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定-人生苦短,有什么不可以放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一位佛学大师说,佛教知识浩如烟海,但其要义只有三点:第一是放下,第二是放下,第三还是放下。放下是一种自我解脱,放下包袱,身体就特别轻盈;放下欲望,心灵就会得到放松。你能放下多少,幸福就有多少。

    1.看开,想开,烦恼就会走开

    同一件事,看开,天高云淡,看不开,阴云密布。生活,快乐过是过,痛苦过也是过,为什么要选择痛苦的那一种呢?

    生活中会有很多的“看不开”:有人说,我能力很强,论才学,论能力,身边的好多人都赶不上我,可是这些不如我的人,好多都出人头地,升官发财的也有不少;有人说,我在单位工作做得最卖力,可是一到涨工资、评职称时就没我的份儿;还有人说:我3岁死了娘,5岁没了爹,好不容易长大了,想找个老婆过日子,可是是个女人就看不上我……难道我生来就是走霉运的命?凭什么好处都在别人那里,我连点汤水都捞不着?

    两个工作不如意的年轻人一起去向师父诉说自己的苦恼,请师父给自己指条明路:“我们在办公室被老板责骂,实在太痛苦了,求师父明示,我们是不是要辞掉工作?”

    师父闭着眼睛,隔半天,只吐出5个字:“不过一碗饭。”

    两个年轻人恍然若有所悟。回到公司,甲就递上辞呈,回家种田了,乙则留在公司安心工作,不再有辞职的念头。

    转眼10年过去了。回家种田的甲因为科学经营,成了小有名气的农场主。留在公司的乙也不差,他忍着气,努力工作,没几年也升了职,加了薪。有一天两个人遇到了,甲问乙:“师父当初给我们5个字,我一想,不过一碗饭嘛,何必在别人手底下受闲气?所以我立马就辞职回家种地去了。你当时为什么没听师父的话呢?”

    “我也听了师父的话了呀。师父当时说,不过一碗饭,我一想,左右不过是为了挣碗饭吃,少赌气少计较就成了!所以我就留下来,忍气吞声,却没想到慢慢也有了些起色。”

    其实,师父并没有给他们一个固定的答案,因为无论辞职也好,继续工作也好,这些都不是两个人烦恼的根源,也不是摆脱烦恼的方法。种地也好,继续留在城里上班也好,只要看开了,都不过是人生的一种选择罢了。关键只在于,我们选择后,就安心于自己的选择。甲安心种地,乙安心工作,因为安心,因为不再计较,所以快乐。正如两个旅行的人,一个去了欧洲,一个人去了非洲,两个人看到了不同的景色,至于哪种景色更好看,全在个人的喜好。如果你听去了欧洲的人说,欧洲比非洲更好玩,你便后悔自己的选择,心不安,心不安人就不快乐。

    什么事看开了,想开了,烦恼也就没有了。至于怎么样看开,怎样看透,各人有各人的因缘,强求不得。马云有这样一句话:“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受得委屈越多,胸怀越大。”这就是看透了。生活就是不断地受委屈,如果一个走上社会的人经过几年之后还是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受点委屈就念念不忘,那除了不开心,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上了年纪的人没有年轻人那些血气方刚,遇到事情也不再冲动,这就是受挫多了之后看开的表现。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

    柳梅在一家玩具店找到一份推销员的工作。不过,刚刚工作柳梅却做得一点也不开心,苦倒不怕,关键是,遇到难缠的顾客,总是让她有苦难言。这不,快下班时,一个顾客拿着坏掉的玩具气冲冲地找来了。玩具是柳梅昨晚卖掉的,她记得清清楚楚,自己检查过的,卖给顾客的玩具是完好无损的。但顾客却说,玩具有一道裂痕,要求退货。

    柳梅坚持对顾客说,自己卖的玩具是完好的。顾客开始大吵大闹起来。这时,和柳梅一起的李慧笑容满面地走过来,向顾客道歉,说,如果您对玩具不满意,可以无条件退换。顾客坚持要退货,说这样的商店以后“倒找钱”也不来了。李慧很快给顾客办理了退货手续。待顾客走后,柳梅非常不解地问:“明明是他自己弄坏了玩具,为什么要给他换?”

