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一)关关雎鸠[1],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
(二)参差荇[3]菜,左右流[4]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5];悠[6]哉悠哉,辗转反侧。
(四)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7]之。
(五)参差荇菜,左右笔[8]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注释]
[1]关关:和鸣声;雎(jū)鸠:鸠类鸟。[2]君子:当时贵族男子的通称;逑(qiú):配偶。[3]荇(xìng):水生植物,嫩时可食用。[4]流:顺水流择取。[5]思:语助词;服:思念。[6]悠:忧思的样子。[7]友:亲爱。
[8]笔(mào):择取。
[鉴赏]
《关雎》是《诗经》,也是《国风》之中的第一首诗歌,诗中表达了对自己所心仪的女子的强烈爱情追求。孔子的八字评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真是恰如其分。孔子之所以将《关雎》列为《诗经》之首,除了作为“人伦之始”的因素之外,它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最为成功的,不但语言美、景色美、而且人更美。本诗又以赋这一手法,铺陈叙事,鲜活地将热恋之中的男女的心理、行为呈现出来。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诗经》“如画工之肖物”的技巧,诗人不但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特意安排了韵位,而且善于用清隽的词语与优美的景物来营造意境,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既便于歌唱,又很容易就能打动人。即使现在读来,仍能令人对于美好的爱情产生十分丰富而又优美的遐想。
桃夭
(一)桃之夭夭[1],灼灼[2]其华;之子于归[3],宜其室家[4]。
(二)桃之夭夭,有蒉[5]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三)桃之夭夭,其叶蓁蓁[6];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释]
[1]夭夭:美丽茂盛的样子。[2]灼灼:鲜艳的样子。[3]之子:这个人;于归:女子出嫁。[4]宜:和顺;室家:家室、家人,家庭。[5]蒉(fén):肥大。[6]蓁蓁(zhén):茂盛的样子。
[鉴赏]
如果说《关雎》里所歌咏的是男子对意中少女的爱慕之情,那么,《桃夭》则与之相对,诗中所表达的是对新婚女子纯洁、美丽的种种赞美以及婚后幸福、美满家庭生活的美好祝愿。清朝方玉润的看法比较客观,他在《诗经原始》中提出“桃夭”是一首“咏薪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这首脍炙人口的咏婚诗之所以会受到众人喜爱,首先是采用了民间歌谣常用的一种形式,每章都以“桃之夭夭”开始;自然,诗句的重复之中也有一定的变化,诗人先后运用了“灼灼其华”、“有蒉其实”、“其叶蓁蓁”,既是诗人想像对象的转移,也与新娘从出嫁到生儿育女,再到族人繁衍的人生历程相符合。除了比兴运用得贴切以外,诗人还十分善于选词炼字,选取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的词语构筑优美的意象,尤其“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句中的“夭夭”、“灼灼”,意象美,人物美,境界高。另外,三章都围绕了同一个主题,也就是表达对新婚女子的美好祝愿,这就使得该诗琅琅上口,便于歌唱,给人以美好、深刻的印象。
氓
(一)氓之蚩蚩[1],抱布[2]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3]期,子无良媒。将[4]子无怒,秋以为期。
(二)乘彼垝垣[5],以望复关[6],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7]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8]。
(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9]。于[10]嗟鸠兮!无食桑葚[11]!于嗟女兮!无与士耽[12]!士之耽兮,犹可说[13]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四)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14]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15],渐[16]车帷裳。女也不爽[17],士贰其行。士也罔极[18],二三其德。
(五)三岁为妇,靡[19]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20]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21]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22]矣。
(六)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23]。总角[24]之宴,言笑晏晏[25]。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26]焉哉!
[注释]
[1]氓(méng):男子代称。蚩蚩(chī):老实的样子。
[2]布:古钱币名。[3]愆(qiān):误。[4]将(qiāng):请。[5]垝(guǐ):毁、破。垣:墙。[6]复关:诗中为男子住所,指代男子。[7]体:卜筮所得卦兆。咎:灾祸。[8]贿:财物。迁:指用来装运嫁妆。[9]沃若:形容润泽。[10]于(xū):通“吁”,感叹词。[11]葚(射n):桑树果实。[12]耽:沉溺、迷恋。[13]说(tuō):通“脱”。[14]徂(cú):到。
[15]汤汤(shāng):大水急流的样子。[16]渐:同“溅”。
[17]爽:差错,过失。[18]罔极:无准则。[19]靡:无,这里意为不怕。[20]靡有朝:非一日。[21]咥(xī):大笑的样子。[22]躬:这里意为独自。悼:伤感,悲伤。[23]隰(xí):湿地。泮(pàn):岸。[24]总角:束发成角,指儿童。[25]晏晏:快乐。[26]已:这里表示情义断绝。
[鉴赏]
《氓》出自于《卫风》,是《诗经》里十分著名的弃妇诗。诗人以第一人称的写法,叙述了“我”与“氓”由相恋、允婚到婚后受虐待,最后被“氓”抛弃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她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与刚烈性格,与此同时,也抒发了她对负心男子的怨愤与抗议。在那个年代,女子摆脱媒妁之言,自主选择婚姻是不符合传统的做法,因此《毛诗序》对此大为诟病:“宣公的时候,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非偶,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泆也。”今天看来“悔恨之意”是有的,“刺淫泆”则未必。
被遗弃但是并不灰心,虽然悔恨但不绝望,成功塑造出了女主人公刚烈形象,这正是本诗的卓越成就。这是因为,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了赋、比、兴这些手法以外,还注意了刻画人物性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前后对比以及呼应,比如,细腻地刻画了氓的奸诈性格、氓对待女主人公的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说,《氓》是一首成功地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整的叙事诗。
