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与需求存在着密切关系,定价要考虑这一因素。在正常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越低,反之亦然。但在某些情况下,需求和价格成正比。香水公司发现,提高香水价格,常使香水销量增加。因为顾客根据价格高低判断香水档次的高低。当然,如果定价过高,需求水平仍会下降。
掌握顾客需求动态,需要熟悉顾客对价格的敏感性因素。
①产品越是独特,顾客对价格越不敏感。例如,人们常对疗效显著的保健用品不惜重金。
②顾客越是不了解替代品,对价格的敏感性越低。例如,上门推销的产品常是独一无二的,常给人以便宜的印象。
③如果顾客难以对替代品的质量进行比较,对价格越不敏感。
④商品价格在顾客收入中所占比重越小,他们对价格的敏感性越低,500元一辆的自行车对于月收入万元的人来说是便宜的,而对于月收入200元的人来说就是贵。
⑤如果由别人承担购买费用,顾客的价格敏感性就低。公费吃喝,人们不怎么重视菜单价格。
⑥如果商品与以前购买的商品配套使用,顾客就对价格不敏感。例如,买《巴金全集》第17卷,是与前16卷配套使用,就不太在乎第17卷价格是否贵。
⑦顾客认为某种产品质量更优、声誉更好,对价格的敏感性越低,诸如病人对药品就是这种情况。
⑧越是急需的商品,价格敏感性越低。诸如病人对药品就是这种情况。
根据价格敏感性,可预测需求。第一种方法可假定竞争者价格不变,第二种方法是假定竞争者价格随着公司价格变化而改变,最后得出需求变化幅度和趋势。
什么是价格需求弹性?
价格需求弹性是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价格需求弹性的计算化式为:
其计算结果,若数字为,表明该产品无弹性;数字越大,表明弹性越大;负数表示价格与需求呈反比,正数表示价格与需求是正比例关系。
在下列情况下,需求的弹性可能较小:
(1)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不管怎样升、降价,老百姓消费量大体稳定。
(2)替代品或竞争者很少。如食盐等。
(3)买者寻求更低价格方面信息不灵,行动迟缓。
(4)买者认为由于质量提高、通货膨胀等原因,价格上涨不可避免。
可见,顾客承受的价格并不一定是合理价格和最佳营销价格。但从一般上说,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可适当提高价格;对于需求价格弹性大的商品,可以适当降低价格,通过刺激需求量来增加收入。
在应用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时,应慎重从事。京城一家旧书店产把原价2、3元一本的旧书提高到10来元钱,这对于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图书来讲并不恰当,长此以往,容易将生意导人死胡同。即使是需求价格弹性小的商品,提价也要慎重,提价幅度过大,人们在提价后的一段时间内会中断购买。秩序渐进的提价,效果较好。例如,1993年冬季市场每斤鸡蛋价格上涨为3元钱,年初时不过2.20元钱,但它是一点一点地长上来,消费者并未因此减少购买量。另外,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化忌用降价策略。目前,市场上廉价卫生纸很多,但人们并不会因其便宜而增加购买,因为使用数量是有限和固定的。企业定价不可忽视价格弹性的魔力。
如何找出商品真正的“原价”?
