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袁潮流
东三省全是袁世凯的人,那些和袁世凯关系不好的大臣当然不满,这下袁世凯成了靶子。在这场弹劾风暴中最突出的三个御史是都察院的江春霖、赵启霖和赵炳麟。站在这三人背后撑腰的是瞿鸿禨。
大清宰相奕劻是袁世凯的支持者,要想和袁氏势力对抗,瞿鸿禨觉得必须拉上一个人。此人是谁呢?岑春煊。岑春煊是广西西林人,他老爸当过广西巡抚,此人年轻时是戊戌变法的支持者。八国联军入侵的时候他表现很好,第一时间过来勤王,慈禧和光绪西逃的时候,他又护驾有功,因为这些原因慈禧很信任他,他的官路也升得比较快,短短几年就从布政司升到总督。
岑春煊出身好,受领导宠信,有人曾经把他和袁世凯相提并论,说是“北袁南岑”。不过,这人在性格方面和袁世凯很不同,为人相当正直,正直得近于迂腐,跟瞿鸿禨有些相似,对钱财这些东西真是视如粪土。
岑春煊是个正直的人,有件事最能体现他的性格。他当上两广总督,赴任不久,广州的米商们“照例”给他送来厚礼,四十万银票绝对不是小数目。但岑春煊收到这个后,很不高兴,严厉地拒绝了。他这一拒绝,米商们非常惊恐,担心岑春煊要整他们。结果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这个岑春煊只是不收礼而已,并不整人。不但不整人,反而对商民非常爱护。所以,岑春煊离任时,商民都含泪相送。
岑春煊不但是个爱民如子的好官,也是一个不惧权贵的清官。他担任两广总督期间,曾一举弹劾四十多名官僚,所以许多同僚对他是胆战心惊的,给他送了一个外号“官屠”。当时,天下有“三屠”,分别是“官屠”岑春煊、“士屠”张之洞、“民屠”袁世凯。
岑春煊得罪了朝廷的不少高官,与瞿鸿禨都是忠心报国的大臣,说得上是肝胆相照,互相欣赏。岑春煊在得罪奕劻之后,便被调任四川总督,还不准回京。瞿鸿禨很同情岑春煊的遭遇,决定在他奔赴四川之前帮他一个忙,让他跟慈禧见上一面,或许事情能出现转机。岑春煊先到上海,到了上海他称病不行,在瞿鸿禨的秘密安排下,岑春煊转道来到北京。在瞿鸿禨的帮助下,岑春煊终于见到慈禧。
慈禧是个重感情的人,和岑春煊聊着聊着,想起这人以前对自己的种种忠心,感慨万千。当时光绪也在场,慈禧指着光绪说:“我常跟皇帝说,庚子事变那年要是没有你岑春煊,我们母子指不定现在在哪里呢!”
岑春煊听了也颇为动容,跪地说为太后和皇帝效忠万死不辞,并表示自己不想去四川,请求留在太后身边效力。慈禧点点头说:“这事情我知道了,绝不会亏待你的。”
太后出马,还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的。太后一句话,岑春煊不但不必去四川,还升任邮传部尚书。瞿鸿禨和岑春煊,这两个硬骨头的清官结成同盟,共同对付袁世凯集团。岑春煊号称“官屠”,得罪人的事他可不放在眼里。上任之后,他第一把火就是烧掉自己的第一下属邮传部侍郎朱宝奎,朱宝奎是奕劻的党羽,这分明就是公然和奕劻作对嘛!