黍离
(一)彼黍离离[1],彼稷[2]之苗。行迈靡靡[3],中心摇摇[4]。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二)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5]。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注释]
[1]黍(shǔ):谷物的一种,去皮后叫黄米,比小米稍大。离离:繁盛而又成行的样子。[2]稷(jì):谷物的一种。[3]靡靡:行步迟缓的样子。[4]摇摇:形容心神不安。[5]如醉:像喝醉酒一样地摇晃、迷糊。[6]噎(yē):哽咽。
[鉴赏]
《黍离》是《王风》的第一篇,“王”指的就是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以后,王室日渐衰微,其地所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里多乱离之作,特别《黍离》一诗,历来都被视为悲悼故国的代表之作。故该诗主题的传统解释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离去。而作是诗也”(《毛诗序》)。
此诗在艺术上一大特色是景色与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一欣欣向荣的美景与“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忧伤心情构成了极其明显的反差,其艺术效果与杜甫的不朽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极大的反差,既有力地衬托出作者心情忧郁之深,连如此令人陶醉的美景都不能使他的心情稍有舒缓,反而让他陷入了更深的惆怅之中。这种突出反差的表现手法,就产生了十分巨大的艺术效果,《黍离》因此而让人体味无穷,这也正是《黍离》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风雨
(一)风雨凄凄,鸡鸣喈喈[1];既见君子,云胡不夷[2]?!
(二)风雨潇潇,鸡鸣胶胶[3];既见君子,云胡不瘳[4]?!
(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注释]
[1]喈(jiē)喈:鸡鸣声。[2]夷:平,和,满足。
[3]胶胶:鸡叫声。[4]瘳(chōu):病愈。
[鉴赏]
《风雨》出自《郑风》,长期以来,对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就有两种不同说法,或者认为这是一首怀友诗,以《毛诗序》为代表,说“风雨,思君子也。乱世则思君子,不改其度焉”;或以朱熹为代表,认为这是“刺淫奔之女”的。今天看来,这是一首爱情诗,描写的是热恋之中的少女十分思念意中人,以及见面之后的欣喜之情。
这是一首赋体诗,其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以景写情。方玉润的《诗经原始》说它“善于言情,又善于即景以抒怀,故为千古绝调也”。诗每一章的前两句,明写眼前之景,实际是与少女思春的心情一致的,二者交相映衬。这种景象,这种心理,就能够与下文情郎出现之后的狂喜之情形成十分强烈的对比。这种人与景的内在联系,诗人处理得十分巧妙,看上去自然天成,恰合王夫之“神于诗者,妙合无垠”的评语。
子衿
(一)青青子衿[1],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2]?
(二)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三)挑兮达兮[3],在城阙[4]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衿(jīn):衣领。[2]嗣音:寄音讯。[3]挑:挑逗。达:放恣不羁。[4]城阙:城楼。
[鉴赏]
《子衿》出自《郑风》,诗中所表达的是多情少女对恋人的深深思念。因此朱熹斥之为“淫奔之诗”,这从反面承认了诗中女子所具有的大胆、泼辣,超出了一般男子的想像。今天看来,联系诗句中所流露出的热烈情感,应当说这首诗更应当是表达少女爱情的作品。
此诗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了赋的写法,并没有加以虚饰,而是极有层次地展现了热恋之中的少女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之情。这种直接展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是较早运用意识流手法来进行诗歌创作的成功典范。其次,本诗虽句短却情长,这与诗人善用问句、叠字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一些初看似乎有些平淡的经典词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运用,堪称画龙点睛。
野有蔓草
(一)野有蔓草,零露污兮[1]。有美一人,清扬婉[2]兮。邂逅相遇,适[3]我愿兮。
(二)野有蔓草,零露瀼瀼[4]。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5]。
[注释]
[1]零:落。污(tuán):形容露水多。[2]清扬:眉目之间,也指眉目靖秀。婉:美好。[3]适:称。[4]瀼(ráng)瀼:形容露浓。[5]臧:同“藏”。
[鉴赏]
《野有蔓草》出自于《郑风》,所描写的乃是一位青年男子在旷野偶遇一位美貌少女的喜悦之情。《诗经》里描写类似这种恋情的诗歌是很少见的,主要是在当时,媒妁之言、三从四德,这些都是普通女子所不敢逾越的。
这首诗前后二章采用的手法都是赋中起兴,而起句又同所叙述的故事紧密相联系,这也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同时,露珠与诗中讲述的这段恋情都具有偶然性与短暂性的特点,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此诗,兴中就有了比的成分。其次,诗的叙述也很有层次,首先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时间与环境,中间二句则描写了偶遇的女子之美貌,最后则是男主角面对此景此女,所作的大胆表白,而结尾诗句则简练而意味深长,耐人寻思。
鸡鸣
(一)鸡既鸣矣,朝既盈矣[1]。匪[2]鸡则鸣,苍蝇之声。
(二)东方明矣,朝既昌矣[3]。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
(三)虫飞薨薨[4],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5]。
[注释]
[1]朝(zhǎo):早晨,一说指朝廷议事之处。盈:充满,指彩霞满天。一说指上朝的人已满。[2]匪:同“非”。[3]昌:日光。[4]薨(hōng)薨:虫群飞声。[5]庶:希望。子:你。
[鉴赏]
《鸡鸣》选自《齐风》,齐国是一个东方大国,政事繁多。《毛诗序》认为此诗的主旨在于“思贤妃也”,因为“哀公荒淫怠慢,故陈贤妃贞女,夙夜警戒,相成之道焉”。朱熹也认为这是“诗人叙其事而美之也”(《诗集传》)。今天看来,《毛诗序》的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就是贤妃规劝国君不可贪恋逸乐,应当以国政为重。
全诗的主要特色是以对话体的形式展开,以此铺排展现人物形象。将国君与贤妃二人床笫之间的对话与《郑风·女日鸡鸣》进行对照,不难看出,二首诗对不同身份、地位的人物描写,都没有加以修饰,因此看起来话语自然。这样,我们不仅看到了关心国事的贤妃,还有那荒淫怠慢的国君形象。其次,对话也富有层次感。一、二章妇问夫答,由听觉到视觉,这符合人刚醒来时的生理规律;第三章则全是贤妃在规劝,夫则无从作答。这样整齐之中又有一定变化,就留给人们很大的想像空间。
园有桃
(一)园有桃,其实之殽[1]。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2]?”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3]亦勿思!
