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师恩,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人们常说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对尊师重道最好的诠释。孟子说:“师也,父兄也。”表明孟子已经把师、父兄并列,说明了师的地位之高。
其实,孝道和师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根本。古时候,每户人家都会有一个牌位——天地君亲师,天地是指大自然,君是指国家领导,亲是父母,师就是老师。大自然哺育我们,君王维护国家稳定,让我们过上安稳的生活,父母养育我们,老师教化我们,他们对我们都有着莫大的恩德。
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很注重孝敬父母和尊重老师,常常把对老师的尊敬看得和孝敬父母一样重要,对老师的礼节和对父母是一样的,父母过世要守孝,老师过世也要守心丧,可见古人对老师的尊敬。
有这样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讲的就是对老师的尊敬之情。
宋朝的时候,有一位有学问的人,名叫杨时,他对老师十分尊重,一向虚心好学。“程门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师、刻苦求学的一段经历。
杨时在青少年时,非常用功。后来中了进士,他不愿做官,继续访师求教,钻研学问。当时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全国有名的学问家。杨时先是拜程颢为老师,学到了不少知识。4年后,程颢逝世了。为了能够继续学习,他又拜程颐为老师。这时候,杨时已经40岁了,但在老师面前还是非常谦虚、恭敬。
有一天,天空浓云密布,眼看一场大雪就要到来。午饭后,杨时为了找老师请教一个问题,约了同学游酢一起去程颐家里。
到了老师家后,守门人说程颐先生正在睡午觉。杨时不想打扰老师的午睡,便一声不响地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一段时间,天上飘起了鹅毛大雪,且越下越大。雪花在他们头上飘舞,凛冽的寒气冻得他们浑身发抖,他们仍旧站在门外等着。
过了好长时间,程颐醒来,这才知道杨时和游酢在门外雪地里已经等了好久,便赶快叫他们进来。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得有一尺多深了。
后来杨时终于成为一位全国知名的学者。四面八方的人不远千里地来拜他为老师,大家尊称他为“龟山先生”。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先贤们对老师的态度是如何的尊敬。杨时为了不打扰老师睡觉,能够在大雪中苦苦等候,既有这样一份敬重之心,又岂能不获得学识呢?
然而,反观我们现在对老师的态度,实在让人担忧。比如,在学校里有的人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有的人问完问题也不向老师道一声谢,有的人还给老师起绰号,甚至公然在课堂上辱骂老师的事也屡见不鲜,等等。越来越多的不尊师行为发生在我们身上。
其实,我们对待老师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学习的态度。老师作为智者,向我们释疑解惑传道,如果我们对其没有谦虚受教的态度,又怎能学习好呢?我们要意识到,作为学生,学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人。发扬传统,尊敬老师,是当下理应所为。只有铭记老师的恩德,我们才能成就自己的学业,成就自己的未来。
读书小贴士
一个人,无论地位有多高,成就有多大,都不应忘记老师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所花费的心血,我们当饮水思源,怀师感恩。
对待老师一定要有恭敬之心
读书学习,既是学习知识,也是学习做人。作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人品与学识相比,其重要性有过之而无不及。而恭敬待人就是良好人品的表现之一,首先我们对父母要有恭敬之心,也就是要尽孝。一个尽孝的人,到了学校对老师也自然会有恭敬之心,有了恭敬之心,那我们的学问自然就会大有所成。
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里有一句话:“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这里的“先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老师。我们知道,老师是传授圣人的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还需要老师成就我们的学业,所以对老师的尊敬,要和对待君王与父母一样并重。这样,我们在人生当中才会有所成就。
因此,古人很讲究尊师重道,因为只有对老师恭敬,才会对学问恭敬,才会真正有好学之心。我们有了恭敬之心,才能认真倾听老师的教诲,否则我们是难以学进去的,所以历代圣贤之人都懂得要尊敬老师的道理。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他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早早地就给几位皇子选择了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老师,如李纲、张玄素、魏征、王圭等,而且一再教导皇子们一定要尊重他们的老师。
有一次,李纲因患有脚疾,行走很不方便,当时皇宫内制度森严,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步行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这件事情后,破例允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子要好好迎接老师。