    李慧说:“这才是哪儿跟哪儿啊。以后你还会遇到许多蛮不讲理的顾客,遇到这种事,只要心放宽,眼放开,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柳梅这才明白,为什么干同样的工作,每天面对许多顾客的挑剔、难缠,李慧都乐呵呵的,而自己每天却愁眉苦脸,一见到故意找茬的顾客,她就头大,而李慧却不气不恼,始终态度和气地应付顾客的责骂甚至吵闹。

    心放宽,眼看开,人生中,的确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伤痛,如果任其在心底慢慢累积,就会让我们抑郁烦闷,无法抒怀。只要及时看开,解开心结,生活的每一天都将是阳光灿烂的。

    想不开、看不开的意念,就像眼前有一片小小的树叶,遮住了所有的阳光。这样的黑暗是自己造成的。人应该知道的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死;人应该决定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果到了决定如何而死时,则不能不做“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考虑。当我们遇到一些令人沮丧的事情时,我们应该移开眼前的屏障,看阳光普照大地。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时间是最好的药剂,能够治愈任何创伤。

    真正看开的人,生死祸福等闲视之。有道是万物方生皆有死,这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一个人的生是遵循自然界运动法则而产生的,而一个人的死也是生命历程的自然终结,它是世界万物转化的结果。生好像是浮游在天地之间一样,死则恰是休息于宇宙怀抱之中,这一切实际上是不应该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生也罢,死也罢,都是正常的。生又何欢,死又何惧,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庄子快死时,他的弟子开始商量后事,庄子得知后,对弟子们说:“我死了之后,你们就把我扔到荒郊野外好了。以蓝天做棺椁,以太阳和月亮做我的殡葬品。这就是对我最隆重的厚葬了。”

    弟子们说:“这可不行呀,老师,万一乌鸦把您给吃了怎么办?”

    庄子说:“扔在野地里你们怕乌鸦、老鹰吃了我,那么埋在地下就不怕蚂蚁吃了我吗?你们把我从乌鸦、老鹰的嘴里抢走送给蚂蚁,为什么那么偏心眼呢?”

    因为庄子真正地看开了生死,故才能对自己死后做如此幽默的安排。我们如果能像庄子这般把生看得开,把死悟得透,也就不会因为人生的得失而看不开、放不下了。

    2.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

    幸福往往就在一拿一放之间,放下压力就能获得悠闲,放下欲念就能获得宁静。放下痛苦就能获得幸福。放下是一种解脱,停下沉重的脚步,放下身上的包袱,放下心中的烦恼,你才能获得新生。

    中国有句古话,叫“拿得起,放得下”。有很多人拿得起,放不下。风光时,得意忘形,觉得自己是条汉子,天不怕,地不怕,一旦遇到点挫折,马上就像霜打的茄子,这就是拿得起,放不下。

    有一个人拎着一个油瓶在路上走,一不小心,油瓶滑到地上摔碎了,油散了一地。这个人只是看了一眼,就接着赶路了。

    路人见状,以为他不知道,便好心地在后面提醒他:“喂,你的油洒了。”他应了一声,仍然头也不回地继续走他的路。

    路人赶上前去问:“喂,我说,你的油洒了!”

    他说:“我看见啦,可是油已经洒了,我无法再把它捡起来,我停下来还有什么意义?”

    莎士比亚说过:“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自己的损失而哀叹,他们会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自己的损失。”在一本书中曾看到过这样一段话:

    佛殿之中,弥勒菩萨面向山门而坐,代表佛教的山门对众生敞开,无论是谁,无论贵贱高低,都会笑脸相迎。而弥勒菩萨的快乐,便源自提起与放下的智慧。弥勒菩萨有一个很重要的动作,那就是将布袋提起和放下,以此度化众人,解开烦恼。弥勒菩萨的布袋,拿起来放下去,便代表了提起和放下。有人向他求解烦恼之术时,他将布袋往下一放,告诉你要放下,因为放不下,才会引出许多无端的烦恼。然而,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两个动作,却有很多人一辈子都做不到,只能在烦恼和虚妄中度过一生。因此,弥勒菩萨才会“笑天下痴迷之人”。

    那么,到底什么才算是提起和放下呢?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师徒二人一起下山化缘。当他们经过一条河时,发现因为昨夜刚下过雨,河水变得很急。河边有一个姑娘,因为水流太急,她无法过河,正在河边哭泣。师父走过去,二话不说,把姑娘背到了河对岸,便放下她,转身就走了。徒弟一路上闷闷不乐。师父问他怎么了,小徒弟说:“师父,你是出家人,怎么能背女人过河呢?”

    师父笑了,说:“我早就把那个女施主放下了,你为什么还没放下呢?”