(二)园有棘[4],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5]。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6]。“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注释]
[1]实:果实。殽(yáo):借为“肴”,美味食品。[2]何其:为了什么。[3]盖(hé):通“盍”,何不。[4]棘:酸枣树。[5]行国:周游国中。[6]罔极:无常。
[鉴赏]
《园有桃》出自《魏风》,全诗共二章,每章各有十二句。余冠英称之为“忧时的诗”,这是很有道理的。这种忧愤情绪与《离骚》的主人公是完全相同的。本诗作者努力想要忘却这无尽的烦恼,因此他试图借助唱歌作谣、云游异乡,来消磨这无尽的烦恼。但却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只留给后人无限的惆怅与遗憾。
除了在手法上运用了兴以外,本诗在结构上也十分具有特色。姚际恒说这首诗“诗如行文,极纵横排宕之致”
(《诗经通论》),句式上除了常见的四字句外,还大量运用了三、五、六字句,以此构成了参差不齐的句子结构,这样吟诵起来就会跌宕有致。另外,本诗用词上也比较讲究,其用词上的灵活性以及丰富的语气变化,十分贴近近于日常口语,《园有桃》可说是一首较早的自由诗。
陟岵
(一)陟彼岵[1]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2]!犹来无止[3]!”
(二)陟彼屺[4]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5]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三)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6]。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1]陟(zhì):登。岵(hù):长草木的山。[2]上:借为“尚”,希望。旃(zhān):之焉二字的连读,语助词。
[3]犹:还是。止:停留,指长留他乡。[4]屺(qǐ):无草木的山。[5]季:兄弟中年龄最小者。[6]偕:与人一起行动。
[鉴赏]
《陟岵》出自《魏风》,共三章,每章六句。关于战争的诗,《诗经》里共有二十余首,所表现的既有《小雅·六月》式的“以匡王国”之斗志激昂,也有《秦风·无衣》式的同仇敌忾,本诗则不然,诗中对战争的描写带有深深的无奈与厌恶之情,所深情吟唱的只有浓浓的乡愁以及萦绕身心的亲情。
本诗行文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复沓的方法,在重章叠句之中又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在句式上这三章是一致的,都以四字句为主,但又带有日常口语;在用字上,岵、屺、冈,父、母、兄,子、季、弟,还有已、寐、偕与止、弃、死的这些变化,既表明了征人的活动与其思想的演进,同时加强了诗歌音韵方面的节奏,开创了边塞诗、愁怨诗的先河。
硕鼠
(一)硕[1]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2],莫我肯顾。逝[3]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4]得我所。
(二)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5]。
(三)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6]!