要找出商品真正的原价,首先必须对“可留率”有所了解。可留率大多用于生鲜食品,意指生鲜食品经处理后,可销售的部分与原有全部的比率。例如:100千克的白菜,经去外叶后,所留下来可以贩卖的只有80千克,则80÷100=80%,其可留率就是80%。店铺经营者必须对蔬菜、水果、鲜鱼、肉类有深入的了解,如此,在定价时才不会出错。
可留率虽然亦参考相关单位或同行,但在经营的过程中,仍要不断的验证。例如:我们每天都要买鱼,只要我们了解进货时的数量,在去鱼鳞、鱼肚后,再加以过磅,假设处理前的重量为80千克,处理后剩65千克,则可留率=(65/80)×100%-81.25%。经过一段时间之总计后,我们可算出其平均值,这个平均值就是我们算出原价的依据。如上述的鱼例子,80千克的进价花了2000元,进价每千克为2000元÷80=25元,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卖给消费者的只有66千克,所以我们真正的原价是2000元÷65千克≈30.77元。
如用可留率求出原价,则其公式为原价:进价÷可留率=25元÷0.8125~30.77元。
通常我们在每日进货后,都一定要先将进价换算成原价,如此才不会在设定卖价时亏本。至于干货,很多厂商为促销其商品,也有很多折让办法,例如某碳酸饮料,每箱(24瓶)牌价是300元,在促销期间的优待如下:
①10箱以上,每10箱送1箱;
②30箱以上,每箱折让5元;
③50箱以上,每箱折让10元;
④100箱以上,每箱折让20元。某商店大量采购,进货100箱,则其原价应是:
(100箱×300元/箱-100箱×20元/箱)÷[100箱+10箱(搭赠)]=(30000元-2000元)÷110箱≈254.5元/箱该碳酸饮料小量进货的成本每罐是300元÷24=12.5元,大量进货后,每罐的成本为254.5元÷24≈10.6元。
这个价格就是前面所说的原价。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我们仍依正常的加价率,如以二成来计算,则12.5元÷0.8≈15.6元,可设定在15或16元,在碰到竞争时,最低的价格不应再低于10.6元,如果该项商品定价仍无法与同业竞争,只有另觅他途。
价格决定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一)价值≥价格
所谓价值,意指“事物的重要程度”、“品质”、“效用”等均“良好”
的性质。“不良”的性质则属反价值。广义言之,价值包含价值与反价值。所谓商品的价值,是指其所具有的功能、品质、素材、设计、形象等价值。因此,所谓销售,即以价格表现商品的价值,让顾客愿意购买。
换句话说,必须买方的顾客承认该商品具有价值,而且认为所显示出的价格值得以自己所拥有的金钱与其交换,此项商品才能卖出去,亦即惟有买方认为商品的价值比价格大,即“价值≥价格”公式成立时,该商品才具有“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格,是卖方对价值的估价而以金额表示出来,至于能否被接受,。则须视消费者对该物品价值的认知程度。如果商品具有的价值被认为超过其售价以上,则必畅销无疑,。甚至商家还能提高售价出售。反之,商品价值被认为低于其定价,则必然卖不出去,“即使降价也未必能挽回颓势。
(二)与消费者立场的一致
截至目前为止,并没有一套固定的价格决定方法,多数企业均依习惯,或以简单的标准为基础去决定价格。而此基准大致为回收投入成本,获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及和竞争对手一决胜负。
决定价格的因素,包含两种:
(1)站在消费者立场,考虑如何决定商品价格,消费者才会购买。
(2)站在企业立场,考虑如何决定商品价格,才能收回成本并获得利益。
简单说,前者是依市场价值来决定价格,后者是先决定价格才考虑市场价值。这两种立场有其本质上的差异,且就字面上而言也是相互矛盾,但若能使其趋于一致,就是最适价格。因此超级市场的商品计划人员,在决定价格时,一方面要站在公司的立场考虑,另一方面也要站在消费者立场考虑。
(三)容许值的观念
超级市场所希望的销售价格,是以进货成本加单位利益为决定的根本,而消费者所希望的价格,则是消费者甘心购买的价格,也就是市场价格减去企业利润的余额。由此可知买卖双方的逻辑正好相反。
就现实问题而言,包含这两种逻辑的价格设定,虽因业种和条件而异,但大致上均必须是能“确保适当的利益、禁得起其他公司的竞争、重视消费者意向、消费者能够认可”,必须是能让消费者甘心购买的价格,但何为消费者甘心购买的价格?即将市场价格减去企业必须获取的利益,所得余额,又称其为“容许值”,此价值必须与成本一致。其关系如下:
(1)成本+利益=价格,此为厂商的立场,这种情形必须在需要超过供给时才有可能。
(2)价格一成本=利益,此为消费者的立场,即消费者能够接受而且厂商尚有利益的价格。
(3)市场价格一希望利益=容许成本,即消费者所能接受的价格,卖方如能获得利益最好,如果不能获取利益,至少必须做到不亏本,亦即利益为零。换句话说,市场价格等于容许成本,而容许成本应含销售所应付出的一切成本。
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消费者能够接受的价格是固定的,而企业若想有利益,就一定要想办法去降低成本。
所以,对容许值的观念,经营者应从上述的“价格结构图”中,找出降低进货价格的方法。
定价要考虑哪些环境因素?
