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格什温大概是美国最杰出的流行音乐作曲家。我曾向他请教过成功之道,他说;“很简单,弄清楚自己想要的,然后为之努力。”
的确,他一直在努力着,直到去世。他每周要去听三次音乐课,每次大概一个半小时,这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格什温创作的第一首歌曲只卖了一英镑,而九年后,他的《蓝色狂想曲》被好莱坞影片使用,片方给他支付了一万英镑。
他的第一次剧院演出很失败,可以说就是一场灾难。当时,他应聘到纽约第十四大街的福克斯城市剧场演出,周薪是五英镑。第一个晚上演出时,台上的他方寸大乱,无法继续演奏,脸都急得通红。台上的其他演员都在讥笑他,台下的观众也哄堂大笑。他羞愧急了,冲出剧院,眼里满是愤懑。这是他最屈辱的一次经历,他离开了那儿,头也不回,薪水都没有领。
小时候的格什温想当个画家,后来却成为了音乐家,这事还得归功于他的母亲。在格什温家乡,钢琴是富裕的象征。有一天,他的舅妈买了架钢琴,他的母亲很是嫉妒,立马发誓决不能输给那些摆阔的亲戚,于是她也买了架立式钢琴,当然这个是二手的,并且是分期付款。如果她没买钢琴,格什温也许就不会走上音乐的道路,交响名作《蓝色狂想曲》也就不会出现,美国的音乐史也不会有今天。
格什温写了数百首歌曲,写了扔,扔了再写,一直到《斯万尼》走红。1918年,他第一次在纽约百老汇国会剧院演唱《斯万尼》,当时没人注意,但歌手阿尔·乔森听到后,觉得这首歌能行。
九个月后的一场演出中,阿尔·乔森把《斯万尼》作为主打曲进行了演唱,台下的观众都被深深感动,五分钟之内,这首歌曲就走红了。一个月后,半个美国都在传唱;两个月后,数百万人开始和着它舞动起来,对此,格什温自己也是大吃一惊。他先前一星期才有七英镑收入,现在已是财源滚滚,一首歌卖到一万二千英镑。一万二千英镑?就为一首歌?他压根儿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钱。
格什温是现代剧院音乐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本人却很少去剧院;虽然他谱写了很多让人陶醉的舞曲,他自己却很少跳舞。
他不抽烟,也很少饮酒,一般会工作到半夜,第二天正午才起床。他好收藏法国名画,住的是两层的公寓套房,里面还有练功房。因为患有神经性消化功能紊乱,他一周得看两次医生。他一辈子都没结婚,心情不好的时候从来都不写“蓝调布鲁斯”。
1924年一个雪花纷飞的下午,格什温创作的《蓝色狂想曲》登上了林肯的生日舞会,这首交响名作就像一道晴空电闪第一次被全世界听到,后来乐评人赞这一天为当代美国音乐的转折点。
这首名作的出炉实属偶然。当时,保罗·怀特曼要举办音乐会,请格什温给他作一曲爵士乐,需要庄严一点的。格什温手头正忙着一部音乐剧,竟把这事忘得一干二净。有一天,他在一份报纸上看到那场音乐会的宣传,上面写着:交响曲由乔治·格什温创作。看完,他自言自语说:“好吧,写就写,我要让那些势力的乐评人看到爵士乐庄严的一面”。于是他挤出时间,以惊人的速度创作了驰名世界的《蓝色狂想曲》。
演唱会当天,人们推推搡搡涌进演唱大厅,就像观看一场棒球比赛或是拳击比赛那样热闹。演唱会的反响强烈,观众报之以雷鸣般掌声。就这样,美国音乐传统被打破了,一种新的音乐诞生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