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兵书-战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凡兵,有以道胜,有以威胜,有以力胜。讲武料敌,使敌之气失而师散,虽形全而不为之用,此道胜也。审法制,明赏罚,便器用,使民有必胜之心,此威胜也。破军杀将,乘阝爾发机,溃众夺地,成功乃返,此力胜也。王侯如此,所以三胜者毕矣。

    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刑如未加,兵未接,而所以夺敌者五:一曰庙胜之论,二曰受命之论,三曰逾垠之论,四曰深沟高垒之论,五曰举阵加刑之论。此五者,先料敌而后动,是以击虚夺之也。

    善用兵者,能夺人而不夺于人。夺者心之机也,令者一众心也。众不审则数变,数变则令虽出,众不信矣。故令之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故上无疑令,则众不二听,动无疑事,则众不二志。

    未有不信其心,而能得其力者;未有不得其力,而能致其死战者也。故国必有礼信亲爱之义,则可以饥易饱;国必有孝慈廉耻之俗,则可以死易生。古者率民,必先礼信而后爵禄,先廉耻而后刑罚,先亲爱而后律其身。故战者必本乎率身以励众士,如心之使四肢也。志不励则士不死节,士不死节则众不战。励士之道,民之生不可不厚也;爵列之等,死丧之亲,民之所营不可不显也。必也因民所生而制之,因民所营而显之,田禄之实,饮食之亲,乡里相劝,死丧相救,兵役相从,此民之所励也。使什伍如亲戚,卒伯如朋友。止如堵墙,动如风雨,车不结辙,士不旋踵,此本战之道也。

    地所以养民也,城所以守地也,战所以守城也,故务耕者民不饥,务守者地不危,务战者城不围。三者先王之本务也。本务者兵最急。故先王专务于兵有五焉,委积不多则士不行;赏禄不厚则民不劝,武士不选则众不强,备用不便则力不壮;刑赏不中则众不畏。务此五者,静能守其所固,动能成其所欲。夫以居攻出,则居欲重,阵欲坚,发欲毕,斗欲齐。

    王国富民,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仓府,所谓上满下漏,患无所救。故曰,举贤任能,不时日而事利;明法审令,不卜筮而事吉;贵功养劳,不祷祠而得福。又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圣人所贵,人事而已。

    夫勤劳之师,将必先己,暑不张盖,寒不重衣,险必下步,军井成而后饮,军食熟而后饭,军垒成而后舍,劳佚必以身同之。如此,师虽久而不老不弊。

    【注释】

    讲武:进行军事动员和加强平时训练。料敌:分析敌情。

    阝爾:本指围在城门外曲城的城门,这里指敌城。发机:发动机弩射箭。

    所:原脱,从鄂局本改。

    之:原作“卒”,从鄂局本改。

    刑如未加,兵未接:刑和兵在这里均指作战。如:虚字,无实际意义。

    庙胜:靠朝廷决策取胜。论:议论、辩论。

    受命:原指将领接受国君命令。此指任用得力将领。

    垠:边际,界限。逾垠,指越过边境,挺进敌后。

    举陈:陈同“阵”。举陈:指战场布阵、短兵作战的战术。

    审:这里是弄清楚的意思。数:屡次,一再。

    信:原脱,从鄂局本改。

    律:用法律约束。

    战者:指带兵的将领。土;指武卒。

    死节:为正义献身、为国殉难。

    厚:优厚,给予良好的生活待遇。

    亲:对死难者家属抚恤。

    营:经营,冀求。显:指变为现实的东西,获得。

    营:原作“荣”,从鄂局本改。

    卒伯:古时军队的编制单位,百人为一卒,也称伯。这里指友邻部队之间的关系。

    结辙:车辆往返在地上压出的交错轨迹。车不结辙:战车前进不后退。

    旋踵:旋转脚后跟,后退。踵:脚后跟。

    也:原脱,从鄂局本补。

    者:原脱,从鄂局本补。“急”下“本者”二字原衍,从鄂局本删。

    委积:粮食、财物的屯积、储备。

    中:恰当、适宜。

    居:驻守。出:指运动、出击的部队。

    斗:原作“阙”,从鄂局本改。

    卜筮:古代预测吉凶祸福的迷信方法。根据烤过的龟甲上的裂纹,来预测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卦,叫筮。