还有一次,唐太宗听到有人反映皇子李泰对老师王圭不尊敬。于是,他把皇子叫过来,当着王圭的面批评了李泰说:“以后你每次见到老师,就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怠慢。”从此以后,皇子李泰见到王圭,总是非常恭敬,听课也认真了。
唐太宗一方面强调尊师重教,专门下诏书规定了对待老师的礼遇,并告诫皇子们要见师如见父;另一方面鼓励老师对皇子的过失极言切谏。由于唐太宗的理解、支持和鼓励,每一位老师都得以坚定地履行自己对皇子们的教育职责。
唐太宗作为一国之君,地位显赫,权力至高无上,却能够如此敬重老师,或许正是因为他明白老师的教导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其实,不仅是很多君王敬重老师,就连我国古代著名的学问家孔子,也一样对自己的老师尊敬有加。
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南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问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南宫敬叔同行。
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老子听说闻名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了老子,更是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
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如此诚恳,便详细地讲述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弟子们纷纷向孔子询问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并且把老子比作乘风云而上天的龙。
由此可见,无论是唐太宗,还是孔圣人,他们都谦虚地向老师学习。君王先贤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作为普通学生呢?任何一位老师都是爱学生的,任何一位真正有道德学问的老师,都希望把学问传承下去,而最重要的是能找到一个继承学问的人,继承学问最根本的条件,就是要对老师真诚恭敬。因此,我们对待老师,应像子弟事奉父兄一样。时刻跟在老师的脚步后面,对老师的教导洗耳恭听。如此,才能把学问发扬光大。
读书小贴士
无论老师个人存在怎样的不足或缺陷,只要教我们知识,我们都要尊重恭敬。不要拿老师外表上的缺陷开玩笑,更不要给老师取外号,这些都是对老师不尊敬的行为。
读书学习,尊敬老师才能学有所成
《吕氏春秋·劝学》中有这样一句话:“疾学在于尊师。”说的是要想很快学到知识,重要的是尊重教师。在我们求学的道路上,老师永远是奉献的代名词。他们把毕生的精力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不仅师德昭昭,耿介拔俗,如明月独举,高霞孤映,更有师恩惠惠,润物无声。如此伟大的老师,难道我们不应该尊敬吗?
的确,教师是一个很受人敬重的职业,尤其是在古代,教书、学习都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我们知道,古时候读书的地方叫私塾,大多数私塾都在祠堂里面,学生第一次步入学堂都是由父亲带领。进殿后,要向孔老夫子的牌位行三跪九叩礼,向孔老夫子行礼之后再请老师上座,再向老师行三跪九叩大礼。
孩子看到父亲向老师行礼,自然也对老师恭敬了,拜完老师以后还要献上礼物,这表示尊师重道,行完礼之后,家长就嘱咐孩子要听老师的话。这样的入学仪式让孩子真正明白要懂得尊师重道。
而今,教育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的父母依旧常常叮嘱我们要尊师重道,要听老师的话。这种从小的告诫,就是为了让我们学有所成。因为,自古以来,尊敬老师的人才能成就大事。
张良拜师的故事,就很好地诠释了尊敬老师的重要意义。
张良年轻的时候,曾计划刺杀暴君秦始皇,可惜最终失败了,为此他遭到了通缉。为了躲避官府通缉,他潜藏在下邳。
有一天,张良闲游到一座桥上,遇见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见张良走近,便故意将鞋坠落桥下,让张良下桥去捡。张良把鞋捡回来交给老翁,老翁又让他帮忙把鞋穿上。于是,张良跪着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没客气,笑眯眯地离开了,临走时留下了一句话:“你这小伙子可以教导啊,五天后黎明时分在这里等我。”
张良按照老翁的指示,五天后天刚亮就来到桥上,不料老翁早已在那里等候,见了张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约会迟到。岂有此理,过五天再早些来见我。”说完又离去。
又过五天,鸡刚打鸣,张良便匆匆地赶到桥上,可是不知,他还是比老翁来得晚。老翁这回更不高兴了,只是重复了一遍上回说的话,就拂袖而去。
这下张良可急了,又过了五天,他索性觉也不睡,在午夜之前便来到桥上等待。一会儿老翁来了,见到他便点头称赞,并从袖中拿出一本书,很神秘地说:“你读了这本王者之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十年之后,兵事将起。再过十三年,你到济北,可与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块黄石,便是我的化身。”说完飘然而去。
张良打开书一看,原来是太公望兵法书。张良十分高兴。后来,张良认真研读黄石老翁授予的那部兵法书,最终成了汉高祖刘邦的高级参谋。
张良之所以能够成为建立汉朝的政治家、谋士,就在于学识渊博,才智过人,而这一切都是拜师所得。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无不尊重老师。正如古人所说:“三教圣人,莫不有师;千古帝王,莫不有师。”“不敬三师,是为忘恩,何能成道?”这些先哲贤圣对尊师重教的精辟论述,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
