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的盛唐:武后-权力于世人来说,是催情剂和不老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洛阳宫里的武则天在享受一个女人人生欢愉的同时,也在承受着精神的困扰。

    她经常会从夜半的噩梦中尖叫着醒来,然后嘶吼着让宫女们赶快点亮寝殿里每一盏烛火。还没完全从梦境中清醒过来的她会不停地问锦榻下的宫女,到底是谁在自己耳边啜泣不止?

    宫女们婉转地暗示啜泣声只是皇太后梦中的幻听,疲惫的武则天脸上出现了短暂的惘然之色,接着便是长时间的沉默。

    戮杀皇族的疯狂曾经使武则天身边的近侍上官婉儿也动了恻隐之心。很多时候,上官婉儿严重怀疑周兴、来俊臣这些人得到的谋反供词,全部是他们动用酷烈的手段从皇族们口中套出的,或是逼供所致。

    婉儿每每暗示的时候,武则天总是会有意无意地回避此类话题。

    武则天经常会指着紫宸殿前的海棠树,意有所指道:“也该让园工来修枝剪叶了,老枝不除何有新果?婉儿你这样的女才子怎么能不懂如此浅显的道理呢?”

    上官婉儿只是淡淡一笑,其祖父上官仪死于这个老妇人惯用的剪枝刀下,那时她还是襁褓中牙牙学语的婴儿,祖父的形象对她来说,是不真实的、虚幻的,而祖父与武则天结怨惹祸的往事却被上官婉儿铭记于心。

    上官婉儿因才貌和善解人意、温驯贤淑成为武则天身边的红人。

    家仇是否化解成了敬畏和忠诚?或许她跟在武则天身边时间越久,就越能体会这个老妇人的辛苦与不易。更令她佩服的是武则天的胆量与气魄。而最令她感激的是,老妇人已将她视为自己的心腹,把许多心中的事说给她听。

    已经自上尊号“圣母神皇”的武则天亲临洛水,拜祭宝图,迈出了神道立国的第一步。

    河出图,洛出书,本就是儒家理想治世才能出现的最大祥瑞,而这次拜洛大典文物仪仗之盛,也被史家称为“唐兴以来未之有也”。

    影子皇帝睿宗、皇太子李成器、朝堂内外文武百官以及八荒六合的蛮夷君长,都盛装出席。

    越王父子和李唐宗室被血腥镇压之后,武则天的反对派们仍然蠢蠢欲动。

    拜洛受图仪式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武则天拜洛还宫以后,洛阳城的老百姓将石碑立于拜洛坛前,说是“天授圣图之表”。由此可见,百姓对武则天如此造势并无异议。

    如果把朝臣们热情洋溢的贺表和拜洛图的热闹场面联系起来,我们会发现,朝野上下,多数人对武则天的政绩是满意的,对她的长期临朝是支持的。

    拜洛受图活动是一次很好的民意测验,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既然她已稳步走向皇帝宝座,那么正式戴上皇冠,改朝换代的时刻,也要来临了。

    垂拱五年(公元689年)元旦,武则天宴请文武百官,各藩国的君王政要齐聚万象神宫。明堂因其恢宏无比,灿烂夺目,被武则天命名为“万象神宫”。

    明堂建筑的奢华在唐廷中引起了一些非议,侍御史王求礼上书说:“古时明堂,连顶上覆盖的茅草都不修剪,堂顶的椽子也不削砍雕饰,而现在的明堂却用珠玉、彩绘来装饰,铁凤耸入云霄,金龙隐入雾中,殷纣王的琼台、夏桀王的瑶室都难以与之相比。”

    每每听到这样的声音,武则天都并没有放在心上。为庆贺明堂建成而大宴群臣,还让老百姓到明堂这一布政之所,借以向百姓表明,朝廷的发令是公开的。这一敞开式的政治行为表现了武则天作为一个执政者的风度和气魄。

    在这次宴会上,武则天貌似新皇。她第一次披挂上了全套天子专用行头——衮冕,执镇圭行初献之礼,皇帝为亚献,太子为终献。

    先祭祀昊天上帝,然后是大唐高祖、太宗、高宗三圣。

    接着,她带着文武大臣又来到自己父亲(神皇父亲)武士彟的灵前祭拜,最后才轮到五方帝座。

    礼毕,圣母神皇武则天登则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昌。

    这些日子以来,文武百官眼里的武则天根本不像是一个六十七岁的老妇人。她似乎对李唐的一切都看不惯,必须全部推倒重来才能让自己满意。她要建立以自己为天子的新王朝,既不沿袭李唐的旧制,也不效仿古代的模式,她要创立一个全新的王朝,她武则天一个人的王朝。

