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发迹史-再次出山,卖掉大清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世凯做了几年的渔翁,这段日子里他从来没有忘记对时局的关注。当时,袁世凯有两个选择,要么老死乡野,要么再次出山。但正常情况下,他不可能出山,因为摄政王载沣对他十分疑忌。袁世凯并不是一个甘心失意的人,他一直在等待机会。机会终于出现了,这就是辛亥革命。袁世凯再次出山,成为全中国最有权力的一个人,而大清不过是他手中的筹码。

    凄凉回老家

    袁世凯终于逃过这一劫,并不是因为运气好,也不是因为载沣心慈手软。载沣打心眼想干掉袁世凯,但压力太大,这些压力不仅有来自国内的,也有来自国外的。

    朝廷中,挺袁的高官不少,奕劻等人不必说,绝对是站在袁世凯这边的,连张之洞这些重臣在这时也挺袁世凯,这些人很清楚,袁世凯一旦倒下,接下来可能就是他们了。当然,真正对载沣有震慑力的是北洋军事集团。此外,洋人方面也不能不考虑,这些老外对袁世凯都挺有好感,如果朝廷干掉袁世凯,他们担心在中国的利益会受损。

    载沣挣扎了许多天,最后以小皇帝溥仪的名义下了一道圣旨:军机大臣袁世凯,是个栋梁之才,朕即位以后,希望他继续为国家效力,可惜袁世凯患上了足疾,行走困难,难以继续为国家出力,朕特允许他回家养病,以示朝廷对国家大臣的关怀。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拖着疲惫的身体,神态茫然地登上了从北京到河南的列车,当时的气氛很压抑。前来车站送行的只有寥寥几个人,大多数人当他是瘟疫,不敢跟他沾半点边。

    送行的几个人中有一个很特别的人,这人便是张之洞,袁世凯以前的老对头。看着张之洞无所畏惧的样子,袁世凯有种英雄相惜的感觉。张之洞送行之时,神情颇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他感慨地对袁世凯说:“可能很快就轮到我了。”

    袁世凯和张之洞、严修、杨度等人挥手告别后,就登上了列车。这是一辆“绿皮火车”,最普通的那种,袁世凯这时的处境恰可用李清照的词句来形容“凄凄惨惨切切”。

    坐在火车上,袁世凯想了很多,越想越觉得世态炎凉。以前自己得势时多少人巴结自己,现在敢来送行的人没几个。

    袁世凯想起恩人翁同龢下台时的光景,跟自己差不多,翁同龢为官清正,又是光绪帝的老师,但是被贬之时,偌大的朝堂之上居然没有一人敢为他说半句话。须发斑白的翁老先生到天津时,袁世凯那时正在小站练兵,听到翁老到了天津,也不敢见他,但给他写了一封信,附上了一张银票,托人带给翁老。翁老读袁世凯的信时,竟当着来人的面哗哗地流出眼泪。

    火车一路呼啸,车头冒出滚滚白烟。到了河南境内,袁世凯并没有回老家项城。这个家对他来说也是个伤心地,个性倔强的袁世凯因为葬母之事得罪了家人。

    事情是这样的:袁世凯做山东巡抚的时候,生母刘氏在济南病死,袁世凯向朝廷提出回去葬母守丧。不过,当时义和拳的事情闹大了,慈禧要求袁世凯为国尽忠,先剿匪,然后葬母。因为这样,袁世凯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得到正式的安葬。随后,又是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形势稍微稳定后,袁世凯才得以回家葬母。

    在葬母的过程中,袁世凯又与家人发生了争执。大家知道,中国封建礼法非常严峻,刘氏是庶母,根据项城风俗,不可以正门出殡,也不能葬在祖坟的正穴中,更不可以和丈夫袁保中合葬,因为她只是袁保中的姨太,按规矩只能葬在祖坟边上。

