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发迹史-孙、袁这对冤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袁世凯和孙中山达成口头协议,只要袁世凯逼退清室,孙中山立刻让出临时大总统的宝座。当袁世凯逼宫后,孙中山并未甘心让袁世凯独揽大权,所以他给袁世凯套上了三个枷锁,以便牵制袁世凯,其中一条是让袁世凯在南京就任。最后,袁世凯略施小计,便在北京就任大总统。几个回合下来,胜利者是袁世凯。不过,袁世凯也有袁世凯的痛苦,他最痛苦的莫过于一个“穷”字。

    众望所归的“窃国大盗”

    1911年12月28日,袁世凯在皇宫里和清王室谈条件,谈什么条件呢?袁世凯想模仿日本和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君主立宪还得善待王室啊!

    袁世凯亲切地和太后、王公们举行了会谈,会谈时出现了许多“笑点”,一些王公们居然在袁世凯面前哭道:臣罪该万死啊,臣罪该万死!好像搞反了,可见这些王公思想里全是成王败寇的思想,现在袁世凯有权了,他们便把袁世凯当成了主子,先保命,再捞点好处。隆裕太后几次出现昏迷,难道袁世凯表情不够亲切?

    想想,满清王室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纽约时报》曾报道一件事,说是北洋军队里散发传单,扬言称袁世凯如果少了一根头发,士兵们会杀掉所有该负责人的人。清廷尚未退位,军队就打出只认袁世凯的口号,谁还敢动袁世凯一根毫毛。除了孙中山,所有的人都怕他。

    组织责任内阁后,袁世凯第一步是把全国的军政大权抓到手中,然后才开始讨论平叛的事。北洋军是没有问题了,但京城内的禁卫军他还调不动。于是,袁世凯略施小计。他向清廷提出一个建议,说现在大敌当前,为了鼓舞军心,禁卫军应该起个表率作用,本来嘛,你禁卫军装备最好、训练最好、投资最多,正到了用你们的时候,不妨让军咨府大臣载涛带领一部分禁卫军去南方平乱。皇族这一出兵,天下还不云集响应。

    袁世凯这个建议很有道理,看上去也非常光明正大。载涛是禁卫军统领,载沣的兄弟,跟载沣一样,他也是个胆小的人,听到袁世凯建议自己带兵打仗,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他立即跑到庆王府向奕劻诉苦,求他向袁世凯求情,别让自己打仗。

    袁世凯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但你不打仗,军队总得交给敢打仗的人吧,载涛爽快地辞去军咨府大臣的职务,将禁卫军的指挥权拱手交给袁世凯。徐世昌接替载涛军咨府大臣,冯国璋担任禁卫军统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袁世凯办事非常巧妙,他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偏见,完全从现实的利益出发处理问题。这种超强的办事能力正是袁世凯事业能够达到辉煌的重要手段,在成功的路上,手腕有时候比思想和知识更重要。

    凭借着厉害的手腕,袁世凯掌握了全国的军权,这有点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没有流血的事情发生。清廷中的人也没有太大的意见,毕竟没人死,没人进班房,还给你们一笔丰厚的生活费,王公们觉得知足了。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是卖掉大清江山,自己数钱嘛!这个钱可不是金钱,而是利益,所谓利益也未必指经济利益,其中有权力,也有强国的梦想。但圆滑的袁世凯可不希望被人指责为窃国大盗,所以他极力主张君主立宪。

    当时许多人把拯救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他确实是众望所归。立宪派支持他,因为他走的是温和保守渐进改良的路线;人民支持他,因为天下乱了很久,大家都希望过太平日子;列强支持他,在列强眼里,袁世凯是一个开明的领导人,受西方的影响很深,袁世凯执政能够保护他们在华的利益;革命党人也支持他,因为袁世凯跟清廷的矛盾很深,只要袁世凯点头,清廷就要灭亡。

    中国人向来喜欢窝里斗,出现这么一个各党各派都能接受的人实属罕见。袁世凯身上究竟有什么魅力呢?时势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客观原因,但袁世凯身上的人格魅力也不能忽视。这主要是因为袁世凯是个可新可旧的人物,无论哪个阶层都能从他身上找到认可的东西。