    这个新王朝一切都是按照她的意愿重新设置,一切都要带有她个人的风格。她要摆脱李唐王朝的束缚,重新打上崭新鲜明的武氏的烙印,她要做给天下人看:这是她武则天的新王朝,一个女人坐天下的史无前例的国度。

    三日之后,武则天再度穿上皇帝专用服饰,驾临万象神宫,接受群臣朝贺。并在第二天布政于明堂,颁九条政令训诫百官。

    五日,武则天再次在明堂宴请群臣。明堂落成后的首次布阵大典热热闹闹地落下帷幕。

    整个仪式完全按照周礼来操办,这是武则天认祖归周的具体表现。与众不同的是主持祭献的是身穿天子礼服的武则天,而祭祀的祖先中当然少不了自己的父亲。

    “天子坐明堂”的古老礼仪终于重现于世,然而群臣叩拜的却是一个女人,这多少让人感觉到有些别扭。文人儒士们纷纷展示自己溜须拍马的才华,向武则天呈上贺信,帝国的天空一片晃眼的赤金。

    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曾经上书谏阻武则天重用酷吏的陈子昂,这时也撕去文人清高的面纱,专程跑来向武则天奉上自己连夜倾情赶制的马屁贺表。贺表里吹捧道:“至德配天,化及草木。天不爱宝,洛出瑞图;……陛下恭承天命,因顺子来,建立明堂,式尊显号,成之匪日,功若有神,万国咸欢,百灵同庆。”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能写出这句千古名篇的陈子昂,写一篇颂圣文章还不是信手拈来?

    翌月,武则天再度下诏尊自己的父亲武士彟为周忠孝太皇,母亲杨氏为忠孝太后,坟墓按照帝王的规格改称为陵。由武士彟起上溯四代全部封王,并特置官吏执掌武氏陵庙的祭祀,让死去的先人享受帝王的待遇。

    十月,武则天又下令重大祭祀活动除了高祖、太宗配祭昊天,同时要祭拜窦皇后和长孙皇后配祭皇地,借此提高妇女的地位。忠孝太皇配祭李唐三圣,武则天的母亲忠孝太后也同样配祭李唐诸后。

    从这里可以看出,武则天已经拟定了新王朝的国号——大周,周唐一体的混合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于彼新邑,造我旧周。”

    大周,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2

    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十一月,武则天再度君临明堂,发布诏令,大赦天下,宣布废除实行了千百年的夏历,改行周历。以十一月为岁首正月,所有月份都依次往前推两个月。

    这样的话,历史上永昌元年的十一月一日,便成了载初元年的正月元旦。

    岁时节令全部推倒,重来修订,武则天所做的一切就好像天地万物包括时间都在她的掌控之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跟着重新洗牌,不知今夕何夕。中国自汉武帝以来,历代都使用夏历,即夏朝流行的历法。而周历,却是周朝使用的历法。夏历建寅,以阴历正月为岁首;周历建子,则以阴历十一月为岁首。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随之不同。

    武则天为什么下诏改变沿用了近千年的历法?原因不言而明,那就是用周历的周朝,乃武氏的祖先。夏历改周历,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天下本来是武氏的,我武氏马上就要复兴周朝了。更改历法,当然引起天下一片混乱,用了多少辈子的老皇历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老百姓闹不清四季何时轮回,何时过年,何时下种,何时收获,人人稀里糊涂过日子。

    武则天的头脑风暴充满了改天换地的奇思异想,她在改过历法之后,又将这种创新思想延伸到了文字领域,又接着改了十几个文字,其中包括天、地、日、月、星、君、臣、人、照等字。武则天最喜欢的新字莫过于照,这是她的名字,照如今被改写为瞾,无疑是化平庸为神奇的一笔,它给人以某种日月相映于天空的圣洁联想。这个新创的瞾字为皇太后一人独用,后来成为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禁用之字。

    奉命起草了十七个新字的凤阁侍郎宗秦客是武则天的姑表兄弟。细心的朝臣们发现光宅年以来皇太后的亲族像雨后春笋般地从朝廷各个角落破土而出,武承嗣已高踞尚书左仆射之职;武攸宁继任纳言官位;就连性格粗鄙、脾气暴躁的武三思也被武则天提任为执掌兵权大任的兵部尚书。至于内亲以外的男宠薛怀义,这年腊月官拜右卫大将军,受封为鄂国公,进出洛阳宫时再也不需要袈裟披身了。

