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理解到这点,转过这个弯,我们也许能看懂董明珠貌似冲动的背后是多么审慎的一次押注。在前面的内容里,我们已经知道她押注的对象其实是银隆在储能方面的能力。那么她为什么这么看好银隆的电池?为什么看好储能领域在未来的前景呢?
本章我们将深度解析董明珠10亿元身家押注银隆背后的深思熟虑。通过马斯克在特斯拉、Gigafactory超级电池工厂以及SolarCity太阳城的一系列策略性布局,为你揭开关于未来产业生态的神秘面纱。你还将了解到锂电池的生命循环和银隆为何选择公交车作为战局的切入口,以及,银隆是如何在切入的过程中进行战略布局的。
资本逐利,它永远只会跟随那些对未来有着敏锐嗅觉的人,而未来的蓝图,一笔一划,都是从今天开始描绘出来的。
特斯拉的宏图
美国时间2016年7月29日,内华达州里诺市东部。
超级电池工厂Gigafactory举行了它的揭幕仪式——这是由埃隆·马斯克建造的、为特斯拉电动汽车提供专用动力电池的工厂。预计在2017年,它将正式投入生产,届时,电池组每千瓦时的成本将降低30%。
这么大一座电池工厂,马斯克只是在为自己的特斯拉造一个上游供应商吗?从Model3发布后特斯拉收到的32.5万订单量(目前特斯拉全球总保有量不过14万)来看,这的确是一个方面的原因,毕竟,一旦在交货环节跳票,对特斯拉造成的负面影响将无比巨大。
而另一方面,当我们了解到Gigafactory生产的电池并不止于供应特斯拉,可能就会发现,事情远不止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发电能源来自煤炭、天然气、核能、水力,只有极小的部分来自风能和太阳能。化石燃料造成了大气二氧化碳浓度持续攀升,但它们依然是我们最为依赖的发电能源。另一边,汽车排出的尾气,日复一日污染着我们居住的城市。但对这些环境问题,我们大多数人总是习惯性的保持一种“它原来不就是那样么”的态度。对国人来说,如果不是雾霾问题被一再提及,我们恐怕不会意识到洁净能源对人类自身有多重要。
但提起洁净能源中的重要角色——太阳能,我们又往往会冒出两个疑惑:一、它的能量真的够用吗?二、晚上没有阳光的时候,用电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马斯克的志向或说野心正在于此。
首先,他控股SolarCity太阳城解决了问题一。它专门为住户提供屋顶太阳能电池板安装的全套服务:它会帮助用户判断自家房屋的日照情况,评估日照转化为电能的量是否足够划算,然后有意向的用户无需预付任何费用就能直接安装,太阳城按月向用户收取太阳能板的租赁费即可。
其次,他推出了一个名为“PowerWall”的家用储能设备来解决二——这个设备就是由Gigafactory超级电池厂供应的,它相当于一个家庭用的大号电池。
在“PowerWall”的发布会上,马斯克在美国地图上画出了很小的一个蓝色块,并肯定地说:“要使美国不再使用化石燃料发电,只要很少的土地”来架设太阳能电池板,并且,“它们大部分都放在屋顶上”。
这个电池的用处是什么呢?
简单说,它像一个蓄水池,可以在用电上“削峰填谷”。目前我国城市的供电系统已经比较完善,我们可能感受不到这个技术的好处。
那么让我们换一个例子,假如你居住在一个比较偏僻的山区,在那里,电缆无法架设通电。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选择在屋顶搭建太阳能电池板,利用光伏系统发电。白天日照充沛,多余的电量通过发电系统转化进入到Powerwall这样的储能器里进行存储,到了晚上没有阳光的用电高峰,Powerwall会把电量再释放出来供用户使用。
在地广人稀的美国,有这样需求的家庭已经越来越多。
即使没有安装屋顶光伏系统,只要地区峰谷电价差异大,利用储能电池的“移峰填谷”作用,在电价较低的夜晚充电、在电价较高的白天放电,也可以极大减少消费者的用电成本。此外,对于风电和光伏发电不稳定、或自然灾害多发导致断电的地区,储能设备还能作为应急电源来使用。
上面的举措串联起来看,马斯克的统一产业链布局已经逐步清晰起来:Gigafactory超级电池厂向特斯拉提供电池,特斯拉负责制造电池组,电池组一方面供特斯拉作为动力电池,另一方面制成家用储能设备Powerwall,由SolarCity太阳城负责,直接销售给终端用户——当然,首先有强烈需求的,一定是那些本来就使用SolarCity太阳城租赁了太阳能电池板的用户了。
发现了吗?马斯克的产业宏图环环紧扣,相互关联。他不仅看到了未来,也实实在在用自己的方式建构了服务于未来的产业闭环。
看了马斯克的布局,回头想想董明珠入股的银隆,你有没有这样一种微妙的感觉:银隆也做电池、造电动车,它和特斯拉虽然是两个看起来定位完全不同的企业,但存在着一种非常相似的经营思路!魏银仓和马斯克,其实是从两个不同的位置出发,走出了一个相似的产业闭环。
为什么这么说?
