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你自己读书-惜时如金,在最美好的光阴里做最有意义的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时间,犹如一股清清的流水,你听不见它流逝的声音,更无法阻止它的前进。它是最平凡的、最珍贵的。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这个阶段是大脑学习的最佳时期,所以,让我们抓住最美好的时光做最有意义的事吧!

    别在最美好的岁月里浪费青春

    朱自清《匆匆》一文中写道:“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时光的流逝被朱自清先生描述得如此生动而又现实,的确,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那样的残酷,它不会为任何一个人而停留。莎士比亚说过:“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昨天已经过去,明天还未到来,我们能拥有、把握的就是今天。如果事事明日复明日,最终将虚度一生。

    青春岁月是最美好的年华,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这段时间是读书学习的最佳时期。因为在这样的岁月里,我们可以无忧无虑只埋头学习。然而这样的时间也是短暂的,正所谓青春易逝,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都是宝贵的。

    因此,我们必须懂得惜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抓住一切时间学习知识。今天的知识积累就是为了奠定今后的事业。等到将来有一天,我们参加工作了,这些已经积累了许久的知识,就会成为我们奋斗的最大资本,让我们脱颖而出。

    古今中外,凡事业有成者,都是十分珍惜和善于驾驭时间的人。他们很多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值得借鉴,用在我们今天的学习上,仍然很有效果。

    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非常珍惜时间。他有一句至理名言:“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鲁迅惜时如命,他把别人喝咖啡、谈闲天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和学习上。他以各种形式来鞭策自己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和工作。在北京时,他的卧室兼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集录我国古代伟大诗人屈原的两句诗,上联是“望崦嵫而勿迫”(看见太阳落山了心里还不焦急),下联为“恐鹈鹕之先鸣”(怕的是一年又去,报春的杜鹃又早早啼叫),以此来警示自己珍惜时间。

    鲁迅还在《朝花夕拾》中写道:“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鲁迅用这副朝夕相处的对联督促自己珍惜时间学习和工作。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惜时如命的精神,鲁迅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涉猎自然、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一生著译一千多万字,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我们却时常感叹学习度日如年。青春年华,精力旺盛,原本是该好好学习的时间,为什么会有这样厌倦学习的态度呢?其实,这与我们没有时间紧迫感有着很大的关系。

    青春岁月转瞬即逝,如果我们不能好好读书学习,无论是在知识的积累上,还是在道德的修为上,都会止步不前。不仅虚度光阴,还会因为无处释放的精力而产生狂躁心理,整日无所事事,甚至学坏。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现在浪费一些时间不算什么,更不要认为自己的人生还长,可以让自己懈怠。人生这趟单程旅行一旦开启便永无回头的可能,在该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一旦错过,将再也没有时间去弥补这场缺憾。

    总之,我们能做的就是分秒必争地去刻苦读书,并且努力把书读好。时间是最客观公正的,对谁也不会多一分,对谁也不会少一秒。空虚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虚度光阴,忙碌充实、肯读书的人充实人生,我们要争做后者。

    读书小贴士

    青春是短暂的,千万不要认为有的是时间去读书,这是很悲哀的事情。珍惜宝贵的时间,就是珍惜宝贵的生命。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效益。要想将来成就一番伟业,在未来出人头地,就必须摒弃一切杂念,集中精力读书学习。

    珍惜读书时光,学会与时间赛跑

    当我们还是一个孩子时,总感觉读书时光是如此的漫长;当我们步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时,才发现努力学习是多么重要;当我们进入壮年时,又常常为了知识的贫乏而懊悔少年时的不努力。这或许是每一个人都会拥有的人生感悟。

    其实,与其年老后感叹岁月流逝,不如好好珍惜少年时光。高尔基曾经饱含深情地说:“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笑声,犹如一股淙淙流动的泉水,把那陶醉于生活魅力的动人的欢笑送上了生活的祭坛。青春是人生幸福美好的象征,又是纯真与快乐学习的代表。”

