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外交谋略-求之于势——邓小平外交谋略的根本要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求之于势,即善于寻求和创造有利态势、形势。这是双方交往中争取主动或赢得胜利的前提。邓小平认为,在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的新形势下,中国作为其中的“一极”,应该积极主动地发挥大国的优势,为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有所贡献,争取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因为只有有所作为,说话才会有力度,处事才会有威信,交往才会有地位。这样,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才能掌握主动,争取优势,赢得胜利。

    ——题记

    中国作为当今世界上公认的政治大国和正在崛起的发展中经济大国,在国际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国应当发挥大国作用,在国际事务中有所作为。邓小平基于对中国国情和世界大局的透彻了解,客观、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他说:“我们对自己力量的估计是清醒的,但是我们也相信中国在国际事务里面是有足够分量的。”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政治大国了。联合国的席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将会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作为大国的地位,是受到国际上的承认的”。当然,中国成为政治大国、经济大国,不是要当头,更不是要称霸,而是要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在政治方面,中国为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1989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他说,现在的国际政治出现了新的情况,由对抗转到对话,由紧张转到缓和。看来应该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的问题了。

    (一)中国应立足于亚太,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理论上讲,地区安全是全球安全的基础。所以,必须优先建立地区新秩序,以此促进世界新秩序的建立。而在整个世界格局中,亚太地区有其独特的一面,也有其不可分割的一面。当今世界高度融合和相互依赖的环境,使亚太地区“小”格局也在发生变化,尽管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谋求经济的振兴,以成为绝大多数亚太地区国家追求的目标,它同时也已成为这个地区安全形势趋于缓和的主导因素。

    中国地处亚太,是连接东北亚、东南亚、中亚、南亚的中心和枢纽,中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中国在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要起重要作用。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原来被美苏争夺霸权所掩盖着的矛盾日渐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讲,较冷战时期更为错综复杂。

    作为亚太地区的大国,中国十分重视并极力谋求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因为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亚太地区,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要的外部条件。同时,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为了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一是做好自己的事情,保持中国国内的稳定。由于中国的人口和面积在亚太地区的比重,其自身的稳定对亚太地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邓小平在1990年会见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时指出:“中国如果不稳定就是个国际问题,后果难以想象。”后来他在会见加拿大前首相特鲁多时又指出:中国发生内战,“就是各霸一方,生产衰落,交通中断,难民不是百万、千万而是成亿地往外面跑,首先受影响的是现在世界上最有希望的亚太地区。这就会是世界性的灾难”。而今中国的发展与稳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是推动亚太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随着亚洲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对本地区的持久和平,普遍稳定和共同发展有了更主动的要求,冷战的结束为亚太地区所有国家更广泛地参与和决定他们的未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会。但是亚太地区国家关系的错综复杂又决定了不能自动导致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局面的进一步加强。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和综合国力的提高,使中国具备了推动亚太各国加强安全合作的能力。中国致力于营造和平繁荣的亚太地区,主动了解、接纳和协调各国的不同意见,积极推动亚太地区集体安全合作机制的形成。

    三是争取集体安全合作中的主导利益。新形势下,亚太一些国家正在积极活动,力图在今后的地区性国际政治和安全方面起主导作用。美国、东盟、日本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作为亚太地区的主要大国之一,中国对本地区事务也具有重要影响的发言权。

    四是和平解决争端。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解决亚太地区诸多冲突的问题上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美国已故总统尼克松对此评论说,“中国的强大足以使它在东南亚、中东和波斯湾等地区冲突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和平、公正、正义的立场赢得了亚太国家广泛的认同。如在东北亚最尖锐的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无疑具有特殊的地位。中国是唯一可以回旋于对立双方、对双方的政策立场都具有至关重要意义并影响美日对双方政策的国家。另外,在亚太地区缺少整体安全合作机制的情况下,中国主张发展睦邻友好,和平解决纠纷或争端来促进和维护亚太和平与稳定。为了促进睦邻友好关系的发展,中国还提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新思路;即“一国两制”,实现国家统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平协商,合情合理解决边界纠纷。这些新思路的提出,不仅为亚太,而且也为世界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具有深远的意义,它有利于维护亚太及世界和平与稳定;有利于各国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五是在亚太大国关系中谋求和平和稳定。亚太地区如何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局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亚太地区大国之间的关系。亚太地区客观上存在四大政治力量,即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此外,还有东盟、印度、巴基斯坦、南北朝鲜等地区重要力量。中国作为亚太地区重要大国,在亚太大国关系格局中处于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国通过谋求大国之间关系的稳定来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二)中国对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不仅是亚太地区的大国,而且也是一个世界政治大国,中国在国际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对国际局势的稳定与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我可以明确地肯定地讲一个观点,中国现在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力量,不是破坏力量。”“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对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都是有利的。”作为一个世界政治大国,中国对世界和平所起的作用主要有:

    一是在裁军和与军控方面发挥了作用。在冷战后新的国际形势下,军控与裁军作为减少战争危险,维护世界和平的有效措施之一,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中国是少数几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之一,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为了打破核讹诈,避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但中国积极主张全面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中国政府高度重视5个核国家谈判缔结“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条约”问题,为推动条约的谈判,1994年1月,中国向美、英、法、俄正式提出条约草案,并建议5个核国家在北京就缔约问题进行首轮磋商。