[注释]
[1]硕:大。[2]贯:侍奉。女:通“汝”。[3]逝:通“誓”。[4]爰(yuán):何处,哪里,一说于是,乃。
[5]直:通“值”,代价,一说通“职”,处所。[6]永号:长声哀号。
[鉴赏]
《硕鼠》共三章,每章八句。正如《毛诗序》所指出的,“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可见这一比喻十分贴切而又生动。这首诗表达了人民对那些贪得无厌、横征暴敛而又漠视百姓死活的统治者的强烈抗议与无比愤怒,同时也表达了广大人民对于那种没有赋税、也没有战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最大的写作特点就是采用比的手法,以“硕鼠”来比拟那些作威作福的统治者,这是由于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硕鼠》在《诗经》之中,乃至中国诗歌史上都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这正是因为它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意义,是辛辣嘲讽贪官污吏的优秀代表作。今天读来,它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蟋蟀
(一)蟋蟀在堂[1],岁聿其莫[2]。今我不乐,日月其除[3]。无已大康[4],职思其居[5]。好乐无荒[6],良士瞿瞿[7]。
(二)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8]。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士蹶蹶[9]。
(三)蟋蟀在堂,役车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10]。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士休休[11]。
[注释]
[1]蟋蟀在堂:喻岁暮天寒。[2]聿(yù):语助词。莫:通“暮”,将尽。[3]除:去。[4]已:过度。大:太。康:快乐。[5]职:尚。居:所任之职。[6]荒:荒淫。[7]瞿瞿:惊顾四周的样子。[8]迈:行,过去。[9]蹶(jué)蹶:形容敏捷。[10]慆(tāo):逝去。[11][鉴赏]《蟋蟀》是《唐风》里的第一支民歌,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唐“其地土瘠民贫,勤俭质朴,忧深思远,有尧之遗风”。(《诗集传》)本诗所传达的则是诗人所怀有的那种对国家的深深的忧思,希望国家的股肱之士能够做到居安思危,这也就是《诗集传》中所分析的那样:“故方燕乐而又遽相戒日,今虽不可以不为乐,然不已过于乐乎?盍亦顾念其职之所居者,使其虽好乐而无荒,若彼良士之长虑却顾焉,则可以不至于危亡也。”
这首赋体诗,诗人的思维跳跃很大,先是劝人要及时享乐,后则转为规谏,委婉曲折,而且富有层次。在行文上,采用了常用的四字句,这样便于歌唱。而以蟋蟀这一十分常见的昆虫来作为时令的代称,十分具有特色,堪称是后世以之感时伤物的诗词之始祖。
采苓
(一)采苓[1]采苓,首阳之巅[2]。人之为言[3],苟[4]亦无信。舍旃[5]舍旃,苟亦无然[6]。人之为言,胡[7]得焉!
(二)采苦采苦[8],首阳之下。人之为言,苟亦无与[9]。舍旃舍旃,苟亦无然。人之为言,胡得焉!
(三)采葑[10]采葑,首阳之东。人之为言,苟亦。
[注释]
[1]苓:甘草。一释为虎杖,两者均为多年生草本植物。[2]首阳:山名,又称雷首山,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境。巅:山顶。[3]为:通“伪”。为言:伪言,虚假的谎话。[4]苟:诚,确实。[5]舍:抛弃。旃(zhān):之焉两字的连读。[6]然:是、对、正确。无然,没有真实性。[7]胡:何,什么。[8]苦:苦菜。[9]与:赞同。[10]葑(fēng):芜菁,二年生草本植物。[11]从:听从。
[鉴赏]
本诗三章,在结构上大致相同。先以采集甘草的生产活动为兴,引出了假话不可相信之论。然后,进一步说明了假话没有真实性,务必将其抛弃。最后,则提出从假话之中将会得到什么的问题,以供人们思索。
人们在论说事物是非之时,往往受到态度、情感与利害计较的影响,这样就会使人看不清事物的真相。也有人虽然则了解事物的真相,但为着各种原因却产生了假话、谎言,诗的作者称作“为言”也就是“伪言”。
另外,《采苓》在历史上还具有一定的科学思想价值,作者认为首阳山顶无苓、首阳山下无苦、首阳山东无葑,也就是说由于其土壤环境条件所限,不适宜苓、苦、葑的生长。这是一种将植物与其生长的土壤环境相统一认识的具体表述。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后世的农学家提出了“土宜”、“地宜”的学说。
蒹葭
(一)蒹葭[1]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2],在水一方。溯洄[3]从之,道阻[4]且长;溯游[5]从之,宛[6]在水中央。
(二)蒹葭凄凄[7],白露未晞[8]。所谓伊人,在水之湄[9]。溯洄从之,道阻且跻[10];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11]。
(三)蒹葭采采[12],白露未已[13]。所谓伊人,在水之涘[14]。溯洄从之,道阻且右[15];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16]。
[注释]
[1]蒹葭(jiān jiā):蒹是荻,葭为芦苇。[2]伊人:意中人,所爱恋之人。[3]溯洄:逆流而上。[4]阻:险阻。[5]溯游:顺着河流流向,在岸边往下走。[6]宛:好像。[7]凄凄:“萋萋”的假借,形容植物茂盛。[8]晞(xī):晒干。[9]湄(méi):水草交接的岸边。[10]跻(jī):自低而高往上走。[11]坻(chí):江河中比沚还小但地势高的陆地。[12]采采:形容植物众多。[13]已:消失。[14]涘(sì):水边岸涯。[15]右:迂回曲折。
[16]沚(zhǐ):江河中的小块陆地。
[鉴赏]
对这首诗的主旨,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不同的解说,有人认为是描写爱情,伊人就是作者所思念的恋人;有人说是描绘贤人隐居于水滨,诗人慕而思见之诗;还有人认为,是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而致使贤士隐居。今天看来,从诗人对伊人如此之眷恋、寻访的心情如此之急迫,此诗应当是一首爱情诗。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交融的情与景,刻意创造了一种深远、朦胧的情境。就其意境之美而言,《蒹葭》不仅在《诗经》之中罕见,也可谓千古绝唱。“伊人”这一意象给人的感觉是扑朔迷离的,秋水茫茫,唯有伊人在彼岸似隐似现。这种惆怅迷茫的怀人之思与四周空寂的环境水乳交融,构成了一幅令人神往无比的写意画。诗、画、情、意这四者的完美融合,使《蒹葭》成为罕见的神品。王国维《人间词话》赞《蒹葭》“最得风人深致”,其成功之处在于“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这个评析是十分中肯的。
月出
(一)月出皎[1]兮!佼人僚兮[2]!舒窈纠兮[3]!劳心悄兮[4]!