虚谈概念没有意义,产业链说到底,必须构建在每一个真实消费者的需求之上,让我们拿一系列的事实来印证这个猜想。
马斯克在今年初出版了一部自己的授权传记《硅谷钢铁侠》。在这本书里,他这样描述自建超级电池工厂的初衷:“据我所知,所有供应商都不想花几十亿美元来建造一个电池工厂。这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汽车公司不会投入这么一笔巨额资金,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能否卖出这么多电动汽车。所以我知道我们买不到足够的锂离子电池的,除非我们自己建工厂,我知道,除了我们,没有人会建这个工厂。”
而魏银仓在提到银隆打造的闭环产业链时,曾这样说过:“我们国家汽车资质体制,汽车目录体制是一个特殊的体制,不像在国外。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链发展了60年,为什么车做不好?为什么没有核心技术,就是零部件你想做好,这个车整体质量才能好,可是零部件没有定价权,没有话语权,研发投入大,固定资产大,整车具有市场垄断权、商标垄断权和资金的控制权,市场控制权。我们最早和国内几大著名车厂全签了合同,本身想做一个电池供应商,但是我研发投入大,生产工业复杂,电池做好了,他拿我的电池跟劣质电池比价格,我们肯定做不来,所以我们创新了这个模式,自己做成车交给用户去试、比,看看到底劣质低价的电池有经济优势还是高品质长寿命的电池有性价比、有优势。”
对比上面两段话,你看出什么了吗?
从来形势迫人,半点不假。而企业家们,总需要一点“敢为天下先”的气魄。
特斯拉手拿大量订单,有实实在在的电动车需求,在上游厂商不愿承担风险时,他只能逆向扩张,转被动为主动进而控制上游产业;而中国没有和特斯拉一样的纯电动乘用车企业,在这个国家想要产业升级,产业呼吁企业转型的当口,传统汽车企业如果毅然投身纯电动车,无异于断臂自残。这个道理早已在柯达、摩托罗拉这样的巨无霸身上得到过验证:非未见也,实不敢为也。
银隆作为一个上游电池生产商,为什么能够跨出美国同行都不愿跨出的一大步,涉足全产业链呢?除了政府政策和资本的鼎力支持外,也是形势和责任感使然。商场如战场,谨慎寸进,步步惊心,相信如果不是有周密的盘算布局,银隆绝不会做这九死一生的冒险尝试。
无论如何,最终银隆还是走上了一条全产业链整合者的道路。
它的目标是打造一条以锂电池材料供应、锂电池研发、生产、销售为核心,延伸到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及整车的研发、生产、销售及智能电网调峰调频系统的研发、生产、销售、技术为一体的新能源闭合式循环产业链。
有趣的是,在马斯克的传记里,他接下来提到,“第一家非特斯拉建造的超级工厂什么时候才会出现呢?很可能至少要6年之后。那些大型汽车公司……想先看看别人工厂是不是能活下来,再批准这一项目。搞不好是7年,但我希望我是错的。”显然,他这里谈论的仅仅是美国汽车企业的跟随动作预测。
但也许他不会料到,就在Gigafactory超级电池厂揭幕仪式的三个月后,地球的另一端,中国河北,全球最大的钛酸锂材料与电池生产基地在银隆新能源建成:一个全球最大的集群式、全自动、高效产业化、高能量的超级电池工厂正式诞生了。
公交切入,多方布局
银隆为什么选择公交领域切入战局?