    首先,袁世凯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文化教育,虽然考试考得不怎么样,但是从他写的一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传统文化的功底确实很扎实。这样一来,那些传统的士大夫就能从他身上找到共鸣的地方了。

    其次,袁世凯一直关注西方科技文化,也身体力行地进行维新改革。这便能得到改良派的支持。

    第三,他一直致力于加强国防,竭尽所能让国家强盛。当时列强环伺,所有爱国者无不希望中国振兴。这就让爱国者在他身上找到了共鸣的地方。

    第四,他是汉人,因为能力强,长期和满清朝廷明争暗斗。饱受清政府压迫的汉人们自然同情他的遭遇,退隐的那段经历,反而提升了他的威望。

    两边做买卖

    袁世凯当着内阁大臣的面信誓旦旦地说:“我身为大清的总理大臣,怎么可能赞同共和。这样一来,天下人会耻笑我,保护不了孤儿寡母,像这种遗臭万年的事,我是绝对不会干的。”

    他给黎元洪写了一封信:“只要你承认君主立宪,一切都好谈,两军可以立即熄火。”

    不过,当时革命形势一片大好,推翻满清王朝的呼声非常高。袁世凯闻到这股强烈的气息,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再冥顽不化坚持君主立宪的话,只怕要落后于潮流。于是,他又当着众人的面说:“我是一个做事稳健的人,绝对不会虐待革命党的。”

    袁世凯久经官场,说话模棱两可,像冯国璋这种精明的部下有时对他的心思也猜不透,还在那边和革命党交火。袁世凯便招招手,让冯国璋回来,由段祺瑞接替他的职务。段祺瑞到了武昌后,八面玲珑,仿佛和革命党是一家人,双方像朋友一样交往、谈话。

    接着,袁世凯又派唐绍仪去上海和革命党人谈判,唐绍仪提出君主立宪,黎元洪一口回绝,但明确表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制,我们理当推举他为第一任中华共和总统。

    袁世凯得知革命党人的态度后,非常淡定。其实,以袁世凯的兵力,要打垮革命军并不是什么棘手的事,二次革命被扑灭就是极好的证明。但他不想大打出手,他想借由革命党的力量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自己担任共和大总统。军权在手,就意味着拥有独裁的权力。

    为了表达自己对革命党人的善意,袁世凯接见了刚从狱中释放出来的汪精卫,向他表示自己很同情革命,袁世凯还让汪精卫跟自己的长子袁克定结拜为异姓兄弟。

    这时,革命党人却有一种群龙无首的感觉,要想巩固革命成果,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政权是眼下最急迫的问题。不过,许多革命党人都是旧式军人出身,即便了解西方政治军事制度,也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层次上。

    1911年11月15日,上海总督陈其美电告全国的独立省份,到上海来开会,讨论建立国民政府。陈其美在电报中说“希望以美国的政治制度为蓝本”。

    1911年12月25日,同盟会大哥孙中山突然回国,一袭黑色西服的孙中山在上海外滩的码头登陆,真有大哥的风范,受到民众的夹道欢迎。这是袁世凯始料未及的,真正的对手出场了。一场好戏开始了。

    孙中山跟袁世凯一样,也是一个对时势非常敏感的人。当时有记者问孙中山带了多少钱支持革命时,孙中山豪迈地回答:“我身无分文,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如果革命的目的没有达到,谈不上什么议和。”

    这口气多牛啊!分明是说给袁世凯听的,如果你不推翻清王朝,绝不跟你议和。孙中山虽然没有兵、没有钱,但是他有威望啊!这点跟康有为有些像。如果说袁世凯这人新的话,孙中山比他新多了;如果说袁世凯这人精明的话,孙中山的精明也不比他少。袁世凯是众望所归,孙中山的粉丝也不少。

    在大多数中国人的眼里,孙中山是革命之父,俨然就是中国的华盛顿。孙中山一回来,革命的中心就转移到南京,孙中山对南京这个城市特别有好感。

    12月29日,在南京举行了临时总统选举仪式,共有十七个省参加。候选人有孙中山、黄兴、黎元洪三位,孙中山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十七票中他占了十六票。