    师父背起女人,这是提起,所谓提起,就是担当,做自己该做的事,即使这个女施主正在河里洗澡,被河水冲了去,也不能因为她赤身裸体而放弃营救;做完好事,便像没有做这件事一样离开,这是放下。如果师父这时候心里在想:呀!我今天背了个女人,佛祖不会怪我吧,不会影响到我的修行吧,这就是放不下。人生的烦恼,其实就是因为我们无法放下。我们的心,要么停留在过去,回忆过去;要么在展望未来,担忧未来,让自己的心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徘徊,却很少为当下而活过。

    要怎样才能快乐地提起和放下呢?其实非常简单,就是提起我们的责任,而放下与责任无关的事情。当你行使做父亲的职责时,便不要后悔自己生儿育女的辛苦;当你担起丈夫的责任时,便不要后悔自己当初找错了对象。责任行使完,便不要后悔自己付出太多,得到太少。只有这样,人生才会少些烦恼,得到真正的自在。

    也就是说,该提起时,就要毫不犹豫地提起来,该放下时,便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放下。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只有放下,才会获得自在。有的人一边在办公室里处理事务,一边牵挂着家里的亲人,身心分裂,无法专注地处理当下的事务,这样的人生容易感到心累。

    三祖寺的宏行法师道行高深,有人曾一手提着一只花瓶前往三祖寺拜见他,向法师求教。法师见到他后,说道:“放下!”那个人听后,就把一只花瓶放在了地上。法师又说:“放下!”那个人又把另一只花瓶也放在了地上。接着,法师又说道:“放下!”那个人不解地问道:“法师,我已经将两只花瓶都放下了,现在两手空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放下了,您还让我放下什么呢?”

    法师缓缓说道:“我让你放下的不是手上的花瓶,而是心中的杂念:杂念已经填满了你的内心,只有将这些东西放下,你才能摆脱生活的桎梏,理解生活的真谛,活出真正的自我。”宏行法师接着说道:“‘放下’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了地位,就放不下地位;有了财富,就放不下财富;有了欲念,就放不下欲念。在这个世界上,能够真正做到‘放下’的人真的很少呀!”

    遇到放不下心的事,不妨问问自己,你成天把这些事放在心上,压得心又沉又痛的,对你的人生有帮助吗,有改变吗?再问问自己,是不是还有比你更惨的人,如果这些人能够挺过去,能够放下,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拿起,而在于放下。幸福就在一拿一放之间。会“放下”的人,才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

    3.放下欲望,享受当下的恬淡生活

    幸福与金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幸福只是一种身体和心理的愉悦感受,是身心的一种舒适和自由状态。如果我们仅仅把金钱的多少等同于幸福的大小,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无论你有多少钱,都无法真正幸福。

    詹姆斯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为了完成他的毕业论文《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不幸福,E很不幸福。

    从收回的5200余张有效问卷中,詹姆斯挑出121位认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对他们做了详细的分析调查。他发现,这121个人当中有50人是这个城市的成功者,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种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甚至还有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普通人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交流,詹姆斯发现,这些人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的期望,他们平淡自守,安贫乐道,很享受柴米油盐的平常生活。

    于是,詹姆斯对幸福做出了如下定义:“世界上有两种人最幸福,一种是淡泊宁静的普通人,一种是功成名就的杰出者。如果你是平凡人,你可以通过减少欲望的途径来获得幸福。如果你是杰出者,你可以通过进取拼搏,获得事业的成功而达到更高层次的幸福。”

    10年后,詹姆斯已经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教授。他的学生爱德华在做毕业论文时,也选了一个与詹姆斯当年十分类似的题目——《幸福的源泉》,詹姆斯对此很感兴趣。他把当年那121人的联系方式又找了出来,让爱德华去进行调查。

    几个月后,调查结果反馈回来了。当年那71名平凡者,除了两人去世以外,收回了69份调查表。10年来,这些人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他们有的已经跻身于成功人士的行列;有的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也有的人身染疾病,或者因为某些意外生活十分拮据。唯一没变的是他们对幸福的选项,不管境遇如何,他们无一例外地仍然认为自己非常幸福。而那50名成功者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只有9人事业一帆风顺,仍然选择了“非常幸福”。有16人因为事业受挫而选择了“痛苦”或者“非常痛苦”。

    据此,爱德华得出结论说:所有靠物质支撑的幸福都会随着物质的失去而消失,只有心灵的淡定宁静所带来的身心愉悦,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