价格订定时,除了要了解自己本身的状况外,对自己的定价目标、产品的原价及随时在变化的四周环境,也要有很高的敏感性。
在环境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同行的价格动向
也许表面上风平浪静,但竞争者可能随时在准备下一波的攻击。同行在办促销活动时,除非我们采用不同的促销策略,如同行用特卖,我们用抽奖,各自吸引不同阶层或不同需求的客层,否则在同业做特卖时,最好亦适度跟进,才能使自己更具竞争力。
(2)季节变化的因素
在季节更替时,商品也随着改变。如夏季来临,冷饮上场;冬季来时,火锅因应。商品计划人员应了解季节的变化,并借此掌握消费者的需求。要注意的是,季节性商品的推出应把握好时机,如秋冬变化之际,第一波寒流来临时,适时推出火锅商品,必定会有不错的销售业绩,因为此时消费者的需求较高,如推出太晚,当消费者已被喂饱了,需求的频度已降低才来推出,销售的契机就已丧失。
此外在季节更替时,初推出的商品,其售价应酌情降低,借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
(3)气候变化的因素
例如香港属于临海的地区,气候的变化非常大。尤其在夏季时,应特别注意台风动向的变化。台风前该准备的商品,有如电池、蜡烛、矿泉水、速食面等;台风后,应准备如果菜鱼肉等商品供应。此时部分商品可以降价出售,以提高商店的形象,至于能够赚取利润的商品,则不需降价。
(4)了解整体供需的状况
当供过于求时,价格政策只能以一般的价格销售;当需求大于供给时,可适度的调高售价。尤其生鲜果菜,常因季节更替,或气候的变化而产生供需失调。至于其他的商品,因取代性高,较难回复到以往“卖方市场”。
如何选择定价方法?
零售业常用的定价方法有下列数种:
(一)成本加成法(Markup Pricing)这是大多数零售业者普遍采用的方法,简单又实用,即依照商品进价成本加上一固定百分比为利润计算取得。例如A商品之单位成本进价为80元,商店为获利20%之毛利加成,则加成价格为80/(1-0.2)=100元(此处暂不考虑营业税),但实施成本加成法时须注意:
(1)商店内的所有商品并非得依照同一比率来加成,要以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流行性(季节性)、竞争状况等,设定不同的加成比率。
(2)成本加成法要考虑负担之固定及变动费用,而设定毛利目标,惟计算时并非以成本乘上目标毛利率,而是以除法计算(如上例说明),若采乘式计算,实际毛利率低于预期。
(二)目标报酬定价法(Target Return Pricing)此法主要在估计出到达特定报酬时的价位,例中A商品单位成本进价为80元,商店预期在当年度可卖出A商品l000个单位,获利目标为20000元,则其零售价为:
单位成本+目标报酬销售量,亦即为80+20000/1000=100元。
(三)认知价值定价法(Perceived-ValuePricing)此法是以顾客心目中对商品的认知价值,作为定价的基础,运用此法定价较复杂,但却可摆脱受限于进价成本的限制。影响认知价值定价法的售价高低因素有:
①商店的声誉;
②商店内硬件设施与气氛;
③附加的服务;
(四)现行价格定价法(Going Rate Pricing)此法系依据目前市场主要竞争者的价格,来决定售价,而不考虑商店本身的成本或利润目标。
什么是批量购买诱导定价法?
日本“好西服店”为刺激顾客购买,采取了一折销售术。具体做法是:首先定同打折销售的期间,第一天九折销售,第二天八折,第三、四天七折,第五、六天六折,第七、八天五折,第九、十天四折,第十一、十二天打三折,第十三、十四天二折,最后两天打一折。通常情况是,前两天购买的顾客并不多,第三天就有许多顾客光临,五、六天时顾客蜂拥而至,争相购买,绝大多数商品会被售出。“好西服店”以一折销售为诱饵,刺激顾客冲动性购买、取得了成功。
从顾客心理来说,都想在最便宜的时候买到西服,但同时又必须保证买得到。八、九折时顾客兴趣不大,七折时他们就会担心自己想买的东西被人买走,五、六折时顾客迫不及待地要买走自己的产品,否则将推动廉价的机会。因此很少有产品在一折时才被卖出。
这种通过价格指向,激发顾客冲动购买的定价方法,称为冲动购买诱导定价法。
另外,诱导定价法还有连带购买诱导定价法和批量购买诱导定价法。
连带购买诱导定价法,是指通过有关联、可对比的不同价格组俣,引诱消费者连带购买。在商场里常常会看到这种定价方法,单购一瓶洗先香波5元钱,单购一瓶护发素5元钱,两瓶同时购买,只需花8.5元。这种定价方法一般用于两个互相关联的商品,如牙膏和牙刷,刮胡刀和刀片,圆珠和笔芯等等。
批量购买诱导定价法,是指根据顾客购买量差异来制定不同的价格,顾客购买量越大,单位商品价格越低。西方国家的超级市场常常采用这种定价方法,如巴黎的一家超级市场,一个简易刮胡刀标价1法郎。这样可以刺激顾客尽可能多的购买。
什么是习惯定价法?
