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保住半壁江山
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此时的袁世凯还只是个小巡抚,大厦将倾,他也无力回天。此时的中国确实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但最后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呢?袁世凯在这期间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这时候,袁世凯还只是一个后辈,指望他能有什么大的作为,不现实。
危难之时,李鸿章站出来了,此时他已是78岁的老人。当时,慈禧的命令是全力抵抗洋人,李鸿章站起来说不,因为这样只会亡国。在李鸿章的带头下,东南十余省和列强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李鸿章此举实际上保住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当时中国是如何也干不过列强的,一旦鱼死网破,中国恐怕会全部沦陷。
这一事件被称为“东南互保”事件,袁世凯所在的山东也立即加入“东南互保”的阵营。
12月,八国联军继续向直隶南部进军,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山东百姓人心惶惶,询问袁世凯该怎么办。袁世凯和德国公使联系,得知八国联军不会侵犯山东,心里那块石头才落地。袁世凯安定百姓,不要慌张,洋人不打我们,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其实,袁世凯对洋人并不信任,他命人日夜赶造大量石碑,上面刻着山东某县某村的字样,然后将这些石碑矗立在与直隶的交界处。这一招还真有效,八国联军看到山东境内的招牌,还真的停止前进。看来袁世凯之前的对外政策是成功的,洋人对他颇有好感,所以这次才不侵扰。
八国联军侵华后,袁世凯对义和团更加反感,这一次,更加不留情面。
洋人那边稳定后,袁世凯开始担心自己的安危了。之前慈禧让他北上勤王,他一再拖延敷衍,毫无疑问,生性猜疑手段狠辣的慈禧一定会秋后算账。如何化解这个危机呢?
袁世凯四处派人打听慈禧的行踪,得知慈禧一干人像丧家犬一样逃到太原,处境十分凄惨。袁世凯忙派人给慈禧送去银子、衣物、美食,这真是雪中送炭。慈禧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人,心胸狭窄也有心胸狭窄的好处,那就是有仇报仇有恩报恩。袁世凯就这么用柔术化解了和慈禧的矛盾。
与此同时呢,李鸿章再次被起用,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代表大清朝与列强谈判。李鸿章虽然权倾一时,但身处矛盾漩涡,很痛苦;无知“妇孺”不懂政治和外交,搞得一团糟,这烂摊子总让他来收。
李鸿章虽然是个传统文化人,但对于西方了解得也挺多。此时,中国正处于危亡关头,一些人提议让他出任大总统,取消满清政府。孙中山就这么对他说过,张之洞和刘坤一也支持他。经过反复考虑后,李鸿章还是拒绝了。
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谈判,李鸿章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总数超过10亿两白银,李鸿章当场吐血。
条约签订后,整个中国都沉入悲痛中,唯独慈禧高兴地差点跳了起来。因为洋人不仅没有要把她“法办”,还允许她继续执政,这确实出乎她的意料之外。于是,她高高兴兴地准备择选良辰吉日回京。
不久,李鸿章在悲愤交集中撒手人寰,临死前他反复说着一句话:“毓贤误国!”
李鸿章的接班人
接到李鸿章的死讯,慈禧和光绪都失声大哭。整个世界似乎都为李鸿章之死感到悲哀,美国人称赞他,日本人称赞他,中国的名士悼念他……
李鸿章临死前,给慈禧上了一道奏折,内容还是“举行新政,力图自强”,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奏折还附了一道密折: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
确实,在当时的中国,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太少了。即使没有李鸿章的推荐,袁世凯上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1901年11月7日,袁世凯接任李鸿章,成为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署理就是代理的意思,让你先干着,干得出色就做正式的。
袁世凯所以发迹得这么快,一方面是因为他了解官场潜规则,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这是前提;另一方面是由于他善于做事,处理各种棘手的问题,既有铁腕,又懂柔术;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手中握有精兵,他有能力保护慈禧。
八国联军侵华之时,清军的战斗力大家都看到了。此时,整个帝国只有两个人手中握有强大的兵力。一个是张之洞,张之洞的自强军装备了德国新式武器;还有一个就是袁世凯的武卫右军,不仅配备有新式装备,还进行过严格的西式训练。在担任巡抚期间,袁世凯就将军力扩大了一倍。
1901年10月,慈禧太后带着一帮逃难的官员开始由西安返回北京。两个月后,到达直隶境内。八国联军一战让慈禧声名扫地,不过袁世凯丝毫不敢怠慢,他早已做好迎接慈禧的准备,将保定的行宫布置得富丽堂皇,由此可见,袁世凯这人会做官啊!