    《南方周末》曾经对“人均拥有财富为22.02亿元人民币”的国内顶尖富豪进行过一次调查,结果有70%的富豪认为财富给自己带来了“不安全感”,不是快乐,而是害怕和担心。生活幸福与否,与金钱和财富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这并不是叫我们从此就安贫乐道,而是说,人如果想真正幸福,就不能仅仅依靠物质本身来获得。不因物质的失去和得到而影响幸福指数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欲望是无止境的,凡是物质财富都可能会减少、失去,如果一个人一辈子都被物质牵着走,就会患得患失,就不会有真正的幸福感。

    幸福和金钱、地位没有必然的关系,欲望只会让我们在不幸的泥潭里越陷越深。明明有着幸福的家庭,我们还是觉得不够,直到自己失去健康、失去亲人的时候,才恍然,原来,幸福只是能够和亲人在一起,原来,幸福只是每天健健康康的。太多的钱,真的不重要。能赚更多的钱诚然好,赚不到,也不必因此就失去幸福感。当你穿着短裤和拖鞋在楼下散步时,你的幸福感绝对不会比匆匆往酒会上赶去应酬的富人更少。

    男人和女人结婚了,开始了日益艰难的生计。女人整天为缺少金钱而忧郁不乐。他们的收入少得只够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就别提买房、添置家具、买名牌衣服这种奢侈的事了。但男人却对自己的日子很知足。

    有一天,他们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朋友说,他的病是累出来的,常常为了挣钱不吃饭、不睡觉。回到家里,男人就问女人:“如果给你钱,但让你跟他一样躺在医院里,你要不要?”女人想了想,说:“不要。”

    过了几天,他们去郊外散步。路边有一幢漂亮的别墅,从别墅里走出来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丈夫又问妻子:“假如现在就让你住上这样的别墅,但变得跟他们一样老,你愿意不愿意?”女人白了男人一眼回答:“我才不愿意呢!”

    电视新闻播报了一起重大团伙抢劫案。这个团伙的主犯抢劫现钞超过100万无,被法院判处死刑。看完新闻,男人问女人:“假如给你100万元,让你马上去死,你干不干?”

    妻子生气了:“你胡说什么呀?给我一座金山我也不干!”

    丈夫笑了:“这就对了。你看,我们原来是这么富有,我们拥有生命,拥有青春和健康,这些财富已经超过了100万,我们还有可以创造财富的双手,你还愁什么呢?”

    妻子把丈夫的话细细咀嚼了一番,渐渐变得快乐起来了。

    很多人觉得拥有金钱就等于拥有幸福,因为钱可以帮助我们达成很多意愿,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舒适。但金钱并不是我们幸福的唯一法宝。俗话说,钱可以买到房子,但买不到家;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钱可以买到书本,但买不到知识;钱可以买到职位,但买不到尊敬;钱可以买到药品,但买不到健康;钱可以买到血液,但买不到生命;钱可以买到婚姻,但买不到爱情。金钱和幸福不能画等号。幸福是发自内心的感觉,在于我们的体会,而不取决于财富。

    4.放下包袱,让心灵轻装前行

    人生中有太多的负担,名誉、地位、荣耀、财富,甚至伤痛,现代人常常感叹:人活着,真是太累了!累了就放下吧,你觉得什么让你疲劳,就放下什么。放下包袱,我们才能摆脱那些不必要的羁绊,轻松上路,才能走出人生困惑,找到一个更加快乐的自己。

    从前,有个和尚,外出化缘时身上总是带着一个布袋,于是人们就叫他“布袋和尚”。每次,布袋和尚空着布袋出去,背着满满一布袋的财物回来。后来,布袋和尚嫌一个布袋不够用,就又带了一个布袋出门化缘。

    这一天,他背着沉甸甸的两个大布袋往寺里走,可是布袋太重,走到半路就背不动了,于是,便背靠着一棵大树坐下休息,不一会儿,困劲儿就上来了,迷迷糊糊地就睡着了。睡着睡着,他突然听到有人在耳边说:“左边一个布袋,右边一个布袋,放下布袋,何其自在。”听完这句话,布袋和尚就醒了。醒来后,他细细回味着梦里的那句话:是呀,我左边一个布袋,右边一个布袋,没走几步就累得不行了,如果把布袋放下,那不是很轻松吗?于是,他放下了两个布袋,当下顿悟。