    是啊,少年时光是那样美好,但如果不好好珍惜,终究会成为人生的遗憾。读书学习就是我们珍惜时光的最好方式。

    我们知道,学习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情。无论看书、做练习还是思考,一旦沉浸在学习的状态中,时间不知不觉就从我们身边溜走了,这样的时间是最有意义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如此对待时间。

    有一个男生,在课堂上学会了一个公式,老师课后留下作业要求他用这个公式去解答。一般来说,掌握了公式的应用,课外练习就能轻而易举地完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这个男生放学回家后,吃过晚饭准备做老师布置的题目。他很骄傲地告诉爸爸:“今天我学会了新的公式,老师布置的练习很快就能做完。”

    接着,他从书包里掏出作业本开始写作业。可是,没写到一半他就开始坐不住了,一会儿出来喝杯水,一会儿哼着歌曲。就这样写写停停,本应该十几分钟就做完的题目,却做了足足一个小时。

    当他做完作业走出房间时,爸爸疑惑地问道:“你不是说十几分钟就能写完作业吗?这都一个小时了,题目有这么难吗?”男孩吐了吐舌头,说道:“正是因为题目不难,所以才不慌不忙地做了这么久。”

    其实,很多人在学习上都是这样一种状态,原本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却要在不紧不慢中耗费大量的时间,这种磨磨蹭蹭的习惯严重地浪费了我们学习的时间。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确实实地在流逝。历来能够取得大成就者,无不惜时如金。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中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可见,我们想要取得学习上的成功,也应该珍惜时光,与时间赛跑。而要真正做到合理利用每一分钟,学习就要有计划。

    计划其实就是对时间的统筹安排,我们可以制订一天的计划,将一天中每个时段该做哪些事情做一个清晰的安排;同时也要制订长期的计划,以便更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保证学习的效率。

    珍惜时间,不仅要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还要尽量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尤其是在假期里,每天的学习同样也要合理安排。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时刻与时间赛跑,我们才能赶上他人的脚步。

    读书小贴士

    时间是构成生命的材料。节约时间,可以把生命延长;浪费时间,就会缩短生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帮助自己更有效率地学习,从而走上成功之路。一个人无知地浪费时间,是对自己生命极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请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

    时间从来都是不变的,一天二十四个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断地循环往复。会变的只是我们对时间的感受。随着岁月流淌,日月轮转,我们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能够做到的便是对每一秒都倍加珍惜。

    然而,在生活的道路上,大多数人走得稀里糊涂。人生如此短暂,哪些事情需要立即去做,哪些事情可以缓缓再说,哪些事情该占用大量时间,哪些事情只需蜻蜓点水即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太明确的想法,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时间的安排。

    作为青少年,我们该如何让自己的时间更有意义呢?读书学习肯定是第一位的,除此之外还有玩。的确,学和玩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玩可以带来快乐,但玩也要有目的,如果只是单纯地消耗时间和精力而无所获益,玩也就成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沉浸在这种漫无目的的玩耍中。因此,要想不虚度光阴,首先就要珍惜时间,用宝贵的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不是一味地玩下去。沉溺于玩耍,是无法让我们成长的。读书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情。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就把读书当作是实现自己一生抱负的有意义的事。

    李大钊7岁的时候入学读书,他学习十分刻苦,非常爱惜时间。有一天,爷爷有事外出,把他一人留在书房里读书。当时外面春光明媚,一群麻雀在树枝间叽叽喳喳,可热闹了。但李大钊依旧聚精会神地读书写字,不受一丝影响。

    眼看就要到中午了,还不见爷爷回来,李大钊功课做得有点疲劳了,于是就去姑姑房间里,帮她做一点小活计。姑姑怕累着他,便让大钊到院子里去玩。大钊笑着说:“我帮姑姑干活,就是来休息脑子的,跟到院子里玩是一样的。”爷爷回家后,听姑姑说了这件事,不禁夸道:“大钊这孩子有志气,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干一番大事业。”

    后来,李大钊13岁的时候,跟黄玉堂老先生读书,那时候政府腐败无能,致使国家受到外敌入侵。李大钊听先生讲当时救国的故事,深受感动,决心要挽救国家于危难。?