袁世凯把慈禧一行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还亲自护送他们进京。他为慈禧准备了当时最豪华的专列,布置之奢华,连老外看了都瞠目结舌。慈禧和光绪各用一节车厢,车厢内用豪华黄缎铺饰,御用的瓷器和杯盘都是特别制作的。在雄壮的军乐声中,火车驶出保定,开往北京。
到达北京马家堡车站后,朝廷大员早已恭候多时,列队恭迎。就这样,慈禧风风光光地进了紫禁城。老女人被袁世凯伺候得舒服了,一高兴,赏他一件黄马褂,还给予他在紫禁城内骑马的权利。
有意思的是,慈禧坐的这趟专列十年后成为孙中山的专车,再过十六年,张作霖就是坐这趟车被炸死的。
慈禧再次回京后,对义和团不再姑息,袁世凯可以放心剿匪。这时,国内都在剿匪,义和团基本被扑灭。不过,在一个叫景廷宾的人带领下,义和团的残余势力又开始起事,这时候打出的旗号是“扫清灭洋”,公开反对清政府。袁世凯命令段祺瑞、倪嗣冲剿匪,只用了一个月时间,就将这支义和团铲除,景廷宾被凌迟处死。
这事做得让老佛爷很满意,1902年6月,袁世凯成为正式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年他44岁。8月,八国联军交还天津,袁世凯将总督衙门移到天津。到天津后,袁世凯第一件事是为李鸿章修祠堂,并亲自写了一副对联:“受知蚤岁,代将中年,一生低首拜汾阳,敢诩临淮壁垒;世变方殷,斯人不作,万古大名配诸葛,长留丞相祠堂。”
袁世凯把李鸿章比作三国时的诸葛亮、唐朝的郭子仪,这副对联也有明志的意思,我现在接任李中堂,成为中国的丞相,一定会将你的精神发扬光大的。
继承遗产
李鸿章留给袁世凯的不光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职位,还有一笔丰厚的遗产,这笔遗产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袁世凯能否继承,关键还得看自己的能力。
精神方面就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这一点袁世凯一直是坚持的。
物质方面,便是李鸿章留下的巨大产业:淮系集团。这批人马可是李鸿章一手带出来的,袁世凯驾驭得了吗?
精明的袁世凯清楚,如果驾驭不了李鸿章的旧部,不仅自己的强国梦想很难实现,中国很有可能面临分裂的危险。对李鸿章的老部下,袁世凯不敢摆半点架子,态度谦逊,礼贤下士。每天他都会抽出一段时间和这些老部下谈话,谈话是在一种完全平等友好的氛围下进行,李鸿章这些老部下感觉不错:这袁世凯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能做大事。
笼络人才需要的是胸怀,袁世凯在这方面做得不错,我们可以看看袁世凯这方面的成绩。
李鸿章旧部里有一对兄弟俩,人称杨氏双杰。哥哥叫杨士骧,字莲府,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是李鸿章非常信赖的一个幕僚。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清政府派李鸿章议和,杨士骧也随同赴京。
据说,议和期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有一天深夜,李鸿章在院子里踱步,不时发出叹气声。杨士骧见了,忙问总督大人为何烦恼。原来洋人开了一个赔款单,李鸿章算来算去,可是跟洋人开的数目始终对不上,而且悬殊很大。在李鸿章看来,赔些银子还在其次,但如果因此被人嘲笑就丢面子了。
杨士骧学过一些西洋算法,愿意帮李鸿章重新算算。结果杨士骧算的数目与洋人所开的数目完全一致。李鸿章询问其中的缘故,杨解释说:我们的算法是用加法,利息是一年年加上去的,而洋人用的是利滚利的算法,结果当然不一致。李鸿章听后,点头称善,更加欣赏他的才干。
杨士骧成为袁世凯亲信后,和袁世凯讨论时势说:现在中央权力日渐衰弱,地方督抚实权越来越大;现在这时代,有枪就有权力;袁公你只要牢牢握住枪杆子,地位就可以得到稳固;现在帝国内唯一可以和你竞争的就是张之洞,不过他的实力比你还差一截。
