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经-老狐狸经之说话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你会说话吗

    画了一幅山水画,怎么看也觉得平平淡淡,并无出奇之处。后经名师指点,在那出神之处添上寥寥几笔,顿时觉得整幅画令人心旷神怡,平白增添了不少力量。那青山气势磅礴,那绿水缠绕奔放,好看多啦!这“寥寥几笔”可谓是画龙点睛。

    说话也有“画龙点睛”

    在会议上,在谈判中,在日常生活里,如果我们将随意说出的话语稍加改变,或巧妙地添上那么一两句,就会使谈吐更动人,更富魅力,更具有力量,从而更好地通过语言这一媒介,达成友谊,获得信任,创造出事业成功的契机。

    说话有种种不同的方式。就方式本身论,无所谓短长,无所谓得失,而在听的人方面,却有合与不合的问题。合则听从,不合则拒绝。听从是你的成功,拒绝是你的失败。现在不谈听的人个性如何,以及说话方式的如何配合,先谈说话的几种方式。

    第一方式是流利。轻清灵活,圆转如意,处处表示亲切,措辞严谨,条理井然,旁征博引,丝丝人扣,又能连类及物,就近取喻,始终是文采斐然,娓娓可诵。

    第二种方式是激切。不知忌讳,不避嫌疑,以为非的,直斥其非,以为是的,直称其是;所言率直,坦白无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听的人是否发生意外反应,你是毫无顾虑,完全用亢直来表示自己的人格。

    第三种方式是高远。你的话,专从大者远者着眼,好陈高深的理论,把类似哲学的议论,以为立说根据,与普通人的说法,绝不相同,而且随手证引成说,以实所言,这并不是表示你学富五车,不同凡俗,而在表示你的理论,信而有征。

    第四种方式是浅近。你的话,专从小处着眼,就家常小事,抉其利弊,指其得失,根据经验,陈述办法,不尚理论,而重实际,你的话,完全合于现实生活,为一般人所乐道的问题。

    第五种方式是质直。你的态度是十分恭敬,你的精神,是十分敦厚,既不肆意高谈,也不婉转如簧,言虽讷讷,而言必有中,言虽简单,而语必扼要,所有问题中的重要意义,都有微言显出,都以约语表达,说话十分老实,朴而不文,直而不曲。

    第一种说话方式,是以说话技术见长,完全是外交家的辞令;第二种说话方式,是以忠贞亢直见长,完全是忠臣义士的辞令;第三种说话方式,是以学问渊博见长,完全是饱学之士的辞令;第四种说话方式,是以熟谙家常琐事见长,完全是富于生活经验的辞令;第五种说话方式,是以诚恳温厚见长,完全是忠厚长者的辞令。你能兼擅五长么?天性木讷的人,要学流利的说话,难苦登天;天性周慎的人,要学亢爽的话,也觉太难;天性爽直的人,要学完慎的话,恐如骨鲠;至于有学问的人,不屑谈家计小事,也是常情。

    丢开对方的个性不谈,就说话方式而论,第一种说话方式,多数人乐于接受;第二种说话方式,往往使对方恼羞成怒;第三种说话方式,往往使对方以为你是专尚空谈,不脱书生本色;第四种说话方式,往往使有地位的对方,以为你是俗不可耐;第五种说话方式,往往使对方以为你是忠诚有余,能力不足。语言是思想交流的工具,直接体现着一个人的学识、个性和生活经验,而表达方式恰当与否,则决定着这种交流是否充分。

    除了根据谈话对象选择说话方式外,你还应该注意说话时的一些词语技巧。

    用涵义广泛的词句,可避免你因知识不足而带来的尴尬。

    如果有人要你对毫无所知的某本小说、某出戏剧、某部电影或某曲音乐发表意见,你该怎么说呢?

    因为不知道,你可能无法应答,而如果说上一两句涵义广泛的话语,最好说的词句能够适用任何方面,则可巧妙地避免尴尬。只要这种做法于人、于己、于社会无害,何乐而不为呢?

    上述提问,应该这样回答:

    “我喜欢它的前半部分,结构严谨。”或者说,“我喜欢它的后半部分,生动感人。”

    无论对方是否同意,都不能说你错。

    常说“我们”一词,可加强谈话对方的命运与共意识。

    孩子在玩耍时,往往爱说:“这是我的”“我要这样”,这是孩子的自我表现欲的直接体现,如果大人们也如此去说,则会大大令人反感。

    人们的心理是很微妙的,即使是同一请求,也会因为措辞不同,或被拒绝,或被接受。而如果说“这是我们的”“我们应该……”之类的话语,则会大大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因为“我们”一词意味着“你也是其中一员”,会使对方产生命运与共的意识。

    许多政治家擅长演讲,他们要把自己的观点传播给听众,则必须与听众融为一体,巧妙地运用“我们”一词,则能实现这一目标。在听众看来,“我们”意味着不是他一人的事,是和听众息息相关的,因此所讲的观点就能深深地植根于群众的心中。

    使用带尾数的数据,将提高言语的可信赖程度。

    “某商品价值200元”和“某商品价值201元”,这两句话,你相信哪一句更真实呢?使用带尾数的数据,将提高你的言语的可信赖程度。

    据说,在国外,某些政客在会场上侃侃而谈时,往往这样说,“据测算,本月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有毒气体指数增加万分之一,所以应增加环保预算为百分之一。”周围的群众听到这样的话语后,往往由衷地发出感叹:“这位政客真是勤勉的人啊。”因为尾数有如此的奇效,竟使不少政客撇下其他事,去一味地强记这些枯燥的数据。

    风行欧美的象牙香皂,以“99.44%纯度”作广告,赢得了不少客户。在顾客眼里,精确的数字示意着产品生产过程一丝不苟。尾数的巧妙运用,胜过了辞藻美丽的广告语。

    运用“3”这个奇妙数字,会增强语言的说服力。

    心理学家测试过,人们对于“3”这个数字有着奇特的心理感应。我们总觉得“1”过于单调,“2”也略有不足,唯有“3”才使人感到稳妥,就像数字中讲的“三角形杠架最牢固”的道理一样。

    很多讲话具有较强说服力的人,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这种心理。他们在阐明观点、论述问题时,如有可能,会将所讲的话概括归纳,使内容紧扣在“3”这个数字上:“关于那件事,可以有3种情况”,“问题共有3点”……这样一来,要陈述的问题就显得有条有理,层次适宜,使对方轻而易举地接受下来。

    倘若不然,回答成一点,人们会觉得有点武断;分成两点,又觉得不太自然;而讲的要点多啦,却较难接受。

    如果两人的思想、认识、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一场谈话能否成功,就要看能不能开个好头了。这里介绍一点方法。

    每一个人都有自认为得意的事情,这事情的本身,究竟有多大价值,是另一问题,而在他本人看来,却认为是件值得终身纪念的事。你如果预先了解此事,在谈话开始时有意无意地讲到他得意的事情,只要他对于你没有厌恶的情绪,只要他在目前没有不快意的刺激,情绪能够保持常态,他一定高兴听你的演述。你当然要处处表示敬佩,但不要过分推崇,反而引起他的不安。对于这件事情的重要关键,能够特别提出,加以反正两方面阐发,使得他认为你是他的知己,彼此间的情感便能沟通,就是他与你有意见不合之处,此时对你的意见也愿听取考虑。他的反应良好,你便作进一步适当陈述;如果反应不良,你便就此中止,留着这点好感,作为第二次谈心的基点。这不是你的失败,而是你的初步成功,对于经验很丰富的人,得此成绩,已不算坏。你想一举而竟成功,除非对方跟你素有交情,又是在高兴时候,而你的目的,又是容易使人接受的,否则千万不要存此奢望。

    如何了解对方得意的事情?那当然要另谋途径,试就你的朋友之中,找有否与对方有交往的人,如果有,向他探听最是容易;此外你如能留心报刊上的新闻,平日记牢关于对方的得意事情,是否曾遭某种打击而削减。如有此事,千万勿再提起。因为当对方高兴的时候,你的意见便易于接受,对方不高兴的时候,虽极平常的请求,也会遭到拒绝。

    不过你提出意见,第一要看时机是否成熟,第二说话要不亢不卑,大方自然,并且要说出为对方着想的理由来。而不是为你自己打算。

    1.全神贯注

    说话比做文章、读文章难。做文章,可以细细推敲,再三订正,读文章,可以细细体味,详加研究。说话则不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所以谈话时,要全神贯注。要说的话,事前先打腹稿,记住纲要,免得临时遗漏。说话开头,先要定一定神,态度从容,双目注视对方的面上,表现出诚恳的神情。随说随注意对方无言的反应,是赞成,还是不以为然,随时调整你的说法。如果发觉他神情不专,你就应该设法结束;如果发觉他表示怀疑,你就该多做解释;如果发觉他乐于接受,你就该单刀直人,再不要绕什么圈子,发觉他要插言的样子,你就该请他发表意见。对方的答话,要特别留神,同样一个喔字,有不同的表示。“喔”是表示知道了,“喔!”是表示惊奇,“喔?”是表示疑问。如果他说“好的,就这样办吧,”这是完全接受,“好的,以后再谈吧,”这是不肯接受,“好的,待我研究研究,”这是原则可以同意,办法还需讨论。如果他说,“好的,我替你留意,”这是没有把握的表示。细细体味对方的答话,便知道这次谈话是否成功。有些人往往不肯作明显的表示,很易使你误解他的真意。

    2.适当称赞

    有句老话,休要长他人志气,减自己威风,所以总是设法抬高自己的身价,对别人总是吹毛求疵。你如此待人,别人也如此待你,结果正反作用相互抵消。如果你能在适当的场合以适当的语言称赞一下对方的长处,则可避免出现相互抵毁的局面。称赞并不是瞎吹,并不是胡说,也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每个人都有所短,也都有所长,普通人对于别人,只看见短处,不看见长处,把短处看得很重大;把长处看得很平凡,所以觉得欲赞而无可赞之处。只要你先存着“三代以下无完人”的思想,原谅他的短处,看重他的长处,可称赞的事情多着呢?而且你赞某甲,并不是欺骗大众,而是使大众注意某甲的长处,同时使某甲对于自己的长处,因为大众的注意,格外爱惜,格外努力,养成比目前更为优越的长处。所以你称赞人家是成物,人家也来称赞你,那么成物正所以成乙,可见称赞是成已成物的工具,决不是卑下的行为。

    3.适当保存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于倘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吗?彼此关系一般,你与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谈的事,是属于对方的,你若不是他的诤友,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而是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

    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正是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另作长谈。

    有时你只说三分话,正是你的职业道德。做医生的人一般不将患者的绝症告知本人,以免其精神上刺激过重。银行工作人员对于存款人的姓名及所有款额是绝对不该对人提的。依此类推,只说三分话的例子还多着呢,有时你为了不能遵守只说三分话的戒条,闹成大祸,使你肉体精神大受苦痛,一世不会忘记。对于公安司法人员来说,即使面对亲朋好友,也不应泄漏自己所了解的机密事宜。

    4.不可吹拍

    事实只有十分之一,或者连十分之一都不足,话却说到十分,虚多而实少,他靠三寸不烂之舌,常使一部分听众信以为真。比方他对于某种学问技术,不过初窥门经,并未升堂室,居然自命为专家,到处昌言无忌,不遇识者,自然不易拆穿,这叫做吹牛。比方对于自身经历,说得如火如荼,某事是他做的,某计划是他拟的,某问题是他解决的,好像他是足智多谋,是万能博士,不遇个中人,自然无法证实其虚构,这叫做吹牛。比方他的事业,并无什么发展,他却说营业如何有把握,手中的货物如何充分,能赚多少钱,说得大家不免动心,这叫做吹牛。他对于某要人实在并没多少关系,他却对人说,某要人如何器重他,某要人如何借重他,某事曾和他商量过,某事曾由他经手过,把某要人的私生活、起居等描写得十分详细,也难有知情人来拆穿西洋景,这叫吹牛。吹牛的动机,是表示他的了不起,是骗得大众的信任,或者借此提高他的身份,或者借此售其某种诡计。他对于有地位,有权力的人,力求接近,巧言令色屈就逢迎,专从小处上猎取对方的欢心,色示而先应,未命而先趋,凡可以使对方获得好感的,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能够与对方接近,则心甘情愿低三下四,不顾人格侍候奉承,唯恐有失。这叫做拍马。拍马的人,必会吹牛,吹牛的人,往往会拍马,拍马完全是上谄,吹牛则近于下骄,上谄下骄,是这种人的两种矛盾性格。

    5.切勿敷衍

    有人处事,好事敷衍,玲珑剔透,左右逢源。其实,好敷衍,未必是便宜。

    比方我与你是一面之交,我来托你代为找个工作,你很自然的向某方介绍,我心里十分高兴,以为你有求必应,但是我去求见某方的结果,是回得一干二净,连丝毫希望都没有,我当然只怪某方,不会怪你。可是后来有人告诉我,你只不过随意推荐,对方知道你是在送春风人情,有意敷衍,也就全不在意。经他一提,我才知道你长此道,你的敷衍,终使我大失所望。我倘是性情粗鲁的人,耐不住心上的反感,也许要说,既没有办法,不如早些见告,何必使我再三的徒劳往返,试问这是好印像吗?这是好名声吗?如此说来你要明白,敷衍是经不起考验的。一经考验,立即拆穿,一经拆穿,谁来信你?信用丧失,今后你说话又有谁肯相信?敷衍,简直是葬送你的前程呢!