当然,弹劾他先要过慈禧这一关,慈禧是个权术高手,只要不威胁到她权力,她一般都是能够圆通一点就圆通。所以,当岑春煊历数朱宝奎的种种劣迹时,慈禧却不停劝慰他“得饶人处且饶人”,但岑春煊是个骨头很硬的人,他坚持说如果不将这种人革职的话,自己就不上任。没办法了,慈禧也没办法了,只好将朱宝奎革职。
岑春煊这人做事确实相当牛——还把到任,就将副职革掉,这种事在官场上屈指可数。这还只是刚刚走出第一步,瞿鸿禨和岑春煊很快便发起第二轮攻势。朱宝奎离职才三天,御史赵启霖便言辞激烈地弹劾段芝贵和奕劻父子,袁世凯当然也牵连其中。奏折里的内容有凭有据,讲这个段芝贵买女人给载振玩,又花钱买官,袁世凯对此却是默许。
慈禧看了这个折子,很不高兴,她没想到这些人把她蒙在鼓里,在下面阳奉阴违。岑春煊趁机向她禀报外界对奕劻的非议,慈禧立刻下旨撤销段芝贵的职务头衔,改任程德全暂时代任黑龙江巡抚;奕劻父子虽然是皇亲国戚,也没有幸免,慈禧任命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成立专案组,专门调查奕劻父子的作风问题。
慈禧还亲自召来奕劻父子训话:“你们身为皇亲国戚,居然敢如此欺瞒我们母子,你们还不如找根绳子把我们母子勒死算了。”
奕劻收钱的胆子很大,这时吓破了胆,他知道慈禧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那个花花公子载振听到这个消息,更是惊恐,立刻跑到天津,问袁世凯拿主意。
袁世凯在官场上打拼这么多年,早已练就了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本领。他先稳定载振的情绪,然后说道:“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将杨翠喜送回天津,取消了证据,再跟他们慢慢周旋也不迟!”
事情办妥之后,袁世凯还授意天津一家报纸登文章,为载振与杨翠喜的绯闻辟谣。袁世凯的这个做法在当时算是技术十分先进的,动用媒体的力量保护自己、打击对手在现代已经是一种风气,但在当时比较少见。
倒袁派也不是省油的灯,报纸一出他们就感觉到不对劲。所以,他们又参了一本,要求对天津报社进行彻查,目的当然是想挖出幕后人物袁世凯。遗憾的是,上面对这个折子没半点反应。
当特别调查小组来到天津的时候,杨翠喜已经是一个叫王益孙的商人的使女,而且有买卖字据,日期还是在载振去天津之前;至于那个借钱给段芝贵的富商,也坚决否认有借钱这回事。特派员把这一男一女提到北京审问,得到的结果也是一样。这个案子不了了之。
不过,慈禧可不能这么算了,她以诬蔑皇亲大臣的罪名将御史赵启霖革职。慈禧是个精明的老女人,她并不想真的彻查载振、奕劻,一方面因为这两人都是皇亲,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两人都是她任用的,他们出了问题,慈禧脸上也不好看,人们会说她任人唯亲,看人不准。慈禧是个好面子的女人,这个脸她丢不起。
不过,她对载振、奕劻的做法确实有些不满,这种不满只能私下里解决。她暗中叮嘱奕劻要低调,同时授意载振辞去一切官职,这样双方也都留个面子了。赵启霖被革职第二天,载振就提出辞去一切职务,这不是偶然的,朝廷当然爽快地答应了。
开始反击
第一回合,胜利的一方是瞿鸿禨一派。袁世凯等人虽作出了一些防护措施,但最终没有达到目的,算是失败了。
以袁世凯的性格,失败了就得还击啊!当年在朝鲜时他那么咄咄逼人,现在虽然忍术高明,但也绝对不是忍气吞声之辈。如果说瞿鸿禨和岑春煊是用阳谋打击对手的话,那么奕劻和袁世凯使的就是阴谋了。
这招确实阴险,挖人老底!在后来的历史中不断被发扬光大。
奕劻指使亲信翻遍军机处档案,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瞿鸿禨和岑春煊的把柄,政治斗争跟法庭断案不一样,法庭断案讲究的是疑罪从无,政治斗争就刚好相反,只要激起疑心,斗争就会白热化。
从人品、道德、职业精神等等各方面来说,瞿鸿禨和岑春煊都是没问题的,要想抓住他们的把柄确实难,不过只要用心整一个人,总是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的。还真被他们找到了,他们找到瞿鸿禨当年保举康有为、梁启超的三份奏折,还有岑春煊保举立宪党人张謇(翁同龢的门生)的奏折。
大家知道,慈禧太后最讨厌的人莫过于康有为、梁启超,翁同龢因为支持康梁,也让她反感。奕劻的这招很阴险,就是连慈禧太后也感觉到了,所以她并没有立刻就对瞿鸿禨和岑春煊怎么样,但是心里已经警惕了。
没有扳倒对手,奕劻和袁世凯都很不甘心。以前瞿鸿禨一人在朝时,孤掌难鸣,还好应付,现在他和岑春煊联手,这让袁世凯一派很闹心。因为对方都是大臣、重臣,稳如泰山,要搞垮他们确实很难。袁世凯认为,只有把他们中的一人赶出京城,余下的那个才好对付。有没有这样一个机会呢?