    以淡泊之心处世,才能真正做到放下。其实,说到底,人生的幸福与苦恼也无非是衣食住行、功名利禄,过多的欲望折腾着自己,总想找到一个出口,然而却不断地迷路。就算偶尔兴奋也只会是小人得意的浅薄,欢笑之后的痛苦只有自己品尝。当你舍弃浮华,放下包袱,轻松上路的时候,你会感到从来没有过的开心与自在,这就是简单与质朴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应该好好去享受。

    就是一张纸,举的时间久了,人都要受不了,更何况是生活中一个又一个不顺心的事,那何止是那几千张纸的重量。人如果不学会放下,一张纸的压力也会把你压倒。有人会说,你没遇到我的事,你遇到我遇到的那个事,一样会受不了。但受不了,不等于放不下。既然举不动它,为什么不放下呢?你扛着麻包,说,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你要养家,你扛着你的失败和痛苦,又做什么呢?你根本不需要它们。你说,虽然我不想要它们,可它们还是来了。扛着麻包,我可以放下来休息一下再扛上去,可是失败和痛苦你能不能放下来一会儿再扛上去呢?你肯定说,不能。虽然不能,但是,你却可以把它们像丢垃圾一样处理掉。

    一个年轻人背着巨大的包裹,不远万里去拜访一位禅师。

    禅师问:“你的包裹里都放了什么?”

    年轻人回答:“是我以往经历的痛苦、挫折……”

    禅师点了点头,带着年轻人坐船渡江。上岸后,禅师说:“扛起这条船,我们继续赶路。”

    年轻人不解:“船这么重,我怎么可能扛得动呢?”

    禅师笑了,说道:“船是过河的工具,过河之后我们就要把它留在岸边,大踏步前进,如果我们要背上船一块儿走,就寸步难行呀。”

    年轻人顿悟。

    年轻人在寻求人生真谛的路上饱经磨难,尝尽了人生百味,他把所有的痛苦、经历都视为人生的财富装在行囊中,但他忘记了一点,真正的财富是从痛苦中吸取经验和教训,而非痛苦本身,想要走得更远,对人生体悟得更深刻,就要学会放下,轻装上路。在人生的旅途中,要学会放下遭遇过的各种不幸、挫折、失败、痛苦……只有这样,才能腾出心灵的空间去感受生活的美好。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旅程是快乐的,是轻松的,那唯一的办法,就是放下包袱,丢弃多余的负担。什么是多余的负担呢?有些人为了自己轻装上路,把责任和道义扔下,这是一种错误的取舍。只有那些与当下无关的痛苦与忧伤,那些我们再也用不到的或多余的财物,才是负担。而人的职责、人性、正义这些,即使有千斤重也决不能将它们从肩上卸下。除了这些,人生再没有更重要的东西,即使你此刻一无所有,对你的人生也毫无影响。放下也许会有遗憾,会有伤感。但是却会让我们生活得更加淡定和安然。

    我们背着理想、感情、责任和道义,忙忙碌碌,疲于奔波,不能停步,不敢懈怠,也不敢轻言放弃,于是,身上的包袱越来越多,越来越重。如果我们不适时地放下一些东西,那么,最终会压得自己身心疲惫,劳累不堪。

    放下了,也就轻松了,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多之又多。

    有一个《蝮娠传》的寓言,讲了一个很耐人寻味的小哲理:

    蝮娠是一种喜爱背东西的小虫子。它在路上爬行的时候,只要遇到东西,总是抓过就背到身上。它的背很粗糙,因此东西堆上去不会散落,东西越背越重,但它即使累得爬不动了,也不肯扔掉背上的东西。有人可怜它,替它去掉背上的东西。可是蝮娠只要还有一点力气,就会把东西再背上去。它还非常喜欢往高处爬,用尽了力气也不肯停下来,结果常常摔死在地上。

    很多人就像蝮娠一样,喜欢把什么都背在背上。别人无意中说的一句坏话,看他的一个不太友善的眼神,都会压在他的心头,动不动就翻出来体味一番,抱怨一番,痛苦一番。这样的人怎么会快乐呢?

    常言道:“举得起放得下的是举重,举得起放不下的叫做负重。”生活是无奈的,有时它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你不想失去的东西。比如你深爱的人决意要离开你,你必须离开喜欢的工作岗位。你以为失去了它们,你的人生从此将一无所有,灰暗无光,这是因为你没有放下。放下不等于放弃,放下也并不意味着失去。放下,意味着你人生将重新开始。放下昨天的感情,意味着我们将获得另一段更为真挚的感情。放下昨天的事业,意味着你将重新开始另一份更适合你的事业。

    明明已经不快乐了,为什么还不放下?因为贪心的本性使然,因为害怕放下便一无所有,因为你曾经为之付出太多的努力。但无论哪种原因,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已经不适合再背负着这些东西,甚至你的身体已经向你发出警告时,你再不放下,就晚了!