    袁世凯常年在外,没有好好孝敬生母,现在母亲死了,袁世凯怎么忍心她受这种委屈。他和家人吵了起来,可是家人死活不肯让步,袁世凯甚至跪下来求主持葬礼的二哥袁世敦,但礼法就是礼法,一点通融不得。

    无奈之下,袁世凯竟然以总督的身份带领了一帮军人过来,自己坐在棺材上,给军人发号命令,让他们强行把母亲从正门抬出去。袁世凯的倔强可见一斑,也因此他把族中人大多数都得罪了,最后家人甚至不让他把母亲葬在祖坟。袁世凯不得已买了块坟地,安葬母亲。这之后,袁世凯跟二哥袁世敦绝交,跟族人联系也很少。

    下车后,袁世凯先在汲县一个简易的地方落脚。之后,他带着家人搬到彰德府城北门外的洹上村,彰德就是现在的河南安阳,洹上村是安阳的一个村庄,村口有一条小河,当地人称为洹水。

    渔翁袁世凯

    自古以来,官场上栽了跟头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癖好:寄情山水,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袁世凯在小村里的日子大概也是这样,洹上村是个风景宜人的好地方,有个天津的大款就在这里建了个别墅,这个别墅如果在今天看应该算是超级豪华了,占地面积有两百多亩,里面树木掩映,鸟语花香。

    袁世凯一看,这别墅不错,中意。袁世凯有的是钱,便出高价盘下了这所别墅,当然,袁世凯不是搞房地产的,他买房子是为了养老,为了韬光养晦,为了想清楚官场中的是是非非。袁世凯是个军人,别墅到手后,几乎被他改装成碉堡,地方官知道袁世凯是个大人物,还特地派了两营的人马来保护他。

    此时, 袁世凯表现得就像一个不问世事, 心中只有光风霁月的世外高人。

    院子很大,袁世凯就在里面开辟了菜园、瓜园、果园、桑园,这一年四季是有得吃了,全是无公害的绿色食物。除此之外,他还养了一些鸡、鸭、牛、羊、猪,这种平静的生活的确非常不错。一世枭雄袁世凯真的甘心过这种无忧无虑的田园生活吗?我们再往下看,便知道眉目。

    袁世凯的别墅前有一个小池塘,里面长满了荷花,正是六月天时,一池塘的荷花看起来美极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袁世凯为这个池塘题名为圭塘,他还在池塘边盖了一些楼阁和回廊,用以赏景养心。同时,他还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花园,里面种满奇花异草,袁世凯给这个花园取名为“养寿园”,还将花园内的主楼命名为“养寿堂”,主楼旁边的侧楼叫做“谦益堂”。

    这两个楼的名字可是大有来历,“养寿”和“谦益”都是慈禧赐给袁世凯的,可算是对他的忠告或建议。慈禧这个女人的眼睛真了不得,两个词语点中袁世凯一生致命的弱点和缺陷。养寿是针对袁家男人活不过60岁,希望袁世凯能够注意保养,多活几年,别那么迷恋权力;谦益自是针对袁世凯桀骜不驯的性格而言,这种性格在官场上最容易跌跤,只有学会了谦虚才能受益。袁世凯用慈禧赐给自己的字给两栋楼取名,那意思是很明显的了:韬光养晦,东山再起。

    在隐居的这段时间内,袁世凯深深地反思了官场上的得失,自己正因为修养不够,太迷恋权力,所以招致众人嫉妒,加上手握大权不懂进退,所以朝廷放逐自己那是一定的。

    这是一段非常宁静的时光,袁世凯时常拿着一根钓竿到洹水边钓鱼,自称为洹上老人。如果他的名字不叫袁世凯,大家还以为是陶渊明的弟子呢!