    孙中山这一出现,打乱了袁世凯设计好的步骤。袁世凯上火了,命令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将领发出联合通告:誓死维护君主立宪,坚决反对共和。这显然是对南方革命军示威。

    第二天,袁世凯跑到隆裕太后那里,装模作样地自责,说自己上台以来,好多问题处理得不好,应该引咎辞职。隆裕太后听他这么说,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心里非常慌张,只得好言劝慰他。

    袁世凯又说道:“南方的那群革命党居然敢公然组织政府,应该毫不留情地剿灭,我请求朝廷筹措军费,打好这一仗。”

    隆裕太后没法,只好从国库里拿出八万两黄金给他。听说袁世凯准备镇压革命军,这时,袁世凯的死对头岑春煊大骂他为了个人权力反对共和。袁世凯装作没听到。

    可是没过几天,清朝的驻外大使忽然发出联名通电,劝告清帝退位,以安定人心。不用说,这又是在袁世凯授意下进行的。袁世凯到底在玩什么把戏,一会儿主和,一会儿主战,一会儿表示拥护君主立宪,一会儿又劝诱清帝退位。当时,连北京城内的王公贵族也猜不透他到底在想什么。

    孙中山虽然当上临时大总统,但并不主张用武力夺权,他可能也清楚武力不是对手,所以希望袁世凯支持共和。孙中山在就任之时就表态,只要袁世凯能够迷途知返,他就立刻让出总统的位置。

    袁世凯是不相信共和的,那他最后为何又作出了让步?

    清帝退位

    袁世凯很清楚,自己和革命党人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革命党人不相信自己,自己也不相信革命党人。

    1月2日,袁世凯发表公开声明:不承认南京政府。他还附带了一个解释:共和只会导致国家的分裂和灭亡。这一时期,非常奇特的是,国际舆论也不赞同中国实行共和制。比如,英国的《泰晤士报》认为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庞大、地域辽阔的大国家里,自古就是实行君主专制,皇帝像神一样统治了百姓,这时突然用一种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共和制,他们感到非常不可思议。

    小日本说话更直接一点,他们认为中国人不论地位高低,个个都是小暴君,现在一窝蜂地要共和,而事实上并不知道共和到底是什么东西,所以不会成功的……

    孙中山上台以后,面临一个非常尴尬的问题,政府穷得叮当响。不要说办什么工程,就是给公务员发工资都难。

    这些问题孙中山事前不是没有考虑到,他打算通过没收、征购、公债、捐输以及发行军票等方式筹措经费,但是这些措施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执行。许多独立的省份各自为政,各种税收都自己扣留着,根本不上缴给中央政府。国民政府发行的公债,也得不到认可。

    有一个故事最能说明财政窘困的程度:有一次,安徽前线的革命军告急,粮饷匮乏,给中央发了急电请求拨款。孙中山大笔一挥,拨了二十万应急。秘书长胡汉民手持孙中山的御批去财政部要钱时,打开国库之门,发现里面只有十枚银元。

    孙中山是穷得叮当响,但是袁世凯的内阁也不富裕,我们知道这时期袁世凯借了大量的外债。不过,相比孙中山,袁世凯绝对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大佬。

    当时的时势是偏向共和的,古老的中国被列强们打得千疮百孔,稍微有头脑人都意识到必须向西方学习,共和制是西方的政治典型。随着革命的形势在全国蔓延,许多精明的立宪派也投机革命,袁世凯的老师张謇就是最好的典型。这些投机革命的立宪派既赞同共和,又拥护袁世凯。所以,他们也成了袁世凯和孙中山的中间人。

    袁世凯是个有野心的人,但他又死要面子,他不想后人骂他篡夺孤儿寡母的江山,所以像偏执狂一样坚持君主立宪。从心里上来说,他对这大清的孤儿寡母是没什么感情的,但是做人做到他这个位子,就相当在乎后人的看法。

    在各方面的推动下,袁世凯以一种无奈的姿态请求清帝退位,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不是我要欺负你们孤儿寡母,是我没有能力保护你们孤儿寡母,天下人对腐朽的清政府恨之入骨,我已经尽力了。