因为再宏大的战略布局都是从撕开一个具体而微的豁口开始的。
从战略到执行,切入点选择极其重要。从银隆的企业时间线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在银隆战略布局里的那道“豁口”位置,一开始就属于“电动公交车”。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有着“国字号”背景的董明珠看中的银隆,在它决策的关键节点上,同样有着政府布局参与的身影。
为什么这么说?请注意以下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
2008年,在珠海保税区购买了24.5万平方米土地并开始打桩建设新能源基地;
2010年3月,珠海银隆电器有限公司成立,主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驱动系统总成、驱动电机、电动节能空调、充电设备及其相关技术的研发、设计和生产。
2010年9月,与美国奥钛签订收购协议;不到一年时间,战略控股奥钛。
2010年11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银隆新能源产业园。
2012年4月,收购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整合其汽车生产资质。
2013年5月,全资首个石家庄中博汽车生产资质,继与石家庄政府建立战略合作,确定建立占地3000亩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
2013年,珠海公交订购银隆纯电动公交车500台用于替换老式柴油公交;
2014年,银隆为湛江公交提供15台纯电动公交车;同年,为石家庄公交提供900台纯电动公交车。
2015年,完成首轮融资,投资方为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青岛金石灏汭投资有限公司等10家股东单位。
2015年,银隆研发的第四代高能量密度钛酸锂电池,与第三代相比成本下降40%,能量密度提高30%。
仔细观察,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其实可以这么理解:
一方面,中国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能源需求压力巨大、能源供给制约较多、能源生产和消费对生态环境损害严重、能源技术水平总体落后等挑战。
国家领导人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原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在题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新能源”的演讲中也曾提到,我们国家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一的生产和销售大国,但是我国70%的能源都是靠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而煤炭是造成所有污染物的一个主要来源。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特别是发展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能源,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2015年初,柴静《穹顶之下》视频在网络上传播,更是激起各方热议。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新能源“落脚”,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国的公交系统,一向被称为推广新能源技术的“试验田”和“排头兵”,更是目前我国对新能源客车推广力度和使用范围最强最广的领域。银隆选择从这个领域切入战局无疑是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的。它所以会选择奥钛的核心技术——钛酸锂,正是瞄准了电动公交领域的运营特性。
据闻,银隆在进军公交领域之前,曾组织众多国内外专家,对公交系统的规律和特点及相应的动力电池的性能优劣做了充分的调研,经过长时间大量而严谨的技术分析得出结论,一台客车的生命周期约为10年左右。国家对公交公司的购车行为进行一次性的补贴,因此公交公司在购买客车的时候需要考量10年全生命周期之中的各项需求。