有,而且机会很快就到了。谁给的机会?革命党人。这时候,广东的政府机关大楼屡屡受到革命党人的袭击,当时革命党人势力不大,但是胆大。袁世凯看到这个好机会,便让奕劻在慈禧太后面前替岑春煊美言。岑春煊不是袁世凯的政敌吗?为什么还要替他美言?这叫捧杀,糖衣炮弹送“瘟神”。
奕劻在慈禧面前大夸岑春煊会办事,做事情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广东所以混乱就因为没有岑春煊,只要岑春煊坐镇广东,革命党人哪敢闹事。慈禧听了肯定觉得奇怪,岑春煊不是你奕劻敌人吗?你捧他干嘛?莫不是想把他赶出京城。慈禧犹豫了,因为岑春煊是她的恩人,恩人想留在京城。
看太后犹豫,袁世凯狡猾地进言,意思是:对于臣子来说,君王的命令如同天命,做臣子的哪有权力自己想在什么地方当官就在什么地方当官,岑春煊受老佛爷如此恩宠,就更不应该这样了。
袁世凯的话说的还真有道理。就这样,岑春煊奔赴广东,在京城只呆了一个月左右。既然是老佛爷的命令,岑春煊也只能认命。不过,他很不甘心,临走前向太后辞行的时候,还狠狠地告了奕劻一状。岑春煊要走,太后也是不忍心的,何况太后本来就很相信他,奕劻是个什么人太后心里也清楚,太后真动了拿掉奕劻的想法。
太后产生了这种想法,袁世凯很着急。袁世凯是怎么知道太后的想法呢?太监,太监相当于太后心理的晴雨表,袁世凯很早就买通了这些晴雨表。虽然打听到太后的意图,但袁世凯也没有想好应对之策。
岑春煊离开北京后,又在上海逗留了一段时间,他是在等待,等待像上次那样,老佛爷再召他进京。他也听说了老佛爷有拿掉奕劻的意思,只要奕劻倒台,瞿鸿禨再进言,自己随时可以返京。岑春煊的想法是正常的,因为形势正在往有利的方向发展。
不过,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倒台居然是瞿鸿禨,而不是奕劻。
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这是细节决定成败的最典型案例。这个细节到底败在哪里呢?
慈禧原本是想拿掉奕劻,一天,奕劻生了病,没来上朝。慈禧就单独召见了瞿鸿禨,对他说:“我虽然老了,还没头昏眼花,庆亲王那点烂事我还不知道吗?我只是念着他这些年来也为我大清出过力,不忍心就这么把他办了。不过,他们父子一点都不知道收敛,再不给他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还当我这老太婆是病猫了。老大人,依你看,谁接替他比较合适?”