    袁世凯的生活过着非常有规律,也很健康,如果他从此能不问政事,估计活到70没问题。他每天早上六点多起床,洗漱完毕后,吃一碗鸡汤面,随后,要么拿着钓竿去钓鱼,要么在山林间漫步。十点左右,他一般就回到家,在书房里看书,练字,或者是和客人聊天。十一点半的时候准备吃午饭,午饭不是很丰盛,就那么几样菜,每天都不变,不仅花样不变,连摆放的位置都不变。袁世凯最喜欢吃的菜是清蒸麻鸭,这道菜几乎每顿都是必须的,而且要放在桌子中央的位置上。

    吃完午饭,袁世凯一般要午睡一个小时左右。下午两点左右,他一般会睡醒,睡醒后要么是读书,要么是会客。下午五点了,袁世凯又要出门散步,下午的散步一般要带上姨太太和儿女们,一路上,袁世凯和他们说说笑笑,尽享天伦之乐。晚上七点是吃晚饭的时候,晚饭相对午饭要丰盛很多。袁世凯很少喝酒,只有在节日的时候才喝点黄酒。晚上九点的时候,袁世凯就上床睡觉。

    说到这里,顺便提提袁世凯一个很有名的习惯,那就是袁世凯一年只洗一次澡,就是每年的大年除夕洗个澡。这一点太牛了,一般人肯定做不到。

    野老胸中负兵甲

    隐居洹上的这段日子,袁世凯的哥哥袁世廉正好也赋闲在家,他这哥哥得病了,下半身有瘫痪的征兆。袁世凯知道后,把他接到洹上养病,还重金聘请外国医学专家上门听诊。

    袁世凯是个重亲情的人,整天陪着哥哥,有时扶着他一起散步,有时下下棋,聊聊天。像这种温馨的生活袁世凯在十四岁后就很少享受过,有时候他喜欢和文人骚客们饮酒作诗。跟八旗子弟一样,袁世凯也特别喜欢听戏,他经常把戏班子叫到家里,一家人喝着茶,嗑着瓜子,听着戏,其乐无穷。

    不过,这种日子过久了也会觉得乏味的。从袁世凯写的一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对过去始终不能完全释怀,比如这首《忆庚子旧事》:

    八方烽举古来无,稚子操刀建远谟。

    惭对齐疆披枳棘,远临燕水补桑榆。

    奔鲸风起惊魂梦,归马云屯感画图。

    海不扬波天地隶,共瞻日月耀康衢。

    从这首怀旧诗里可以看出袁世凯从来没有忘记政治和权力,这也难怪,权力是他本性的一部分。在另一首诗里他则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无奈: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在人们眼里,袁世凯是一个武人,不是一个文人。但这首诗写得确实不错,袁世凯自己也颇为得意。他知道自己虽然退隐,但是朝中很多人还是不放心,索性便在渔舟上和哥哥摆了一个钓鱼的pose,让人拍了下来。照片里,袁世凯披蓑戴笠,手持钓竿,一副忘情山水的样子,俨然是个世外高人。

    袁世凯将照片印了几百张,分发给亲朋好友,还让人连诗带图在报刊上登出,图文并茂,朝中人想不相信都难。这照片一登,立即引起了议论声和喧哗声。袁世凯拿到报纸时,摇头苦笑,他确实希望复出,但却只能用这种方式,而且能不能复出他毫无把握。因为此时中国的政局控制在载沣的手里,载沣在干嘛呢?

    载沣是个生手,大清国在他手中,一天不如一天。他也很想把国家治理好,但可惜财政太拮据了。

    怎么解决经济问题呢?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向洋人借钱,但载沣跟洋人的关系不怎么样,洋人不相信他啊,这条路不好走。最好的办法就是向老百姓要钱,其实老百姓已经快被榨干了,不过,只要还没完全干就得继续榨。这样一来,老百姓也只好铤而走险,跟官府干上了。在载沣的治理下,全国各地,暴动不断。