    溥仪虽然退位了,但袁世凯给予他很高的待遇,首先名号不废,中华民国对清帝要像对待外国元首一样;退位后,清帝每年能拿到四百万银元的年薪;除了太监之外,其他人员一概留用;王公贵族的待遇和爵位一概保留。

    隆裕太后很伤心,哭得跟个泪人儿似的:“先皇太后啊!大清完了,我没有保住祖宗的基业,对不住列祖列宗,以后黄泉之下哪有脸见你们啊……”

    袁世凯努力作出伤心的样子,安慰说:“太后,想开点。自古没有不亡的国家,古代那些亡国之君你是知道的,要多惨有多惨,满门被杀的太多了。现在,大清皇帝退位呢,不但没有受损伤,反而能保全尊号,一年能拿到丰厚的岁银,这在历朝历代可是绝无仅有的啊!这可是我跟革命党人千辛万苦谈判得来的,你要珍惜啊!”

    袁世凯把情况跟隆裕说明之后,便志得意满地乘坐马车去外务部的新衙门。途中,发生了一点状况。

    袁世凯一行人刚经过丁家街的一家茶馆时,一枚炸弹从楼上的茶馆飞了下来。这个扔炸弹的显然是个生手,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炸弹爆炸时连袁世凯的毛发都没有伤到。但袁世凯还是受惊了。马车夫赶紧往前敢,赶到一家酒楼附近时,又一枚炸弹从酒楼里飞了出来。这次扔炸弹的技术稍微要好点,许多亲兵倒在血泊中,不过袁世凯安然无恙。命大啊!

    没多久,口哨声此起彼伏,听到这种声音,大家都知道,肯定是巡警来了。现场捕获了十个刺客,还有几人逃走了,这十人中有七人被外国佬保释,张先培、黄之萌、杨禹昌这三被抓住时身上藏有凶器,证据确凿,当晚被执行死刑。

    这次暗杀行动是革命党人中的激进派,这些人是彻底的革命者,他们觉得同盟会的领导们太软弱了,跟袁世凯这种人有什么好谈的,袁世凯不除,中国就不可能真正走向共和。从他们的立场来看,这些人多少是有些眼光的,他们看准了袁世凯是个左右摇摆的墙头草,对共和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拥护。

    可惜这些刺客太不专业了,炸弹扔得那么偏,射击技术还不到见习士兵的水平,用现在的话说,眼光很高手上功夫很低。

    这次刺杀事件,对袁世凯的政治生意是有利的。因为以前的许多保皇派骂他是革命党人的奸细,是大清的卖国贼。这事情一发生,隆裕嗔怪地对满清元老说:“你们还说袁世凯靠不住,我看,他还算是大清的忠臣。”

    以前,袁世凯为了给清廷施压,到处散布流言,说革命党已经在北京组织暴动,本来大家还不信,这下即使最顽固的保皇党也将信将疑了。

    逼宫成功后,袁世凯让段祺瑞给南京政府发了一封电报,大赞共和制是最好的制度,还大夸中国能有今天,同盟会的诸公功不可没,现在大清皇帝正式退位,从此大家一定要努力经营,保证君主政体永远不再在中国出现。

    当天晚上,袁世凯让人剪去自己的辫子,剪的时候,他发出极其罕见的笑声。

    不钻老孙的套子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中华民国成立,这天是1912年2月13日。

    京城内纷纷收起龙旗,老百姓们欢天喜地,都说:“改朝换代了,以后太平了,不用打仗了。”

    第二天便是农历的腊月二十七,家家户户收拾房子,贴彩画,剪图纸,做年糕,送礼品,欢欢喜喜准备过大年。今年这个年,对袁世凯来说有些特别,是一个真正的新年,过年之后,他就要担任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了,是国家的真正元首。

    看着家人们喜气洋洋地准备着过新年,袁世凯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一封从南京发来的电报让他笑容凝固了,看完电报,他一句话也没说,阴沉着脸。