    贵功:重视军功。养劳:优待劳苦的人。

    祷祠:拜神。

    必:原作“不”,从鄂局本改。

    盖:伞。

    佚:休息,享受。

    弊:疲惫。

    【译文】

    进行战争,有靠战略思想取胜,有靠全军威武的气势取胜,有靠战斗中的勇力取胜。进行军事动员、严格训练和分析敌情,设法造成敌人士气低落而队伍涣散,虽然形式完整而不能发挥战斗作用,这是靠战略思想取胜。法制严格,赏罚分明,武器齐备而锐利,使士兵都有勇猛杀敌、不怕死的决心,这是靠威武的气势取胜。攻破敌军阵地杀其将帅,登上敌城发动机弩,击溃敌人夺取土地,胜利返回,这是靠战斗中的勇力取胜。君王、诸侯知道这些道理,三项取胜的办法就完全掌握了。

    将领所以能否打仗靠的是士兵,士兵所以能够英勇战斗靠的是士气。士气旺盛就战斗,士气衰落就退却。战斗还没有开始,兵器还没有交锋,而能够预先制敌的有五项:一是讲究朝廷的正确决策;二是讲究任命将领得人;三是讲究越过边境、挺进敌后的策略;四是讲究深沟高垒构筑坚固工事;五是讲究战场布阵、短兵相接的战术。这五项,就是先分析敌情然后采取行动,是利用我方优势击中敌人弱点的办法。

    善于用兵的人,能够夺取主动权而不被敌人夺去主动权,夺取主动权在于运用机智。命令是用来统一大家意志的,如果大家不清楚就会大大变样,那么命令虽发了出去,大家也不相信了。因此,下达命令的准则是:小错误不更改,小疑问不申明。上级没有疑惑不清的命令,那么大家行动就会统一。行动没有犹豫,那么大家就不会三心二意了。

    从来没有不得到士兵的信任,而能够得到他们尽力的;从来没有不得到士兵尽力,而能够使他们拼死作战的。所以,国家必须具有礼信亲爱、抚恤百姓的大义,就能战胜饥饿换来温饱;国家必须具有孝慈廉耻的风气,就能克服危亡换来生存。古时候的人带兵,总是先用礼义信用教育士兵,然后才赏给官爵俸禄;先教育他们懂得廉耻,(明白什么事情不能做,)然后才动用刑罚;先亲爱体贴,然后用法律约束他们的行动。所以,指挥作战的人必须依靠本人以身作则来激励广大士兵,这样就会像意志指挥四肢一样运用自如了。不激励意志,就没有带头作战、敢于殉难的勇士,没有敢于殉难的勇士,则其他士兵不会尽力作战。激励勇士的办法,对于日用衣食的条件不能不优待;爵位的等级,对死难家属的优恤,士兵所希望获得的这些不能不让他们获得。一定要做到,对士兵日常衣食的条件要提供给他们,对士兵所希望获得的让他们得到。土地、俸禄的实际好处,饮食应酬联络感情,邻里之间互相勉励,死生关头互相救助,征兵服役一起参加,这些都是使士兵受到激励的事项。使行伍像亲戚,友邻部队像朋友,驻守下来像城墙那样稳固,行动起来如风雨那样迅猛,战车有进无退,士兵勇往直前,这就体现了作战的根本道理。

    土地是用来养活人民的,城池是用来守卫土地的,作战是为了守卫城池的。所以努力生产,人民就不会饥饿;注重防守,国家就不会危险;加强战备,城池就不会被包围。这三项就是古代帝王所注重的根本大事。在根本事务中,军事是最急迫的,所以古代帝王专心于军事有五个方面:粮食物质储备不充足,军队就不出动;赏赐的俸禄不优厚,士兵就不会受激励;勇猛的战士不挑选出来,军威就不会振作;武器装备不精良,战斗力就不会加强;赏罚不严明,士兵就不会敬畏。努力做好这五项,驻守下来能使阵地稳固,行动起来就能达到预期目的。以防御反击进攻的敌人,那么防守要稳重严密,阵地要坚固,出击时要集中全部机动兵力,战斗要齐心合力。

    称王天下的国家,富足的是民众;称霸诸侯的国家,富足的是士兵;勉强生存的国家,富足的是官吏;将要灭亡的国家,富足的是国库,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上层富足有余,下面百姓穷困不堪,亡国的祸患是无法挽救的。所以说,选拔贤士任用能人,不择吉日事情也能办好;严明法令制度,不用占卜办事也能顺利;褒奖有功之士,优待为国操劳的人,不用求神拜鬼也能得福。又说:利用天时不如利用地理条件,利用地理条件不如依靠人心团结。圣人所重视的,不过是人的作用罢了。