    6.嬉笑怒骂

    对人说话,论理应该用正言,而有时却是正言难人。尤其是成见很深的人,你规规矩矩,向他陈述对于某问题的意见,希望他采纳,很是容易。你如与他争辩,更易弄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你不与他说罢,认为这个问题不能不及早解决。那么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也可试用嬉笑怒骂的方法。嬉笑怒骂,本非劝人的正道,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资格,第一,彼此私人交情素来很好,从无丝毫芥蒂;第二,你的为人,他很了解,也很器重;第三,你的地位较高,本有向他劝说的资格。具此三条资格,才可一试嬉笑怒骂的手段。所谓嬉笑怒骂,当然要借题发挥,旁敲侧击,当然要寓庄于谐,不著痕迹,还要注意多说反话。口才是第一要件,口才不好,不配试用;智慧是第二要件,不能即景生情,不配试用;同时嬉笑怒骂的程度,也要适可而止,用此法劝人,时可见效,但只宜偶尔为之,且方式方法及分寸应预先研究。

    7.多学方言

    我国幅员辽阔。多数人说话用地方方言。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方言,没有人统计过。喜欢人家说他的方言,是人情之常。如果对广东人说广东话,对福建人说福建话,对宁波人说宁波话,对上海人说上海话,你如果是他的同乡,当然发生同乡的好感,彼此易于接近,你如果不是他的同乡,而能说很纯熟流利的对方方言,他一定觉得你特别聪明,虽然初次相见,印象一定很好,对于你的请求,本来不允许的,或者因此可以通融些。你的交际,本来不为注意的,或者因此乐于与你接近。能说对方方言,虽是小技,在交际场中,往往可产生好的效果。因此,应该从速学习几种比较重要的方言。尤其是普通话,必须学习。你学习这些方言,并不是要成为方言学家,不必研究其来源结构以及各种方言的比较,只要会说,说的很纯熟,很流利,也就可以了。有语言天才的人,只要用心学习,容易成功,天才差些,只要用心学习,经过相当时期,也会成功。不过学习方言,年轻的人比壮年人老年人来得容易。到了壮年、老年,再想学习方言,往往得不到满意的成绩。年轻的时候,应从速开始几种方言的学习,学会一种是一种。因为一种方言,有一种方言的作用,多一种交际工具,对于你总是有利的。

    8.反驳的方法

    争论既起,你认为真理在自己手中,那么如何驳倒对方?这里首先要有充足的理由,同时,也要靠反驳的方法恰当。你要悉心静听对方所说的话,摘其要点与漏洞,牢记脑中。如果对方不曾说完,无论如何不要插口。面上表情,也不要露出什么地方反对或赞同。等对方说完,有时还需问一句,还有其他的意思吗?让对方畅所欲言,正是找寻反驳点的好机会。反驳开始,态度必须从容,说话必须平静,先把他的话总括扼要地提出,问他是否这几层意思,再从他的对的方面表示相当的赞同,说到后来,话锋一转,逐层反驳,把轻的放在前面,留重的在后面,越说越紧,越说越硬,直使他无法置辩。如果你要开展批评,要留在最后,看见他已有感悟的表情,才好开始说批评的话。说批评话,态度必须诚挚,千万不要有斥责或讥笑的意思,免得引起新的纷争。因为反驳虽恃理由与技巧,使他折服,尤须动以感情,使他心悦诚服。理由越是充分,反击越是强烈,语气越要婉转,中间有时要替他设身处地,代为宣达苦衷与用意,随即加以反驳,使他知道错误。有时不妨态度激昂,接着却须和悦。就全部反驳过程论,都是欲抑先扬,总不要扬得过分,反使你的抑,失去了力量;也不要抑得过分,反使你的扬,引不起他的同情。废话是绝对避免,但是巧譬善喻,决不是废话,譬得越巧,喻得越善,对方的同情心越发达。

    9.人情味

    会说话的人,当然在交际场中,获得优势,有的人无论生张熟李,都能一见如故,有的人,无论新交旧识,总是落落寡合的,当然大家淡焉若忘,不会产生亲热的作用。会说话的人,决不肯单同一个人讲话,一定能够周旋于大众之间,每个人都有相当的接触,决不会对于某甲,特别亲热,而对某乙,特别冷淡;会说话的人,决不会用同一方式,与各人接触,一定对于每个人,各有一种说法,或者追述故事,或者即景生情,或者谈偶发事项,或者谈朋友近况,或者谈生意经济,或者谈国家大事,或者谈某种学问,或者谈某种艺术,或者谈业余生活,或者谈茶经雀战,或者谈金石书画,或者谈京戏昆腔,或者谈稗官野史,或者谈本地风光,或者谈对方近况,或者谈对方著作。谈话资料,有新有旧,有浅有深,有俗有雅,有远有近,各随对方的生活情形而定。对于新人不讲旧话,对于旧人,不说新谈,对于残人,不讲深义,对于深人,不说俗论,对于俗人,不讲雅话,而是对方要说的话,说话的目的,不在炫耀自己的长处,而在引起对方热情。说多少话,说多少时候,不能根据你自己的需要,而要配合对方的兴趣,说到对方兴致淋漓,便可相机中止,留一点有余不尽的感情,最忌絮叨不休,使得对方讨厌。所以真会说话的人,决不以多话见长,而以句句配合对方兴趣为长。

    美言一句三冬暖

    长期以来,许多人一直认为表扬有着某种奇迹般的作用,表扬使虚弱变为强壮,使恐惧变为平衡,使暴躁变为沉着,使失败变为成功。孩子可能因语文老师赞扬某篇作文写得好而对当作家投注极大的热情,最终成为文豪;而一句冰冷的批评话则可能把孩子的积极性彻底摧毁。美国新泽西州威利兰德职业训练学校在对学生教授心理学知识时,教授们使用一种称之为“测力器”的仪器,对疲劳进行测量。当一个疲惫的小孩受到表扬和鼓励时,测力器表明他的能量立即得到加强;而当他被批评训斥一顿后,他的体力急剧下降。由此可以看出:表扬可以激发动力。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忽略的美德之一便是赞美。女儿有一建议被采纳,父母却忘记了赞扬;朋友顺便为你办了一件好事,你又忘了道谢……由此产生了许多遗憾。

    赞美别人不要口是心非,不要担心赞扬了别人仿佛就贬低了自己。也不要把三句夸赞之辞压缩到一句。吝啬赞美反而更容易暴露你的小肚鸡肠。称赞之语可使他人了解你的感受,千万不要以为别人自然会知道你的感激这情。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值得对方学习的长处和优点。寻找他人的长处并予以赞扬和表扬,这样你也会发现,他人不仅会变得更好,而且他人对你的印象也越来越好。你用表扬和谢意将幸福和友善传递给他人,他人也把更多的友情回赠给你。在你每天的生活之旅,别忘了为人间留下一点赞美的温馨,这一点点火星也会燃起友谊的火焰,在你与他人的交往中,留下非常鲜明的痕迹,也许你周围的人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终身不忘。

    坦率地说,每个人对自己的优点,多少都有点自负心,而且很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你能善于利用人的这种欲求,对方即可让你掌握,依照你的期待去行动。例如:你对一个小孩说:“你很聪明,又肯用功,功课一定愈来愈好。”这个小孩就会如你所愿,努力做个好孩子。相反的,如果你对他说:“笨蛋,你什么事都做不好,有什么用!”孩子也会依你所说的,愈来愈差,终至成为一个坏孩子。这种心理趋势,称之为“标志效果”或“角色形象效果”。

    每个人都很容易受到别人所给他的“标志效果”的影响。好的“标志”,可以引发一俱的潜力,坏的“标志”,也会将一个人导入歧途,这是利用心理学的暗示效果。这种效果也适用于初见面的场合,如果你希望对方是个有决断力的人,那么,不管他是不是这种人,你都可以给他冠上“你是个做事很有决断力的人”,对方的自尊心得到满足,便不得不按照你为他贴上的“标志”去行动,也就是说,他会受到这个标志的约束。

    “要一个人有优点,就得让这个人去担负这项优点”,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最了解这项心理构造的,便是设法使嫌疑犯认罪的刑警,例如:

    “你本来不是个会杀人的坏人,你的邻居也都说你很孝顺,但是你这样闷声不语,最伤心的还是你母亲,你是要做个孝顺儿子,还是让母亲伤心?……”

    这番话给这位犯人冠上“孝顺”的标志,他也就会采取“孝子”的行动了。

    心理学表明,人都有趋善心理。人们希望自己是善良、受人尊敬、被人爱戴的。而借助于这种高尚动机,把形象设计的标尺定高点,就可以使别人去扮演高尚的角色。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带着一个小孩上了火车,车上位子已被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几秒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显然易见,这个青年并不“高尚”,甚至算不上讲道德,但他后来为什么转变了呢?就是因为那位妇女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很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地说,他是乐意扮演的。

    无论人性本善或本恶或无,人都不愿意自己被认为恶。连刽子手、战犯、政治流氓都要借助于一些高尚的名词粉饰自己,对于那些有小错误的普通人难道有必要加个罪名,将其一棍子打死,然后让他在众人的冷眼怒目中自暴自弃吗?多一份鼓励和信任,辅之以适当的疏导,对方会尽量克服自己的弱点去报答你的赞美的。

    还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13岁的男孩辍学半载,无所事事,打着“自己养活自己”的幌子,离家出走找工作,几夜未归。结果,工作没找到,自己没能养好自己,反倒参加了一次打群架。母亲望着一身野气、又瘦又脏的归子,痛楚了几天的心更加痛楚。疼、气、爱、恨以及对未来的忧虑,使她一下不知从何说起。顿了一下,她说:“妈妈心里明白,你出去是为了找工作,为了给自己、给父母争气,也为了减轻妈妈的负担,让妈妈看到你成人而高兴。你能这么懂事,体谅大人,我很高兴。但是……”看到儿子羞愧地低下了头,妈妈又转了话锋:“不管怎样,你已经知道怎样对自己负责了,妈妈相信你以后不会做出对自己前途没好处的事。”

    这位母亲没有吵嚷、打骂,那样往往会使孩子出走时间更长,在外打架更起劲,因为那样做,你等于给他定了个“下流胚”“浑蛋”的低标志的角色模式。这位母亲给儿子设计的“好孩子”的形象,只是用转折词“但是……”以及犹豫的口气暗示孩子的错误,这种促孩子自己去思考、去对比、去鉴定的方法就比单纯批评的效果好得多。

    借着高尚的动机,使人们产生一种使自己的行为与对方评价的角色效果相一致的欲望,他可能表现得比他本人更和善、更公正。

    把好的可能培植在善良的土壤里,把坏的可能断绝于萌生状态,这就是用高尚动机进行角色形象设计的妙处,也就是所谓的“标志效果”。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他人能肯定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因此,用适当的赞美之声,能使你与他人的关系融洽和谐心境美好,而过头的或是肉麻的恭维话,却令人对你心生轻蔑,觉得你不怀好意。所以,赞美他人必须适度,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呢?

    1.正确认识赞美的力量和作用

    (1)适度地赞美对方,能够创造出一种热情友好的交际氛围。

    (2)赞美能促使对方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道德风貌,有利于双方交往趋向积极肯定。

    (3)适度地赞美对方,能够很自然地赢得对方同样友好的回报。

    (4)赞美对方的目的在于尊重对方、鼓励对方积极与你协作。

    2.掌握赞美的主要原则

    (1)良好动机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原则。例如美国包丁火车厂董事长撒慕尔·华克莱就曾说:“假如你尊重他是因为他存在某种能力时。”在这种情况下,你赞美某人,并希望他按照你的意图或原则办事,一定会成功的。

    (2)情境交融的原则。例如当一个人正因为受挫而苦恼,你不了解此情此景,一见面却大加赞扬,结果别人不但听不进赞美声,反倒适得其反,认为你在有意讽刺他的失败,而使你们的关系僵化。

    (3)智力激励与超前赞美相结合的原则,你想要人家有什么样的优点,你就怎样去赞美他吧。

    3.灵活运用赞美的方法

    赞美技巧通过诸多方法体现出来。因此要灵活使用才能达到其效果。

    (1)直接赞美法。当着对方的面,以明确具体的语言,微笑着赞许对方的行为、能力、外表,取得的成绩或拥有的物品。例如你的同事买了件新潮连衣裙,与其说:“你这裙子真棒”不如说:“余大姐,你穿上这裙子年轻了不止十岁。”在这之后,如能继续衔接下去,效果会更好,“你是在哪儿买到这裙子的?”这就可以使你与对方更进一步地交谈,也不致因对方要匆忙回答你的问题而尴尬。

    (2)含蓄的间接赞美法。这可运用语言、眼神、动作、行为等向对方折射你自己赞赏的心情,这就要求赞美者善于观察被赞美者的情感(面部、身体姿势、举止、说的声调、态度等),由此揣测和把握其思想跳跃的“脉搏”,说些恰到分寸,被其能顺利接受的赞叹语。如你特地请教一位长者,就暗示着你对他的阅历、知识和长者风度的赞赏。在与他人交谈时,你能尽心倾听对方的谈话,并不时地微笑着点点头,也是一种含蓄的赞叹的表示方法。

    (3)超前赞美法。对那些有强烈自尊心并有一定领会能力和比较高深的知识、修养的人来说,你可以按照你对他的希冀,再结合以往的印象,对他进行超前赞美。用赞许开始你们的谈话。会很快切入问题。一是容易抓住对方的心理兴奋点;二是可以调动他的自尊心,鼓励他朝你希冀的方向发展;三是可以引导他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你希望对方能如期完成任务,不妨用超前赞美的方式说:“你的时间观念及工作质量,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相信,你这次肯定能圆满成功。”

    (4)中介赞美法。当对方比较内向,或对你有一定成见情况下,你不妨使用中介赞美法。通过中介即第三者,表示对他工作成绩的赞扬,这样使别人听起来可信,又有价值。同时还可以消除原有的隔阂。

    (5)转借赞美法。有时候,你把自己知道的别人关于对方的赞赏,友好地转借并传递给对方,借他人的评价和语气,这样即能表达自己同样的赞赏之心,又使对方感到你对他时时在关心,并从心底认同你是他所信赖的人。由此可见,适当的赞美和灵活的技巧运用相结合,往往会收到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境。

    赞美他人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就其效果来说,正面的赞美远不及曲线更加有效。

    没有人会对别人当面赞美大发雷霆,但是,每个人都会对别人当面赞美稍作衡量,他是发自内心的?还是讥讽?还是无聊的开玩笑?于是,往往不予注意,一笑了之。

    给别人的赞美,当然一方面是对别人成绩、优点的承认、肯定。另一方面也是增加彼此之间的沟通,联络感情。但不管是什么目的,当面赞美效果不及曲线的赞美。因此,曲线的赞美是“无意中”通过非直接的渠道转达过来,因此,使被夸奖的对象相信你是发自内心的真诚表达,而不是表面的阿谀奉承。而且,曲线赞美避免了当面赞美的尴尬,使被赞美者有更多的时间来回味、联想,因而,印象更深,效果更佳。

    有一位朋友,刚进工厂时,大概是头发太长了,衣服花哨了点,不符合好青年的形象。结果,他的师傅就另眼看待他,脏活累活全让他一人干,完事之后,还鸡蛋里挑骨头,总要找出点纰漏来,令他十分的恼火。按他的话来说,真想把师傅的脑袋砍下来当凳子坐。这时,他想起曲线赞美的办法,终于使濒临破裂的师徒关系得以修好。

    他的师傅干什么都爽快利索,可就是每天有两三次要到隔壁休息间去抽烟过把瘾。

    于是,徒弟利用这个机会开始曲线奉承,待师傅一走开,便同几个伙伴嚷开了。

    “你的师傅太浑蛋了!”声音很大,在另一侧的师傅肯定听得到。

    “不是拍马屁,我真的挺崇拜他。他既有过人的技术,但又从不摆架子,虽然对我是严了点,但也是为了我好,跟上他,也算是我的荣幸。”很明显,师傅也知道谁在讲话。

    师傅回来后,对他的态度马上有了转变。他认为徒弟是一个有上进心,领会能力强的好青年,这位朋友很快就成了他师傅的得意弟子。

    曲线赞美的确威力不小。曲线招法成功的前提是:必须使被奉承者确信你是无意中发自内心的感想。因此,“线”要曲,但必须保证你的“奉承”能及时准确地传到被奉承者的耳朵里,否则,效果大减。其次,既然是赞美,就得想办法把被赞美者“抬”高一点。如果只是几句人云亦云的赞美话,那是无法令他“陶醉”的。因此,赞美的话不妨合理地夸张一点,或者,即使是众口齐颂的事情,也提出你的与众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肯定令他感动这种“抬高”或夸张的手法,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戴高帽”。

