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连科长篇小说全集-风雅颂(2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4.有駜[37]

    初六了。

    天堂街上在清静了几日之后,又开始有了响动和热闹,那些锁了店铺大门的锁给打开了。灭掉炉火的饭店重又生火了。回家过年的人,又都在这一天返回到了天堂街,开始了新的繁闹和营生。因为昨夜睡得晚,初六这一天,直到临近午时我才醒过来,看屋里没有人,也不见有动静,想小姐们是早已各自回到自家店铺了。就在床上赖一会,下床洗了脸,从卫生间里走出来,竟忽然看见她们十二个,全都站在屋子里,全都穿着齐整,肃肃严严,如京城和大学的与会代表样站在我面前。然每个人的头顶上,却都戴着她们用自己花红柳绿的衣服叠成的博士帽(心灵手巧,像是博士帽),个个都和我的毕业生是一模儿样,脸上荡着粉色的笑,用细铁丝和曲别针把那博士帽的边角卡起来,支撑着,使每个帽子都有角有棱,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地扣在头顶上,如开在头上的一朵一朵硕大的花。屋子里芳香四溢,和和暖暖,有一股几天间很少开门的家庭捂腐味,还有我们在屋里切菜烧饭的油烟味,更有一些她们身上特有的奶腥味和女孩子的经期味。

    我站在卫生间的门口,望着她们和她们头上的博士帽。她们也散乱地立在床前望着我,笑着不说话,让初六的阳光透进来,照在她们有一半人是用内裤、乳罩和她们贴胸内衣自做的博士花帽上,脸上跳荡的欢乐如准备起飞的一群麻雀般。

    我望着她们说,哦——

    她们笑着说,我们毕业了,今天要上岗工作了。

    我说哦——

    她们说,杨教授,谢谢你有家不回,一块和我们过了这样一个年。我们大家师生一场,夫妻一场,父女一场,情人一场,要分手了,我们商量好每人给你500块钱,既不是还你让我们离开天堂街时花的钱,也不是还你过节时每人给我们100块钱的压岁钱。是我们要分手了,算学生给老师的礼品钱,老婆给丈夫的零花钱,女儿给父亲的补养钱。

    我说哦——

    她们说我们都有话给你说,都想悄悄给你说上一句话。说着就如同事先安排好的节目般,都望了一眼那个当地年龄最小的姑娘后,最小的姑娘就从身上取出500块钱来,生拉硬扯地塞进我口袋,扒着我的肩,让我弯下腰,趴在我耳朵上,用半是当地方言、半是普通话的话语悄悄说,杨教授,以后你来天堂街都找我,我不要一分钱,你是京城来的大教授,我就是想和你待在一块儿。

    将近17岁的姑娘走过来,把钱硬塞进我口袋,趴在我的耳朵上,悄声说了一大堆的话。她说先前我给你说的我爹瘫在床上,我娘又有心脏病,我出来做小姐是为了给他们挣钱看病是假的。说跟你说,杨教授,我家日子好得很,有楼房,还有两辆大卡车。我做小姐什么都不为,就是为了多挣钱,想将来回家也开个接客的店。说杨教授,你这么有学问,人又这么好,以后到天堂街上一定要找我,你一辈子找我我都愿意的。一辈子不花你的钱,我还愿意挣钱给你花。

    那个18岁半的姑娘给我塞了钱,趴在我耳朵上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我喜欢听你用京腔讲课背诗歌,另一句是你讲课背诗时,我浑身都激动,和做着那事一模儿样。

    当地另一个姑娘把钱塞到我另外的一个口袋里,趴在我耳朵上只讲了一句话——我以后想你了,去耙耧山的前寺村里找你好不好?

    她们轮着一个一个在我耳朵上情真意切、甜言蜜语时,是从年龄最小的排到最大的。轮到保健品药店的桂芬时,她慢慢朝前上一步,站在我面前,默一会,取出500块钱递给我。我把她的手推到一边去,说这钱算我替你上大学的弟弟交的一份学费吧。

    她看了一下手中的钱,什么也没说,和别人一样,强硬扯拽地把钱塞进我鼓囊囊的口袋里,趴在我的耳朵上,朝我的耳朵眼里轻轻吹了一口气,说杨哥,你认我做你的干妹好不好?

    轮到一个我没记住名字的姑娘对我说,杨教授,你比我爹对我好,你做我的干爹好不好?