杨士骧的弟弟杨士琦,也是个才子,干了十多年的铁路建设工作,1899年,投奔李鸿章,得到重用。杨士琦是个左右逢源之辈,为人机敏多智,袁世凯将其纳入智囊团,跟李鸿章一样重用。
孙宝琦,浙江杭州人,当过户部主事,后改任候补直隶道员、军机处官报局局长,创设育才学堂及开平武备学堂,是李鸿章的属吏。1901年,袁世凯向朝廷推荐孙宝琦,说他才器开朗,奋发有为,是个难得的济世之才,这一年孙宝琦调任驻德、澳、法等国使馆随员。 1902年,升任出使法国大臣。1905年,他代理顺天府尹(相当于北京市市长,顺天府就是北京地区)。1908年,在奕劻的力荐之下,朝廷任命孙宝琦为山东巡抚。民国后,孙宝琦又与袁世凯结成了姻亲,历任外交总长、代理国务总理等要职。
赵秉钧,河南汝州人,早年投奔左宗棠,后来升为巡检。1889年到直隶,历任新乐典史、东明典史、天津北仓大使及直隶保甲局总办等官差。1901年,李鸿章委派他为淮军前敌营务处,兼统带巡捕三营。这人善于缉捕,曾剿杀许多义和团首领。袁世凯认为他不仅有手段,心思缜密,委派他创办巡警。此后,这人便成袁世凯身边的戴笠。
由于袁世凯不拘一格用人才,陈壁、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齐耀琳等人也都转入袁世凯集团。同时,周馥、胡燏棻等淮系大官僚也都和袁世凯互通声气,结为一党。袁世凯的势力开始形成,羽翼逐渐丰满。
成立北洋军
1901年1月29日,慈禧用光绪的名义颁布上谕,实行新政。朝廷陆续颁布了整顿吏治,改革官制,改定刑律,兴办学校,派遣留学生,办理警务、准许满汉通婚,奖励实业,改革军队等多方面的法令。
一场如火如荼的改革开始了,这场改革是用鲜血换回来的。
袁世凯一直是改革的中坚人物,担任山东巡抚期间,他创办的济南大学堂就是山东大学的前身。他还首创商务总局,任命唐绍仪为总局局长。不过,那时袁世凯还不算炙手可热的人物,改革也只是小范围小规模的。
现在升任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相当于一国总理了,权力有了,改革起来就方便了。1902年初,袁世凯兼任督办政务处参预政务大臣、练兵大臣,没过多久,又兼任督办商务大臣、电政大臣、铁路大臣等职,号称一身兼任八大臣。
其中,军事改革是袁世凯最为感兴趣的。以前小站练兵就当是练手,这下终于可以大规模练兵了。有了多年的练兵经验,袁世凯吸收日本和德国经验,制定了一套更科学的练兵方法。在兵源上,袁世凯比以前更严格,首先是身体素质要好,其次,士兵必须有固定的户籍,游民、溃勇一律不收。
清朝的士兵待遇不好,社会地位也不高,退伍回家后往往被当地人瞧不起,有时候还要被地痞流氓欺负。对于这些问题袁世凯很清楚,也很忧虑。所以,他第一步就是提高士兵待遇:小队长每月五两银子,士兵四两二钱,这些钱不会都交给士兵;小队长每月扣除一两五钱,士兵每月扣除一两,扣除的钱每半年寄给家属。同时,他命令地方官要对士兵家属妥善保护,同时免除他们部分徭役。
练兵这东西是要花钱的,袁世凯厚待士兵,花的钱就更多。但袁世凯伸手,朝廷不好拒绝,地方官不好敷衍,因为他手握兵权啊!为了确保练兵效果,他成立了军政司。袁世凯模仿西方的兵制,将军队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三类。
清军编制一般以营为单位,袁世凯的常备军不这么干。他以两镇(镇相当于师)为一军,每镇统辖步队二协、马队一标、炮队一标、工程队一营、辎重队一营,全镇官兵共12512名。镇、协、标、营、队相当于现在的师、旅、团、营、连。统率一军的叫总统或军统。统制或翼长相当于后来的师长,协统相当于后来的旅长,标统相当于后来的团长,管带相当于后来的营长,队官或哨官相当于后来的连长。
袁世凯将自己的这支军队命名为北洋常备军。
第一支北洋常备军建立后,王士珍任第一协统,相当于中国的第一个旅长。第二支新兵练好后,经过考核,冯国璋任第二旅旅长。此时,北洋三杰中二杰已崭露头角。