而从电池类型的选择上来说,目前市场上运用得更为广泛的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电池寿命大约在3年左右,而钛酸锂电池的寿命则可以达到10年。在公交车使用的10年全生命周期中,钛酸锂电池相对于只有3年循环寿命的磷酸铁锂电池来说,节省了3次的采购成本,不仅减少了公交公司的资金投入,还免去了公交公司再采购的人力成本耗费,从而提高了公交公司的运营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大巴车来说,对成本相对敏感性不高,但对安全、充电时间、高低温限度有着比较苛刻的要求。
从安全方面看,普通乘用型小车有4个门,万一出现事故,逃生时间就几秒钟的事,而大巴车电池装载量是普通乘用车的近10倍,按电池的故障概率叠乘来计算危险系数更高,并且由于装载人员数量多,一旦出现电池问题引起爆炸,对人员造成的伤害将是极其严重的。
从运营效率上看,我国90%的公交车,每一个往返运行里程平均在30公里左右,只有10%的线路超过30公里,在公交车相对较低的行驶里程“要求”面前,钛酸锂能量密度低的缺点可有效避免;为了增加运行效率,公交车发车时间间隔越来越小,一般不超过15分钟,且城市公交的特殊性决定了电动车必须具备和燃油车相等(1:1的运行效率)的运营效率条件,而钛酸锂电池百公里内6分钟快速充电,可确保全天高效运营;另外,公交车一般按固定路线行驶,到终点站后,如果在司机停车休息、喝水的间隙时间10分钟左右时间里,就能完成一次全充电过程,那将是非常理想的。
从高低温限度来看,我国地域广阔,大多地区四季分明。公交车的运营性质决定了即使是最严寒酷暑的气候,都必须正常运营行驶。
三元材料电池安全系数偏低(国家之前限制三元材料电池补贴的政策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而磷酸铁锂在低温下的表现不佳,钛酸锂的缺陷则是能量密度偏低和成本偏高。以大巴的体积来说,结合公交车里程不长的特性,可以说,钛酸锂电池是完美契合公交运营特质的电池类型。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张长令博士认为,银隆独家拥有的钛酸锂电池技术对新能源行业起到了跨时代的影响。他指出,银隆的纯电动公交车在北京、包头、鞍山、齐齐哈尔等北方城市经受住了北方冬日严寒的考验,即使在-30℃的环境中依然无需加热、即时启动。
业内人士分析,未来5年,随着“补贴退坡”政策逐渐显现效用,钛酸锂电池循环充放可达25000次,寿命长达10年的性能优势将会得到充分释放,综合的性价比优势有望成为钛酸锂“后来居上”的核心竞争优势。
在大力提升纯电动公交车硬件的同时,银隆也在发力软件建设,它把“互联网+”技术完全融合到售后监控系统,成立了远程监控中心,集三大系统(运营系统、安全监控系统、三电CAN通讯系统)为一体,通过四级管理(电动车仪表控制系统、充电站监控系统、当地24小时售后服务站系统、总部远程监控系统)达到集约实时监控管理。
而在配套的销售体系上,银隆也毫不示弱。
2015年底,银隆与北京公交公司协议的签订,银隆制造的480辆公交车将正式驶入北京长安街三环路内。这些有着黄色车门、绿色车体的复古电动公交,是银隆打造“零价供车、十年租赁、十年质保、整车替换、四方共赢”商业模式的旗帜性订单。
按这个模式,公交企业只根据纯电动车的使用特点,做好运营调度和管理,由车辆生产企业负责对车辆“三电”系统进行十年保修。
首先,实现了公交购车初期的零投入、缓解地方财政的一次性支付压力;第二,提供“电池、电机和电控三大系统”的十年质保,并提供24小时全天保姆式服务;第三,公交以融资租赁方式支付租金,零首付,按十年期分期支付车款;第四,提供备用车辆,可整车替换,确保运行不受影响。
模式看起来是好的,但在公交这个决策复杂的领域,银隆想要进一步扩大战局,显然还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不过,基于对行业技术的深入观察,魏银仓显然也不打算孤注一掷。据悉,在布局钛酸锂的同时,银隆还在持续研发氢钛,并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氢钛核心技术的掌握,将有助于解决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问题。另据知情人士透露,银隆真正瞄准的是“燃料电池+钛酸锂电池”的“电电混合”发展模式,魏银仓曾表示,正在试用来自四个国家的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终极解决方案”,日本正大力发展燃料电池,构建“氢能社会”,而随着我国电池企业相继发力燃料电池的研发,相信不久的将来,燃料电池也将被大规模应用于市场。
多方布局的好处是自己总能在市场上占有先机,但坏处也很明显,那就是魏银仓在演讲提到的银隆发展瓶颈——资金短缺。
资金不足直接导致产能不足,魏银仓表示,仅2016年因资金问题就损失了100亿元的订单。他谈到这个问题情绪有些激动,带着一些委屈和不甘。他认为,如果不融资,失去的将是上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而他没有说到的另一个点或许是,仅仅撬开电动公交车市场还不够,银隆需要更多的资金资源支持,以布局拓展自己最为核心的业务线——储能。