    “戴帽”,大多数用在劝说之时,对对方的某些固有的优点给予适度的褒奖,以便对方得到某种心理上的满足,减轻挫败时的心理困扰,使其在较为愉快的情绪中接受你的劝说。

    一位杂志社的编辑,说服作家很有一套。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他也有办法使他们答应为他撰稿。本来,他的口才并非一流,但奇怪的是,那些作家都无法拒绝他的要求。

    “当然我知道你很忙,就是因为你很忙,我才无论如何得请你帮忙,那些空闲的作家写的作品,无法与你相比。”

    据他说,这种说法未失误过,一般论来,当对方已有很充分的理由拒绝,想让他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如果你事先也知道他们会用这些理由来拒绝你,你反而裹足不前的话,则更增强了他对抗的意念,于是双方的气氛则更紧张,此时也别谈什么说服了。但若能运用前棕那位编辑的一套方法,先给对方来顶高帽,使对方无法拒绝,这就是巧妙地使对方的“不”成为“是”的一种说服技巧。

    像这种心理技巧的运用,最适合化妆品的促销。一位售货员如若要劝说一位顾客买某种化妆品,心理上应早有被对方拒绝的准备。有些顾客可能会推说:

    “你的这些东西我已经有了,现在暂不需要。”以此来委婉地拒绝你,此时你要是处理不好的话,可能会惹怒对方,这时你可以这样说:

    “你说得很对,况且你的皮肤一看就知道无须化妆也好看!”听到这句话,相信没有一个女人会无动于衷。接着,你再说:

    “但是,为了防止日晒……”不等说完,对方的荷包己开启了一半。

    台湾有家人才派遣公司,曾遇到令其头痛的事情。原来,公司派遣的一位女性到顾客的公司任职,却总是无法按时下班。依照规定,这些被派遣的女职员乃是按时计酬,她们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但该顾客公司总以各种借口,让这些女职员无条件为其加班。

    这些按时计酬的女职员,怎么会轻易地免费为人加班呢?经过调查,发现该公司的负责主管是个相当厉害的角色。他善于褒奖女职员,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任其使用。这位主管首先对他们当日的工作表现称赞一番,然后说:“由于超出预算,无法付太多的酬劳,能否再给予一些帮忙?”这些女职员因为受到恭维,个个心花怒放,认为只要时间不长,倒是可以接受其要求。

    有位年轻导演,在重拍镜头时,一定会先称赞所有的工作人员:“嗯,好极了,现在我们来个稍微夸张的演出。”经他这么一说,没有人会表示抗议,自然地就接受导演的指示。因此,以温言轻语来褒奖他人,会让对方产生接纳的态度,这位年轻导演,即是采用这套攻心术达到演技效果。

    当面给人“戴高帽子”,有时为了取悦于人,在言辞上不免会带点夸张,但话头要有点实在的东西,这样别人听来才觉得顺耳,这与毫无分寸、令人肉麻的阿谄奉承、吹牛拍马是有所不同的。

    假如你是位管理人员那你心里很清楚,真诚、贴切的赞美部下获致“尊重的需要”,而且能够提高部下的工作意愿。但是,什么样的赞美才算贴切?换句话说,什么样的称赞才能导致上述激励效果呢?现将一般研究者的研究心得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激励效果不彰的称赞

    (1)空泛而不着边际的称赞。例如:“老张,你的工作表现好极了!”这类抽象的称赞因为没有什么实质意义,所以不易会被称赞者真正地重视它。

    (2)不附加理由之称赞。上一实例中,主管只称赞部下工作表现极好,而不进一步说明它之所以值得称赞的原因,这一类称赞可能令部下觉得主管言不由衷。

    (3)对人不对事的称赞。例如:“您真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这种对人的本身施以的称赞,往往因失之夸张而易于令被称赞者恶心或肉麻。

    (4)针对期望中的工作表现或工作绩效而施以称赞,则可能令部下误以为主管所真正要求的工作水准较期望中的工作水准低。

    (5)“三明治”式的称赞,即“称赞一批评一称赞”通常不会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为了令批评较容易被接纳,许多主管在批评之前往往先对部下施以称赞,而且为了避免因批评而产生恶感!他们在批评之后又对部下施以称赞,这种方式的称赞可能令部下感到主管居心叵测。

    (6)当部下觉得称赞只不过是为促使他们加倍努力的一种手段时,这种称赞将大大地失去激励作用,因为在部下心目中,这种称赞只不过是一种“软性的鞭策”,而非真心的表扬。

    (7)只当他人(特别是顶头上司)在场时才对部下施以称赞,这种称赞很容易被部下视为别有用意。

    (8)值得称赞的事的发生时间与称赞时间的差距愈大,则称赞的激励效果愈小。

    (9)只称赞工作的绩效而不提及为达成这种绩效所花费的心血,则将称赞的效果减低。

    2.可能获得极大激励效果的称赞

    (1)具体的与特定的称赞,例如:“老张,今天上午你对前来投诉的顾客的处理方式实在极为得体。”这类具体兼特定的称赞可令被称赞者了解,因为他感到上级已察觉或已风闻他的那种值得称赞的表现。

    (2)附加理由的称赞。上一实例中主管若能继续以:“我之所以认为你的处理方式极为得体,是因为你极具耐性地接纳投诉、委婉地解释补救措施,以及咨询顾客的意见。”这类的话语充作称赞的理由,则部下可因而体会了主管的诚意。

    (3)对事不对人的称赞。例如:“你今天所选择的演说题目正是听众所感到兴趣的”;或是:“你在今天的演说中对维护工业安全的主张颇为中的。”这种对事所加诸的称赞较具客观性,因此也较易于被称赞者所欣然接纳。

    (4)只针对付出的工作表现或绩效才施以称赞。这种付出的工作表现或工作绩效,显然要较期望中的工作表现或工作绩效优越。因此这种称赞,可令被称赞者增加成就感。

    (5)不夹带批评的称赞较为可信,且较具激励效果。

    (6)纯粹因为值得称赞而施以的称赞,最为称赞者所乐于接受,因为这种称赞是不附带条件的。

    (7)在值得称赞的时候即施以称赞而不处心积虑地选择场合,这样的称赞较得人心。这与“打铁趁热”的道理是一样的。

    (8)既称赞工作之绩效,又指陈为达成绩效所花费的心血,会使被称赞者感到称赞者为“知己”,即“士为知己者死”的“知己者”。

    当然,在各类被赞美的人中,似乎女性更乐意被人赞美。

    心理学家发现,女性的神经比男人更脆弱,更注意直觉。同时,女人对语言的接受和反应也比男人敏锐得多。一句甜蜜得发腻的语言可能会在男人心理上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对于女性却不会,女人有着贪婪的爱听温柔、亲蜜的话的特点。一句温柔的话语可以使一个女人自我陶醉好久。每次回味都会有幸福的体会,有时甚至乐出声来。而男人却不会,男人更重哥儿们义气。男人和女人除了有许多不同外,女人还很少怀疑对方说的甜蜜话言不由衷,特别是当夸奖女性如何如何能力强方面,女人则更觉得自己确有超群的实力。

    年轻女人爱听说她漂亮的话,年纪大的女人也一样,她们对自己的衣着、发式、美容、姿态等等外观上的风度也同样渴望被人们欣赏,只是需要表达方法含蓄一点。因为随年岁增大,她们不习惯太露骨地听那些话罢了。

    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穿着一件旗袍来到手饰店柜台前转悠,营业员是位30岁左右的男青年,他用吃惊得发亮的眼光盯着这位妇女说:“你穿的这件旗袍简直迷人极了,我看您配上这串珠宝手饰,一定会征服很多男人。”这位妇女喜笑颜开,这样的发自内心的喜悦果然使她慷慨地买下并迅速戴上了这串价格昂贵的手饰。

    赞赏女性不仅迎合了女人的内心需要,反映了说话者是否具有绅士风度。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一些男青年只顾自己,偶遇一些突如其来的情况,总是有利冲在前面,有害躲得远远。他们从不对周围人表现出礼让三先的仪态。但有趣的是,这些人一遇上漂亮姑娘,却总是毕恭毕敬,学得像个人样。这种现象包含的潜在意识也是一种赞美女性的态度,当然,我们不提倡如此所谓的“风度”。

    我们提倡男女平等,但实际上女同志和男同志在社会许多方面并没有享有平等。女人从青春期开始便编织人生美好的梦,她们不仅渴望能找一个如意郎君、白马王子,同样也盼望事业上能有一番作为。但他们真正同男子站在一起迎接社会选择时,往往遇到歧视,这加剧了她们内心深处那种理想憧憬和举足维艰之间的矛盾,几度思盼,又几度落空。可以说,真正闯荡过社会的姑娘并不多。所以,对一些稍有文化的姑娘来说,刚一踏上社会,一听到赞美其能力的语言时,她们会是何等地欣喜啊。

    因而,你不要悭吝自己的赞美之语,对部下,对女性,对你周围的人。

    给说话加一顶“帽子”

    从前的人喜欢戴帽子,老百姓戴草帽、毡帽,做官的戴官帽,清代的官帽上还有花头,叫顶戴花翎,摘了花翎就不是官了。小孩子无帽可戴,就编上了小辫子,可见,帽子不仅用来遮风挡雨,还是成年人识别身份的标志。

    我们说话时也有一个“帽子”的问题。就是在与人交谈时,针对不同的话题,先说一些似乎无关痛痒的话,让对方感到能够听下去,并且接受你的说法。这是需要讲究一点技巧,花一番心思的,而不能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有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截了当、赤裸裸地表白,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在对方心情不佳的时候,或者说的话不是那么顺耳的时候,或者不清楚对方心思的时候,要想让说话达到目的,有一个好的效果,我们不妨先绕个弯,转个圈,给说的话加上一顶“帽子”,也就是加一点遮盖物。只有说好开头,才能让交谈能够顺利地进行。

    打个比方说道理

    有一个通过中学课本而广为传播的故事:战国时齐国大臣邹忌在劝说齐威王兼听则明、广开言路时,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法,他先说自己觉得不如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漂亮,但自己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他比徐公漂亮,原因是他们都出于偏心和私心而说了假话;然后再从自己的家事联系到齐威王的国事,说齐威王周围的人和老百姓都可能出于私心,对齐威王隐瞒真相而说假话,这样一来,齐威王就会受蒙蔽而坏了国家大事。一番话说得齐威王心悦诚服,马上下令悬赏纳谏,广开言路,一年过后,齐国就称霸诸侯了。

    我们在讲道理说服人时,需要以理服人,更需要讲究说服的方法,如果直截了当地说一番大道理,就容易出现一种教训人的腔调,而且枯燥乏味,对方也不会心悦诚服。假设邹忌一上来就对齐威王说大道理,不给齐威王杀了才怪。如果能够通过设置一个比喻,把要讲的道理融化在形象化的故事里,让对方自己去联系和领会其中的道理,就容易说得通,讲得明。

    先扬后抑话转折

    如果需要说一些对方可能不易接受的话,比如需要指出对方的缺点错误或批评对方时,要考虑到对方能否接受。如果一开口就批评,对方肯定会有抵触情绪,这时候,就需要绕个弯子说,先说一些对方爱听的话,或者赞扬对方一番,然后再转入正题。一家广告公司曾经有过这样一件事:设计师高明为客户做了一个方案,连续改了几次,客户还是不很满意,高明也不很耐烦,说什么也不想改了,老板让高明的好朋友李雨去说服高明再修改方案。李雨开始也不知道怎么说才算好,后来他想了一下,就去对高明说:“最近你搞的方案应该是不错的,表述比较漂亮,老板看了也说好。不过,有个问题想跟你探讨一下,就是内容上可以再精确一些。我帮你一起搞怎么样?”李雨说的话先扬后抑,语气婉转,听不出有什么批评的意思,高明自然容易接受,事情也就顺利解决了。

    说话时的语气转折很重要,先扬后抑的方法重点在“抑”,但对方听来就不像直接批评那样受刺激,因为人容易先人为主,前面赞扬的话让他很受用,后面的批评听起来就像好意相劝,对方自然就听得进了。所以在对朋友说话时,应该坦诚相待,但也要以礼相待,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口吻,像“不过”“当然”“如果”“可能”“能否”这些词语应该多多使用,双方就容易沟通和交流。

    试探一番再开口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有些话难以说出口,譬如对异性表达好感,或者对上司提出自己的看法时,就怕被拒绝,或者说得不妥,给对方留下不良印象。这时候,也需要绕一个弯,先试探对方一番,套出对方的想法,再针对性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诚诚对办公室里的同事露露很有好感,总想找机会跟她约会,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她,但又怕她拒绝,自己失面子;请别人转告,弄不好会传得满城风雨,自己也显得不够男子气。经过再三考虑,诚诚先请同事聚餐,露露自然也在里边,然后诚诚找了一个机会,同露露大谈她感兴趣的时尚话题,发觉露露很喜欢看电影,尤其是欧洲的艺术影片,像《红·蓝·白》诚诚大喜,就大吹起电影来,像费里尼的《八部半》、伯格曼的《芬妮与亚历山大》,直吹得露露一愣一愣的,诚诚乘机递上几张DVD巾片,算是跟露露接上了关系。

    表达情感或意见时需要大胆,但如果不了解对方心思,乱说一气容易造成对方拒绝或反感,所以我们在说出自己真实想法前,先加一顶“帽子”,进行多方位的试探,这样可以进退自如,进可以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想法,退可以不失颜面。譬如想对上级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可以先用请教式的语气,向他征求指示:“你的话我觉得很有深意,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先从某事着手,然后再做另外的事,或者同时做,然后再分头完善?”这时上级自然会有所指示,你再顺着他的意思说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就具有了针对性,也不会得罪他了。

    请君入瓮多诱导

    对有些人,比如和客户或对手说话时,对方和,自己可能存在不同的意见,甚至有很深的分歧,如果直接摆出自己的看法,双方互不相让,就容易谈崩。这时候,就需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我们不妨用循循善诱的方法多加诱导,就是先把对方的思路引导到有利于自己的一边来,然后再说出自己要说的话。《孟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家学派的人说每个人都要自己种粮食养活自己,统治者也应该与百姓一起耕田,这样才算“贤者”。孟子就一步步追问:“你们的衣服自己织的吗?你们种田的工具自己造的吗?你们烧饭的锅子自己做的吗?既然都不是,为什么要求别人都要耕田呢?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干的事,只有分工协作,才能形成有序的整体。”

    这种方法,形象的说法就是“请君人瓮”,就是通过提问,让对方露出自相矛盾的破绽,让他动弹不得,这时再说出自己的看法,就显得坚强而有力了。

    当然,说话的“帽子”也不必戴得太大,话不要说得太玄,如果弄得对方听不懂,反而不合适。只要注意分寸和时机的把握,注意对方的反应,就能够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说出合适的话。

    消除误解

    在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说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要请七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六位,还差一人。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可能我们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主人转来一看着急地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又有两位客人想:“那么我们是该走的了。”于是也伺机溜走了。主人见状,更加着急,说:“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最后两位客人也逃之天天了。主人一片好心,为什么客人却走光了呢?这就是因为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话不被别人误解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主人说的三句话都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第一句“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第二句“不该走的又走了”,言外之意就是“该走的没走”;第三句“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又走了”话中话是“我们既不该来,又是该走的”。因此,六位客人走得一个不剩。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不要用那种话中有话的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从现代语法看,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是可以省略主语的,但这必须是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随意省略主语,容易造成误解。一个星期天的上午,笔者去一家商店,一个男青年正在急急忙忙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嘟囔着:“大,大。”售货员仔细一看,生气了:“分明是小,你为什么还说大?”这青年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售货员狠狠地瞪了他一眼,旁边的顾客“扑嗤”一声笑了。之所以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这位年轻人省略了他陈述的主语“头”。

    3.要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在口语表达中脱离了字形,所以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所以在这不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造成误解。

    4.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

    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方言也有多种,这就给人际交往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的话,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在使用这类方言词时就极易产生误解。因此,我们与人交谈时,要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因方、言而引起的误解。

    5.说话时要注意适当的停顿。

    书面语借助标点把句子断开,以便使内容更加具体、准确。在口语中我们常常借助的是停顿,有效地运用停顿可以使你的话明白、动听。减少误解。有些人说起话来像开机关枪,特别是在激动的时候就不注意停顿了。有一次下班途中,笔者遇到一群刚看完电视球赛的学生,就问:“这场比赛谁赢了?”有一个学生兴奋地说:“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但笔者不明白他说的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还是“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问了另一位学生,才知道中国队胜了。所以我们在与人交谈时,一定要注意语句的停顿,使人明白、轻松地听你谈话。

    我们与人交谈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交流感情、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因此,语言的准确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准确,明白地表达,才能使你的话不被误解。

    要留有余地

    与人说话,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好呢,还是有所保留、打点折扣好?