总之,读书学习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途径,而老师带领我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教师的工作没有轰轰烈烈的声势,只是在一方小小的讲台上默默无闻地耕耘、浇灌,平凡而艰辛,却蕴含着伟大,创造着神奇。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离不开教师,那么,尊敬教师就从此刻做起吧。
读书小贴士
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不同的人学习成绩之所以不一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习的诚敬心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对老师、对学习有真诚恭敬之心。
尊师不仅仅是理念,更要笃行
伏尔泰说:“人生来就是为了行动,就像火光总是向上腾。”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要使世界动,一定要自己先动。”的确,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是一个不需别人提醒,也能够自觉、主动行动的人;而那些驴子拉磨似的人,那些拖拖拉拉的人,注定只能原地踏步。
尊师作为我们的优良传统,更应该贯穿于我们的学习态度中。就像对待学习一样,我们知道知识很重要,也明白尊师的意义。但任何事情明白之后,只有及时笃行才有意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要想得到弘扬与发展,就不能只喊口号,而需要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尊师的道路上,先贤子贡对孔子的敬重就非常值得称道。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也是第一个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开创私学的人。他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有名的弟子有七十二个,子贡便是其中之一。
子贡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一次,鲁国有个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刚好被子贡听到了。他非常气愤,丝毫不因为那人在夸自己而给他留情面,当即打了一个比方。
子贡说:“如果说每个人的才能就是一所房子,那么老师的房子围墙就有十多丈那么高,屋子里富丽堂皇,一般人无法翻过围墙看得到里边的摆设;而子贡我的房子呢,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
接着,子贡又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他说:“太阳和月亮可是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呀!”大夫听了这一席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十分惭愧。
孔子去世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整整六年。
子贡作为孔子的得意门生,他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尊师的理念。他不仅一心维护老师的形象,更用实际行动为老师守墓。因此,我们对老师的尊敬,也不要仅仅停留在嘴上,更要在一件件的小事上去践行。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日常的学习上尊敬老师呢?
1.尊师从鞠躬开始
在学校上下课的时候,每堂课我们都要向老师起立致敬。这个时候,有的人懒懒散散,别人鞠躬完毕,他才站起来,结果直到坐下,他也没有给老师鞠一个躬,甚至有些人连站都不愿站起来,这些行为都是对老师极大的不尊重。
因此,要真正做到尊敬老师,就从鞠躬开始吧。上下课的时候,或凡是在需要敬礼的时候都要鞠躬,而且要非常恭敬地鞠躬,把自己的腰弯下来表示谦虚,如果挺直地站在那里就是傲慢无礼的体现。一个傲慢的人不仅学不进东西,更没有尊师的品德。
2.见到老师要问好
在课堂上,我们要尊敬老师,在生活中也同样要保持这份尊敬之情。现在有的人看见老师就像没看见一样,不打招呼就走了,这是不礼貌的。如果在路上遇到老师,我们要恭敬地站在路边热情地向老师问好。
3.提问时要有礼节
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不懂的问题,自己有疑问的时候,就一定要请教老师。在请教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礼节。询问老师是为了解答自己的疑惑,因此,态度一定要谦虚,提问的时候一定要站起来问,得到解答后,要说声“谢谢老师”,或是向老师鞠躬。
尊敬老师的方式有很多,包括上课的时候端身正坐,不弯腰翘足,聚精会神地听讲,这些都是对老师的恭敬。尊敬老师,需要我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不断去笃行。我们的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千年,就在于我们有着尊师重道的传统。尊敬老师,我们才能不断传承自己的文化。
读书小贴士
任何事情有了想法,就必须及时行动。如果只是做一个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那么,尊师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