    袁世凯发表诗也罢,贴照片也好,载沣才懒得理他。袁世凯只好继续过着野老的生活,一年一度的生日到了。袁世凯的老部下纷纷联系,要去拜访袁世凯,这些人有北洋军事集团的张勋、段祺瑞、王英楷、刘冠雄等;也有北洋衙门、直隶省属官言敦源、齐耀琳、蔡绍基等;还有袁世凯在山东的一些老部下。他们全都赶到了洹上村,小小的洹上村,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袁世凯是反对他们过来的,他清楚自己现在是处于放逐状态,部下们过来免不了会让朝廷猜忌。

    也许是清朝的气数将尽,这些老部下胆子也变大了,他们不顾袁世凯的劝阻,来到了洹上村。袁世凯却闭门不见他们,这样一来,大家都不知所措。姜还是老的辣,张勋一不做二不休带着大家闯进了袁世凯的房间里。袁世凯表面上不情愿,但是看到自己的老部下心里乐呵呵的,他知道:这群人是忠于自己的。

    暴风雨来临之前

    1911年不是一个寻常的年份,这一年发生了辛亥革命,说到辛亥革命,不能不提孙中山。

    孙中山是革命党的首领,他提出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是一个执着的革命者和理想主义者,为了实现推翻清王朝的理想,他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在孙中山的不懈努力下,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1911年4月,黄兴到广州起事。4月27日的晚上,黄兴带领一群敢死队,用枪炮轰击两广总督衙门,两广总督张鸣岐吓得翻墙逃跑。革命党人取得了初步胜利,不过,朝廷的正规军很快就赶过来镇压,革命党人失败。事后,革命党在清理现场时发现72具遗体,葬在黄花岗,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随后,由于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各地资本家联合人民群众发起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各省派代表入京,抗议朝廷迟迟不实行宪政,要求清廷颁布宪法,组织内阁。清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被迫撤销军机处,成立了责任内阁,奕劻担任内阁总理。

    这个内阁被人说成是皇家内阁,一点没错,担任内阁大臣的基本上是满亲的皇族和贵族。当时,革命党人是有脾气的,你清政府这样糊弄人,我们不陪你玩了,改良派说白了也是骗人的,只有推翻清政府才是唯一的出路。当时很多人跟革命党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起义接二连三地爆发,像地雷一样在神州大地上爆炸。那时,汪精卫是革命党人中一个杰出青年,当时还不是卖国贼,应该说是个热血沸腾的爱国志士,汪精卫和黄复生把炸弹埋到摄政王载沣的家门口。可惜没成功,后来汪精卫又刺杀摄政王。

    大风暴正在神州的上空酝酿,一场狂风暴雨即将来临。载沣是没有能力挽狂澜于即倒的,人们把目光纷纷转向那个钓鱼的老翁袁世凯。

    张謇是立宪派的代表人物,以前是袁世凯的老师,但两人后来闹翻了。这次,为了共同的利益,也为了国家的命运,他主动来到洹上村拜访袁世凯。

    故人见面,难免要叙旧。两人回忆了过去在吴长庆幕下的日子,又谈谈在朝鲜的那段岁月,聊了大半天,彼此之间的距离近了很多。接着两人又说到多灾多难的国家,终于张謇提到正题了:老袁,出山吧!袁世凯回答道:如果有朝一日能够蒙皇上恩宠,让我出山,世凯当然万死不辞,一定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劳。

    袁世凯的老朋友老部下也没闲着,几乎是天天跟着军机大臣的屁股后面,让他们尽快召回袁世凯。黄花岗起义爆发时,日本和沙俄在东北横行无忌,都存着将东北据为己有的心思。这时,奕劻带着十几人请求摄政王起用袁世凯,捍卫大清的龙兴之地。就连载沣的亲弟弟都建议他起用袁世凯。不过,载沣都没同意。

    袁世凯确实是属于乱世的,一到乱世就是他发挥热量的时候。如果说没有孙中山闹革命的话,袁世凯是很难被起用的,因为载沣对他非常怀疑,所以说袁世凯能够得势,最应该感谢的人是孙中山。