    有人会说:我为什么要放下,感情是我用很多付出争取来的,钱是我用汗水赚来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来之不易!可是,如果它们已经让你感到身心疲惫时,你认为你再背着它们令你喘不过气来时,你觉得这些得之不易的东西对你来说还有幸福可言吗?如果没有了,为什么不放下?就像一堆发霉的食物,就算是你从天上摘下来的蟠桃,你也得把它们扔到垃圾桶里。再好的东西,如果它们已经压得让你喘不过气来,也不过是垃圾一堆。放下吧,放下昨天的荣誉,昨天的痛苦,昨天的成功。

    5.有时,太过于执着也是一种错

    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从一而终、坚韧不拔,但当你遇上不可以改变的事情时,继续坚持,只会让自己更加狼狈不堪,甚至无功而返。这时候,你就要试着想想,放弃,也许会柳暗花明也说不定。

    人生不能没有追求,执着是一种美丽。“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寒苦来。”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成功值得珍惜,苦尽甘来的喜悦值得细细品味,但是人生也不能没有退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固然可喜,但有限的生命难以承受太多的重量,人生不可能永远负重前行。

    有一位老和尚,身边有很多弟子。有一天,他吩咐弟子们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弟子们来到离山不远的河边时,发现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没有办法渡河打柴了,只好无功而返,弟子们都有些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我就顺手摘了一个苹果回来。”后来,这个小和尚成了师傅的衣钵传人。

    人生总有我们完成不了的事情,达不成的目标,我们就觉得很挫败,其实,也许换个角度,拐个弯,人生说不定另有一番风景。有一个女人,老公要和她离婚,她死活不离,两个人僵持了很多年,最终还是离了。不久,女人又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这个男人爱了她许多年,一等到她离婚,他马上开始追求她。现在的老公对她非常好,她也很爱他。女人后来说,真后悔自己当初的执着,不和前夫离婚,一来是为争口气,二来是真的很爱自己的前夫,放不下。现在,她终于得到了属于她的幸福。其实,真正的幸福有时候就是一个转身。与其守着一个并不幸福的婚姻,倒不如早点放手好,也许放手还能找到更好的爱情。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放弃呢?因为一点小小挫折就放弃目标的人太多了。这些人自以为新的目标会让自己更幸福,更容易成功。相反,真正成功的属于那些在一个目标上长久坚持下来的人。放弃执着,不过是让现代人放弃执念,在你感到痛苦时,放弃那些令你痛苦的事情,比如仇恨、名利。

    中央电视台有一个栏目是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主持人王小丫总是面带微笑问参与者:“继续吗?”如果继续就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成功,接着往前进;一个是失败,退回到你原来的起点。不进则退,不可能让你还能保持住已经取得的成绩。答对12道题的人并不多。但是,很多选手都是一直往前,有好多人已经答对了第8道题,但因为一次失误,又回到了从前的点数。

    那天,一个答题的人一直很幸运,一路到了第9道题,当他把自己所有设定的家庭梦想都实现后,王小丫问:“继续吗?”

    “不。”他说,“我放弃。”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是一愣,主持人王小丫也一愣。因为很少有人放弃,那是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失败或成功都可以理解,本来就是一场智力加机遇的游戏,但他放弃了。

    王小丫继续问他:“真的放弃吗?”而且一连问了三次。他连犹豫都没有,然后点头,真的放弃。“不后悔?”王小丫问。他笑着说:“不后悔,因为应该得到的已经得到了。”

    最终,他只答了9道题,没有接着冲向完美的12道,但是他说,已经很满足了,因为人生有许多东西必须放弃才会得到。

    另一个男主持人问他:“如果将来你的孩子长大后问你,爸爸,那天在《开心辞典》你为什么放弃了?你会怎么说?”

    他说:“我会告诉他,人生并不一定非要走到最高点。”主持人说:“那你的孩子如果问,那我以后考80分就满足了你怎么说?”