    老先生深知大钊有志于救国,便在暗中鼓励他好好学习。后来,李大钊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北洋法政学校,走出了山乡,去寻找救国之路。几经探索后,他终于找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事业。

    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会有些迷茫。其实,像李大钊那样去读书,这毫无疑问就是有意义的事情。当然,我们读书不仅仅限于课本知识,除了课堂上所要学习的知识外,其他只要是积极健康有意义的书,都值得一读。

    我们读书学习不仅仅是储备知识,书中的道理会点亮我们的思想,就像李大钊通过读书而萌发救国理想;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还有利于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难题。可见,读书无论是从人生规划还是从日常细节来说,对我们的成长都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除了读书之外,还有没有有意义的事情呢?当然有了。作为青少年,读书是我们主要的任务,但未来的社会需要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才,我们也需要全面发展的技能。

    比如,利用假期多去看看各种知识性的展览,这些展览大多以图片、文字、声音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知识。当然,要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展览,像历史、地理、航空、文学、书画等展览都是我们涉猎不同知识领域的绝佳选择。

    生命在于运动,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学习活动的保证,读书之余做一些系统的锻炼活动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也可以做做家务,参加一些义务劳动。这一方面可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还可以培养我们乐于助人、善良的品德。

    另外,有一句话说得好:“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一定要有一个在路上。”的确,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行能让我们亲身接触大自然,感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经常出去走走,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阅历。

    其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有很多,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也需要我们自己去身体力行。所以,即便不上学的时间也不能只顾着玩,不妨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快速地成长起来吧!

    读书小贴士

    青春就像一只小鸟,这会儿还在你眼前叽叽喳喳闹个不停,下一秒,就飞得无影无踪。青春是短暂的,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想要让自己的青春过得有意义,就请珍惜时间吧。

    读书,要懂得合理安排时间

    因为年轻,我们总是认为人生有的是时间。因而,在对待学习的事情上,也总是漫无目的、漫不经心,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合理利用时间,可以把生命延长;挥霍浪费时间,就会缩短生命。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率地学习,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

    少年时期,我们面临着几次重要的升学考试,每到这个阶段,我们的学习负担就会一下子变得繁重起来。各个科目的作业变多了,大大小小的考试也接踵而至。我们每天都忙得焦头烂额,总是丢三落四。其实,这都是不懂得合理安排时间的结果。

    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公平,给任何人的都是每天二十四个小时。但同样是二十四小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率,甚至相差悬殊。比如,有的人善于科学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学习、娱乐、休息安排得井井有条,学习效果自然也很好;而有的人整天忙作一团,结果过度劳累,学习效率反而降低。

    因此,我们不仅要珍惜时间,更要懂得合理安排时间,合理利用时间,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成就。

    柳比歇夫是苏联昆虫学家,他在去世后,给后人留下了一大笔遗产。其中包括70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涉及诸多领域;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竟然写了500多印张。

    此外,他还写了自己的回忆录,回顾他所涉及的许多学科,谈及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这么多的著作和成就,而柳比歇夫的生活几乎没有一点多余的时间,他又是如何完成这些工作的呢?

    原来,在柳比歇夫26岁的时候,他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利用这个方法,他将自己每天各项活动所花费的时间都记录下来,然后对它们进行统计和分析,还会在每月进行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更好地计划未来的事务,以提高对时间的利用率。这个方法他一直用了56年,直到82岁逝世。

    柳比歇夫最终能够为世人留下如此大量的宝贵遗产,正是因为他能高效地利用时间。

    当然,我们也许做不到像柳比歇夫这样精细地去利用时间,但是从他的经历中我们却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善于利用时间、不浪费时间,才有可能做出成绩。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呢?