    孙中山是一个革命专家,从1894年就开始闹革命,到辛亥革命时已经有17年。这17年的时间他从来没闲过,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从来没有改变志向:清王朝必须推翻,民国必须要建立。

    然而,辛亥革命并不是孙中山领导的,那时孙中山还在国外。辛亥革命甚至都不是同盟会的人领导的,爆发得很偶然。辛亥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辛亥革命内幕

    讲武昌起义不能不提到两个社团,一个是文学社,一个是共进会,这两个社团的大本营都在武汉。它们与同盟会有联系,也受到同盟会的影响,但不属于同盟会。

    不过这些社团的宗旨跟同盟会是一样的,都跟清朝有仇,要把满清埋葬,建立民国。文学社和共进会里的成员多是一些不怕死的角色,革命本就是玩命,但他们很清楚凭借自己的力量是搞不定清朝这个庞然大物的,他们计划策反新军。

    文学社和共进会原定计划是在辛亥年的中秋节起义,不过他们对自己的势力和号召力不自信,想邀请同盟会的几个大哥,黄兴、宋教仁、居正等人来武昌,做带头大哥。这几个大哥也答应了,但后来不知为什么,他们没有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武昌。带头大哥没来,只好把起事的时间往后拖拖。

    不过,一场意外提前引发了这场革命。到底是什么意外呢?

    10月8日下午,共进会的老大孙武在汉口的俄租界中试验炸弹,这炸弹可是个危险的玩意儿,俄租界也是危险的地方,在危险的地方试验危险的东西那就是危险中的危险了。估计那炸弹是中国产的,这孙武还没动手,炸弹就自爆了。结果可想而知,孙武受伤了,这还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这事惊动了俄国人。

    俄国人迅速把他们包围,将共进会的这帮热血青年给逮捕起来了。那边文学社听到风声,很是焦急,兄弟社被“劫”,怎么也得营救啊!文学社的老大蒋翊武决定11月9号晚上紧急召开会议,连夜起事。也不知是谁透露了风声,当晚他们开会之时,官兵破门而入,将文学社的三个大佬老大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当场抓获,大哥蒋翊武身手不错,居然被他翻墙逃走,多学一些技能始终是有好处的。

    彭楚藩、杨宏胜、刘复基被清兵抓走之后,立即被杀害。

    这下,文学社和共进会都失去了领导人,起事本应推迟才对,怎么会提前呢?事情还得从他们的策反工作说起,文学社和共进会搞了那么多年的策反工作,也有不小的成就,不少新军早已秘密加入他们的社团。

    当时,湖广总督是个满人,名叫瑞澄,这人对新军有偏见,很不相信他们,上任之后就打压新军。结果军心涣散,新军中很多人失去对满清王朝的信心。

    10月10日晚上,新军工程第八营副班长金兆龙和兵士程定国正在擦枪,工程营后队第二排排长陶启胜看到他们擦枪,起了疑心,呵斥道:“今晚上没有任务,你们擦什么枪,莫不是想造反?”

    事情还真巧,这金兆龙和程定国很早就加入共进会,还真是革命党人,金兆龙以为秘密败露,牛气冲天地说:“老子就是要造反,你想怎样?”

    姓陶的一看火了,准备叫人来抓他们,金兆龙扑向陶启胜,程定国趁机开枪打死了他。

    程定国这一枪打响了武昌起义,这枪声一响,秘密加入革命党的新军纷纷倒戈,大家高声地叫喊着“起义”,由于新军中有相当多的革命党人,这场起义很顺利。起义之后,群龙无首,大家就推举新军中官职最高的吴兆麟为革命总指挥。

    由于这次起义事发突然,清军首先吓破了胆,以为满天下都是革命党。第二天早上,起义军就拿下总督衙门。义军锐气十足,连续两天拿下武汉三镇,至此,武汉已变成革命党人的地盘。