瞿鸿禨心里自然认为自己最合适了,而且老佛爷这样跟自己说,明摆着是让自己接替他。不过嘴上肯定不能说我最合适,那样太不谦虚。瞿鸿禨支吾几声,那意思慈禧也明白。
双方就相当于默认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政敌要下台了,自己马上就可以上位,想到这里瞿鸿禨这样的老臣也不免有些得意忘形。回家之后,他多喝了几杯,得意地告诉老婆:老夫混了这么多年,终于爬上大清国最高的位置了,那个贪污腐败的奕劻马上就要下台了。
他老婆听到这个消息,比他还高兴。女人一高兴,嘴巴就管不住,她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另一个女人,想让这女人跟她一起分享快乐。哪知这下坏事了,这女人是谁呢?这女人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女人的老公是《京报》的创办人汪康年,汪康年是瞿鸿禨的门生。他自然是替老师高兴,把这个消息透露给英国《泰晤士报》。
几天后,《泰晤士报》中文版刊登了一则消息,说是中国的政局将会发生大变,奕劻即将下台,军机处会大换血。如果说只是报纸登载这个消息,还不至于引起大的风波,因为慈禧是不怎么喜欢看报纸的,国外的报纸就更少看。
但英国驻华公使不罢休,奕劻是个亲英派,英国人担心一旦换人,可能影响英国在华的利益。所以,英国公使很想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事也凑巧,这天,慈禧要在颐和园招待各国驻华公使夫人,一起游园赏景,聊聊家事国事。英国公使就对自己的老婆说,你一定要好好问问慈禧,这事儿是不是真的。
慈禧原本心情不错,和各国公使赏景之时,英国公使夫人忽然问庆亲王是不是要免职。一下子,游园的心情没了,慈禧大惊失色,心想这事我没跟人说啊,只跟瞿鸿禨一人谈了,怎么连外国人都知道了?慈禧沉脸对公使夫人说:哪有这回事,你不要听信谣言!
慈禧很愤怒:瞿鸿禨,是不是老骨头不舒服了,欠收拾啊!
对付政敌
奕劻听说慈禧想对自己动手,招来袁世凯等人商量对策。袁世凯觉得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怎么出击?袁世凯手下的一个智囊杨士琦出了个主意:收买一个御史,参他。袁世凯一帮人相信有钱能使鬼推磨,这个主意有可行性。
不过,瞿鸿禨名声在外,两袖清风,这招居然失败了。没人愿意参奏瞿鸿禨。找不到御史,级别低一点也可以。最后,杨士琦找到了一个翰林院侍读学士,这个人名叫恽毓鼎。这人是个不得志的文人,相对其他官僚,比较寒碜。当看到杨士琦拿着一万八千两的银票给自己时,顿时眼冒金花。
杨士琦笑着说:不光如此,事成之后一定提拔你当布政司。恽毓鼎笑得合不拢嘴,忙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杨士琦大概交代一下情况,恽毓鼎马上知道应该怎么做了。恽学士不愧是大学士,才思敏捷,很快就写了一封荡气回肠、雄辩有力的折子,在折子里,列举了瞿鸿禨四大罪状:暗通报馆;授意言官;阴结外援;分布党羽。
如果说他说得无凭无据还不足以弹劾瞿鸿禨,但才子们有一种能力,可以把捕风捉影的东西上升到政治斗争层面,比如:暗通报馆是说瞿鸿禨和汪康年勾结,在《京报》上诽谤载振和奕劻父子,由于《泰晤士报》事件,慈禧对这个特别感冒;授意言官是指瞿鸿禨指使御史赵启霖参劾奕劻父子;阴结外援是说他暗中和《泰晤士报》编辑勾结,披露中国政治内幕;分布党羽是说瞿鸿禨曾经保荐自己的亲家余肇康当法部丞参。
慈禧看到这个折子,快速地收拾了瞿鸿禨,瞿鸿禨不仅没有上位,反而被免职,余肇康也因此被革职。要说慈禧,也不是糊涂人,瞿鸿禨是什么人,她心里清楚。所以罢免他绝不单单是因为有人弹劾,之前瞿鸿禨管不住自己的嘴巴,泄露了政治秘密是个主要的原因。当然了,瞿鸿禨这个人也有点不识时务,他老是念念不忘康有为、梁启超,在慈禧面前经常替这两人说好话,让太后高抬贵手,放他们一马。
瞿鸿禨下台后,奕劻和袁世凯暂时可以松一口气了。不过,奕劻自知是“戴罪之身”,主动请退。慈禧没有同意,因为一时之间还没有合适的人选。她采取了个两全其美之策,把光绪的弟弟载沣安插在军机处,用以监视奕劻父子。