储能:智能家居的底座
在电池技术类型的选择上,业界一直有不同声音。
动力电池出货量排名全球第三的宁德时代相关负责人就认为,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尚有不少潜力可挖,钛酸锂电池未来不会太主流。
在新能源材料的选择上,宁德时代在大巴和储能领域下注的是磷酸铁锂技术,乘用车则是三元材料。宁德时代总裁黄世霖坚信,在5-10年内,三元材料的提升和能量密度的提升,是这个乘用车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主流,最有可能实现真正的量产,形成消费市场。对于磷酸铁锂,重点在于提升循环寿命、使用寿命,宁德时代目前承接了国家“十三五”动力电池创新项目,正在研发可达15000次循环,能使用20年以上的产品。
不过,在关于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上,黄世霖和魏银仓的看法却是惊人相似的。他对公司在储能和乘用车上的产能占比已逐步由1:1调整为2:1。
“未来储能市场将比电动汽车大得多,”黄世霖介绍道,只要用电的地方,都可以搭配储能器,提升电能质量并降低用电成本,实现能源使用的智能化。除了发电侧外,用来调频调幅的输配电过程中应用空间也很大。最重要的是用户侧,可以削峰填谷,作为智能电网、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要一环。
如果把储能看作未来智能家居生活的基础设施,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生活图景:在我们的家里,所有电器都通过网络的形式连接在一起,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感应、智能化为我们安排生活。例如清早,我们被在浅睡眠层被智能闹钟逐步唤醒,这时候厨房的电器们知道你醒来,立即开始从冰箱里调出食物,根据你的喜好,自动备餐。屋顶的太阳能电池板接收到清晨的阳光,开始向储能设备输入电量,补充经过昨晚用电高峰消耗的电能。而智能清洁机器人,在有充足电量的支持下,会等待你上班后开始全屋的打扫工作……
关于智能家居的想象是美好的。但现在看起来还很虚幻,或至少大多数人们的需求还没有那么迫切。按董明珠之前的想法,格力必须要在这样的图景里占据一席之地。所以她出击手机制造,希望以手机作为平台,连接所有家电。
遗憾的是这个切入点综合时机等各种因素看,都无法成为一种驱动性力量,撑起一个商业闭环。而在商业竞争里,再美好的愿景都会因为需求不足而沦为空中楼阁。
实业经验丰富的王健林深谙这点。所以,在这次参与入股银隆时,他坦承是看重其在储能技术上的商业化。“这事我在十多年前被外国人忽悠过,但那时候可能技术不太好,效果不是很好,所以这次投资我也在看银隆能不能把技术稍微商业化。”王健林表示。
银隆真正落地的商业化点在哪里呢?正是在撬动公交市场后,由电动公交订单带动的电池规模化生产。就像前面我们提到的特斯拉布局一样,由电池扩展到储能,就是一条顺理成章的道路了。
并且还不止如此。真正的产业循环链条是:当电池在大巴上用了七八年,容量还剩70%至80%的时候,拿下来作为储能设备,再用十年,到时候回收,再去做电池原材料,以此实现往复循环,让电池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一个具体的商业案例是:银隆新能源推出的钛酸锂储能电站,已在美国与AES电网公司有8年的运营经验,产品分为家庭储能及工业储能。其储能电站,可在10分钟内快速充放电。从这个生意上看,万达明显察觉到了商机。
目前国内新建的广场,政府都会要求配建充电桩,而万达某种程度而言是中国最大的停车场公司,拥有接近30万的停车位,每年有大概六到七万的停车位在增加。这样算起来,每一个万达城配一到两万个停车位,它未来对储能的需求可想而知。
而对董明珠来说,银隆的价值还不止于此。
电动车本质上和家电的重合度很高,其核心技术俗称为“大三电”:电机、电控和电池技术。银隆的优势在于电池相关技术,而在电机、电控领域,格力通过多年来在空调、家电领域的技术研发也有相当积累。两者是具有协同效应的。
此外,格力电器正在推进智能家居战略,与其他它企业的智能家居系统不同的是,格力的智能家居系统的着眼点在于节能。在太阳能光伏系统之外,银隆的储能技术可以帮助格力打通从创能、储能到家电能源管理等整个系统。
董明珠这样描述她的节能策略:“家里的电灯要用电,煮饭要用燃气,空调更是耗电,所以很多老百姓想的是如何省电,而不能好好享受产品。有了新能源技术后,就解决了最大的问题。未来我们希望,一个家庭甚至一栋楼宇,通过新能源电池,把晚上没用的电存起来,到白天用电紧张的时候再释放出来。夜里的电费比白天节约2倍以上。”
对于有着“智能家居”梦的董明珠来说,以10亿买一个可能,让更多人享受到更经济、洁净的生活。这笔交易,不是太划算了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