还剩下段祺瑞,段祺瑞武人出身,不太会考试。而袁世凯为了公平,又明文规定,考试成绩最优秀者上位。段祺瑞确实有军事才能,袁世凯很担心他被考试制度给埋没,第三次考试的时候提前把考题泄露给段祺瑞,这样段祺瑞才当上第三旅旅长。因为这事儿,段祺瑞一辈子对袁世凯感恩戴德。
袁世凯练兵练出了名气,朝廷精选出三千八旗子弟兵,交给袁世凯训练。袁世凯接手后,申请将这三千八旗兵设置为京旗常备军,当然了,精明的袁世凯不会蠢到让自己的人统领这支军队,他提议让满人铁良做这支军队的翼长。铁良是满人中的杰出青年,早年受荣禄欣赏,袁世凯推荐他做得恰到好处。
半年后,京旗常备军练成,铁良很佩服袁世凯,这支军队完全复制北洋军的模式。不久,朝廷命令各省派遣人员到天津学习袁世凯的练兵技术,袁世凯俨然成为天下兵马大元帅。
位置越高就越要小心,能力越强就应该越谦虚。袁世凯以前不懂这个道理,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可谨慎多了。虽然他很想自己练兵,但还是建议朝廷设立一个专门练兵的地方,由庆郡王奕劻练兵,自己担任顾问。奕劻这人的练兵能力水平有限,袁世凯不过是让他出头,自己实干而已。
慈禧当然同意,也想借着练兵的机会统一全国军权,任命奕劻为总理练兵事务大臣,袁世凯为会办大臣,铁良为襄办大臣。真正负责练兵具体事宜的全是袁世凯的人马,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刘永庆等等。
八面玲珑的总督
1904年,在朝廷的支持下,袁世凯着手扩军。他在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招募了几千壮丁,又练就了一镇兵马。袁世凯看上了张之洞的自强军,将以前武卫右军的部分人马和张之洞的自强军合编为一镇。张之洞的兵权就这么被他兼并了,当然,这是有利于国家的举措。
到此为止,北洋军已有六个镇。袁世凯知道国外的军事技术日新月异,要想赶上他们的步伐,还得派遣留学生去国外学习。袁世凯很看好日本,派遣了五十多名优秀学生去日本学习。
1906年,袁世凯在保定成立了陆军军官学堂,这个学堂的目的是造就出更高的军事人才,相当于后来的黄埔军校。巧的是,蒋介石就是在这个学校毕业的。
袁世凯重视军事中的每一个环节,这支强大的军队练成之后。袁世凯向朝廷申请改名,将这些军队改名为陆军各镇,想做天下兵马大元帅的野心昭然若揭。就这样,北洋新军改名为陆军一镇、二镇、三镇、四镇、五镇、六镇。
要检验一支军队的战斗力,最好的方式当然是战争,在没有战争的前提下,首选演习。1905年10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现代化军事演习开始了。演戏很成功,受到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好评,《泰晤士报》记者莫里逊为演戏写了好几篇通讯夸赞北洋军的素质,为此他和袁世凯成为莫逆之交。
这次演习让袁世凯名噪中外,军队也扩张到九万人,袁世凯成为当时举足轻重的大人物。北洋集团自成一体,已经构成了对朝廷政权的威胁。这时候流言也多了,但是袁世凯还是风雨不动安如山。此时,朝廷的宰相是奕劻,这人虽然满族皇亲,但早已被袁世凯的糖衣炮弹哄得屁颠屁颠,简直是袁世凯集团的代言人。
慈禧这个极有心计的女人此时对袁世凯究竟是什么态度呢?袁世凯不太清楚,君心无常,绝不可以用常理来推测一个皇帝的想法。要想知道慈禧心里想什么,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她亲信的太监。李莲英当时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袁世凯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向李公公。不过,李公公不好收买啊,因为他跟慈禧的关系太近了,搞不好就会弄巧成拙。
还有一个太监叫马宾廷,职位比较低,有时候也能跟太后说些话儿,就为了这个,袁世凯居然和他拜把子做兄弟。袁世凯做人做到这份上,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也可以说被官场同化了。