瞿鸿禨走后,朝中势力最大的就是奕劻和袁世凯,看着汉人势力在朝野上下急剧膨胀,满清贵族们忧心忡忡。特别是满清贵族中的杰出青年,更是把袁世凯看成是曹操,袁世凯呢,也把这些贵族看成是自己的致命敌人。
早先,袁世凯在交出陆军四镇的兵权时,心疼得流血。此时,他希望重新拿回这四镇的兵权。铁良是兵部尚书,当然是袁世凯的第一个敌人。
这次,袁世凯主动出击,攻击陆军部自建立以来没有做出任何利国利民的事,里面管事的也毫无军事知识,这样下去国防事业就会毁于一旦。袁世凯特别提出,把北洋四镇交给一群不懂军事的人,不但保护不了京城的安全,反而是一种隐患。袁世凯殷切地恳求朝廷用事实说话,挑选一个懂军事的人才统领陆军四镇,保护京城的安全。
铁良姿态高昂地反击说:是非自有公论,我铁良一心为主。铁良私下里对慈禧说袁世凯这人啊,居心叵测,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将来满人的天下就有危险了。老佛爷这次站在铁良一边,袁世凯无计可施,只好把攻击的矛头对准另一个人,这人就是岑春煊。
岑春煊虽然离开京城,究竟是瞿鸿禨的死党,而且老佛爷现在还很宠信他。如果不整垮他,袁世凯睡不安稳。但整垮他,得用重磅炸药。老佛爷不是最讨厌康有为和梁启超吗?行,这就是炸药。袁世凯和奕劻决定用尽一切办法将岑春煊说成时康梁死党,还说岑春煊加入了保国会。
可惜这招不管用,慈禧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不会光凭他们一番话就相信。
慈禧和岑春煊的关系牢不可破,但这时却出现了一个人,是照相业方面的高科技人才,名叫蔡乃煌。他主动依附袁世凯,想出了个损招,让袁世凯找来岑春煊和康有为的照片,袁世凯还不明所以,找了照片给他。这人真厉害,在当时就懂照片PS技术,将康有为和岑春煊合成一张,好像两人在亲密合影一样。
蔡乃煌将照片交给袁世凯的时候,袁世凯大喜过望,这可是铁证啊!老佛爷本来是打死都不相信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岑煊赫和康有为是一党,但这下不相信也不行了。那时候,中国人没几个人知道照片可以PS。
这一招真是杀人不见血,岑春煊收到圣旨时傻眼了,自己好端端的,老佛爷偏说自己生病了,恩准自己回家调养。岑春煊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官就丢了。
两个碍手的政敌都被搞垮,袁世凯心里那种爽快就别提了。奕劻虽然是个腐朽昏庸的官僚,但在袁世凯的权力之路上帮了大忙。袁世凯对权力的贪恋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没有这个老朽罩着,他很容易就会跌跤。袁世凯和他互利共生,双方各取所需。
树大容易招风
朝中弹劾袁世凯的人大有人在,慈禧太后对袁世凯的怀疑由来已久。如何限制袁世凯是她老人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907年8月24日,慈禧召袁世凯进京。进京之后,慈禧对他非常好,赐给他饭食,语重心长地跟他谈话。谈话的结果呢!袁世凯升职了,免去他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职务,升任为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与此同时,张之洞也被调到北京担任军机大臣。军机大臣的地位名义上比总督高,但实际权力却小得多。
慈禧这一招很厉害,明为升迁,暗地抑制,而且一下子让两只老虎呆在一起,互相牵制。胳膊拧不过大腿,袁世凯只好进京了。
此时,慈禧太后已步入她生命的倒数第二个年头,完全是一个老婆婆了,经常卧病在床,头脑也不如以前,对朝政大事已经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袁世凯进京后,为了继续握紧北洋的枪杆子,让杨士骧当上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之洞是靠洋务运动起家的,之前袁世凯兼并他的自强军早已让他不满。这时,冤家见面,一场明争暗斗在所难免。