    一般情况下,人们当然要求彼此的交谈直率,因为直率意味着直接、坦率和富有成效。但是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并不是所有直率的交谈都是富有成效的,假如一个人,不分时间和场合。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和想法,只是一味地大谈自己的看法,是很难引起对方共鸣的,甚至会坏了大事。

    一次,在公司的例会上,老总表达了对前一段时间销售额的不满,认为销售部门没有去发展更多的团体客户,光想保住现有的客户,缺乏进取精神。作为销售部主管的诚诚不大服气,公司对市场的定位不准确,老总也只会一味地责备下面,因此就不假思索地说:“老板,我们够辛苦了,请你去看看,办公室里哪有人坐着,都在外面跑哪!我们人手不够,公司又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我们只能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飞,能保住现在这些客户已经够意思了……”话没说完,老总勃然大怒:“什么都要靠公司拍板,还要你们销售部门干什么?还要你这个销售主管干什么?觉得够意思就别干了。”诚诚本想从老总那里得到理解和同情,这么一来,连面子都没有了。

    说话打折是对对方的尊重

    诚诚的问题就在于说话一点都不转弯,光想着倾诉自己的感受,而没有想到对方的情感诉求。他不明白在如此场合下,下级不应顶撞上级;不明白“话不投机半句多”的道理;不明白交谈是双方的心平气和的情感交流,缺少这样的基础,交流是无法取得实际效果的,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在人际交往时,如果双方想法一致,或者对对方的观点持赞同的态度,那么说话应该直截了当一些;但是如果你并不赞成对方的意见,或者你想对对方说出自己的想法,或者当你想批评或责备对方时,你还直截了当、一针见血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或者直接指责对方的过失,那么势必会造成对方的反感和不满。这时候说话打点折扣,就显得很有必要了,绕个圈子反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说话打点折扣,就是说话要顾及到对方的情绪和面子,适可而止,不必把话讲透,讲得过满,而是先取得双方思想上的共识和情感的共鸣,减轻对方的压力,然后再委婉、适度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把选择答案的主动权交给对方,让对方自己作出他认为正确的选择。

    说话打点折扣,不是不表达自己的真实看法,而是出于对他人的尊重,以宽容、理解之心来对待他人;不是说话不得要领,模棱两可,而是适度表达自己的看法,让对方能够欣然接受。说话打点折扣,不是随声附和博得别人的好感,也不是犹豫不决让别人摸不着头脑,而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更适当地表达意见。不论任何人,在进行交流特别是在责备别人时,要为对方保留颜面,适度地说话,这样才能让对方产生共鸣,激发对方奋发向前。

    说话打折是为自己留有余地

    有一个年轻人,对发明家爱迪生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我一定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能溶解一切物品。”爱迪生问他:“那么你打算用什么东西来盛放这种溶液呢?”

    有些人说话喜欢开口“当然”,闭口“绝对”,或者来一句“坦率地说”等等,可能他们认为这样说话能表示自己说的是心里话,能显示自己的诚意和信心,让别人放心。实际上情况并非如此。俗话说“满口饭好吃,满口话难说”。世上并无绝对的事,说话也不可以绝对化。说话打点折扣,不是逃避责任,也不是显示软弱,而是为自己留有余地,是使自己更好地面对现实,避免陷入困境。因此有时说话选择一些限制性的词语,听起来好像不够直爽,但表达的意思反而会更准确、更全面。即使是表达同一个的意思,经过修饰后也会有程度的差别,如“一切”和“大多数”、“当然”和“可能”,说出来分寸感就不一样,别人也会觉得你的话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就会乐意听取你的意见。

    说话打点折扣,需要一定的步骤和技巧:

    1.显示自己的诚意

    显示诚意,是要表示出对对方的理解,设身处地替对方着想,如“我明白你的感受”“我知道这件事非常重要”“我理解你的处境”;这样能让对方感受你的善意,建立双方沟通的前提。像诚诚在回答老总的质问时,完全可以先表达对老总意见的赞同:“你的话说到了问题的要害,这正是我们要加以改进的地方”。然后再考虑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2.转换一下语气和句式

    我们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很多形式,一般情况下,采用征询意见的语气比直接陈述的语气来得委婉,如“我可不可以谈谈自己的想法”;采用否定的语气比肯定的语气来得顺耳,一个人文章写得不怎么样,可以说“还不错”,而不必说“很好”。像诚诚在表达自己的看法时,就可以说:“我们也正在考虑如何提高销售额,能不能这样说,先保证现有客户的服务,然后根据公司的要求,确定我们的市场定位,扩大市场份额,老总你看行不行?”同样对公司提出要求,用提问的形式或征询意见的语气就能让对方静下心来听取你的想法。

    3.进行适度的提醒

    在批评别人或要求别人要如何做事时,应该针对具体的事情进行适度地提醒,不可以漫无边际,泛泛而谈,也不要把话说得过分直接、严肃。俗话说“响鼓不用重敲”,话说得过于直白不见得就起作用,有时反而会让人觉得你在小题大做,或觉得你不讲情面。而采用如“你看呢”“你想想问题真的是这样吗”“是不是应该这么做”这样的提示,让对方自己认识问题,想到解决的办法,岂不更好?

    4.适当的停顿和暗示

    有时候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领导固执己见时,劝告恋人对自己用心一点时,再怎么说话总是不那么适当,这时候就应该在话语的中间作适当的停顿,保持一段时间的沉默,如“我想……”“是吗……”“是这样啊……”让对方感到你在为难,又是真心为对方着想。也可以运用适当的暗示,巧妙地表示自己的意思,如在对恋人表达自己希望对方能多关心一点时,可以暗示对方,自己需要关心,如“最近比较烦恼,一个人觉得不能应付”,“某某人从朋友那里得到意外的惊喜”等,既顾及对方的情面,又不伤害自己的自尊,结局也就会两全其美了。

    听话听声,锣鼓听音

    潜台词原是戏剧电影术语,指角色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台词中所包含的或未能由台词完全表达出来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它的意思是十分明白的,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完全可以理解。在舌战中,就可以把一些伤人的又不便直说的话用潜台词表达出来。实际上只说半截话,另外半截——言外之意,让对方听了,又心领神会,从而达到讽喻劝谏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潜台词由明项和潜项组成。明项是说话人明白说出的那部分;潜项是说话人没有说出的那部分,潜伏在明项背后,乃说话人的言外之意,不尽之言。明项和潜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两者之间有一种联系,听者可以从这种联系中知道潜台词的全部意思。

    巧用潜台词的方法很多

    1.潜结论

    利用事实和结论的必然联系,以事实为明项,以结论为潜项构成潜台词。只要把事实讲清楚,结论也就不言而喻了。例如:一家长批评孩子学习进步不大。孩子回答:“期中考试我总分是全班第30名,期末考试总分是班里第10名。”孩子的回答,否认了进步不大这一事实,潜结论一一学习进步大。由于明项的暗示,潜项结论不言而喻。

    2.潜局部

    利用整体和局部的内在联系,以事物的整体为明项,以事物的局部为潜项构成潜台词。

    3.潜喻体

    即利用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的内在联系,以本体为明项,以喻体为潜项的潜台词。只要把本体明白说出,喻体也就清清楚楚了。

    1949年重庆谈判时,毛泽东分别接见南京国民政府参加谈判的代表,4月中旬,刘斐先生受到接见。当谈到个人爱好时,刘就乘机试探毛泽东。他问:“您会打麻将吗?”毛泽东说:“晓得些,晓得些。”

    “你爱要清一色呢,还是喜欢打平和?”毛泽东听了,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笑着说:“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

    刘斐先生借打麻将试探毛泽东“打平和还是打‘清一色’”,言外之意是要和平还是要战争。毛泽东听懂了他的弦外之音,立即回答:“平和,平和,只要和了就行。”毛主席巧用潜台词表达了我党和谈的诚意。

    4.潜下句

    即利用成语、歇后语、格言或者诗句上下句的关系,以上句为明项,以下句为潜项构成潜台词,只要说出上句,下句的意思自然明了。某生因期末考试比较理想,喜形于色,结果连假期作业都没有认真完成,班主任老师找他谈话,说:“谦虚使人进步啊!”该生马上领会:“老师,您是否认为我骄傲了?”看来,他只听了老师的上半句话,就明白老师的意思了。

    巧用潜台词的方法很多,因为构成潜台词的方式很多,只要巧用明项和潜项的关系,就能借弦外之意来讽喻劝谏。

    巧用潜台词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因人而异,潜台词是弦外之意,言外之意,没有一点理解能力是听不懂的,如果潜台词过于生疏难懂,这就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其次要注意明项和潜项的内在联系,应用潜台词时,一定要使明项和潜项之间的关系明了,使人一听到明项就知道潜项所指。

    另外,要注意彼此熟悉的潜台词,而且光一方熟悉是不行的。刘斐向毛泽东试探,先问毛泽东是否会打麻将,然后再巧用潜台词,如果不懂麻将,也就失去了潜台词的意义。

    学会说圆场话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如交际双方彼此之间缺乏沟通,话不投机造成误解,以及意外情况的发生,往往会导致尴尬或不快场面的出现,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人站出来打打圆场,说几句化解的话,那么就很有可能引起一方或双方的难堪,干扰交际的正常进行,甚至会伤害彼此的友情,从而造成人际交往的遗憾和中断。

    在一次老同学的聚会中,由于分别多年,大家见面都分外亲热,聊得十分高兴。这时,一位男士对一位女生信口开河地说道:“你当初可是主动追求我的,现在还想我吗?”按理说,在老友重逢的气氛中,这些话虽然有些不妥,但也无伤大雅。但这位女士由于某种原因心情不好,竟然脸色一变,气呼呼地说:“你神经病!谁会追求你这种心理龌龊的人。”她的声音很大,在场的人惊讶地看着她,都觉得很尴尬,那位男士尤其觉得难堪,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这时,一位女士站了起来,笑着说:“我们小妹的脾气还没变啊,她喜欢谁,就说谁是神经病,说得越厉害越让人受不了,就表明她越是喜欢。小妹我说得对吧?”一番话,让大家都想起了大学时的美好生活,想起了大学里的种种往事,不由得七嘴八舌,互相开起玩笑来,一场风波也就平息了。

    从这一事例可以看到,在交际中遇到尴尬的场面时,做到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双方的心理,然后运用说话技巧,借助恰到好处的话语及时出面打圆场,化解尴尬,维护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宝贵,也确实是十分必要和值得重视的。要想成功地打圆场,可以针对实际情况,灵活对待,或用幽默的话语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或指出各方观点的合理性,强调尴尬事件有其合理性;也可以故意歪曲对方话里的意思,而作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释;还可以肯定双方看法的合理性,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办法。

    转移话题,制造轻松气氛

    在交际场合中,如果某个较为严肃、敏感的问题弄得交谈双方都很对立,很情绪化而造成尴尬,甚至阻碍交谈正常顺利进行时,我们可以暂时让它回避一下,通过转移话题,用一些轻松、愉快的话题来活跃气氛,转移双方的注意力,或者通过幽默的话语将严肃的话题淡化,使原来僵持的场面重新活跃起来,从而缓和尴尬的局面。如朋友之间为了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时,可以适时地说一句“要把这个问题争明白,比国家足球队赢球还难”;或者说一个笑话,转移一下话题,让双方的情绪平缓下来,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双方的尴尬消逝殆尽,使交际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有时候当人们因固执己见而争执不休时,造成僵持局面难以缓和的原因往往已不是双方的看法本身,而是彼此的争胜情绪和较劲心理在作怪。实际上,对某一问题的看法本身常常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常数,随着环境的变化和角度的转移,不同乃至对立的看法可能都是合理和正确的,因此,我们在打圆场时要抓住这一点,帮助争论双方换一个角度来看待争执点,灵活地分析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彼此看法的相对性和包容性,这样原来看起来二者必居其一的僵化问题可以得到变通和妥协,从而让双方停止无谓的争论。

    找个借口,给对方台阶下

    有些人之所以在交际活动中陷入窘境,常常是因为他们在特定的场合做出了不合时宜或不合情理的言行举止,而旁人又往往不便直接指出这种举动的不合情理,于是就进一步造成整个局面的尴尬和难堪。在这种情形下,最行之有效的打圆场方法,莫过于换一个角度或找一个借口,以合情合理的解释来证明对方有悖常理的举动在此情此景中是正当的、无可厚非的和合理的,这样一来,对方的尴尬解除了,正常的人际交往也能得以继续下去了。

    有一次,著名演员新凤霞和丈夫举办敬老晚宴,请了文艺界许多著名的前辈。时年90多岁的著名画家齐白石在看护的陪同下也前来参加。老人坐下后,就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看。看护带着责备的口气对白石老人说:“你总盯着别人看什么呀?”白石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说完,老人家气得脸都红了,弄得大家都很尴尬。这时新凤霞笑着对白石老人说:“您看吧,我是演员,不怕人看。”在场的人都笑了,场面气氛也缓和下来了。在这里,新凤霞恰当地运用了打圆场的技巧,强调事件发生的合理性,以“自己是演员”为理由,证明白石老人看自己是正当而合理的,这样就顺利地摆脱困境,也给对方找到了行为的理由,交往活动也就能正常地进行。