    1.制定一份时间表

    学习要想有条不紊,首先就要制定一份时间表,具体安排好哪些时间非花不可,如吃饭、睡觉、上课、娱乐等。安排这些时间之后,选定合适的、固定的时间用于学习。时间表要根据自己的习惯和特点来拟定。比如,如果习惯早睡早起,可以安排早晨背东西,不仅记得牢,理解力也好。相反,如果习惯晚睡,则可以在入睡前记忆知识,同样能取得好效果。

    2.分散安排时间效率高

    自学时间集中使用不如分散使用效果好,尤其是内容前后连贯性不强的功课。比如记英语单词,与其花30分钟集中强记,不如在睡觉前和起床后各花15分钟记忆,后者效果肯定好于前者。内容相近的学科尽可能不要连续学习,这样会加速大脑疲劳,影响学习效果。

    3.合理安排娱乐时间

    为了能提高学习效率,娱乐时间也是不可少的。学习不应该占据应有的作息时间,而要适当安排一些休息和娱乐。在学习了一两个小时之后,最好停下来放松一下。疲劳地学习半天,不如集中注意力学习一两个小时。只有劳逸结合,学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很多人熬夜学习,连课间时间也不出教室,一味地埋头苦学,最终不仅累垮了身体,学习也难有长进,这种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读书学习,最忌浪费时间。合理安排好时间,就等于预约到了成功。我们不仅要善于挤时间,而且要善于合理利用时间,只要逐渐地克服浪费时间的坏习惯,科学合理地让一分钟的时间产生出两分钟的效率,学习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读书小贴士

    时间,只要你肯挤总会有的。比如上学路上、等车的时候、饭前饭后等,都是可以用来学习或放松的时间。我们不妨用这些点滴的时间,记一两个单词,看一段阅读,长期坚持下来也会收获不少。

    读书要见缝插针,零碎时间同样宝贵

    改变是每一个人都渴望的,很多人说真的想要改变学习中的困境,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抱怨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作业,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又有各种活动吸引自己不能安心学习,总觉得就是没有时间读书学习。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哀。大多数人一开始就陷入了这个死循环,一边希望有时间学习,一边又在白白地任时间流逝。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就在于我们不懂得如何利用时间,尤其是零碎时间的利用。因而,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还是老样子,从未改变过。

    那么,什么是零碎时间呢?其实就是学习之外的一些比较短的时间。比如,上下学的路上或坐车的时间,等人的时间,排队的时间,等等,这些都可算得上是零碎时间。可别小瞧了这些时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说:“我用的是零头布,做衣服有整料固然好,没有整段时间,就尽量把零星时间利用起来,加起来可观得很。”

    零碎时间,只要我们利用得好,不仅如苏步青所说的那样很可观,而且能产生很好的效果。或许有些人会说,本来在学习的时间里就已经很累了,零碎时间难道不是用来休息的吗?的确,学习需要休息,但是休息的方式也有很多种,那么多的闲暇时间,适当地挤出一点来学习,才不会白白浪费掉。

    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些时间里见缝插针地学习呢?我们来学习一下董遇抓紧闲暇时间读书的故事。

    汉献帝时期,由于战乱,百姓生活困苦,董遇和哥哥迫于生活压力只好投奔朋友。为了维持生计,他们每天上山砍柴,然后背到集市去卖钱。

    董遇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每次上山砍柴的时候,他都会随身携带一本儒家的经典书籍,只要一有空闲,就拿出来诵读或者翻看两眼。哥哥见他读书,就时不时地讥笑道:“读书也改变不了砍柴的命运。”但董遇却并不在意,依旧一有空就看书。

    董遇利用砍柴的间隙读书,渐渐地,学问越来越大,不仅对《老子》很有研究,并为其做了注释,在《春秋左氏传》上也颇下功夫,还写成了名为《朱墨别异》的研究心得。很多人来向他求学,但是董遇却不肯讲授,而是让他们回家将书多读几遍。他认为书读得多了,书中的意思自然就能明白了。

    求学的人回答说:“你说得轻巧,可哪里有那么多时间啊?还要多读几遍,这怎么可能?”

    董遇说道:“你应该用‘三余’来读书。”

    求学的人感到很惊奇,便问:“三余是什么意思?”