火柴2分钱一盒,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商品价格表中大概是在30多年前的历史。在1984年前后,部分省份将火柴每盒2分钱涨到每盒3分钱时,消费者们很有意见,他们宁可购买外省地的2分钱一盒的小盒旅行火柴,也不愿意买本省3分钱的火柴。如今,尽管我国的物价上涨指数已达到两位数,消费者对通货膨胀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大增强,但无论如何,对现价格远远高于以前的商品,还是有一种抵触情绪。
1968年,在我国台湾省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台湾冰淇淋多年来形成了习惯价格,即一盒2元钱。美国富乐奶品公司刚进入台湾市场时,自认为所产冰淇淋质量好,每盒定价3元,结果做了大量广告宣传,销路仍然不好,最后不得不屈从于习惯价格,也将每盒定价为2元。由此可见,市场上的许多日用品,由于消费者购买频率高,对价格也比较熟悉,很容易形成一个习惯价格,也将每盒定价为2元。
由此可见。市场上形成一个习惯价格。这种习惯价格在消费者心目中根深蒂固,以公打破。因此,任何企业要想生产和销售同类商品,必须考虑按定位的策略,称为习惯定价策略。
什么是霉头定价法?
当商场里的消费者花费9.98元买一只打火机时,他会很得意,认为只花了几块钱便买下了这只打火机。而如果让他用10.02元购买这只打火机时,他就会觉得亏,是花了…多块钱买的。这种几分钱之差,却给消费者造成了一位数还是两位数价格的心理差别。因此,企业在为一些商品制定价格时,常常采取零头定价策略,即把商品的价格以零头结尾,如肤安浴液2.86元,雪地靴99.5元,男式皮鞋99元等。
这种零头定价策略在刺激顾客购买欲望方面颇为灵验。在街头,我们经常可以听到小贩们高声吆喝:“旅游鞋便宜啦,28元一双啦!”,“削价处理呢子大衣了,29元一件!”诸如此类,别看这种雕虫小技,在市场上还很有号召力,很多人都极容易受其“便宜”的诱惑。
采用零头定价,除了让人感觉商品便宜以外,还让人感到价格是经过精确计算而得来的。如前所述,肤安浴液2.86元一瓶,顾客会想到,连几毛几分钱都算得仔仔细细,这价格一定是由成本再加利润得来,定价一定比较合理。
零头定价策略一般适用于中低档消费品,尤其是日用小商品。因为对于这类商品而言,消费者购买时,价格因素对购买决策的影响很大,很多顾客都追求价廉。因此,零头定价能促进其购买。但是,在国外,许多高档消费品、耐用品也采用零头定价,如在比利时某商店里,一台吸尘器的标价是4999比郎,一套西装的标价是3995法国法郎等。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的零头结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零头习惯不一样。在美国,有人做过调查,5美元以下的商品,以9结尾好销,而5美元以上商品,以95结尾好销。在港澳地区,以“8”结尾好销。在我国内地,一般以3、5、7、9等奇数结尾,显得比偶数要便宜,但近几年以6、8结尾的零头定价也颇受欢迎。
什么是撒油定价法?
1945年的圣诞节到来之前,为了欢度战后的第一个圣诞节,美国市民急切希望能买到新颖别致的商品作为圣诞礼物。美国的雷诺公司看准了这个时机,在短期内推出了一种美国人人未见过的“原子笔”。当时,这种笔的生产成本每支仅0.5美元,但雷诺公司却以每支10美元的价格卖给零售商,而零售商又以每支20美元的价格卖给消费者。雷诺公司认为只有这种高价格才能显示出原子笔的与众不同,并激发顾客的好奇心。1945年10月29日,零售商金贝尔百货公司首次销售雷诺公司的原子笔,竟然出现了5000人争购的壮观场面,而且大量订单像雪片一样飞向雷诺公司。短短半年时间,雷诺公司生产原子笔所投入的2.6万美元,竟然获得了近15.6万美元的丰厚利润。等到其他竞争对手挤进这个市场,竟相杀价时,雷诺公司已赚足大钱,抽身而去。
雷诺公司对原子笔上市时所采用高价格定价方法,称这为撇油定价法。所谓撇油定价法,就是企业在新产品刚投入市场的初期,利用消费者求新、好奇的心理,把产品的价格定得远远高于成本之上,从高价格中获取高额利润,等到新产品被仿制,竞争者拥人市场时,企业已把大量的利润捞取到手,就如同把牛奶中的奶油撇到手一样。
撇油定价法一般适用于市场上从未出现过的创新产品,以及对未来需求和成本变化没多大把握的新产品。其好处是:
(1)新产品初上市,价格高、获利大,可在短期内迅速收回投资,并赚得高额利润;
(2)高价格能刺激一部分顾客的求新心理,提高产品身价。达到扩大销售、开拓市场的目的;
(3)价格开始定得高一些,企业回旋余地较大,可根据市场需要向下调整的价格容易接受;
(4)高价格的新产品,限制了需求量的迅速增长,避免企业供不应求,影响产品形象。
当然,采用这种定价法,也有一定风险。把新产品的价格定得很高,有时不利于打开市场,而且高价高利势必导致竞争的白热化,使价格下降,盈利减少。因此,企业主在决定采用撇油定价法时,要分析掌握新产品的供求特点,权衡利弊,审慎选用。
什么是声望定价法?