    最后一个趴在我耳朵上说话的是小杏子,轮到她来和我告别说话了。她小心翼翼,看看左右,过来扒着我的肩,把我的耳垂裹在她嘴里,吃糖果样咬一会,悄声细语说,让每个人给你500块钱是我说的话,这样你口袋就又多了6000块,以后你到天堂街上都只找我小杏儿,不找别人好不好?看我点了头,却又后退一大步,站在我面前,直言直语道——

    杨教授,以后你到天堂街上来,可只能找我们12个姐妹,不能再找别人啊。

    这时候,门外适时传来了脚步声(这是过年来,我们的套房门口第一次有我们13个人以外的脚步和走动),那脚步声滞滞重重,像打扫卫生的人,在走廊上搬着什么东西。我们大家都知道,新的一年从这个时候真正开始了。该做学问的要到耙耧那儿做学问,该做小姐的,要回到天堂街各家店里做小姐。就都齐声吼着连声念了那句诗——一日不见三秋兮——一日不见三秋兮——便就各自分手了。

    卷八 风雅颂

    料不到,玲珍突然在过年时候死去了。

    初六我回到耙耧山脉前寺村,正好赶上安葬她。

    把那些小姐们送离天堂旅馆后,结了账,提上行李,找一个公用电话,给寺村的村长家里打通后,我说你是寺村的村长吗?

    他说你哪里?

    我说我是清燕大学的校长啊。

    他说啊——你是清燕大学,我们村的杨科就在你们学校当先生,你知道杨科吧?

    找你就是说你们村杨科教授的事。我说杨科是我们学校的名教授、古典文学专家,《诗经》研究的权威,他为了考察《诗经》在黄河流域耙耧山脉一带的起源和创作,去年就到前寺村住了几个月。今年过完年,组织上又要派他继续到他老家那儿考察和研究。为了我国伟大的传统文化,希望你们多支持他的工作好不好?

    ——你是说杨科马上就回来?你让他赶快回来吧,我们村里死了一个人,他不赶回来,这人就没法儿埋。

    ——也许这次到前寺村,他要长住下来呢,住一年两年、三年五年都可能。

    ——今天他会到家吗?

    ——多住几年的原因,主要是他的研究课题太复杂,其中的每一个项目,都需要一年半载才会有眉目。

    ——校长啊,你最好让他今天赶回来,最迟明天赶回来。不行了你就直接告诉他,说他在村里时的对象玲珍寻短了,他不赶回来,我们没法儿安葬玲珍呢。

    玲珍悄无声息地死掉了,我便轰轰隆隆回到了前寺村。

    离黄昏还有短短一截时,日光浑浊,如同隔夜的茶水。山脉上越冬的积雪,还堆在阴面的山坡上,冷冷白白,结着一层壳。天气似乎有些冷,也似乎有些暖。有人穿着棉大衣,有人就单穿着薄薄的夹袄晃在山坡上。

    我是在日光正西时赶回村里的,老远就看见了村头搭起的灵棚和挂在村口树上的幡(旗帜样),还有在那灵棚前乐器班吹奏的唢呐和竹箫的嘀嗒与呜咽,雪雪黄黄,铜色的音乐和白色的音调从灵棚那儿荡过来,到山梁上稍作停留就倏忽远去了。

    听到哀乐时,我心里怔一下。

    看到灵棚时,我心里震一下。

    站在通往村头的路口上,犹豫一阵后,正准备朝着灵棚走去时,有一个孩子从一棵树上爬下来——杨先生回来啦——杨先生回来啦(好像他趴在树上就是为了瞭望我回到村里的)。那孩子边跑边唤(是我曾经摸过头他就考试好了的一个瘦猴儿孩),声音肥胖洪亮,身子东拉西扯,南辕北辙。他边唤边跑,到灵棚那儿拉着村长的胳膊(村长五十几岁,披一件军大衣,头发花白半短,人精神得一说话,神气就从脸上朝着地上落),唤说村长啊——杨先生回来了。村长微微怔一下。孩子说,杨先生到了路口上。村长翘着头朝着梁上望。孩子说杨先生马上就进村。村长想起了孩子说的杨先生,就是清燕大学的我,肩膀抖一下(和戏台上的将军准备出帐样),抬腿就朝村口路上去接我。

    我朝着灵棚那儿快步地走。

    村长也快走几步迎着我,到灵棚前边和我握着手。我说村长好。他说你们校长亲自为你给我打过电话了。我说玲珍怎么就这么突然呢?他说你放心,为了国家的事,我们一定会好好配合你,支持你的考察和研究,何况寺村又是你的老家哩。

    我说,玲珍怎么会这么突然呢?

    村长说,实在可惜她这个年龄啦。

    我说,到底为啥呢?

    村长说,主要是留下她十几岁的闺女可怜呢。

    然后村长就接过我手里的行李,领着我朝灵棚下面去。灵棚是由几根木头搭建起来的,木架上盖了新帆布,帆布上的漆味,浓烈刺鼻,和刚从帆布厂里生产出来样。在那帆布下,有两条板凳上架了玲珍的黑棺材。棺材前的小桌上,摆了苹果、馒头和油炸的三盘儿贡品(还有三炷香儿)。摆贡品的小桌腿上贴了一副白色的小对联,上联是——尽心尽力一生操劳,下联是——回家路上终生平安。灵棚外的大柱上,贴了一副白色的大对联,上联是——为你为我为他为国家,下联是——土来土去土埋如回家(有些意思)。我待在灵棚前,先看了那副小对联,又看了那副大对联。村长发现我在看那对联时,不好意思地笑一下,说农村没文化、不讲究(很讲究),也就这么随便写一下,是个意思吧。

    我说她是初四寻短的?