(二)月出皓[5]兮!佼人恻[6]兮!舒慽受[7]兮!劳心怪[8]兮!
(三)月出照[9]兮!佼人燎[10]兮!舒夭绍[11]兮!劳心惨[12]兮!
[注释]
[1]皎:洁白明亮。[2]佼(jiǎo)人:佳人。僚(liǎo):美好的样子。[3]舒:宽解。窈:幽远。纠:愁结。[4]劳:烦劳。悄:忧愁。[5]皓:洁白明亮。[6]恻:同“刘”,美好的样子。[7]馒(yǒu)受:体态苗条。[8]怪(sāo):忧郁,忧愁。[9]照:照耀。[10]燎:照明。这儿是说佳人容光焕发,光彩照人,使见之者眼前一亮。
[11]夭绍:轻盈多姿。[12]惨:慎惨。
[鉴赏]
自古以来,月光在中国都被当作美的象征,是诗歌的永恒题材,历史上出现了无数的咏月诗。这些咏月诗,其审美价值极高,创造的艺术境界也极美,其首出之篇便是这首《月出》。它是陈国民歌,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以月起兴,第二、三句描写了佳人之美,末句都抒发了诗人的相思之情。月色具有一种幽美、空阔的意味,《月出》在后世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引起了广泛共鸣。对此,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做过精辟的概括:“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千百年来,对于月亮,一代代中国人常咏常新,如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王昌龄的“山月出华阴,开此河渚雾。清光比故人,豁然展新悟”(《送冯六元二》),李白的“若见天涯思故人,浣溪石上窥明月”(《送祝八》),杜甫的“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梦李白》),宋文学家苏轼的《前赤壁赋》意境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佳句,等等,所有这些把由月亮而引发的种种复杂情思,由月色而造成的各种美妙意境,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首《月出》。
七月
(一)七月流火[1],九月授衣[2]。一之日觱发[3],二之日栗烈[4]。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5],四之日举趾[6]。同我妇子,馌[7]彼南亩,田畯[8]至喜。
(二)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9],有鸣仓庚[10]。女执懿[11]筐,遵彼微行[12],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13]。女心伤悲,殆及[14]公子同归。
(三)七月流火,八月萑苇[15]。蚕月条桑[16],取彼斧斨[17]。以伐远扬[18],猗彼女桑[19]。七月鸣鴃[20],八月载绩[21]。载玄载黄[22],我朱孔阳[23],为公子裳。
(四)四月秀葽[24],五月鸣蜩[25]。八月其获[26],十月陨拱[27]。一之日于[28]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29],载缵[30]武功。言私其从[31],献研[32]于公。
(五)五月斯螽动股[33],六月莎鸡[34]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35]熏鼠,塞向瑾户[36]。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六月食郁及奠[37],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38]。七月食瓜,八月断壶[39],九月叔苴[40]。采荼薪樗[41],食我农夫。
(七)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穆[42],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43],上入执宫功[44]。昼尔于茅,宵尔索绚[45],亟其乘屋[46],其始播百谷。
(八)二之日凿冰冲冲[47],三之日纳于凌阴[48]。四之日其蚤[49],献羔祭韭。九月肃霜[50],十月涤场[51]。朋酒斯飨[52],日杀羔羊。跻固彼公堂,称彼兕觥[54],万寿无疆!
[注释]
[1]七月:指夏历七月。流火:火星偏西,表明暑气已退,寒气将至。[2]授衣:制好冬衣交主人。[3]一之日:夏历十一月,后文同。觱发(bìbō):寒风吹动头发。[4]栗烈:犹凛冽。[5]于:为,指修理。耜(sì):翻土农具,状如锹。[6]举趾:举足,指开始耕作。[7]馌(yè):送饭。[8]田畯(jùn):古代的农官,又称农正、田大夫。[9]载:开始。阳:暖和。[10]仓庚:鸟名,黄莺。[11]懿(yì):深且美。[12]微行(hàng):小路。
[13]蘩:白蒿,春季蚕未孵化,煮白蒿汁浸润则易出。祁祁:众多的样子。[14]殆及:将与。[15]萑(huán)苇:芦苇。[16]蚕月:三月;条:修剪。[17]斨(qiāng):方孔斧。[18]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19]猗:攀引。女桑:嫩桑叶。[20]鴃(jué):鸟名,即伯劳、子规。[21]绩:纺织。[22]载:又。玄:黑色。[23]朱:红布。孔阳:非常鲜亮。孔,甚。阳,鲜明,漂亮。[24]秀:草本结子。葽(yāo):远志,一种中药。[25]蜩(tiáo):蝉。
[26]其获:就要收获。[27]拱(tuò):树叶。[28]于:取。[29]同:指同去打猎。[30]缵(zuǎn):继续。[31]私:归狩猎者所有。从(zōng):一岁小猪,泛指小兽。[32]研(jiān):三岁大猪,泛指大兽。[33]斯螽(zhōng):蚱蜢。股:腿。动股:跳。[34]莎(suō)鸡:纺织娘。