    武门一族飞黄腾达,李姓皇族却多已没入幽冥之中。

    改字的诏令发布半月后,要求取代旧字并向全国推行,据说由侄儿宗秦客起草,武则天审定。第一批改了十二个字,之后又陆陆续续地更改了一些,有十七个字,称为“武周十七文”,也有二十一字之说。都是“天”“地”“人”“日”“月”“星”等使用频率较高的文字,这些字也是和万物生灵息息相关的字。

    武则天改字何尝不是一场愚民行为,政治需要。新字的推行,首先从朝廷开始,然后派快马传递到全国各地,诏令天下。无论是制敕公文、奏书、报告以及其他文字的东西,从落款到行文,都要毫无错误地使用新字,不允许有一丁点儿差错。

    武周十七文后来逐渐废弃,唯一保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字,这个字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并还会一直使用下去,因为书写中国历史便无法避开这个字,这个人。那便是武则天为自己取的名——曌。

    日月凌空谓之“曌”,这个字也成为她名字的专用字。在宣布改名为“武曌”的同时,武则天下令将“诏书”的“诏”改为“制”,因为“诏”、“曌”同音,需要避讳。其实“制”与高宗李治的“治”也是同音,但李治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了。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正月一日,武则天再次穿戴上了象征天子之尊的衮冕,在万象神宫举行祭奠大礼。

    随后,武则天在侍女们的簇拥之下登上洛阳宫正门的殿楼,接见文武百官。

    这是一个雪后放晴的清晨,洛阳城中的树木、街巷和房舍上依然是一派银装素裹。在庄严肃穆的鼓乐声中,盛装的朝臣官员早已在宫外的广场上一字排开,肃然而立。

    武则天缓步登上宫殿的台阶,仰首望向远处重重叠叠的宫墙门楼和苍凉如烟的树木。她有些恍惚,一度忘了自己置身于何处,不知今夕何夕。

    这一刻,她仿佛正在遥远的巴蜀利州,跟着母亲杨氏前往道观访仙求神;又好像一个人艰难地行进在前往长安的路上,湿漉漉的空气中有着无尽的乡愁;恍惚中,她又感到自己正在感业寺中的水井边梳洗,沉闷的木鱼声送来禅院里桂花的清香……

    现在的她再也不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异族女子置身于李唐王室,而是名正言顺的武氏。她顺势又推出了《改元载初赦文》,文中写道:“天平地成,淳风启千年之运;乐和礼备,宝祚隆三圣之基。”也就是说,武则天在高度赞扬和肯定高祖、太宗、高宗的圣德时,不忘隆重地推荐自己。

    从垂拱五年(公元689年)元旦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正月,武则天并没有急于登上那一步之遥的权力巅峰,她似乎再次陷入了令人茫然不解的等待之中,就像一个饿了三天三夜的人在故意推迟一场盛筵的到来。

    武则天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让自己的身份更加合法化和最大化。高宗遗诏传位的中宗李哲、傀儡皇帝睿宗全部靠边站。

    武则天代子临朝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成了直接承继三圣。

    武则天现在只需要一个依据,一个助推女人也有资格登基为帝的理论依据。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大多不得善终,对大周来说,李哲无疑是唐朝的亡国之君。

    他在当皇帝时,就已经被武则天所挟持,是幽于别殿的傀儡皇帝。只因他是武则天的亲生之子,所以才没有走上死亡之路。

    不过,如今已改朝易姓,是武家的天下,他这个易姓人终究会成为武氏的眼中钉。

    根据中国传统的皇帝制度,皇帝的继承人是皇储,而法定官称则是皇太子。

    武则天现在将李哲革了命,又将他降为“皇嗣”,这种史无前例的官称,无异表示他仅是皇帝的子嗣,不是法定的“皇太子”,也就暗示武则天未必肯让这个废帝当大周的皇太子。

    儒家教义严厉谴责女人执政是“牝鸡司晨,惟家之索”。道家被李唐皇族尊为祖先,可利用程度有限,剩下的只有佛家了。

    武则天为了自己所谓的“天命”,神秘玄妙的命运观,为了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子,强说自己的先人是周武王,并以“复兴大周”的堂皇名义,巩固自己天命神授的尊贵地位。武则天不想背上篡唐的丑恶之名,只想打破女人不可君临天下的千年铁律。

    身为权力的独裁者,武则天已掌握三十余年的政治实权。其间,她彻底整肃反对势力,建立起世人对自己的信心,并将周朝的国都洛阳,视为神都。效仿周制建明堂,作为与百官论政之所,并定其名为颇有道教色彩的“万象神宫”,企图淹没儒教的色彩。