    善意曲解,化干戈为玉帛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第三者由于彼此言语之间造成误会,常常会说出一些让别人感到惊讶的话语,作出一些怪异的行为举止,从而导致尴尬和难堪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这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误会”的办法,装作不明白或故意不理睬他们言语行为的真实含义,而从善意的角度来作出有利于化解尴尬局面的解释,即对该事件加以善意的曲解,将局面朝有利缓解的方向引导转化。如本文开头同学聚会的例子,如果批评哪一方都是不合适的,只能加剧矛盾的激化,破坏聚会的气氛。这时候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从善意的角度,对双方的语言作出“歪曲”的解释,故意把女士的话理解为是一种“喜欢”,引导大家一起回忆过去的好时光,在这样的气氛中,大家会很快忘记尴尬和不快,本来要形成的尴尬场面也就烟消云散了。善意的曲解并不是单纯的和稀泥、掏浆糊,而是弥补别人一时的疏忽,消解别人心中的误解和不快,保证人际交往的正常进行,因而是一种很有效也很有必要的交际手段。

    审时度势,让各方都满意

    有时在某种场合中,当交际双方因彼此不满意对方的看法而争执不休时,很难说谁对谁错,作为调解者应理解争执双方此时的心理和情绪,不要厚此薄彼,以免加深双方的不满情绪。正确的做法是不要作孰优孰劣的比较,而是强调各方的差异,并对双方的优势和价值都予以肯定,在一定程度上来满足他们的自我实现心理,在这个基础上,再拿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建设性意见,这样就容易为双方所接受。

    一次,学校举行教职员工文娱活动,教师和员工分成两个组,根据所选的道具自行编排和表演节目,然后进行评分。表演刚结束,没等主持人发问,坐在下面的人就分成两派,教师帮教师,员工帮员工,壁垒分明,吵得不可开交。眼看活动要陷入僵局,主持人灵机一动,对大家说:“到底哪个组能得第一,我看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教师组富有创意,激情四溢,应该获得创作奖;员工组富有朝气,精神饱满,应该获得表演奖。”随后宣布两个组都获得了第一名。

    这位主持人清楚文娱活动本身的目的并不在于真正分出高下,重要的是激发教职员工参与文娱活动的热情,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基于这一点考虑,在评比出现矛盾的局面时,他并没有和人们一起争论孰优孰劣,而是强调了两个小组的不同特点和优势,对两个组的努力都给以肯定。最后,提出了解决争议的建议:两个组都获第一,就很容易地被大家所接受了。

    就是差不得一句话

    俗语有云:“树怕剥皮,人怕激气。”激就是激动,心有所感而表露于外者,不管是言语的挑拨或事情的刺激。孟子说过:“一怒而天下定。”这怒因刺激而起,勇气也从胆中生,许多事业凭一怒而成,也有无数坏事起于一怒之起。可见这“激”的功用,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祸及本身。

    所谓“激将”,是指通过语言或行动,触及对方的自尊心或己方的自信心,进而引起他们的愤怒、怨愤或激情,使其下决心去做某件事或说某句话。从反面说,对个人来说是挑拨,对团体来说是煽动,手段不同,目的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但有时自尊心会受到压抑,你故意刺激他,就可能使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压抑中解放出来,使潜在的积极性得到表现。以解放了的自信心代替被压抑的情感,往往能激发出巨大的能量。这在人际交往时,特别是面对比较特殊的劝服对象,有其独特的价值。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正确地运用“激将法”在交际中能收到积极的效果——

    一是“明激法”。就是针对对方的状态直截了当地给以贬低、否定的语言刺激,刺痛之。激怒之,使之“跳起来”以达到改变现状的目的。例如,某造纸厂改革用人制度,张榜招聘中层干部。工人们都希望有能力的技术员小黄揭榜,可是他却瞻前顾后,不敢揭榜。正在工人们为此着急的时候,一位老工人直言相激道:“小黄啊,厂里花了那么多钱送你上大学,学了一肚子玩意儿,可你连个车间的担子都不敢挑,真是个窝囊废!”“我是窝囊废?”小黄一气之下!当场揭榜,出任了车间主任,工人们皆大欢喜。

    明激法直接贬低,否定对方。话语尖锐,刺激性强,对对方的自尊心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往往对方会不服气,不认“熊”,反过来否定你的意见,这样,否定之否定,就实现了你本意要达到的目的。

    二是“暗激法”。就是有意地褒扬第三者,暗中贬低对方,激发起压倒、超过第三者的决心。

    刺激性语言在一定情况下能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俗话说“劝将不如激将”,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运用激将法,还要注意方法得当,掌握分寸。

    首先,被激将的对象要有较强的自尊心才能奏效。

    其次,被激对象有一定的能力,虽然有自尊心而无能力,也难以取得效果,或者可能适得其反。《读者》杂志上有一篇文章叫《美丽的歧视》,在高考复习时,一位叫大伟的同学被张老师点名要他背英语单词,可是大伟这时正在偷看一本武侠小说,张老师很生气,说道:“大伟,你真是没出息,你不仅糟蹋爹娘的钱还耗费自己的青春,如果你能考上大学,全世界就没有文盲了。”大伟当时仿佛要爆炸了一样,噌地跳离座位,跨到讲台上指着张老师说:“你不要瞧不起人,我此生必定要上大学!”说着他把那本武侠小说撕得粉碎。他用功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后来他才知道,正是张老师用“歧视”——就是激将的方法使大伟进发出催人奋进的力量。相反,有一个学生成绩一贯很差,面临考试了,父亲对他说:“你再不好好学习,这次考试再不及格,就别进这个家门,我也算没你这个儿子。”考试之后,这个学生好几门都不及格,便不敢再进家门,竟投河自杀了。这就是这位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能力,逼得孩子走向了绝路。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运用激将法时,要知己知彼,掌握分寸,因为使用激将法的言辞一般都是激烈的,但不能变成恶意的攻击和谩骂,“过”和“不及”都难以奏效。另外要对所激对象有较多的了解,这样才能把握对方能够接受的“刺激”的强度和方式方法,才能使对象将外界的刺激转化为意识,指挥自己的行动。

    当然,使用激将法要看对象,年轻人弱点是好胜心旨,“激”就要选在这一点上,你越说他害怕他越勇敢!老年人的弱点是自尊心,此点一“激”就灵,你越说他不中用他就不服老,越逞强。

    反唇相讥9

    讽刺,在交际语言中是一种有较强刺激作用和感情色彩的表达方式;而反讽则是针锋相对,毫不退让,利用讽刺性语言的辛辣、幽默、风趣、含蓄的特点,进行“反攻”。它通过比喻、夸张、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说话者对挑衅者的轻蔑、贬斥、否定的思想感情,能收到揭露丑恶、回击挑衅、嘲讽无知等交际效果。

    在竞争的社会中,一个人要想成功,就必须有耐得住攻击并懂得如何有效的反击的本领。纵观世界各地的风云人物,无不能言善辩,既能耐得住批评,又懂得如何反讽。不擅长反讽的人,会感受到压力和挫折,处处受人制约,在竞争的长跑中无法顺利地出人头地。

    反击丑恶

    “九·一三”事件之后,在一次联合国安理会的会议上,苏联代表马立克借此事贬低我国,他说:“中国那么好,为什么林彪要往苏联飞呢?”中国代表镇静地回答:“尊敬的先生,您连这一点常识都不懂吗,鲜花虽香,苍蝇不照样往厕所飞吗?”

    反唇相讥就其动机来说,有善意与恶意之分。对来自敌人的讽刺要针锋相对,不留情面;而对一般人的反讽,则不应是恶意的;通过反唇相讥,意在引起对方警觉,绝不能以出对方的洋相、拿对方取乐为目的。

    英国作家肖伯纳有一次坐在沙发上沉思,他身边的一位美国金融家说:“肖伯纳先生,如果您让我知道您正在思考什么的话,我愿意给您一美元。”“我的思考一美元也不值。”肖伯纳看了他一眼。金融家感到很得意。肖伯纳话锋一转说:“我所思考的正是你。”金融家本想戏弄肖伯纳,没想到自讨个没趣。

    以其人之言反治其人之身,这是最高明的反讽术!通过这种方式,在降伏对方的同时,也能使自己占据更为主动的位置。

    回击挑衅

    在交际场合,发生人身攻击之类的不愉快事件是难免的,如果你不想吃哑巴亏,反讽将成为你防身的盾牌。对于生活中的蓄意挑衅,也可以运用反讽,维护自己的尊严。

    清代,侍郎纪晓岚有一次与尚书和坤同席,和坤指着桌子旁吃骨头的狗问纪晓岚:“是狼(侍郎)是狗?”纪晓岚听出了和坤话里的“骨头”,马上答道:“垂尾是狼,上竖(尚书)是狗。”

    反唇相讥必须藏中有露,露中有藏,藏得太深会不知所云,说了也白说;露得过头就变成赤膊上阵,失去了讽刺的意义。

    肖伯纳《卖花女》准备上演了,他派人给丘吉尔送去两张票,并附一张短笺:“亲爱的温斯顿爵士,奉上戏票两张,希望阁下能带一位朋友前来观看拙作《卖花女》的首场演出,假如阁下也有朋友的话。”

    丘吉尔答复道:“亲爱的肖伯纳先生,蒙赐戏票两张,谢谢。我和我的朋友因为有约在先,不便分身前去观赏《卖花女》的首场演出,以后一定从命,假如你的戏还有第二场的话。”

    一个嘲讽政治家只有对手,没有朋友;一个反讽戏剧家的戏剧可能短命,不会长寿。讥中含趣,乐中有味。这说明,能言善辩固然很好,但是如果反讽只具有攻击性而没有幽默感,这绝对不是真正具备幽默素养的人的言行。有时候,懂得幽默的人还要掌握如何用幽默来化解摩擦的艺术。善用幽默的话语来反讽的人,才会有力量。

    需要提醒的是,反讽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使你受益,也可以使你受损。用得恰当,它是利器,用得不当,很容易因而加深对方的敌意,有时仅仅打赢得了“口水仗”,却为自己招惹了一个一生的敌人。所以,反讽要掌握分寸,尤其是需要区别清楚对象和场合。

    英国的作家兼评论家巴拿得·琼,体型瘦小,有一次,一位体态肥胖的人,对琼讥讽说:

    “看到你,只能让人联想到英国以前一定闹过饥荒。”琼一听,针锋相对地反驳道:“看到你,一定让人联想到,原来好几次饥荒的原因是出在你的身上。”

    这位胖子自以为幽默,殊不知强中更有强中手,琼以其不逊之言还掷给他,胖子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嘲讽无知

    在生活中,总是有那些令人讨厌的、经常说大话、自吹自擂的人,事实上,我们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他吹嘘。如果你在心中想过有机会一定要找一句话来堵这种人的口,那么至少表明你已具有幽默的素质和反讽的勇气了。让我们给那些吹嘘者的狂热大脑泼一盆冷水吧!让我们看看应该如何用幽默来消遣那些喜欢在人前炫耀自我的人。

    文艺复兴时期,有一次,一位知名然而品行不正的僧侣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家做客,这位僧侣对绘画一点也不在行,却指着达·芬奇的一幅画批评说:“画中那个人的肤色好像画得太红了点。”

    达·芬奇很郑重地回答道:“因为他看到像你这样的人来访,感到有点羞愧。”

    还有一则泼人冷水的故事,发生在有“铁女人”之誉的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身上。

    有一次,撒切尔夫人与工党领袖加纳翰同机。在伦敦的上空,撒切尔夫人拿出一张10英磅的纸币说:“如果我从窗口丢出去,捡到它的人一定会很幸福吧!”

    没想到加纳翰马上接口说:“假如把你自己丢下去,那么全国人民一定会更幸福。”

    我们从这些充满智慧的幽默中可以领略反讽的力量。在现实中,我们也不妨学习一下,提高对那些傲慢无知的人的反讽技巧。

    说好你的第一句话

    正如婴儿的第一声呼唤,在父母听来,是最动听的声音;对每一个人来说,在不同的场合说好你的第一句话,对展现你个人的魅力和亲和力,加深别人对你的印象,从而帮助你达到目的,迈向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成诚从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国有企业做管理工作。同事们以为如今的大学生都很傲慢、很自以为是,因此对成诚有些爱理不理。但成诚没有那种“时髦”的傲气,一开口先礼貌招呼,就是普通的寒暄也说得很得体;请人办事不说“请”字不开口,很快就博得了同事们的好感和赞许。工作中成诚也得到了大家的配合,一直做得很顺手。一年不到,成诚就出任了总经理助理。

    成诚的成功在于他说话态度和方式的得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不同的人,要在不同的场合说不同的话,以达到交流、交友的目的。而在你开口说第一句话时,对方就对你留下一个初步然而又是深刻的印象,印象一旦形成,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难以改变,这在心理学上称为“晕轮效应”。另外,人与人之间总是追求愉快的交流,一般说来,交谈时的第一句话无非是联络彼此之间的感情,激起对方的谈话兴趣,或者给对方一个良好的印象。所以你开口说的是善意的、诚恳的、赞许的、礼貌的、谦让的话语,那么容易让人们接受,树立良好的形象;反之,如果只想敷衍了事或者虚与委蛇,则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反感,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与人见面时的第一句话,应该做到礼貌招呼,这是大家都明白的。然而最好要在礼貌中带上热情,表示出自己的真诚关怀,效果就会不同一般。一般人都会说“你早”,如果从情感上着眼,就不如“你真早啊”来得动听顺耳;问候“你最近怎么样”不大会引起对方的强烈反应,而说“最近天气不正常,你过得怎样”就明显带有情感色彩,让人感到不是一般的招呼,也就容易引出话题。

    有事询问别人时的第一句话,应“礼”字当先。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笑话:一个青年人不讲礼貌地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中山路怎么走?”老大爷幽默地回答:“用脚走。”姑且不论老大爷用幽默来表示他的反感,单就青年人来说,失了礼节就是失去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碰壁吐是理所当然的。问询时如果不礼貌或者不得体,轻者达不到目的,重者还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争吵。所以应该使用得体的称呼和敬语,在北方地区常用“大伯、大妈、大哥、大姐”,而南方地区则多称“先生、小姐”,让对方感到自己得到了礼貌对待,从而对你的询问作出热心的解答。

    介绍自己的第一句话,要直入主题,不要平平淡淡地介绍自己的学历、绍历,最要紧的是要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在最短的时间里,把自己最具特色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就能让对方在第一时间里感觉到你的与众不同,对你窿下深刻的印象。小辉在应聘一家外资公司时,开口就说:“我在读这个专业时,就想着今后怎样发挥自己的才智,做出自己的成绩,现在有这样一个机会,我十分高兴和重视。”然后他就简单谈了自己的一些设想,引起了招聘人员的注意,结果顺利地被聘用。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可以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把自己介绍得有声有色。

    接待客人时的第一句话,要合适得体。现在服务行业人员态度都很热情,但和顾客说话时还存在一些问题。顾客一走进店门,就问“你要买什么?”顾客就会毫无准备而显得很局促,如果不打算购物的就有可能夺门而去。这时还不如说一声“请你随便看看”来得从容大度,顾客也能够心安理得地随意走动,在闲适的环境中产生购买的欲望。