慈禧经过那么多挫折之后,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咄咄逼人了,她意识到自己确实把国家管理得不行,现在袁世凯接任后,国家呈现出了新气象。有些事情她也能听之任之。
袁世凯处处打点,如履薄冰,总算做了五年的安稳总督。
不得已交权
好不容易度过一段比较稳定的时光。1906年,社会又发生动荡了。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主张排满的思想在全国流传,同时君主立宪的潮流越来越汹涌,满亲贵族开始害怕汉人。
汉人中,权力最大的是袁世凯。满亲的权贵和嫉恨袁世凯的汉族官僚渐渐形成了一股反袁暗流,更糟糕的是袁世凯也倾向于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和责任内阁制,要求撤销军机处。
朝廷当然不会同意,不仅不同意,还把兵部改为陆军部,由铁良任陆军部尚书,这无异于循序渐进地收回袁世凯的兵权。
这下袁世凯郁闷了,他不仅要和满亲权贵斗智,还得和思想顽固的汉人官僚周旋,其中态度最为顽固的汉人官僚是军机大臣瞿鸿禨!这人是儒家典型的君子,不贪财,爱人民,绝对地忠君。袁世凯当然要拉拢他,钱财开路是袁世凯的拿手好戏,袁世凯三次给他送上厚礼,都被拒绝。
位高权重的袁世凯第一次碰到这么不给自己面子的人,心里确实不舒服。麻烦事还多着呢,朝廷上下越来越多的人指责他权力太大,容易给行政造成困难。进退进退嘛,不进则退。袁世凯只好退了,怎么个退法?第一步是请求朝廷去掉自己身上八个兼差,第二步请求朝廷收回陆一、陆三、陆五、陆六的兵权。
袁世凯这步子让得确实大,满以为老佛爷会很感动,哪知道慈禧二话不说,恩准了他。袁世凯这下还得谢主隆恩了。如果没有外敌和内乱的话,袁世凯的人生估计就定格为一个能臣了。这一次,袁世凯真的很受伤。
机会好像不放过他似的。1906年,日本和沙俄在东北的动作越来越大,眼里似乎根本没有大清国。慈禧决定派朝廷大员去考察情况,载振贝勒和军机大臣徐世昌光荣地得到这个任务。载振和徐世昌先到天津,在袁世凯府上吃饱喝足玩爽之后才启程,临行前,袁世凯派自己手下的马仔段芝贵跟着他们去东北。
段芝贵的拍马屁技术比袁世凯有过之而无不及,袁世凯让他跟着载振自然有这方面考虑。
委婉收权
1907年1月,载振等人返回天津,袁世凯再行地主之谊,用美酒佳肴为他们接风洗尘。
袁世凯深知八旗子弟喜欢听戏,宴席之上还请来了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杨翠喜,这杨翠喜不光戏唱得好,长得也是风情万种。载振边看边流口水,这哪能逃得过段芝贵那双精明眼。要拍马屁这就是最好的机会了,事后,段芝贵找到杨翠喜的住处,花了一万二千两银子把她赎出,并给她一份丰厚的陪嫁钱,将她打扮得漂漂亮亮送给载振。
载振高兴了,事儿就好办了。载振回宫后,逢人便夸段芝贵。不久,段芝贵又借来十万银票孝敬奕劻王爷。这个血本下得真大,一看就是搞投机的。此时呢,还真是搞投机的好时候。因为东北那边的政策要改革了。
东三省是满人的龙兴之地,自然与众不同,以前一直实行的是将军管辖制度。在日本和沙俄的威逼下,慈禧决定将东北改成内地一样的制度,准备设立总督、巡抚。东北是一块宝地啊,谁不想要!这消息一出,清帝国的宰相奕劻立马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大家知道,要上位还得靠这人推荐啊!
袁世凯是个贪权的人,他很想自己当东北总督,可惜他权力太大,慈禧不同意。自己不能,最好是安插自己的人。凭着和奕劻的关系,袁世凯将大哥徐世昌送上东北总督的位子。段芝贵的马屁拍得很到位,当上了黑龙江巡抚,唐绍仪出任奉天巡抚,朱家宝出任吉林巡抚。
这四人全是袁世凯的亲信。名单一出来,朝廷炸开了锅,反对的奏折像雪片一样在朝廷中飞着,老佛爷看得眼花缭乱。军机大臣瞿鸿禨的态度非常强硬,他极力反对这四人出任东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