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庙(Pantheon)原是公元前27年古罗马统帅M.V.阿格里帕(M.V.Agrippa)神庙,居然在公元80年遭到雷击。公元120~124年罗马皇帝哈德良重建。公元609年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将它改名为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万神庙的基本构思是宇宙象征意义。它是罗马的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也是罗马穹隆技术的代表。在19世纪以前,它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穹隆顶建筑。万神庙是前柱廊式的,但焚毁之后,重建时,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门廊面阔33米,16根科林斯式的柱子分3行排列。大门两侧放置着奥古斯都和阿格里帕的雕像。万神庙是圆形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它中央开一个直径8.9米的圆洞,象征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联系。从圆洞(圆天窗)射来柔和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所特有的气息。
约翰·B·沃德-珀金斯对罗马万神庙赞赏有加,认为这个建筑超过了希腊的帕提农神庙。布鲁诺·赛维对罗马的万神庙的空间评价非常高,他说,在罗马万神庙出现之前,人类从未创造过内部空间,只不过是一些空窍而已。原始人是害怕空间的,这一时代的标志是糙石巨柱——一个直立的长石:毫无用处,古代东方人则创造了许多实体建筑,如金字塔和巨柱如林的庙宇。在这些庙宇里,大量的巨柱占据了空间。古希腊使庙宇中的柱子人格化了,但仍然忽视空间。罗马的万神庙首先把空间这种摸不着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作为一种建筑的表达手段,它的空间是羞怯的,被沉重的实体所包围,内外联系过于狭小。大殿里惟一的采光口是顶端的圆形天窗,它加强了穹顶内部方格藻井上的光影变化,使建筑物显得厚重坚实。但是,罗马建筑与希腊相比,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公共建筑的新的类型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