    能吃苦耐劳的军队,将领必须身先士卒。天气炎热时不张盖,天气寒冷时不穿厚厚的衣服,遇到路险必须下马步行,行军路上要待水井掘成(士兵都喝上水)才喝水,部队饭食做熟(士兵都吃上饭)才吃饭,军营筑成(士兵都住下了)才住宿,劳逸必须同士兵同甘苦。这样,军队虽然长久作战,也能不衰颓不疲惫。

    【心得】

    本篇主要论述了作战战略思想的问题。作为军中统帅,处处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士兵的支持。同时,还要知人善任,爱兵爱民,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民心,取得战争的胜利。以身作则是指指挥员或领导者用自己的行动作出表率,群众才能信服他并听从其命令。如在战场上指挥员身先士卒、奋死向前,就会鼓励士气。提高斗志,部下就会拼死战斗,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如果指挥者贪生怕死,畏缩不前,士兵就会士气低落,指挥不灵,从而导致战争的失利。

    赵简子率领军队包围卫国的时候,卫国城池中不断地射出箭和抛出石头。赵简子用犀牛皮制的大盾做掩护,躲在安全的地方,用鼓指挥大军。结果士兵却动也不动,赵简子气得将鼓槌丢在地上,叹息道:“唉!我军士气,怎么会如此衰微!”这时其谋士独过脱掉盔甲说:“这是主公您的错呀!怎么可以说是我军上气衰微呢?以前先王献公,并吞了17个国家,使30国屈服,8战12胜,都是依靠晋国的人民。献公死后,惠公即位,残暴傲慢,纵情声色,于是秦国便随意地侵入我国,甚至已经入侵到了离都城17里的地方,但这样还不是靠晋国人民来防御?惠公死后,文公即位,围攻卫国取得邺地,城濮之战,五次大败楚军,成为天下霸主,用的还是晋国百姓。怎么说晋国军队没有勇气呢?这主要是您做得不够好,而不是我军士气衰微的缘故。”赵简子听后,马上丢下大盾,冲到阵前,再次击鼓下令冲锋。士兵们大受鼓舞,个个奋勇争先,最后终于大获全胜、难怪赵简子说:“与其革车千辆,不如闻独过一言也。”

    赵简子取胜是由于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历史上许多战争的胜利都是指挥员以身作则的产物。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后,老将冯子材率军到广西前线抗法,驻扎在镇南关关内十里处的关前隘。3月22日,法军分三路直奔隘口,先后攻陷了三座炮台,然后居高临下掩护部队向长墙进攻。冯子材指挥部队英勇抗战,誓与长墙共存亡。24日,法军扑到墙下,有的已经爬上长墙。在这十分危急关头,冯子材大呼一声,不顾自己年迈体弱,手执长矛跃出墙外,拼死杀进敌阵。全军感奋,一齐涌出,肉搏冲锋。次日又发动总攻,取得了镇南关大捷的胜利。

    《论语·子路》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六韬·龙韬·奇兵第二十七》:“将不仁,则三军不亲;将不勇,则三军不锐;将不智,则三军大疑;将不明,则三军大倾;将不精微,则三军失其机;将不常戒,则三军失其备;将不强力,则三军失其职。故将者人之司命,三军与之俱治,与之俱乱。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诸葛亮《将苑·励土》:“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可见,将帅应以身作则,率身励士,上行下效,这样,才能做到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个谋略不仅应用于军队,而且对治国兴邦、富国强民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这是一条治军安民,取胜于天下的谋略。早在春秋初期,军事谋略家曹风刿就明确指出。布德施利于天下,取信于民,是胜战之道。《孙膑兵书》强调:“得众,胜。左右和,胜”。他在《将义》篇中提出军队应做到“军博”,即军队内部要互敬互爱,团结一心,集中对敌。他在“将失”中列举了将帅打败仗的32种原因。其中多数是由于将帅处置不当,引起士卒和民众不满,影响上下“人和”,没有做到“军榑”所致。在本篇尉缭子提出了与之相同的看法。清代刘璞不在《将略要论》中也提到:“民为兵之源,兵无民不坚。”这些都旨在说明;作为将帅应做到爱兵爱民,因为兵民是胜利之本。

    历史上有许多军事将领都非常注重爱兵爱民。如战国时期大军事家吴起,就是一位爱兵胜爱子的名将。他在魏国当将军时,与士卒同衣食,共甘苦,卧不设席,行不乘骑,亲自裹粮负重。一次,他率军进攻中山国(今河北定州市),军中有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疼痛难忍。为了解除士兵的痛苦,身为大将的吴起,不顾毒疮的脏臭,亲自为士兵吮毒,挽救了他的生命。这样,部队的官兵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战斗力大大增强。吴起爱兵吮毒,几千年来一直被传为佳话。

