来,不禁仰天长叹:“我真后悔以前没有杀刘邦!”眼见粮草快尽,后无退路,项羽明知要败,但失败之前也要杀他个昏天黑地。
前次,项羽3万人马打退刘邦56万大军,这次刘邦可不想重蹈覆辙,他任命韩信为元帅,指挥调度各路兵马。
韩信将军队分为10队,由各将领指挥分头埋伏,互相照应,让刘邦镇守大本营,自己带领3万人马前去向项羽挑战。
看到韩信来挑战,项羽怒发冲冠,一马当先,后面楚兵紧跟主帅,奋勇向前。不出韩信所料,两军交战后,汉军果然不是对手,韩信正好且战且退,项羽也不怀疑有诈,或者,就算有诈,他现在也不在乎了。自然有部将建议项羽不要轻易再追,但此时项羽的状态是豁出去了,哪管得了那么多,只想杀得血流成河,以泄心中怒火。
追了好几里,进入了汉军的埋伏圈中,韩信发出暗号,两路伏兵冲出。项羽和楚兵再度冲杀,终于冲破这两路伏兵的拦截,继续追赶韩信。过了一会儿,韩信又发出暗号,又有两路伏兵冲出,项羽接着杀,杀完之后继续追。直到十面伏兵全部出来,楚军的阵线拉得太长,被汉军截断。韩信十面埋伏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楚军拉成一条长龙,然后分段宰割,否则以项羽楚军的战斗力,纵使己方兵力再多,也很难彻底制服;此举的另外一个目的是诱敌深入,所谓擒贼先擒王,拿下项羽就好办了。可惜项羽太猛了,汉兵将士不是其对手。
在中国历史中,能够单枪匹马纵横千军万马中的恐怕只有项羽一人了。楚军虽然把汉军杀得七零八落,但己方部队也被冲散。项羽杀开八重伏兵后,看到楚军淹没在茫茫的汉军人海中,决定回营,他让钟离昧断后,长戟一指,楚军且战且退。
眼看项羽要退,汉军纷纷围拢过来,但是又不敢靠近。只要拿下了项羽的人头,那可是一夜成名,荣华富贵应有尽有。项羽左挑右划,拨乱汉军,大喝一声,汉兵纷纷逃窜,居然让出一条血路。
项羽回营后,清点人数,只剩下两三万人马,其中约有四万阵亡,四万投降。这一战,汉军伤亡有十几万。
今人总结垓下之战项羽必败的五大原因:
第一,西楚国位于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沦陷,十万楚军已是绝对的孤军;
第二,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没有办法得到半点补给;
第三,汉军联兵约70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10万,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12月的大冬天,而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单装,寒冷饥饿,士气低迷;
第四,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无懈可击,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
第五,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换句话说就算突围也是无效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一个人太强大了,大家都来搞他是很正常的。越是强大的人越应该展现柔弱的一面,这是古往今来亘古不变的法则,否则,难免跟楚霸王一个下场:失败。
美人泪,断人肠
汉军被杀掉十几万,还有50多万,而楚军只剩下2万多人了,败局是必然的。此时,项羽显然不太冷静,因为冷静下来,此时最优的选择是:保存自己,自己冲出重围后,汲取经验教训,或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纵观后来刘邦剿灭异姓王的事实,项羽东山再起的机会很大,因为当时刘邦就是利用项羽和诸侯的分裂而夺取天下,项羽同样可以利用刘邦与诸侯的分裂再夺回天下。
可惜项羽太年轻,不忍受辱,竟然自断头颅,令后人扼腕叹息。
接下来令人侧目的是霸王别姬。项羽一生中从未遭此大败,很难想象他回到营中是啥感受,但他看到虞姬时,心里定然是感动的,有一个不论成功和失败都不离不弃的女人,纵使失败也不枉此生了。
虞姬不懂战争,但是看到项羽这副样子,也知道项王的处境凶多吉少,只好老套地安慰道:“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大王不必忧虑。”
这时候,项羽也只能借酒浇愁,和虞姬对饮。饮完酒后,双双入眠。项羽苦战一天,倒下便睡着,虞姬却睡不着,她跟随项羽这么多年,知道项王这次真的要败了。就在她辗转难眠,满怀忧虑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悲戚的楚歌声。
这大半夜的,究竟是谁在唱楚歌?虞姬心里恻然,同时又有点好奇。
楚歌声越来越大,似乎许多人在同唱一首歌谣。楚兵们此时听到歌谣,无不潸然流泪,思乡之情更浓,想起家中的父母妻子,军中哭成一片。
张良改编了楚歌的内容,调子不变,以便瓦解楚军的军心。这里摘录歌谣的内容:
九月秋凉兮,四野飞霜,日月征战兮,终归刘邦。白发老母兮,盼断肝肠,妻子何堪兮,独守空房。弟兄想见兮,跺足拭掌,姐妹思念兮 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登门看望,窗兄窗弟兮,问短问长。一旦交兵兮,枪尖而亡,骨肉为泥兮,同战沙场。何不思故兮,各奔家乡,居家团圆兮,永得安康。