    袁世凯出山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袁世凯正在家里和亲朋好友过生日,这年袁世凯53岁,虽然一场更大的事业在等着他,但也意味着他没几年好活了。这消息传来,寿宴上满座惊愕,只有袁世凯面带一丝神秘的微笑。

    有人认为造反的士兵不过是少数,很快就能镇压下来。有人说叛军只是乌合之众,朝廷大军一来,马上作鸟兽散。也有人认为革命党人组织松散,肯定成不了什么气候。

    袁世凯静静地听着,有的门生问他到底有何高见。袁世凯微笑地说:“瑞澄、张彪两个人是废物,指望他们平乱不切实际。摄政王载沣是个眼高手低的年轻人,指望他稳定大局也有点悬。这些革命党人绝对不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有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时,有人说道:“现在这形势啊,除了袁宫保出山没有别的办法了。”

    袁世凯一听,得低调,以前就因为得意忘形吃了好多亏,马上说道:“今天呢,是我大寿,咱们不谈国事,不谈国事,来来来,喝酒。”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就坐在家里等,他知道肯定有人要来请自己。朝廷派出北洋军镇压叛乱,可是北洋军谁指挥得动,恐怕就是载沣本人也难指挥,更别说其他人。此时,朝野上下一片呼声要求袁世凯出山。奕劻就不必说了,他为了让袁世凯出山,对载沣软硬兼施。可惜载沣对他没有好感,甚至从心理上瞧不起他。

    徐世昌嘴皮子都磨出了泡,可惜还是说不动载沣,因为他是袁世凯的大哥。军机大臣那桐是满人,和袁世凯并无特殊的关系,他不惜拿着身家性命为袁世凯作担保,说现在清王朝眼看就要倒塌,现在只有袁世凯一人能挽救大清了。

    载沣听到连满人都替袁世凯说话,气得浑身哆嗦,痛斥那桐一番。那桐也是牛脾气,一气之下,来个告老还乡。奕劻见状,索性称病不朝,这分明是跟载沣对着干嘛!

    一看这形势,载沣纠结了,这怎么办?如果不用袁世凯,朝廷搞不好要解体,只好低声下气地求奕劻和那桐两人回来。载沣痛苦地问奕劻:“如果用袁世凯,你能保证这个人没有二心吗?”

    奕劻拍着胸脯说:“这个你真没必要担心,我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袁世凯这人我了解,绝对忠诚。”

    潮流都往袁世凯那边涌,载沣虽然对袁世凯很反感很不放心,但这时也没有办法了,只好忍痛起用袁世凯。听到叔叔起用袁世凯,小恭亲王溥伟急了。溥伟年龄比载沣大三岁,但论辈分要喊载沣一声叔叔,在乏善可陈的满清皇族里,溥伟还算个有能力的人。他赶到载沣面前,焦急地问:“皇叔,你用袁世凯,这不是引狼入室吗?”

    载沣叹了叹气:“现在只有袁世凯能平乱,两头都是狼,还是用大清名下的狼吧!至少为了名分,他不会做出过分的事。革命党可不一样,革命党成功,只怕我们人头不保。”

    溥伟一听,确实如此,又问:“就算要用他,你至少要找一个人来制衡他啊!”

    载沣眼里一下放光,问:“找谁呢?”

    溥伟顿时哑口无言,慢慢才说道:“皇叔你摄政三年,什么人能用,你应该最清楚了。”

    载沣这时满目凄凉,叹道:“朝廷里全是袁世凯的人,我哪里有什么心腹的人才啊!”