提到领带,人们都会想到金利来;提到旅游鞋,人们会想到阿迪达斯、耐克;而提到服装,人们又会自然想到皮尔·卡丹。这些名牌产品不仅以质优高档而闻名于世,更以其价格昂贵而让人推崇倍至。
一个企业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享有较高的声誉,创了名牌,其价格就可以定得远远高于其他同类产品;而这高得多的价格,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抬高该名牌产品的声望。这种定价就是声望定价法。如中国服装设计师李艳萍设计的女式服装,以典雅、高贵而享誉中外。许多国家的元首夫人、著名影星、世商夫人都纷纷请她设计、制作服装。“李艳萍”牌中式旗袍在名声、款式及做工用料上都卓尔不凡,因此,其价格也是鹤立鸡群。在国际市场上,第一件“李艳萍”牌旗袍售价为1万元人民币。
声望定价法通常适用于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其例子不胜枚举。单就腕上之物——手表而言,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四楼的钟表部里,有45万元一只的瑞士“尊皇”表、25万元左右的“劳力士”金表,还有万元上下的欧米茄、雷达表等。作为世界名牌“雷达”表,不久前推出一种新款式——黑色底盘,只有两根指针,没有刻度,其价格卖到9000多元。日本“太子”牌打火机,每只3000多元,据说每年只生产1000只,是抢手货。在瑞士“尊皇”表家族中,其头领的价格为98万元,在亚洲市场只有一块,如今,也在中国市场露面。
采用声望定价法,主要是利用消费者对名牌产品、优质产品的崇拜心理和信任心理。在许多消费者眼里,名牌一种符号,代表着产品消费者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穿上一双“耐克”旅游鞋,不仅脚上舒服,脸面上也光彩。因此,许多人购买名牌产品时,不仅要求产品本身高档优质,同时也要求其价格极为显赫,以满足自己的炫耀心理。许多精明的企业主深谙此道,借机把自己的名牌、优质产品价格定得很高。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另一方面又能抬高产品的身价,树立名牌产品的高价值形象。这可以说是一石双鸟。
如何巧妙调价?
导致价格上涨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成本增加。成本增加,而生产率没有相应地提高,导致企业经常性地提价。企业提价幅度常常高于成本的增长,以避免未来继续发生通货膨胀带来的利润风险,这长为提前涨f介,法。
导致调高价格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需求过旺。企业无法供应顾客需要的全部产品时,可以提价,可以凭票供应,也可以双管齐下。例如,港台歌星在大陆的演唱会价格,一升再升,从30元、40元上升到近300、400元,就是需求过旺的结果。
以上所讲的是企业调高价格的一个方面。
做为店主不妨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延缓报价法。当价格上涨已成为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时,对某些生产周期长的产品,等产品完成或交货时再报价。
(2)采用自动调整法。即价格胡市场而变动。
(3)采用分解定价法,即将—些服务项目或~件独立出来单独作价。
(4)采用减少折扣法。
而当社会和企业经济形势较好,产品供过于求时,店主可以采取降价策略来促进生产和销售以促进供求平衡。例如广州一家经营海鲜的“南海渔村”酒店,开张后老板推出“海鲜美食周”活动,在活动期间,每天推出一款特价海鲜,使售价远远低于同行业的价格。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当然,企业调价幅度多大,应根据市场竞争状况、产品特点、企业实力等多种因素决定。一般情况下,企业调高价格幅度应小一些。不要超过10%,降价幅度15%以上顾客才有吸引力,容易诱发冲击动性购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