    当需要你挺身而出时,你的第一句话就应该说得果敢大胆一些,这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机会,一次挑战,这时候不需要客套、谦虚,应该抓住时机,果断出击。这时候,千万不能说“我不行,还是叫别人吧”。想着等别人不行时自己再干,你就等于失去了一次先手,失去一次可能就是永远的失去。如果别人干成了,就意味着你永远失去机会。因为以后一旦遇到难题,人家总是想到威功者,不可能会想到你。事业的成功有时候就在这一次机会里,一次成功就会次次成功,所以有机会就要冲在前头,不必啰里啰嗦地表态,毕竟事情是做出来而不是说出来的。这时只需要说“这事我有把握,让我来做吧”,或者说“让我来试试,应该没有问题”,话语越简单越能显示你的决心,也越容易打动别人的心,然后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办好,这样你就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

    第一句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表现出你的个性、教养、自信和能力。一句周到得体、充满情感的话,会让生活变得灿烂,会让成功之路早日开启。

    别人不比你高明

    你参加一个酒会,如果四下望去,发现全都是陌生的面孔,那么你很不自在;开会的时候,你的主管问:“谁有意见?”你立刻把头低下去,心里暗暗祈祷:“可千万别叫我发表意见!”有人热心地替你介绍对象,见面的当天,你感觉自己耳根发热,讲话语无伦次……这些状况你大概也都经历过,总而言之,你随时随地都可能“害羞”。

    对大多数人而言,“害羞”真是一个糟透了的经验!因为,它常常令人“演出失常”。害羞是在人际活动中感到焦虑、苦恼和沉重负担的倾向,过度害羞的人,往往不能适当地参与社会交往。

    根据观察,有些害羞的人虽然同时具有欲望和技巧来做某一件事,却不敢采取行动。此外,很多人在面对权威人士或者接触异性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害羞。譬如,学生会对老师害羞;部属会对老板害羞;群众会对政府首长害羞;影迷会对仰慕的明星害羞等等。

    传统观念大都认为女性比男性容易害羞,但根据颇受欢迎的心理学专家吴博士分析,男女在害羞的程度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异,有时候男性甚至比女性更害羞。譬如,家庭发生变故,做太太的会为了家计四处张罗,向亲朋好友求援;做先生的反而会为了顾及颜面,羞于向人启口。

    克服害羞有没有方法?有。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不要在乎别人的评价。很多害羞的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忘了自己还有优点,拼命拿自己的缺点去和别人的优点比较,结果变得愈来愈没自信。

    另外,与其逃避,不如直接面对挑战。宴会上看到陌生人,大方地走过去介绍自己,也许,对方早已经等在那里想认识你;你想对一个问题发表观感,别担心其他人会嘲笑你,他们不见得会比你高明多少。

    人,都羞于弱点曝光,最好能逃就逃。陈莹珍不是,她常常故意“逆着走”,面对自己的弱点,她的做法是:哪里痛,就往哪里扎。

    当然,这样故意违逆本性的结果,总是把自己弄得血淋淋的。不过,陈莹珍相信,这反而是解决问题最陕的方法。“自己的弱点只有自己最清楚,如果不面对它,也没有人能帮你,你大可以哭着向别人诉苦,但是,问题还是存在啊!”

    几年前,陈莹珍转往公关界发展,她了解公关是个与人群互动频繁的行业,而自己的沟通力一向不错。不过,语言这一关却难倒了她。中文系毕业的陈莹珍,想到自己疏远已久的英文,心里便一阵恐慌,夜里甚至忧虑得睡不着觉。

    正式上班的第一天,她硬着头皮和一群外国客户开会,她只能用“如坐针毡”来形容当时的情景,八小时的会议,她约略只听懂二成左右。

    这个经验让陈莹珍觉得很挫折,有一阵子,她只要看到金头发、蓝眼睛的外国客户,心里就发毛。不过,陈莹珍并没有选择逃避,她告诉自己:“我如果要在这个行业里继续生存下去,我一定要克服这个难题。”

    为了弥补语言不足,陈莹珍替自己设定目标:强迫自己每天收看外国影视、英文新闻,在路上主动找外籍人士聊天……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可以聊的话题愈来愈多,胆子也愈来愈大,变得很有自信。

    如此持续了一年半左右,陈莹珍终于看到努力的成果,与外籍客户开会时,不但自己的英文可以朗朗上口,还能充当翻译。以前,打越洋长途电话还常常得劳驾其他的同事,现在一切都是自己来。而且,由于表现良好,她已被拔擢为部门主管。

    陈莹珍很满意自己目前的状况。她始终相信,当一个人愿意面对弱点的时候,其实就是成长的开始。她说,生命既然那么有限,她不要做一个自己瑟缩在墙角的人,而是朝向多彩的生活勇往直前。

    当你一次又一次克服害羞的障碍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可以理直气壮地站出来,可以发挥的空间变得更大,生命犹如脱胎换骨。毕竟不打开心门藩篱的人,不可能看到树上的果实。

    斜看肢体语言

    赵玫第一天去这家她向往已久的大公司上班时,心里真是欣喜万分。走进装潢富丽的公司大门,赵玫觉得美好的前程之门也向她敞开了。但不久,赵玫的心渐渐凉了下来,办公室的生活一点也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热情与关爱,而总是静悄悄的,同事们都形同路人,脸上挂着客套的笑容,说起话来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让赵玫没法跟他们接近。有时候,赵玫想跟他们搭搭话,套套近乎。谁知他们一副爱理不理的样子,甚至给她脸色看。赵玫心里灰灰的,不知道如何与同事进行沟通,要不是喜欢这家公司,她可能早就辞职不干了。

    赵玫的遭遇有一定的普遍性,一般刚进入办公室的青年人都不大会察言观色,进而寻找合适的表现机会。增进与同事之间的友谊。妥善处理好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成功人士的必修课。实际上,和同事建立良好关系的前提是了解他们的性情、他们的内心,这就需要你仔细观察他们的一举一动,因为一些无意识的姿态行为会更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内心和性情,而交谈可能往往是言不由衷的;之后选择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说自己该说的话,你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受同事欢迎的人。

    手势

    开会或交谈时,有人会把两只手指尖合起来,摆出“金字塔”的手势,这是一种自信的动作,这种人往往深藏不露,知道的要比说的多。自视愈高的人,金字塔姿势的位置也愈高,有时甚至齐眉,从手缝里看人。女性一般会采用隐蔽的金字塔动作,站着时她会把合着的手轻放在齐腰的位置。

    搓手,表示此人满怀期待,期望心想事成而满怀兴趣,就像一个赌徒掷骰子时,总是把骰子放在两手之间搓一搓一样。

    双手交握的人常处于紧张状态,并且难以接近;有的人遇到棘手的问题或寻求信心时,也会紧握自己的手掌,女性尤其如此。另外,当她说到或听到某些令她不舒服的事时,她会把手缓慢而优雅地搁到喉咙上,仿佛抚摸颈上的项链,显露了她其实并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说的或所听到的话。

    手放在颈背上是一种防卫式的攻击姿势,用来掩饰自己的进攻意愿。女性尤其善用这种伪装,她们伸手向后撩起头发,好像总有人在碰她的头发,其实她们离激动已不远了。

    更常见的是说话时用手掩嘴,表明人们对自己说的话毫无把握,传达出从自我怀疑到完全说谎的情绪。有时一个人对他说的话感到吃惊、抱歉或防止被偷听时也会这么做。有时说谎者也会用揉眼睛的动作进行掩饰,女人说谎时通常轻揉眼睛稍下的部位。

    当说话者口是心非时,他会将双手十指交叉紧握,因为他总是在怀疑对方,总想征服对方,遇到这种人,还是尽量回避为好。

    一个人处在紧张、不安、害怕或压力的情况下,常常会摆出脚踝交叠、双手紧握的姿势,表现出某种情绪的压抑,而女人的相同姿势会更优雅些。

    走路

    走路很快而且双臂在摆动的人,往往有坚定的目标,并且准备积极地去追求。

    有的人走路习惯地将手插在口袋中,即使天气暖和也是如此,这种人喜欢批评和贬低别人,而且可能是办公室里的“黑马”。

    一个人心事重重时,走起路来常会显出沉思的姿势,头部低垂,双手紧紧交握在背后,这时你就不便去打扰他。

    表达个人内心性情的姿态行为还有很多,因此,除了对你自己的表情和话语要保持有意识的知觉外,劝你一天至少保留10分钟,有意识地观察别人的表情和姿态,获得的益处将大大超出你的意料之外。

    观察同事

    处理办公室同事之间微妙关系,要察言观色,分清孰轻孰重。同事之间的关系或亲或疏,可以通过他们的姿态行为而不必通过语言来觉察到。

    如果两人之间关系密切,那么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他们彼此会靠得很近。如果他们中的一个人将身子侧向一边,离开同伴,这个人多半是个喜欢议论别人的角色。如果两人之间神情严肃,双手抱胸,表示他们之间的谈话出现了裂痕;进一步的会出现侧面对着对方、眼睛不正视对方那样的姿势,他们的关系则充满了疑虑和紧张。

    同事之间,已婚的女人比未婚女人容易与其他女性交谈,而未婚女性容易与男人成双成对,如果你看到男女同事之间的身体接触已进入“安全距离”以内,那么他们彼此已有好感,并将发展为更加亲密的关系。

    对你来说,女同事与你的关系亲疏也很重要,表明你在办公室里是否有人缘。如果她在你前面理顺或抚摸头发,理理衣服,表明她对你有进一步的想法。而一旦她对你采用防范性的姿势,那么她同你仅仅是一般的关系。如果她坐在那里交叉双腿,一只脚不住地轻轻晃荡,表明她对你的谈话已经厌倦了,而你应该识趣地走开了。

    观察上司

    表现自己要把握好分寸和时机,应选择上司有空闲或对你的谈话感兴趣时抓紧进行。上司不高兴或正有事时,你不管三七二十一去打扰他,吃力不讨好不说,还会受到上司的厌烦。

    上司有各种各样的性情,但通常都会有一些习惯性的姿势。跟你握手时,他喜欢把手掌反过来压在你的手上,这是表示他有统治权;坐着时或打电话时,喜欢摇来摇去或把脚搁在桌上,表示这里为他所有;另外,有权势的人喜欢坐得比别人高,或者干脆站在坐着的人的上方,表示他有统御或支配的权利。

    如果上司是个自满甚至傲慢的人,走起路来就会像预设好的一样慎重而迟缓,这种姿势还表示他要求属下绝对忠诚和奉献,如果他摆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你千万不要打扰他,哪怕你要说的是个重大的问题,否则有再好的想法也是白搭。

    如果你在说话时,上司随便在白纸上涂鸦,表示他已心不在焉,缺乏兴趣;如果他坐得僵硬直挺,实际上他已经不在听了;如果上司用手指在桌上敲着单调的节拍,或者用手支着头,视线朝下,表明他对你的谈话已感到讨厌,表示否定和拒绝,如果你还不知趣,下一个被炒鱿鱼的可能就是你了。

    而如果上司在你说话时,手撑着脸颊,表明他对你的话感兴趣,很注意;如果他在用手抚摸下巴,实际上他是在说“很好,让我考虑考虑”;如果他戴着眼镜,他可能会把眼镜摘下来,用嘴咬着镜耳,这也表示他对你的话在作仔细的评估;而如果他在触摸鼻子,表明他对你的话把握不定或有所怀疑,你应该再努把力,把你的话说得更动人。

    什么时候你的话起作用了呢?当上司听着听着解开了外衣纽扣,或者移坐到了椅子前端,这表明他准备好好听你的话,几分钟后,你就可能成功了;或者他扯扯耳朵,摸摸脸上的其他部位,或者干脆扯住你的手臂,这表示他想插入你的谈话,对你的话作一点重点的补充。这时,你应该及时让上司发表观点,因为这时他多半是赞同你的话,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红脸白脸一台戏

    双簧,曲艺的一种,一人表演动作,一人藏在背后或说或唱,互相配合。以后常常比喻一方出面,一方背后操纵的活动。这种方法也常常运用到舌战之中。作为舌战的一种谋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个扮红脸,一个扮白脸,互相配合,互相借力,以此来说服对方。

    双簧谋略往往是精心安排的“一台戏”,事先经过筹划,再分角色“演唱”。攻心时,一个使硬的,一个来软的;一个在动情上下功夫,一个在言理上下功夫;一个正面出击,一个旁敲侧击;一个强攻,一个软磨;对方在红脸白脸的夹攻之下,其防线会全面崩溃。

    在政治思想工作中,采用红脸白脸的策略,往往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某校特级教师老李曾与派出所的王同志一起用这种办法来教育挽救了一名失足青年。张青是李老师的学生,绰号“座山雕”。他邻居家自行车和手表失窃,经检举怀疑是张青偷的。派出所的王同志身穿警服,十分严肃,问:“叫什么名字?昨天下午3点50分上哪儿去了?为什么不上课?”又对他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情况,之所以还来找你,主要是给你一个机会。你们学校杨小山为什么判了五年,不仅仅在于他的罪行,还在于他态度恶劣,不争取宽大处理。”

    最后对张青说:“今天在办公室先考虑一个上午,下午我们找你。”

    王同志走后,李老师马上找张青谈心:“你看,派出所的王同志为什么在学校找你?这是真正为了挽救你啊!你父母离婚,你妈为了养活你,晚上还要替别人缝衣服,你这样做,对得起你妈妈吗?现在你别急于把你做的坏事告诉我,先仔细想想,想通了,想明白了,再告诉我。我并不是要抓你的把柄,要想人不知,除非已莫为。我现在要的是你的真心,要真正地改过自新,而不是假的。如果要抓你,现在就不这样与你谈了。我有50多个学生,在你身上下了那么多功夫,为了什么?是要你真正改正错误,你可以对不起我,但不能对不起生你养你为你吃尽苦头的妈妈。”

    李老师的一席话,使张青感动得热泪盈眶。

    张青终于交代了自己偷窃自行车、手表的事,并表示要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李老师和派出所的王同志从不同侧面向张青展开攻心战。派出所王同志身着警服,义正词严,显示了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阻挡的威慑力。李老师的一番话侧重感情,从师生情、母子情展开攻心,这样一硬一软,恩威并施,终于攻破了失足青年的心理防线。

    红脸白脸以不同角色同时做一个人的思想工作,这两种角色的互相配合,具有双重的综合教育功能。没有白脸,感情和道理缺乏制约力;缺少红脸,则缺少情感因素的理智因素。如果红脸白脸巧妙配合,才能产生巨大的说服力。

    红脸白脸在经济谈判中也很有作用,而且往往会收到好的效果。

    红脸白脸策略,往往先由唱白脸的人登场,他傲慢无礼,苛刻无比,强硬僵死,让对手产生极大的反感。然后,唱红脸的人跟着出场,以合情合理的态度对待谈判对手,并巧妙地暗示,若谈判陷入僵局,那位“坏人”会再度登场。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对手一方面由于不愿与那位“坏人”再度交手,另一方面迷惑于“好人”的礼遇,而答应“好人”提出的要求。