[35]穹(qióng)窒:全部堵塞。[36]向:朝北的窗户。瑾(jìn):用泥涂抹。[37]郁:郁李,李的一种。奠(yù):山葡萄。[38]介(gài):通“丐”,祈求。眉寿:长寿。[39]壶:通“瓠”,葫芦。[40]叔:拾取。苴(jū):麻籽。
[41]荼:苦菜。樗(chū):木名,臭椿。[42]重(tóng):
早种晚熟的谷。穆(lù):晚种早熟的谷。[43]同:集中。
[44]上:通“尚”,还。执:从事,操作。宫功:建筑宫室。[45]索绚(táo):搓绳子。[46]乘屋:上房顶修缮。[47]冲冲:凿冰声。[48]凌阴:冰窖。[49]蚤:通“早”,早朝,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50]肃霜:天高气爽。霜,通“爽”。[51]涤场:即涤荡,凋落。[52]朋:两壶。飨(xiǎng):以酒食招待宾客。[53]跻:登上。
[54]称:举起。兕觥(sìgōng):古代铜制兕形酒器。
[鉴赏]
在《诗经》里,有许多篇章都描写了劳动人民,或表现出了田园生活之美,或表达出了劳动者对于剥削阶级贪得无厌的愤恨之情,或从普通人的角度来抒发对时政的见解。这首《豳·七月》可以说兼而有之,全诗共八章,每章十一句,以月令为线索,是难得的活化石,多角度地展现了当时的农家生活。
本诗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百姓一年四季的生活、农事活动为中心,其中穿插以对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描述,有人说《七月》是“韵律化”的《夏小正》或《月令》,应该说这很好地抓住了此诗的基本特点。陈子展的《诗经直解》认为《七月》以“衣食为经,月令为纬,草木禽兽为色,横来竖去,无不如意。固是叙述忧勤,然即事感物,兴趣更自有余,体被文质,调兼《雅》、《颂》,真是无上神品!”这种写法对后世的民歌、甚至词曲,都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雅
鹿鸣
(一)呦呦[1]鹿鸣,食野之苹[2]。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3]是将[4]。人之好我,示我周行[5]。
(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6]。我有嘉宾,德音[7]孔[8]昭。视[9]民不佻[10],君子是则[11]是效[12]。我有旨[13]酒,嘉宾式[14]燕[15]以敖[16]。
(三)呦呦鹿鸣,食野之芩[17]。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18]。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注释]
[1]呦(yōu)呦:鹿的叫声。[2]苹:艾蒿,叶青色,茎像筷子,可以生吃。[3]承筐:指奉上礼品。[4]将:送,献。[5]周行(háng):大道,引申为大道理。[6]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7]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8]孔:大。[9]视:同“示”。[10]佻:同“佻”。[11]则:法则,楷模。[12]效:仿效。[13]旨:甘美、甜美。
[14]式:语助词,应当。[15]燕:同“宴”。[16]敖:同“遨”,嬉戏。[17]芩(qín):草名,蒿类植物。[18]湛:深厚、持久。
[鉴赏]
《鹿鸣》是《小雅》第一篇,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描述的是王者宴请群臣的场面,正如《诗序》所说“《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
《鹿鸣》里所描绘的君臣上下其乐融融的景象,在古代显得十分珍贵,对士大夫特别具有吸引力。因此,历代都非常珍视此诗,经常咏唱,这就使得《鹿鸣》成为了《诗经》中的名篇。东汉末曹操作《短歌行》就曾引用《鹿鸣》首章前四句,以之表达其求贤若渴的心情。宋朝殿试文武两榜状元后所设之宴会,以及同年团拜,也被称为“鹿鸣会”,由此可见,此诗在古代政治生活之中所发挥的十分重要的作用。
采薇
(一)采薇[1]采薇,薇亦作止[2]。日归日归,岁亦莫[3]止。靡[4]室靡家,猃狁[5]之故。不遑启居[6],猃狁之故。
(二)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日归日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三)采薇采薇,薇亦刚[7]止。日归日归,岁亦阳[8]止。王事靡盬[9],不遑启处。忧心孔疚[10],我行不来[11]。
(四)彼尔维何[12],维常之华[13]。彼路[14]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15]。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五)驾彼四牡,四牡骙骥[16]。君子[17]所依,小人所腓[18]。四牡翼翼[19],象弭鱼服[20]。岂不日戒,猃狁孔棘[21]。
(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22],雨雪霏霏。行道迟迟[23],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1]薇:一年生或两年生草本植物,又叫巢菜、野豌豆。[2]作:长出。止:语气词。[3]莫:同“暮”,临近终止。[4]靡:无。[5]猃狁(xiǎn yǔn):汉之前的匈奴。[6]不遑(huáng):没有闲暇。启:跪,古代坐的一种姿势。居:坐。[7]刚:硬。[8]阳:农历十月。[9]盬(gǔ):止息。[10]孔:很,大。疚:内心痛苦。[11]来:归来。[12]尔:花盛貌。维:语助词。[13]常:棠棣。华:花。[14]路:同“辂(lù)”,大车。[15]业业:高大貌。[16]骙(kuí)骥:强壮貌。[17]君子:将官。[18]小人:士兵。腓(féi):隐藏。[19]翼翼:行列整齐貌。[20]象弭(mǐ):象牙镶饰的弓。鱼服:沙鱼皮作的箭袋。[21]棘:急。[22]思:语助词。[23]迟迟:缓缓。