最关键的是这两人都是实力派。袁世凯就不必说。张之洞在南方经营多年,建立了庞大的军政力量,他的门生故吏更是布满天下,加上张之洞德高望重,支持他的人很多。张之洞和袁世凯势均力敌,正好可以互相牵制。
在为官老成方面,袁世凯还比不上张之洞,他的个性仍然偏于张扬,对权力的追求表现得太过明显,所以很多人不满他也在情理之中。
1907年10月26日,张之洞的幕僚、湖南按察使梁鼎芬给朝廷上了一封奏折,大意是:奕劻和袁世凯多年来互相勾结把持朝政,地方很多督抚大员都是这两人的党羽,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拜兄弟,直隶总督杨士骧原是袁世凯的门生,袁世凯的部将、门生,靠着贿赂、私人关系,充满整个朝野,只有肃清奕劻和袁世凯的势力,打击卖官鬻爵走后门现象,才能拯救大清。
这个折子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可能慈禧清楚袁世凯的势力轻易动不得,所以反而将梁鼎芬申斥一番。
没过多久,直隶提督马玉昆也弹劾袁世凯,直隶本是袁世凯的地盘,连家门里都有要弹劾自己,可想而知袁世凯确实已经是一棵大树了,东南西北风都往他身上吹。
所幸,这时候慈禧已经老态龙钟,袁世凯知道她活不了多久,这是巩固权力的最好时机。对袁世凯来说,最大的敌人还不是张之洞,满亲的那些权贵才是他权力之路的最大绊脚石,尤其是铁良,能力确实不错,而且担任着全国陆军元帅的职务,很明显,慈禧希望他将来重振满族的雄风。袁世凯把自己的首要敌人锁定在铁良身上,他动用自己的关系派人游说太后,让自己担任陆军部尚书。这个计划肯定是要落空的。
袁世凯对权力的贪恋近于痴迷。计划落空后,在1908年4月,他又向铁良建议:现在全国不是在练新军吗?训练新军教官最重要,这个重要的任务最好是从北洋武备学堂的毕业生中挑选,或者挑选那些有长期训练新军经验的人。
袁世凯的建议虽然对训练新军有利,但是铁良果断地拒绝了他。他不但没有如愿以偿,反而因为急功近利而导致更多人的忌惮。
1908年9月15日,这一天是袁世凯五十大寿的日子。袁世凯过生日,自然得好好庆祝了,场面很奢华、很热闹。许多著名的戏曲表演者也到场了,京城内的官员有几个敢不来捧场的,就算平时对袁世凯不满的人也来祝贺。光是收的礼金就是一笔庞大的数目,慈禧虽然年老多病,也给他送了一笔厚礼。
袁世凯的生日过得非常张扬,难免会有人看不惯。御史江春霖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给袁世凯罗列了12条罪状,大意是袁世凯权势太大,留着是个祸害。
袁世凯做官这么多年,被弹劾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这次自然也不会有什么大的风险,慈禧召他进宫,教育一番了事。
慈禧临终前的安排
1908年11月3日是慈禧的74岁大寿,这个大寿过得并不喜庆,因为慈禧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大寿之后,她又患上了痢疾,病倒在床上。
这时候,慈禧病倒,整个帝国的大厦都在摇摇晃晃。偏偏这时光绪也生了大病,朝廷大员们纷纷关心继承人的问题,很多人在蠢蠢欲动。当时幻想最大的是恭亲王溥伟,此人是老恭亲王奕囗的孙子。他想做皇帝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血缘近啊,他爷爷是道光帝的爱子。当然,想坐上龙椅的远远不只是他们,连臭名昭著的奕劻父子都有想法。
越是混乱的时候流言越多。这时,京城内传言袁世凯打算废黜光绪帝,立自己的哥们载振为皇帝。慈禧活了一辈子,对这些谣言和流言可谓司空见惯,但这谣言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奕劻父子和袁世凯是死党,他们一旦联手朝中无人能敌。就算袁世凯没有这个包天胆,也得解除威胁才放心。
慈禧就是慈禧,病重之中还能想出奇招。11月7日那天,慈禧让奕劻去遵化,去遵化干嘛呢,原来慈禧的陵墓就选在遵化东陵县的一个叫普陀峪的地方。这一招自然是调虎离山,支开了奕劻,她才好安排接班人的事。同时,她命令铁良统领陆军一镇的兵力坐镇北京城,要是谁敢发动政变,毫不留情地绞杀。
慈禧打算怎么安排接班人呢?这时帝国还有合适的人选吗?