    对武则天来说,她现在所缺少的,就是能够一举粉碎女人不可为君称帝的金科玉律,缺少那片具有宗教性神秘色彩的灵云,好让武则天能乘着这朵云,直接飞升到昊天之上。

    武则天将这项重要任务交给了她的男宠薛怀义。武则天之所以如此宠爱一个江湖卖艺之人,正是看中了薛怀义身上那股不受儒家教条束缚,种种想法都能以现实为着眼点的草根特质。

    武则天深思熟虑之下,认为利用社会上盛行的佛教信仰,不失为上策。唐朝自称道教的教主老子为祖先,在建立新王朝时,借以增强自己的力量。高宗时候,更献给老子太上玄元皇帝尊号,且亲录老子的《道德经》,并命令全国每个家庭皆须备有一部,如此还不满足,更将其列为科举的考试科目。

    若想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武则天所要做的就是排斥受李唐宗室一直保护的道教,代以自己奖励保护的佛教。薛怀义找到了洛阳的高僧,东魏国寺的主持法明。法明就是先前奉太后武则天之命,教导薛怀义佛法之人。

    法明听完薛怀义的一番解读之后,表示赞同。这么做既可以博取武则天的好感,也可以扩大佛教的影响力,如果成功,佛教地位可以就此超越道教。消息传来,和尚无心念佛,天天都在琢磨:如何能让武则天夺得三教之首的尊号,全天下的佛教徒都在拼命翻书找依据。虽然武则天是女人,但性别不是问题。

    在这些和尚中,最敬业的要数薛怀义,他带着法明等人,折腾得脑子都疼。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居然将民间弥勒崇拜与佛教经文搅和在一起,编成一部鸿篇巨制——《大云经》。这部《大云经》完全是武则天在神界的个人传记。比如里面有一句:“佛告净光天女言,天女将化为菩萨,即以女身当王国土。”

    文中这位天女“净光”上辈子是国王的老婆,后又成为天女,再后当女王,最后成佛。傻子都能看得出来,武则天就是“净光”在现实世界里的投影。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看来薛怀义不仅床上功夫一流,文学创作更是超一流。他不但完成了一部《大云经》,更是将武则天幻化为弥勒下凡,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就这样被推至高峰。官方出版了《大云经》,免费赠送,人手一册;并组织各地高僧组成宣讲团,由他们开坛讲解,各地由此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学习热潮。

    为了达到学习宣传的效果,薛怀义和法明等对《大云经》进行详细注解,把晦涩的佛经结合当今时政一一讲解清楚。这本《大云经疏》的编者正是薛怀义。

    武则天下令,各地都要建一座大云寺,寺内各藏一本《大云经》,一时间,全国上下处处唱梵音,诵经文。今天我们在吉尔吉斯斯坦(即唐安西四镇中的碎叶城)仍然可以看到大云寺的遗址,可见当时的宣传攻势是何等猛烈。

    《大云经》里更是将武则天尊奉为未来佛,就连道教徒马元贞也率领众弟子上书拥戴。当时思想信仰的两大主流——儒学和佛学,都成为武则天的护权宝典。前者为她的革命理论铺好了路,后者则给她提供了女主可以统治天下的意识形态,现在时机正在一步一步走向成熟。

    儒、释、道三家都通过了对武则天的舆论支持,可现在她还缺一项,那就是来自民间的声音,民意的支持。很多时刻,武则天望着下面黑压压一班大臣,个个闭目养神装糊涂,心里就会生出无名之火。

    这些人平日里在官场投机钻营,可是到了关键时刻,没有一个人敢于站出来亮明自己的观点,说一句:太后就是天命所授的皇帝。

    既然高层精英指望不上,那就把目光放低一点,草根精英也是精英。对草根精英来说,首要的是因为他们是精英,他们的潜在价值是巨大的,他们更需要一方舞台来放大自己、展示自己。唯有如此,他们的社会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

    这时候权力机构陷入人才荒,除了李唐老臣,宗室成员已经凋零无几,那些追随者们在酷吏的残酷手段下,或者做了权力的殉道者,或者魂飞魄散成了朝堂之上的一道摆设。朝廷的各个部门、各级官府急需大量的官员,选用才俊成了当务之急。

    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二月十九日,经吏部考试初选的数百名贡人,齐聚洛阳殿,参加太后武则天亲自主持的殿试。此前历朝历代,大都推行九品中正制,即以门第为考校官员的主要标准。而现在则以文章诗赋取士,重才学而不重门第,使一大批卓有才华的寒门之士得以文章显达。

    此次考试,还有一个重要的发明,即糊名制度。考试时把考生的名字糊住,可以有效地防止一些贪官污吏作弊。直到如今,糊名制仍应用到各类考试中。

    开除唐宗室,任用诸武,夏历改周历,文字改革,殿试选拔干部,这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动作,就是要向众人宣示:人间要改朝换代了!一个新的皇帝就要诞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