    他笑着说:“如果他觉得高兴,如果他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那么我认同。”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这个人认为,我来到这里,我的目标是50万,我已经得到了50万,如果再前进,我有可能得到100万,但也可能连手中的50万也一同失掉。欲望是有风险的,是为更大的目标放弃眼前,还是维持现状放弃前进?这是人生的一种取舍,做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很多人都抱着侥幸心理,为了更大的欲望而放弃了已经到手的一切,但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有一位农民,从小便立志成为一名作家,为此,他十几年来笔耕不辍,每写完一篇,他就将文章工工整整地誊抄在稿纸上寄到报社或杂志社去。几年过去了,他寄出的稿件都如泥牛入海,毫无音信,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过。没有人告诉他自己的文章为什么不能发表,谁也不忍心对这个青年人说“你不是这块料”。

    29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地收到了一封退稿信。那是一位他多年来一直坚持投稿的杂志总编寄来的,总编写道:“……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对苍白,然而我却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这封信彻底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命运。从此,他放弃了写作,开始潜心练习书法。他叫张文举,现在是一位有名的硬笔书法家。

    诚然,要成就一项事业,离不开专一执着、持之以恒的韧性,但只知固守,有时也会演变成为执拗,变成“一条道儿走到黑”式的顽固。“条条大道通罗马”,迈向成功的路并非只有一条。明明发现走进了死胡同,面对绝境,难道就不能勇敢地放弃,重新选择?这时,变一变,眼前就会出现“海阔天空”的景象!

    6.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

    面对失败的局面,你勇敢,困难便退却;你懦弱,困难就变本加厉地欺负你。因此,只有勇往直前才可能成功,而懦弱注定会失败。

    在日本有一个学业优秀的青年,去一家大公司应聘,结果名落孙山。这位青年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绝望,顿生轻生之念,幸亏抢救及时,自杀未遂。不久传来消息,他的考试成绩名列榜首,由于统计出了差错,所以,才误报了成绩。之后,公司派人来通知他被录用的消息。不过,这个青年还没等从好消息中回过神来,又接到了公司解雇他的消息。理由是一个人连如此小的打击都承受不起,又怎么能在今后的岗位上应付更大的难题呢?

    不知道这个青年将如何面对这次货真价实的解雇。的确,连一次小小的面试失败都承受不起的人,还谈什么成功?一些能力优秀的人,认为自己能力超群,自然应该出人头地,做龙做凤,目标达不成时,便会受不了,以为是这个社会不公平,有人嫉妒自己的才能,刻意打压。如今,优秀大学生自杀的消息屡见报端。他们从小到大都顺风顺水,以至于经受不起一点小挫折,有了挫折后便一败涂地,甚至选择轻生。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会把成功或失败定义在一次无足轻重的结果上?高考失利要轻生,考试不及格要轻生,被人嘲笑要轻生,找不到好工作还是要轻生。好像人生因为这点挫折从此便没有了任何意义一样。那些不愿意面对失败的人,往往都是非常聪明的人,他们不缺少头脑,却缺少面对挫折的勇气。他们自认为已陷入绝境,只知道悲观失望。

    有一位立志从事电影事业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剧本走遍了好莱坞所有的电影公司,他拜访了整整500家电影公司,却没有一家愿意拍他的剧本。不过,当这个年轻人从被拒绝的最后一家电影公司出来之后,他又从第一家公司,开始了第二轮拜访。第二轮拜访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轮的拜访仍然没有任何起色。但这位年轻人没有放弃,套上唯一的一套旧西装,他又开始了第四轮拜访。当他走到第350家电影公司时,老板让他留下了剧本,回去等消息。几天后,年轻人终于等来了第1849次拒绝后的好消息。这家公司不仅决定投资开拍这部电影,还请他担任剧本中的男主角。这部电影名字叫《洛奇》,这位年轻人的名字叫席维斯·史泰龙。

    常言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淡定的人,面对失败,不会悲伤,面对成功,也不会过分得意。因为他相信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不因谁的肯定或否定就存在或者失掉,自己的幸福并不因为一次的成功或失败就被改变。

    一位父亲希望改变儿子懦弱的性情,于是,他把儿子送到一家寺院里学习拳术,希望能够让儿子变得勇敢起来。禅师说:“我需要3个月的时间,3个月后,你的儿子一定能成为一个真正勇敢的人。”

    3个月后,禅师安排这个男孩和一位拳师比试。每次拳师一出手,男孩就倒在地上。不过每次男孩倒地后,马上又站起来接受挑战,倒下去又站起来……如此反复10多次。

    这时,禅师问男孩的父亲:“你认为自己的孩子表现如何?”