本来慈禧还是疼爱和喜欢光绪帝的,但是光绪帝有自己的想法,触犯了慈禧的权力界限。慈禧的眼睛瞄来瞄去,决定还是从光绪的家庭里选人,毕竟光绪是自己妹妹的儿子。慈禧把目光锁定在载沣身上,载沣和光绪是同父异母兄弟,慈禧的意思是:看光绪这样子,估计快不行了,载沣就担任摄政王。
大家都知道,清朝最有名的摄政王是多尔衮,这个多尔衮的权力已经等同于皇帝了,但名义上还是摄政王。慈禧选择载沣为摄政王一方面是因为帝国合适的人选不多,另一方面醇亲王一家人确实让她信任。醇亲王奕譞就是慈禧的妹夫,也是光绪的爸爸,这人在慈禧剪除肃顺集团的时候立下了很大功劳,后来慈禧掌权后,他又很识时务地退出,从而让自己的儿子载湉当上皇帝,也就是光绪帝。
摄政王选择好了,皇帝的人选呢?慈禧心中也有了,这人就是鼎鼎有名的末代皇帝溥仪,溥仪那时才三岁,溥仪是载沣的长子,母亲是荣禄的女儿。
几天后,也就是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咽下最后一口气。此时,慈禧也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这女人真强,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打起精神,急召摄政王载沣、奕劻(接班人确立后,奕劻便回来了)、张之洞、袁世凯等人进宫,正式通知皇帝的人选:溥仪当皇帝,继承大统,同时继承同治帝的香火,也顺便继承光绪帝的香火(看来她对光绪还是有亲情的)。
11月15日,光绪死的第二天,老佛爷就归西了。后来流传一个说法,说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从慈禧的角度来说这个不太可能,虽然光绪之前的一些做法让她不满,但这只是内部矛盾。光绪也算是有些威望的人,慈禧明知自己这么多年纪了,身体又不好,干嘛要毒死自己的侄子,换上一个没有威望的人,这样一来不是给清帝国埋下危机吗?
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被李莲英毒死的,因为李莲英是害死珍妃的刽子手,虽然是在慈禧的授意下,但也难以逃脱责任。当然,这种说法也只是猜测。还有人认为,光绪是被袁世凯秘密下毒手的,这也只是猜测。
具体怎样,有待历史学家们努力。
撤职保命
光绪慈禧先后撒手,政局是一定会引起动荡的,虽然慈禧做了一些预防措施。
听到这个消息,远在海外的康有为非常高兴,慈禧一死,是时候回家了。康有为以前受光绪帝宠任,这是他的政治资本,他对外宣称自己有光绪的密召,授予自己大清宰相的官职。除此之外,康有为清楚,只有打倒袁世凯,他才能登上政治舞台。他连续发出了《光绪帝上宾请讨贼哀启》和《讨袁檄文》,指责袁世凯是谋杀光绪的元凶,请求摄政王载沣对袁世凯下手,为先帝报仇。
载沣是什么反应呢?