    红脸也好,白脸也好,都要演的真,扮的像,否则让对方看出破绽,就一点用也没了。而且还要找准对象或把握好时机,让对方在不知不觉中钻入圈套。

    “丑话”说在前哦

    所谓“丑话”,无非是一些难听的话、让人感到难受、难堪的话。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当然要尽量不说或少说“丑话”。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我们还得把“丑话”说在前头,并且要尽量说好它。

    “丑话”不全是丑话

    有这样一件事:某公司的部门经理,人长得蛮英俊,但底下的人都叫他“丑哥”,因为他一开口,总是说:“我把丑话说在前头,免得以后讲不清楚,找麻烦。”然后就一五一十把要做的事布置下来,有些事情做起来有难度,但因为丑哥把话说在前头了,所以别人即使有牢骚,也无话可说。久而久之,他的下属也都了解他的风格,只要他开口,就知道他要说“丑话”了。问题是,不管事情重要不重要,他都要这样来段“开场白”,说话时又不苟言笑,也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下属们自然也不把他的话当话,做起事来也不去管什么轻重缓急了。

    “丑哥”说的话实际上并不丑,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怪只怪他每次说话都把“我把丑话说在前头”这句话当做问候语,这是很失策的。实际上,大部分“丑话”是大实话,是“忠言逆耳”之语,是让人引起重视的话,只是有时说的人说得不客气,而听的人在感觉上就有点受不了。好话不总是好听的话,有时听上去受不了的话,才是真心话,只不过,我们在说“丑话”时,要弄清楚该说不该说,该怎样说。

    如今提倡说实话,办实事,我们说话办事,总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结果,让对方能尽心尽力地做好事情,所以在交代工作或交办事情以前,或作告诫,或作强调,都是很自然的;把要说的话说在前面,事先交代清楚,避免事后的麻烦,也是很有必要的。现在双方合作做事,讲究订立合同,分清双方的责、权、利;外国人结婚还要签个婚姻协议,说好离婚后双方财产怎么分割等,这些都是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中很正常的事,都有“丑话”说在前的意思在里头。

    把“丑话”说在前,先打个招呼,既能够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让人对你的话有所准备,同时也是一种礼貌的表现,即有请求对方谅解的含义在里面。打个比方:就像下雷雨时,先打雷后下雨,人们在心理上就有了警觉,不至于手足无措,当然,光打雷不下雨或者打大雷下小雨,都是得不偿失的。

    有时把丑话说在前,还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让人明白事情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时在对人进行批评教育时,先说一些打招呼的话,可以起到缓解气氛的作用,让人感到你的真心诚意,你说的话也容易让人接受。所以,“丑话”不仅仅是一种实话,而且还是一种金玉良言。

    “丑话”也得好好说

    当然,把“丑话”说在前头,又能够让人接受,需要讲究些技巧,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说。如果一味强调自己实话实说,而不管别人受得了、受不了,效果可能不会很好。所以,说“丑话”要注意两点:一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说;二是实在要说的话,就好好地说。俗话说:“礼多人不怪”,礼貌周全,是与人交际之道,也是说话的前提。前面说到的那位“丑哥”,如果在说话时讲究些技巧,说不定会是受人欢迎的“帅哥”呢。

    1.说前打招呼

    在有必要说“丑话”前,先打个招呼,在别人心理上先打上“预防针”,让他有所准备,这是最常用的“把丑话说在前头”。比如“跟各位打个招呼,这件事很重要,务必引起重视”;“我实话实说,你听了别生气”等,这样,别人听了即使不很舒服,也会认真地听下去。但切忌一口一声“说真心话”,“老实说”等,说的多了,别人会怀疑你是否真的在说心里话,效果也就没有了。

    2.说清前因后果

    有时在遇到重大事情,或者做起事来不很卖力的人时,光说一两句“丑话”,可能起不了什么作用,这时就需要多费点口舌,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不这样的后果又是什么等等,这时候你不把“丑话”说在前头,不把后果说得严重些,或者不加以反复关照,对方可能不会引起重视,后果可能就真的很严重了。

    3.“丑话”反说

    有时在遇到一些心理比较脆弱的人,或者是你的上司时,就需要把话说得婉转一些,客气一些。有位小男生,年纪轻轻就做了部门主管。他的本事就是会看人说话,对一般部下,他说起话来从不客气,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对老同志,就显得恭恭敬敬,从不说“丑话”。一次,公司下来一件棘手的活,还得限时完成,完不成的话,扣全年奖金。他就去找了一位“老法师”,用恳切的语气说:“这件事情看来只有你出马了,别人如果做不好,领导非把他骂个狗血喷头,你肯定不会有这种事了。”“老法师”听得很舒服,也听懂了话里的意思,按时把事情做成了。

    4.换一种口气说

    有时说话要义正词严,理直气壮,但有时用开玩笑的口气,或者用旁人的口气说出要说的话,效果可能会显得更好些。如果大家都知道事情的重要性,你再作强调也起不了作用,这时候还不如开个玩笑,把要说的话说了就行了。一位老总在对下属交代工作时,总喜欢用半真半假的口气说:“先说一句,完不成任务的话,下个星期,我就要在门房问见到你了。”有时会用另一种口气说;“这事要做不好,还不如回家洗洗睡了。”大家听了哈哈一笑,知道该去干什么,同样达到了效果。所以,“丑话”并不一定要板着脸才能说,只要有效果就行。

    露点“破绽”引引你

    古时候,两军对垒,总是先由将军一对一交战。在双方大战几十回合,势均力敌时。聪明的一方往往会故意“卖个破绽”,露出自已的“弱点”引诱对方上当受骗,使对方以为有机可乘,一味朝着“破绽”处招呼,却不料正中了圈套,反被露出“败象”的一方一举击败。《三国演义》里,这样的例子不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有时也可以“卖个破绽”,来获得自己想要的交谈机会和氛围。

    我们平时与人说话交谈,一般地说,总是知道什么说什么,讲求准确周全。但有时候,在陌生的场合,或是一些比较特殊的场合如朋友约会等,如何与人进一步地交谈,是令人伤脑筋的事。有时往往会觉得无话可说,或者觉得说不下去。如果光是问候对方,大家说些客套话,或谈论天气,交流就只能停留在表面。即使你有出类拔萃的口才,能唱“独角戏”,但缺少对方的呼应,交谈也是不成功的。只有双方你来我往、你言我语,交谈才能更进一步深入下去。因此,激发对方的谈话的兴趣,让对方积极参与其中,才是进一步交谈的关键。这时候,故意说错一些话,根据交谈对象的特点露一点“破绽”,让对方指正和解答,反而更能有利于交谈的继续进行。

    小李在参加一次朋友的聚会上,遇到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子。还未等朋友介绍,小李就迫不及待地上前搭讪。但是女孩子显得比较腼腆、害羞,总是问一句才答一句。眼看就要冷场,小李灵机一动,就故意说:“最近的奥斯卡直播你看了吗?新西兰人可神气了。《指环王》得了11个奖,那个最佳女演员塞隆真是为新西兰人争光啊。”女孩子看了看小李,轻声说:“不是,她是南非人。”小李故意装作不相信的样子:“不会吧,南非不都是黑人吗?”小李那种大男孩的神情逗得女孩子忍不住笑了:“南非不全都是黑人,它原先是殖民地,从欧洲过去了很多移民。”小李又感兴趣地说:“是吗?你能不能跟我详细说说?”就这样,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就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要想成功地进行交谈,关键并不在于你有多机灵多健谈,而在于激发对方的谈话兴趣,诱导别人开口讲话。因此要设法把谈话引向对方的熟悉的方面和兴趣所在,用自己的“不懂”来引出对方的谈兴;用自己的提问求得对方的解答;用“你”来推动谈话的进行。如别人在介绍自己的职业时,不要匆忙地说“我知道”,然后滔滔不绝地说上一通,这样一来。别人就无法说话,交谈就会中止;而应该问“在什么地方上班”?“环境怎么样?”“前景如何?”切不要以“我”为谈话的中心,而要把自己的位置放低。以对方作为交谈的话题。

    那么,如何做到自然地露出“破绽”,引导对方交谈呢?首先应该根据不同的交谈对象确定对方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如男孩子比较喜欢体育运动和电子游戏,女孩子比较喜欢明星和时尚;有的人对国际形势感兴趣,而有的人对金融股票很关心。这些方面的知识你并不一定都要了解,只要大致了解对方对此感兴趣就可以了。然后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交谈:

    以“错”引话。在某些比较专业的场合或者对比较敏感的话题,要有讲“错”话的勇气,同时也要表现出你求知的欲望,来引出对方的兴趣,让对方纠正你的“错误”。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新闻性的话题,故意说错其中的一些细节,让对方指正,并且让对方重新说一下,从中引出继续交谈的话题。

    以“问”引话。对有些话题可以装作不知道或不知情,用询问对方的方式进行交谈。如“听说昨天晚上电视新闻里说……你知道这件事吗?”一旦交谈开始,就要不断地提问,使交谈深入下去。对有些你自己确实不知道的事,更要提问在前,然后再把话题引到你想要交谈的方面。

    以“求”引话。装作有求于对方,请求对方的帮助,也不失为一种深入交谈的好办法。一般来说,人们特别是女孩子,总是有同情之心,乐于帮助他人,有些男生借口问功课接近女生,就是这个道理。在需要深入交流的时候,先谈出自己遇到的难题,然后请教对方如何解决,一般总能得到对方的响应。对有些文化层次较高的人,更要以虚心求教的态度来进行交谈,才能找到双方共同感兴趣的话题。

    以上所说的谈话方法,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交谈,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但不管运用怎样的方法,你的神情要自然,态度要端正,口气要诚恳,即使你比对方知道的更多更清楚,你也要清空自己的脑子,专心倾听对方的说话。这样,才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交谈的兴趣,从而创造出良好的交谈契机和氛围。

    把自言自语当武器

    一般说,自言自语是指在没有第二者在场的情况下自说白话。可是,在一对一或一对多人时,若能抓住时机,巧妙运用,也可当成攻心的武器。

    你是否碰到这样的情况:在会议上或生意上交涉时,还是与亲友谈正经事时,对方突然自言自语。如果你以为对方真的突然想起某事而中断话题,那可是太天真了。

    因为这种喃喃自语中,往往隐藏着经过算计的圈套,想想平日对方突然喃喃自语的几个场面,如果当时场面正好不利于对方时,那十之八九是属于有心机的喃喃自语。简言之,在此种情况下的自言自语,通常脱离主题。当你反问对方:“你在说什么?”对方可能搪塞说:“不!不!这是我私人的事……”

    换言之,对方是为了闪避对自己不利的情势,而故意中断话题来削减我方的气势。具体地说,当你在会话中占优势时,如果对方顾左右而言他:“等一等,现在几点了?我约好三点打电话给董事长……对不起!对了,你刚才说到哪里了?”这种诡计足以扰乱我方的步调。

    这是一种尽量避免直接发生冲突的解决问题的绝妙的方法。

    某公司的一位科长是位有名的“有意识自言自语者”。但这位仁兄的个子瘦小,其貌不扬,怎么看也不像个科长的样子。他了解部下们因此瞧不起自己,并且也不情愿接受他的命令。于是,他便使出了这种“自言自语”战术。

    冬天,当室内的暖气过热时,一般情况下,有些领导会以命令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而他却做出一副很热的样子,用脱衣服或解开领带等行动来暗示,并且还自言自语地说:“啊!热得够呛!”

    旁边的科员听了他的话,便会自动地将暖气关小。

    若是你的手下经常有上班迟到的现象,你不妨若无其事地在办公室来回地走动,并且自言自语地说道:“如果大家都能早点来,那该多好。”

    对于上班时间不认真工作而只顾聊天的部下们,也可以如法炮制地说:“早做完事就可以早下班。”

    有些人对被大声斥责毫不在乎,在这种情况下,自言自语反而比当面斥责更为有效。因为这种旁敲侧击的表达自己某种意见的方法,不会使人难堪,当事者在听到这些话后,会在自责中自觉地接受他人的意见,改变自己的言行。

    许多场合的正面指责会引起反作用。如果对方是位长者、社会名流或受过他恩惠的人,则更要注意使用旁敲侧击的方式。如交谈时,因自己处于下风,而对方听说的言辞你又不敢苟同时,便可以用:“哦!是吗?”或“真是这样吗?”等这类满不在乎的反应,以自言自语的方式不断反复着,对方于开始时并不会发觉,到后来也渐渐怀疑自己说话的可信程度了。

    自言自语如果用得妙用得巧,比实话实说还管用。遇到某些难堪的场面,或不便直截了当说话的时候,自言自语能使你不费口舌地解决问题。

    听出弦外之音

    独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相互的沟通百分之八十要靠语言来完成,因此,语言中的“偏义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一个姓李的,专门替人打官司写诉状。有一次,一个快出嫁的姑娘独自在家里睡觉,被邻居无赖越墙逼奸,并勒走金镯后逃走了。后来无赖被捕,女家要求对无赖给以应有的惩罚。但由于爱面子,不愿说出逼奸的详细情节,在请人写诉讼状时,用了“揭被勒镯”四个字。女家又怕诉状未完全反映事实,经人介绍去请教姓李的。李说:“‘勒镯’的罪名轻了。要使无赖受到应有的惩罚,就要把‘揭被勒镯’改为‘勒镯揭被’。”后来,状子一递上去,果然使无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也是姓李的洞悉语言中这种“偏义现象”而取得成功的。前者“揭被勒镯”只是说“无赖不但揭被,而且勒镯”,重点在“勒镯”,揭被只不过是为了劫财而已,这就只有一罪状即抢劫罪。但经姓李的一改,就不一样了,“勒镯揭被”是说“无赖不但勒镯,而且揭被”,重点变成了“揭被”,意在强奸民女,即犯了抢劫罪,又犯了强奸罪,非常准确地反映了事实的本来面貌。

    又譬如,“屡战屡败”是多次作战多次失败,调子是低沉的、消极的,使人觉得主帅的无能,是个常败将军。而“屡败屡战”则不同,虽然打败了但还是勇往直前,其基调是高昂的、积极的,虽败犹战,勇气未减,其后可能还有转机,表现出主帅雄心未泯的情绪。两相比较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只要把次序前后调动了一下,就造成了这样不同的效果,原因是前者“屡战”“屡败”是连贯关系,只是按一般事物发展的顺序排列。而“屡败”与“屡战”则不同,它们是转折关系,它表达的意思往往是先交代一种状况,后面却突然转叙相反或相对的状况,有宾有主,有重有轻,往往其重点语意落在后面的词语或句子上,因而造成这样的效果。

    这种“偏义现象”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句中;还有一种是在言外,按照语言的惯性也不难体会。

    有一艘轮船上的大副和二副两人不投机。有一天,大副见二副喝酒,就急忙在航海日记上写道:“×月×日,二副酗酒。”

    二副翻到日记的这页,看完后也写道:

    “×月×日,大副没有酗酒。”

    后来上岸之后,公司没有处分二副而是处分了大副。虽然两个人所写内容都是符合事实的,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大副所写,可以理解为二副只是那天多喝了点酒,只是小错;二副所写的就重得多,它的后面隐含着可以意会出的重点是“其他日子天天酗酒”,只是这个内容没写出来,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二副就是利用语言中的这种“偏义”现象,保护了自己,惩罚了苛刻的大副。

    只要我们稍加注意,这种偏义现象在许多复句构成的习惯语中是经常出现的,像“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上帝为大家,人人为自己”(西方谚语),“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在实际的交际中,语意也往往落在后一分句上。在交际实践中,我们一方面要敏锐感觉到这种偏义的语言现象,以便完整理解对方所传递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运用这种语言,传情达意,让交际获得成功。听话听声,锣鼓听音,是人们的习惯做法。利用这一特点,故意把话的顺序调整,或者话里藏话,让人们推测话里的真正含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费气力而达到目的。

    就是问话也有奥妙

    投石问路是向对方发出试探的信息。它常常借助提问的方式来摸索、了解对方的意图以及某些实际情况。

    边听边问可以引起对方的注意。为他的思考提供既定的方向;可以获得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让对方提供自己不了解的资料;可以传达自己的感受,引起对方的思考;可以控制谈话的方向,使话题趋向结论。

    但是。对于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表述问题、何时提出问题要讲究技巧,因提问方式不同,对方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

    一名教士问他的上司:“我在祈祷的时候可以抽烟吗?”这个请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拒绝。

    另一名教士也去问同一个上司:“我在抽烟时可以祈祷吗?”