    村长说这对联都是学生娃们编写的。

    我说写得不错呀。

    村长说就死在初四半夜里。

    便领着我朝着棺材走过去。

    唢呐不吹了,灵棚里静得只有冷的风声和热的阳光声。那些吹唢呐的年轻人,吸着烟,喝着茶叶水(还有人咂着酒),明明用陌生的目光瞟着我,却像他们早就认识我,还都朝我点了一下头。棺材周围的地上铺了很厚的麦秸草,有十几、二十几个的孝子跪在地上盯着我(像我去上课时教室的学生都扭头望着我)。他们盯我时,眼里大都没有泪,只有棺材最前跪的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上挂着惘然和惆怅,对着我像是低头又如抬头般地看,仿佛要把我脸上的鼻眼都刻在她的眼睛里(我好像认识她,又觉得在前寺村和她从来没见过。以为不认识,却又眼熟得两眼都是热暖暖的味)。她望我一会儿,从棺材前边站起来,说你是杨科叔吧?我轻微怔一下,朝她点了一下头。村长过来说,这是玲珍家的闺女叫小敏,你们还没见过吧?

    我在小敏面前站住了。

    小敏朝我苦淡淡地笑一下。

    我过去,像她的父亲样,拿手在她头上摸了摸。

    这一摸,她眼里的泪便流将出来了。我忙又拿手去她脸上擦了泪(擦泪时,我极不该地想到了天堂街上的女孩们),然后什么也没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呢),就又跟着村长朝棺材的近前挪着脚步走过去。

    挪过一片目光,到了棺材前,才看见棺材盖并没有严丝合缝地扣在棺材上,留着一条口缝儿(为了让死者呼吸吗?),还在那口缝中压着一条红麻线(是为了把阴间与阳间隔绝,以免死者惊尸而闯入阳间吧。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也有这样的叙葬诗)。村长站在我边上,把玲珍的棺材盖又朝一边移了移,让躺在棺材里的玲珍的头部全都露在光亮里,我便看清原来总是穿在玲珍身上的羊毛毛衣不在了,现在穿在她身上的是黑色绸子绣花大寿袍。寿袍的所有领边都包了黄缎布(镏金样),所有的口袋边口都有青扣儿(玉石样),所有的衣缝都是手工的针线活(细腻而匀称)。袍领都是黄边立领儿(异常齐整),立领上绣着黄菊花(非常好看),袍胸上绣着几朵奇大的白牡丹(栩栩如生)。那袍子绸黑发亮,绣丝闪烁,使棺材如同一座四处亮灯的屋。就在那亮光里,玲珍的头枕着一个金黄的白绣枕,脸上盖了一条白棉巾,头发被梳好顺在枕上和肩上(头边儿没有放着小杏儿端给我看过的那个长方形的红木首饰盒)。村长把那棺盖移开后,用手小心地去揭着玲珍脸上白布巾的一角儿(轻得和微风一模样,缓缓揭开来,如同怕玲珍的脸突然露在阳处被光亮灼伤般),慢慢向上提,让玲珍稍显青乌的脸,先从额门露出来,再是眉毛、眼睛(半闭着)和还同先前样半挺半躺的鼻(如同他要一点一滴拉开一道神秘的大幕样)。最后在玲珍的脸露出三分之二时(那时候,灵棚里无声无息,所有的人都屏住呼吸,跪着的不知是谁动了一下跪累的膝,膝下麦秸的吱喳声,和被风刮断的树枝喀嚓喀嚓响),这当儿,村长的手僵在了半空中,抬头望着我,像盯着一场演出中最重要的一个观众那般。

    ——看见了吧?杨教授。

    (我望着死后的玲珍,心里一片空白,茫茫着像阴面山坡的雪。有一股寒气从棺材里边扑出来,漫在我身上,让我哆嗦了一下子。)

    ——你看她气色不错,我觉得你一回来她脸上就有红光了。

    (又有几个旁人和我一样趴在棺材口上看。)

    ——只要你能赶回来,我们明天就可以如期安葬了,她也能入土为安了。

    (好像村长还说了别的啥,可我没有听清楚。)

    ——还有一桩事儿,得和你商量一下子。杨教授,这事是安葬的大忌讳,也是玲珍生前的大心愿。你要能满足她,她就该一生知足了。

    我抬头望着村长的脸,像看一张有些兴奋的中年人物水粉画(我看他时,却看见小敏又跪在那儿望着我,眼里的渴求茫茫一片,如茫茫的干旱渴求水一样)。

    ——走吧,村长抖了一下肩上的大衣,扭回头来对着小敏说,你也回家一会儿。待小敏再次站起身,他又把目光搁在我身上——这事儿咱到玲珍家里说,乡长和小敏的四爷都在那边等着你回来。小敏她四爷等你等得心急火燎,一天到门口看你八百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