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年前的一天,美国西联电报公司在广播中宣布,当晚发给劳维尔·托马斯的电报不收取费用。这一消息传开,电报像雪片一样向他飞来,不到一小时,他就收到了二十五万多封电报。
劳维尔·托马斯是我所认识的最优秀的人之一,他写过很多书,多得连他自己都记不住书名,他在英语国家做过四千多场演讲,听众达到了四百万。
周复一周,月复一月,伦敦的人们排着长队,等待数小时,去聆听他那别开生面的演讲。
劳维尔·托马斯曾经在金矿做过工,也放过奶牛,还做过报社记者和编辑,还当过大学教授。他历时数年走遍了欧洲、亚洲、非洲、阿拉斯加、澳大利亚,以及各地岛屿,曾跟威尔士王子一道巡访了印度,获得进入阿富汗荒野地区探访的许可,还曾跟摄影师一起用镜头记录下了英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塞尔维亚、美国,以及阿拉伯部队作战的影像,他还想用镜头记录印度各个民族的风情。印度政府对他进行专门培训,还为他提供了轮船、大象,作为交通工具。
劳维尔·托马斯是当今世上最著名的演说家,以前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过《公共演讲》。在美国他拥有数百万听众,不仅如此,远在澳大利亚的牧羊人,或者近在纽约星星监狱的罪犯,他们都曾收听过他的节目。他时常收到各地粉丝来信,有南非矿工的,也有新加坡船长的,不管他在哪里演讲,总会有一大群人赶来听。我曾看过一份报道,上面统计说在宾夕法尼亚州阿尔图纳市曾有七千人赶去听他的报告。在过去十五年中,这种火爆场面在波斯顿、爱丁堡、旧金山,以及墨尔本都曾发生过。
他现在多大呢?从他的经历来看,应该跟萧伯纳年纪差不多,胡子应该已经花白,而实际上他只有五十出头,头发一点儿也没白。
我第一次遇到劳维尔·托马斯是在十九年前,那时他还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攻读宪法博士学位。那时的他既没钱也没名。后来他成名了,还是一点儿没变,还像以前一样善良、谦虚、无私,还是以前大家亲切称呼的那个“汤米”。
在纽约高档的华尔道夫酒店,劳维尔·托马斯有一套公寓,不过他宁愿回农场生活。他在纽约市北部七十英里处有一片农场,面积达三百英亩。每天晚上他都会回农场,这是最开心的事。下午七点整,劳维尔·托马斯结束一天的播音工作,赶乘七点过五分的火车回家,这是每天最后的一趟。就算他以最快速度,还是赶不上,因此纽约中心铁路公司发布了一条规定,这趟火车只能在他登车后才能驶出车站。他一天往返一百四十英里,第二天上午赶回纽约上班。
十岁时,劳维尔·托马斯在赌场以及矿工沙龙里卖过报纸,不过他并没有染上那里的习气。他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赌博,过着诗人般平静的生活。他的心思都在家人身上,妻子来自于科罗拉多州,为他生了个儿子。
他的演说一百英镑一场,但私下他总是默不作声,喜欢听别人谈论。
在冬天的晚上,我经常看到劳维尔·托马斯伸开四肢躺在壁炉前的地板上,旁边陪伴着小狗,一躺就是数小时,眼睛盯着火苗一言不发。
他上学的时候很穷,给人看过壁炉,当过厨师、服务员,给教授养过奶牛,做过兼职教师,还卖过房子。
劳维尔·托马斯现在也有一群奶牛,不过我从来没见到他自己动手挤奶。如果你要去拜访他,就不用去牛场,他很可能在游泳池里,也很有可能在逗弄水貂、臭猫、狐狸或者黑熊,或是在骑马。
纽约警察局弄来了一批野马,性子很烈,蹦蹦跳跳,很难驯服。其中一匹跑了,冲进了第五大街,踩伤了人,还把背上的警察摔到地上。警局找来了劳维尔·托马斯,他跨上马背,把马骑得大汗淋漓,最终野马被制服了。
劳维尔·托马斯是我见过的最忙的人之一,但一点也看不出他的匆忙,他总是很平静很放松。记得有一天我跟朋友在他的农场上,都要赶早晨的火车回纽约。时间很紧,吃早餐只有七分钟,大家都匆匆忙忙的,只有他不紧不慢地走进餐厅,还打算把壁炉生上火,边吃边看着火苗。
劳维尔·托马斯可能是唯一一位先会驾机后会开车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