载沣并不相信袁世凯杀了光绪的鬼话,但是他确实看袁世凯很不顺眼,因为此时袁世凯已经对满清王朝构成了威胁,不光因为他位高权重、手握重兵,更因为他是个君主立宪的鼓手。载沣也知道,所谓君主立宪,就是架空皇权,让权力下放到内阁。
载沣摄政后,首先将袁世凯雪藏,政事上的问题他都会请教张之洞等老臣,对袁世凯是不理不睬。接着,一件小事引发了倒袁洪流。
1908年12月2日,溥仪正式登基,年号为宣统。新皇登基,要么是大赦天下,要么就是给予臣民一些恩赐。溥仪太小,载沣就代他赏赐大臣。
朝廷对奕劻的赏赐是让他家世世代代承袭王位,对张之洞、袁世凯等重臣,则加封太子太保头衔,骑马时可以用紫色缰绳,读者可能奇怪紫色缰绳是不是跟一般缰绳不一样。如果说黄色象征着皇权的话,那么紫色象征着尊贵,紫气东来讲的是老子出关,可见紫气不一般,北京城又叫紫禁城,也就是说紫色与一种神圣和贵气紧密相连。
这种赏赐是礼节性的荣誉赏赐,本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倒袁派抓住了把柄,说摄政王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奕劻是个贪官污吏,袁世凯是个奸诈小人,你非但不惩治这些人,反而给他们荣誉。这么做是错的,古话说得好,亲贤臣远小人,国家才能兴盛。
御史赵炳麟趁热打铁说:袁世凯就是曹操刘裕之辈啊,他结党营私,手握军权,只要搞掉他,大清的江山才保得住。
袁世凯这下处境不妙,一朝天子一朝臣,新摄政王上任说不定会对自己开刀。
其实,这时一些满清的权贵是主张杀掉袁世凯的,这些人多是满清的一些元老级别的人物,肃亲王善耆是民政部部长兼公安部部长,镇国公载泽是财政部部长。这两人都跟袁世凯过不去,他们以宗室元老的身份向摄政王载沣建议,尽快处理掉袁世凯,时间拖得越久就越麻烦,以前有太后镇着他,现在无人能制服他了。
当然,袁世凯也不乏支持者,最挺他的人就是奕劻。奕劻听到载沣动了干掉袁世凯的念头,又惊慌又愤怒,为了保护袁世凯,他不惜和载沣翻脸,指着侄子的脸怒道:“你要杀袁世凯不难,但是杀了袁世凯,北洋军造反你能镇压得了吗?”
这已经是赤裸裸的威胁了,但道理确实如此,载沣只好打消干掉袁世凯的想法。
除了袁世凯的死党坚定挺袁,一些老成的重臣也不主张杀掉袁世凯。比如张之洞,我们知道,张之洞和袁世凯的矛盾真不小。他为什么不主张杀掉袁世凯呢?张之洞的看法是太后和先帝去世不久,皇帝年幼,这时候维持稳定是最重要的,如果杀掉袁世凯这样的大臣,势必引起天下大乱,到时遭难的还是国家,受损的还是大清。
袁世凯是个聪明人,他想起康熙时的鳌拜,慈禧时的肃顺,自己现在的处境就如同鳌拜和肃顺。这段时间,袁世凯吓得半死,不敢出门半步。想来想去,三十六计中只有一计可以帮助自己,那就是走为上策。袁世凯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载沣虽然对他忌惮,害怕北洋军造反,但高层的主意总在不断权衡和变化中,呆在京城里,他就感觉自己的脑袋不稳。
一世枭雄的袁世凯,这时候却狼狈不堪地换上普通人的衣服,在一个晚上,惴惴不安地离开北京。到了天津后,他甚至想效仿梁启超,偷渡到日本。这时,他的门生杨士骧拦住了他。当然,杨士骧不好亲自出面,而是让自己的儿子杨毓瑛给袁世凯传达自己的意思:千万不能偷渡到日本,应该立即返回北京,以不变应万变,因为你没犯什么大罪。
袁世凯想想也是,我确实没有该死的地方啊,练兵也是朝廷交给我的。就这样,他又偷偷回到北京。
回京后,袁世凯还是上气不接下气,每天都在提心吊胆中度过。接到圣旨时,袁世凯大汗淋漓,听完圣旨,袁世凯拍着胸膛想,总算保住了这条老命。撤职保命,这对袁世凯来说不是太坏的结果,因为最近他老担心自己的脑袋保不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