    电报是唐绍仪发过来的,报告孙中山已经辞职,并递交了推举袁世凯为临时总统的呈文。这是好消息,也是袁世凯意料之中的事。

    出乎袁世凯意料之外的是,孙中山给他戴上了三个项圈,袁世凯怎么受得了这种约束,孙中山太不把他当人了。

    第一个项圈是临时政府的地点设在南京,为什么要设在南京?孙中山解释说这是各省代表选出来的,你袁世凯不是要共和吗?共和就得尊重选票。

    当然,定都这事里面是有暗箱操作的,据说是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大家都知道,自元朝以来,北京就是首都,迷信的说法是这地方有王气,在这里建都对王朝和国家有利,科学的说法是北京的地理优势和政治文化适合作首都。

    南京也是一个文化名城,也是有名的古都,不过在历史上都只留有一些短命的王朝。所以有一些迷信的说法,南京的王气不足。传说,秦始皇来到南京旅游时,有方士说这地方有王气,秦始皇便挖了一条河切断南京城的王气,此后,南京以生产偏安王朝和短命王朝出名。

    当然孙中山邀请袁世凯到南京就任并不是因为什么迷信,纯粹出于一种政治上的考虑。当时,袁世凯的权力太大,是共和的潜在威胁。如何钳制这头老虎呢?

    来南京吧,南京是同盟会的大本营,北京是袁世凯的大本营。北京的老虎来到南京自然不能发威,应该说孙中山的想法是好的,可惜有些理想化,袁世凯手握大权,又不是傻子,怎么可能钻进你孙中山布置好的笼子里。

    孙中山在给袁世凯的电报中说定都南京是各省代表议定的,其中有些隐情。其实,当时大多数议员并不同意定都南京,尤以宋教仁和章太炎反对得最为激烈,章太炎跳出来,指责定都南京有五害,还骂孙中山这么做是故意生事,破坏国家稳定。

    孙中山这个建议遭到了大多数的人反对。

    第一次投票的结果出炉后,选择北京的有20票,同意南京的只有5票。这个结果让孙中山很抓狂,只能用老办法了,当晚孙中山召集议员们开会,要求大家统一口径。

    议员们都是有自己想法的,你孙中山虽然威望高,但也不能强迫别人啊!无奈之下,孙中山只好叫来黄兴,黄兴到现场后放出了狠话:要是不按既定方针办的话,我马上带领宪兵队把所有同盟会的议员绑起来。

    武力是最省力的解决办法,结果很明朗:大家投票选择了南京。

    孙中山给袁世凯的第二个项圈是,只有你袁世凯亲自到南京上任,我和手下的大臣才自行解职。意思很明显:你要是不来的话,那没办法,总统宝座就不是你的,我暂且代你坐坐。

    第三个项圈是新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人们会说既然是共和,总统也是公民,当然应该遵守宪法,这个条款怎么能算是项圈呢?这还得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说起。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孙中山为自己量身定做的,而《临时约法》则是为袁世凯量身打造的。《临时大纲》赋予总统绝对的权力,孙中山这么做也是考虑到当时正处于战争状态,实行集权更方便政府运作。《临时约法》除了给予公民的种种自由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限制总统的权力,总统实际上成为一个空架子。

    袁克定气愤地说:“孙中山显然居心不良。”

    袁世凯发出一声冷笑:“他想把我袁世凯当猴耍,真是太可笑了。等着瞧吧,有他好看。”

    权力是人人都向往的一种东西,孙中山也不能幸免。他当然不甘心让出大总统的位置,在此之前,他就像孔子一样游说诸国,希望他们能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可惜列强看好的选手是袁世凯,并且告诫孙中山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和幕僚们聊天时说:“南京我是不会去的,孙中山他要建都南京,那就让他做大总统好了。我袁某为国操劳这么多年,该做的也都做了,是时候回洹上养老了。”

    后人常常说是孙中山将临时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的,事实并非如此,南京方便选举临时大总统时袁世凯全票当选。他说要养老,谁信啊!

    就在北京就任

    南方和北方这时候就像是下围棋,孙中山和袁世凯究竟谁棋高一筹?