    董遇说:“三余就是三个空闲的时间,冬天不再有耕作,所以是一年的空余时间;夜晚了很多人会休息,不如白天那般忙碌,所以这也可算是一天的多余时间;下雨的日子里很多事都做不了,这也是空余时间。现在你还认为没有时间吗?”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董遇对空闲零散时间的高效利用。故事同时也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学习充满兴趣,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或许这个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我们千万别以为干不成什么事情。

    诺贝尔奖获得者雷曼说过:“每天不浪费剩余的那一点时间,即使只有五六分钟,如果利用起来,也一样可以产生很大的价值。”的确,零碎的时间有零碎的用处。很多知识也是零碎的,比如新的单词、某个公式或定理,这些都非常适合在零碎的时间里学习。

    我们之所以会忽视这些时间,一是我们对学习不够感兴趣,总是把学习安排在其他事情之后;二是我们对学习不够勤奋,总是在这些时间里娱乐放松。其实,要改变这个现状并不难,除了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勤奋品质之外,我们应该认真审视自己一天的时间是怎么度过的,将那些忽视掉的时间利用起来。

    当然,或许短期内我们难以做到充分合理地利用零碎时间,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一旦它形成习惯,我们就会自觉地见缝插针地学习了。另外,或许短期内我们无法从这些零碎的时间中获得巨大收获,但积少成多是一个永恒的定理,只要长期坚持下去,零碎时间一定会让我们获益匪浅。

    读书小贴士

    读书学习贵在集中精力,充分利用各种时间。比如,上课之前,能够预习课文,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思想不开小差,都是在充分利用时间。

    不做落后者,求知的脚步要永不停歇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习是一个发挥主动性的工作,这与我们乘飞机、坐火车不一样,它们只要没有错过出发的时间,就不用我们去考虑怎么走,它有自己的路线,我们只要坐着就到了。而学习需要努力,而且是不间断地努力。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被困难打倒、被情绪带偏,所以我们手里的桨必须要一直用力划。

    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所以,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甘落后,就必须永不停歇地学习,这或许也是父母都期盼我们成龙成凤的原因吧!

    当下,我们处于一个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竞争的时代。竞争,说到底就是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有美好的未来,就必须要有真才实学。所谓“有知者自有千方百计,无知者只感千难万难”。我们只有依靠自己的学识才干才能真正得到社会的尊重,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就以他的光辉事迹向我们诠释了对学习孜孜不倦的精神。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最后一年,霍金患上了一种不寻常的早发性和慢发性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这种疾病俗称渐冻症。那时,他的动作越来越笨拙,时常不知缘由地摔跤,划船也变得力不从心。有一次,他还从楼梯上摔下来,头先着地,造成暂时的记忆力轻微丧失。

    后来,在剑桥大学就读时,他的状况更加恶化,讲话有些含糊不清。霍金的父母亲也注意到他的健康问题,带他去看专科医生。霍金21岁时,医生诊断其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医生预测他的剩余时间只有两年。但是,两年光阴飞驰而去,他仍旧顽强地活着。

    命运如此不公,却没有把他击垮。霍金不愿对恶疾低头,甚至不愿接受任何帮助。他最喜欢被人视为科学家,然后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被视为正常人,拥有与其他人相同的欲望、干劲、梦想与抱负。就这样,他用了自己的毕生努力完成了《时间简史》的创作。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重要贡献,对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们在为他的成功而欢呼雀跃的同时,更对他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然而,霍金却这样说道:“如果没有我的残疾,我就不会这么用心地从事科学研究,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从霍金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伟大精神,虽然遭受巨大的病痛折磨,但他却依旧坚持对科学的探索,这种精神何尝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呢?

    学习这条路是漫长的,一路上会遇到各种阻碍前进的石子。如果我们能认清它,这些石子便是我们勇攀知识高峰的“垫脚石”;而如果我们只是无视它们的存在,或是选择避而远之,那么“垫脚石”也只能成为“绊脚石”。

    我们上学的目的就是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为自己的前程和未来创造条件。如果不好好学习,就等于放弃自己的前途,这是对自己、家庭和社会都极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知识就难以成才,唯有勤奋学习,我们才能够获得真才实学,才可能有美好的前程和未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停歇不前,只会造成停滞和懈怠,让我们前功尽弃,落到队伍的最后。

    读书小贴士

    学习是不分年龄的,任何时候都不晚;学习也应该是多途径的,除了从书本中学习,我们还应该向成功人士、向身边的人学习。我们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