项羽惊醒过来,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心里大为恐慌。来到营外,才看见原来漫山遍野的汉军在唱楚歌。这是损招,但也管用,一些楚兵果然因为绝望而投降。即便像钟离昧、季布这样的忠臣,也因为自感大势已去,悄悄离去,像项伯这样的人则投靠张良,寻求庇护。
项羽沮丧不已,看虞姬已哭成了泪人儿。项羽拿起酒坛,不禁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美人骏马是项羽一生中最难割舍的,此时此景唱出来,虞姬哭得更厉害,一边哭一边口占一首诗:“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这下半夜大家都在哭声中度过,项羽叮嘱虞姬和部下:“刘邦和韩信都是楚人,你们千万不可以轻易赴死,我相信他们不会为难你们的,你们要活下去好好保护家人。我将带领八百壮士冲出血路。”
虞姬那首诗早已明志,遂对项羽说道:“妾蒙大王恩宠,追随到今日,定当生死相依。”
项羽皱眉了,说:“你这么柔弱,怎么可能突围出去,你可以自寻活路,我们就此诀别。”
虞姬决然道:“贱妾生随大王,死亦随大王,愿大王保重。”说完,抽出一把剑,抹颈自刎,顿时香消玉殒,项羽最后一点生存意志破灭。最后“不肯过江东”可能跟这也有关系。
项羽来不及相救,伏尸大哭。哭过之后,让人掘坑,在附近埋葬。
黎明来临之前,项羽带着八百骑兵,由小路突围。从项羽后来的表现看,他应该没想活命,也许只是想最后杀一把,留得威名万世传。
接到项羽突围的消息,刘邦忙令灌婴派遣五千人进行围剿。天亮时,项羽身边只剩下百余骑兵。到了阴陵的时候,前面有分岔路,不知哪条路通往彭城。碰到一个老农在田里干活,便过去询问。老农故意指点他们走岔路,项羽等人行了好几里,才发现前面是一个大湖。不得不绕回原路,灌婴的部队已经赶到。
拼死激战下,项羽突围到东城,此时身边只余28骑。看到身后的追兵密密麻麻,项羽带着28位骑兵走到岗上,摆成圆形,慷慨说道:“我从起兵到今天,已经八年了。经历大小战阵70多次,所向披靡,没有失败过一次,因而能够称霸天下。今天被困这里,是天要亡我,并不是我不会打仗。今天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再战一回,定要三战三胜,为你们突围。希望你们明白,天要亡我,非我不会作战。”
话说到这里,汉军已经将他们四面围住。项羽将部队分成4队,每对7人。有一个汉将看到项羽非常激动,在他眼里项羽就像一个金库、一顶巨大的乌纱帽,真是财迷心窍、利令智昏。那汉将想冲上来活捉项羽,结果被一枪戳个窟窿。汉兵见了,纷纷逃窜。
一轮打下来,杀了汉军几百人,损失了两名骑兵。项羽笑道:“我的仗打得如何?”
众人说道:“就像大王说的那样。”
接着一连杀了九轮,汉军死伤不知多少,纷纷溃散。
终于冲出突围。
大赢家刘邦
项羽带着余下的骑兵来到乌江,只要渡过乌江,便能回到会稽老家。乌江亭长原是楚国设立的一个亭长,各为其主,亭长请求项羽渡江。
项羽遥望故乡,眼中似有泪。亭长催促道:“江东虽小,也有地方千里,还可以侍奉大王,现在臣只有小船一艘,还望大王快点渡江。”
项羽长叹一声,说道:“天要亡我,渡江何用!当年,我带领江东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行。今天无一生还,就算江东父老不嫌弃我,我有何面目见江东父老!”
正说着,后面尘土飞扬,汉兵已经往这边赶来。亭长催促道:“大王若能渡江,他日东山再起也未可知。”
项羽流泪道:“你的好意我心领了,我知道你是个忠厚的长者,今天我无以回报,这乌骓马跟了我五年,可以日行千里。我不忍杀害,就送给老人家吧!”
说完,项羽跳下马,将乌骓马牵给亭长。换了坐骑,然后和部下摆开阵型,抽出大刀向汉军杀去。他单枪匹马杀掉几百人后,回头一看,部下已全部倒下。
项羽再扫视汉军,看到汉军的骑兵司马吕马童也在包围他的行列中,便大声喊话:“原来是故人啊!”
吕马童不敢正视,侧目对身边的将领王翳说:“这人就是项王啊!”
项羽笑道:“我听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要取我的首级,这个人情就送给你吧!”
项羽大笑之后,便举剑自刎。当时无人敢接近项羽,项羽不自杀的话可能还有点难办。
项羽死后,汉将争先恐后争夺项羽的遗体,为此自相残杀,死了好几十人,结果王翳拿到了头颅,郎中骑杨喜、骑司马吕马童、郎中吕胜、杨武各得身体的一部分。
事后,这些人都得以封侯,也不枉一场自相残杀。
项羽死时年仅31岁,比西方的伟大征服者亚历山大活的时间还短两年。作者想起了老子牙齿和舌头的比喻,不得不认同佼佼者易折的道理,无怪乎毛主席说“不可沽名学霸王”。
至此,刘邦最大的对头消灭了,剩下的就是处理内部问题。
刘邦从发迹到最终走向成功,从头到尾都在用一种手段:借力用力。刘邦本人没什么能力,所以借力用力他发挥得得心应手。秦王朝出了个章邯,刘邦那时是怎么也打不过的,秦王朝不倒,刘邦永无出头之日,幸好有项羽这么个强人,刘邦借项羽的力量推倒秦朝,从而奠定了他与项羽争霸的基础。
刘邦很清楚自己打不过项羽,所以他分化项羽与诸侯的关系,收买民心,即便如此,他还是被项羽追着打。最后,他利用军事强人韩信,联合各路诸侯才灭掉项羽。项羽这个对头消除后,他开始着手绞杀韩信和诸侯,政治上的精明当时无人能比。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