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只为蝶恋香:古诗词中的花间之意-一处空潭,一暮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白云深处拥雷峰,

    几树寒梅带雪红。

    斋罢垂垂浑入定,

    庵前潭影落疏钟。

    《住西湖白云禅院·白云深处》苏曼殊

    苏曼殊,今属广东人。少年时候孤苦伶仃,1903年以后曾经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成城学校求学,并加入了革命团体青年会和拒俄义勇队,回国后在上海《国民日报》任翻译,没过多久就在惠州出家为僧。1907年赴日组织亚洲和亲会,反抗帝国主义,与鲁迅等人创办杂志《新生》,最终失败,后来奔赴爪哇。辛亥革命后回国。于1918年5月2日在上海病逝,时年35岁。

    现存的苏曼殊诗作大约有百余首,以七绝居多,内容多以伤感格调为主,这样的诗作在辛亥革命以后体现得特别明显。在艺术上他深受李商隐诗的影响,诗风哀怨悲恻,弥漫着自伤身世的无奈和感叹,《东居杂诗》、《何处》等皆是这类哀怨诗的典型代表。然而在苏曼殊诗歌创作初期仍有一部分作品风格与后期迥异,如《以诗并画留别汤国顿》二首所体现的爱国热情表现方式苍劲悲壮,与一般诗歌有所不同。此外苏曼殊还创作了一些轻松活泼、色彩鲜明的风景诗。这些诗非常形象化,就像是一幅画卷,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艺术性较高,代表作有《过蒲田》、《淀江道中口占》等。

    这是一首描写初春时分杭州西湖美景的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首诗营造出了一种静谧悠远的禅境,也反映出了作者宁静、恬淡的心情。

    诗人将这美好的景色描绘得格外迷人,白云禅院中高耸着寺塔,旁边开放着梅花,前边有澄碧的深潭,景色相当地宜人,这样清幽的环境,的确是参禅悟道的好地方。诗的开头两句描写了西湖白云禅院的美好景色:远处的白云悠悠,雷峰塔高耸入云,近处有几株寒梅,满地的皑皑白雪将其映衬得格外红艳。这来自高低远近的碰撞都在向我们昭示着这是一所极其清旷幽寂的禅院,让所有读过这首诗的人心中都清晰地展现这样一幅美卷,都能领悟个中意境。这就使人想到杜牧的《山行》诗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者不期然就会调动感官,为这样的画面添加画外音,尽管还有秋景和春景的不同。“拥”字写得格外传神,现出云层的重叠、雷峰塔的雄伟与庄严,较之“耸”、“矗”之类的字眼,更带有主观的色彩,是经过推敲之后得来。另外,这句中使用了“几树”,而没有写“数枝”或“一枝”,并不是要在“早”字上做文章,而是渲染一种特殊的气氛,让人想起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诗,而与姜夔的咏梅名句“千树压、西湖寒碧”做了明显的区分。

    本诗的后两句描写的是斋定生活。诗僧们个个心如止水,垂垂入定,因朗朗疏钟作伴不会寂寞。清潭中倒映着佛宫的清影,那清亮的钟声仿佛诗人的一颗冰心,与白云、宝塔、寒梅、白雪、虚庵、澄潭融为一体,给人以清澄虚远的妙境。句中巧用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钟,创造了一个非常清远的境界。悠扬而又渺远的钟声落在深沉清澈的潭中,是涤荡出佛国的回声,还是纳于渊默的境内。潭是一处空潭,钟是疏钟,潭中印有钟影,在虚静当中无疑深有法理,与那位斋罢渐入禅定的主人公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真是情景交融,妙然天成。一个“落”字,写得亦真亦幻,亦虚亦实,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呈现出一种诗意的逻辑和哲理,确是精思后的心智之果。苏曼殊善画,这首诗在深厚的内蕴中所体现的诗情画意,定是他洋溢才华的一种体现。

    苏曼殊作品得以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他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他的诗风格别致,自成一家。抒情则缠绵悱恻,千回百转;状物则形象逼真,历历如见;写人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例如:“柳阴深处马蹄骄,无际银沙逐退潮。茅店冰旗知市近,满山红叶女郎樵。”确实不失为诗中有画、情景交融、清新秀丽的好诗。无怪乎连郭沫若也说“苏曼殊的诗很清新”。他的小说则既保留了中国小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描写简洁等优点,又吸收了西洋小说注重描写自然环境、人物心理、人物外貌等长处,从而提高了小说的文学性。

    当然,苏曼殊的阶级出身及其所处的时代,不可能不给他的思想带来严重的缺陷。首先,他的思想充满了矛盾:既有反帝的爱国主义,又存在盲目排满的狭隘民族主义;既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又保留了封建思想的落后残余;既有救国救民的满腔热情,又有悲观厌世的消极情绪;既同情人民的苦难,又看不到人民的力量;如此等等。其次,他的思想表现了明显退步的趋势,积极的一面越来越薄弱,而消极的一面却越来越严重。可见对苏曼殊既不能一概抹杀,也不能一概肯定,而应该批判地继承。

    总之,苏曼殊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应该属于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文学史里应该有属于他的一席之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