    载沣一语道破真相,虽然摄政三年,但手中并无真正的权力,袁世凯一党早已将他架空。

    袁世凯钓鱼的时候,收到朝廷的谕旨,朝廷任命他为湖广总督,全权负责剿匪,湖北境内的军队和各路援军都归他调遣。载沣在谕旨中请袁世凯顾全大局,不要推辞。

    袁世凯接到谕旨冷笑一声,便提笔给朝廷回了一封信,大意是:

    微臣在家养病,听到武昌政变的消息非常痛心,看到国势如此危急,我急得睡不着觉。现在朝廷让我出山,扫平乱党。我袁世凯真想马上奔赴前线,为国家排难,为皇上分忧。可惜老天不遂人愿,我这脚病还没好,连生活都不能自理,我现在是心有余力不足啊!等我这脚病好了,可以行走的时候,立刻为朝廷效力。

    袁世凯当然不是不想出山,他非常想,但他觉得载沣开出的价码太低,袁世凯做过军机大臣和直隶总督,现在一个湖广总督就打发了,他自然不乐意。

    朝廷的平叛统帅是荫昌,荫昌是满族白旗人,早年在德国留学,主攻陆军,后来又做了陆军实习生,恰好和德皇威廉二世同队,两人关系不错。荫昌是科班出身的,但打仗凭的是经验,不是理论。荫昌自己也知道这点,所以他特地跑到洹上村请教袁世凯。

    袁世凯这个精明人当然知道荫昌的来意,他故意躺在床上称病不见。荫昌也是个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直接冲进袁世凯的房间,进了房间,荫昌马上恭敬地请教袁世凯剿匪的问题。袁世凯一看没办法,再说他也欣赏执著的人,就跟他谈了一会。

    荫昌开门见山地说:“武昌的那群叛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又没有个像样的领头的,据说孙中山现在还在国外,黄兴也没出头。所以我相信,这场叛乱很快就能扑灭。”

    其实,荫昌自己也没底气,对于打仗他毕竟没有经验,他是想套袁世凯的话,想知道那些叛军到底有几斤几两。如果袁世凯说容易平定的话,那事情就好办了。

    袁世凯学会了装糊涂,说自己长久在乡野下,信息不通,不敢对国家大事妄发言论。其实,袁世凯心里也在犯嘀咕,叛军啊,你们一定要给力,一定要越闹越大,如果你们那么快就被扑灭了,就太对不起我老袁了。

    袁世凯忽然说:“武昌的叛军中不是有个黎元洪吗?怎么能说没有主持人?”

    袁世凯又建议说,武昌的问题非常麻烦,很多新军加入了革命党阵营,你们千万不要贸然出兵,要等待,等待合适的机会。袁世凯的想法很明显,就是越乱越好,大乱之后才有大治,大乱之后我袁世凯出山才能稳定局势,提高声望。

    荫昌走后,朝廷两天没有给袁世凯任何回复。这下,袁世凯急了,他怕荫昌真的把叛乱平息了,到时自己就没有尺寸功劳。袁世凯给内阁发了一封电报,说我袁世凯身体确实不行了,但国家有难,个人的身体算什么,我愿意上战场,不过请朝廷在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招募一个镇的兵力,编成湖北巡防军,交给我指挥。打仗不能没钱,请朝廷拨款四百万两银子作为军费。

    这些条件都可以理解,平乱既要有军队,也要有钱。但没过几天,袁世凯提出一个过分的要求,要求把自己的老部下全召过来配合自己作战,一看便知,袁世凯是想纠集自己的势力。

    载沣是否同意他的这些要求呢?

    哪里乱哪里就有袁世凯

    载沣还真同意了他的要求,因为不同意没办法啊!革命的火焰越烧越旺。

    武昌完全被起义军占领,起义军打出湖北军政府的口号,公开和北京政府分庭抗礼。这个军政府的总督就是黎元洪,顺便说说这个黎元洪。黎元洪是湖北黄陂人,毕业于北洋水师学堂,曾参加过甲午战争,不过甲午战争中他只是一条船上的大副。后来跟着张之洞混,做到了旅长级别。