    “真丢人!”男孩的父亲说,“真没想到他会这样不堪一击。”

    禅师笑着说:“你难道没看到,他每次倒下后都会重新站起来吗?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勇气是一种敢于面对现实、不怕困难、勇于进取、积极争取胜利的优秀品质,勇气是一种战胜恐惧的有力武器,是克服害怕失败、害怕丢脸等恐惧心理最有力的武器。

    那些成功的人们,如果当初都在一次次人生的挑战面前,因恐惧失败而退却,放弃尝试的机会,则不可能成功。没有勇敢的尝试,就无从得知事物的深刻内涵,而勇敢地去做了,即使失败,也由于对实际的痛苦亲身经历,而获得宝贵的体验,从而愈发坚强,愈发有力,愈接近成功。

    7.放下烦恼之心,享受当下生活

    没有烦恼的人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是不完整的。再快乐的人也会有烦恼。即使小孩子也有烦恼,甚至神仙也有烦恼。其实,烦恼这东西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关键看你能不能放下。

    有些人听到别人讲一句自己不欢喜听的话就要往心里去,看到别人做一件自己不高兴的事也要烦恼生气。这些不良情绪堆积起来,就变成了烦恼。烦恼时时萦心,无论你怎么赶也赶不走,这是很多人的体会。在佛教里,烦恼就叫“无明”,烦恼来了,生活就变得诸事不顺,心情郁闷,看什么都不顺眼,老想和亲近的人发火。

    烦恼从哪里来?有时是受外界引发而来,例如听不惯别人的话,看不惯别人的作风,疑惑、嫉妒、猜疑、虚荣等,都可以引发我们的烦恼。孩子看到别的孩子有手机、有玩具、有名牌衣服,他没有,也会烦恼。

    所谓“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烦恼都是自己找来的。有的人说话说错了,被人家怪,当然要烦恼,有的人自己做错了事,自然要被人家怪,他也不开心。

    1945年3月,罗勒·摩尔等87位军人在贝号潜艇上执行任务。当时发现一支日本舰队正往他们的方向开来,于是他们就向其中的一艘驱逐舰发射了3枚鱼雷,但都没有击中,这艘舰也没有发现他们的攻击。但当他们准备攻击另一艘布雷舰的时候,这艘布雷舰突然掉头向潜艇开来,可能是一架日本飞机看见了这艘60英尺深的潜艇,用无线电告诉这艘布雷舰的。

    他们立刻潜到150英尺的地方,以免被日方探测到,同时也准备应付深水炸弹。他们在所有的船盖上多加了几层栓子,3分钟之后,突然天崩地裂。6枚深水炸弹在他们的四周爆炸,他们沉入水底深达276英尺的地方,他们都吓坏了。

    按常识,如果潜水艇受到攻击,深水炸弹在离它17英尺之内爆炸的话,差不多是在劫难逃。罗勒·摩尔吓得不敢呼吸,他在想:“这回完蛋了。”在电扇和空调系统关闭之后,潜艇的温度升到近40摄氏度,但摩尔却全身发冷,牙齿打战,直冒冷汗。15小时之后,攻击停止了,显然那艘布雷舰把炸弹用光后就离开了。

    这15小时的攻击,对摩尔来说,就像有1500年。他过去所有的生活都一一浮现在眼前,他想到了以前所干的坏事,所有他曾担心过的一些很无聊的小事。他曾经为工作时间长、薪水太少、还有多少机会升迁而发愁;他也曾经为没有办法买幢房于,没有钱买部新车子,没有钱给妻子买好衣服而忧虑;他非常讨厌自己的老板,因为这个老板常给他制造麻烦;他还记得每晚回家的时候,自己总感到非常疲倦和难受,常常跟妻子为一点小事吵架;他也为自己额头上的一块小疤发过愁……

    摩尔说:“多年以来,那些令人发愁的事看来都是大事,可是在深水炸弹威胁着要把我送上西天的时候,这些事情又是多么的荒唐、渺小。”就在那时候,他向自己发誓,如果他还有机会见到太阳和星星的话,就永远不再忧虑。在潜艇里那可怕的15小时,他所学到的,比他在大学读了4年书所学到的要多得多。

    人生不会永远是晴天,但也不会永远都阴云密布。学会放下烦恼,就要平静地接受现实。心的负荷太重了,就要把包袱拿下去。只有放下烦恼,将微笑留在脸上,你才会发现好心情和你如影随形。人生苦短,愁是一天,快乐也是一天,为什么不让自己快快乐乐的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