    同一个问题,一经他这么表述,却得到允许。呵见提问是很有讲究的。

    提出问题,应该事先让对方知道,你想从这次淡话中得到什么。如果他明白了你的意图,他可以有的放矢地作出回答。你就可以掌握大量信息。

    提问切忌随意性和威胁性,从措辞到语调,提问前都要仔细考虑。提问恰当,有利于驾驭话题;反之,将会损害自己或使啖话节外生枝。

    提问的功能是很多的:

    1.引起对方的注意

    如“如果……那就太好了,是吗?”

    “您能否帮助我……”

    “但愿我们的想法能取得一致就好了,不是吗?”

    这种类型的提问功能,既能引起对方的注意,又不至于使对方焦虑不安。

    2.可获得需要的信息

    这种提问往往都会有一些典型的前导字句,如“谁”、“什么”、“什么时候”、“哪个地方”、“会不会”、“能不能”等等。

    在发出这种提问时,应事先把自己如此提问的意图示意对方。否则,很可能引起对方的焦虑。

    3.借提问向对方传情达意

    如:“你真的有信心在这里投资吗?”

    有许多问话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为获得自己期望的消息和答案,但事实上,却同时把自己的感受或已知的信息传达给了对方。

    4.引起对方思绪的活动

    如:“对这一点,你有什么意见?”

    通过这样的提问能使对方思绪随着提问者的问话而活动。这种问话中常用到的字眼有:“如何”、“为什么”、“是不是”、“会不会”、“请说明”等。

    5.做谈话结论用

    借着提问使话题归于结论。

    如:“该是决定的时候了吧?”

    “这的确是真的,对不对?”

    提出某一个问题,可能会无意中触动对方的敏感之处,使对方产生反感。所以,提问要注意对方的忌讳。

    假如你改用另外一种方式提问:“在这份登记表上,要求填写您的年龄,有的人愿意填大于25岁,您愿意这么填吗?”

    这样的提问,对方不但不会生气,还可能积极配合你的行动。

    提问问得巧,才是富有口才的标志。怎样才能问得巧,首先是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

    提问的形式有这么几种:

    1.限制型提问

    这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提问技巧。它能帮助提问者获得较为理想的回答,减少被提问者说出拒绝的或提问者不愿接受的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的特点是限制对方的回答范围,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对方在所限范围内作出回答。

    据说,香港一般茶室因为有些客人在喝“可可”的同时放个鸡蛋,所以侍者在客人要可可时必问一句:“要不要放鸡蛋?”

    这种提问留给对方选择的范围是“要不要”。

    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后,提出侍者不要问“要不要放鸡蛋”而要问:“放一个还是两个鸡蛋”。这样,提问就缩小了对方的选择范围,把范围限制在“放一个还是两个”之内。这样一来,鸡蛋当然能多卖了。

    2.婉转型提问

    这种提问是用婉转的方法和语气,在适宜的场所向对方发问。

    这种提问是没有摸清对方虚实,先虚设一问,投一颗“问路的石子”。这样既能避免对方拒绝而出现难堪局面,又能探出对方的虚实,达到提问的目的。

    例如,谈判一方想把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但他并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接受;又不好直接问对方要不要,于是他试探地问:“这种产品的功能还不错吧?你能评价一下吗?”

    如果对方有意,他会接受;如果对方不满意,他的拒绝也不会使双方难堪。

    3.攻击型提问

    这种问话的直接目的是击败对手,故而要求这种问话具有干练、明了、击中对手要害等特点。

    如美国里根与卡特竞选总统时的一段辩论,当时里根挑战性地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每一个公民在投票之前都应该好好想想这样几个问题,你的生活是不是比四年前改善了?你到商店里去买东西时是不是比四年前更方便了?美国的失业人数是不是比四年前减少了?美国在国际上是不是比四年前更受尊重了?”

    辩论结束后,民意测验结果表明:支持里根的人上升到67%,支持卡特的人下降到30%。

    4.协商型提问

    如果你要对方同意你的观点,应尽量用商量的口吻向对方提问,如:“你看这样写是否妥当?”

    这种提问,对方比较容易接受。而且,即使对方没有接受你的条件,但是气氛仍能保持融洽,双方仍有合作的可能。

    提问要留心对手的心境。

    人总是处于一定的情绪之中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人高兴起来一掷千金,反之,则一毛不拔。显然,人情绪的不同,对同一件事可以作出完全不同的反应。

    例如,对手心境好时,常常会轻易地满足你所提出的要求。并且还会变得粗心大意,很容易露出口气。此时,你抓住机会,提出问题,通常会有所收获。

    总之,每一个提问都是一颗探路的“石子”。你可以通过对产品质量、购买数量、付款方式、交货时间等问题来了解对方的虚实。

    同时,不断地投石问路还能使对方穷于应付。如果卖方想要拒绝买方的提问一般是很不礼貌的。

    面对这种连珠炮式的提问,许多卖主不但难以主动出击。而且宁愿适当降低价格,而不愿疲于回答询问。

    因此,你必须像福尔摩斯一样,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获得多种信息。才能真正了解对方在想些什么,谋求些什么。

    冷场多尴尬,要避免

    第一次约会后,刘刚对小露产生了好感。可谓一见钟情。在等待第二次约会的时间里,刘刚充满了憧憬,他设想了各种表达方式,急于想把自己的情感向小露倾诉。但是真到了这一天,站在靓丽的小露面前,刘剐平时的机灵劲儿不知跑哪儿去了,想好的话忘了个精光,他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自己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最后小露带着明显的不快匆匆地走了,刘刚则一肚子的郁闷,呆呆地站在原地傻了好久。

    很多男女青年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平时自己的口齿还算伶俐,在同事朋友中间侃起大山也没输给过谁,偶尔遇上自己心中不存幻想的异性也能间或幽上一默。为何与女友约会时总是或三缄其口,或语不达意,心里的话没法说出来呢?

    约会时因为一次“冷场”,往往会给双方带来较为严重的负面心理积淀,这种负面心理会化做一种沮丧、退缩的行为,从而进一步影响以后约会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连锁式地积累下来,即使你有着很好的口才,约会时也会变得沉默寡言起来。

    约会不能顺畅地表达、从容应对是因为我们的情绪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当自己所爱慕的人心理学告诉我们,人在有所期待或心存幻想时,会导致心理紧张,情绪不稳,进而引起思维缓慢甚至停滞。而思维的缓慢和停滞引起的结果是言语表达上的,这样紧张的情绪状态就必然引起语言表达上的麻烦了。调节约会时的紧张心理通常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约会前的心理调节。我们应该清楚最初的约会仅仪足恋爱三部曲的第一部。

    其二是约会中的心理暗示。尽管我们在认识上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双方见面还是难免出现局促紧张的情绪。这是因为大家都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因此为了消除这些紧张因子,首先应注意暗示自已:对方也很不自在,没有过多的精力来注意我的言行,我随便说就是了,越轻松就越能发挥“水平”。默念这些暗示语之后,我们的心情就会平静多了,语言表达也就利索起来了。

    其次,最初几次约会,为了开阔思维,方便谈话,避免出现“冷场”,在选择场景时也要注意。不要在僻静的房子里,也不要在冷清的公园一角,要尽可能地选择“边走边说”的方式。因为话题的多与少取决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量是多还是少,双方守在一个静谧的氛围里,自然只能双目间或一轮而了无生气。“边走边谈”便可以从街面上闪烁的霓红灯、过往的人群、接踵而至的告示上得来谈资,从而左右逢源,侃侃而谈了。

    再次,利用“请君介人”法,烘托气氛,激发对方参与兴趣。约会时,不管哪一方,即使你有出类拔萃的口才,唱“独角戏”也是不成功的。只有双方你来我往、你言我语感情才会更进一步。因而,采用诸如马克思寄小圆镜给燕妮之类的“爱情阴谋”来放松情绪,调节气氛,消除双方因过多顾虑而带来的过于谨慎的言谈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因为气氛和谐,对方的自然参与会给谈话的话题选择提供机会和灵感,从而有了你发挥口才的便利条件。

    第四,因此,我们提倡在约会时尽量做到“少吃多餐”,即每次见面时间不要过长,相互之间留有一份牵挂、一份思念,提高来日见面约会的兴趣。这样做每次见面后,我们都有一种谈话兴致未尽的感觉,同时,约会时话题多且新鲜,也有效地防止了“冷场”。

    第五,约会时尽可能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一起去夜大上课、打网球、参观艺术展、郊游等等。从心理学观点看,有活动相伴,人的机体会得到有效的放松,从而达到缓解脑神经的抑制过程,开拓思维,轻松表达的目的。这样说我们可能更容易理解,我们常常看到少女约会时总要拿条手绢在手里摆弄不停;男士谈判时遇到棘手的问题往往要不停地踮脚等,这些都是因为内心紧张焦虑、心理失衡导致的。不平衡的心理蕴藏着机体的内在躁动,它必须通过外在的活动释放出来,才能使心理恢复平静。可见,约会时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可以防止心理紧张,让我们轻松自如地谈吐,愉快而又不失雅趣。

    “啰嗦”也可利用

    诗人贺敬之曾有一句诗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树老根多,人老话多,莫嫌我老汉说话哕嗦。”人老了,有时一句话要重复好几遍,显得哕嗦,难免会讨人嫌。但这并不是说,说话哕嗦就是不好,如果在说话时一味强调简洁、干脆,并不一定有效,在某些场合,需要借助于哕嗦,才能够起到不同一般的效果。

    从前有一个裁缝,辛辛苦苦地省下钱来,送他儿子念大学,他自己仍旧做工。有一次,儿子写信回家要钱,裁缝不认识字,请隔壁一个杀猪的看信。那个屠户也只认得几个字,就草草地念道:“爸爸,要钱,赶快寄钱来。”裁缝听了很生气,以为儿子从小学念到中学,从中学念到大学,还一点也不懂礼貌。后来,有一位乡村老师来了,问裁缝为什么生气,裁缝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他,老师说:“拿信给我看看。”老师看了信,说道:“你错了,这信上明明写着:父亲大人膝下,我知道大人辛苦,老是不敢多用钱,不过近来有几种必不可少的书籍和物件要买,我的鞋子也破了,我的袜子也烂了,希望大人能寄给我10块钱,我很感激;如果能寄20块钱,那更感激不尽。”裁缝听了很高兴,问老师道:“信上真是这样写的吗?如果是这样,我马上就寄50块钱去。”

    我们不清楚儿子在信里到底是怎么写的,但如果照着屠户的说法,儿子说话就太干脆、太直截了当了,一点客套也不讲,也难怪做父亲的要生气;而照老师的说法,儿子说话很客气,而且详细说明要钱的原委,话虽然说得有点啰嗦,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楚,做父亲的也理解了儿子的苦衷,儿子要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表情达意

    交谈的主要功能在表情达意上。有时候在向对方表达感情如谈情说爱时,只是简单的一句“我爱你”或“我喜欢你”,并不一定能打动对方。现在人们追求的是新奇或独特的感受,标新立异才是他们所喜欢的,因此,谈情说爱也要充分表达。像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对紫霞仙子说的那番经典表白,虽然有些油嘴滑舌,但青年人就是喜欢,他们喜欢说明白、说清楚,而不怕哕嗦。所以要让对方充分理解你的情感,就要多哕嗦几句,以便让对方明白。说话的重复、啰嗦,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意而为的表达方式。

    鲁迅的小说《社戏》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我”小时候在看社戏时,曾焦急万分地等着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老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一一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这可以说是哕嗦的典型了,但在这里,鲁迅借助哕嗦,把一个小孩子的焦急心情刻画得唯妙惟肖,十分传神。如果只简单地写一句“从九点看到十二点,叫天还没有来”,人物的心态就表达不了,味道也就乏了。我们在向别人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时,也可以借助这种方法,如约会时,好不容易等来了对方,不必埋怨,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很诚恳地说:“我从早上等到了中午,从中午等到了傍晚,从傍晚五点等到了六点,从六点等到六点半,从六点半等到七点……我的诚意天可以作证,地可以作证,那边卖饮料的阿姨也可以作证。”只要诚心诚意,想来对方不会怪你油腔滑调,反而会认为你很会说话吧。

    多角度说明

    老人说话哕嗦,可能是怕对方忘了什么,所以会反复叮嘱。同样,我们要想让别人知道说话的要点在哪里,也要反复说明,突出所讲的重点。当然在说话时,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从多角度地加以说明。有时为了说服别人,让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者在需要着重强调要表达的意思时,就要从多个角度“哕嗦”几句,这是一种反复渲染的说话方式。

    《水浒传》里,写花和尚鲁智深伸张正义,三拳打死强占民女的流氓“镇关西”时,就用了多个角度的描写手法,作了一番精彩的形容:先是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进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这是从人的味觉的角度来写;后是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鸟珠进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这是从人的视觉角度来写;第三拳,“太阳穴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如此反复渲染。使我们读来觉得畅快淋漓,情绪得到了完全的渲泄。

    多角度说明,能够把事情说得全面,从而增强说服力。有一位先生到书店想要买本管理类的书,但不知道哪本书合适,于是请教一位营业员。营业员就不厌其烦地介绍,这本书如何如何,那本书如何如何,比较起来,这本书适用于学生,那本书适用于职员,先生如果自己想学,那本书比较适用。营业员如果光说这本书好,那本书也好,就等于没说,而现在这样从两方面加以比较说明,说服力就有了,对方也容易接受。

    说话时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时需要把道理讲清楚,理屈才会词穷,理由充分,说话自然会滔滔不绝。然而有时有意识地重复某些词语,同样会具有说服人、感动人的力量。如毛泽东在建国初期表明建设社会主义的决心时说的“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就起到鼓舞全国人民信心的效果。我们平时在交流沟通时,把要说的加以重复强调,能给对方深刻的印象,比如在听到你说的“你必须这样去做,你一定要这样去做”的时候,想来对方会明白你的决心已下,就无需你再多费口舌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