[鉴赏]
《采薇》出自《小雅》,全诗共六章,是记载普通士兵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战争经历的著名诗篇。《雅》是由西周朝廷所直接治理的区域王畿的诗歌、乐曲,多为西周初年的作品。它由《小雅》和《大雅》二部分组成。
《采薇》一诗最大的特色,就是以一位普通士兵的口吻,真实地叙述了戍边、征战、返乡的整个过程,尤其将其所思所想用十分富有层次感的语言呈现出来。其次,本诗在写景上十分有特色,尤以第六章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为代表,历来为众人所称颂。谢玄认为这四句在整部《诗经》中最为值得称道。清人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也认为其“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乃是全诗最为出彩之处。正如王夫之所说的那样,这些诗句开创了古典诗歌“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优良传统,表明了古代诗人所具有的无比旺盛的创造力。
小曼
(一)旻天[1]疾威[2],敷[3]于下土[4]。谋犹[5]回通[6],何日斯沮[7]?谋臧[8]不从,不臧覆用[9]。我视谋犹,亦孔[10]之邛[11]。
(二)潝潝[12]訿訿[13],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14]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15]。我视谋犹,伊于胡底[16]。
(三)我龟[17]既厌,不我告犹[18]。谋夫孔多,是用不集[19]。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20],是用不得于道。
(四)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21],匪大犹是经[22]。维迩言[23]是听,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是用不溃[24]于成。
(五)国虽靡止[25],或圣或否[26]。民虽靡朊[27],或哲或谋[28],或肃或艾[29]。如彼泉流,无沦胥[30]以败。
(六)不敢暴虎[31],不敢冯河[32]。人知其一,莫知其他。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注释]
[1]旻(mín)天:秋天,此指苍天、老天。[2]疾威:暴虐。[3]敷:遍布。[4]下土:人间。[5]谋犹:谋划、计谋。犹、谋为同义词。[6]回通(yù):邪僻,不正确。
[7]沮(jǔ):停止,改变。[8]臧:好的。[9]覆用:反而采用。[10]孔:大。[11]邛(qióng):毛病、错误。
[12]潝(xì)潝:小人党同而相和的样子。[13]訿(zǐ)訿:小人伐异而相毁的样子。[14]具:同“俱”,都。[15]依:依从,采纳。[16]伊于胡底(zhǐ):归于何地。[17]龟:指占卜用的灵龟。[18]犹:策谋。[19]集:成就。[20]匪:彼。行迈谋:关于如何走路的谋划。[21]匪:非。先民:古人,指古贤者。程:效法。[22]大犹:大道、常规。经:经营、遵循。[23]迩言:近言,指谗佞的肤浅言论。
[24]溃:通“遂”,顺利、成功。[25]靡止:不大。[26]圣:圣明的人。否:不圣明的人。[27]靡朊(wǔ):不多。
[28]哲:明哲的人。谋:有权谋的人。[29]肃:严肃公正的人。艾(yì):干练的人。[30]沦胥:相率而至于(污浊)。[31]暴虎:空手打虎。[32]冯(píng)河:徒步渡河。
[鉴赏]
《小曼》全诗共六章,前三章每章八句,后三章每章七句,乃是《小雅》中一首著名的政治讽刺诗,《毛诗序》有云“《小曼》,大夫刺幽王也。”此说是可信的。西周王朝是在内外交困之中走向灭亡的。在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之中,有许多正义之士都受到了奸佞排挤,但是诗人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写下了这一诗篇,揭露君主重用邪僻,朝廷“谋犹回通”的黑暗政治,这样的写法能够更直接地触及当时政治的症结所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朝中腐朽势力的愤恨之情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之意。
在艺术上,《小曼》也达到了十分高的水平。全诗主题明确,思想表达更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此诗情感深沉、强烈,又善于使用比喻,这就使得诗歌的主旨与艺术形象融为了一体。
假乐
(一)假[1]乐君子,显显令德[2]。宜民宜人[3],受禄于天。保右[4]命之,自天申[5]之。
(二)干[6]禄百福,子孙千亿。穆穆皇皇[7],宜君宜王。不愆[8]不忘,率由旧章[9]。
(三)威仪抑抑[10],德音秩秩[11]。无怨无恶,率由群匹[12]。受禄无疆,四方之纲。
(四)之[13]纲之纪,燕[14]及朋友。百辟卿士[15],媚[16]于天子。不解于位[17],民之攸塈[18]。
[注释]
[1]假:嘉美。[2]显显:光辉夺目。令德:美德。
[3]宜民:适宜于安民。宜人:适宜于治理百姓。[4]右:同“佑”。[5]申:讲述意旨。[6]干:求。有疑“干”字为“千”字之讹。[7]穆穆:形容肃穆。皇皇:光明、堂皇的样子。[8]愆:过错。[9]率:都。由:遵守。旧章:老规章。[10]抑抑:谨慎的样子。[11]秩秩:有秩序。[12]群匹:群臣。[13]之:此。[14]燕:同“宴”。