    中国政府一直积极参加在海牙举行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筹委会及下设专家组会议。1993年签署了《禁止化学武器公约》。中国也极为重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延期问题,1995年9月联合国审议和延长大会决定,无限期延长该条约。中国同美、英、法、俄5个核国家都向无核国家作了安全保证。近年来,中国积极参加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谈判,并在谈判中显示了极大的灵活性,为条约最终达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政府认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只是实现全面裁军全过程中开始的一步。目前,世界上仍存在着庞大的核武库,一些核国家仍不愿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要实现彻底消除核武器的目标,依然需要作出巨大的努力。在裁军和军控问题上,中国提出了“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则,反映了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愿望。为了积极推动国际军控与裁军进程,中国在保持必要防御力量的前提下,还单方面实行了一系列裁减军备的措施。

    二是在解决世界“热点”问题中发挥了作用。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参与众多的国际事务,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中国一直关注中东和平进程。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同阿以双方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主张在联合国有关决议的基础上,早日全面、公正地政治解决中东问题。中国欢迎中东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并希望有关各方切实遵守已达成的协议。继续采取灵活务实的态度,不断作出努力,使中东和谈取得全面进展,实现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关注海湾地区局势,主张在《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基础上和平解决国与国争端和地区冲突,并在全面执行安理会有关决议基础上,尽快解决海湾战争遗留问题,以早日恢复地区及国家之间的正常关系,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

    中国也极为关注波黑问题、索马里问题、安哥拉问题、卢旺达问题、塞浦路斯、利比亚问题等世界热点。这些国家和地区虽远离中国,但都是世界和平的一部分,其和平进程得到中国的关注。

    三是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积极作用。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坚定地同一切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国家和人民一道,为维护各国的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为维护国家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而共同努力。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各项活动,如联合国的改革,国际争端的解决,援助难民、保护环境、社会发展等活动。中国为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而斗争,反对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二、在经济方面,中国为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贡献

    经济作为政治的基础,如果没有经济新秩序的建立,那么世界也就难以出现政治新秩序。所以说,和平与发展是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没有和平,整个世界动荡不安,经济和社会发展便失去基本保障,发展是不可能的。没有发展,到处是饥荒和贫困,就没有真正的和平。应当看到,第三世界国家中只有一小部分开始发达起来,绝大部分国家仍处于十分贫困的状态。沉重的债务和连续的饥荒,使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形势严重恶化,千百万人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恶化就孕育着世界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动乱。当然,经济的发展与否,发展如何,归根到底还决定着政治新秩序能否建立以及建立的如何。正如联合国第二次援助最不发达国家会议通过的《巴黎宣言》所指出的:“在互相依赖的世界上,维护及加深贫富差距的鸿沟,将是产生紧张局势的根源。没有共同发展,世界和平就难以维持。”

    (一)中国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与繁荣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亚太地区经济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不断提高。

    一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GNP增长速度高达9%,大大超过东亚地区最近10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进入90年代,在日本和亚洲“四小龙”(NIES)经济增长较慢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仍持续高速增长,1992-1995年实际GNP增长率达到两位数,居东亚之首。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东亚经济增长的牵引力量。

    二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经贸关系的发展。从1978-1992年,中国对亚太地区的出口占亚太进口总额由49%增加到65%;中国从亚太的进口占亚太出口总额从32010增加到51%。与此同时,中国还拥有潜力巨大的投资市场,1993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外资吸收大国。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日臻完善,越来越成为日本和NIES产业海外转移的理想地区。

    三是中国在东亚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协调作用。过去,东亚的国际分工基本上是在日本、“四小龙”、东盟之间展开的。中国对外开放后,中国已介入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体系。由于中国产业结构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故而可以在多层次上参与东亚和亚太地区的国际分工。既可以吸收处于高分工阶梯的日本、“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又可能向处于低分工阶梯的东盟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从而使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国际分工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为推动整个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持续增长发挥重要的产业关联和协调作用。

    (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中国的发展不仅对亚太的经济增长和一体化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繁荣也做出了贡献。

    一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意味着全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将进入现代社会。从1750年的工业革命以来到现在,大约240多年的时间,欧洲、北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这些现代社会和发达社会的人口规模也不过13亿,而中国的宏伟规划是到本世纪中期,使十几亿人民的国家迈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这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具有世界性意义的。

    二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成功,对占全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发展模式。日本和“四小龙”已为东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树立了一种所谓“东亚模式”,这种模式以及它们的经济无疑对亚太地区和世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日本与“四小龙”的经济与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日本是一个发达国家,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其经验可望而不可即。“四小龙”人口面积较少,其成功也有许多特殊条件,供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可借鉴的经验不能不受到限制。而中国的改革与经验则可弥补它们的不足,而且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因为中国社会经济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类似点较多。因此,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不能不具有一定典型意义。其典型意义和示范意义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为世界提供人口众多的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如何解决人民的衣食温饱的示范效应,及向众多发展中国家提供如何经过改革由温饱型经济向小康型经济转轨的示范效应。其二,为某些亚洲和欧洲原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一种通过改革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示范效应。

    三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产生了重要的推动力。邓小平南方谈话后,中国加大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不仅在东亚、亚太乃至在世界上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而且成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推动力。到1997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74772亿元(折合美元为9118.5亿美元);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251亿美元,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进口1424亿美元,对外贸易伙伴达227个国家和地区;实际利用外资640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的第二大国。世界银行1993年一份报告说,中国经济区(陆、港、台)的进口额已大致相当于日本的2/3,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第四增长级(美、日、欧为其他三级)。目前,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都把目光移到中国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竞相与中国扩大经贸关系。这不仅给贸易双方带来经济发展,而且也必然推动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因此可以说,中国的经济搞好了,就是对世界经济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