    这个问题不必回答,袁世凯是个实力派,孙中山在当时算是偶像派,真正对着干,棋局非常明朗。做任何事都得讲究个名正言顺,能不能赢这局棋,除了看实力,还得看智谋。

    孙中山明白关键时期,先下手为强,你不来,我就去请。

    正月初一,孙中山安排了一支阵容豪华的队伍去北京迎接袁世凯,这支队伍里很多明星,有教育总长蔡元培、革命党元老宋教仁和汪精卫等。

    袁世凯很礼貌也很热情地接待了这些人。蔡元培是个秉性忠厚的学者,留过洋,戴着一副金边眼镜,脸上还发散书香气。

    这是蔡元培第一次见袁世凯,恭喜久仰之后,心里也暗暗佩服这人,袁世凯果然气度不凡,上身挺着笔直,有军人的那种犀利,双目炯炯有神,唇须微微上翘,有德皇威廉的范儿。整体上来说,袁世凯给人威严的感觉,是个军人式领导者。

    蔡元培站起来,恭敬地说:“鄙人奉孙中山先生和参议院之命,特来向先生成交选举状和孙先生的亲笔书信,敬请先生到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元培等对先生荣任大总统表示衷心地祝贺!”

    袁世凯起身接过选举状和书信,微笑地说:“孙先生和参议院的盛情,鄙人感激不尽。各位专程来迎接,鄙人也非常感激!”

    蔡元培又说:“先生德高望重,四海之内人人景仰。孙先生代表南京政府,热切盼望先生亲自到南京,为国家主持大局。江南的百姓正翘首等待先生呢!”

    袁世凯呵呵笑道:“我很希望去南京,和孙先生共谋大局,也和诸君一起商量怎么治国。只是现在北方的形势不稳,还需要我在这里维持秩序。”

    蔡元培知道袁世凯在打官腔,强调说:“关于国都一事,以后大家可以慢慢商量,我相信这事情一定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的。”

    袁世凯礼貌地点头:“是的,我相信你们。各位远道来北京,也辛苦了,今晚好好休息,明天我为诸位洗尘。”

    蔡元培等人告辞后,晚上各界人士轮番造访,东一句西一句,但东西不离正题,意思都是说袁世凯千万不能离开北京,袁世凯一离开北京,就会发生乱子。

    第二天,蔡元培拜访袁世凯时,开门见山地问:“不知道先生对于南行一事,是否考虑好?”

    袁世凯沉吟片刻,捻须说道:“我已经考虑好了,没问题。我们现在正在商定留守北京的人选,敲定之后,我立刻和诸位一起南下。”

    书生意气的蔡元培听到这个消息,很是惊喜,他没想到袁世凯居然答应得这么爽快,喜道:“这太好了,袁公能为国家出力,这是万民的福气啊!”

    事情发展得很顺利,袁世凯这么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当然不能随便食言。

    为了庆祝民国成立,北京市决定庆祝三天,这三天晚上举行提灯游行,再加上元宵节马上到了,百姓和士兵们都很欢腾。

    晚上,街上到处是提着彩灯的人,气愤非常欢庆,看热闹的人到处都是。

    事情就发生在最后一天的灯会上,八点左右,当灯会进入高潮的时候。朝阳门外放了几炮,震彻夜空。

    百姓们以为是礼炮响了,很多人拍手欢呼。有人却怀疑地说:“不对啊,礼炮不是这种声音。”

    就在情绪开始出现骚乱的时候,忽然街上冲出来一队持枪的士兵,他们大呼:“袁宫保马上就要走了,以后没人管我们了,大家快抢啊!”

    这些士兵们大声喊叫着,还朝天开枪,把老百姓吓得一个个逃回家。士兵们冲进大商号里,疯狂地敛财。许多商铺纷纷关门,京城内人心惶惶,都说发生兵变了,又要打仗了,有人祈求老天:“千万不要让袁宫保走啊!”