[15]百辟:诸侯王。卿士:臣僚。[16]媚:喜爱。[17]解:懈怠。[18]攸:所。塈(jì):归附,一为休息。
[鉴赏]
《假乐》这一篇,椐《毛诗序》之说是赞颂西周的第三代君主,也就是文王、武王以后的成王。成王与其后的康王二代被史家称为“成康之世”,成王被视为“守成之主”,为日后西周的繁荣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受到后世的广泛赞誉,《假乐》则是集中地反映了后人对成王的崇敬之情。
尽管《假乐》一诗文字简略,却比较真实、全面地描绘了成王的形象,准确地表现了出了守成之主的主要特征。作者秉承周初的传统:“敬德”、“重礼”,最推崇君主的美德以及对君臣与君民关系的妥善处理。实际上,本诗塑造了一个守成之主的典型人物。有些特征在后世汉文帝、汉景帝这一类君主身上都有所表现。《诗经》与《尚书》一样,也是孔子与儒家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假乐》这类著作对于儒家德治观念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颂
长发[1]
(一)溶哲[2]维[3]商!长发其祥[4]。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5],外大国是疆[6],幅陨[7]既长。有娀方将[8],帝立子生商[9]。
(二)玄王桓拨[10],受小国是达[11],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12],遂视既发[13]。相土烈烈[14],海外有截[15]。
(三)帝命不违,至于汤齐[16]。汤降不迟[17],圣敬日跻[18]。昭假迟迟[19],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20]。
(四)受小球[21]大球,为下国缀旒[22],何天之休[23]。不竞不絿[24],不刚不柔,敷政优优[25],百禄是遒[26]。
(五)受小共[27]大共,为下国骏庞[28],何天之龙[29]。敷奏[30]其勇,不震不动,不騐不竦[31],百禄是总。
(六)武王载旆固[32],有虔秉钺[33],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34]。苞有三蘖[35],莫遂[36]莫达。九有有截[37]。韦顾[38]既伐,昆吾[39]夏桀。
(七)昔在中叶[40],有震且业[41]。允也天子[42],降予卿士[43]。实维阿衡[44],实左右[45]商王。
[注释]
[1]长发:篇名,祭天时所用,祭天时同时大祭成汤,伊尹从祀。[2]溶(jùn):明智。哲:富有智慧。[3]维:是。
[4]长:常。发:发现、出现。[5]敷:治理。方:四方。[6]大国:大部国土。疆:划分疆界。[7]幅陨:幅员,版图。[8]有娀(sōng):上古之国,相传有美女简狄。将:长大,丰满。[9]帝:高辛氏。子:指简狄。简狄生契。契长大后,任尧的司徒,受封于商,故又名商。[10]玄王:传说简狄吞玄鸟蛋而有契,所以契为玄王。桓:大。拨:治。
[11]受:受封。达:政令通达。[12]率:履行,遵守。履:礼,指商礼。越:超过,走样。[13]视:视察。发:实行。[14]相土:契的孙子。烈烈:威风凛凛。[15]截:整齐,指海外诸侯一起臣服。[16]齐:与天的意旨一致。
[17]降:谦卑。不迟:不怠。[18]日跻:每日增长。[19]昭假(gé):祭祀。迟迟:长久。[20]式:法式,榜样。
九围:九州。[21]球:美玉。[22]下国:诸侯国,管辖国。缀旒(liú):做榜样。[23]何:承当。休:美名。[24]絿(qiú):急躁。[25]敷政:施政,推行政策。优优:仁政,怀柔政策。[26]遒(qiú):汇聚。[27]共:法度。
[28]骏魇庞máng):庇护,保护。[29]龙:宠。[30]敷奏:这望意为显示。[31]騐(nǎn):恐惧。竦(sǒng):害怕。[32]武王:指汤。载:开始。旆(pèi):出发,讨伐夏桀去。[33]虔:坚固,握紧。秉:执掌。钺(yuè):大斧。[34]曷:遏止,抵挡。[35]苞:树根部分。蘖(niè):树枝。指夏桀及其韦、顾、昆吾三属国。[36]遂:达,生长。[37]九有:九州。截:齐,归顺。[38]韦、顾:都是夏的盟国,韦在今河南省滑县,顾在今河南省范县。
[39]昆吾:夏的盟国,在今河南省濮阳西南。[40]中叶:指商代中叶。[41]震:威风。业:势力大。[42]允:诚。天子:汤王。[43]降:天赐,天降。卿士:大臣。[44]阿衡:伊尹号阿衡,名挚。[45]左右:辅佐。
[鉴赏]
《诗经》共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前二部分在古时都配有乐曲,而《颂》则不仅仅有配乐,还伴有舞蹈,是在祭祀之时所使用的艺术作品,内容大都是歌颂天帝与伟大的君主。《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种。《长发》这篇原为祭天,但殷人认为他们伟大的君主死后将上天与天帝同在,故此篇实为祭祀成汤,其贤相伊尹从祀。
《长发》开头二句“溶哲维商!长发其祥”则以十分凝练的诗句概述了这位商人先祖卓越品性。另外,《长发》以极其热烈的情感讴歌了成汤的宏图大略,特别是他消灭夏朝的不朽功勋与受天下人爱戴的崇高威望。这些诗句突出地表现了成汤“不刚不柔”的特点。诗人最钦佩的则是成汤的英勇与武功。
诗篇描绘了他在面对凶恶的敌人和危险之时“不震不动,不騐不竦”,率领部队“如火烈烈”,相继战胜了韦、顾、昆吾等诸侯国,最终打败了暴虐成性的夏桀,成就了其盖世英名。
这样,《长发》塑造了一个既勇猛无畏,又恪守道德的杰出的英雄形象——成汤,也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以革命的行动推翻暴君黑暗统治的英雄。从这个意义而言,中国后世所有那些为了人民利益而奋不顾身地推翻黑暗统治的英雄人物都是成汤的传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