    再如商周之际著名的军事谋略家姜子牙,倡行“民心为贵”思想,成为西周开国元勋,对后世兵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次,姜子牙与周文王讨论兵事,文王问:“争权于天下者,何先?”姜子牙对曰:“先人,人与地称,则万物备矣。”文王又问:“人者,何先?”姜子牙对曰:“民心所向天命可知。”姜子牙这种民心为贵的思想,贯穿于他整个的军事政治生涯之中。在伐纣灭商战争中,他为周武王打出“吊民伐罪”(安慰民众,讨伐有罪的统治者)的旗号,宣称周军是利民除害的“正义之师”,散发钱粮,赈济贫民,释放囚徒,废除淫政,得到民众支持,减少殷纣贵族的对立,在短时期内使商统治区皆臣服于周。

    又如北宋名将曹彬称病止妄杀,保全了金陵(今南京)城,堪称爱民典范。《宋史·曹彬传》记载,公元974年,曹彬奉命率领10万水陆大军进攻南唐,包围金陵。为了减轻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和破坏,他下令对金陵城围而不打,并遣使劝降,迫敌就范,以确保古城安全归宋。然而南唐后主李煜执意不降。宋军围城10个月而不攻,将士纷纷请求屠城,以解心头之恨。在即将破城时,曹彬担忧的是克城之日,难以制止将士们的复仇行动和城内军民将遭杀戮。于是,他称病卧床不起。部将闻主帅得病,心急火燎,前往探视。曹彬对部下的问候闻而不答,诸将急得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曹彬恳切地说;“我的病非药石所能治愈,惟须诸公诚心发誓,在克城之日,不妄杀一人。只有这样,我的病才能不医而自愈。”大家深为曹彬的爱民之心所感动,即焚香起誓,表示不违主帅所望。破城之日,宋军严格执行曹彬的命令,使城内安然无恙。后来,元世祖忽必烈进军江南,听了这个故事后,也深受感动,特地召谕蒙古军将领要学习曹彬的榜样。所以,繁华的金陵虽几经宋军和元军夺占,都依然保全完好。

    我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各级指挥员,更是爱兵爱民的典范。人民军队从创建以来,就是官爱兵,兵爱官,官兵一致;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所以,我们的人民解放军不仅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者,而且打垮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我军现代指挥员应不断发扬革命传统,把我军建设成一支更为强大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人民军队。

    选贤任能是领导者将其工作职权分别授予被选拔的下属,使其各尽所能,共谋事业的一种统御策略。关于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吕氏春秋·知度篇》指出:“有术之主者,非一自行之也,知百官之要也。知百官之要,故事省而国治也。”同书《分职篇》还进一步阐述道:“夫君也者,处虚眼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能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

    汉高祖刘邦可以说是选贤任能的典范。首先,处虚服而无智,熟知百官之要。每当有人才投效于门下,他都要以诚相见,虚心求教,好像自己一无所知、一无所能似的。在接待和求教过程中,仔细观察来者的人品,准确把握其秉性、特长,做到熟知其要。其次,择长而授任,善使众能也。如:运筹帷幄用张良,出奇制胜用陈平,率军作战用韩信,抚民治国用萧何,安定社稷用周勃。甚至连樊哙也能发挥其匹夫之勇,使鸿门宴化险为夷。再次,将将面授权,故能使众为也。刘邦善将将是众所周知的。他将将的诀窍除上述择长授任外,还在于授权、百宫既定名分后,各授予相应职权,以保障他们行使职能。其执下治军方略,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谋划之,绝不从中掣肘。如:对留任后方的萧何,事无巨细全由丞相作主;对指挥作战的韩信,进退决策皆听将军裁定。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从实际工作中甄别百官的才能和考核政绩;二是使文武百官有独立发挥才能的机会,从而策励他们建功立业,竞相作为。以达到君王“事省而国治”的目的。

    作为领导艺术——选贤任能,不仅对于当代行政管理有其现实意义,而已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现代企业的劳动过程无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的每件产品无不是许多劳动者分工协作的结晶。要组织和管理分工细致、协作众多的企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仅靠厂长、经理“一自行之”,是无济于事的。所以,无论哪一级地方领导和企业一把手都应善于分职。尽管分职方法要因地制宜。但下述四项基本原则是共同的。一是明确分工,择长授任;二是授职授权,专任不疑;三是妥善配置角色,力求人才互补;四是三权将将,奖优罚劣。分职后,各位领导人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能充分发挥个入专长,又有效地发挥了整体功能,再加一个善于弹钢琴的一把手,那么,企业管理一定会卓有成效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