    功夫不负有心人,袁世凯是个有心人。兵变的骚乱很快扩大,蔓延到天津、保定等地方,这些地方都是袁世凯的势力范围。蔡元培等人的招待所附近也是枪声大作,最糟糕的是日本人见北京出了乱子,立即调了1500人到北京,借口保护侨民的安全。

    这事发生后,袁世凯理直气壮地对蔡元培一行人说:“现在北京局势很不稳定,去南京一事,只能从长计议了。”

    事变很快就平息了,袁世凯“查明”兵变的起因是由于曹锟的军队欠饷导致的,这事的幕后主谋到底是不是袁世凯,已经无从可考,断案讲究证据,没有证据只能陈述事实。

    不过,显然这次兵变的受益人是袁世凯,他不用去南京了。不久,又有好消息传来,临时政府的副总统黎元洪致电袁世凯,表示拥护在北京定都,北洋方面和南方革命军的一些将领也纷纷发来电报支持定都北京。

    孙中山无计可施,只得咬牙同意定都北京。

    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外务部礼堂,正式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就职的第二天,孙中山仍然以大总统的身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就任典礼结束后,秘书梁士诒问袁世凯:“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大总统就任后有什么打算呢?”

    袁世凯笑答:“以前新朝开始,总要对臣民表示一下恩泽。呵呵,我这个新总统,也不能不表示一下啊!这样吧,今天给我下粮道命令:一是天下大赦,宣布今天以前的罪犯,除了杀人犯和强盗之外,其他的一律释放;二是豁免钱粮,今年以前的税粮,百姓没有缴纳的,一概免除。”

    听袁世凯的口气,分明是把自己当成皇帝,哪里是总统。

    梁士诒恭维说:“大总统真是英明啊,两件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没有半句空话。”

    领导一个穷政府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民国成立了,共和貌似实现了,但实际情况一点也不容乐观。

    各党各派都打着国家的大旗为自己的集团谋私利,真正为国为民的打着灯笼也难找。乱世是趁火打劫的最好时候,许多人地痞小霸王摇身一变就是革命党,为了争夺地盘和税收不惜重磅出手。你也是为革命,我也是为革命,到底什么是革命大家并不认真去想,总之有钱有枪就是理。

    在上海,同是革命者的陈其美暗杀了陶成章;在长沙,民政部长谭延闿杀害都督焦达峰,走向湖南都督的位子;在北京,黎元洪借刀杀害张振武。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袁世凯当上总统后对这种混乱的局面仍然没法控制。

    各省口头上听命于中央,但私下里各自为政,你玩你一套,我玩我一套,有的甚至公然和中央政府作对,私自扩军。

    这些地方革命头领说白了就是一些军阀,他们只认枪杆,不懂经济。各省内物价飞涨,纸币贬值,地方政府听之任之,只管保护好自己的地盘。各种势力相互对抗,有了矛盾就是枪杆子解决。

    在西北、东北、蒙古一带,满清的一些宗社党仍然图谋东山再起,虽然成不了什么气候,但得到日本的秘密支持。外蒙古这时候也出了状况,活佛呼图克图见南北对抗,公开宣布不再对北京俯首陈臣。沙俄唯恐中国不乱,居然在国际上承认外蒙古独立。接着,沙俄又出兵攻占了新疆的伊犁。

    西藏那边也没有消停,英国借口保护侨民,派兵进入西藏,也在或明或暗地加速分裂西藏。

    袁世凯虽然是个强人,但他是否真有能力收拾这个烂摊子呢?

    从历史上看,他失败了。不过,当时他可是雄心勃勃地想“飞下九天拯鸿哀”,这是他年轻时写的一句诗,没想到还真有这个机会。问题是,他能拯救得了吗?

    做一国元首是个相当累的活,这点我们可以从各国领导人的作息时间和日程表看出来。

    为了把国家治理好,袁世凯很拼,每天他起得很早,睡得很晚。袁世凯是个精力旺盛的人,但他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每天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他把时间的发条拧得很紧,常常感觉有一根鞭子在抽打着自己:要做得更好,要做得更多。

    治国最头疼的问题还不是建设,当时的形势,内部矛盾是最难处理的。各种势力纠结在一起就像一个打了死结的麻绳,很难做到各方面都很满意。

    做了一国当家人后,袁世凯才发现治国就像养家,没钱连锅都揭不开。政府的主要财源靠税收,地方政府把这条路堵死了,税收大部分被截留,象征性地交一点给上面。地方政府虽然不愿交钱,但是碰到疑难杂症全部都送到袁世凯的案头。

    袁世凯执政最初两年,中央政府每月的开支大约在2400万元左右,但收入只有1000万元。财政赤字红得透亮,只能靠借外债艰难度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