    要说黎元洪还真不愿意做湖北军政府的总督,他一直是为大清效力,为人忠厚,对士兵还不错。武昌起义后,吓得躲了起来,起义的士兵知道他人不错,官职又高,便把他找了出来,推举他当头。他是一百二十个不同意的,吓得直摇头。革命党人也不是好惹的,你不干就干掉你,没办法,黎元洪就这样被人拿枪指着当上总督。当上总督后,他头皮都发麻,什么事都不管,战战兢兢,所以当时人给他取了个外号:泥菩萨。

    泥菩萨归泥菩萨,但有一个军政府的总督,其他地方马上群起效尤。

    10月22日,湖南宣布独立。

    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陕西独立。

    10月25日,广州的将军凤山被革命党人炸死。

    至于那些前去平叛的北洋军,他们在袁世凯的指示下,一直在“等待合适的机会出击”,在这种情况下,载沣能不答应袁世凯的要求吗?现在,除了对袁世凯百依百顺,好像没有更好的办法。

    没过几天,朝廷下旨召回荫昌,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所有的海陆军全部归他调遣,各地方的督抚也要积极配合袁世凯。

    对于这些,袁世凯表示很感谢,说要为朝廷肝脑涂地万死不辞。袁世凯越来越刁钻了,话说得越来越客气,人还是呆在养寿园不动,眼睛盯着钓鱼竿,好像他真的很喜欢钓鱼。

    南方闹独立,北方也没有消停。10月27日,陆军十镇的统制张绍曾屯兵滦州,联合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统领卢永祥、伍祥桢、潘矩楹等给清廷施加压力,要求成立国会、改定宪法、组织责任内阁,并特别提出皇族永远不得担任内阁总理大臣、国务大臣等职务,同时要求释放政治犯等,总共有12个条款。

    不仅如此,张绍曾还扣留了运往湖北的清军军火,并致电黎元洪,说我绝不会南下和你打仗的,你放心地做你的总督吧!这事儿发生不久,山西又宣告独立,阎锡山出任总督。紧接着几天,昆明新军起义,云南又宣布独立,蔡锷出任总督。隔着第二天,江西南昌的新军起义,江西全省宣告独立。

    全国都乱了,张绍曾的部队离北京近得很,处于这些新军的“保护”下,朝廷中人人心惊肉跳。隆裕太后和载沣甚至打算带着小皇帝逃亡。

    载沣慌慌张张地出台了四项政策:一是同意实行宪政;二是马上就起草宪法;三是一定解散皇族内阁,组织责任内阁,皇族以后永远不担任内阁大臣;四是释放所有政治犯。

    袁世凯终于放下钓竿,走出乡野,走向政治中心。组织责任内阁这事就全权落在袁世凯身上。

    11月1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居然推辞了。总理都不做,他想干嘛?其实,用现在的话说,袁世凯这么做有点装,他说根据宪政的精神,内阁总理大臣必须由国会选举,朝廷没有权力任命。朝廷怕了老袁,他要选举那就选举吧,11月8日,召开国会,正式选举袁世凯当选为内阁总理大臣。

    此时,袁世凯成为全国最有权力的一个人,而且是经过名正言顺选举出来的。他发自内心地笑了,就这样,他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威风八面地进入北京城。

    袁世凯上台,载沣这摄政王也就取消了,这次,轮到载沣回家休养。不过,载沣可不是袁世凯,他回家时一脸高兴地对老婆说:“从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这让我们想起诗人海子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确实,离开了权力场,载沣的日子过得幸福得多,每年还有一笔丰厚的津贴。

    袁世凯登上内阁总理大臣的位子,是他多年来苦心经营的结果,期间的秘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虽然很多人骂他是窃国大盗,但从他身上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个超级成功者的影子。他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从最开始的青涩出风头,到后来的老成谋国,无一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

    袁世凯当上内阁总理大臣,手握全国重兵,大清朝已经名存实亡了。袁世凯和孙中山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孙中山渴望以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满清,而袁世凯是一步步地把大清卖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